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以前,中國人從他國引種的可食植物有多種,番薯是其中的佼佼者。而它被引種到中國的過程也頗具傳奇性色彩。
番薯為多年生藤本植物,原產地為美洲中南部。十五世紀末,西班牙人到達中南美洲,不久,便把番薯引種到西班牙和一些歐洲國家。十六世紀西班牙人統治呂宋(今菲律賓)時期,又把番薯傳播到呂宋。十六世紀末,因經商而往返于呂宋和中國之間的福建人陳振龍,有感于番薯易于栽種、產量大、味香甜、可代糧等諸多優(yōu)點,想到倘若把它引種到中國,將大大有助于解決中國缺糧地區(qū)的民食?墒,當時呂宋的西班牙統治者禁止人們把番薯種外運他國。
陳振龍經過一番思考和準備,于明代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把生長期的番薯和麻繩扎在一起,帶上航船并妥善培育,成功地將番薯苗運回到福建長樂家鄉(xiāng)。陳振龍和家人隨即進行栽種,結果生長良好,收成豐碩,全家人為之興奮不已。繼而,陳振龍讓兒子陳經綸把試種收獲的番薯送呈當時福建巡撫金學曾,陳述了番薯“生熟可茹”、“功同五谷”、“民生所賴”等多方面優(yōu)點和益處,提議推廣栽種,以解決民食和備荒。金學曾看到并品嘗了前所不知的番薯之后,欣然同意陳振龍父子的提議,傳諭福建各縣推廣栽種番薯,結果均獲得好收成,對救荒充饑產生了很大作用。人們感念金學曾支持推廣栽種番薯之功,特將它命名為“金薯”。
后來,陳振龍的子孫后代把番薯的薯種和栽種農藝陸續(xù)傳播到浙江、江蘇、山東、河北以及其他許多地方,都獲得良好滿意的結果。陳振龍的五世孫陳世元專門撰寫了《金薯傳習錄》,記述其祖先從呂宋把番薯引種回國的事跡,同時也敘述了金學曾推廣番薯種植及其傳播各地的情況。各地居民起初對番薯感到新奇,所以給它取名也不一致,如番薯、朱薯、金薯、紅薯、白薯、紅苕、甘薯、甜薯、山芋、地瓜等等。
番薯傳入中國后,主要供食用,古人逐漸發(fā)現它對人體有諸多益處,如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防便秘等。近半個世紀尤其是近十多年以來,不少國家和地區(qū)的學者對番薯進行了深入的科學研究后,發(fā)現番薯的多種有益成分,對人體健康與防病有明顯的功效。紅心番薯含多量糖類、b-胡蘿卜素、膠原粘液物質,還含有硫胺、賴氨酸、鈣、鎂、鉀等,因此,番薯能減少人體血管脂肪沉積、維護動脈彈性、保持關節(jié)腔潤滑及皮膚滋潤;番薯屬堿性食物,能調節(jié)人體酸堿平衡,其所含纖維素和果膠,能防治便秘;所含鉀元素,對高血壓、中風有輔助治療作用;所含脫氫異雄固醇,具有排毒防癌作用。世界衛(wèi)生組織2004年春公布的一項研究結果,在列出的“最佳蔬菜”之中番薯名列榜首。
番薯皮含堿量多,若連皮吃太多,可使胃腸不適。番薯被黑斑病菌感染后,會產生“番薯酮”、“番薯酮醇”,使薯皮出現黑褐色斑點,此種番薯對人體有害不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