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藥:性平,味甘,為中醫(yī)“上品”之藥,除了具有補肺、健脾作用外,還能益腎填精。如明·李時珍指出:山藥“益腎氣,健脾胃。”《本草正》亦載:“山藥,能健脾補虛,滋固腎,治諸虛百損,療五勞七傷。”《本草經(jīng)讀》還說:“山藥,能補填精,足則陰強、目明、耳聰。凡上品之藥,法宜久服,多則終身,少則數(shù)年,與五谷之養(yǎng)人相佐,以臻壽考。”所以,凡之人,宜常食之。
2、粟米:又稱谷子、稞子。能補益腎氣!睹t(yī)別錄》及《滇南本草》中都說到“粟米養(yǎng)氣。”明·李時珍還說:“粟,之谷也,宜食之,煮粥食益丹田,補虛損。”
3、干貝:又稱江珧柱。性平,味甘咸,清代食醫(yī)王孟英認為:“干貝補,與淡菜同。”《本草求真》中也說它能“滋真”,實則指滋補之義。
4、芝麻:甘平,有補肝、潤五臟的作用。如《本草經(jīng)疏》中就曾記載:“芝麻,氣味和平,不寒不熱,補肝之佳谷也。”尤其是之人腰酸腿軟,頭昏耳鳴,發(fā)枯發(fā)落及早年白發(fā),大便燥結者,最宜食之。
5、淡菜:有補肝腎、的功效!峨S宜居飲食譜》中說它“補腎,益血填精”!侗静輩R言》亦云:“淡菜,補虛養(yǎng)。腎之藥也,此物本屬介類,氣味甘美而淡,性本清涼,善治腎。虛有熱。”所以,凡腎羸瘦、勞熱骨蒸、眩暈盜汗、腰痛之人,食之最宜。
6、豇豆:又稱飯豆、長豆。性平,味甘,能補健脾,除脾虛者宜食外,虛之人也宜食用,對虛消渴、,或小便頻數(shù),食之最宜!侗静菥V目》曾這樣記載:“豇豆理中益氣,補胃,生精髓。”《四川中藥志》也說它能“滋補,健脾胃。”
7、牛骨髓:有潤肺、益髓的作用!侗静菥V目》說它能“潤肺補腎,澤肌,悅面”。對虛羸瘦、血虧損者,尤為適宜。
8、羊骨:性溫,味甘,能補,腎強筋骨!讹嬌耪氛J為:“羊尾骨益腎明日,補下焦虛冷。”《本草綱目》中記載:“羊脊骨補骨虛,通督脈,治腰痛下痢;羊脛骨主脾弱,虛不能攝精,白濁。”唐代《食醫(yī)心鏡》還介紹:“治臟虛冷,腰脊轉動不得:羊脊骨一具,捶碎煮爛,空腹食之。”對虛勞損,腰膝無力怕冷,筋骨攣痛者,最宜食之。
- 上一篇:女性腎虛的危害及補腎方法
- 下一篇:治療腎虛有什么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