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腸梗阻通常可采用手術和非手術療法。對不同類型的腸梗阻還要依據病因、部位、程度等選擇具體療法。如單純機械性腸梗阻,先用非手術療法,若病情不能緩解或有絞窄時則改用手術療法;麻痹性或痙攣性腸梗阻,宜用非手術療法,同時治療其原發(fā)病;絞窄性腸梗阻,必須緊急手術治療;結腸梗阻,除糞塊堵塞或乙狀結腸扭轉早期可保守治療外,需盡早手術。
其實非手術療法治療腸梗阻有一定效果,可為什么多數醫(yī)院都不開展呢?據作者分析,其根源有三:一是腸梗阻非手術療法(尤其是手法治療)風險大、技術要求嚴格,二是一味地追求經濟效益的思想在作祟,三是錯誤地認為手法治療不科學。
作者摸索出的“針、摩、顛、搖、打”五法并用治療腸梗阻的方法,在臨床取得一定療效,且可避免手術帶來的感染、粘連等并發(fā)癥與后遺癥,F將本法推薦給同道,以便為更多的腸梗阻患者解除痛苦。但因腸梗阻類型較多,病因復雜,手法治療時還應嚴格掌握適應癥。
腸梗阻是外科急腹癥中的一種常見病,中醫(yī)稱之為“腸結”或“關格”。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急腹癥工作的開展,對腸梗阻的非手術治療起到了良好作用。在近30年的臨床實踐中,筆者學習前人經驗,逐步摸索出“以手法治療為主、藥物治療為輔”治療腸梗阻的新途徑,并總結出“針、摩、顛、搖、打”五法并用治療腸梗阻的方法,取得了滿意臨床療效。現簡要介紹如下:
一、針:即針刺療法
體針選穴:主穴有雙側足三里、雙側內關或透外關;配穴有雙側天樞、上脘、中脘、下脘、氣海、關元等。
耳針選穴:主穴有胃、小腸、大腸;配穴有肝、脾、膽、胰、耳中、神門、緣中、皮質下等。
治療手法:每次選5~6穴?焖倌磙D進針,進針后繼續(xù)捻轉數秒種,得氣后停止捻轉。每10分鐘行1次針,留針30分鐘(耳針可以不留針)。必要時2~3小時可重復1次。
二、摩:即按摩療法
患者取屈膝仰臥位,充分暴露腹部。醫(yī)者站在病人一側,用雙手掌或單手掌繞臍按摩患者腹部。手法由輕漸重,以病人能夠接受為宜。順時針(若疑為腸扭轉時應慎用,因腸扭轉多系順時針方向)、逆時針方向各按摩100~200下,而后用雙手掌自上而下按摩患者腹部100~200下,輪流按摩2~3次,必要時2~3小時后可重復1次。一般可與針刺同時進行,或起針后接著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