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PH值怎么測?
指的是血液
這個所謂的身體酸堿的PH值,是不是指其他體液呢?
張海波指出,酸堿性指的是血液。細胞內外水分無法測量,醫(yī)學上不會以這個作為判斷疾病的指數(shù)。
而排出身體的體液(如尿液)確實存在酸堿性的問題。“尿液酸堿”跟“體液酸堿”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比如吃小蘇打片可以堿化尿液。吃多了海鮮,使有些人的尿酸過高。這恰恰說明了人體吸收不了的營養(yǎng)素通過廢液——尿液排出體外。
網(wǎng)絡傳言專家已否定
“如果你能平衡身體酸堿度(PH值),讓你的身體轉變成弱堿性,不管你得的是什么癌癥都會轉變和被治好。”
“癌癥不能在弱堿性的人體中形成;癌癥只能在酸性身體中形成。”
“人應該多吃堿性食物,讓身體變堿性。”
把人的體質分為酸性體質與堿性體質兩種。提倡人多吃堿性食物,把身體改造成堿性體質。這種說法由來已久。最近羅京得淋巴癌死亡,又被借題發(fā)揮,說得癌癥也是因為身體變酸了。這種說法有科學性嗎?
這個說法又源自哪里呢?查找源頭,酸堿體質分類的說法應該源自素食者理論:大多數(shù)素菜被人體分解后,形成堿性物質,而肉蛋類蛋白質分解后人體產(chǎn)生酸性物質。所以多吃堿性食物,讓身體呈現(xiàn)堿性更健康。
關于“食物改變身體酸堿性”
食物酸堿改變不了身體酸堿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營養(yǎng)科副主任卞華偉說:“僅因食物而導致體液的酸堿改變幾乎不可能。”他認為,從營養(yǎng)學的觀點,所謂人體酸堿是個帶學術性的笑話。
營養(yǎng)學把食物分為酸性、堿性、中性三種,但食物的酸堿性不能改變身體的酸堿性。如果這個PH值指的是血液的PH值,正常人血液PH值在7.35~7.45之間,人體本身有極強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
舉了個例子,比如堿性食物蔬果中的鉀、鈣含量較高,但人體不是食物給多少它就照單全吸。吸收不了其實會通過尿液、大便排出來。這種精確的身體運作正是防止某一種成分過多而導致身體的改變造成疾病。
- 上一篇:專家解析:骨轉移瘤
- 下一篇:小心女性外陰白斑癌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