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治療肝病必須遵循三條原則,即治肝必須先治膽、肝病雖多屬虛癥但不宜熟補、治療用藥切忌量大種類多。
肝病病理十分復雜,如乙肝就存在病毒基因易突變和變異,不僅是肝臟而且腎、血管內皮、淋巴細胞、心肌、睪丸、胰腺等全身都可受到損害,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脂肪肝等特點。因此,對肝病的中醫(yī)治療應以病理變化為依據(jù)調整用藥,不能僅憑中醫(yī)理論和個人固有的經驗。
首先,治療肝病應遵循中醫(yī)“治肝先治膽”的原則。因為無論是從中醫(yī)理論還是西醫(yī)病理學來看,肝與膽都有密切的關系。肝病病人如不先調整膽的功能,治療肝病就難見效果。她認為當病人轉氨酶增高時,要注意B超檢查病人有無膽囊壁增厚等炎癥表現(xiàn),并及時進行藥物治療。
肝病病人往往患病多年,基本都是虛癥,而且表現(xiàn)為肝、腎、脾俱虛,但其雖虛,卻又由于免疫功能紊亂等屬于中醫(yī)的“虛不受補”范疇,如此時盲目使用人參、西洋參等補益藥以及蜂王漿、甲魚、鹿茸等補品,反而會進一步加重肝臟炎癥,使轉氨酶增高。另外,肝炎病人已存在肝細胞彌漫性病變,如此時用藥量過多、過大,擔負毒分解和解毒作用的肝臟則會因肝細胞負擔的加重而受到更大損害,故肝病用藥一般應以十味藥左右為宜。
- 上一篇:中醫(yī):慢性乙肝用藥經驗精粹
- 下一篇:用藥不辯證 肝病可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