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是指胃粘膜的炎癥,分急性和慢性兩類。
急性胃炎系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胃粘膜急性炎癥,凡致病因子經(jīng)口進入胃內(nèi)引起的胃炎,稱外因性急性胃炎,凡有害因子通過血循環(huán)到達胃粘膜而引起的胃炎,稱內(nèi)因性胃炎。急性胃炎大多起病急驟,臨床癥狀明顯,易引起患者注意,及時就醫(yī)。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胃粘膜的慢性炎癥或萎縮性病變,其實質(zhì)是胃粘膜上皮遭受反復損害后,由于粘膜具有特異的再生能力,以致粘膜發(fā)生改建,且最終導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體的萎縮,甚至消失。從病理觀察為慢性淺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縮性胃炎。
慢性胃炎十分常見,約占接受胃鏡檢查病人的80%-90%,隨年齡增長,發(fā)病率逐漸增高。慢性胃炎常缺乏特異性癥狀,癥狀的輕重和胃粘膜病變程度并非一致。大多數(shù)病人常無癥狀,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癥狀。胃鏡檢查的廣泛開展,對胃炎的診斷和臨床意義,具有很大的幫助。
慢性胃炎的病因有以下幾類:
(1)物理因素。長期飲濃茶,烈酒,食用過熱,過冷,過于粗糙食物,可導致胃粘膜損傷。
(2)化學因素。長期服用大量非甾體類消炎藥,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消炎痛)等,另外煙草中的尼古丁可破壞吸煙者的胃粘膜屏障或影響胃粘膜的血液循環(huán)。
(3)生物因素。目前研究較深入的胃內(nèi)幽門螺桿菌感染,被認為是很多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
(4)免疫因素。慢性萎縮性胃炎,部分與患者血中自身抗體有關(guān)。
(5)其他。心力衰竭,肝硬化合并門脈高壓,營養(yǎng)不良等都可引起慢性胃炎,糖尿病,甲狀腺疾病,慢性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減退和干燥綜合癥患者同時伴有萎縮性胃炎較多見,胃部其他疾病,如胃癌,胃息肉,胃潰瘍等也常合并慢性萎縮性胃炎。遺傳因素也受到重視。以上這些有害因素長期反復作用于易感人體,即可引起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的食療方法
玉參燜鴨:凈鴨1只(約2000克),玉竹20克,沙參20克,各種調(diào)料適量。將玉竹、沙參洗凈,切片,混合加水煮提取2次得玉竹、沙參濃縮汁約40毫升;鴨子由背部劈開,冼凈,放盆內(nèi),加入鹽、料酒、蔥各少許,入籠蒸至熟爛;鍋內(nèi)注入原湯、鴨子、玉竹和沙參濃縮汁、精鹽、料酒、白糖、蔥,文火燜至鴨肉熟爛,將鴨子切成適宜的塊,按原體形排于盤中,原湯用雞油,淀粉勾成汁,澆上即成。食肉喝湯。滋補胃陰虛。適用于胃陰虛所致的慢性胃炎。
平菇燉肉:豬精肉250克,鮮平菇250克,料酒、食鹽、蔥段、姜片、生油各適量。先將豬肉洗凈,入沸水鍋略氽片刻;然后把肉塊放入鍋中加入料酒,擺上蔥節(jié),姜片,注入清水適量,先用武火燒沸,后改用文火燉至肉熟爛,倒入平菇熟透入味即成。佐餐食用。
- 上一篇:淺表性胃炎的發(fā)病因素有哪些
- 下一篇:慢性胃炎的內(nèi)外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