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的病因包括邪毒外襲和正氣不足兩個方面。正氣不足主要為腎不藏精、腎虧體弱;邪毒為疫癘之氣,具有強烈的傳染性。邪毒侵襲、正氣不足且正氣日虛、邪氣漸盛為其基本病因病機。“疫癘”和“虛勞”并存共處是其特點。
艾滋病的辨證論治
肺胃受邪證
宣肺祛風(fēng),清熱解毒。銀翹散加土茯苓、夏枯草。
肺腎陰虛證
滋補肺腎,解毒化痰。百合固金湯合瓜蔞貝母湯加虎杖、夏枯草、土大黃等。
脾胃虛弱證
挾正祛邪,培補脾胃。補中益氣湯合參苓白術(shù)散加土茯苓、田基黃、貓爪草等。
脾腎虧虛證
溫補脾胃,益氣回陽。腎氣丸含四神丸加豬苓、炙甘草等。
氣虛血瘀證
補氣化瘀,活血清熱。補陽還五湯、犀角地黃湯合消瘰丸加減。
竅閉痰蒙證
清熱化痰,開竅通閉。醫(yī)學(xué)敎育網(wǎng)搜集整理安富牛黃丸、紫雪丹、至寶丹。
引起艾滋病的原因
一、 HIV感染對CD4T淋巴細胞的影響
HIV病毒為逆轉(zhuǎn)錄病毒,所以遺傳信息存在于兩個相同的RNA單鏈模板中。該病毒能結(jié)合人類具有CD4+受體的細胞,特別是和 CD4T輔助淋巴細胞相結(jié)合,還能與神經(jīng)細胞表面的半乳糖神經(jīng)酰胺結(jié)合,逆轉(zhuǎn)錄酶可將病毒RNA逆轉(zhuǎn)錄為DNA,然后DNA再與人類基因相整合。病毒DNA序列被感染細胞及其子代細胞終身攜帶。
二、艾滋病的病原體
艾滋病的病原體叫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HIV是逆轉(zhuǎn)錄病毒,細胞膜芽生,毒粒大小為100~140nm。病毒蛋白主要有核蛋白、膜蛋白及與復(fù)制有關(guān)的酶蛋白3種。HIV對T4細胞具有特殊的趨向性;對熱敏感,56℃,30分鐘滅活;許多化學(xué)物質(zhì)都可以使HIV迅速滅活,如乙醚、丙酮、20%乙醇及所有對乙型肝炎病毒有效的消毒劑,對HIV也都有良好的滅活作用。但對紫外線不敏感。
三、母嬰傳播
HIV檢測陽性的婦女及孕婦,將艾滋病傳給嬰兒主要通過三種方式:
1、第一種是血液中的艾滋病病毒可以通過胎盤直接到達嬰兒體內(nèi),使嬰兒感染艾滋病病毒。
2、血液傳播:例如血友病或白血病的患兒,接受了艾滋病病人的血液而感染艾滋病病毒。
3、共用針具。
四、性傳播
當(dāng)艾滋病病毒感染人體后,攻擊人體的免疫系統(tǒng),導(dǎo)致免疫功能低下,繼而發(fā)生機會性感染,即一些侵襲力較低、致病力較弱的微生物,在人體免疫功能正常時不能致病,但當(dāng)人體免疫功能減低時則為這類微生物造成一種感染的條件,乘機侵襲人體致病。大多數(shù)艾滋病患者往往死于機會性感染。
- 上一篇:治療艾滋病有哪些方法
- 下一篇:治療艾滋病的四個西醫(y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