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女性會有這樣的癥狀,每逢月經來潮前或值經期,就會出現有便血的癥狀,但是月經過后便血也逐漸停止,每月如此,反復發(fā)作,這種情況就稱為經行便血。也稱差經或錯經。這種癥狀可見于西醫(yī)所說的內膜異位癥。如果素有痔疾或患有潰瘍性結腸炎,經期也可能偶有便血情況,但非每月必見,不具有周期性,因而不屬于便血的范疇。
經行便血最常見的證候類型是胃腸郁熱證。形成胃腸郁熱的塬因,多與平日嗜食辛辣熱物,或恣意飲酒,以致熱邪久積有關。所以《葉氏竹林女科》說:差經因食熱物過多,積久而成。從經絡學說分析,胃與大腸都屬于陽明經,而與子宮相聯(lián)系的沖脈,又隸屬于陽明經。因此,當月經將至或已至之時,由于氣血下注于子宮,致使沖脈之氣亢盛,沖氣通過陽明經的通路又引動腸中積熱,使得腸中血絡被灼傷,因而出現便血。這種證型的臨床特點是,便血多發(fā)生在經潮前的一兩天,而且血量較多,血色深紅。由于血失于后陰,從而導致經量的減少,經色紫紅,質粘稠。同時還伴有面頰潮紅、口干咽燥、便干溲黃,以及舌紅苔黃,脈象滑數等。
論治用藥本病的治療,當然要本著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塬則。凡是經前便血,量多,色淡,先便后血,面色蒼白,頭 暈目眩,腰腿酸軟,心悸怔忡,經行前后不定,量多,色淡 質稀;平時帶下綿綿,色甶質稀,無特殊氣,小便頻數,大便溏薄,苔少舌淡,脈虛細者,此屬脾腎虛,固扱無能,宜用溫腎補肝,健脾攝血之法,以完帶湯〔黨參、白術.蒼術,淮山、陳皮、白芍、車前子、黑荊芥、柴胡、甘 草)加菟絲子、杜仲、補骨脂、歸身、阿膠珠、鹿角霜之類治之。完帶湯本是治療脾虛帶下的主方。傅胄主稱之此方 脾胃肝叁經同治之法,寓補于散之中,寄消于升之內。治 脾治肝有余,而補腎厥如,故加入菟絲子、杜仲。補骨脂等 補腎之品,病屬血證,敵加當歸、阿膠珠以治血。凡是經前 便血,先血后便,血色鮮紅或深紅,口苦咽干,唇舌干燥,渴喜冷飲,肛門灼熱,大便干結,小便黃,月經超前,色暗紅,質稠粘,苔黃,舌紅,脈滑數者,此厲大腸本有郁熱,經將行相火內動,火熱交熾實熱之癥,宜用清熱、涼血、止血之法,以芩連四物場加槐花、地榆、益母草、蓮 藕節(jié)、生軍治之。經前便血,為婦女特有的疾患,選方用藥,必須注意與月經的關系,既要調經,又要治療便血,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99藥劑師溫馨提醒:肛腸疾病是不能自行痊愈的,如果您出現大便帶血、肛門潮濕、肛門瘙癢、腫物脫出、便后肛門疼痛等現象,應該及時到專業(yè)的肛腸醫(yī)院,做肛腸鏡檢查。在確診病情的情況下,及時治療,以免反復發(fā)作 ,加重病情。
- 上一篇:大便出血會帶來哪些危害
- 下一篇:大便出血的原因和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