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 假戲真做
小宏的媽媽認為文靜、俊俏、略帶幾分羞怯的女孩更招人喜歡,用各種手段裝飾孩子,才能顯示出母親的才能和審美情趣。于是,她的兒子小宏,從小就與脂粉、裙子、辮子結了不解之緣。小宏一直很聽話,還經(jīng)常得到“漂亮”、“文靜” 的贊美之詞,母親也欣然得意。沒想到,小宏長大后卻遲遲不進入戀愛狀態(tài),在父母的催促和介紹下,他雖與許多女孩接觸,卻均以失敗告終。他僅鐘情于同單位里的一個男性,對方打他罵他,他還給人家買煙買酒。這下,做媽媽的急了,可小宏卻陷在同性戀的傾向里難以自拔。
同性戀的形成固然原因復雜,但父母在孩子性別認同方面營造的認識障礙,不能不說是個原因。大人導演的是“假”戲,孩子卻是“真”做。久而久之,孩子從外表到內(nèi)心世界都融進異性角色。
胎兒3個月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性別差異,到嬰兒出生時一眼就可辨出男女,這是生物學上的差別;到3—4歲時,大部分兒童已能正確識別自己和他人的性別,這種“心理”確認自己是男還是女,稱之為“性自認”或“性識別”。這個時期如果處理或引導不當,便會導致“性識別障礙”——自身發(fā)育明明是個正常的男性或女性,卻強烈固執(zhí)地認為自己是異性,并接受異性的氣質(zhì)、動作、習慣及服飾,有的人甚至發(fā)展成性心理障礙。
因此,從嬰兒呱呱墜地開始,父母就負有培養(yǎng)孩子“性角色”的責任。在此過程中,容不得半點的扭曲和造作,是男孩就要讓他進入男孩的天地,喜男性之所喜,為男性之所為。
案例2 母愛無忌
一天,4位嗚咽不止的大人,眾星捧月般地簇擁著一名精神恍惚、喃喃自語的13歲男孩,“我有罪,我犯了強奸罪……帶我去公安局,槍斃我吧……”。男孩的母親哭述:“孩子上寄宿中學,學習尚好,但常憂郁寡歡。1個月前,同學們談論‘黃色錄像’的情節(jié),孩子聽后緊張、恐懼,無心學習,總說有罪,不愿回家,多處診治不見效。”
經(jīng)了解,男孩是家中的“明珠”,從未受過挫折,幼時至今在家每晚要與母親同床睡,入睡前還必須摸著媽媽的乳房。這就是癥結。異常的母子關系導致了男孩的性心理障礙,使其適應環(huán)境困難,特別是當他走向社會,從同學間聽到一些性信息,便對自己以前的行為產(chǎn)生了厭惡和恐懼感,加上對性知識沒有正確了解,產(chǎn)生了“性罪惡感”,認為這就是“強奸罪”。母親驚呆了,反復說:“我是他母親,一起睡有什么關系,母愛無忌。
的確,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最無私的愛。然而,對兒子而言,母親也是異性,大量研究顯示,母親的行為對兒童性心理發(fā)育有著明顯的影響。對兒童過早的性刺激,包括父母親的性暴露、聽到有關性的談話、生殖器受到成人撫弄等,被認為是成人后性變態(tài)的原因之一,F(xiàn)實中,母親出于愛心為大男孩洗澡、與之同睡者絕非個別,殊不知,這并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母愛也應適度。
- 上一篇:預防性心理障礙的方法
- 下一篇:怎么對待男性性心理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