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外對艾滋病治療研究工作的深入開展,植物藥與現(xiàn)代醫(yī)學結(jié)合,在艾滋病的防治領(lǐng)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面對化學藥昂貴的價格、難纏的耐藥性以及嚴重的不良反應,眾多價廉、低毒的植物藥所具有的抑制HIV活性被發(fā)現(xiàn)。在選擇藥物治療中發(fā)揮了巨大的實用價值。
我國中草藥資源十分豐富。中藥現(xiàn)代化工程的啟動,使得人們對中草藥的有效成分的研究也越來越深入。目前,在植物來源的抗HIV活性成分的研究中,國內(nèi)外許多專家學者已發(fā)現(xiàn),從下列中草藥中來源的九種類化學成分,具有很好的抗HIV活性。
從雷公藤等植物中分離得到的咔唑類生物堿、萘基異喹啉類生物堿、里西丁類生物堿具有很好的抗HIV活性。
從胡桐、麝香根、狹逢芹、芫荽等植物中分離得到了香豆素類活性成分,是HIV逆轉(zhuǎn)錄酶抑制劑。
從五爪金龍、雞血藤、毛訶子等植物中分離得到木脂素類成分,具有抗HIV-1復制的活性。
從黃葉連翹、倒捻子等植物中分離得到醌類、氧雜蒽酮類有抗HIV活性成分。
從栝樓、苦瓜、麝香、石竹、垂序商陸等植物中分離得到蛋白質(zhì)類成分,是一類核蛋白體抑制蛋白。它通過抑制核蛋白體的RNA來破壞正常染色體蛋白的合成。從雪蓮花、小花火燒蘭、狹葉蕁麻等植物中分離得到植物凝集素,則是干擾病毒與細胞的融合過程。
酚酸類成分大多具有強的抗病毒活性。從長梗蟬翼藤、姜黃、曲枝葉下珠、石巖楓、野梧桐等植物中,均可分離得到酚酸類成分。
從穿心蓮、番荔枝、巴豆、杏仁殼、靈芝、華中五味子、桑毛路邊青、山楂、鎖陽、七葉樹、肥皂莢等植物中分離得到萜類成分。與醌類、黃酮類成分一樣,萜類成分可作用于HIV復制周期的多個靶點(如逆轉(zhuǎn)錄酶、蛋白酶、整合酶等)。
植物中黃酮類成分十分豐富,并且具有抗多種病毒的作用。如從黃芩,突厥薔薇,矢車菊,長萼雞眼草、歐亞甘草等植物中分離得到黃酮類成分,就具有抗HIV的活性。
從海藻、箬竹、海索草、香菇、夏枯草、紫花地丁、旱蓮子草、翠葉蘆薈等植物中提取分離到的多糖類成分,主要是通過阻斷HIV病毒與細胞的吸附來發(fā)揮藥效。
雖然中草藥的類化學成分抗HIV的藥理機制還不十分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分別可在HIV病毒感染細胞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發(fā)揮作用。把這些中草藥作為抗HIV藥物研究的先導化合物,并結(jié)合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和分子式模擬技術(shù),即可研制開發(fā)出新的高效低毒的抗HIV藥物。
此外,還有很多中藥復方,例如小柴胡湯、克艾可、苦參芩等,在對艾滋病的治療中也取得了很好的療效。因此,從中草藥王國中尋找高效、低毒的先導化合物,會給艾滋病的防治帶來新的希望。
- 上一篇:中醫(yī):蜂毒有望治愈艾滋病
- 下一篇:雞尾酒療法使艾滋病死亡率降低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