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華皮膚科雜志》 1995年至 1998年,以及1997年全國首屆銀屑病學術會議和1998年第5屆亞洲皮膚科大會發(fā)表的論文來看,實驗室研究、探討發(fā)病機理的文章占絕大多數,而治療研究很少,關于預防研究則更少,更缺少綜合治理的措施和探討。即微觀研究多,而宏觀研究很少,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傾向。
由于銀屑病的確切病因和發(fā)病機理不明,從而限制了針對病因和發(fā)病機理的療法和藥物的研究進展。因此,關于發(fā)病原因和機理的研究十分重要,這可能是上述實驗室論文占絕大多數的主要原因之一。從這些研究和探討發(fā)病機理論文的內容來看,大多是研究發(fā)病原因和機理中的一個或數個有關因素;雖然也可得出與發(fā)病有關的結論,但是,銀屑病的發(fā)病原因和機理極為復雜,諸多因素交織成網,網絡之間的相互作用赤極其復雜,如何才能抓住網絡之綱領而不是網絡的局部,特別是因果關系,這是病因和發(fā)病機理研究的重點和難點,可以說,在短期內有重大進展和突破的可能性不大。防治方面的論文之所以很少,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中原因之一可能是受防治研究實際水平所限而論文得不到采用和發(fā)表,尚有一種可能是認識上的偏差,認為宏觀上防治研究水平及先進程度或深度比不上實驗室微觀研究,且防治研究所耗費的時間、人力及物力相對較多,不易出論文和成果,故而不愿意選擇宏觀研究課題。
在加大病因和發(fā)病機理研究力度的同時,千萬不可忽視解決銀屑病患者現實的治療和預防研究,應微觀和宏觀并舉,互為補充,協同攻關。而當前更應特別重視宏觀研究方面的選題和經費的投入。
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銀屑病這一困擾人類的三大皮膚頑疾將不再是醫(yī)學難題。
- 上一篇:牛皮癬、糖尿病等3種基因有望破譯
- 下一篇:牛皮癬豈能輕言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