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引子”還有增強療效、解毒、矯味、保護胃腸道等作用。在一張?zhí)幏街校璨恍枰幰,由醫(yī)生根據(jù)病情而定,一般不需要病家自己去配制。要病家自己去配制的藥,往往是該醫(yī)院或藥店配不齊,要求病家到其它醫(yī)院或藥店去配,或自己采集的藥品。它可能是也可能不是藥引子。
1.米湯 能補脾益胃,固護其氣。脾胃虛弱及腸道疾患的病人在服用中藥時,都宜以此為引。
2.醋 味酸,可散瘀止痛,解毒,矯味。常用于婦人赤白帶下、血崩便血、腹痛等癥。取醋2湯匙左右,沖開水半杯,此即為醋引。
3.蜂蜜 有補中緩急,潤肺止咳,潤腸通便等功效。治療肺燥咳嗽、腸燥便秘、十二指腸潰瘍等癥常以此為引。用一杯水沖 1~2湯匙即可。
4.紅糖 性味甘溫。治療血寒血虛諸癥,如產(chǎn)后惡露不下、口干嘔噦、虛弱血痢等癥,常取紅糖10~30克,沖水半杯或一杯,此即為紅糖引。
5.大棗 能補脾胃,益氣生津,調(diào)和營衛(wèi),和解藥毒。治療脾胃氣虛、產(chǎn)后血虛、心悸怔忡等虛弱癥者,均宜以此為引,一般用5~10枚熬湯即可。
6.食鹽 中醫(yī)認為咸走腎,故腎臟病證,如虛弱乏力、陽痿遺精、腰痛及發(fā)稀者,服用補腎類中藥時,取食鹽 1~2克溶于100毫升溫開水,即可為引。
7.生姜 有散風寒,暖腸胃,止嘔逆的作用。治療風寒感冒、陰寒胃痛、吐瀉腹痛的方中常以此為引。一般用3~5片(約9~15克),煎水得湯適量,此即為姜湯引。
8.酒 能通血脈,驅(qū)寒氣,行藥勢,小量低濃度的酒能增加胃的吸收功能;中等量可擴張血管而致皮膚發(fā)紅溫暖。故服用治療脾胃虛弱、血脈不利、寒氣疼痛等癥時常以酒為引,一般以黃酒為佳,約用 20~25毫升溫服。
9.蔥白 有通陽散寒的作用。治療風寒感冒,以蔥白2~3莖,切碎煎得湯水適量,即為蔥白引,送服中藥,有助于發(fā)汗。此外,服用治療毒惡瘡的蟾酥丸時,習慣用蔥白少許同丸藥一起嚼爛,以黃酒送下,有助消散之功。
- 上一篇:護肝中藥有哪些?
- 下一篇:用藥11錯,速速改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