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是人體對抗致病因子的第一道防線。許多的病菌、有毒物質(zhì),是在皮膚的阻隔下,不能進入人體造成損害。
皮膚也是一個最大的吸收器官,一些毒素可以通過皮膚被廣泛吸收進入人體,造成毒素的蓄積,最終帶來疾病。
日常生活中,皮膚受到傷害的機會最多,當皮膚受傷害后,其完整性受到破壞,屏障功能也明顯受損。這使得原本能夠為皮膚所阻隔的病菌、毒素,通過皮膚破損處入侵人體,造成疾病。
由于皮膚對毒素的的吸收作用是長期而持久的,而這些有毒物質(zhì)都要經(jīng)過肝臟解毒,長期的毒素蓄積,可以造成肝臟的損害,并導致肝癌。
平日和自己皮膚接觸最為密切的就是衣物。在追求服裝時尚、流行、突出個性的同時,我們也應當注重服裝的安全性和舒適性。
在衣物面料的選擇上,多選用棉、麻、綢、緞等天然面料。對于化纖合成面料,要注意有無綠色環(huán)保標志。
在服裝的穿著方面,要避免過于緊身,以免皮膚的正常生理代謝活動受到損害。新衣物,尤其是和皮膚緊貼的內(nèi)衣,要事先清洗后再穿著。
要保持衣物的干凈,在衣物洗滌中,要選用安全無毒的洗滌劑。而且要盡可能水洗,減少干洗次數(shù)。
小編補充知識:從2005年1月1日起國家就開始全面實施強制性標準——《紡織產(chǎn)品基本安全技術(shù)規(guī)范》。該規(guī)范對服裝的色牢度、甲醛含量、偶氮染料、氣味、PH值等5項健康安全指標都作出了詳細規(guī)定。新生產(chǎn)的符合該規(guī)范的服裝,要帶有“GB18401-2003”的標識。即將服飾紡織品分為A、B、C三類,分別是嬰兒用品、直接接觸皮膚的產(chǎn)品和非直接接觸皮膚的產(chǎn)品,同時根據(jù)不同類別的產(chǎn)品對甲醛、PH值、色牢度分別提出了限量要求。
之所以要使用該標識,是因為服裝或紡織品的面料或輔料中很有可能含有甲醛、可分解芳香胺等有害物質(zhì),這些物質(zhì)超標,長期可導致人體白血病等一些疾病。所以按照接觸皮膚親密程度不同嚴格分為A類、B類和C類。
- 上一篇:這些人群肝癌發(fā)病率比較高
- 下一篇:肝癌的手術(shù)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