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歌:杏蘇散內(nèi)夏陳前,枳桔苓草姜棗研,輕宣溫潤治涼燥,咳止痰化病自痊。
方義:本方證為涼燥外襲,肺失宣降,痰濕內(nèi)阻所致。涼燥傷及皮毛,故惡寒無汗、頭微痛。所謂頭微痛者,不似傷寒之痛甚也。涼燥傷肺,肺失宣降,津液不布,聚而為痰,則咳嗽痰??;涼燥束肺,肺系不利而致鼻塞咽干;苔白脈弦為涼燥兼痰濕佐證。遵《素問·至真要大論》“燥淫于內(nèi),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之旨,治當輕宣涼燥為主,輔以理肺化痰。
方中蘇葉辛溫不燥,發(fā)表散邪,宣發(fā)肺氣,使涼燥之邪從外而散;杏仁苦溫而潤,降利肺氣,潤燥止咳,二者共為君藥。前胡疏風散邪,降氣化痰,既協(xié)蘇葉輕宣達表,又助杏仁降氣化痰;桔梗、枳殼一升一降,助杏仁、蘇葉理肺化痰,共為臣藥。半夏、橘皮燥濕化痰,理氣行滯;茯苓滲濕健脾以杜生痰之源;生姜、大棗調(diào)和營衛(wèi)以利解表,滋脾行津以潤干燥,是為佐藥。甘草調(diào)和諸藥,合桔梗宣肺利咽,功兼佐使。
組成:蘇葉、半夏、茯苓、前胡、杏仁各9g,苦桔梗、枳殼、橘皮各6g,甘草3g,大棗3枚。
用法:水煎溫服。
加減:若無汗,脈弦甚或緊,加羌活以解表發(fā)汗;汗后咳不止,去蘇葉、羌活,加蘇梗以降肺氣;兼泄瀉腹?jié)M者,加蒼術、厚樸以化濕除滿;頭痛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以祛風止痛;熱甚者,加黃芩以清解肺熱。
功用:輕宣涼燥,理肺化痰。
主治:外感涼燥證。惡寒無汗,頭微痛,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脈弦。
運用:本方為治療輕宣涼燥的代表方,亦是治療風寒咳嗽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惡寒無汗,咳嗽痰稀,咽干,苔白,脈弦為辨證要點。
方歌:桑杏湯中象貝宜,沙參梔豉與梨皮,身熱咽干咳痰少,辛涼甘潤燥能醫(yī)。
方義:本方證系溫燥外襲,肺津受灼之輕證。因秋感溫燥之氣,傷于肺衛(wèi),其病輕淺,故身熱不甚;燥氣傷肺,耗津灼液,肺失清肅,故口渴、咽干鼻燥、干咳無痰,或痰少而粘。本方證雖似于風熱表證,但因溫燥為患,肺津已傷,治當外以清宣燥熱,內(nèi)以潤肺止咳。
方中桑葉清宣燥熱,透邪外出;杏仁宣利肺氣,潤燥止咳,共為君藥。豆豉辛涼透散,助桑葉輕宣透熱;貝母清化熱痰,助杏仁止咳化痰;沙參養(yǎng)陰生津,潤肺止咳,共為臣藥。梔子皮質(zhì)輕而入上焦,清泄肺熱;梨皮清熱潤燥,止咳化痰,均為佐藥。
組成:桑葉、象貝、香豉、梔皮、梨皮各3g,杏仁4.5g,沙參6g。
用法:水二杯,煮取一杯,頓服之,重者再作服?,F(xiàn)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宣溫燥,潤肺止咳。
主治:外感溫燥證。身熱不甚,口渴,咽干鼻燥,干咳無痰或痰少而粘,舌紅,苔薄白而干,脈浮數(shù)而右脈大者。
運用:本方為治療溫燥傷肺輕證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身熱不甚,干咳無痰或痰少而粘,右脈數(shù)大為辨證要點。
因本方證邪氣輕淺,故諸藥用量較輕,且煎煮時間也不宜過長。
方歌:清燥救肺參草粑,石膏膠杏麥胡麻,經(jīng)霜收下冬桑葉,清燥潤肺效堪夸。
方義:本方所治乃溫燥傷肺之重證。秋令氣候干燥,燥熱傷肺,故頭痛身熱;肺為熱灼,氣陰兩傷,失其清肅潤降之常,故干咳無痰、氣逆而喘、口渴鼻燥;肺氣不降,故胸膈滿悶,甚則脅痛。舌干少苔,脈虛大而數(shù)均為溫燥傷肺佐證。治當清宣潤肺與養(yǎng)陰益氣兼顧,忌用辛香、苦寒之品,以免更加傷陰耗氣。
方中重用桑葉質(zhì)輕性寒,輕宣肺燥,透邪外出,為君藥。溫燥犯肺,溫者屬熱宜清,燥勝則干宜潤,故臣以石膏辛甘而寒,清泄肺熱;麥冬甘寒,養(yǎng)陰潤肺。石膏雖沉寒,但用量輕于桑葉,則不礙君藥之輕宣;麥冬雖滋潤,但用量不及桑葉之半,自不妨君藥之外散。君臣相伍,宣中有清,清中有潤,是為清宣潤肺的常用組合。人參益氣生津,合甘草以培土生金;胡麻仁、阿膠助麥冬養(yǎng)陰潤肺,肺得滋潤,則治節(jié)有權;杏仁、枇杷葉苦降肺氣,以上均為佐藥。甘草兼能調(diào)和諸藥,是為使藥。
組成:桑葉(經(jīng)霜者,去枝、梗,凈葉)9g,石膏(煅)8g,甘草、胡麻仁(炒,研)、真阿膠、枇杷葉(刷去毛,蜜涂,炙黃)各3g,麥門冬(去心)4g,人參、杏仁(泡,去皮尖,炒黃)各2g。
用法:水一碗,煎六分,頻頻二三次,滾熱服。現(xiàn)代用法:水煎,頻頻熱服。
加減:若痰多,加川貝、瓜蔞以潤燥化痰;熱甚者,加羚羊角、水牛角以清熱涼血。
功用:清燥潤肺,養(yǎng)陰益氣。
主治:溫燥傷肺,氣陰兩傷證。身熱頭痛,干咳無痰,氣逆而喘,咽喉干燥,鼻燥,心煩口渴,胸滿脅痛,舌干少苔,脈虛大而數(shù)。
運用:本方為治療溫燥傷肺重證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身熱,干咳無痰,氣逆而喘,舌紅少苔,脈虛大而數(shù)為辨證要點。
方義:方中薄荷、連翹、梔皮清宜上焦之燥熱;桔梗、甘草宣肺利咽;綠豆皮味甘性寒,與連翹、桅皮合用,能清熱解毒。諸藥同用,則燥熱得清,諸癥亦解。
組成:薄荷4.5克,連翹4.5克,生甘草3克,黑梔皮4.5克,桔梗9克,綠豆皮6克。
用法:上藥以水400毫升,煮取200毫升,頓服之。日服二劑,甚者日三服。
加減:耳鳴者,加羚羊角、苦丁茶;目赤者,加鮮菊葉、苦丁茶、夏枯草;咽痛者,加牛蒡子、黃芩。
功用:清上宣肺。
主治:治燥氣化火,清竅不利,耳鳴目赤,齦脹咽痛者。
方歌:沙參麥冬扁甘桑,竹粉甘寒救燥傷,證或熱兮定或咳,脈然無汗嗽痰涼。
方義:方中沙參、麥冬清養(yǎng)肺胃,玉竹、花粉生津解渴,生扁豆、生甘草益氣培中、甘緩和胃,配以桑葉,輕宣燥熱,合而成方,有清養(yǎng)肺胃、生津潤燥之功。
組成:沙參9克 、玉竹6克 、生甘草3克 、冬桑葉4.5克、 麥冬9克、 生扁豆4.5克 、花粉4.5克。
用法:用水1升,煮取400毫升,日服二次。
加減:久熱久咳者,加地骨皮9克。
功用:清養(yǎng)肺胃,生津潤燥。
主治:燥傷肺胃陰分,津液虧損,咽干口渴,干咳痰少而粘,或發(fā)熱,脈細數(shù),舌紅少苔者。
運用:1.小兒遷延性肺炎:用沙參麥冬湯加減治療小兒遷延性肺炎25例,結(jié)果治愈20例,好轉(zhuǎn)4例,死亡1例。
2.小兒口瘡:用沙參麥冬湯加減治療小兒口瘡34例,結(jié)果34例全部治愈,一般服藥3-5劑,潰瘍面愈合。
組成:玄參一兩(30g),麥冬(連心)八錢(24g),細生地八錢(24g) 。
用法:水八杯,煮取三杯,口干則與飲令盡;不便,再作服(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增液潤燥。
主治:陽明溫病,津虧便秘證。大便秘結(jié),口渴,舌干紅,脈細數(shù)或沉而無力。
主要有增強免疫,提高機體適應性,抗炎,降低血管通透性,提高耐缺氧能力等作用。
1.增強免疫。生地、麥冬等滋陰藥能對抗接受大劑量環(huán)磷酰胺小鼠的外周血液白細胞的減少。玄參、生地、麥冬等具有調(diào)正“陰虛”動物模型的核酸合成率的作用,當用于核酸合成率高于正常時能使之降低,用于核酸合成率低于正常時能使之升高。
2.抗炎。增液湯制成注射劑對蛋清引起大鼠關節(jié)腫及巴豆油涂小鼠耳殼皮膚刺激引起的炎癥均有非常顯著抗炎作用。單味生地水煎劑對甲醛引起大鼠關節(jié)腫有明顯抗炎作用。
3.降低血管通透性。增液湯有非常明顯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的作用。
4. 提高耐缺氧能力。增液湯能延長小鼠常壓耐缺氧存活時間。單味麥冬注射液能提高皮下注射異丙腎上腺素的小鼠在低壓缺氧條件下的存活數(shù)。麥冬能對抗垂體后葉素引起動物心電圖T波變化。并能降低心率失常發(fā)生率,增加心臟冠脈流量和心肌營養(yǎng)血流量,使已經(jīng)顯著受損的動物心肌細胞較快地獲得修復。
5.增液湯對“營熱陰傷證”模型家兔液流變性等指標的影響。用地塞米松、速尿和大腸桿菌內(nèi)毒素復制家兔營熱陰傷證模型 ,應用增液湯進行治療,觀測體溫、血液流變性、凝血指標、腦脊液肌磷酸激酶(CK)、血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過氧化脂質(zhì)(MDA)、血清電解質(zhì)的變化。結(jié)果:增液湯能顯著抑制模型家兔體溫的上升、全血粘度的增加和血小板數(shù)的減少,降低血小板聚集率,使縮短的PT延長,抑制體外血栓的形成,提高組織纖溶酶原激活物(t-PA)含量,減少纖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含量,提高SOD活性,降低MDA含量,調(diào)節(jié)血清電解質(zhì)濃度。結(jié)論:增液湯對家兔營熱陰傷證模型有較著良好的防治作用。
6.毒理試驗。小鼠口服LD50為555mg/kg,腹腔注射為323mg/kg。地黃水煎浸膏劑和酸浸液給小鼠灌胃每日60g/kg,連續(xù)3日,觀察1周,未見動物死亡及不良反應,大鼠每日灌胃1次地黃水煎浸膏劑或醇浸劑18g/kg,觀察半個月,未發(fā)現(xiàn)動物行為、體重、血清非蛋白氮、谷丙轉(zhuǎn)氨酶有明顯的改變;肝、腎組織也未見明顯的病變。
本方增液有余,攻下不足,是為津液少,而燥結(jié)不甚者而設,若陽明里實熱結(jié)所致便秘,則非所宜,如津液不足,燥結(jié)正甚者亦非本方所能勝任。
組成:牛骨髓,真酥油各等分。
用法:上藥二味,合煉一處,以凈瓷器貯之。每次3匙,空腹時用熱酒或蜜湯調(diào)服。7日肌膚潤澤。
功效:滋陰養(yǎng)血,潤肺止嗽。
主治:治皮膚枯燥如魚鱗;肺燥咳嗽。
方歌:增液承氣用黃硝,玄參麥地五藥挑,熱結(jié)陰虧大便秘,增水行舟此方宜。
方義:本方主治熱結(jié)陰虧,燥屎不行之證。溫熱之邪,最易傷津耗液,熱結(jié)胃腸,津液被灼,腸腑失調(diào),傳導失常,故燥屎不行。燥屎不行,邪熱愈盛,陰津漸竭,故腸中燥屎雖用下法而不通,此即《溫病條辨》“津液不足,無水舟停”之證??诟缮嘣?,舌紅苔黃,乃熱傷津虧之證。根據(jù)以上病機,治當滋陰增液,泄熱通便。方中重用玄參為君,滋陰泄熱通便,麥冬、生地為臣,滋陰生津,君臣相合,即增液湯,功能滋陰清熱,增液通便;大黃、芒硝泄熱通便、軟堅潤燥。
組成:玄參30g,麥冬(連心)24g,細生地24g,大黃9g,芒硝4.5g。
用法:水八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不知,再服。
加減:本方主要用于溫病后期,津液損傷后,又內(nèi)有積滯的病證,也可用于痔瘡日久,大便燥結(jié)不通,屬熱結(jié)陰虧者。偏于陰虧者,應重用玄參、麥冬、生地;偏于積滯者,則重用大黃、芒硝。
功用:滋陰增液,瀉熱通便。
主治:熱結(jié)陰虧證。燥屎不行,下之不通,脘腹脹滿,口干唇燥,舌紅苔黃,脈細數(shù)。
運用:本方適用于熱結(jié)陰虧便秘證。以燥屎不行,下之不通,口干唇燥,苔黃,脈細數(shù)為證治要點。
熱結(jié)津虧、燥屎不行,屬虛實夾雜之證,使用攻下劑當審慎,故《溫病條辨》指出,陽明溫病,如屬津液枯竭,水不足以行舟而燥結(jié)不下者,間服增液湯以滋陰增液,若再不下,是燥結(jié)太甚,宜予增液承氣湯緩緩服之,且在得下后,停服余藥,避免攻伐太過。
《歷代名醫(yī)良方注釋》:“溫病熱結(jié)陰虧,燥屎不行者,下法宜慎。此乃津液不足,無水舟停,間服增液湯(生地、玄參、麥冬),即有增水行舟之效;再不下者,然后再與增液承氣湯緩緩服之,增液通便,邪正兼顧。方中生地、玄參、麥冬甘寒、咸寒,滋陰增液;配伍大黃、芒硝苦寒、咸寒,泄熱通便,合為滋陰增液,泄熱通便之劑。”
組成:生地20克,元參20克,麥冬10克,烏梅15克,沙參15克,五味子12克,當歸12克,知母15克,天冬12克,地骨皮15克,白芍15克,玉竹20克,黨參10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滋陰潤燥,益氣生津。
主治:主肺熱邪毒,灼傷陰液,精氣不能上榮,目失所養(yǎng)。
方歌:麥門冬湯用人參,棗草粳米半夏存,肺痿咳逆因虛火,清養(yǎng)肺胃次方珍。
方義:本方所治虛熱肺痿乃肺胃陰虛,氣火上逆所致。病雖在肺,其源在胃,蓋土為金母,胃主津液,胃津不足,則肺之陰津亦虧,終成肺胃陰虛之證。肺虛而肅降失職,則咳逆上氣;肺傷而不布津,加之虛火灼津,則脾津不能上歸于肺而聚生濁唾涎沫,隨肺氣上逆而咳出,且咳唾涎沫愈甚,則肺津損傷愈重,日久不止,終致肺痿。咽喉為肺胃之門戶,肺胃陰傷,津不上承,則口干咽燥;虛熱內(nèi)盛,故手足心熱。胃陰不足,失和氣逆則嘔吐;舌紅少苔、脈虛數(shù)為陰虛內(nèi)熱之佐證。治宜清養(yǎng)肺胃,降逆下氣。
方中重用麥冬為君,甘寒清潤,既養(yǎng)肺胃之陰,又清肺胃虛熱。人參益氣生津為臣。佐以甘草、粳米、大棗益氣養(yǎng)胃,合人參益胃生津,胃津充足,自能上歸于肺,此正“培土生金”之法。肺胃陰虛,虛火上炎,不僅氣機逆上,而且進一步灼津為涎,故又佐以半夏降逆下氣,化其痰涎,雖屬溫燥之品,但用量很輕,與大劑麥門冬配伍,則其燥性減而降逆之用存,且能開胃行津以潤肺,又使麥門冬滋而不膩,相反相成。甘草并能潤肺利咽,調(diào)和諸藥,兼作使藥。
組成:麥門冬42g,半夏、甘草各6g,人參9g,粳米3g,大棗4枚。
用法: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
加減:若津傷甚者,可加沙參、玉竹以養(yǎng)陰液;若陰虛胃痛、脘腹灼熱者,可加石斛、白芍以增加養(yǎng)陰益胃止痛之功。
功用:清養(yǎng)肺胃,降逆下氣。
主治:①虛熱肺痿??人詺獯?,咽喉不利,咯痰不爽,或咳唾涎沫,口干咽燥,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虛數(shù)。
?、谖戈幉蛔阕C。嘔吐,納少,呃逆,口渴咽干,舌紅少苔,脈虛數(shù)。
運用:本方為治療肺胃陰虛,氣機上逆所致咳嗽或嘔吐之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咳唾涎沫,短氣喘促,或口干嘔逆,舌干紅少苔,脈虛數(shù)為辨證要點。
1. 《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并治》:“大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麥門冬湯主之。”
2.《金匱要略方論本義》卷7:“火逆上氣,夾熱氣沖也;咽喉不利,肺燥津干也,主之以麥冬生津潤燥,佐以半夏,開其結(jié)聚;人參、甘草、粳米、大棗,概施補益于胃土,以資肺金之脅,是為肺虛有熱津短者立法也。亦所以預救乎肺虛而有熱之痿也。”
組成:玄參15克,麥冬15克,生地15克,厚樸10克,大黃6-10克,杏仁10克,白芍10-15克,枳實10克,黑芝麻15-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滋陰瀉熱,增液潤腸。
主治:胃腸燥熱,素體陽盛,陰液不足,或熱積胃腸,津液被灼,致燥熱熏蒸。
組成:梨汁,荸薺汁,鮮葦根汁,麥冬汁,藕汁(或用蔗漿)。
用法:取上五汁,臨時斟酌多少,和勻涼服。不甚喜涼者,重湯燉溫服。
功用:甘寒清熱,生津止渴。
主治:太陰溫病,熱灼津傷,口渴,吐白沫,粘滯不快者。
麥門冬:麥門冬與款冬、苦瓠、苦參、青襄相克。
蘆根:蘆根忌巴豆。
方歌:玉液山藥芪葛根,花粉知味雞內(nèi)金,消渴口干溲多數(shù),補脾固腎益氣陰。
方義:本方所治乃脾氣不升,真陰不足,脾腎兩虛所致(以脾虛為主)。脾主升清,散精于肺,肺主治節(jié),上以布津潤口,下以通調(diào)水道,注入膀胱。今脾不升清,津不上承于口,故口渴引飲,飲水不解;腎陰不足,腎失封藏,膀胱不約,故小便頻數(shù)量多;脾腎兩虛,故困倦氣短,脈虛細無力。治宜益氣生津為主,輔以固腎止渴。
方中山藥、黃芪用量較重為君,取其補脾固腎,益氣生津之功,一則使脾氣升,散精達肺,輸布津液以止渴,二則使腎氣固,封藏精微以縮尿。知母、天花粉滋陰清熱,潤燥止渴為臣藥。佐以葛根助黃芪升發(fā)脾胃清陽,輸布津液而止渴;雞內(nèi)金助脾健運,運化水谷精微,“化飲食中糖質(zhì)為津液也”(《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五味子助山藥補腎固精,收斂陰津以縮尿,使精微不致于下趨。
組成:生山藥30g,生黃芪15g,知母、葛根、五味子、天花粉各10g,生雞內(nèi)金(搗細)6g。
用法:水煎服。
加減:氣虛甚者,加人參以補氣生津;小便頻數(shù)者,加山茱萸以固腎縮尿。
功用:益氣生津,固腎止渴。
主治:消渴病。癥見口渴引飲,飲水不解,小便頻數(shù)量多,或小便混濁,困倦氣短,脈虛細無力等。
運用:以口渴尿多,困倦氣短,脈虛細無力為辯證要點。
《醫(yī)學衷中參西錄》 :“消渴一證,多由于元氣不升,此方乃升元氣以止渴者也。方中以黃芪為主,得葛根能升元氣。而又佐以山藥、知母、花粉以大滋真陰,使之陽升而陰應,自有云行雨施之妙也。用雞內(nèi)金者,因此證尿中皆含有糖質(zhì),用之以助脾胃強健,化飲食中糖質(zhì)為津液也。用五味者,取其酸收之性,大能封固腎關,不使水飲急于下趨也。”
方歌:益胃湯能養(yǎng)胃陰,冰糖玉竹與沙參,麥冬生地同煎服,甘涼滋潤生胃津。
方義:溫病易從熱化傷津,熱結(jié)腑實,應用瀉下劑后,熱結(jié)雖解,但胃陰損傷已甚,故食欲不振,口干咽燥。胃為水谷之海,十二經(jīng)皆稟氣于胃,胃陰復則氣降能食。治宜甘涼生津,養(yǎng)陰益胃為法。本方重用生地、麥冬為君,味甘性寒,功擅養(yǎng)陰清熱,生津潤燥,為甘涼益胃之上品。北沙參、玉竹為臣,養(yǎng)陰生津,加強生地、麥冬益胃養(yǎng)陰之力。冰糖為使,濡養(yǎng)肺胃,調(diào)和諸藥。
組成:沙參9g,麥冬15g,冰糖3g,細生地15g,玉竹炒香4.5g。
用法:上以水五杯,煮取二杯,分兩次服,渣再煮一杯服。
加減:若汗多,氣短,兼有氣虛者,加黨參、五味子以益氣斂汗;食后脘脹者,加陳皮、神曲以理氣消食。
功用:養(yǎng)陰益胃。
主治:陽明溫病,胃陰損傷證。食欲不振,口干咽燥,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者。
運用:本方為滋養(yǎng)胃陰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饑不欲食,口干咽燥,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為辯證要點。
1.原書主治 《溫病條辨》卷2:“陽明溫病,下后汗出,當復其陰,益胃湯主之。”
2.方論選錄 《成方便讀》 :“夫傷寒傳入陽明,首慮亡津液,而況溫病傳入陽明,更加汗、下后者乎?故雖邪解,胃中之津液枯槁已盛,若不急復其陰,恐將來液虧燥起,干咳身熱等證有自來矣。陽明主津液,胃者五臟六腑之海。凡人之常氣,皆稟于胃,胃中津液一枯,則臟腑皆失其潤澤。故以一派甘寒潤澤之品,使之飲入胃中,以復其陰,自然輸精于脾,脾氣散精,上輸于肺,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五經(jīng)并行,津自生而形自復耳。”
方歌:養(yǎng)陰清肺是妙方,玄參草芍冬地黃,薄荷貝母丹皮入,時疫白喉急煎嘗。
方義:白喉一證,多由素體陰虛蘊熱,復感燥氣疫毒所致。喉為肺系,少陰腎脈循喉嚨系舌本,肺腎陰虛,虛火上炎,復加燥熱疫毒上犯,以致喉間起白如腐、咽喉腫痛、鼻干唇燥。治宜養(yǎng)陰清肺,兼散疫毒。故《重樓玉鑰》說:“經(jīng)治之法,不外肺腎,總要養(yǎng)陰清肺,兼辛涼而散為主。”
方中重用大生地甘寒人腎,滋陰壯水,清熱涼血,為君藥。玄參滋陰降火,解毒利咽;麥冬養(yǎng)陰清肺,共為臣藥。佐以丹皮清熱涼血,散瘀消腫;白芍斂陰和營泄熱;貝母清熱潤肺,化痰散結(jié);少量薄荷辛涼散邪,清熱利咽。生甘草清熱,解毒利咽,并調(diào)和諸藥,以為佐使。諸藥配伍,共奏養(yǎng)陰清肺,解毒利咽之功。
組成:大生地6g,麥冬、玄參各9g,生甘草、薄荷3g,貝母(去心)、丹皮、白芍(炒)各5g。
用法:水煎服。一般日服1劑,重癥可日服2劑。
加減:若陰虛甚者,加熟地滋陰補腎;熱毒甚者,加銀花、連翹以清熱解毒;燥熱甚者,加天冬、鮮石斛以養(yǎng)陰潤燥。并可配合應用《重樓玉鑰》之吹藥方:青果炭6g,黃柏、川貝母、兒茶、薄荷各3g,冰片、鳳凰衣各1.5g。 各研細末,再入乳缽內(nèi)和勻,加冰片研細,瓶裝備用。
功用:養(yǎng)陰清肺,解毒利咽。
主治:白喉之陰虛燥熱證。喉間起白如腐,不易拭去,并逐漸擴展,病變甚速,咽喉腫痛,初起或發(fā)熱或不發(fā)熱,鼻干唇燥,或咳或不咳,呼吸有聲,似喘非喘,脈數(shù)無力或細數(shù)。
運用:本方是治療陰虛白喉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喉間起白如腐,不易拭去,咽喉腫痛,鼻干唇燥,脈數(shù)無力為辨證要點。
白喉忌表,尤忌辛溫發(fā)汗,據(jù)原方后記載:“如有內(nèi)熱及發(fā)熱,不必投表藥,照方服去,其熱自除。”
1.原書主治《重樓玉鑰》卷上:“喉間起白如腐,初起者發(fā)熱或不發(fā)熱,鼻干唇燥,或咳或不咳,鼻通者輕,鼻塞者重,音聲清亮,氣息調(diào)勻易治,若音啞氣急,即屬不治。”
2.方論選錄鄭梅澗《重樓玉鑰》卷上:“按白喉一證,即所謂白纏喉是也。諸書皆未論及,惟《醫(yī)學心悟》言之。至于論治之法,亦未詳備。緣此癥發(fā)于肺腎,凡本質(zhì)不足者,或遇燥氣流行,或多食辛熱之物,感觸而發(fā)。初起者發(fā)熱,或不發(fā)熱,鼻干唇燥,或咳或不咳,鼻通者輕,鼻塞者重。音聲清亮,氣息調(diào)勻易治;若音啞氣急,即屬不治。近有好奇之輩,一遇此癥,即用象牙片動手于喉中,妄刮其白,益?zhèn)浜?,更速其死,豈不哀哉!余與既均三弟療治以來,未嘗誤及一人,生者甚眾,經(jīng)治之法,不外肺腎,總要養(yǎng)陰清肺,兼辛涼而散為主。”
方義:方中生地黃滋陰壯水為君;白蜜養(yǎng)肺潤燥為臣;佐以人參、茯苓補脾益氣,茯苓又能化痰,以消肺失輸布所聚之痰。諸藥相合,共奏滋陰潤肺,益氣補脾之功。
組成:新羅人參750克,生地黃8千克,白茯苓1.5千,白蜜5千克。
制法:上藥人參、茯苓為細末,蜜用生絹濾過,地黃取自然汁,搗時不用鐵器,取汁盡,去滓,用藥一處,拌和勻,入銀、石器或好瓷器內(nèi)封閉留用,如器物小,分二處盛,用凈紙二三十重封閉,入湯內(nèi),以桑木柴火煮六日,如連夜火,即三日夜,取出,用蠟紙數(shù)重包瓶口,入井口,去火毒,一伏時取出,再入舊湯內(nèi),煮一日,出水氣,取出。
用法:每晨以10克溫酒化服,不飲酒者,用白湯化下。
功效:滋陰潤肺,益氣補脾。
主治:治肺陰虧損,虛勞干咳,咽燥咯血,肌肉消瘦,氣短乏力。
【藥方名稱】瓊玉膏
【處方】人參360克,白茯苓450克,琥珀、沉香各15克,大生地黃5千克(洗凈,銀石器內(nèi)杵細,取自然汁。甚忌鐵器),白蜜2.5千克(熬,去沫)。
【制法】先將地黃汁同蜜熬沸攪勻,用密絹濾過,再將人參等研為極細末,和蜜、汁入銀、瓷瓶內(nèi),用綿紙十余層加箬封扎瓶口,入砂鍋或銅鍋內(nèi),以長流水浸沒瓶頭,用桑柴火煮三晝夜,取出,換過油,再用單蠟紙扎口懸浸井中半日,以出火氣,提起仍煮半日以出水氣,然后收藏。
【功能主治】治虛勞干咳。
【用法用量】每日清晨及午后取5~10毫升,用溫酒30毫升調(diào)服,不飲酒人,用白湯調(diào)服亦可。制此藥須在凈室中。
【摘錄】《古今醫(yī)統(tǒng)》卷四十四引臞仙方
方歌:百合固金二地黃,玄參貝母桔甘藏,麥冬芍藥當歸配,喘咳痰血肺家傷。
方義:本方證由肺腎陰虧所致。肺乃腎之母,肺虛及腎,病久則肺腎陰虛,陰虛生內(nèi)熱,虛火上炎,肺失肅降,則咳嗽氣喘;虛火煎灼津液,則咽喉燥痛、午后潮熱,甚者灼傷肺絡,以致痰中帶血。治宜滋養(yǎng)肺腎之陰血,兼以清熱化痰止咳,以圖標本兼顧。
方中百合甘苦微寒,滋陰清熱,潤肺止咳;生地、熟地并用,滋腎壯水,其中生地兼能涼血止血。三藥相伍,為潤肺滋腎,金水并補的常用組合,共為君藥。麥冬甘寒,協(xié)百合以滋陰清熱,潤肺止咳;玄參咸寒,助二地滋陰壯水,以清虛火,兼利咽喉,共為臣藥。當歸治咳逆上氣,伍白芍以養(yǎng)血和血;貝母清熱潤肺,化痰止咳,俱為佐藥;桔梗宣肺利咽,化痰散結(jié),并載藥上行;生甘草清熱瀉火,調(diào)和諸藥,共為佐使藥。
組成:熟地、生地、歸身各9g,白芍、甘草各3g,桔梗、玄參各3g,貝母、麥冬、百合各12g。
用法:水煎服。
加減:若痰多而色黃者,加膽南星、黃芩、瓜蔞皮以清肺化痰;若咳喘甚者,可加杏仁、五味子、款冬花以止咳平喘;若咳血重者,可去桔梗之升提,加白及、白茅根、仙鶴草以止血。
功效:滋養(yǎng)肺腎,止咳化痰。
主治:肺腎陰虧,虛火上炎證??人詺獯抵袔а?,咽喉燥痛,頭暈目眩,午后潮熱,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運用:本方為治療肺腎陰虧,虛火上炎而致咳嗽痰血證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咳嗽氣喘,咽喉燥痛,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為辨證要點。
?、佟夺t(yī)方論》卷1:此方金水相生,又兼養(yǎng)血,治肺傷咽痛失血者最宜。李士材謂清金之后,急宜顧母,識解尤卓。予謂咽痛一定,即當培土生金也。
?、凇夺t(yī)方集解》 :此手太陰足少陰藥也(肺腎為子母之臟,故補肺者,多兼滋腎)。金不生水,火炎水干,故以二地助腎滋水退熱為君。百合保肺安神,麥冬清熱潤燥,元參助二地以生水,貝母散肺郁而除痰,歸、芍養(yǎng)血兼以平肝(肝火盛則克金),甘、桔清金,成功上部(載諸藥而上浮),皆以甘寒培元清本,不欲以苦寒傷生發(fā)之氣也。
組成:阿膠麩炒一兩五錢(9克),黍粘子(牛蒡子)炒香二錢五分(3克),甘草炙二錢五分(1.5克),馬兜鈴焙五錢(6克),杏仁去皮尖七個(6克),糯米炒一兩(6克)。
功效:養(yǎng)陰補肺,清熱止血。
主治:小兒肺虛有熱證??人詺獯?,咽喉干燥,咯痰不多,或痰中帶血,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醫(yī)方集解》說:“此手太陰藥也。馬兜鈴清熱降火,牛蒡子利膈消痰,杏仁潤燥散風,降氣止咳。阿膠清肺滋腎,益血補陰。氣順則不哽,液補則津生,火退而嗽寧矣。土為金母,故加甘草、粳米以益脾胃。”
方義:方中玄參、麥冬、桔梗、甘草滋陰降火,利咽宣肺;配伍瓜蔞皮潤肺化痰,寬胸散結(jié);訶子肉降火利咽,青果清熱解毒,利咽生津;鳳凰衣補肺止咳;浙貝母清熱化痰。諸藥相合,共奏潤肺利咽,生津止渴之效。
組成:麥冬,玄參,瓜蔞皮,訶子肉,青果,鳳凰衣,桔梗,浙貝母,茯苓,甘草。
用法:口服或含化,一次2丸,一日2次。
功效:潤肺利咽,生津止渴。
主治:用于陰虛肺熱津虧引起的咽干聲啞,咽喉疼痛,口渴煩躁。
1. 忌食辛辣、煎炸、魚蝦等食物。
2. 凡聲嘶、咽痛初起,兼見惡寒發(fā)熱,鼻流清涕等外感風寒者忌用。
3. 發(fā)熱重,咽喉痛甚者不宜使用。
4. 若聲嘶日久,逐漸加重,或伴痰中帶血者,應考慮咽喉嚴重疾病的可能,需及時去醫(yī)院就診。
5. 按照用法用量服用,兒童應在醫(yī)師指導下服用。
6. 一般癥狀在服藥三天內(nèi)無改善或出現(xiàn)發(fā)熱漸高等其他癥狀應去醫(yī)院就診。
7. 對本品過敏者禁用,過敏體質(zhì)者慎用。
8. 本品性狀發(fā)生改變時禁止使用。
9. 兒童必須在成人監(jiān)護下使用。
10. 請將本品放在兒童不能接觸的地方。
11. 如正在使用其他藥品,使用本品前請咨詢醫(yī)師或藥師。
方歌:兩地湯方地骨皮,膠芍冬地及玄參,月經(jīng)先期因虛熱,清經(jīng)涼血復滋陰。
方義:此方之用地骨、生地,能清骨中之熱。骨中之熱,由于腎宮之熱,清其骨髓,則腎氣自寒,而又不損傷胃氣,此治之巧也。況所用諸藥,又純是補水之味,水盛而火自平理也。
組成:大生地30克(酒炒),元參30克,白芍藥15克(酒炒),麥冬肉15克,地骨皮9克,阿膠9克。
用法:水煎服。藥煎好后,阿膠入藥汁中烊化。
功效:滋陰清熱。
主治:腎水不足,虛熱內(nèi)熾,月經(jīng)先期,量少色紅,質(zhì)稠粘,伴有潮熱、盜汗,咽干口燥,舌紅苔少,脈細數(shù)無力者。
組成:百合7枚(擘),雞子黃1枚。
用法:先以水洗百合,浸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再以泉水400毫升,煎取200毫升,去滓,入雞子黃攪勻,煎至100毫升,溫服。
功用:滋陰養(yǎng)胃,降逆除煩。
主治:百合病,誤吐之后,虛煩不安者。
方義:本方所治之病,是百合病津液耗傷而見口渴者。方中栝樓根清熱潤燥,生津止渴;佐以牡蠣益陰潛陽,以降虛熱。二味相配,共奏生津止渴,益陰潛陽之效。適用于百合病陰虛內(nèi)熱,虛陽上浮,肺胃津傷而見口渴者。
組成:栝樓根,牡蠣(熬)等分。
用法:每次10克,以溫開水調(diào)服,一日三次。
功效:生津止渴,益陰潛陽。
主治:治百合病。肺胃津傷,口渴不愈者。
《金匱》卷上:栝樓牡蠣散
藥方名稱:栝樓牡蠣散
別名:瓜蔞牡蠣散
處方:栝樓根、牡蠣(熬)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百合病,渴不愈者。
用法用量:瓜蔞牡蠣散(《普濟方》卷一四二)。
各家論述:《金鑒》:與百合洗身而渴不瘥者,內(nèi)熱甚而津液竭也。栝樓根苦寒,生津止渴,牡蠣咸寒,引熱下行也。
摘錄《金匱》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