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濕熱型
主證:腹痛腹脹,便下粘液臭穢或夾膿血,里急后重,肛門灼熱,口干口苦,或伴發(fā)熱、惡心等癥。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治法:清熱利濕。
方藥:槐角地榆丸或清腸飲加減。
2.瘀毒型
主證:下腹疼痛,痛有定處,大便帶膿血粘液,或里急后重,或大便溏細,舌質(zhì)暗紅或有瘀斑,苔薄黃,脈弦數(shù)。
治法:化瘀解毒。
方藥:隔下逐瘀湯或桃紅四物湯加減。
當歸9克,赤芍12克,桃仁9克,紅花9克,木香6克,川連6克,紅藤15克,白頭翁30克,三棱12克,莪術(shù)12克,枳實12克,八月札30克。
3.脾腎虧虛型
主證:腹痛隱隱,腹部腫物漸大,久瀉久痢,便下膿血腥血,形體消瘦,面色蒼白,聲低氣怯,納呆,腰膝酸軟,畏寒肢冷,舌質(zhì)淡胖暗晦,苔白,脈沉細。
治法:健脾固腎,消癥化積。
方藥:參苓白術(shù)散合四神丸加減。
根據(jù)病情程度,疾病之發(fā)生部位,充分發(fā)揮中醫(yī)中藥的治療優(yōu)勢,靈活運用辨證與辨病相結(jié)合、內(nèi)服與灌腸、內(nèi)服與外洗相結(jié)合之治療方法。保留灌腸以清熱解毒為原則,基本方取大黃、黃柏、赤芍、紅花、苦參、公英、七葉一枝花、地榆。此外,在藥物治療的同時,還應(yīng)注意飲食調(diào)理,避免油炸辛辣刺激性食物,適當進食蔬菜,水果等富合維生素食物,才能有助于提高療效。
針灸治療
l.針灸對改善臨床癥狀,促進食欲的輔助治療
選穴:足三里、合谷、大腸俞、脾俞。
方法:行平補平瀉手法,每日1次,6次為1療程,一般用3~4療程。
2.穴位激光治療
選穴:大腸俞、足三里、大椎、腎俞、脾俞、痞根、痞塊、癌根、再生穴。
方法:用氦-氖分子激光聚焦照射穴位治療,頻率為10~25次秒,每日照射3~5次,每穴照射4~5分鐘,隔日或隔2日照射1次,療程可至6個月。
3.針灸對放化療骨髓抑制的輔助治療
選穴:主穴為足三里、三陰交、骨、血海、隔俞;配穴為太沖、太溪。
方法:行多補少瀉手法,每日或隔日針刺1次,6次為1療程,一般治療1~3療程。
4.針灸對放化療胃腸道反應(yīng)的輔助治療
選穴:內(nèi)關(guān)、曲池、足三里。
方法:手法以提捻轉(zhuǎn)為主,留針15~30分鐘,在放化療開始前同時進行,隔日1次。
5.針灸對放化療直腸、膀胱反應(yīng)的輔助治療
選穴:雙側(cè)合谷、天樞、上巨虛、足三里;配穴:里急后重者加氣海;粘液便者加陽陵泉、三陰交;血便者加下巨虛。
方法:行平補平瀉手法,得氣后留針20分鐘,每日針1次,1~2周為1療程。
6.針灸對放化療全身反應(yīng)的輔助治療
選穴:腎俞、命門、膏肓、足三里。
方法:采用氨一氖激光器,激光輸出功率3~8mw,照射1m,每穴照射3分鐘,每天照射1次,每個穴位照射最多不超過15次。
7.耳穴對放化療胃腸道反應(yīng)的輔助治療
選穴:惡心嘔吐取內(nèi)分泌、胃;食欲不振取胃、內(nèi)分泌、交感;呃逆取食道、賁門。
配穴:上述各癥分別取腎、賁門、食道;脾俞、胃。
方法:用膠布將王不留行貼于穴上,每日按摩3~4次,每貼7日。
8.針灸對癌性疼痛的輔助治療
選穴:雙側(cè)足三里。
方法:行提插捻轉(zhuǎn)等手法,得氣為宜,留針15分鐘,每日1次,15次為1療程。
外治法
1.肛管癌潰爛者可外敷九華膏或黃連膏、四黃膏等。
2.灌腸方 直腸癌放療后局部炎癥、疼痛、腫脹者;或大腸癌表現(xiàn)為濕熱內(nèi)阻者可用以下灌腸方保留灌腸。
從肛門插入導尿管約10~15厘米深,注藥后保留1~2小時。每日1次,30天為1療程。局部紅腫熱痛者可用上方適量加水給予坐盆。
有腹痛、膿血便或便血甚者,易山桅為山桅炭,加罌粟殼15克,五倍子15克收斂止血。高熱、腹水者加白花蛇舌草,徐長卿,芒硝。
驗方偏方
偏方
、裒柠湼鶞乎r根用米泔水洗凈,每天50-100克(干根用40-50克),水煎服。
、邗r鵝血50-100毫升,每日1次口服。治療消化系統(tǒng)腫瘤,總有效率為65%。
- 上一篇:大腸癌的護理方法
- 下一篇: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