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歌:平胃散用蒼術(shù)樸,陳皮甘草四般施。除濕散滿驅(qū)瘴嵐,調(diào)胃諸方以此擴。又不換金正氣散,即是此方加夏藿。
方義:本方為治療濕滯脾胃的基礎(chǔ)方。脾為太陰濕土,居中州而主運化,其性喜燥惡濕,濕邪滯于中焦,則脾運不健,且氣機受阻,故見脘腹脹滿、食少無味;胃失和降,上逆而為嘔吐惡心、噯氣吞酸;濕為陰邪,其性重著粘膩,故為肢體沉重、怠惰嗜臥。濕邪中阻,下注腸道,則為泄瀉。治當燥濕運脾為主,兼以行氣和胃,使氣行則濕化。
方中以蒼術(shù)為君藥,以其辛香苦溫,入中焦能燥濕健脾,使?jié)袢t脾運有權(quán),脾健則濕邪得化。濕邪阻礙氣機,且氣行則濕化,故方中臣以厚樸,本品芳化苦燥,長于行氣除滿,且可化濕。與蒼術(shù)相伍,行氣以除濕,燥濕以運脾,使滯氣得行,濕濁得去。陳皮為佐,理氣和胃,燥濕醒脾,以助蒼術(shù)、厚樸之力。使以甘草,調(diào)和諸藥,且能益氣健脾和中。煎加姜、棗,以生姜溫散水濕且能和胃降逆,大棗補脾益氣以襄助甘草培土制水之功,姜、棗相合尚能調(diào)和脾胃。
組成:蒼術(shù)(去黑皮,搗為粗末,炒黃色)120g,厚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90g,陳橘皮(洗令凈,焙干)60g,甘草(炙黃)30g。
用法:上為散。每服6g,水一中盞,加生姜二片,大棗二枚,同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
現(xiàn)代用法:共為細末,每服4-6g,姜棗煎湯送下;或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加減:證屬濕熱者,宜加黃連、黃芩以清熱燥濕;屬寒濕者,宜加干姜、草豆蔻以溫化寒濕;濕盛泄瀉者,宜加茯苓、澤瀉以利濕止瀉。
功用:燥濕運脾,行氣和胃。
主治:濕滯脾胃證。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口淡無味,惡心嘔吐,噯氣吞酸,肢體沉重,怠惰嗜臥,常多自利,舌苔白膩而厚,脈緩。
運用:本方為治療濕滯脾胃證之基礎(chǔ)方。臨床應(yīng)用以脘腹脹滿,舌苔厚膩為辨證要點。
因本方辛苦溫燥,陰虛氣滯,脾胃虛弱者,不宜使用。
溫中散寒的中成藥有哪些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不換金正氣散
【藥方名稱】不換金正氣散
【處方】蒼術(shù)、橘皮、半夏曲、厚樸(姜制)、藿香,各二錢。炙甘草,一錢。
【功能主治】解散寒邪。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五片,紅棗二個,煎至一鐘,食前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不換金正氣散
【藥方名稱】不換金正氣散
【處方】厚樸(去皮。姜汁制)、藿香(去枝。土)、甘草、半夏(煮)、蒼術(shù)(米泔浸)、陳皮(去白),各等分。
【炮制】上為散。
【功能主治】治四時傷寒,瘴疫時氣,頭疼壯熱,腰背拘急;五勞七傷、山嵐瘴氣,寒熱往來,五膈氣噎,咳嗽痰涎,行步喘乏,或霍亂吐瀉,臟腑虛寒,下痢赤白,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姜三片,棗子二枚,煎至八分,去滓,食前稍熱服。
【注意】忌生冷、油膩、毒物。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不換金正氣散
【藥方名稱】不換金正氣散
【別名】普賢正氣散(《證治準繩·類方》卷四)。
【處方】厚樸(去皮,姜汁制)藿香(去枝、土)甘草(爁)半夏(煮)蒼術(shù)(米泔浸)陳皮(去白)各等分
【制法】上藥銼散。
【功能主治】主四時傷寒,瘴疫時氣,頭痛壯熱,腰背拘急;山嵐瘴氣,寒熱往來,霍亂吐瀉,赤白下利;五膈氣噎,咳嗽痰涎,行步喘乏。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3片,棗子2枚,煎至180毫升,去滓,空腹時稍熱服。
【注意】服藥期間,忌生冷、油膩、毒物。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
《治痘全書》卷十三:不換金正氣散
【藥方名稱】不換金正氣散
【處方】人參、五味、麥冬、杏仁。
【功能主治】痘瘡,觸犯邪氣者。
【各家論述】觸犯邪氣,入則正氣虛,驅(qū)邪不主扶正,則邪未必能驅(qū)。此用和平扶正之藥,無過于生脈散之三味,所以五味、人參、麥冬,大有見也;大凡氣一觸則滯,更加杏仁以佐之。
【摘錄】《治痘全書》卷十三
《癥因脈治》卷四:不換金正氣散
【藥方名稱】不換金正氣散
【處方】蒼術(shù)、厚樸、陳皮、甘草、木香、鮮藿香。
【功能主治】表邪發(fā)熱。
【摘錄】《癥因脈治》卷四
《醫(yī)統(tǒng)》卷七十六:不換金正氣散
【藥方名稱】不換金正氣散
【處方】厚樸(姜炒)1錢,蒼術(shù)(米泔水泡)1錢,陳皮(去白)1錢,半夏(制)1錢,藿香葉(凈)1錢,甘草(炙)1錢,草果5分。
【功能主治】和脾胃,止吐瀉,溫中,下痰飲。主一切山嵐瘴氣,八般瘧疾,四時傷寒,五種膈氣,腹痛脹滿,吞酸噫氣,噎塞干嘔,惡心;內(nèi)受寒濕,外感風邪,頭痛頭眩,鼻塞;及一切霍亂時氣,不伏水土。
【用法用量】水2盞,加生姜3片,大棗2枚,水煎,溫服。
【摘錄】《醫(yī)統(tǒng)》卷七十六
《保命歌括》卷十七:不換金正氣散
【藥方名稱】不換金正氣散
【處方】厚樸(姜汁炒)、陳皮(去白)、蒼術(shù)(米泔浸)、半夏(洗)、白茯苓、紫蘇葉各等分,甘草減半,神曲(炒,研細末,另入藥)等分。
【功能主治】傷濕咳嗽。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除神曲末,用水1盞半,加生姜3片,大棗2枚,煎1盞,去滓,入曲末服。
【摘錄】《保命歌括》卷十七
《便覽》卷四:不換金正氣散
【藥方名稱】不換金正氣散
【處方】陳皮、厚樸(姜制)、藿香葉、半夏(姜炒)、甘草。
【功能主治】瘡痘正出之時,被天氣寒冷所折,內(nèi)為乳食所傷,氣血壅遏,榮衛(wèi)不和,毒氣返復(fù)而出。
【用法用量】上每服3錢,加生姜3片,大棗2枚,紫草并糯米同煎服。
【摘錄】《便覽》卷四
《外科精要》卷下:不換金正氣散
【藥方名稱】不換金正氣散
【處方】蒼術(shù)(米泔浸,炒)4兩,厚樸(姜汁拌炒)4兩,粉甘草(炙)2兩,橘紅(焙)3兩,藿香葉2兩,半夏(姜制)2兩,木香(濕紙裹煨)1兩,人參1兩,白茯苓1兩。
【功能主治】癰疽感冒風寒,或傷生冷,或瘴瘧,或疫癘。
【用法用量】每服5錢,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摘錄】《外科精要》卷下
方歌:藿香正氣大腹蘇,甘桔陳苓術(shù)樸俱,夏曲白芷加姜棗,感傷嵐瘴并能驅(qū)。
方義:本方主治之外感風寒,內(nèi)傷濕滯證,為夏月常見病證。風寒外束,衛(wèi)陽郁遏,故見惡寒發(fā)熱等表證;內(nèi)傷濕滯,濕濁中阻,脾胃不和,升降失常,則為上吐下瀉;濕阻氣滯,則胸膈滿悶、脘腹疼痛。治宜外散風寒,內(nèi)化濕濁,兼以理氣和中之法。
方中藿香為君,既以其辛溫之性而解在表之風寒,又取其芳香之氣而化在里之濕濁,且可辟穢和中而止嘔,為治霍亂吐瀉之要藥。半夏曲、陳皮理氣燥濕,和胃降逆以止嘔;白術(shù)、茯苓健脾運濕以止瀉,共助藿香內(nèi)化濕濁而止吐瀉,俱為臣藥。濕濁中阻,氣機不暢,故佐以大腹皮、厚樸行氣化濕,暢中行滯,且寓氣行則濕化之義;紫蘇、白芷辛溫發(fā)散,助藿香外散風寒,紫蘇尚可醒脾寬中,行氣止嘔,白芷兼能燥濕化濁;桔梗宣肺利膈,既益解表,又助化濕;煎用生姜、大棗,內(nèi)調(diào)脾胃,外和營衛(wèi)。使以甘草調(diào)和藥性,并協(xié)姜、棗以和中。
組成:大腹皮、白芷、紫蘇、茯苓(去皮)各30g,半夏曲、白術(shù)、陳皮(去白)、厚樸(去粗皮,姜汁炙)、苦桔梗各60g,藿香(去土)90g,甘草(炙)75g。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同煎至七分,熱服,如欲出汗,衣被蓋,再煎并服。
現(xiàn)代用法:散劑,每服9g,生姜、大棗煎湯送服;或作湯劑,加生姜、大棗,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加減:若表邪偏重,寒熱無汗者,可加香薷以助解表;兼氣滯脘腹脹痛者,可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氣止痛。
功用:解表化濕,理氣和中。
主治:外感風寒,內(nèi)傷濕滯證。惡寒發(fā)熱,頭痛,胸膈滿悶,脘腹疼痛,惡心嘔吐,腸鳴泄瀉,舌苔白膩,以及山嵐瘴瘧等。
運用:藿香正氣散主治外感風寒,內(nèi)傷濕滯證。臨床應(yīng)用以惡寒發(fā)熱,上吐下瀉,舌苔白膩為辨證要點。
本方重在化濕和胃,解表散寒之力較弱,故服后宜溫覆以助解表。濕熱霍亂之吐瀉,則非本方所宜。
組成:川柴胡3克,姜半夏4.5克,川樸6克,清炙草1.5克,炒黃芩3克,赤苓9克,制蒼術(shù)3克,廣橘皮4.5克,鮮生姜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和解燥濕。
主治:主濕瘧。寒熱往來,四肢倦怠,肌肉煩疼者。
組成:縮砂、半夏(湯洗七次)、杏仁(去皮尖)、人參(去蘆)、赤茯苓(去皮)、藿香(去土)、白扁豆(姜制)、香薷、厚樸(姜制)、木瓜,各一錢。炙甘草,半錢。
用法:上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五片,紅棗一枚,煎至一鐘,不拘時服。
主治:治心脾不調(diào),氣不升降,霍亂轉(zhuǎn)筋,嘔吐泄瀉,寒熱交作,痰喘咳嗽,胃脘痞滿,頭目昏痛,肢體浮腫,嗜臥倦怠,小便赤澀。并傷寒陰陽不分,冒暑伏熱煩悶,或成痢疾,中酒煩渴畏食。并皆治之。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六和湯
【藥方名稱】六和湯
【處方】縮砂仁、半夏(湯炮七次)、杏仁(去皮。尖)、人參、甘草(炙),各一兩。赤茯苓(去皮)、藿香葉(拂去塵)、白扁豆(姜汁略炒)、木瓜,各二兩。香薷、厚樸(姜汁制),各四兩。
【炮制】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治心脾不調(diào),氣不升降,霍亂轉(zhuǎn)筋,嘔吐泄瀉,寒熱交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滿,頭目昏痛,肢體浮腫,嗜臥倦怠,小便赤澀,并傷寒陰陽不分,冒暑伏熱煩悶,或成痢疾,中酒煩渴畏食。婦人胎前、產(chǎn)后,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姜三片,棗子一枚,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時候服。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六和湯
【藥方名稱】六和湯
【處方】縮砂仁 半夏(湯,炮七次)杏仁(去皮、尖)人參 甘草(炙)各30克 赤茯苓《去皮)藿香葉 白扁豆(姜汁略炒)木瓜各60克 香薷 厚樸(姜汁制)各120克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治心脾不調(diào),氣不升降,霍亂轉(zhuǎn)筋,嘔吐泄瀉,寒熱交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滿,頭目昏痛,肢體浮腫,嗜臥倦怠,小便赤澀;傷寒陰陽不分,冒暑伏熱煩悶,或成痢疾,中酒煩渴畏食。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3片,棗子1枚,煎至160毫升,去滓,不拘時服。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
《普濟方》卷三九○:六和湯
【藥方名稱】六和湯
【處方】陳皮1兩(去白),青皮(去白)3兩,柴胡3兩,凈香附3兩,蘇葉3兩,甘草1兩半。
【功能主治】瘧疾寒多熱少,食積疳熱。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煎服。
【摘錄】《普濟方》卷三九○
《不知醫(yī)必要》卷二:六和湯
【藥方名稱】六和湯
【處方】黨參(米炒,去蘆)1錢,半夏(制)1錢,砂仁(杵)1錢,扁豆(炒,杵)2錢,藿香2錢,赤茯苓2錢,木瓜2錢,炙草1錢。
【功能主治】夏秋暑濕傷脾,或飲冷乘風,多食瓜果,以致客寒犯胃,食留不化,遂成霍亂。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紅棗1個,水煎服。
【摘錄】《不知醫(yī)必要》卷二
《胎產(chǎn)秘書》卷上:六和湯
【藥方名稱】六和湯
【處方】藿香5分,砂仁5分,陳皮4分,茯苓4分,人參1錢,木瓜1錢,扁豆2錢,杏仁10粒,生甘草4分,夏曲6分。
【功能主治】妊娠霍亂吐瀉,心躁腹痛。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大棗2個,竹茹1團,水煎服。
【摘錄】《胎產(chǎn)秘書》卷上
《幼科鐵鏡》卷六:六和湯
【藥方名稱】六和湯
【處方】陳皮、半夏、白茯苓、甘草、黃連、厚樸、藿香、香薷、扁豆、木瓜。
【功能主治】長夏外夾感暑吐瀉;熱痢。
【摘錄】《幼科鐵鏡》卷六
《醫(yī)統(tǒng)》卷八十八:六和湯
【藥方名稱】六和湯
【處方】川芎、當歸、白芍藥、生地黃、人參、白術(shù)各等分。
【功能主治】虛熱,三焦五臟不和,啼哭煩躁,夜出盜汗。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煎,不拘時候服。
【摘錄】《醫(yī)統(tǒng)》卷八十八
《丹溪心法》卷二:六和湯
【藥方名稱】六和湯
【處方】人參1錢,知母1錢,草果1錢,貝母1錢,烏梅1錢,白芷1錢,檳榔1錢,柴胡1錢(用酒拌),常山2錢。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瘧疾。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大棗1個,水煎服。
【摘錄】《丹溪心法》卷二
《局方》卷二(續(xù)添諸局經(jīng)驗秘方):六和湯
【藥方名稱】六和湯
【別名】六合湯
【處方】縮砂仁1兩,半夏(湯泡7次)1兩,杏仁(去皮尖)1兩,人參1兩,甘草(炙)1兩,赤茯苓(去皮)2兩,藿香葉(拂去塵)2兩,白扁豆(姜汁略炒)2兩,木瓜2兩,香薷4兩,厚樸(姜汁制)4兩。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心脾不調(diào),氣不升降,霍亂轉(zhuǎn)筋,嘔吐泄瀉,寒熱交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滿,頭目昏痛,肢體浮腫,嗜臥倦怠,小便赤澀,傷寒陰陽不分,冒暑伏熱煩悶,或成痢疾;中酒煩渴畏食;傷食噫酸臭氣,或因暑熱,渴飲冷水冷物,致心腹疼痛,或冒暑背寒自汗,四肢厥冷。
【用法用量】六合湯(《普濟方》卷一一七)。
【摘錄】《局方》卷二(續(xù)添諸局經(jīng)驗秘方)
《傳信適用方》卷四:六和湯
【藥方名稱】六和湯
【處方】生姜1斤(切片,曬干),草果半斤(去殼并白皮),甘草4兩(炒),縮砂4兩,胡椒半兩,蓽茇半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去暑毒疫氣。主
【用法用量】入鹽點服。
【摘錄】《傳信適用方》卷四
《醫(yī)方考》卷一:六和湯
【藥方名稱】六和湯
【處方】砂仁1兩,半夏1兩,杏仁1兩,人參1兩,甘草1兩,白術(shù)2兩,藿香2兩,木瓜2兩,厚樸2兩,扁豆2兩,赤茯苓2兩。
【功能主治】夏月病人霍亂轉(zhuǎn)筋,嘔吐泄瀉,寒熱交作,倦怠嗜臥;伏暑煩悶,小便赤澀,或利或渴;中酒;胎產(chǎn)。
【各家論述】六和者,和六府也。脾胃者,六府之總司,故凡六府不和之??;先于脾胃而調(diào)之。此知務(wù)之醫(yī)也。香能開胃竅,故用藿、砂;辛能散逆氣,故用半、杏;淡能利濕熱,故用茯、瓜;甘能調(diào)脾胃,故用扁、術(shù),補可以去弱,故用參、草;苦可以下氣,故用厚樸。夫開胃散逆則嘔吐除,利濕調(diào)脾則二便治,補虛去弱則胃氣復(fù)而諸疾平。蓋脾胃一治,則水精四布,五經(jīng)并行,雖百骸九竅皆太平矣,況于六府乎?
【摘錄】《醫(yī)方考》卷一
組成:陳皮1錢半,厚樸1錢半,澤瀉1錢半,藿香1錢半,砂仁1錢半,蒼術(shù)2錢,茯苓2錢,豬苓2錢,甘草5分,官桂5分,白術(shù)2錢。
用法:上(口父)咀。用水1鐘半,加生姜3片,煎至7分,溫服。
功效:除濕健胃。
主治:嘔吐泄瀉,浮腫,小便不利。
組成:厚樸12克(炙,去皮),生姜9克(切),半夏6克(洗),甘草6克(炙),人參3克。
用法:上五味,以水1.2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三次溫服。
功效:消滯除滿,燥濕和胃。
主治:用于發(fā)汗后,腹脹滿者。午后為甚,食入增劇,食消則減,舌淡苔白膩。
組成:蒼術(shù)(鹽、酒炒),青皮,烏藥,山楂,吳萸(鹽、酒炒),小茴(鹽、酒炒),橘核,青木香各等分。
用法:每服6克、空腹時鹽、酒調(diào)下。
主治:治疝氣因濕而成,陰汗瘙癢。
方歌:茵陳蒿湯治陽黃,梔子大黃組成方,梔子柏皮加甘草,茵陳四逆治陰黃。
方義:本方為治療濕熱黃疸之常用方,《傷寒論》用其治療瘀熱發(fā)黃,《金匱要略》以其治療谷疸。病因皆緣于邪熱人里,與脾濕相合,濕熱壅滯中焦所致。濕熱壅結(jié),氣機受阻,故腹微滿、惡心嘔吐、大便不爽甚或秘結(jié);無汗而熱不得外越,小便不利則濕不得下泄,以致濕熱熏蒸肝膽,膽汁外溢,浸漬肌膚,則一身面目俱黃、黃色鮮明;濕熱內(nèi)郁,津液不化,則口中渴。舌苔黃膩,脈沉數(shù)為濕熱內(nèi)蘊之征。治宜清熱,利濕,退黃。
方中重用茵陳為君藥,本品苦泄下降,善能清熱利濕,為治黃疸要藥。臣以梔子清熱降火,通利三焦,助茵陳引濕熱從小便而去。佐以大黃瀉熱逐瘀,通利大便,導瘀熱從大便而下。
組成:茵陳18g,梔子12g,大黃(去皮)6g。
用法: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陳,減六升,內(nèi)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
加減:若濕重于熱者,可加茯苓、澤瀉、豬苓以利水滲濕;熱重于濕者,可加黃柏、龍膽草以清熱祛濕;脅痛明顯者,可加柴胡、川楝子以疏肝理氣。
功用:清熱,利濕,退黃。
主治:濕熱黃疸。一身面目俱黃,黃色鮮明,發(fā)熱,無汗或但頭汗出,口渴欲飲,惡心嘔吐,腹微滿,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結(jié),舌紅苔黃膩,脈沉數(shù)或滑數(shù)有力。
運用:本方為治療濕熱黃疽之常用方,其證屬濕熱并重。臨床應(yīng)用以一身面目俱黃,黃色鮮明,舌苔黃膩,脈沉數(shù)或滑數(shù)有力為辨證要點。
?、佟秱?middot;辨陽明病脈證并治》:“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
?、凇督饏T要略·黃疸病脈證并治》:“谷疸之為病,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fā)黃為谷疸,茵陳蒿湯主之。”
組成:梔子3錢,甘草3錢,茵陳3錢,黃柏3錢。
用法:水煎,溫服。
主治:傷寒,濕熱郁于肌表,身熱發(fā)黃者。
【來源】傷寒論:傷寒,身黃發(fā)熱者,梔子柏皮湯主之。
【異名】柏皮湯(《雞峰普濟方》卷十)、柏皮散(《永樂大典》卷一○三三引《全嬰方》)?!峨u峰》本方用法: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組成】梔子(擘)十五枚(約15克),甘草(炙)一兩(約15克),黃柏二兩(約30克)。
【用法】上三味,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溫服。
【主治】傷寒身黃發(fā)熱。甘草培土養(yǎng)中焦之氣,梔子,柏皮,泄?jié)穸灞頍帷?/p>
組成:干姜45克、 甘草(炙)60克 、附子(炮)1枚(去皮,破8片) 、茵陳180克。
用法:上銼。每服酌量多少,水煎,涼服。
主治:黃疸陰證。皮膚涼又煩熱,欲臥水中,喘嘔,脈沉細遲無力而發(fā)黃者。
方歌:八正木通與車前,扁蓄大黃滑石研,草梢瞿麥兼梔子,煎加燈草痛淋蠲。
方義:本方為治療熱淋的常用方,其證因濕熱下注膀胱所致。濕熱下注蘊于膀胱,水道不利,故尿頻尿急、溺時澀痛、淋瀝不暢,甚則癃閉不通;濕熱蘊蒸,故尿色渾赤;濕熱郁遏,氣機不暢,則少腹急滿;津液不布,則口燥咽干。治宜清熱利水通淋。
方中以滑石、木通為君藥?;颇芑[道,清熱滲濕,利水通淋,《藥品化義》謂之:“體滑主利竅,味淡主滲熱”;木通上清心火,下利濕熱,使?jié)駸嶂皬男”愣?。篇蓄、瞿麥、車前子為臣,三者均為清熱利水通淋之常用品。佐以山梔子仁清泄三焦,通利水道,以增強君、臣藥清熱利水通淋之功;大黃蕩滌邪熱,并能使?jié)駸釓拇蟊愣?。甘草調(diào)和諸藥,兼能清熱、緩急止痛,是為佐使之用。煎加燈心以增利水通淋之力。
組成:車前子、瞿麥、扁蓄、滑石、山梔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黃(面裹,煨,去面,切,焙)各500g。
用法:上為散,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燈心,煎至七分,去滓,溫服,食后臨臥。小兒量力少少與之。
現(xiàn)代用法:散劑,每服6-10g,燈心煎湯送服;湯劑,加燈心,水煎服,用量根據(jù)病情酌定。
加減:本方苦寒清利,凡淋證屬濕熱下注者均可用之。若屬血淋者,宜加生地、小薊、白茅根以涼血止血;石淋,可加金錢草、海金沙、石韋等以化石通淋;膏淋,宜加萆薢、菖蒲以分清化濁。
功效:清熱瀉火,利水通淋。
主治:濕熱淋證。尿頻尿急,溺時澀痛,淋瀝不暢,尿色渾赤,甚則癃閉不通,小腹急滿,口燥咽干,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
運用:本方為主治濕熱淋證之常用方。臨床應(yīng)用以尿頻尿急,溺時澀痛,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為辨證要點。
1.原書主治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6:“治大人、小兒心經(jīng)邪熱,一切蘊毒,咽干口燥,大渴引飲,心忡面熱,煩躁不寧,目赤睛疼,唇焦鼻衄,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又治小便赤澀,或癃閉不通,及熱淋、血淋,并宜服之。”[2]
2.方論選錄 《醫(yī)略六書·雜病證治》卷7:“熱結(jié)膀胱,不能化氣而水積下焦,故小腹硬滿,小便不通焉。大黃下郁熱而膀胱之氣自化,滑石清六腑而水道閉塞自通,瞿麥清熱利水道,木通降火利小水,篇蓄瀉膀胱積水,山梔清三焦郁火,車前子清熱以通關(guān)竅,生草梢瀉火以達莖中。為散,燈心湯煎,使熱結(jié)頓化,則膀胱肅清而小便自利,小腹硬滿自除矣。此瀉熱通閉之劑,為熱結(jié)溺閉亨專方。”
組成:赤茯苓六兩,當歸(去蘆)、甘草(生用),各五兩;赤芍藥(去蘆,)、山梔子仁,各二十兩。
用法: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八分,空心,食前服。
主治:治腎氣不足,膀胱有熱,水道不通,淋瀝不宣,出少起多,臍腹急痛,蓄作有時,勞倦即發(fā),或尿如豆汁,或如砂石,或冷淋如膏,或熱淋便血,并皆治之。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六:五淋散
【藥方名稱】五淋散
【別名】山梔子湯(《雞峰普濟方》卷十八)。
【處方】木通(去節(jié))、滑石、甘草(炙)各180克,山梔仁(炒)420克,赤芍藥、茯苓(去皮)各250克,淡竹葉120克,山茵陳(去根,日干)60克。
【制法】上藥搗羅為末。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通淋化濁。治膀胱有熱,水道不通,尿少次頻,臍腹急痛,作止有時,勞倦即發(fā),或尿如豆汁,或尿有砂石,或尿淋如膏,或熱淋尿血。
【用法用量】每服9克,水150毫升,煎至120毫升,空腹時服。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六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六:五淋散
【藥方名稱】五淋散
【處方】赤茯苓180克,當歸(去蘆)、甘草(生用)各150克,赤芍藥(去蘆,銼)、山梔子仁各600克。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治膀胱有熱,水道不通,淋瀝不宣,出少起多,臍腹急痛,蓄作有時,勞倦即發(fā),或尿如豆汁,或尿有砂石,或尿淋如膏,或熱淋便血。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20毫升,空腹時服。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六
方歌:三仁杏蔻薏苡仁,樸夏通草滑竹倫,水用甘瀾揚百遍,濕瘟初起法堪遵。
方義:本方是治療濕溫初起,邪在氣分,濕重于熱的常用方劑。究其病因,一為外感時令濕熱之邪;一為濕飲內(nèi)停,再感外邪,內(nèi)外合邪,釀成濕溫。誠如薛生白所言:“太陰內(nèi)傷,濕飲停聚,客邪再至,內(nèi)外相引,故病濕熱”(《溫熱經(jīng)緯》)。衛(wèi)陽為濕邪遏阻,則見頭痛惡寒;濕性重濁,故身重疼痛、肢體倦?。粷駸崽N于脾胃,運化失司,氣機不暢,則見胸悶不饑;濕為陰邪,旺于申酉,邪正交爭,故午后身熱。其證頗多疑似,每易誤治,故吳瑭于《溫病條辨》中明示“三戒”:一者,不可見其頭痛惡寒,以為傷寒而汗之,汗傷心陽,則神昏耳聾,甚則目瞑不欲言;二者,不可見其中滿不饑,以為停滯而下之,下傷脾胃,濕邪乘勢下注,則為洞泄;三者,不可見其午后身熱,以為陰虛而用柔藥潤之,濕為膠滯陰邪,再加柔潤陰藥,兩陰相合,則有錮結(jié)不解之勢。故治療之法,惟宜宣暢氣機、清熱利濕。方中杏仁宣利上焦肺氣,氣行則濕化;白蔻仁芳香化濕,行氣寬中,暢中焦之脾氣;薏苡仁甘淡性寒,滲濕利水而健脾,使?jié)駸釓南陆苟?。三仁合用,三焦分消,是為君藥。滑石、通草、竹葉甘寒淡滲,加強君藥利濕清熱之功,是為臣藥。半夏、厚樸行氣化濕,散結(jié)除滿,是為佐藥。
組成:杏仁、半夏各15g,飛滑石、生薏苡仁各18g, 白通草、白蔻仁、竹葉、厚樸各6g。
用法:甘瀾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
加減:若濕溫初起,衛(wèi)分癥狀較明顯者,可加藿香、香薷以解表化濕;若寒熱往來者,可加青蒿、草果以和解化濕。
功效:宣暢氣機,清利濕熱。
主治:濕溫初起及暑溫夾濕之濕重于熱證。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肢體倦怠,面色淡黃,胸悶不饑,午后身熱,苔白不渴,脈弦細而濡。
運用:本方主治屬濕溫初起,濕重于熱之證。臨床應(yīng)用以頭痛惡寒,身重疼痛,午后身熱,苔白不渴為辨證要點。
舌苔黃膩,熱重于濕者則不宜使用。
1.原書主治《溫病條辨》卷1:“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脈弦細而濡,面色淡黃,胸悶不饑,午后身熱,狀若陰虛,病難速已,名曰濕溫。汗之則神昏耳聾,甚則目瞑不欲言,下之則洞泄,潤之則病深不解,長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湯主之。”
2.方論選錄吳瑭《溫病條辨》卷1:“濕為陰邪,自長夏而來,其來有漸,且其性氤氳粘膩,非若寒邪之一汗即解,溫涼之一涼則退,故難速已。世醫(yī)不知其為濕溫,見其頭痛惡寒、身重疼痛也,以為傷寒而汗之,汗傷心陽,濕隨辛溫發(fā)表之藥蒸騰上逆,內(nèi)蒙心竅則神昏,上蒙清竅則耳聾目瞑不言。見其中滿不饑,以為停滯而大下之,誤下傷陰,而重抑脾陽之升,脾氣轉(zhuǎn)陷,濕邪乘勢內(nèi)漬,故洞泄。見其午后身熱,以為陰虛而用柔藥潤之,濕為膠滯陰邪,再加柔潤陰藥,二陰相合,同氣相求,遂有錮結(jié)而不可解之勢。惟以三仁湯輕開上焦肺氣,蓋肺主一身之氣,氣化則濕亦化也。”
組成:杜藿香6克,真川樸3克,姜半夏4.5克,赤苓9克,光杏仁9克,生苡仁12克,白蔻末1.8克,豬苓4.5克,淡香鼓9克,建澤瀉4.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理氣化濕,疏表和中。
主治:治濕溫初起,惡寒無汗,身熱不揚,肢體困倦,肌肉煩疼,面色垢膩,口不渴或渴不欲飲,胸次痞悶,大便溏而不爽,舌苔白滑或膩,脈濡緩或沉細似伏。
組成:黃苓三錢(9克),滑石三錢(9克),伏苓皮三錢(9克),大腹皮二錢(6克),白蔻仁一錢(三克),通草一錢(3克),豬苓三錢(9克)。
用法:水六杯,煮取二杯,渣再煮一杯,分溫三服。
加減:本方與三仁湯均用蔻仁,通草,滑石以清熱祛濕,治療濕溫。但本方尚配黃苓,二苓,大腹皮,為清熱化濕并施之劑,其清熱作用強于三仁湯,適用于邪滯中焦,濕熱并重,膠著不解者;三仁湯則用杏仁,苡仁,竹葉,半夏,厚樸,于化氣利濕之中佐以清熱,其祛濕作用優(yōu)于本方,適用于濕溫初起,濕重熱清之證。
主治:濕溫病,身疼痛,口不渴,或渴不多飲,汗出熱解,繼而復(fù)熱,舌苔淡黃而滑,脈緩。
方義:方中重用滑石、茵陳,配木通,以清熱利濕;黃芩、連翹合貝母、射干以清熱解毒,利咽散結(jié);石菖蒲、白豆蔻、藿香、薄荷芳香化濕濁,宜暢氣機。共成清熱利濕,化濁解毒之功。
組成:飛滑石450克,淡芩300克,茵陳330克,藿香120克,連翹120克,石菖蒲180克,白蔻120克,薄荷120克,木通150克,射干120克,川貝母150克。
用法:每服9克,開水調(diào)服,一日二次?;蛞陨袂秊橥瑁鐝椬哟?,開水化服。
功效:清熱利濕,化濁解毒。
主治:治瘟疫、暑溫、濕溫,邪在氣分。發(fā)熱目黃,胸悶腹脹,肢酸咽腫,丹疹,頤腫口渴,泄瀉,舌苔薄白或厚膩,或舌心干焦。亦治瘧痢、淋濁、瘡瘍,現(xiàn)用于急性胃腸炎、腸傷寒、傳染性黃疸型肝炎、鉤端螺旋體病等屬濕熱并重者。
方歌:連樸飲用香豆豉,菖蒲半夏焦山梔,蘆根厚樸黃連入,濕熱霍亂此方施。
方義:本方為主治濕熱霍亂以嘔吐為主之常用方。其證因于濕熱蘊伏,清濁相干,屬濕熱并重之證。濕熱中阻,脾胃升降失職,濁氣不降則吐,清氣不升則瀉,氣機不暢則胸脘煩悶;濕熱下注則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乃濕熱內(nèi)蘊之佐證。治療當清熱化濕,理氣和中。方中黃連清熱燥濕,厚樸行氣化濕,共為君藥。石菖蒲芳香化濕而悅脾,半夏燥濕降逆而和胃,增強君藥化濕和胃止嘔之力,是為臣藥。山梔、豆豉清宣胸脘之郁熱;蘆根性甘寒質(zhì)輕,清熱和胃,除煩止嘔,生津行水,皆為佐藥。
組成:制厚樸6g,川連(姜汁炒),石菖蒲、制半夏各3g,香豉(炒)、焦梔各9g,蘆根60g。
用法:水煎溫服。
加減:本方主治濕熱霍亂以吐為主者,若腹瀉重者,可加白扁豆、薏苡仁以滲濕止瀉。
功效:清熱化濕,理氣和中。
主治:濕熱霍亂。上吐下瀉,胸脘痞悶,心煩躁擾,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
運用:本方為治療濕熱并重之霍亂的常用方。臨床應(yīng)用以吐瀉煩悶,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為辨證要點。
1.原書主治 《霍亂論》卷下:“濕熱蘊伏而成霍亂,兼能行食滌痰。”
2.方論選錄趙紹琴《溫病縱橫》:“本證屬濕熱并重,治療宜清熱與燥濕并行。方中黃連、梔子苦寒,清熱瀉火燥濕;厚樸、半夏、石菖蒲三藥相配,苦溫與辛溫并用,辛開苦泄,燥濕化濁;半夏又有和胃降逆止嘔之功;豆豉宣郁透熱;蘆根清熱生津。諸藥配伍,為燥濕清熱之良方。”
組成:白術(shù)4.5克,人參(去蘆)、苦參(酒炒)、升麻(去蘆)、葛根、蒼術(shù)各6克,防風(去蘆)、知母(酒洗)、澤瀉、豬苓、當歸身各9克,炙甘草、黃芩(酒洗)、茵陳(酒炒)、羌活各15克。
用法:上藥哎咀,每服30克,用水6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時服。
主治:腳氣腫痛,腳膝生瘡,膿水不絕。
組成:防己15克,杏仁15克,滑石15克,連翹9克,山梔9克,薏苡15克,半夏9克(醋炒),晚蠶沙9克,赤小豆皮9克(取五谷中之赤小豆,涼水浸,取皮用)。
用法:上藥用水1.6升,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溫服。
加減:痛甚,加片姜黃6克、海桐皮9克。
功效:清化濕熱,宣痹通絡(luò)。
主治:治濕熱痹證。濕聚熱蒸,阻于經(jīng)絡(luò),寒戰(zhàn)發(fā)熱,骨節(jié)煩疼,面色痿黃,小便短赤,舌苔黃膩或灰滯。
方歌:二妙散中蒼柏煎,若云三秒牛膝添,再加苡仁名四妙,濕熱下注痿痹痊。
方義:本方為治療濕熱下注之基礎(chǔ)方。濕熱下注,流于下肢,使筋脈弛緩,則兩足痿軟無力,而成痿證。濕熱痹阻筋脈,以致筋骨疼痛、足膝紅腫,或為腳氣;濕熱下注于帶脈與前陰,則為帶下臭穢或下部濕瘡;小便短赤,舌苔黃膩是為濕熱之征。治宜清熱燥濕。方中黃柏為君,取其苦以燥濕,寒以清熱,其性沉降,長于清下焦?jié)駸?。臣以蒼術(shù),辛散苦燥,長于健脾燥濕。
組成:黃柏(炒)、蒼術(shù)(米泔水浸,炒)各15g。
用法:上二味為末,沸湯,入姜汁調(diào)服。
現(xiàn)代用法:為散劑,各等分,每次服3-5g,或為丸劑,亦可作湯劑,水煎服。
加減:濕熱痿證,可加豨薟草、木瓜、萆薢等祛濕熱,強筋骨;濕熱腳氣,宜加薏苡仁、木瓜、檳榔等滲濕降濁;下部濕瘡、濕疹,可加赤小豆、土茯苓等清濕熱,解瘡毒。
功效:清熱燥濕。
主治:濕熱下注證。筋骨疼痛,或兩足痿軟,或足膝紅腫疼痛,或濕熱帶下,或下部濕瘡、濕疹,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者。
運用:本方為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痿、痹、腳氣、帶下、濕瘡等病證的基礎(chǔ)方,其清熱燥濕之力較強,宜于濕熱俱重之證。臨床應(yīng)用以足膝腫痛,小便短赤,舌苔黃膩為辨證要點。
1、原書主治 《丹溪心法》卷4:“治筋骨疼痛因濕熱者。有氣加氣藥,血虛者加補藥,痛甚者加生姜汁,熱辣服之。”
2、方論選錄 徐大椿《醫(yī)略六書》卷5:“濕熱下注,腰膂不能轉(zhuǎn)樞,故機關(guān)不利。腰中疼重不已焉。蒼術(shù)燥濕升陽,陽運則樞機自利;黃柏清熱燥濕,濕化則真氣得行。為散,酒調(diào),使?jié)駸徇\行則經(jīng)氣清利,而腰府無留滯之患,樞機有轉(zhuǎn)運之權(quán),何腰中疼重不痊哉?此清熱燥濕之劑,為濕熱腰痛之專方。”
組成:黃柏120克(切片,酒拌略炒),蒼術(shù)180克(米泔浸一二宿,細切,焙干),川牛膝(去蘆)60克。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70丸,空腹時用姜、鹽湯送下。
功效:清熱燥濕。
主治:濕熱下流,兩腳麻木,或如火烙之熱。
服藥期間,忌食魚腥、養(yǎng)麥、熱面、煎炒等物。
方義:方中以黃柏為君藥,取其寒以勝熱,苦以燥濕,且善除下焦之濕熱。蒼術(shù)苦溫,健脾燥濕除痹,共為臣藥。牛膝活血通經(jīng)絡(luò),補肝腎,強筋骨,且引藥直達下焦,為佐藥。諸藥合用,共奏清熱利濕之功。
組成:蒼術(shù)、牛膝、黃柏 (鹽炒)、薏苡仁。
用法:口服,一次6g,一日2次。
功效:清熱利濕。
主治:濕熱下注所致的痹病,癥見足膝紅腫,筋骨疼痛。
方義:蠶沙祛濕,尤善化胃腸之濕濁為君。黃連、黃芩、梔子清熱燥濕為臣。半夏、吳茱萸降濁止吐,大黃豆卷、薏苡仁、木瓜宣化暢中,利濕舒筋,共為佐。通草滲濕熱亦為佐使。
組成:晚蠶沙15克,生苡仁、大豆、黃卷各12克,陳木瓜9克,川黃連(姜汁炒)9克,制半夏、黃芩(酒炒)、通草各3克,焦山梔4.5克,陳吳萸(泡淡)0.9克。
功效:清熱利濕,升清降濁。
主治:濕熱內(nèi)蘊之霍亂,吐瀉腹痛,肢冷轉(zhuǎn)筋,口渴煩躁,目陷脈伏,舌苔厚黃而干,脈濡數(shù)或伏者。
組成:黃柏(酒炒)150g,椿皮300g,白芍100g,當歸100g,香附(醋制)50g。
制法:以上五味,除椿皮外,其余黃柏等四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椿皮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適量(酌留部分包衣),用濃縮液與適量的水泛丸,用留下的濃縮液包衣,干燥,打光,即得。
用法:口服,一次6g,一日2次。
功效:清濕熱,止帶下。
主治:用于濕熱下注,赤白帶下。
方義:方中豬苓、茯苓、車前子、澤瀉利水滲濕止帶;赤芍、丹皮清熱,涼血活血;黃柏、梔子、茵陳瀉熱解毒,燥濕止帶;牛膝利水通淋,引諸藥下行,使熱清濕除帶自止。
組成:豬苓,茯苓,車前子,澤瀉,茵陳,赤芍,丹皮,黃柏,梔子,牛膝。
主治:清利濕熱止帶,佐以解毒殺蟲。
組成:蒼術(shù)(炒)、厚樸(姜炒)、陳皮、豬苓、澤瀉、赤茯苓、白術(shù)(土炒)、滑石、防風、山梔子(生研) 、木通各9克,肉桂、甘草(生)各3克。
用法:水400毫升,加燈心165厘米,煎至320毫升,空腹時服。
加減:癢感明顯者,加白鮮皮;若濕滯、食滯重者,加焦檳榔或伏龍肝。
功用:清熱燥濕,健脾燥濕,和中利水。
主治:帶狀皰疹(濕盛型纏腰火丹),濕疹(濕瘍),牛皮癬(濕寒性白疕)。纏腰火丹。水泡大小不等,其色黃白,破爛流水,痛甚。
組成:大黃15g、黃柏15g、黃芩15g、苦參15g。
用法:用10~15克,加人蒸餾水100毫升,醫(yī)用石炭酸1毫升,搖勻,以棉簽蘸搽患處,每日多次。
功效:清熱燥濕,收澀止癢。
主治:一切瘡瘍,濕熱毒蘊者,皮膚紅腫、瘙癢滲液,大便秘結(jié),尿少而黃,舌紅苔膩,脈數(shù)。
方義:方中茯苓、豬苓甘淡,入肺而通膀胱為君;澤瀉干咸,入腎與膀胱,利水滲濕為臣;佐以白術(shù)健脾燥濕;使以桂枝外解太陽表邪,內(nèi)助膀胱氣化。配合成方,既能健脾祛濕,又能化氣利水。凡屬脾虛不運,水濕內(nèi)停,膀胱氣化不宣,見證如上所述者,不論有無表證,均可使用。
組成:澤瀉、茯苓、豬苓、肉桂、白術(shù)(炒)。
用法:口服,一次1袋,一日3次。
功效:溫陽化氣,利濕行水。
主治:用于陽不化氣、水濕內(nèi)停所致的水腫,癥見小便不利、水腫腹脹、嘔逆泄瀉、渴不思飲。
組成:茯苓、豬苓、澤瀉、白術(shù)(炒)各等分。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6克,空腹時用溫開水調(diào)服。
功效:健脾利水滲濕。
主治:用于水濕內(nèi)停,小便不利,泄瀉,水腫,尿血。
組成:蒼術(shù)(泔浸)8錢,陳皮5錢,厚樸(姜制)5錢,甘草(蜜炙)3錢,澤瀉2錢5分,豬苓1錢半,赤茯苓(去皮)1錢半,白術(shù)1錢半,肉桂1錢。
用法:每服1兩,以水2鐘,加生姜3片,大棗2枚,炒鹽1捻,煎8分,食前溫服。
加減:口渴者,去肉桂。
功效:安胃利水止瀉。祛濕和胃。
主治:脾濕過盛,浮腫泄瀉,嘔吐黃疸,小便不利。小便癃閑,大便飧泄,濡瀉。夏秋之間,脾胃傷冷,水谷不分,泄瀉不止。沉冷證小便不利,及胃虛不和,早晨心腹痛。陰囊腫,狀如水晶,時痛時癢出水,小腹按之作聲,小便頻數(shù),脈遲緩。脾胃受濕,嘔吐泄瀉。黃疸。陰水。中暑挾食不消,吐瀉腹痛。飲食停積,浮腫泄瀉。
組成:澤漆15克,檳榔30克,附子30克(炮裂,去皮、臍),木香15克,肉桂15克(去皺皮),陳橘皮15克(湯浸,去白、瓤,焙),澤瀉15克,川大黃15克(銼碎,微炒),郁李仁15克(湯浸,去皮,微炒),厚樸15克(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用法:上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二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溫水送下20丸,一日三至四次,
主治:食癥癖氣,脾胃虛弱,頭面及四肢浮腫,欲變成水病者。
澤漆丸-《圣濟總錄》卷一七四。
【組成】澤漆葉半兩,葶藶(紙上炒)半兩,甘遂(炒)3分,黃芩(去黑心)3分,郁李仁(湯浸去皮尖,炒,研)3分,芍藥3分,豬苓(去黑皮)3分,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研)3分,車前子3分,鱉甲(去裙襕,醋炙)半兩,柴胡(去苗)半兩。
【來源】《圣濟總錄》卷一七四。
【主治】小兒水腫腹大,諸療不愈者。
【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5-6歲兒每服5丸,以溫水送下。
澤漆丸-《圣惠》卷七十九。
【藥物組成】澤漆1兩,漢防己3分,郁李仁1兩(湯浸去皮,微炒),細辛半兩,防風半兩(去蘆頭),前胡1兩(去蘆頭),赤茯苓1兩,木香3分,桑根白皮1兩(銼,訶黎勒皮1兩),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檳榔1兩。
【處方來源】《圣惠》卷七十九。
【方劑主治】產(chǎn)后風虛,頭面浮腫,心胸不利,少思飲食。
【制備方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以生姜湯送下。
組成:茵陳4g,白術(shù)9g,赤茯苓9g,豬苓9g,桂枝6g,澤瀉15g。
用法:上二味,先食,飲方寸匕(6克),空腹時用米飲送服,一日三次。
功效:利濕退黃。
主治:濕熱黃疸,濕重于熱,小便不利者。前列腺炎或肥大屬肝氣郁滯小便不利者。
組成:澤瀉30克,桑根白皮30克(銼),木通30克(銼),枳殼30克(麩炒微黃,去瓤),赤茯苓30克,檳榔30克。
用法:上藥搗粗羅為散。每服12克,以水300毫升,入生姜4克,煎至180毫升,去滓,食前溫服。以稍利為效。
主治:妊娠氣壅,身體腹脅浮腫,氣喘息促,大便難,小便澀。
方歌:豬苓湯用豬茯苓,澤瀉滑石阿膠并,小便不利兼煩渴,利水養(yǎng)陰熱亦平。
方義:傷寒之邪傳入于里,化而為熱,與水相搏,遂成水熱互結(jié),熱傷陰津之證。水熱互結(jié),氣化不利,熱灼陰津,津不上承,故小便不利、發(fā)熱、口渴欲飲;陰虛生熱,內(nèi)擾心神,則心煩不寐;水氣上逆于肺則為咳嗽,流于胃脘則為嘔惡,注于大腸則為下利;舌紅苔白或微黃、脈細數(shù)為里熱陰虛之征。治宜利水清熱養(yǎng)陰。方中以豬苓為君,取其歸腎、膀胱經(jīng),專以淡滲利水。臣以澤瀉、茯苓之甘淡,益豬苓利水滲濕之力,且澤瀉性寒兼可泄熱,茯苓尚可健脾以助運濕。佐入滑石之甘寒,利水、清熱兩彰其功;阿膠滋陰潤燥,既益已傷之陰,又防諸藥滲利重傷陰血。
組成:豬苓(去皮)、茯苓、澤瀉、阿膠、滑石(碎)各10g。
用法: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兩升,去滓,內(nèi)阿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
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阿膠分二次烊化。
加減:本方可用于熱淋、血淋、尿血之屬于水熱互結(jié)而兼陰虛者。用治熱淋,可加梔子、車前子,以清熱利水通淋;用治血淋、尿血,可加白茅根、大薊、小薊以涼血止血。
功效:利水,養(yǎng)陰,清熱。
主治:水熱互結(jié)證。小便不利,發(fā)熱,口渴欲飲,或心煩不寐,或兼有咳嗽、嘔惡、下利,舌紅苔白或微黃,脈細數(shù)。又治血淋,小便澀痛,點滴難出,小腹?jié)M痛者。
運用:本方以利水為主,兼以養(yǎng)陰清熱,主治水熱互結(jié)而兼陰虛之證。臨床應(yīng)用以小便不利,口渴,身熱,舌紅,脈細數(shù)為辨證要點。
因本方為滲利之劑,若內(nèi)熱盛,汗出多而渴者忌用。
1.原書主治
①《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并治》:“若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凇秱?middot;辨少陰病脈證并治》:“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2.方論選錄羅美《古今名醫(yī)方論》卷3錄趙羽皇:“仲景制豬苓一湯,以行陽明、少陰二經(jīng)水熱,然其旨全在益陰,不專利水。蓋傷寒在表,最忌亡陽,而里虛又患亡陰。亡陰者,亡腎中之陰與胃中之津液也。故陰虛之人,不但大便不可輕動,即小水亦忌下通,倘陰虛過于滲利,津液不致耗竭乎?方中阿膠養(yǎng)陰,生新祛瘀,于腎中利水,即于腎中養(yǎng)陰?;驶谖钢腥?,亦于胃家養(yǎng)陰。佐以二苓之淡滲者行之,既疏濁熱,而又不留其瘀壅,亦潤真陰,而不苦其枯燥,源清而流有不清者乎?顧太陽利水用五苓者,以太陽職司寒水,故急加桂以溫之,是暖腎以行水也。陽明、少陰之用豬苓,以二經(jīng)兩關(guān)津液,特用阿膠、滑石以潤之,是滋養(yǎng)無形以行有形也。利水雖同,寒溫迥別,惟明者知之。
方歌:防己黃芪湯,白術(shù)甘草棗生姜,益氣祛風又行水,表虛風水風濕康。
方義:本方所治風水或風濕,乃因表虛衛(wèi)氣不固,風濕之邪傷于肌表,水濕郁于肌腠所致。風性開泄,表虛不固,營陰外泄則汗出,衛(wèi)外不密故惡風;濕性重濁,水濕郁于肌腠,則身體重著,或微有浮腫;內(nèi)濕郁于肌肉、筋骨,則肢節(jié)疼痛。舌淡苔白,脈浮為風邪在表之象。風濕在表,當從汗解,表氣不足,則又不可單行解表除濕,只宜益氣固表與祛風行水并施。方中以防己、黃芪共為君藥,防己祛風行水,黃芪益氣固表,兼可利水,兩者相合,祛風除濕而不傷正,益氣固表而不戀邪,使風濕俱去,表虛得固。臣以白術(shù)補氣健脾祛濕,既助防己祛濕行水之功,又增黃芪益氣固表之力。佐入姜、棗調(diào)和營衛(wèi)。甘草和中,兼可調(diào)和諸藥,是為佐使之用。
組成:防己12g,黃芪15g,甘草(炒)6g,白術(shù)9g。
用法:上銼麻豆大,每服15g,生姜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良久再服,服后當如蟲行皮中,以腰以下如冰,后坐被中,又以一被繞腰以下,溫令微汗,瘥。
現(xiàn)代用法:作湯劑,加生姜、大棗,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加減:若兼喘者,加麻黃以宣肺平喘;腹痛肝脾不和者,加芍藥以柔肝理脾;沖氣上逆者,加桂枝以平?jīng)_降逆;水濕偏盛,腰膝腫者,加茯苓、澤瀉以利水退腫。
功效:益氣祛風,健脾利水。
主治:表虛不固之風水或風濕證。汗出惡風,身重微腫,或肢節(jié)疼痛,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脈浮。
運用:本方是治療風濕、風水屬表虛證之常用方。臨床應(yīng)用以汗出惡風,小便不利,苔白脈浮為辨證要點。
若水濕壅盛腫甚者,非本方所宜。
1、原書主治 《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并治》:“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
2、方論選錄 張秉成《成方便讀》卷3:“此治衛(wèi)陽不足,風濕乘虛客予表也。風濕在表,本當以風藥勝之,從汗出而愈,此為表虛有汗,即有風去濕不去之意,故不可更用麻黃、桂枝等藥再發(fā)其汗,使表益虛。防風、防己二物,皆走表行散之藥,但一主風而一主濕,用各不同,方中不用防風之散風,而以防己之行濕。然病因表虛而來,若不振其衛(wèi)陽,則雖用防己,亦不能使邪逕去而病愈,故用黃芪助衛(wèi)氣于外,白術(shù)、甘草補土德于中,佐以姜、棗通行營衛(wèi),使防己大彰厥效。服后如蟲行皮中,上部之濕欲解也。或腰以下如冰,用被繞之,令微汗出瘥,下部之濕仍從下解,雖下部而邪仍在表,仍當以汗而解耳。”
組成:防己三兩,黃芪三兩,桂枝三兩,茯苓六兩,甘草二兩。
用法: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主治:主要用于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逆等病癥。
方歌:五皮散用五皮散,陳茯姜桑大腹齊,或以五加易桑百,脾虛膚脹此方施。
方義:本方所治之皮水證,系由脾濕壅盛,泛溢肌膚而致。水濕泛溢,故一身悉腫;濕性重濁,則肢體沉重;濕邪最易阻礙氣機,氣機壅滯則心腹脹滿;肺氣不降,則上氣喘急。治宜利水消腫,理氣健脾。方中以茯苓皮為君,本品甘淡性平,功專行皮膚水濕,奏利水消腫之功。臣以大腹皮,行氣消脹,利水消腫;橘皮理氣和胃,醒脾化濕。佐以生姜皮,和脾散水消腫;桑白皮清降肺氣,通調(diào)水道以利水消腫。
組成:生姜皮、桑白皮、陳橘皮、大腹皮、茯苓皮各9g。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9g,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忌生冷油膩硬物。
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
加減:便寒者,可加附子、干姜等溫陽利水;偏熱者,可加滑石、木通等清利濕熱;妊娠水腫,可加白術(shù)等健脾利濕而安胎。
功效:上為粗末,每服9g,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忌生冷油膩硬物?,F(xiàn)代用法:水煎服。
主治:脾虛濕盛,氣滯水泛之皮水證。一身悉腫,肢體沉重,心腹脹滿,上氣喘急,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腫,苔白膩,脈沉緩。
運用:本方藥性平和,為治療皮水之常用方。臨床應(yīng)用以一身悉腫,心腹脹滿,小便不利為辨證要點。
1.原書主治 《華氏中藏經(jīng)》附錄:“男子婦人脾胃停滯,頭面四肢悉腫,心腹脹滿,上氣促急,胸膈煩悶,痰涎上壅,飲食不下,行步氣奔,狀如水病。”
2.方論選錄 徐大椿《醫(yī)略六書》卷3:“脾肺氣滯,濕熱泛濫,溢于皮膚,故遍體四肢浮腫焉。桑皮清肺以肅生水之源,腹皮泄?jié)M以舒健運之氣,苓皮滲皮膚之濕,姜皮散皮膚之腫,陳皮利中氣以和胃也。使胃氣調(diào)和,則脾氣亦健,而滯結(jié)自消,皮膚溢飲亦化,何患浮腫之不退哉?此疏利濕熱之劑,為濕淫氣滯水腫之專方。”
組成:陳皮9克、茯苓皮24克、生姜皮6克、桑白皮9克、大腹皮9克。
功效:行氣化濕,利水消腫。
主治:用于全身水腫,胸腹脹滿,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腫等。本方也常用于各種原因引起的水腫,但以急性腎炎水腫、妊娠水腫、經(jīng)期水腫以及腹水等較為多用。
方論:此足太陽藥也。淡能滲水,甘能寧心助陽,故用茯苓;辛能散飲,溫能發(fā)汗解肌,故用姜桂;益土可以制水,甘平能補氣和中,故用甘草。
組成:茯苓、桂枝二兩,甘草一兩, 生姜三兩。
主治:治傷寒水氣乘心,厥而心下悸者。
組成:百合30克(炙),滑石90克。
用法:為散。飲服9克,日三服,當微利者止服,熱則除。
功效:滋陰潤肺,清熱利尿。
主治:百合病,邪郁日久,發(fā)熱,小便赤澀者。
方歌:苓桂術(shù)甘化飲劑,溫陽化飲又健脾,飲邪上逆胸脅滿,水飲下行悸眩去。
方義:本方所治痰飲乃中陽素虛,脾失健運,氣化不利,水濕內(nèi)停所致。蓋脾主中州,職司氣化,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若脾陽不足,健運失職,則濕滯而為痰為飲。而痰飲隨氣升降,無處不到,停于胸脅,則見胸脅支滿;阻滯中焦,清陽不升,則見頭暈?zāi)垦?;上凌心肺,則致心悸、短氣而咳;舌苔白滑,脈沉滑或沉緊皆為痰飲內(nèi)停之征。仲景云:“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金匱要略》)故治當溫陽化飲,健脾利水。
本方重用甘淡之茯苓為君,健脾利水,滲濕化飲,既能消除已聚之痰飲,又善平飲邪之上逆。桂枝為臣,功能溫陽化氣,平?jīng)_降逆。苓、桂相合為溫陽化氣,利水平?jīng)_之常用組合。白術(shù)為佐,功能健脾燥濕,苓、術(shù)相須,為健脾祛濕的常用組合,在此體現(xiàn)了治生痰之源以治本之意;桂、術(shù)同用,也是溫陽健脾的常用組合。炙甘草用于本方,其用有三:一可合桂枝以辛甘化陽,以襄助溫補中陽之力;二可合白術(shù)益氣健脾,崇土以利制水;三可調(diào)和諸藥,功兼佐使之用。
組成:茯苓12g,桂枝(去皮)9g,白術(shù)、甘草(炙)各6g。
用法: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
加減:咳嗽痰多者,加半夏、陳皮以燥濕化痰;心下痞或腹中有水聲者,可加枳實、生姜以消痰散水。
功效:溫陽化飲,健脾利濕。
主治:中陽不足之痰飲。胸脅支滿,目眩心悸,短氣而咳,舌苔白滑,脈弦滑或沉緊。
運用:本方為治療中陽不足痰飲病之代表方。臨床應(yīng)用以胸脅支滿,目眩心悸,舌苔白滑為辨證要點。
若飲邪化熱,咳痰粘稠者,非本方所宜。
1.原書主治《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shù)甘湯主之。”“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shù)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
2.方論選錄吳謙,等《醫(yī)宗金鑒·刪補名醫(yī)方論》卷5錄趙良:“《靈樞》謂心胞絡(luò)之脈動則病胸脅支滿者,謂痰飲積于心胞,其病則必若是也。目眩者,痰飲阻其胸中之陽,不能布津于上也。茯苓淡滲,遂飲出下竅,因利而去,故用以為君。桂枝通陽輸水走皮毛,從汗而解,故以為臣。白術(shù)燥濕,佐茯苓消痰以除支滿。甘草補中,佐桂枝建土以制水邪也。”
方歌:腎著湯內(nèi)用干姜,茯苓甘草白術(shù)襄,傷濕身重與腰冷,亦名甘姜苓術(shù)湯。
方義:本方所治之腎著病,非腎之本臟為病,乃寒濕外襲,痹著于腰部所致。腰者,腎之府,故以“腎著”名之。此證多起于勞動汗出之后,衣里冷濕,久而久之,寒濕內(nèi)侵,注于腰部,或居處卑濕,寒濕直接侵于腰部,以致腰以下冷痛,如坐水中,腰中冷重,如帶五千錢。邪著于肌里,未傷及臟腑,故小便自利,飲食如故。根據(jù)以上病機,邪雖外受,但無表證,且時日已久,非外散可解,當溫中勝濕,使寒濕之邪,溫而化之。方中以干姜為君,溫中祛寒;茯苓為臣,淡滲利濕。二者配合。一溫一利,溫以逐寒,利以滲濕,寒祛濕消,病本得除。佐以白術(shù),健脾燥濕,俾脾氣健運,則濕去而不得聚。使以甘草,調(diào)和脾胃,而理中州。
組成:甘草、白術(shù)各6g,干姜、茯苓各12g。
用法: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加減:若寒多痛甚者,可酌加附子、細辛,以助溫經(jīng)散寒之力。
功效:溫脾勝濕。
主治:寒濕下侵之腎著。腰部冷痛沉重,但飲食如故,口不渴,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脈沉遲或沉緩。
運用:臨證除腰中冷重疼痛之外,當有口不渴,舌苔白,脈沉緩或沉遲見證。以腰重冷痛,苔白不渴,脈沉遲或遲緩為辨證要點。
汪昂《醫(yī)方集解·利濕之劑》 :“此足少陰,太陽藥也。干姜辛熱以燥濕,白術(shù)苦溫以勝濕,茯苓甘淡以滲濁,甘草甘平和中而補土。此腎病,而皆用脾藥,益土正所以制水也。”
方義:本方所治腸癰,是由素體陽虛,寒濕瘀血互結(jié),腐敗成膿所致。方中重用薏苡仁利濕排膿,輕用附子扶助陽氣,以散寒濕,佐以敗醬破瘀排膿。配合成方,共奏利濕排膿,破血消腫之功。
組成:薏苡仁30克,附子6克,敗醬15克。
用法:上藥三味,杵為粗末。用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頓服。
功效:排膿消腫。
主治:腸癰內(nèi)已成膿,身無熱,肌膚甲錯,腹皮急,如腫狀,按之軟,脈數(shù)。現(xiàn)用于急性闌尾炎膿腫已成,或慢性闌尾炎急性發(fā)作,腹部柔軟,壓痛不明顯,并見面色蒼白,脈弱等陽虛證候者。
方歌:真武湯壯腎中陽,茯苓術(shù)芍附生姜,少陰腹痛有水氣,悸眩瞤惕保安康。
方義:本方為治療脾腎陽虛,水濕泛溢的基礎(chǔ)方。蓋水之制在脾,水之主在腎,脾陽虛則濕難運化,腎陽虛則水不化氣而致水濕內(nèi)停。腎中陽氣虛衰,寒水內(nèi)停,則小便不利;水濕泛溢于四肢,則沉重疼痛,或肢體浮腫;水濕流于腸間,則腹痛下利;上逆肺胃,則或咳或嘔;水氣凌心,則心悸;水濕中阻,清陽不升,則頭眩。若由太陽病發(fā)汗太過,耗陰傷陽,陽失溫煦,加之水漬筋肉,則身體筋肉瞤動、站立不穩(wěn)。其證因于陽虛水泛,故治療當以溫陽利水為基本治法。
本方以附子為君藥,本品辛甘性熱,用之溫腎助陽,以化氣行水,兼暖脾土,以溫運水濕。臣以茯苓利水滲濕,使水邪從小便去;白術(shù)健脾燥濕。佐以生姜之溫散,既助附子溫陽散寒,又合苓、術(shù)宣散水濕。白芍亦為佐藥,其義有四:一者利小便以行水氣,《本經(jīng)》言其能“利小便”,《名醫(yī)別錄》亦謂之“去水氣,利膀胱”;二者柔肝緩急以止腹痛;三者斂陰舒筋以解筋肉瞤動;四者可防止附子燥熱傷陰,以利于久服緩治。
組成:茯苓、芍藥、生姜(切)、附子(炮,去皮,破八片)各9g,白術(shù)6g。
用法: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
加減:若水寒射肺而咳者,加干姜、細辛溫肺化飲,五味子斂肺止咳;陰盛陽衰而下利甚者,去芍藥之陰柔,加干姜以助溫里散寒;水寒犯胃而嘔者,加重生姜用量以和胃降逆,可更加吳茱萸、半夏以助溫胃止嘔。
功效:溫陽利水。
主治:陽虛水泛證。畏寒肢厥,小便不利,心下悸動不寧,頭目眩暈-,身體筋肉瞤動,站立不穩(wěn),四肢沉重疼痛,浮腫,腰以下為甚;或腹痛,泄瀉;或咳喘嘔逆。舌質(zhì)淡胖,邊有齒痕,舌苔白滑,脈沉細。
運用:本方為溫陽利水之基礎(chǔ)方。臨床應(yīng)用以小便不利,肢體沉重或浮腫,舌質(zhì)淡胖,苔白脈沉為辨證要點。
1. 原書主治①《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太陽病,發(fā)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fā)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②《傷寒論·辨少陰病脈證并治》:“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2.方論選錄 羅美《古今名醫(yī)方論》卷3錄趙羽皇:“真武一方,為北方行水而設(shè)。用三白者,以其燥能治水,淡能伐腎邪而利水,酸能泄肝木以疏水故也。附子辛溫大熱,必用為佐者何居?蓋水之所制者脾,水之所行者腎也,腎為胃關(guān),聚水而從其類。倘腎中無陽,則脾之樞機雖運,而腎之關(guān)門不開,水雖欲行,孰為之主?故脾家得附子,則火能生土,而水有所歸矣;腎中得附子,則坎陽鼓動,而水有所攝矣。更得芍藥之酸,以收肝而斂陰氣,陰平陽秘矣。若生姜者,并用以散四肢之水而和胃也。”
方歌:實脾苓術(shù)與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草果姜附兼厚樸,虛寒陰水效堪夸。
方義:本方所治之水腫,亦謂陰水,乃由脾腎陽虛,陽不化水,水氣內(nèi)停所致。水濕內(nèi)盛,泛溢肌膚,則肢體浮腫;水為陰邪,其性下趨,故身半以下腫甚;脾腎陽虛,失于溫煦,則手足不溫;水氣內(nèi)阻,氣機不暢,則胸腹脹滿;脾陽不足,腐熟無權(quán)則便溏;口中不渴,舌苔白膩,脈沉弦而遲為陽虛水停之征。治以溫陽健脾,行氣利水。
方中以附子、干姜為君,附子善于溫腎陽而助氣化以行水;干姜偏于溫脾陽而助運化以制水,二藥相合,溫腎暖脾,扶陽抑陰。臣以茯苓、白術(shù)滲濕健脾,使水濕從小便去。佐以木瓜除濕醒脾和中;厚樸、木香、大腹子(檳榔)、草果行氣導滯,令氣化則濕化,氣順則脹消,且草果、厚樸兼可燥濕,檳榔且能利水。甘草、生姜、大棗益脾和中,生姜兼能溫散水氣,甘草還可調(diào)和諸藥,同為佐使之用。
組成:厚樸(去皮,姜制,炒)、白術(shù)、木瓜(去瓣)、木香(不見火)、草果仁、大腹子、附子(炮,去皮臍)、白茯苓(去皮)、干姜(炮)各30g,甘草(炙)15g。
用法:上㕮咀,每服12g,水一盞半,生姜五片,大棗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服。現(xiàn)代用法:加生姜、大棗,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加減:若氣短乏力,倦惰懶言者,可加黃芪補氣以助行水;小便不利,水腫甚者,可加豬苓、澤瀉以增利水消腫之功;大便秘結(jié)者,可加牽牛子以通利二便。
功效:溫陽健脾,行氣利水。
主治:脾腎陽虛,水氣內(nèi)停之陰水。身半以下腫甚,手足不溫,口中不渴,胸腹脹滿,大便溏薄,舌苔白膩,脈沉弦而遲者。
運用:本方為治療脾腎陽虛水腫之常用方。臨床應(yīng)用以身半以下腫甚,胸腹脹滿,舌淡苔膩,脈沉遲為辨證要點。
若屬陽水者,非本方所宜。
1.原書主治 《重訂嚴氏濟生方·水腫門》:“陰水為病,脈來沉遲,色多青自,不煩不渴,小便澀少而清,大腑多泄,此陰水也,則宜用溫暖之劑,如實脾散、復(fù)元丹是也。”
2.方論選錄 汪昂《醫(yī)方集解·利濕之劑》:“此足太陰藥也。脾虛故以白術(shù)、苓、草補之,脾寒故以姜、附、草蔻溫之,脾濕故以大腹、茯苓利之,脾滿故以木香、厚樸導之。然土之不足,由于木之有余,木瓜酸溫能于土中瀉木,兼能行水,與木香同為平肝之品,使木不克土而肝和,則土能制水而脾實矣。經(jīng)曰:‘濕勝則地泥。’瀉水正所以實土也。”
組成:益智仁、川萆薢、石菖蒲、烏藥各9g。
功效:溫暖下元,利濕化濁。
主治:虛寒白濁。小便頻數(shù),白如米泔,凝如膏糊,舌淡苔白,脈沉。
方歌:羌胡勝濕羌獨芎,甘蔓蒿本與防風,濕氣在表頭腰中,發(fā)汗升陽有奇功。
方義:本方主治為風濕在表,其證多由汗出當風,或久居濕地,風濕之邪侵襲肌表所致。風濕之邪客于太陽經(jīng)脈,經(jīng)氣不暢,致頭痛身重、或腰脊疼痛、難以轉(zhuǎn)側(cè)。風濕在表,宜從汗解,故以祛風勝濕為法。
方中羌活、獨活共為君藥,二者皆為辛苦溫燥之品,其辛散祛風,味苦燥濕,性溫散寒,故皆可祛風除濕、通利關(guān)節(jié)。其中羌活善祛上部風濕,獨活善祛下部風濕,兩藥相合,能散一身上下之風濕,通利關(guān)節(jié)而止痹痛。臣以防風、藁本,入太陽經(jīng),祛風勝濕,且善止頭痛。佐以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蔓荊子祛風止痛。使以甘草調(diào)和諸藥。
組成:羌活、獨活各6g,藁本、防風、甘草(炙)各3g,蔓荊子2g,川芎1.5g。
用法:上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食后溫服?,F(xiàn)代用法:作湯劑,水煎服。
加減:若濕邪較重,肢體酸楚甚者,可加蒼術(shù)、細辛以助祛濕通絡(luò);郁久化熱者,宜加黃芩、黃柏、知母等清里熱。
功效:祛風,勝濕,止痛。
主治:風濕在表之痹證。肩背痛不可回顧,頭痛身重,或腰脊疼痛,難以轉(zhuǎn)側(cè),苔白,脈浮。
運用:本方長于祛風勝濕止痛,主治風濕在表之頭身重痛而表證不明顯者。臨床應(yīng)用以頭身重痛或腰脊疼痛,苔白脈浮為辨證要點。
1.原書主治 《脾胃論》卷上:“如肩背痛,不可回顧,此手太陽氣郁而不行,以風藥散之。如背痛項強,腰似折,項似拔,上沖頭痛者,乃足太陽經(jīng)之不行也,以羌活勝濕湯主之。”
2.方論選錄 張璐《張氏醫(yī)通》卷13:“此治頭項之濕,故用羌、防、芎、藁一派風藥,以祛上盛之邪。然熱雖上浮,濕本下著,所以復(fù)用獨活透達少陰之經(jīng)。其妙用尤在緩取微似之汗,故劑中加用甘草,以緩諸藥辛散之性,則濕著之邪,亦得從中緩去,無藉大開汗孔,急驅(qū)風邪之法,使肌腠餒弱無力,濕邪因之內(nèi)縮,但風去而濕不去也。”
組成:火麻仁、大黃、山萸肉、山藥、菟絲子、枳殼(炒)、檳榔、牛膝各90克,郁李仁、車前子、獨活各105克。
用法:上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100丸,茶、酒任下。
主治:半肢癱瘓,痖瘋。
組成:半夏3克(姜制),防風3克,全蝎6克(去翅、足),膽星、甘草(炙)、生白附、生川烏、木香(不見火)各1.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中風口眼歪僻,痰涎壅盛者。
組成:當歸(去土,酒浸一宿)、羌活(去蘆頭)、姜黃、白芍藥、黃耆(蜜炙)、防風(去蘆頭)各45克,甘草15克(炙)。
用法: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5片,同煎至150毫升,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主治:治風溫相搏,身體煩疼,項臂痛重,舉動艱難,及手足冷痹,腰腿沉重,筋脈無力。
方歌:獨活寄生艽防辛,芎歸地芍桂苓均,杜仲牛膝人參草,冷風頑痹屈能伸。
方義:本方為治療久痹而肝腎兩虛,氣血不足之常用方。其證乃因感受風寒濕邪而患痹證,日久不愈,累及肝腎,耗傷氣血所致。風寒濕邪客于肢體關(guān)節(jié),氣血運行不暢,故見腰膝疼痛,久則肢節(jié)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正如《素問·痹論》所言:“痹在于骨則重,在于脈則不仁。”腎主骨,肝主筋,邪客筋骨,日久必致?lián)p傷肝腎,耗傷氣血。又腰為腎之府,膝為筋之府,肝腎不足,則見腰膝痿軟;氣血耗傷,故心悸氣短?!端貑?middot;逆調(diào)論》云:“營氣虛則不仁,衛(wèi)氣虛則不用,營衛(wèi)俱虛則不仁且不用。”其證屬正虛邪實,治宜扶正與祛邪兼顧,既應(yīng)祛散風寒濕邪,又當補益肝腎氣血。
方中重用獨活為君,辛苦微溫,善治伏風,除久痹,且性善下行,以祛下焦與筋骨間的風寒濕邪。臣以細辛、防風、秦艽、桂心,細辛入少陰腎經(jīng),長于搜剔陰經(jīng)之風寒濕邪,又除經(jīng)絡(luò)留濕;秦艽祛風濕,舒筋絡(luò)而利關(guān)節(jié);桂心溫經(jīng)散寒,通利血脈;防風祛一身之風而勝濕,君臣相伍,共祛風寒濕邪。本證因痹證日久而見肝腎兩虛,氣血不足,遂佐入桑寄生、杜仲、牛膝以補益肝腎而強壯筋骨,且桑寄生兼可祛風濕,牛膝尚能活血以通利肢節(jié)筋脈;當歸、川芎、地黃、白芍養(yǎng)血和血,人參、茯苓、甘草健脾益氣,以上諸藥合用,具有補肝腎、益氣血之功。且白芍與甘草相合,尚能柔肝緩急,以助舒筋。當歸、川芎、牛膝、桂心活血,寓“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甘草調(diào)和諸藥,兼使藥之用。
組成:獨活9g,桑寄生、杜仲、牛膝、細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風、川芎、人參、甘草、當歸、芍藥、干地黃各6g。
用法:上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溫身勿冷也。
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
加減:痹證疼痛較劇者,可酌加制川烏、制草烏、白花蛇等以助搜風通絡(luò),活血止痛;寒邪偏盛者,酌加附子、干姜以溫陽散寒;濕邪偏盛者,去地黃,酌加防已、薏苡仁、蒼術(shù)以祛濕消腫;正虛不甚者,可減地黃、人參。
功效:祛風濕,止痹痛,益肝腎,補氣血。
主治:痹證日久,肝腎兩虛,氣血不足證。腰膝疼痛、痿軟,肢節(jié)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溫,心悸氣短,舌淡苔白,脈細弱。
運用:本方為治療久痹而致肝腎兩虛,氣血不足證之常用方。臨床應(yīng)用以腰膝冷痛,肢節(jié)屈伸不利,心悸氣短,脈細弱為辨證要點。
痹證之屬濕熱實證者忌用。
1、原書主治 《備急千金要方》卷8:“治腰背痛,獨活寄生湯。夫腰背痛者,皆猶腎氣虛弱,臥冷濕地當風所得也,不時速治,喜流入腳膝,為偏枯冷痹緩弱疼重,或腰痛攣腳重痹,宜急服此方。”
2、方論選錄 吳昆《醫(yī)方考》卷5:“腎氣虛弱,肝脾之氣襲之,令人腰膝作痛,屈伸不便,冷痹無力者,此方主之。腎,水臟也,虛則肝脾之氣湊之,故令腰膝實而作痛。屈伸不便者,筋骨俱病也?!鹅`樞經(jīng)》曰:‘能屈而不能伸者,病在筋;能伸而不能屈者,病在骨。故知屈伸不便,為筋骨俱病也。’冷痹者,陰邪實也;無力者,氣血虛也。是方也,獨活、寄生、細辛、秦艽、防風、桂心,辛溫之品也,可以升舉肝脾之氣,肝脾之氣升,則腰膝弗痛矣;當歸、熟地、白芍、川芎、杜仲、牛膝者,養(yǎng)陰之品也,可以滋補肝腎之陰,肝腎之陰補,則足得血而能步矣;人參、茯苓、甘草者,益氣之品也,可以長養(yǎng)諸臟之陽,諸臟之陽生,則冷痹去而有力矣。
組成:人參18銖,桂心18銖,當歸18銖,獨活18銖,黃芩18銖,干姜18銖,甘草18銖,石膏2兩半,杏仁40枚。
用法:不汗,加麻黃5兩。
功效:回陽救逆,息風止痙。
主治:卒半身不遂,手足拘急,不得屈伸,身體冷,或智或癡,或身強直不語,或生或死,狂言不可名狀,角弓反張,或欲得食,或不用食,或大小便不利者。
忌羊肉餳、生蔥、海藻、菘菜、豬肉、冷水等。
《千金方衍義》:角弓反張,正當攻收表邪,何反于《古今錄驗》續(xù)命方中除去麻黃、芎窮?因身冷如狂,知邪不在表而在里,所以進用獨活,黃芩,佐杏仁。石膏緩祛風熱。而方后又言不汗更合加麻黃,此隨表里淺深施治之法也。
?。劬碇淮罄m(xù)命湯]八風續(xù)命湯摘要:即小續(xù)命湯去芍藥川芎防風附子加當歸獨活干姜(各一兩)石膏五錢治半身不遂、急、體強身冷角。
?。劬硎娣剑堇m(xù)命湯(金匱名古今錄驗續(xù)命湯)摘要:急不能轉(zhuǎn)側(cè)。大續(xù)命湯去荊瀝。千金八風續(xù)命湯治卒中半身不遂。手足拘急。續(xù)命湯去麻黃、芎加獨活。
組成:人參1錢,黃耆(酒炒)1錢,白術(shù)1錢,當歸1錢,川芎1錢,白芍1錢,茯苓1錢,甘草(炙)5分,桂心5分,防己5分,防風5分,烏頭(炮)5分,細辛3分,生姜3片,紅棗2個。
用法:水煎,不拘時候熱服。
主治:治風寒濕氣合病,氣血凝滯,手足拘攣,治腰痛兼濕,痛必酸而麻木者。
方歌:雞鳴散是絕奇方,蘇葉茱萸桔梗姜,瓜橘檳榔煎冷服,腳氣浮腫效果良。
組成:檳榔1.3、陳皮1.3、木瓜1.3、吳茱萸0.4、紫蘇0.4、桔梗0.7、生姜0.7。
用法:每次服三至四克,清晨空腹時和冷開水緩緩服下。
主治:腳氣疼痛,及風濕流注,足痛筋脈浮腫者。
方歌:桂枝芍藥知母湯,甘草生姜與麻黃,白術(shù)防風炮附子,寒熱錯雜此方良。
組成:桂枝12克,芍藥9克,甘草6克,麻黃12克,生姜15克,白術(shù)15克,知母12克,防風12克,附子10克(炮)。
用法:上九味,以水700毫升,煮取210毫升,每次溫服70毫升,日三服。
功效:祛風除濕,通陽散寒,佐以清熱。
主治:諸肢節(jié)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者。
組成:川烏(炮。去皮臍尖)、草烏(炮。去皮臍尖)、川芎、當歸(酒浸。曬)、肉桂、續(xù)斷(洗曬)、細辛、補骨脂(炒)、烏蛇(酒浸。取肉曬),各七錢半。白僵蠶(炒)、木鱉子(去殼。炒)、天麻(酒浸。曬)、巴戟(去心。酒浸)、防風、乳香、沒藥、麻黃(去節(jié))、羌活、獨活、南星(炮)、白蒺藜(炒)、薏苡仁、蒼術(shù)(炒),各十兩。萆薢(鹽水煮)、杜仲(生皮。挫。姜制。炒去絲)、牛膝(酒浸。焙干),各一兩。虎脛骨(酒洗浸。炙焦)、白附子(炮),各三兩。全蝎(去毒。炒)、秦艽,各二錢半。五靈脂,四錢。麝香。半錢、另研。自然銅(火燒醋淬七次),三兩。
制法:上為細末,除乳香、沒藥、麝香別研細,拌入和勻,以浸藥酒,調(diào)飛面煮糊為丸,如彈子大。
用法:每服一丸,溫酒磨下,或木瓜煎湯下,黑豆淋酒下,不拘時服。仍間用良姜碎一升煎湯,圍熏蕩浴最妙。
主治:治諸風癱瘓拳攣,半身不遂。
組成:桂枝四兩,去皮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甘草二兩,炙。
用法: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功效:祛風除濕,溫經(jīng)散寒。
主治: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zhuǎn)側(cè),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F(xiàn)用于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坐骨神經(jīng)痛等屬于風寒濕邪而成者。
方歌:白術(shù)附子湯除痹,生姜大棗甘草炙;風寒濕痹重在濕,助陽除濕微汗知。
方義:附子可以溫中,生姜能夠散寒蠲飲降逆,白術(shù)、炙甘草、大棗則健脾和中,因此本方還具有很好的溫中健脾降逆的功效,可以用來治療脾胃虛寒引起的惡阻,如同時兼有表陽虛惡寒者,則更為合拍。
組成:白術(shù)二兩(6g),附子一枚半(炮,去皮)(10g),甘草一兩(炙)(3g),生姜一兩半(切)(4.5g),大棗六枚。
用法:上五味,以水三升(1200ml),煮取一升(400ml),去滓,分溫三服。一服覺身痹,半日許再服,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即是術(shù)附并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耳。
加減:如見惡寒疼痛甚者,可加制川烏、草烏;伴發(fā)熱者,加石膏、知母、忍冬藤;體虛者加黨參、黃芪、熟地;病久入絡(luò)者,加紅花、地龍、赤芍。
功效:溫陽通經(jīng),祛風除濕。
主治: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zhuǎn)側(cè),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大便堅,小便自利者。
運用:本方主要用于治療風濕身痛,臨床應(yīng)以身體疼痛,不能自轉(zhuǎn)側(cè),不嘔不渴為其辯證要點?,F(xiàn)代用于治療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類風濕關(guān)節(jié)炎,又用于治療腰腿痛、坐骨神經(jīng)痛等各種風濕痹痛等病證。
1、方注云:服湯后,其身如痹狀,或冒狀,此乃附子白術(shù)藥力并走皮膚營衛(wèi)欲驅(qū)逐邪氣而尚未驅(qū)除之際,標志病情向好的方面轉(zhuǎn)化,對此現(xiàn)象,不必驚慌,待邪除自解。
2、服藥期間,忌食海帶、菘菜、豬肉、生蔥、桃、李、雀肉等。
組成:甘草30克(炙),附子40克(炮,去皮,破八片),白術(shù)30克,桂枝60克(去皮)。
用法:上四味,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溫服200毫升,一日三次。初服得微汗則解。
功效:溫陽散寒,祛濕止痛。
主治:風濕相搏,骨節(jié)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
Copyright ? 2022-2025廈門沃鴻信息技術(shù)有限公司版權(quán)所有
閩ICP備13021446號-22 互聯(lián)網(wǎng)藥品信息服務(wù)資格證書 不良信息舉報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