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寒感冒多見于冬季,是由風與寒邪所致。癥見發(fā)熱惡寒、無汗、頭痛、肢節(jié)酸痛、鼻塞流涕、咽癢、咳嗽、舌苔薄白而潤、脈浮或浮緊。治病宜選辛溫解表藥,如感冒清熱沖劑、午時茶、川芎茶調(diào)散、風寒感冒沖劑。有咳者兼服通宣理肺丸。風熱感冒多見于春夏兩季,是由風與熱邪所致。癥見身熱,微惡風、汗出不暢,頭脹痛、咽喉腫痛、咽燥口渴、鼻流濁涕、咳嗽痰粘或黃、舌苔白微黃、脈浮數(shù)。治病宜選辛涼解表藥,如感冒退熱沖劑、銀翹解毒片(丸)、羚翹解毒丸、上感沖劑、風熱感冒沖劑,兼咳者同時服桑菊感冒片。
除上述兩種感冒外,暑濕感冒也較多見,多發(fā)生在7、8、9 月,此外感常挾暑濕之氣,可選擇藿香正氣水(丸),四癥丸、祛暑片、六一散、暑濕感冒沖劑等。
由此可見,治感冒勿忘辯證用藥。若風寒癥用銀翹解毒之藥,有如雪上添霜;若風熱癥用辛溫發(fā)散之藥,大有火上加薪,熱勢必增。所以歷代醫(yī)家十分遵循"治寒以熱,治熱以寒"和"熱無犯熱,寒無犯寒"的法則。否則,用熱藥去治熱性病癥,用涼藥去治寒性病癥,既浪費藥品又加重病情。
- 上一篇:治感冒 中西藥的區(qū)別
- 下一篇:中成藥治療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