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外敷法是祖國醫(yī)學外治法的一種。它是將中藥干炒后加入適量的白酒拌勻裝入布袋內(nèi)敷于患部,其原理是借助酒力和熱度將藥物的有效成分蒸發(fā)開來,滲到病所,以此達到治病的目的。這其中酒起到了治病和媒介的雙重作用,因為酒不僅能夠發(fā)散,也能促進局部和全身的血液循環(huán),還能疏通經(jīng)絡、調(diào)和氣血、消腫止痛,有祛瘀生新的作用。
適于外敷的病癥很多。如胃痛、腹痛、腰背痛、月經(jīng)痛等等,如果病人有冷痛的感覺又喜歡按壓的效果就更好。因風濕引起的全身關節(jié)冷痛、酸脹、沉重、麻木,使用外敷也有良好的止痛功效。
扭挫傷引起局部青紫、腫痛、外敷之后既能緩解疼痛,又能化瘀消腫。受寒引起的嘔吐、腹瀉,脾胃虛弱引起的消化不良,大便稀溏、腹部悶脹、久行勞累之后雙腿酸軟、腰背不適,以及因氣機阻滯導致的小便不利等癥都能用中藥進行外敷治療。這里介紹一下冠心病的外敷療法。
冠心病屬中醫(yī)學“胸痹”的范疇。主要是由于過食肥甘厚味,年邁少動,情志不遂等因素造成的。一旦患病,纏綿難愈,服藥后病情雖有緩解,一遇過喜、生氣、過飽、過饑、勞累等因素即可誘發(fā)。因年齡、體質(zhì)、病因不同,癥狀也不盡一致。主要表現(xiàn)有胸悶、心痛、氣短、心中煩亂不安、唇舌發(fā)麻、紫暗或舌有瘀點。
治療方法是將半尺大蔥白切碎,用灶心土120克、吳茱萸120克、薄荷120克一起壓碎。放在無油鍋內(nèi),兌適量酒拌濕,炒至燙手時即裝于布袋內(nèi)。使用時,讓患者平臥,將藥袋放在心前區(qū),每次敷藥半小時或更長時間。為了保持藥物的溫度,最好在藥袋上覆蓋一只熱水袋,一般在睡前敷。
只要用法得當,一次即可收到明顯的效果。如病情較重可日敷2次或3次,本方藥物能夠溫通胸陽,活血止痛,舒肝理氣。臨床對于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心絞痛效果非常顯著。對痛經(jīng)、胃寒痛也有一定的療效。
外敷療法不僅效果明顯,而且具有安全、簡便等優(yōu)點,非常適宜老年人及不愿服藥的患者。外敷療法在嚴格掌握適應證的同時還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1.包裹藥物的布袋孔隙不宜太大,以免藥物漏出。
2.外敷中藥的溫度要適當,溫度太低藥力達不到,過高患者又不能忍受。所以選擇最佳溫度十分重要。
3.凡是熱證發(fā)燒,皮膚過敏或有瘡癤、損傷的患者都不宜采用外敷療法。
- 上一篇:冠心病的心理療法
- 下一篇:心臟病發(fā)作時的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