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放射治療
1.1 放射治療一]直是治療鼻咽癌的首選方法。原因是多數(shù)鼻]咽癌為低分化癌,對放射線的敏感性高,并且原發(fā)灶和頸部淋巴引流區(qū)域容易包括在照射野內。自40年代起,我國即開展了鼻咽癌的深部X線放療。50~60年代起又開展了60 Co的外照射放療,并將鼻咽及頸部聯(lián)合大野照射改為小野照射,減少了放療反應并提高了生存 率。目前最有效和最肯定的方法是用60 Co遠距離治療機。
1.2 鼻咽癌放射治療的適應證和禁忌證
1.21 根治性放療的適應證:
1.211 全身狀況中等以上者;
1.212 ]顱底無明顯骨質破壞者;
1.213 CT或MRI]片示鼻咽旁無或僅有輕、中度浸潤者;
1.214 頸淋巴結]最大直徑小于8cm,活動,尚未達鎖骨上窩者;
1.215 無遠]處器官轉移者。
1.22 姑息性放療的適應證:
1.221 KS分級60分以上;
1.222 頭痛劇烈,鼻咽]有中量以上出血者;
1.223 有單個性遠]處轉移者或頸淋巴結轉移大于10cm.經(jīng)姑息放]射后如一般情況有改 [善,癥狀消失,遠處轉]移灶能控制者,可改為根治性放射治療。
1.23 放射治療禁忌證:
1.231 KS分級60分以下;
1.232 廣泛遠處轉移者;
1.233 合并急性感染病者;
1.234 放射性腦脊髓損傷者。
1.24 放射治療后復發(fā)再放療原則,具有下]述情況者不宜再放射 [治療。
1.241 同一靶區(qū)(]包括鼻咽及頸部靶區(qū))放療后復發(fā)時間未滿一;
1.242 放射治療后]出現(xiàn)放射性腦病或 [放射性脊髓病;
1.243 鼻]咽部靶區(qū)總療程不宜超過三個療程,頸部靶區(qū)不宜超過兩個療 [程。
1.3 放射線的選擇和照射范圍,照射野的設計:設計照射野的原則是“小而不漏”。對腫]瘤累及的部位要全部包括在照射野內,但對照射野內的正常組織,尤其是對放療敏感的組織,要予以保護。鼻咽部原發(fā)病灶主要用雙側耳前野,若鼻腔及鼻咽旁隙受累可加照鼻前野,眼眶受累時可加照眶上野或眶下野,要注意用鉛片保護眼部,勿使發(fā)生放射性白內障。頸部的照射范圍視淋巴結的病變而定。對未捫及頸部淋巴]結者常做兩側上頸區(qū)的預防性照射,如有]頸部淋巴結轉移,除照射轉移灶外,對轉移灶下方引流區(qū)常做預防性照射。
1.4 放射劑量和時間
1.41 連續(xù)放射治療:每周5次,200cGY,總量TD 6000~7000cGY/6~7周。
1.42 分段放射治療:一]般把放射治療分成兩段,每周5次,每次200cGY,每段約3.5周。兩段之間休息4周,總劑量TD 6500~7000cGY。
1.5 后裝腔內放射治療
1.51 適應證:①鼻咽局限性]小病灶(腫瘤厚度少于0.5cm),位于頂壁、前壁或側壁者;②外照射后或鼻]咽癌手術切除后的殘存病灶符合者。
1.52 治療方法:]常以外照射加腔內照射相配合,外照射量4500~6000cGY,外照射1~2周后再加腔內放射1~2次,每次間隔7~10天,每次劑量均以黏膜下0.25c]m為劑量點,給予1000~2000cGY/次。
1.6 放射]反應和后退癥及其處理
1.61 放療并發(fā)癥
1.611 全身反應:包括乏力、頭暈、胃納減退、惡心、嘔吐、口中無味或變味、失眠或嗜睡等。個別患者可以發(fā)生血象改變,尤其是白細胞減少現(xiàn)象。雖然程度不同,但經(jīng)對癥治療,一般都能克服,完成放射治療。必要時可服用維生素B1、B6、C,胃復安等。如白細胞數(shù)下降低]于3×109兒時應暫停放療。
1.612 局部反應:包括皮膚、黏膜、唾液腺的反應。皮膚反應表現(xiàn)為干性皮炎甚或濕性皮炎,可局部使用0.1%冰片滑石粉]或羊毛脂做基質的消 [炎軟膏。黏膜反應表現(xiàn)為鼻咽和口咽黏膜充血、水腫、滲出及分泌物積存等,可局部]使用含漱劑及潤滑消炎劑。少數(shù)病人腮腺照射2 Gy后即可發(fā)生腮腺腫脹,2~3天逐漸消腫。當照射40 Gy時,唾液分泌明顯減少,同時口腔黏膜分泌增加,黏膜充血、紅腫;颊呖诟,進干食困難。因此腮]腺應避免過量照射。
1.62 放療后退癥:主要有顳頜關節(jié)功能障礙及軟組織萎縮纖維化、放射性齲齒及放射性頜刺骨骨髓炎和放射性腦脊髓病。目前尚無逆轉的妥善辦法,對癥處理和支持方法有一定幫助。要嚴格避免重要組織器官的超量照射。
- 上一篇:鼻咽癌晚期的治療價格
- 下一篇:鼻咽癌的手術治療及化學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