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癌癥的病因,人們普遍重視物理化學因素,病毒及慢性感染以及遺傳因素等,卻往往忽視了社會、經濟、職業(yè)、個性、情緒及生活習慣等心理、社會因素的影響。實際上,惡性情緒可致癌。
近年來,不少醫(yī)學研究都證實了惡性刺激與癌癥的發(fā)生有關。調查發(fā)現,癌癥前期有明顯心理影響者為76%,而一般內科病人只有32%;從受到的精神刺激強度來比較,癌癥患者受到的精神刺激強度比一般病人要強。
隨著對癌癥心理學研究的進展,發(fā)現存在有克制自己、壓抑憤怒、不安全感及不滿情緒的人易患癌癥。美國一位醫(yī)生在研究白血病及何杰金氏病患者心理時發(fā)現,當病情明顯惡化時,10個病人中有9個與孤獨、絕望的心境有關。美國癌癥研究所對早期進行手術治療的腫瘤病人觀察發(fā)現,對治療懷疑、喪失信心、焦慮者常常復發(fā);有壓抑及克制情緒者往往預后不良。
心理社會因素是如何影響癌癥的呢?目前認為主要是不良情緒對機體免疫機能有抑制作用,從而影響免疫系統(tǒng)識別和消滅癌細胞的“免疫監(jiān)視”作用。但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并非所有受到強烈刺激和承受巨大精神壓力的人都會患癌。這種差別與個人的性格及對壓力的反應類型有關,癌癥患者多是性格孤僻、沉默、情緒憂郁的人。
因此,培養(yǎng)樂觀開朗的性格,經常參加有益身心健康的集體活動,學會在緊張的生活中放松自己,善于解脫惡性精神刺激便是一項重要的防癌措施。此外,安定的社會環(huán)境,和睦的家庭生活,富裕的社會福利保障,以及堅定的信仰等社會、心理因素,都有助于減少癌癥的發(fā)生。
- 上一篇:小心致癌隱形“殺手”枕芯
- 下一篇:致癌因素有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