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倩媽媽覺得很奇怪:讀初二的女兒一向準時上學、放學,可這幾天總比往時提前許多去上學,而回家則要比平時晚,到家時額上還沁著汗。問她有什么事,她總是搖搖頭。
倩倩媽媽決定弄個明白。這天下午,媽媽瞞著倩倩來到學校,只見倩倩剛下課就收拾書包急急忙忙出去了。媽媽向倩倩的同桌芳芳打聽倩倩最近有沒有不高興的事。芳芳歪著頭想了想說:“倩倩一直不愛參加課外活動,下了課愛在教室看一會兒書,可最近她一下課就回家去了。”
第二天,媽媽再次來到學校。下課后,見倩倩又急急忙忙收拾書包走出教室,媽媽就跟在倩倩后面,發(fā)現(xiàn)她走上30米遠的路,就要蹲下來撫摸一下膝蓋。媽媽追上去扶著倩倩:“倩倩,你的腿怎么了?”倩倩漲紅了臉。后來媽媽了解到,倩倩近半年來睡覺不安穩(wěn),老出汗,腿也時不時感到有些痛,而且最近痛得更厲害了。平時從學校到家只要20分鐘,現(xiàn)在要花40分鐘。走路時兩腿發(fā)軟,膝關節(jié)也很痛。這傻孩子怕上醫(yī)院,怕打針吃藥,于是寧可忍著痛也不告訴媽媽。
倩倩媽媽和倩倩來醫(yī)院找到我。我問了一下病史,檢查發(fā)現(xiàn),倩倩的雙膝關節(jié)沒有紅、腫、熱的癥狀。我開了一系列生化檢查,并且讓她去拍了個膝部X線片。拿回結果一看,我告訴倩倩媽媽,孩子是得了“晚發(fā)性佝僂病”。
“不是關節(jié)炎嗎?她姥姥膝關節(jié)也痛,醫(yī)生說是關節(jié)炎。”
“你把膝關節(jié)痛和關節(jié)炎等同起來是不對的。檢查結果結合倩倩的病史,符合晚發(fā)性佝僂病的診斷。”
“佝僂病不是3歲以下孩子的常見病嗎?可孩子現(xiàn)在13歲了,這是怎么回事?”
看著倩倩媽媽困惑的表情,我笑了:“一般來說,佝僂病好發(fā)于6個月至3歲的嬰幼兒。而臨床研究表明,5~15歲的孩子有可能發(fā)生晚發(fā)性佝僂病,尤其當孩子進入青春期,由于生長速度過快,佝僂病也會不期而至。表現(xiàn)為雙膝關節(jié)疼痛,雙下肢無力,大部分伴有與季節(jié)無關的多汗,睡眠不安,雙膝關節(jié)無紅、腫、熱等炎癥表現(xiàn),少數(shù)病程長者有下肢輕度‘X型’或‘O型’變形……”
“具體是什么原因,應該怎么治療呢?”媽媽繼續(xù)問道。
“一方面,5~15歲的孩子在幼兒園或學校讀書,平日大部分時間都在教室里度過,少有戶外活動,依靠太陽照射皮膚轉化的內源性維生素D不足。其次,十二三歲的孩子進入青春期,這是人生第二個生長發(fā)育高峰期,1年內身高可增長8~10厘米,維生素D及鈣的需要量相對增加。而習慣上年長兒不再經常喝牛奶等富含鈣的奶類,且我國大眾食譜供鈣普遍不足,以上情況可導致小兒因維生素D及鈣不足而致佝僂病。如同時有嚴重偏食,不吃蛋、肉、魚類食物的情況存在,就更容易發(fā)病。
“治療上,用維生素D3肌肉注射,可根據病情決定用量,用30萬單位每月一次,一般用一次即可,同時補充鈣劑。用藥兩周左右,孩子的‘腳痛’癥狀可以減輕或消失。有些癥狀輕的,補充鈣片或同時口服維生素D制劑即可。”
說到這兒,我頓了頓,“其實,晚發(fā)性佝僂病是可以預防的,F(xiàn)在不是提倡‘牛奶工程’嗎,教育部去年就在沈陽、廣州等地推廣中小學生喝‘學生奶’。因牛奶含鈣量較高,被人體吸收、利用率也高,所以是首選的天然補鈣食物。如果每100毫升的牛奶里含100毫克的鈣元素,每日飲250毫升的牛奶,再加上其他鈣的來源就可滿足人體對鈣的需求。再者,要注意不能整天待在室內,要多出去曬曬太陽,做做游戲。”倩倩媽媽聽了直點頭,倩倩則紅著臉低下了頭。
經過肌肉注射維生素D3及口服鈣劑等治療,3個星期后,倩倩媽媽高興地告訴我,倩倩的腳已經不痛了,睡覺也安穩(wěn)了,個子還長高了呢?
- 上一篇:小兒得了佝僂病要怎么治療
- 下一篇:引起佝僂病的因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