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馬(化名)是個和氣的人,他說話的時候聲音不是很大,一直帶著微笑。第一次接觸他的人不會想到,他是一名艾滋病患者,也是醫(yī)院的艾滋病同伴教育員,向艾滋病患者提供心理咨詢及疏導工作。
4月17日,在南寧市第四人民醫(yī)院的一間診室,小馬熱情地跟記者打招呼,他說:“坐,坐著聊。”
小馬曾是杜麗群的患者,也是因為杜麗群,讓這個差點喪失生存信心的年輕人,有了重新再活一次的信念。
2009年11月底,在深圳打工的小馬因發(fā)高燒被送到南寧市第四人民醫(yī)院。整整昏迷7天后,小馬終于醒過來。醒來后,小馬知道了一個殘酷的事實:他感染上了艾滋病。
同很多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一樣,知道自己患了不治之癥,小馬的情緒很低落,甚至封閉自己。護士和他打招呼,他把頭扭到一邊,誰也不理。
第一次聽到杜麗群的聲音時,小馬其實是沒有真正見到她的模樣。“那是我醒來的第一天,醫(yī)生來查房,她走在人群中,旁邊有很多護士,時不時跟她們交代我的病情,要注意什么。當時,這個聲音令我印象深刻。”小馬說。
第二天,杜麗群又來查房,她遠遠就喊著:“19號病床,你吃早餐沒有?”小馬躺在19號病床上,卻假裝沒聽到,一句話也不說。“疼不疼啊?”杜麗群走到病床前繼續(xù)問,小馬還是沒有出聲。
就這樣,杜麗群每天都主動來和小馬聊天,小馬冰冷的心慢慢被融化,他突然覺得原來還有人這么關心他。
后來小馬積極配合治療,出院后的他在杜麗群的影響下,做了一名志愿者。
“很多艾滋病患者,特別是新入院的患者,不僅僅需要生理上的治療,更加需要心理上的疏導。”醫(yī)院相關負責人說,而小馬則能通過同伴教育的方式開導這些患者,幫助他們樹立生存下去的信心。
自2012年3月小馬開始做志愿者起,如今他已經在自己的崗位上做了13個月了。他說:“雖然我自己得了病,可是我也想做點事,即使明天死去,我也要生命留有價值。”
攤開小馬的工作日志,一本16開的筆記本。每一頁上,小馬都認真記錄好了當天的工作情況。在日志里,他記錄近期自己的工作內容,4月1日,4F 20床 談心(人生觀與價值觀)。這表示4月1日當天,他和一位艾滋病患者談心,而談心的內容則與人生觀和價值觀有關,他為患者做了心理疏導。
“小馬眼睛不好,所以這些字都寫得很大。”當記者正納悶為什么筆記本上的每個字都寫得那么大時,小馬的一名同事說。
談起在這13個月的工作中,有一件事讓小馬記憶特別深刻。今年初的一天,有位84歲的老母親送34歲的兒子到醫(yī)院治療艾滋病。“他們條件不好,老母親大冷天還穿著涼鞋,后來都沒有錢吃飯了。”小馬說:“看著這種情況,就在我們自己的群里面發(fā)布信息,希望有人能幫助他們。”結果讓小馬很意外,自己發(fā)布的信息當晚就有人回應。不少已經出院的艾滋病患者晚上自發(fā)來到醫(yī)院,給老人送錢。
“我沒有得病的時候,談起艾滋病,我覺得這些患者應該是丑陋的。”小馬說:“自己后來得了病,起初覺得很有壓力,在杜麗群的幫助下慢慢恢復了生活下去的信心,在做了艾滋病同伴教育員后,我找到了生命的價值和尊嚴。”
- 上一篇:艾滋女生日記五:(1)愛情的終點
- 下一篇:艾滋女生日記五:(2)惡夢悄然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