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統(tǒng)計,我國的乙肝病毒攜帶者約有1.2億,慢性乙肝患者約達3000萬例,每年約有35萬病人死于慢性乙肝相關疾病,如何有效降低乙肝病毒的感染率,同時進一步提高乙肝患者的治療效果是大家極為關注的話題,而科學認識乙肝病毒的相關知識則是解決這一問題的先決條件。
一場免疫和病毒間的拉鋸戰(zhàn)
當乙肝病毒進入人體后,乙肝病毒只對肝臟“情有獨衷”,醫(yī)學上稱為嗜肝臟病毒,病毒通過我們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迅速向肝臟聚集,進入肝細胞中進行大量復制。通常,在外來物質如病毒和細菌入侵時,機體的免疫系統(tǒng)立即會展開外來生物的正義之戰(zhàn),希望能夠完全清除入侵者。在成人時期,這一機制非常健全,因此,即便是感染了乙肝病毒,大部分人都可以依靠免疫系統(tǒng)而清除病毒,從而獲得痊愈。
然而,在嬰幼兒時期,這一過程就會碰到很大問題。由于新生兒宿主免疫尚未健全,易把乙肝病毒誤認為自身的一部分,因而免疫系統(tǒng)不能識別并清除乙肝病毒,人體免疫和病毒處于相對平靜狀態(tài),疾病沒有發(fā)作,即處于醫(yī)學上的“免疫耐受期”。
隨著宿主免疫系統(tǒng)的不斷增強,機體免疫系統(tǒng)逐漸開始辨識乙肝病毒并對其進行清除,進入醫(yī)學上的“免疫清除期”。這個時候病毒復制和宿主免疫之間的對抗不斷進行。若宿主免疫不夠強大無法完全控制病毒,病毒持續(xù)6個月仍未被清除者發(fā)展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患者。
患者宿主免疫無法完全壓制病毒復制,對病毒的清除過程如同陷入了一場拉鋸戰(zhàn)爭,持續(xù)的拉鋸過程導致肝細胞受損。因此,對于乙肝患者的治療不僅僅要關注抑制病毒的復制,還需要調節(jié)宿主免疫,爭取疾病的持續(xù)緩解。
正確認識疾病,積極正常生活
在我國,乙肝傳播的主要途徑是母嬰傳播,也就是由帶有乙肝病毒的母親傳播給自己的孩子,這一過程通常是由于分娩時接觸了乙肝陽性母親的血液和體液所致。新生兒由于免疫系統(tǒng)尚不成熟,在感染乙肝病毒后很難清除病毒,因而罹患慢性乙肝的幾率極高,通常高達90%;而成年人在感染乙肝病毒后,由于機體免疫力較強,一般能夠完全清除病毒,其轉為慢性的可能性低于10%。
乙肝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是血液和體液,如輸血、手術、注射、共用牙具、剃須刀等均有可能接觸到污染病毒的血漬,因此目前的指南均建議對于高危人群應當接種乙肝疫苗以有效阻止乙肝病毒的侵襲。同時,由于國家對于獻血者的篩查更加嚴格,通過輸血及血制品引起的乙肝感染也已經很少了。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在患者尿液、糞便、汗液、眼淚、乳汁中的乙肝病毒的含量極低,所以,在日常工作或生活的接觸過程中,如握手、擁抱、同住一個宿舍、同在一個餐廳用餐和共用廁所等無血液暴露的接觸過程中,是不會傳染乙肝病毒的。我們大可不必拒乙肝病人于千里之外。同時,隨著醫(yī)學的發(fā)展,各種新型抗病毒藥應用于臨床治療,療效也取得相當?shù)剡M步,乙肝患者只要正確認識疾病,配合醫(yī)生選用合適的抗病毒治療方案,大多可以有效地控制疾病發(fā)展,正常地工作和生活。
- 上一篇:沒有了
- 下一篇:部分“小三陽”可直接轉化成肝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