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由于貫徹預防為主的衛(wèi)生保健方針,肺結核的發(fā)病率已逐漸降低;又由于開展普查工作,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病人,使其得到合理的內科治療;加以療效較佳的抗結核藥物相繼問世,因此需行外科治療的病人日見減少。但仍有少數病人,由于未獲得及時和適當的內科治療,或因細菌產生耐藥性,致使藥物治療不能收效,而需行外科手術治療。
外科治療僅是綜合療法的一個組成部分,其目的是切除損壞嚴重的灶,或使病變肺組織萎陷,促進其愈合。手術本身往往不能消除所有的灶和結核菌,因此在手術前后應特別重視抗結核的全身療法(應用抗結核藥物,注意休息和營養(yǎng)等),方能提高治愈率,防止和減少手術后并發(fā)癥或病變復發(fā)。
外科治療目前最常用的是肺切除術,其次是胸廓成形術。至于其他種類的萎陷療法(如膈神經壓榨術、胸膜外或骨膜外填充術)和空洞引流術等方法,近年來已很少應用。
肺切除術
肺切除術治療,是將遭受嚴重破壞難以恢復的病肺切除,始于19世紀晚期。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由于手術死亡率和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甚高,因此未獲推廣。直至本世紀40年代,鏈霉素(1944)、對氨柳酸鈉(1946)和異煙肼(1950)等有效的抗結核藥物相繼問世,使感染在手術前能夠得到局限和控制,使殘留病灶在手術后能得到治療,加以臨床醫(yī)生對呼吸循環(huán)生理認識的不斷提高,手術和麻醉技術的改進等,該手術才得以推廣應用,并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使90~95%的病例獲得成功,手術死亡率僅1%左右。
【手術適應證】
。ㄒ唬┛斩葱透衫覙幼內芙庖夯蠼浿夤芘懦鲂纬煽斩。如經正規(guī)內科治療長期不閉合,特別是痰菌持續(xù)陽性、周圍有堅厚纖維組織的厚壁空洞、有支氣管病變而引流不暢的張力性空洞、直徑大于3cm的巨大空洞,以及萎陷手術不能奏效的下葉或近肺門處空洞等,應及早考慮肺切除術。這是具有消滅感染源、防止擴散的積極預防意義。
。ǘp肺一葉或一側肺有廣泛的纖維干酪樣病變,常伴有結核性和散在多個小空洞。該葉或該側肺基本上已失去呼吸功能,多痰、咯血且長期痰菌陽性。如對側肺無明顯活動性變,肺功能和全身狀況許可,應根據病變范圍作肺葉或一側全肺切除。
(三)結核性或狹窄為支氣管內膜結核的后遺癥。如反復咯血、痰菌陽性或發(fā)生肺不張,需手術切除病肺。
。ㄋ模┙Y核球其病理改變主要是包裹性干酪樣壞死組織或結核性肉芽組織。如直徑大于2.5cm,不能排除肺腫瘤,或痰菌陽性者,應手術治療。直徑較小、無癥狀、痰菌陰性和有條件進行定期隨訪檢查者,不必手術。
【手術禁忌證】
。ㄒ唬┯媱澬蟹吻谐秶酝獾姆位蛑夤苡谢顒有宰冋摺
。ǘ┥眢w其他部位(腎、骨等)另有灶,雖經抗結核治療,但仍未能控制者。
。ㄈ┓渭捌渌K器功能不能耐受手術者。
- 上一篇:肺結核癥狀知多少
- 下一篇:肺結核的診斷依據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