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脫垂的中醫(yī)治療方法
1:中醫(yī)療方:
本病為氣機升降失常,大腸失于固托。故去其有余,補其不足,升提固托是其治療的基本原則。但在治療時,應注意攻、補的適宜,根據(jù)本虛標實的具體情況,靈活立法。滋補不宜過膩,攻邪不宜過度,以防損傷正氣。本病多為老人,小兒,體質(zhì)虛弱,脫肛時間較長者,若單純使用中藥治療,效果欠佳,應當配合藥物注射或手術(shù)治療,方可很快改善臨床癥狀。
一、辨證選方:
。1)氣虛下陷:
治法:補氣升清,升舉固托。方藥,補中益氣湯加減:黃芪25克,人參3克,生白術(shù)15克,升麻7克,柴胡12克,陳皮10克,當歸身12克,炙甘草7克。腹脹納呆者,加雞內(nèi)金、神曲、炒麥芽、山藥;中氣虛寒者,加炮姜、茯苓、五味子;氣滯者,加香附、木香;氣虛挾熱者,加黃芩、紅花、槐花;久脫不收者,酌加止?jié)罚缥灞蹲、烏梅、金櫻?產(chǎn)后中氣下陷、直腸子宮并脫者,主用醋炒升麻15~30克。
。2)腎氣不固:
治法:補腎氣,助固攝。方藥:腎氣丸加減。熟附子10克,肉桂3克,淮山藥30克,茯苓10克、山茱萸10克,炙黃芪25克,升麻10克。瀉泄者加補骨脂、肉豆蔻;大便于結(jié)者,加火麻仁、胡桃肉;滑脫不收者,加金櫻子、烏梅;老人下元虛憊,精血衰少者,加鹿茸粉2克,一日兩次吞服。
。3)氣血兩虛:
治法:益氣養(yǎng)血,溫潤大腸。方藥:八珍湯加減:人參3克。炙黃芪25克,生白術(shù)12克,茯苓10克,當歸身10克,熟地黃15克,白芍10克,升麻10克,生甘草7克。大便干燥者,加火麻仁、柏子仁;血虛有熱,口干心煩者,加玉竹、生何首烏、知母;夜寐不安者,加酸棗仁、遠志等。
。4)濕熱下注:
治法:清熱瀉火,行氣利濕。方藥:涼膈清腸散加減。生地15克,黃芩10克,黃連7克,香附10克,川芎10克,白芷10克,當歸10克,荊芥10克,防風10克,升麻7克。肛門腫痛,灼熱刺癢者,加銀花、黃柏、梔子;大便秘結(jié)不通者,加草決明、大黃;尿黃者,加滑石、車前草;嗜酒濕熱下注者,加葛花、枳楔子、柞木枝。
二、專方驗方:
(1)石榴皮30克,明礬15克,水煎洗患處。適用于脫肛不收。
。2)馬勃15克,焙干,研末,香油調(diào)搽。適用于脫肛,肛門紅腫。
。3)王不留行30克,為細末,每日早晚開水送服9克。適用于便秘脫肛。
(4)生黃芪15克,升麻9克,五倍子30克,水煎服。適用于氣虛脫肛。
。5)熊膽磨水點患處。適用于大腸濕熱脫肛。
|(6)鱉首烘干研細末,內(nèi)服日三次,每次3克。適用于兒童脫肛。
3.其它療法
。ㄒ唬外敷法:
(1)五倍子、明礬、冰片,共研細末,合勻撒布患處,還納復位。
(2)石決明、爐甘石、人中白、冰片,共研細末,合勻撤布患處,還納復位。
。3)訶子、赤石脂、龍骨,共研細末,合勻撒布患處,還納復位。
。4)取大五倍子一個,敲一孔,將陰干的車前草揉碎,填入五倍子內(nèi),用紙塞孔;濕紙包煨,取出,待冷后去紙研細末,每30克加輕粉0.9克,冰片0.15克,共研細末,撤布患處,然后還納。
。5)馬勃末、木賊燒灰存性,共研細末,混合均勻?qū)⑺幠┤霾蓟继,還納復位。
。ǘ熏洗法:
(1)苦參湯加石榴皮、明礬、五倍子煎湯熏洗。日2~3次,每次20分鐘。
(2)蛇床子、明礬、烏梅、槐花、地榆、防風、蔥葉煎湯,先熏后洗,日2次。
。3)樸硝、甘草,煎湯乘熱坐浴,日2次,每次20分鐘。
。4)生枳殼、防風、五倍子,煎湯乘熱坐浴,日2次,每次20分鐘。
- 上一篇:直腸脫垂的非手術(shù)療法
- 下一篇:哪些中醫(yī)藥膳可治療直腸脫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