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桌共食、相互夾菜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飲食習慣,它能一下子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一盤菜無數(shù)雙筷子夾來夾去,在推杯換盞間便給了各種細菌大量傳播的機會。“就餐時不用公筷,已經(jīng)成了國人餐桌上最大的健康陋習。”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辰通過《生命時報》呼吁:“為了自己的健康,也為他人負責,推廣分餐、公筷制必須開始行動了!”
不分餐具埋下健康隱患
專家表示,疾病傳染需要三個條件,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三者缺一不可。混用碗筷主要可能會引發(fā)一些通過消化道傳染的疾病。
1.幽門螺桿菌感染。中國人飲食不分餐、喜歡相互夾菜等習慣,會增加幽門螺桿菌的傳播風險。而幽門螺桿菌是眾多胃病的罪魁禍首,它主要通過口口和糞口傳播,家人如果有一人感染,其他人感染的幾率也提高,因為感染者的牙菌斑和唾液中會有幽門螺桿菌,不分餐的話筷子就可能成為病菌的傳播媒介。世界衛(wèi)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已將其列為誘發(fā)胃癌的第一類致癌原。歐美人由于習慣分餐制,所以該菌的感染率明顯低于中國人。
2.甲肝、戊肝。甲肝和戊肝的傳播途徑主要為糞口傳播,其病毒易在空氣中傳播,如果長期和這些人共用杯子、碗筷,病毒有可能通過唾液等傳染到健康人身上。
3.手足口病。手足口病的傳播途徑多為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或糞便。6歲以下孩子免疫功能低下,更易因共用碗筷導致病毒交叉感染,所以在幼兒園時應盡量專碗專用。
分餐、公筷是對健康負責
王辰表示,分餐是世界公認的先進、衛(wèi)生的就餐方式,尤其對于中餐來說,更有必要宣傳分餐、公筷意識,推廣分餐行動。他呼吁,分餐、公筷制是安全、健康、衛(wèi)生的用餐方式,是防范“病從口入”的一項有效措施,同時還可以減少食物浪費。他建議,在當下分餐尚未普遍推行的情況下,在外就餐時,可以在每盤菜剛上桌時,先用未用過的筷子撥出來一些放到自己的碟子里慢慢食用,之后不要再夾盤子里的菜,這樣做既避免口水交叉,又控制了食量,是對自己健康的負責,也是對他人的尊重。
2003年非典后,香港醫(yī)學會和民政事務總署就聯(lián)合進行“公筷公羹推廣計劃”,目前小孩和成人都有了良好的“公筷意識”。日本人的分餐習慣則從小培養(yǎng),二戰(zhàn)后,日本的小學開始向?qū)W生提供免費午餐,一律實行分餐制。在外就餐時,如果不得不用“私筷”夾“公菜”,就餐者也會使用筷子的另一頭,值得我們借鑒。
除了就餐使用公筷外,預防胃癌還應注意哪些?
1.避免環(huán)境因素
胃癌的地理分布特點是:在北半球,胃癌高發(fā)區(qū)位于緯度較高的地區(qū),在南半球則趨向海拔較高的地區(qū)。我們地區(qū)屬于胃癌高發(fā)區(qū)。高發(fā)區(qū)胃癌的發(fā)生可能與地區(qū)、土壤及水源中鹽類和微量元素的含量有關,例如高發(fā)區(qū)水土中硒、鎳、鈷的含量和硫酸鹽的含量常高于低發(fā)區(qū)。
2.注意飲食
胃癌高發(fā)區(qū)居民喜食鹽腌食品,其中除有高鹽外,還有大量化合物。食物中鹽分過高可增加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率,可使動物模型胃癌的發(fā)生率增加,還可使動物模型中致變率增加,高鹽飲食人群的胃癌發(fā)生率較一般人群高50%~80%;衔锸俏赴┑闹掳┪镔|(zhì)已有諸多證據(jù),其中在高鹽作用下還原為更為重要。另外,我們地區(qū)胃癌高發(fā)區(qū)中新鮮水果和蔬菜攝入量不足,所以多食水果蔬菜好重要。
- 上一篇:糜爛性胃炎吃什么食物好
- 下一篇:胃脹氣消化不良該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