脅痛是乙肝患者常見癥狀。脅痛部位常以右側(cè)為主,也可表現(xiàn)為兩側(cè)疼痛,或牽引及背部疼痛。其性質(zhì)常呈隱痛、脹痛、灼痛、鈍痛或刺痛。少數(shù)疼痛劇烈者,常被誤診為急腹癥或膽腎結(jié)石。
中醫(yī)認為,脅痛分虛實兩類,實者因氣滯、血瘀、濕熱而致;虛者多由陰血不足以養(yǎng)肝所致?倢俑谓j(luò)失和,不通則痛。針對乙肝脅痛特點,用藥如下:
濕熱脅痛脅痛以灼熱為主,觸之加重。常見于慢性乙肝活動期或急性肝炎,或兼膽道感染者。藥用茵陳15~30克、炒梔子9克、黃芩10克、酒大黃6~10克,水煎服,每日2~3次,每次100~200毫升。
氣滯脅痛脅痛以走竄為主,痛無定處,時痛時止。常見于乙肝遷延期。藥用炒枳殼10克、川楝子12克、白芍15克、香附10克,痛甚加元胡15克、郁金12克,煎服法同上。
郁熱脅痛脅痛以悶脹為主,情緒變動時加重,大便不爽。常見于乙肝慢性遷延期。藥用柴胡10克、丹皮20克、炒梔子10克、當(dāng)歸15克、白芍20克、枳殼12克,水煎,服法同上。
血瘀脅痛以刺痛為主,痛有定處,觸之更甚。常見于乙肝遷延期、早期肝硬化或兼肝脾腫大者。藥用炒蒲黃10克、桃仁10克、草紅花8克、炒山甲10克、雞內(nèi)金12克、三七粉3克(分沖)。
氣虛脅痛以墜痛不適為主,常見于乙肝慢性活動期,或兼腰膝酸軟,下肢浮腫,或血漿蛋白低下,或有內(nèi)臟下垂者。藥用黨參20克、升麻15克、柴胡10克、白術(shù)10克、黃芪12克。
血虛脅痛隱痛綿綿,勞累后加重,伴眩暈失眠。常見于乙肝遷延期兼有貧血、出血,或乙肝相關(guān)腎炎者。藥用白芍15克、當(dāng)歸10克、生熟地各12克、川芎10克、枸杞子12克。
無論何種脅痛,均可用清開靈注射液、復(fù)方丹參注射液,配肌苷注射液、門冬氨酸鉀鎂注射液、肝安注射液、黃芪注射液等靜脈點滴,以獲事半功倍之效。
腹脹也是乙肝常見癥狀。因腹脹往往食欲減退,進食量減少,從而影響藥物對乙肝的治療。所以,治療腹脹是乙肝康復(fù)的關(guān)鍵之一。
中醫(yī)認為,乙肝腹脹與濕毒內(nèi)蘊、情志郁結(jié)、脾虛失運有關(guān)。中藥治療效果較好,且價格低廉,應(yīng)辨證選用:
濕阻腹脹腹脹特點是不分早晚和空腹及食后,為持續(xù)性悶脹,伴惡心、食少、乏力。藥用陳皮9克、大腹皮20克、苡米30克、茯苓皮15克、桂枝6克,水煎服,每日2~3次。
食滯腹脹多在食后加重,或有口臭、腹痛,在吐瀉后減輕,矢氣惡臭。藥用萊菔子9克、焦檳榔15克、瓜蔞皮10克、熟大黃6克、雞內(nèi)金15克、炒麥芽15克、當(dāng)歸10克,煎服法同上。
氣郁腹脹腹脹時輕時重,多在情志不舒時加重,噯氣或矢氣后減輕,腹部叩之如鼓。藥用廣木香6克、枳實10克、青陳皮各9克、制香附10克、川樸9克、沉香粉1克(沖),煎服法同前。
脾虛腹脹多在午后及勞累后加重,休息后減輕,伴食少、乏力、眩暈或浮腫。藥用黨參15克、山藥30克、云苓15克、白芍10克、陳皮9克、炮姜8克、當(dāng)歸9克,煎服法同前。
腎虛腹脹多為下腹脹,遇冷加重,兼腰膝酸軟或下肢水腫,見于乙肝日久或兼乙肝相關(guān)腎炎患者。藥用熟附片9克(先煎)、白芍15克、白術(shù)12克、云苓15克、肉桂6克、寄生15克、當(dāng)歸12克、沉香粉1克(沖),煎服法同前。
- 上一篇:教你對癥識別急性乙肝!
- 下一篇:胃口不好 肝炎在“背后”搞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