為了說明這一問題,我們必須首先明確幾個基本概念。
性別:一個人的性別可由多種因素所決定,如性腺性別,遺傳性別(又稱染色體性別),激素性別,表現(xiàn)性別(又稱外生殖器形態(tài)性別),心理性別(又稱性別自認或性別同一性),社會性別等,這里所指的性別是解剖、生理或生物學上的男女之別。
性身份:可以理解為心理學概念或心理性別,它指的是與性別有關的性格、氣質(zhì)、思想感情和行為。所以性身份也就是性別自認或性別同一性,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內(nèi)心對自己的性別的認識是否與其生物學性別相一致。一般來說,二者必然一致,但有極少數(shù)人卻完全不一致,那就成為性身份障礙或性別同一性障礙。
性角色:是社會學概念或社會性別、它指一個人在一定的社會地位、環(huán)境下的社會表現(xiàn)形式或身份。
性別、性角色、性身份按說是一回事,但有時也出現(xiàn)例外。如古代的花木蘭替父從軍,其性角色便一度成為男性;又如電視劇《藍花豹》里的女主人公藍花豹由于其父親愚味,一直把她當兒子撫養(yǎng),并給她娶妻,“借種”生子。使她的性角色被偽造成男性。但花木蘭、藍花豹性心理完全正常,她們根本不存在性身份障礙或性別同一性障礙。
然而現(xiàn)實生活中卻有極少數(shù)人始終不把自己看作是自己應屬的性別,男的想往成為窈窈淑女,女的愿作英俊少年。這種自我意識的性別與生物學性別不一致的情況可稱為性別同一性障礙,也就是說其性別自認發(fā)生異常。如易性癥,或稱性別轉換癥,多數(shù)為男性,偶見于女性。這些性別轉換癥患者的解剖和生理完全正常,只是性心理不正常,例如男患者具有不折不扣的女性性心理,強烈認定自己是女性,是投錯了胎,非要請醫(yī)生把他們改變?yōu)榕。他們都是在青春期后求醫(yī)的,內(nèi)心十分痛苦,如果不滿足其性別轉換的要求常具有強烈的自殺或自殘傾向,甚至自己動手割去陰莖和睪丸。
這種性身份障礙同樣與年幼時所受的教育不當有關,如父母或祖父母從小把男孩當女孩撫養(yǎng)。上海曾報道某些幼兒園中有近半數(shù)的男孩被打扮成女孩,這一方面是為了好玩,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滿足再有個女兒的心理。這些家長顯然沒有意識到這種作法會給孩子們的幼小心靈產(chǎn)生嚴重不良影響,長此下去,他們很可能發(fā)展為性身份障礙、同性戀或異裝癥。
性別轉換癥的發(fā)病率在男性為1/4萬,女性為1/10萬,心理治療效果不佳。國外認為既然沒有好的治療辦法倒不如按病人的要求使其肉體性別得到改變,自1930年做第一例變性手術以來已有萬例以上的改性手術獲得成功。新加坡某醫(yī)院因收治大批改性手術患者面聞名于世。這種手術一般由男性改為女性,一是因為男性病人多,二是因為女性轉為男性的手術往往不易成功。因為女改男的手術要做三次,首先切除乳房和內(nèi)生殖器官,再造陰囊和成形睪丸;其次是分兩個階段造就一個人工陰莖。由于把陰蒂包埋在人工陰莖內(nèi),所以可能保留了性高潮能力,這種成功率大約只有50%左右。這種手術之前往往要先經(jīng)過一段激素治療,并完全按異性方式生活一段時間后再考慮是否施行手術。這些患者術后能否得到社會承認仍有一定問題,如美國一位改性10年的“女”犯人仍然關押在男監(jiān)之中的單獨牢房中,監(jiān)獄當局拒絕把“她”安排到女監(jiān)中。一位原來是男性的網(wǎng)球選手,手術后成為女性,但由于染色體檢查通不過而被拒之于女性網(wǎng)球比賽之外。我國上海近年實施了一例這種手術,但患者術后所受的精神與社會壓力很大,其痛苦并未得到消除。北京醫(yī)科大學第三臨床學院整形外科夏兆驥教授也開展了這方面的工作,并成功地進行了一例男女變性及性腺互換移植手術,這在世界上也屬首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