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性接觸史
有非婚性行為史及性伴感染史,對來自流行區(qū)的感染者更應詢問性接觸史。
2、實驗室檢
(1)培養(yǎng):標本在選擇性培養(yǎng)基上培養(yǎng),可出現(xiàn)典型菌落,取典型菌落作細菌涂片,可見到革蘭陰性短鏈桿菌。細菌經(jīng)分離鑒定,可明確為H.ducreyi。
(2)涂片:從潰瘍或橫痃處取材涂片作革蘭染色,鏡下可見到革蘭陰性短桿菌,呈長鏈狀排列,多條鏈平行,似"魚群狀",可考慮為H.ducreyi,但涂片的敏感性大約為50%。另外潰瘍中其他革蘭陰性菌可造成假陽性。
臨床診斷:根據(jù)1、2進行,(2)只作參考,但應符合:(1) 發(fā)生在7天以上的潰瘍,用暗視野顯微鏡檢查潰瘍組織液查不到梅毒螺旋體,或梅毒血清學試驗陰性;(2)臨床上排除潰瘍?yōu)閱渭儼捳畈《?HSV)感染,或HSV培養(yǎng)陰性。
3、臨床表現(xiàn)
。1)本病為杜克雷嗜血桿菌(Haemophilus ducreyi)感染而引起,潛伏期3~7天。
(2)初發(fā)為外生殖器部位的炎性小丘疹,1~2天后迅速變?yōu)?font color="#333333">膿皰,破潰形成疼痛性潰瘍,潰瘍呈圓形或卵圓形,邊緣不整,可潛行穿鑿,周圍皮膚潮紅。
(3)潰瘍基底柔軟,為肉芽組織,易出血,覆以膿性分泌物。單個潰瘍3~20mm大小,也可發(fā)生多發(fā)的衛(wèi)星狀潰瘍,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有時發(fā)生于女性陰道和宮頸部位的潰瘍可以不痛。
(4)病損主要發(fā)生于性接觸中組織易損傷的部位,男性多在冠狀溝、包皮、龜頭、會陰等處;女性多在小陰唇、大陰唇和后聯(lián)合處。生殖器外可見于肛門、大腿上部、口腔和手指部。
(5)約50%的患者發(fā)生急性、疼痛性腹股溝淋巴結(jié)炎(橫痃),表面皮膚紅腫,可破潰。由于自身接種,感染也可播散到身體其他部位的皮膚和粘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