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咬傷
蜈蚣,俗稱百足蟲,皮膚被蜇傷后,局部往往有兩個小出血點,周圍皮膚紅腫,癢痛劇烈,并伴發(fā)淋巴結(jié)炎、發(fā)熱、頭痛、惡心,重者可危及生命。蝎子常在夜間活動,蜇人后產(chǎn)生的溶血性毒素可使皮膚局部紅腫、起水皰,引起劇烈的痛感或麻木感。
蜈蚣咬傷注意事項:
1、蜈蚣在天氣悶熱、溫度較高的傍晚、夏季雷雨前出來活動。蜈蚣頭部有腮腳,有毒腺開口,咬人時將毒液注入人體,傷后局部出現(xiàn)腫脹、疼痛,徹夜不寧,甚至局部壞死,全身可出現(xiàn)畏冷、發(fā)熱、附近淋巴結(jié)節(jié)腫大等。
2、蜈蚣毒液為酸性,可用堿性液體中和。常用肥皂水、石灰水沖洗,涂以濃堿水或3%氨水直至疼痛緩解。嚴重者可用南通蛇藥片研碎外抹,亦可用中藥半邊蓮搗爛外敷。
蜜蜂和野蜂蜇傷
常見的有蜜蜂和野蜂,當(dāng)蜂刺蜇入皮膚,會立即分泌毒液而引起過敏反應(yīng),皮膚出現(xiàn)大面積紅腫和癢痛。如果遭到群蜂,特別是野蜂攻擊,中毒嚴重可造成死亡。
如被蜂蜇傷,局部外涂3%~10%的氨水或5%的碳酸氫鈉水,中和毒液,臨時沒有,可用肥皂水或砸破泡桐樹皮,用流出的汁液涂擦。如遭群蜂蜇傷,中毒癥狀嚴重者在使用上述藥物的同時,在蜇傷部位的近端綁扎止血帶,并盡快送醫(yī)院。
被蝎子蜇傷后應(yīng)立即冰敷,并綁止血帶或用拔火罐,以盡量吸出毒液,外敷蛇藥或如意金黃散;癥狀較重的,可服用抗組織胺藥物和皮質(zhì)激素。
飛蟻蜇傷后,皮膚紅腫癢痛。飛蟻蜇傷后,可用肥皂水涂擦。
防治辦法:
到野外旅游或玩耍時,不要招惹小蜜蜂,尤其是不要捅野馬蜂窩;山溝陰暗潮濕處,石塊底下可潛伏有蜈蚣、蝎子,最好不要隨便亂翻動。
- 上一篇:提醒:隱形文胸誘發(fā)夏季皮膚病
- 下一篇:國慶中秋出游如何防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