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糖尿病治療的最新研究進展
干細胞研究方面:日本京都大學的研究小組取得了顯著成果。他們利用人類誘導多功能干細胞(ips細胞)制作出能發(fā)育成胰腺細胞的胰芽細胞,并將其移植到實驗鼠體內,確認這些細胞能正常發(fā)揮作用,未來有望據此開發(fā)糖尿病新療法。研究人員通過讓胰腺前驅細胞在培養(yǎng)液中漂浮成塊,模擬胰腺在胎兒體內的發(fā)育環(huán)境,并添加特定的促進分化蛋白質,使約40%的胰腺前驅細胞成功發(fā)育成胰芽細胞。當將這些胰芽細胞移植給實驗鼠后,它們形成了類似胎兒胰腺的組織結構,并分化出能根據血糖值上升而分泌胰島素的成熟胰腺β細胞。這一研究為糖尿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雖然目前還處于實驗鼠階段,但為未來的臨床應用帶來了希望。
胰島移植研究方面: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和福岡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動物實驗發(fā)現,大腿根部皮下脂肪組織是一個很適合胰島皮下移植的部位。以往的胰島移植多將胰島細胞移植到肝臟內,容易出現早期排異反應,且一旦出現問題難以取出移植細胞,還需多次移植。而新的研究發(fā)現,大腿根部皮下脂肪組織血流充足,克服了以往胰島皮下移植因血流不足導致細胞存活率低的問題。在實驗中,僅用少量的胰島細胞移植到患有糖尿病的實驗鼠大腿根部皮下脂肪組織,就成功治愈了實驗鼠的糖尿病,并且從解剖學上看人類和實驗鼠存在相似的皮下脂肪組織,這一方法有望成為治療糖尿病的新途徑。
藥物研發(fā)方面:日本自治醫(yī)科大學等的研究團隊發(fā)現了自然界中少量存在的稀有糖“d-阿洛酮糖”具有促進分泌荷爾蒙“glp1”的效果。glp1可促進胰島素分泌,抑制食欲,而目前糖尿病治療中使用的有同樣效果的注射藥物存在惡心等副作用,“d-阿洛酮糖”的發(fā)現有助于開發(fā)口服藥物。實驗中,讓肥胖的實驗鼠服下“d-阿洛酮糖”后,腸內會分泌glp1,刺激腦部的滿腹中樞,使食量下降,內臟脂肪和高血糖也有所改善,且晚餐前服用效果較好,這一發(fā)現為糖尿病的藥物治療提供了新的靶點和可能性。
日本人不認為糖尿病是病嗎
重視糖尿病的預防和治療:在日本,糖尿病被視為一種嚴重的慢性疾病,其醫(yī)療體系高度重視糖尿病的預防、診斷和治療。日本的醫(yī)療機構配備了專業(yè)的醫(yī)生和先進的檢測設備,為糖尿病患者提供全面的醫(yī)療服務。同時,日本還開展了大量的糖尿病健康教育活動,提高民眾對糖尿病的認知水平,引導人們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預防糖尿病的發(fā)生。
對糖尿病名稱的認知變化:日本糖尿病協會曾呼吁重新斟酌“糖尿病”這一稱呼,因為該表述容易讓人產生“吃太多甜食”“富貴病”等誤解,進而對患者產生偏見,導致很多患者對這一名稱有抵觸情緒。調查顯示,90.2%的受訪者對使用“糖尿病”這一名稱有抵觸,79.8%的受訪者認為應更換名稱,使表述更為確切,不過名稱的變更還需相關政府部門長期討論。
部分患者對疾病重視不足:盡管日本社會整體對糖尿病的認識是嚴肅和科學的,但由于糖尿病在前期表現不明顯,再加之日本人特有的隱忍文化,使得很多日本民眾在確診后不愿意將高血糖視為嚴重的問題,錯過最佳調理期。這也反映出在糖尿病的宣傳教育和患者管理方面,仍需要進一步加強,提高患者對疾病的重視程度和自我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