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丸

   理中丸

  理中丸是中醫(yī)方劑中的溫里劑,具有溫中散寒的作用,不過這種方劑的組成方法有很多,下面不如就讓小編為你盤點理中丸的不同處方吧。

  理中丸處方一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理中丸

  【藥方名稱】理中丸

  【處方】人參、白術、干姜(炮)、甘草(炙),各二兩。[一方加炮過附子一兩]

  【炮制】上為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中寒腹痛。

  【用法用量】每服八十丸,米飲湯送下,食前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理中丸處方二

  《傷寒論》:理中丸

  【藥方名稱】理中丸

  【別名】四順理中丸(《備急千金要方》卷三)、白術丸(《圣濟總錄》卷一七一)。

  【處方】人參 干姜 甘草(炙)白術各90克

  【制法】上四味,搗篩,蜜和為丸,如雞子黃大。

  【功能主治】溫中祛寒,補氣健脾。治脾胃虛寒證,自利不渴,嘔吐腹痛,腹?jié)M不食及中寒霍亂,陽虛失血,如吐血、便血或崩漏;胸痞虛證,胸痛徹背,倦怠少氣,四肢不溫。

  【用法用量】以沸湯數(shù)合,和1丸,研碎,溫服,日三至四次,夜二次。服后腹中未熱,可加至3~4丸,然不及湯。

  【摘錄】《傷寒論》

  理中丸處方三

  《博濟方》卷二:理中丸

  【藥方名稱】理中丸

  【處方】阿魏7.5克(白面10克,醋和餅子,炙令黃熟)荊三棱(煨)蓬莪術(煨)甘草(炙)青橘皮(去白)陳皮(去瓤)干姜(炮)官桂(去皮)干木瓜 白術各30克

  【制法】上十味,杵羅為末,用面糊為丸,如櫻桃大,以好朱砂為衣。

  【功能主治】治一切冷氣攻刺疼痛,心腹脹滿,胃冷吐逆,臍腹撮痛。

  【用法用量】每服1丸,嚼破,煎生姜、木瓜、鹽湯下。若婦人血臟氣攻刺,即用炒當歸、生姜湯嚼下1丸。

  【摘錄】《博濟方》卷二

  理中丸處方四

  《普濟方》卷二○八引《澹寮方》:理中丸

  【藥方名稱】理中丸

  【處方】人參1兩,干姜(煨)1兩,白術(炒)1兩,甘草(炙)半兩。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泄瀉。

  【用法用量】每服1丸,生姜湯嚼下。

  【摘錄】《普濟方》卷二○八引《澹寮方》

  理中丸處方五

  《古今醫(yī)鑒》卷五:理中丸

  【藥方名稱】理中丸

  【處方】人參1錢,干姜(炒)1錢,茯苓1錢,甘草(炙)1錢。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每丸重1錢。

  【功能主治】轉筋霍亂,上吐下利,心腹疼痛,及干霍亂,并真陰癥,手足厥冷。

  【用法用量】取1丸細嚼,淡姜湯送下。

  【注意】忌食米湯。

  【臨床應用】真陰癥:嘉靖甲子年間,梁宋之地人多患此,自腳心麻至膝,死者不計其數(shù),時大方伯趙公出示此方,患者咸蒙其惠。

  【摘錄】《古今醫(yī)鑒》卷五

  理中丸處方六

  《春腳集》卷四:理中丸

  【藥方名稱】理中丸

  【處方】官棟參2錢(去蘆),漂白術2錢(土炒),干姜炭1錢5分,炙甘草1錢。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5分重。

  【功能主治】小兒脾虛,中寒面青,腹痛寒嘔寒瀉,四肢厥冷,一切虛寒者。

  【用法用量】每服或1-3丸,用大紅棗去核、蒂,水煎湯,放涼調服。

  【摘錄】《春腳集》卷四

  理中丸處方七

  《育嬰秘訣》卷一:理中丸

  【藥方名稱】理中丸

  【處方】山楂肉5錢,神曲(炒)3兩,半夏(湯泡)3兩,白茯苓1兩,陳皮(去白)1兩,萊菔子(炒)1兩,連翹1兩,發(fā)糵面(炒)1兩。

  【制法】上為細末,別用生神曲5兩,入生姜汁1小盞,水調打糊為丸。

  【功能主治】飲食所傷,胸腹飽悶不安,或腹中有食積痞塊。

  【用法用量】每服白湯或清水飲送下。

  【注意】脾胃虛者勿服。

  【各家論述】此方脾胃虛者服之,虛虛之禍,疾如反掌。蓋山楂一味,大能g化食物,若胃中無食,脾虛不運,不思食者服之,則g伐之氣勝,故云然也。

  【摘錄】《育嬰秘訣》卷一

  理中丸處方八

  《普濟方》卷三六一:理中丸

  【藥方名稱】理中丸

  【處方】人參、干姜(炮)、白術、甘草(炙)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溫中止痛。主小兒胎寒,腹痛躽啼。

  【用法用量】每服1丸,水1盞,加大棗1個(擘破),同煎至半盞,分3次溫服。

  【摘錄】《普濟方》卷三六一

  理中丸處方九

  《直指》卷八:理中丸

  【藥方名稱】理中丸

  【處方】人參、干姜、白術、甘草(炙)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補肺,止寒嗽。主

  【用法用量】每服1丸,加炒阿膠、五味子煎服。

  【摘錄】《直指》卷八

  理中丸處方十

  《圣濟總錄》卷三十八:理中丸

  【藥方名稱】理中丸

  【處方】高良姜(銼)1兩,白術1兩,桂(去粗皮)半兩,甘草(炙)半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霍亂吐瀉,心腹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1丸,濃煎橘皮湯化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三十八

  理中丸處方十一

  《外臺》卷六引《延年秘錄》:理中丸

  【藥方名稱】理中丸

  【處方】白術2兩,干姜2兩(炮),人參2兩,甘草2兩(炙),大麥糵2兩(炒黃)。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霍亂吐利,宿食不消。

  【用法用量】每服15丸,飲送下,1日2次,稍加至20丸。

  【注意】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

  【摘錄】《外臺》卷六引《延年秘錄》

  理中丸處方十二

  《千金翼》卷十八:理中丸

  【藥方名稱】理中丸

  【處方】人參1兩,白術1兩,干姜1兩,甘草(炙)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霍亂。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婦人良方》引作“加減理中丸”。

  吐多痢少者,取枳實3枚(炙,4破),水3升,煮取1升和1丸服之;吐少痢多者,加干姜1累;吐痢干嘔者,取半夏半兩(洗去滑),水2升,煮取1升和1丸服之;若體疼痛不可堪者,水3升,煮大棗3個,取1升和1丸服之;若吐痢大極轉筋者,以韭汁洗腹腎,從胸至足踝,勿逆,即止;若體冷微汗,腹中寒,取附子1枚(炮,去皮,四破),以水2升,煮1升和1丸服。吐痢悉止,脈不出體猶冷者,可服諸湯補之。

  【摘錄】《千金翼》卷十八

  理中丸處方十三

  《外臺》卷六引《廣濟方》:理中丸

  【藥方名稱】理中丸

  【處方】人參8分,白術8分,甘草8分(炙),干姜6分,高良姜8分,桂心6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冷熱不調,霍亂吐痢,宿食不消。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腹以飲送下,1日2次。漸加至40丸,老小以意加減。

  【注意】忌生冷、油膩、生蔥、海藻、菘菜、桃、李、雀肉。

  【摘錄】《外臺》卷六引《廣濟方》

  理中丸處方十四

  《博濟》卷二:理中丸

  【藥方名稱】理中丸

  【處方】阿魏1分(用白面兩匙,醋和作餅子,炙令黃熟),荊三棱(煨)1兩,蓬莪術(煨)1兩,甘草(炙)1兩,青橘皮(去白)1兩,陳皮(去瓤)1兩,干姜(炮)1兩,官桂(去皮)1兩,干木瓜1兩,白術1兩。

  【制法】上為末,用面糊為丸,如櫻桃大,以好朱砂為衣。

  【功能主治】冷氣攻刺疼痛,心腹脹滿,胃冷吐逆,臍腹撮痛。

  【用法用量】每服1丸,嚼破,煎生姜、木瓜鹽湯送下。如婦人血臟氣攻刺,用炒當歸、生姜湯嚼下1丸。

  【摘錄】《博濟》卷二

  理中丸處方十五

  《圣惠》卷四十七:理中丸

  【藥方名稱】理中丸

  【處方】人參1兩(去蘆頭),干姜1兩(炮裂,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白術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霍亂,或吐或瀉,口干大渴,頭疼體痛。

  【用法用量】每服1丸,粥飲化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四十七

  理中丸處方十六

  《校注婦人良方》卷二十四:理中丸

  【藥方名稱】理中丸

  【處方】人參、甘草、白術(炒)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生姜汁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中氣虛熱,口舌生瘡,不喜冷飲,肢體倦怠,飲食少思。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白湯送下。

  【摘錄】《校注婦人良方》卷二十四

查看詳情

脾胃不和吃什么中成藥

增損理中丸

   增損理中丸

  增損理中丸又叫做枳實理中丸、加減理中丸,這種方劑是溫里劑中的一種,下面就讓小編帶你來了解下有關增損理中丸的相關知識吧。

  增損理中丸的用法用量

  組成:人參60克,白術60克,甘草60克(炙),干姜45克(炮),枳實4枚,茯苓60克。上藥研末,以蜜和為丸,如彈子大。

  用法:每服1丸,開水送下。

  加減:渴者,當加栝樓;下者,當加牡蠣。

  增損理中丸的功用主治

  主治:治心中結滿,兩脅痞塞,胸中氣急,厥逆欲絕,心胸高起,手不得近。

查看詳情

附子理中丸

   附子理中丸

  附子理中丸應該是大多數(shù)朋友比較熟知的一種方劑,附子理中丸具有溫中健脾的功效,下面就讓小編帶你來看看它的組成與作用吧。

  附子理中丸的用法用量

  組成:附子(制)、黨參、白術(炒)、干姜、甘草。輔料為蜂蜜。

  用法:口服。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3次。

  附子理中丸的功用主治

  功用:溫中健脾。

  主治:用于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手足不溫。

  附子理中丸的禁忌

  1、忌不易消化食物。

  2、感冒發(fā)熱病人不宜服用。

  3、有高血壓、心臟病、肝病、糖尿病、腎病等慢性病嚴重者應在醫(yī)師指導下服用。

  4、孕婦慎用,哺乳期婦女、兒童應在醫(yī)師指導下服用。

  5、吐瀉嚴重者應及時去醫(yī)院就診。

  6、嚴格按用法用量服用,本品不宜長期服用。

  7、服藥2周癥狀無緩解,應去醫(yī)院就診。

  8、對本品過敏者禁用,過敏體質者慎用。

  9、本品性狀發(fā)生改變時禁止使用。

  10、兒童必須在成人監(jiān)護下使用。

  11、請將本品放在兒童不能接觸的地方。

  12、如正在使用其他藥品,使用本品前請咨詢醫(yī)師或藥師。

查看詳情

桂附理中丸

  桂附理中丸的方歌方義

  方義:本方炮姜溫中止痛;黨參、白術益氣健脾燥濕,以助脾運;肉桂補火助陽,散寒止痛;附子溫腎散寒,回陽救逆;炙甘草益氣和中。諸藥共奏補腎助陽,溫中健脾之功。

  桂附理中丸的用法用量

  組成:肉桂30g,附片30g,黨參90g,白術(炒)90g,炮姜90g,炙甘草90g。

  炮制:以上六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每100g粉末加煉蜜120~140g制成大蜜丸,即得。

  用法:用姜湯或溫開水送服,一次1丸,一日2次。

  桂附理中丸的功用主治

  功用:補腎助陽,溫中健脾。

  主治:用于腎陽衰弱,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四肢厥冷。

  運用:用于治療腹瀉,特發(fā)性水腫,消化不良。

  桂附理中丸的禁忌

  1、忌不易消化食物。

  2、感冒發(fā)熱病人不宜服用。

  3、有高血壓、心臟病、肝病、糖尿病、腎病等慢性病嚴重者應在醫(yī)師的指導下服用。

  4、孕婦慎用,哺乳期婦女、兒童應在醫(yī)師指導下服用。

  5、吐瀉嚴重者應及時去醫(yī)院就診。

  6、嚴格按照用法用量服用,本品不宜長期服用。

  7、服藥2周內癥狀無緩解,應去醫(yī)院就診。

  8、對本品過敏者禁用,過敏體質者慎用。

  9、本品性狀發(fā)生改變時禁止使用。

  10、兒童必須在成人監(jiān)護下使用。

  11、請將本品放在兒童不能接觸的地方。

  12、如正在應用其他藥品,使用本品前請咨詢醫(yī)師或藥師。

查看詳情

桂枝人參湯

  桂枝人參湯的方歌方義

  方義:本方為表里同病,表里俱寒之證而設,治宜溫里益氣,辛溫解表。

  方中桂枝辛溫以解肌發(fā)表,后下是保全其辛香之氣以助開腠散邪,兼以溫經(jīng)止痛;人參大補元氣,助運化、受納而正脾胃之升降,共為君藥。以辛熱之干姜為臣,溫中焦脾胃,祛里寒疼痛。脾陽不足,脾氣不運,水濕易生,故佐以白術,補氣健脾,燥濕止利。炙甘草味甘平,《素問·至真要大論》曰:“五味入胃,甘先入脾”,脾不足者,以甘補之,補中助脾,必以為甘劑,故方中重用甘草,益氣健脾,和中調藥,為佐使之用。諸藥配合,是以溫陽益氣、顧護中陽為主,解表為輔,故所治之證應以里證為重。

  桂枝人參湯的用法用量

  組成:桂枝12克(別切),甘草12克(炙),白術9克,人參9克,干姜9克。

  用法:以水900毫升,先煮甘草、白術、人參、干姜四味,取500毫升,納桂枝,更煮取300毫升,去滓,溫服100毫升,日二次,夜一次。

  桂枝人參湯的功用主治

  功用:解表溫里,益氣消痞。

  主治:治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shù)下之,以致中焦虛寒,下利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

查看詳情

黃芪建中湯

  黃芪建中湯

  方歌:黃芪建中湯于小建中湯內加黃芪,是增強益氣建中之力,陽生陰長,諸虛不足之證自除。

  方義:本方以黃芪、大棗、甘草補脾益氣,桂枝、生姜溫陽散寒,白芍緩急止痛,飴糖補脾緩急。重在溫養(yǎng)脾胃,是治療虛寒性胃痛的主方。用于氣虛里寒,腹中拘急疼痛,喜溫慰,自汗,脈虛。

  黃芪建中湯的用法用量

  組成:黃芪15g、大棗10個、白芍15g、桂枝、生姜、甘草各10g,飴糖50g。

  用法:黃芪等六種煎水取汁,入飴糖待溶化后飲用。

  加減:若泛酸者,可去飴糖,加吳茱萸暖肝溫胃以制酸,另可再加瓦楞子。泛吐清水較多者,可加干姜、陳皮、半夏、茯苓等以溫胃化飲。如陽虛寒甚而痛甚,可用大建中湯建立中氣,或理中丸以溫中散寒,中陽得運,則寒邪自散,諸癥悉除。如寒象不明顯,以脾胃虛弱為主者,可用香砂六君子湯以益氣健脾,行氣和胃。

  黃芪建中湯的功用主治

  功用:溫中補虛,緩急止痛。

  主治:1、久病消瘦;

  2、胃納不佳,時寒時熱,喘促短氣,容易汗出;

  3、脈虛無力;

  4、有操勞過度史;

  5、陰虛內熱者忌用。

查看詳情

吳茱萸湯

  吳茱萸湯

  方歌:吳茱萸湯重用姜,人參大棗共煎嘗,厥陰頭痛胃寒嘔,溫中補虛降逆良。

  方義:本證多由肝胃虛寒,濁陰上逆所致,治療以溫中補虛,降逆止嘔為主。肝胃虛寒,胃失和降,濁陰上逆,故見食后泛泛欲吐,或嘔吐酸水,或干嘔,或吐清涎冷沫;厥陰之脈夾胃屬肝,上行與督脈會于頭頂部,胃中濁陰循肝經(jīng)上擾于頭,故見巔頂頭痛;濁陰阻滯,氣機不利,故見胸滿脘痛;肝胃虛寒,陽虛失溫,故畏寒肢冷;脾胃同居中焦,胃病及脾,脾不升清,故見大便泄瀉;舌淡苔白滑,脈沉弦而遲,均為虛寒之象。方中吳茱萸味辛苦而性熱,既能溫胃暖肝祛寒,又能和胃降逆止嘔,為君藥。生姜溫胃散寒,降逆止嘔,為臣藥;人參益氣健脾,為佐藥;大棗甘平,合人參益脾氣,為使藥。

  吳茱萸湯的用法用量

  組成:吳茱萸9g,生姜18g,人參9g,大棗十二枚。

  用法:上四味,以水1升,煮取400毫升,去滓,溫服100毫升,日服三次。

  加減:若嘔吐較甚者,加半夏、陳皮、砂仁以增強和胃止嘔之功;頭痛較甚者,加川芎以加強止痛之功;肝胃虛寒重證,加干姜、小茴香溫里祛寒。

  吳茱萸湯的功用主治

  功用:溫中補虛,降逆止嘔。

  主治:肝胃虛寒,濁陰上逆證。食后泛泛欲吐,或嘔吐酸水,或干嘔,或吐清涎冷沫,胸滿脘痛,巔頂頭痛,畏寒肢冷,甚則伴手足逆冷,大便泄瀉,煩躁不寧,舌淡苔白滑,脈沉弦或遲。

  運用:本方用于肝胃虛寒,濁陰上逆證,臨床應用以食后泛泛欲吐,或嘔吐酸水,或吐清涎冷沫,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脈沉弦或遲為辨證要點。

  吳茱萸湯的禁忌

  熱嘔吐、陰虛嘔吐或肝陽上亢之頭痛禁用此方。

  吳茱萸湯文獻摘要

  ① 《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并治》:“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

 ?、?《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③《金鏡內臺方議》:“干嘔,吐涎沫,頭痛,厥陰之寒氣上攻也。吐利,手足逆冷者,寒氣內盛也;煩躁欲死者,陽氣內爭也。食谷欲嘔者,胃寒不受也。此以三者之癥,共用此方者,以吳茱萸能下三陰之逆氣為君,生姜能散氣為臣,人參、大棗之甘緩,能和調諸氣者也,故用之為佐使,以安其中也。”

查看詳情

當歸建中湯

  當歸建中湯用法用量

  組成:當歸四兩,桂枝三兩,芍藥六兩,生姜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

  用法: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為三服,一日令盡。

  加減:若大虛,加飴糖六兩(30克)作湯成,內之于火上暖,令飴糖消。若去血過多,崩傷內衄不止,加地黃六兩,阿膠二兩,合八味,湯成內阿膠。若無當歸,以芎藭代之。若無生姜,以干姜代之。

  當歸建中湯的功效主治

  功效:溫補氣血,緩急止痛。

  主治:產(chǎn)后虛羸不足,腹中隱痛不已,吸吸少氣,或小腹拘急攣痛引腰背,不能飲食者。

查看詳情

大建中湯

  大建中湯

  方歌:大建中湯建中陽,蜀椒干姜參飴糖,陰盛陽虛腹冷痛,溫補中焦止痛強。

  方義:本證多由中陽衰弱,陰寒內盛所致,治療以溫中補虛,降逆止痛為主。寒性收引,陰寒內盛,陽失溫煦,故心胸中大寒,拘急作痛,甚則上沖皮起有頭足,手不可觸近。中寒內盛,胃失和降,故嘔而不能食。方中蜀椒溫脾胃,助命火,散寒止痛,為君藥。以辛熱之干姜辛熱,溫中散寒,助蜀椒散寒之力;飴糖溫補中虛,緩急止痛,助蜀椒止痛之功,共為臣藥。人參補脾益氣,配合飴糖重建中臟,為佐藥。

  大建中湯的用法用量

  組成:蜀椒3克,干姜12克,人參6克。

  用法: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渣,內飴糖(30克),微火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如一炊頃,可飲粥二升,后更服,當一日食糜,溫覆之。

  加減:咳嗽者,加款冬花,咳血者,加阿膠;便精遺泄者,加龍骨;怔忡者,加茯神。

  大建中湯的功用主治

  功用:溫中補虛,降逆止痛。

  主治:中陽衰弱,陰寒內盛之脘腹劇痛證。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食,腹中寒,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手足厥冷,舌質淡,苔白滑,脈沉伏而遲。

  運用:本方用于中陽衰弱,陰寒內盛之脘腹劇痛證,臨床應用以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食,腹中寒,手足厥冷,舌質淡,苔白滑,脈沉伏而遲為辨證要點。

  大建中湯的禁忌

  本方辛甘溫熱之性較強,素體陰虛者慎用,寒凝氣滯者亦不宜應用。

  大建中湯的文獻摘要

  1、《金匱要略釋義》:“《本草經(jīng)》謂蜀椒主邪氣,溫中,逐痹痛,下氣。夫大寒乃邪氣也。心胸中大寒痛,嘔而不能食,法當溫中。寒氣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又宜下氣,故舍蜀椒莫與,從而可知中不受溫,痛痹之不必下氣者,則非蜀椒所宜矣。干姜亦溫中之品,此證沉寒痼冷之在中者,性動而猖,其勢向上,因用蜀椒復佐以干姜,鎮(zhèn)以靜而抑之使平。有謂附子驅寒止痛,何以舍而不用?曰:夫向上者,陰中有陽,實中有虛,何則?嘔為實而有火之證,嘔而不能飲食,中氣大傷,自不得以附子攻也。愛用人參、飴糖補其虛乏。方名大建中湯者,宜矣。”

  2、《醫(yī)方集解》:“此足太陰陽明藥也,蜀椒辛熱,入肺散寒,入脾暖胃,入腎命補火;干姜辛熱通心,助陽逐冷散逆;人參甘溫,大補脾肺之氣;飴糖甘能補土,緩可和中。蓋人之一身,以中氣為主,用辛辣甘熱之藥,溫健其中臟,以大祛下焦之陰,而復其上焦之陽也。”

  3、《醫(yī)方論》:“非人參不能大補心脾,非姜、椒不能大祛寒氣,故曰大建中。又有飴糖之甘緩以殺姜、椒之辛燥。非圣于醫(yī)者,不辨有此。”

查看詳情

小建中湯

  小建中湯

  方歌:小建中湯君飴糖,方含桂枝加芍湯,溫中補虛和緩急,虛勞里急腹痛康。

  方義:本證多由中焦虛寒,肝脾失和,化源不足所致,治療以溫中補虛,和里緩急為主。中焦虛寒,肝木乘土,故腹中拘急疼痛、喜溫喜按。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中焦虛寒,化源匱乏,氣血俱虛,故見心悸、面色無華、發(fā)熱、口燥咽干等。

  方中重用甘溫質潤之飴糖為君,溫補中焦,緩急止痛。臣以辛溫之桂枝溫陽氣,祛寒邪;酸甘之白芍養(yǎng)營陰,緩肝急,止腹痛。佐以生姜溫胃散寒,大棗補脾益氣。炙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是為佐使之用。其中飴糖配桂枝,辛甘化陽,溫中焦而補脾虛;芍藥配甘草,酸甘化陰,緩肝急而止腹痛。六藥合用,溫中補虛緩急之中,蘊有柔肝理脾,益陰和陽之意,用之可使中氣強健,陰陽氣血生化有源,故以“建中”名之。

  小建中湯的用法用量

  組成:桂枝9g,甘草6g,大棗6枚,芍藥18g,生姜9g,膠飴30g。

  用法:上六味,以水七味,煮取三升,去滓,內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

  現(xiàn)代用法:水煎取汁,兌入飴糖,文火加熱溶化,分兩次溫服。

  加減:若中焦寒重者,可加干姜以增強溫中散寒之力;兼有氣滯者,可加木香行氣止痛;便溏者,可加白術健脾燥濕止瀉;面色萎黃、短氣神疲者,可加人參、黃芪 當歸以補養(yǎng)氣血。

  小建中湯的功效主治

  功效:溫中補虛,和里緩急。

  主治:中焦虛寒,肝脾不和證。腹中拘急疼痛,喜溫喜按,神疲乏力,虛怯少氣;或心中悸動,虛煩不寧,面色無華;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煩熱,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脈細弦。

  小建中湯的禁忌

  嘔吐或中滿者不宜使用;陰虛火旺之胃院疼痛忌用。

  小建中湯的文獻摘要

 ?、偻踝咏印督{雪園古方選注》卷上:“建中者,建中氣也。名之曰小者,酸甘緩中,僅能建中焦營氣也。前桂枝湯是芍藥佐桂枝,今建中湯是桂枝佐芍藥,義偏重于酸甘,專和血脈之陰。芍藥、甘草有戊己相須之妙,膠飴為稼穡之甘,桂枝為陽木,有甲己化土之義。使以姜、棗助脾與胃行津液者,血脈中之柔陽,皆出于胃也。”

  ②《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

 ?、邸督饏T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干口燥,小建中湯主之。”

查看詳情

理中化痰丸

  理中化痰丸用法用量

  組成:人參,白術(炒),干姜,甘草(炙),茯苓,半夏(姜制)。

  法:上藥為末,丸如梧桐子大。每服40~50丸,白滾湯下。

  理中化痰丸的功用主治

  功用:健脾和胃,溫中化痰。

  主治:治脾胃虛寒,痰涎內停。嘔吐少食;或大便不實,飲食難化,咳唾痰涎。

查看詳情

四逆湯

  四逆湯的用法用量

  組成:附子(制)300g,干姜200g,炙甘草300g。

  用法:以上三味,附子、甘草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2小時,第二次1.5小時,合并煎液,濾過。干姜用水蒸氣蒸餾提取揮發(fā)油,另器保存,姜渣再加水煎煮1小時,煎液與蒸餾分離揮發(fā)油的溶液合并,濾過,再與附子、甘草的煎液合并,濃縮至約400ml,放冷,加乙醇1200ml,攪勻,靜置24小時,濾過,減壓濃縮成稠膏狀,加水適量稀釋,冷藏24小時,濾過,加單糖漿300ml、防腐劑適量與上述揮發(fā)油,加水至1000ml,攪勻,灌封,滅菌,即得??诜?,一次10~20ml,一日3次;或遵醫(yī)囑。

  四逆湯的功效作用

  功效:溫中祛寒,回陽救逆。

  主治:用于陽虛欲脫,冷汗自出,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脈微欲絕。

查看詳情

通脈四逆湯

  通脈四逆湯的用法用量

  組成:甘草(二錢),干姜(三錢半),附子(一角,生用)。

  用法:上作一服,水二鐘,煎至一鐘,食遠服。

  加減面赤者加連須蔥白三根;腹痛者去蔥加芍藥二錢;嘔者加生姜二錢半;咽痛者加桔梗二錢;下利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錢半。

  通脈四逆湯的功效作用

  主治:治少陰病,下利清榖,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面赤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或下利脈不出者。

  通脈四逆湯的不同處方一

  《傷寒論》:通脈四逆湯

  【藥方名稱】通脈四逆湯

  【處方】甘草6克(炙)。附子15克(生用),干姜9克。

  【功能主治】回陽通脈。治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逆冷,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

  【用法用量】以水600毫升,煮取240毫升,去滓,分溫再服。

  面色赤者,加蔥9莖;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6克;嘔者,加生姜6克;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3克;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6克。

  【摘錄】《傷寒論》

  通脈四逆湯的不同處方二

  《重訂嚴氏濟生方》:通脈四逆湯

  【藥方名稱】通脈四逆湯

  【處方】吳茱萸(炒)60克,附子(炮,去皮、臍)30克,桂心(去皮,不見火)、通草、細辛(洗,去葉、土)、白芍藥 甘草(炙)各15克,當歸(去聲)9克。

  【制法】上藥哎咀。

  【功能主治】溫經(jīng)散寒,活血通脈。治霍亂,寒勝陽衰,肉冷脈絕。

  【用法用量】每服12克,水150毫升,酒75毫升,生姜7片,棗子1枚,煎至160毫升,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重訂嚴氏濟生方》

查看詳情

四逆加人參湯

  四逆加人參湯的用法用量

  組成:附子(15克),干姜(25克),人參(15克),炙甘草(30克)。

  用法:上四味,以水三升(600mL),煮取一升二合(240mL),去滓,分溫再服。

  四逆加人參湯的功效主治

  功效:回陽救逆,益氣固脫。

  主治:少陰病。四肢厥逆,惡寒蜷臥,脈微而復自下利,利雖止而余癥仍在者。

  四逆加人參湯的不同處方

  【來源】《傷寒論》。

  【異名】四順湯(《肘后方》卷二)、回陽飲(《醫(yī)學集成》卷一)、人參四順湯(《雞峰普濟方》卷五)。

  【組成】甘草6克(炙),附子10克(生,去皮),干姜4.5克,人參3克。

  【用法】上四味,以水600毫升,煮取240毫升,去滓,分溫再服。

  【功用】回陽復陰。

  【主治】陽氣衰微,陰液內竭,四肢厥逆,惡寒脈微,下利而利忽自止者。

  四逆湯加人參湯的各家論述

  1.《注解傷寒論》:惡寒脈微而利者,陽虛陰勝也。與四逆湯溫經(jīng)助陽,加人參生津液益血。

  2.《傷寒結論》:亡血本不宜用姜,附以損陰,陰虛又不當用歸、芍以助陽。此以利后惡寒不止,陽氣下脫已甚,故用四逆以復陽為急也。其所以用人參者,不特護持津液,兼陽藥得之,愈加得力耳。設誤用陰藥,必腹?jié)M不食,或重加泄利嘔逆,轉成下脫矣。

查看詳情

回陽救急湯

  回陽救急湯

  方歌:回陽救急用六君,桂附干姜五味群,加麝三厘與生姜,三陰寒厥建奇勛。

  方義:本證多由寒邪直中三陰,陰寒內盛,真陽衰微欲脫所致,治療以回陽救逆,益氣生脈為主。素體陽虛,寒邪直中,三陰受寒,故腹痛、吐瀉、肢厥、神衰、脈微俱見;身寒戰(zhàn)栗、唇指青紫、無脈乃陰寒內盛,陽微欲脫之兆。

  本方以四逆湯合六君子湯,再加肉桂、五味子、麝香、生姜組成。方中以附子配干姜、肉桂,則溫里回陽,祛寒通脈之功尤著。六君子湯補益脾胃,固守中州,并能除陽虛水濕不化所生的痰飲。人參合附子,益氣回陽以固脫;配五味子益氣補心以生脈。麝香三厘,辛香走竄,通行十二經(jīng)脈,與五味子之酸收配合,則散中有收,使諸藥迅布周身,而無虛陽散越之弊。諸藥相合,共收回陽生脈之效,使厥回脈復而諸癥自除。

  回陽救急湯的用法用量

  組成:熟附子9g,干姜6g,人參6g,炙甘草6g,炒白術9g,肉桂3g,陳皮6g,五味子3,茯苓9g,制半夏9g。

  用法:水二盅,姜三片,煎之,臨服入麝香三厘(0.1克)調服。中病以手足溫和即止,不得多服。

  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麝香沖服。

  加減:若嘔吐涎沫,或少腹痛者,可加鹽炒吳茱萸,溫胃暖肝,下氣止嘔;泄瀉不止者,可加升麻、黃芪等益氣升陽止瀉;嘔吐不止者,可加姜汁溫胃止嘔;若無脈者,可加少許豬膽汁,用為反佐,以防陽微陰盛而成陽脫之變。

  回陽救急湯的功效主治

  功效:回陽救逆,益氣生脈。

  主治:寒邪直中三陰,真陽衰微證。四肢厥冷,神衰欲寐,惡寒蜷臥,吐瀉腹痛,口不渴,甚則身寒戰(zhàn)栗,或指甲口唇青紫,或吐涎沫,舌淡苔白,脈沉微,甚或無脈。

  運用:本方用于寒邪直中三陰,真陽衰微證,臨床應用以四肢厥冷,神衰欲寐,吐瀉腹痛,口不渴,甚則身寒戰(zhàn)栗,舌淡苔白,脈沉微,甚或無脈為辨證要點。

  回陽救急湯的禁忌

  方中麝香用量不宜過大。服藥后手足溫和即可。

  回陽救急湯的文獻摘要

  《傷寒六書》:“治寒邪直中陰經(jīng)真寒證,初病起無身熱,無頭痛,只惡寒,四肢冷厥,戰(zhàn)栗腰疼,吐瀉不渴,引衣自蓋,蜷臥沉重,或手指甲唇青,或口吐涎沫,或至無脈,或脈來沉遲而無力者,宜用。”

查看詳情

白通湯

  白通湯

  方義:因下利甚者,陰液必傷,所以減干姜之燥熱,寓有護陰之意。若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煩者,是陰寒盛于里,陽氣欲上脫,陰氣欲下脫之危象,所以急當用大辛大熱之劑通陽復脈,并加膽汁、人尿滋陰以和陽,是反佐之法。原文有“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xù)者生。”方后還有“若無膽,亦可用”,可知重在人尿。這些都是白通加豬膽汁湯證治精細之處,與通脈四逆湯之“無豬膽,以羊膽代之”之反佐法,皆有深意,須詳加領悟。

  白通湯的用法用量

  組成:附子(15克)、干姜(6克)、蔥白(四根)或蔥白4莖、干姜3克、附子10克(生)。

  用法: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加減:若“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煩者”,加豬膽汁一合(5ml),人尿五合(25ml),名“白通加豬膽汁湯”。

  白通湯的功效主治

  功效:破陰回陽,宣通上下。

  主治:少陰病陰盛戴陽證。手足厥逆,下利,脈微,面赤者。

查看詳情

參附湯

  參附湯用法用量

  組成:人參、附子(炮,去皮、臍)、青黛各15克。

  用法:上藥㕮咀如麻豆大。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楮葉1片切,煎至100毫升,去滓溫服,日二夜一。

  參附湯的功用主治

  功用:益氣回陽,救脫。

  主治:陽氣暴脫癥,腎消,飲水無度,腿膝瘦細,小便白濁。

  參附湯的不同處方一

  【來源】《重訂嚴氏濟生方》。

  【異名】轉厥安產(chǎn)湯(《葉氏女科診治秘方》卷三。

  【組成】人參15克,附子(炮,去皮、臍)30克。

  【用法】上藥㕮咀,分作三服。每服以水300毫升,加生姜10片,煎至240毫升,去滓,空腹時溫服。

  【功用】回陽,益氣,救脫。

  參附湯的不同處方二

  【來源】《世醫(yī)得效方》卷六。

  【組成】人參,綿附(炮,去皮、臍),肉豆蔻(微火煨裂)。

  【用法】上藥銼散。每服6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7片、大棗2枚同煎,空腹時服。

  【主治】下痢鮮血,滑泄不固,欲作厥狀者。

查看詳情

黑錫丹

  黑錫丹的用法用量

  組成:黑錫、硫黃、川楝子、胡蘆巴、木香、附子(制)、肉豆蔻、補骨脂、沉香、小茴香、陽起石、肉桂。

  用法:用姜湯或淡鹽湯送服。一次1.5g(1瓶),一日1~2次。

  黑錫丹的功效主治

  功效:升降陰陽,墜痰定喘。

  主治:用于真元虧憊,上盛下虛,痰壅氣喘,胸腹冷痛。

  黑錫丹的禁忌

  1、本品含有附子、硫磺、黑錫,不宜過量、久服,孕婦慎用。

  2、服藥期間,忌食辛辣之品。

查看詳情

干姜附子湯

  干姜附子湯的用法用量

  組成:干姜60克,附子5克(生用)。

  用法:上二味,以水300毫升,煮取100毫升,去滓,頓服。

  干姜附子湯的功效主治

  功效:傷寒下之后,復發(fā)汗。

  主治: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竭;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

  干姜附子湯的不同處方一

  《傷寒全生集》卷二:干姜附子湯

  【藥方名稱】干姜附子湯

  【處方】干姜、附子、人參、白術、甘草。

  【功能主治】陰癥發(fā)躁,及發(fā)汗或下之后,晝日不眠,夜安靜,脈來沉細。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摘錄】《傷寒全生集》卷二

  干姜附子湯的不同處方二

  《千金》卷八:干姜附子湯

  【藥方名稱】干姜附子湯

  【處方】干姜8兩,附子8兩,桂心4兩,麻黃4兩,芎?3兩。

  【功能主治】心虛寒風,半身不遂,骨節(jié)離解,緩弱不收,便利無度,口面?斜。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外臺》引作“姜附湯”。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方下雖言心虛,而實少火氣衰,不能代天宣化。故用干姜附子湯峻補命門之陽;兼桂心,助姜、附益火消陰;腎氣有權,則麻黃得以振發(fā)表之力;心主血,芎?既能治風,又能和血。

  【摘錄】《千金》卷八

查看詳情

茯苓四逆湯

  茯苓四逆湯的用法用量

  組成:茯苓(去皮,四錢),人參(去蘆,一錢半),干姜(炮,一錢半),甘草(炙,三錢),附子(去皮生用一個,切作八片只用一片)。

  用法:上作一服,水二鐘,煎至一鐘,不拘時服。

  茯苓四逆湯的功用主治

  主治:治傷寒汗下之后,病證不解而煩躁者。

查看詳情

烏頭赤石脂丸

  烏頭赤石脂丸用法用量

  組成:蜀椒14克,烏頭7.5克(炮),附子7克(炮),干姜14克,赤石脂14克。

  用法:上五味,研末,蜜為丸,如梧桐子大。先食服1丸,一日三次。不知,稍加服。

  烏頭赤石脂丸的功效作用

  主治:心痛徹背,背痛徹心,寒凝心脈,手足不溫。

查看詳情

當歸四逆湯

  當歸四逆湯

  方歌:當歸四逆用桂芍,細辛通草甘大棗,養(yǎng)血溫經(jīng)通脈劑,血虛寒厥服之效。

  方義:本方多由營血虛弱,寒凝經(jīng)脈,血行不利所致,治療以溫經(jīng)散寒,養(yǎng)血通脈為主。素體血虛而又經(jīng)脈受寒,寒邪凝滯,血行不利,陽氣不能達于四肢末端,營血不能充盈血脈,遂呈手足厥寒、脈細欲絕。此手足厥寒只是指掌至腕、踝不溫,與四肢厥逆有別。

  本方以桂枝湯去生姜,倍大棗,加當歸、通草、細辛組成。方中當歸甘溫,養(yǎng)血和血;桂枝辛溫,溫經(jīng)散寒,溫通血脈,為君藥。細辛溫經(jīng)散寒,助桂枝溫通血脈;白芍養(yǎng)血和營,助當歸補益營血,共為臣藥。通草通經(jīng)脈,以暢血行;大棗、甘草,益氣健脾養(yǎng)血,共為佐藥。重用大棗,既合歸、芍以補營血,又防桂枝、細辛燥烈大過,傷及陰血。甘草兼調藥性而為使藥。

  當歸四逆湯的用法用量

  組成:當歸12g,桂枝9g,芍藥9g,細辛3g,通草6g,大棗8枚,炙甘草6g。

  用法: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

  加減:腰、股、腿、足疼痛屬血虛寒凝者,加川斷、牛膝、雞血藤、木瓜等以活血祛瘀;若兼有水飲嘔逆者,加吳茱萸、生姜;若婦女經(jīng)期腹痛,及男子寒疝、睪丸掣痛、牽引少腹冷痛、肢冷脈弦者,可加烏藥、茴香、良姜、香附等以理氣止痛。

  當歸四逆湯的功效主治

  功效:溫經(jīng)散寒,養(yǎng)血通脈。

  主治:血虛寒厥證。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脈沉細或細而欲絕。

  運用:本方用于血虛寒厥證,臨床應用以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脈沉細或細而欲絕為辨證要點。

查看詳情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的用法用量

  組成:當歸45克,芍藥45克,甘草30克(炙),通草30克,桂枝45克(去皮),細辛25克,生姜125克(切),吳茱萸140克,大棗25枚(擘)。

  用法:以水1200毫升,清酒1200毫升,煮取1000毫升,去滓,分五次溫服。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的功效主治

  主治:素體血虛,內有久寒,又復外受寒邪,手足厥逆,舌淡苔白,脈細欲絕,或兼見頭頂痛,干嘔、吐涎者。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的各家論述

  ①《千金方衍義》:陽邪傳入厥陰而厥寒,脈沉細欲厥與直中陰寒之治截然兩途。直中陰寒用姜附四逆以回陽,惟恐藥之不力而變虛陽發(fā)露,陷陰之邪用當歸四逆以通陽,仍須桂技湯,但去生姜加當歸助芍藥以和營,細辛、通草助桂枝提出陽分,使陽邪仍以陽解。其去生姜者,恐其性暴,不待氣味入陰,便從太陽開發(fā)也。在霍亂則不然,專取生姜、吳茱萸速破逆上之厥氣,則陽通脈復。蓋回陽用干姜、通陽用生姜,一定不易之法。

 ?、凇豆欧竭x注》:厥陰四逆,證有屬絡虛不能貫于四末而為厥者,當用歸、芍以和營血。若久有內寒者,無陽化陰,不用姜、附者,恐燥劫陰氣,變出涸津亡液之證,只加吳茱萸從上達下,生姜從內發(fā)表,再以清酒和之,何患陰陽不和,四肢不溫也耶?

 ?、邸秱炛榧罚菏肿阖屎}微欲絕者,陽之虛也,宜四逆輩。脈細欲絕者,血虛不能溫于四末,并不能榮于脈中也。夫脈為血之府,而陽為陰之先,故欲續(xù)其脈,必益其血.欲益其血,必溫其經(jīng)。方用當歸、芍藥之潤以滋之;甘草、大棗之甘以養(yǎng)之;桂枝、細辛之溫以行之;而尤藉通草之入經(jīng)通脈,以續(xù)其絕而止其厥。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必加吳茱萸、生姜之辛以散之,而尤藉清酒之濡經(jīng)浹脈,以散其久憂之寒也。

 ?、堋秱秸摗罚菏肿阖屎?,脈細欲絕,是經(jīng)絡無所不寒.氣血俱虛之至,故當歸四逆允為合劑也。更察內有久寒,是一陽不足以為開泰之本,而經(jīng)絡之虛,乃相因以至、故以吳茱萸、細辛通逆而潤燥,通草為引,復以桂枝全湯而君以當歸,血由氣生,寒從陽化也;并可通于雜證之血虛極寒者矣。

查看詳情

黃芪桂枝五物湯

  黃芪桂枝五物湯

  方歌:黃芪桂枝五物湯,芍藥大棗與生姜,益氣溫經(jīng)和營衛(wèi),血痹風痹功效良。

  方義:方中黃芪為君,甘溫益氣,補在表之衛(wèi)氣。桂枝散風寒而溫經(jīng)通痹,與黃芪配伍,益氣溫陽,和血通經(jīng)。桂枝得黃芪益氣而振奮衛(wèi)陽;黃芪得桂枝,固表而不致留邪。芍藥養(yǎng)血和營而通血痹,與桂枝合用,調營衛(wèi)而和表里,兩藥為臣。生姜辛溫,疏散風邪,以助桂枝之力;大棗甘溫,養(yǎng)血益氣,以資黃芪、芍藥之功;與生姜為伍,又能和營衛(wèi),調諸藥,以為佐使。

  黃芪桂枝五物湯的用法用量

  組成:黃芪9g,桂枝9g,芍藥9g,生姜18g,大棗4枚。

  用法:上藥,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加減:凡證屬氣虛血滯,營衛(wèi)不和者,皆可選用。血痹病舌質紫暗,脈沉細澀者,可加當歸、川芎、紅花、雞血藤。治療產(chǎn)后身痛可重用黃芪、桂枝,下肢痛加獨活、牛膝、木瓜,上肢痛加防風、秦艽、羌活,腰疼重加杜仲、川斷、狗脊、肉桂等。

  黃芪桂枝五物湯的功效主治

  功效:益氣溫經(jīng),和血通痹。

  主治:血痹。肌膚麻木不仁,脈微澀而緊。

  運用:本方為治療素體營衛(wèi)不足,外受風邪所致血痹的常用方。臨床以肌膚麻木不仁,肢節(jié)疼痛,或汗出惡風,脈微為辨證要點。

  黃芪桂枝五物湯的文獻摘要

  1、《金匱要略》:“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

  2、《金匱要略論注》:“此由全體風濕血相搏,痹其陽氣,使之不仁。故以桂枝壯氣行陽,芍藥和陰,姜、棗以和上焦榮衛(wèi),協(xié)力驅風,則病原拔,而所入微邪亦為強弩之末矣。此即桂枝湯去草加芪也,立法之意,重在引陽,故嫌甘草之緩小。若黃芪之強有力耳。”

查看詳情

楂橘丸

  楂橘丸的用法用量

  組成:山楂120克,橘核(炒)、山梔(炒)各60克,柴胡、牡丹皮、桃仁(炒)、大茴香、小茴香(俱鹽炒)各30克,吳茱萸(炮)15克。

  用法上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10丸,用鹽湯送下。

  楂橘丸的功效主治

  功效:溫經(jīng)散寒,活血散結。

  主治:諸疝痛。

查看詳情

陽和湯(溫里劑)

  陽和湯

  方歌:陽和湯法解寒凝,貼骨流注鶴膝風,熟地鹿膠姜炭桂,麻黃白芥甘草從。

  方義:本證多由素體陽虛,營血不足,寒凝濕滯所致,治療以溫陽補血,散寒通滯為主。痹阻于肌肉、筋骨、血脈所致,故局部或全身見一系列虛寒表現(xiàn)。

  方中重用熟地,滋補陰血,填精益髓;配以血肉有情之鹿角膠,補腎助陽,益精養(yǎng)血,兩者合用,溫陽養(yǎng)血,以治其本,共為君藥。少佐于麻黃,宣通經(jīng)絡,與諸溫和藥配合,可以開月腠里,散寒結,引陽氣由里達表,通行周身。甘草生用為使,解毒而調諸藥。綜觀全方,補血與溫陽并用,化痰與通絡相伍,益精氣,扶陽氣,化寒凝,通經(jīng)絡,溫陽補血與治本,化痰通絡以治標。用于陰疽,猶如離照當空,陰霾自散,故以“陽和“名之。

  陽和湯的用法用量

  組成:熟地30g,肉桂(去皮,研粉)3g,麻黃2g,鹿角膠9g,白芥子6g,姜炭2g,生甘草3g。

  用法:水煎服。

  加減:若兼氣虛不足者,加黨參、黃芪等甘溫補氣;若陰寒重者,加附子溫陽散寒;肉桂亦可改桂枝,加強溫通血脈、和營通滯的功效。

  陽和湯的功效主治

  功效:溫陽補血,散寒通滯。

  主治:陰疽。漫腫無頭,皮色不變,酸痛無熱,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脈沉細或遲細?;蛸N骨疽、脫疽、流注、痰核、鶴膝風等屬于陰寒證者。

  運用:本方用于陰疽,臨床應用以漫腫無頭,皮色不變,酸痛無熱,舌淡苔白,脈沉細或遲細為辨證要點。

  陽和湯的禁忌

  方中熟地用量宜重,麻黃用量宜輕。陽證瘡瘍紅腫熱痛,或陰虛有熱,或疽已潰破者,不宜用此方。

查看詳情

中和湯

  中和湯的用法用量

  組成:白術120克,黃橘皮、厚樸、人參、茯苓、甘草各75克。

  用法: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入生姜3片,煎至100毫升,去滓,空腹時溫服。

  中和湯的功效主治

  主治:治脅肋脹滿,惡心嘔逆,食欲不振。

  中和湯的不同處方一

  《活幼心書》卷下:中和湯

  【藥方名稱】中和湯

  【處方】人參(去蘆)、厚樸(如前制)、當歸(酒洗)、防風(去蘆)、白芷、肉桂(去粗皮)、桔梗、川芎、白芍藥、沉香、檀香、乳香、藿香葉、紫蘇葉、黃耆(蜜水涂炙)、甘草各15克。

  【制法】上藥哎咀。

  【功能主治】治遍身癰癤,已潰未潰者。

  【用法用量】用無灰酒120毫升,拌勻曬干,天陰略焙。每服3克,用水150毫升,煎取100毫升,不拘時溫服。

  【摘錄】《活幼心書》卷下

  中和湯的不同處方二

  《醫(yī)方簡義》卷三:中和湯

  【藥方名稱】中和湯

  【處方】神曲、生萊菔子、淡黃芩(酒炒)、姜半夏、茯苓、山楂、茅山術、川連(酒炒)各4.5克。

  【功能主治】治痢下赤白,里急后重。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醫(yī)方簡義》卷三

查看詳情

小金丹

  小金丹的用法用量

  組成:白膠香、草烏、五靈脂、地龍、木鱉各制末45克,沒藥、歸身、乳香各凈末22.5克,麝香9克,墨炭(陳年錠子墨,略燒存性,研用)3.6克。

  制法:上藥共為細末,以糯米粉36克為厚糊,和入諸末,搗千槌,為丸如芡實大,每料250粒,曬干。

  用法:每服1丸,用陳酒送下,取汗。重者2丸。

  小金丹的功效主治

  主治:治流注、痰核、瘰疬、乳巖、橫痃、貼骨疽、鱔拱頭等。

查看詳情

芍藥甘草附子湯

  芍藥甘草附子湯的用法用量

  組成:芍藥、甘草(炙)各三兩(9克),附子一枚(3克)(炮,去皮,破八片)。

  用法:上三味,用水五升(今1升),煮取一升五合(今300毫升),去滓,分溫三服。

  芍藥甘草附子湯的功效主治

  主治:體虛外感,發(fā)汗后病不解,反增惡寒者。

查看詳情

烏頭湯

  烏頭湯的用法用量

  組成:麻黃、芍藥、黃耆、甘草各9克(炙),川烏6克(哎咀,以蜜400毫升,煎取200毫升,即出烏頭)。

  制法:上五味,哎咀四味。

  用法:以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納蜜煎中,更煎之,服140毫升,不知,盡服之。

  烏頭湯的功效主治

  主治:治腳氣疼痛,不可屈伸。

查看詳情

附子粳米湯

  附子粳米湯的用法用量

  組成:附子1枚(炮),半夏半升,甘草1兩,大棗10枚,粳米半升。

  用法:以水8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1升,日3次。

  附子粳米湯的功效主治

  功效:勝寒氣,和內外。

  主治:主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

  附子粳米湯的各家論述

  1.《金匱要略心典》:下焦?jié)彡幹畾?,不特肆于陰部,而且逆于陽位,中土虛而堤防撤矣。故以附子輔陽驅陰,半夏降逆止嘔,而尤賴粳米、甘、棗培令土厚,而使斂陰氣矣。

  2.《古方選注》:治以附子之溫,半夏之辛,佐以粳米之甘,使以甘草、大棗緩而行之,上可去寒止嘔,下可溫經(jīng)定痛。

  附子粳米湯的不同處方一

  《證治要訣類方》卷一:附子粳米湯

  【藥方名稱】附子粳米湯

  【處方】姜汁炮附子2錢(切作片)。

  【功能主治】胃中寒甚,呃逆不已,或復加以嘔吐者。

  【用法用量】原書治上證,宜加炒川椒、丁香各二十三粒。

  【摘錄】《證治要訣類方》卷一

  附子粳米湯的不同處方二

  《濕病條辨》卷二:附子粳米湯

  【藥方名稱】附子粳米湯

  【處方】人參3錢,附子2錢,炙甘草2錢,粳米1合,干姜2錢。

  【功能主治】脾虛土敗,自利不渴,甚則噦者。

  【用法用量】以水5杯,煮取2杯,滓再煮1杯,分3次溫服。

  【摘錄】《濕病條辨》卷二

  附子粳米湯的不同處方三

  《千金》卷二十:附子粳米湯

  【藥方名稱】附子粳米湯

  【處方】中附子1枚,粳米5合,半夏半升,干姜1兩,甘草1兩,大棗10枚。

  【功能主治】喜怒憂思,擾亂臟氣,胸腹脹滿,腸鳴走氣,嘔吐不食。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8升,煮藥至米熟,去滓,分3次。

  【摘錄】《千金》卷二十

查看詳情

赤丸

  赤丸的用法用量

  組成茯苓56克,半夏56克(洗),烏頭28克(炮),細辛14克。

  制法:上四味,研末,納真朱為色,煉蜜為丸,如麻子大。

  用法空腹時用酒飲下3丸,日二次,夜一次,不知,稍增之,以知為度。

  赤丸的功用主治

  功用:溫經(jīng)散寒,化飲止痛。

  主治:寒飲腹痛,手足厥逆。

查看詳情

大烏頭煎

  大烏頭煎

  方義:方中烏頭大辛大熱,善治沉寒痼冷,并能止痛,配以蜂蜜同煎,既可緩和烏頭之毒性,又能增強止痛和延長療效。二藥合用,故可用于陽虛積寒在里,寒氣搏結不散而致的寒疝腹痛。但烏頭有毒,必須久煎,并注意用量和服法,以防中毒。如服后出現(xiàn)呼吸、心跳加快,脈有間歇,甚至昏迷等中毒反應,急當搶救。

  大烏頭煎的用法用量

  組成:烏頭大者10克(熬去皮,不哎咀)。

  用法:用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納蜜400毫升,煎令水氣盡,取400毫升。強人服140毫升,弱人服100毫升。不愈,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

  大烏頭煎的功效主治

  功效:破積,散寒,止痛。

  主治:治寒疝繞臍腹痛,若發(fā)則冷汗出,手足厥冷,脈沉緊者。

查看詳情

烏頭桂枝湯

  烏頭桂枝湯

  方歌:腹痛身痛肢不仁,藥攻刺灸治非真,桂枝湯照原方煮,蜜煮烏頭合用神。

  烏頭桂枝湯的用法用量

  組成:烏頭大者五枚(熬,去皮,不咀),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

  法:烏頭以蜜2斤,煎減半,去滓,以桂枝湯5合解之,令得1升,后初服2合;不知,即服3合;又不知,復加至5合。其知者如醉狀,得吐者為中病。

  烏頭桂枝湯的功效主治

  功效:逐冷調營。

  主治: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諸藥不能治;賊風入腹,攻刺五臟,拘急不得轉側,呼叫發(fā)作,有時使人陰縮。

查看詳情

聲明:本站圖/文均來自于網(wǎng)絡收集,僅供病友參考,不作為醫(yī)療診斷依據(jù)。

閩公網(wǎng)安備 35020302001071號 ICP證書

Copyright ? 2022-2025廈門沃鴻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閩ICP備13021446號-22 互聯(lián)網(wǎng)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不良信息舉報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