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潰瘍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消化系統(tǒng)疾病,它時常困擾著許多人,那么它有哪些常見癥狀呢?
胃潰瘍的常見三大癥狀
1、胃黏膜剝落
胃潰瘍初期癥狀,胃臟受損,胃黏膜被破壞殆盡,造成胃黏膜剝落。導致善饑易餓,未到用餐時間,就會感覺到饑餓。感覺到饑餓時若未立即進食,即感覺胃糟糟,餓而微痛。進而全身無力,兩手發(fā)抖,雙腿變軟。更甚者會在半夜因為餓極而醒,醒后就很難再入眠。
2、胃部飽脹
因胃潰瘍引起胃璧發(fā)炎而造成整個胃壁腫脹,胃酸分泌過多,胃部膨滿,到了該用餐時間,雖然感覺饑餓但同時亦感覺飽脹。雖食慾如常,卻稍食即感脹滿,吃飽後更脹。由於腹部時時感覺膨滿而脹,因而導致胸悶或悶而欲死。病情嚴重時腹部絞痛,頻頻如廁,所下之屎皆黏稠如膏狀而量少。此時如未獲得有效治療,即將并發(fā)成整片區(qū)域性之腹膜炎。會引發(fā)心臟衰竭而昏迷甚至死亡,此種胃潰瘍癥狀對病患來說是最痛苦也最為危險。
3、胃痛胃脹
因胃潰瘍遲未治療或治而未癒變成慢性發(fā)炎導致胃壁糜爛,潰瘍面積擴大,胃會悶悶痛,痛而微脹極不舒服。面有戚戚焉難以展顏逐笑。腹部會有膨滿壓重感,且會因為胃酸過多而吞酸打膈嘈雜噯氣。時而胸悶,精神沉郁倦怠睡時難以入眠,此時若未獲得有效治療,則將變癥為胃出血或胃癌。而此一胃潰瘍癥狀是醫(yī)學界最常見到,也最困難根治的一種胃病。
胃潰瘍治療方法
一:掌握最佳服藥時間
治療胃潰瘍藥物有以下幾類:抗酸藥(氫氧化鋁、氧化鎂等),主要是中和胃酸,降低胃內(nèi)的酸度,其最佳服藥時間是餐后60~90分鐘;抗膽堿藥(顛茄等),能減少胃酸分泌,解除胃腸道平滑肌痙攣,延長胃排空時間,因其作用高峰在口服后60~90分鐘,故服藥時間在餐前15~30分鐘為佳;H2受體阻斷劑(甲氰咪胍、雷尼替丁等)通過阻斷H2受體,減少胃酸分泌,為了不影響對食物的消化,應在臨睡前一次服藥,不僅保證療效,而且能減少副作用。
二:掌握用藥療程
專家指出,療程不足是胃潰瘍病人用藥的大忌,也是導致該病復發(fā)的主要原因。據(jù)研究,胃潰瘍完全愈合需4~6周。胃潰瘍?nèi)菀讖桶l(fā),治愈后若立即停藥,復發(fā)率高達80%。因此,為防止復發(fā),在胃潰瘍治愈后,還應使用小劑量藥物進行維持治療,短則一年半載,多則3年5年。由于胃潰瘍維持治療時間較長,所以,不僅要考慮藥物的療效,更要注意藥物的安全性。臨床經(jīng)驗表明,用雷尼替丁150毫克或法莫替丁40毫克進行維持治療,副作用小,可以有效地預防此病復發(fā)。
三:講究聯(lián)合用藥
在應用一種藥物治療效果不好時,可考慮兩種或3種藥物聯(lián)用。如抗酸藥與抑制胃腸蠕動的藥物聯(lián)用,或H2受體阻斷劑與抗酸藥聯(lián)用等,這樣既可增加療效,又可減少不良反應。近年來的研究發(fā)現(xiàn),胃潰瘍可因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引起,因此,必要時可聯(lián)合使用抗生素。目前傾向于“三聯(lián)療法”,就是將胃得樂、甲硝唑、羥氨基青霉素聯(lián)合使用。須注意的是,在治療期間,要嚴禁服用對胃腸道有強烈刺激的藥物,如激素類藥物和解熱鎮(zhèn)痛類藥物等。(參考網(wǎng)站:飛華健康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