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茶調散

  川芎茶調散處方一

  《中國藥典》:川芎茶調散

  【藥方名稱】川芎茶調散

  【處方】川芎120g,白芷60g,羌活60g,細辛30g,防風45g,薄荷240g,荊芥120g,甘草60g。

  【性狀】為暗黃色的粉末;氣香,味辛、微苦。

  【炮制】上八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即得。

  【功能主治】疏風止痛。用于風邪頭痛,或有惡寒,發(fā)熱,鼻塞。

  【用法用量】飯后清茶沖服,一次3~6g,一日2次。

  【注意】孕婦慎服。

  【貯藏】密閉,防潮。

  【摘錄】《中國藥典》

  川芎茶調散處方二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川芎茶調散

  【藥方名稱】川芎茶調散

  【處方】川芎(四兩),荊芥穗(四兩),細辛(去心,一兩),白芷(一兩),甘草(一兩),羌活(一兩),防風(去蘆,一兩半),薄荷(蜜炙,八兩)。

  【功能主治】治諸風上攻,頭目昏重,偏正頭疼,言語聲重。

  【用法用量】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后茶清調下,常服清頭目。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川芎茶調散處方三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川芎茶調散

  【藥方名稱】川芎茶調散

  【處方】薄荷葉(不見火)八兩,川芎、荊芥(去梗),各四兩。香附子(炒)八兩(別本作細辛去蘆一兩),防風(去蘆)一兩半,白芷、羌活、甘草、各二兩。

  【炮制】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治丈夫、婦人諸風上攻,頭目昏重,偏正頭疼,鼻塞聲重;傷風壯熱,肢體煩疼,肌肉蠕動,膈熱痰盛,婦人血風攻注,太陽穴疼,但是感風氣,悉皆治之。

  常服清頭目。

  【用法用量】每服二錢,食后,茶清調下。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川芎茶調散處方四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川芎茶調散

  【藥方名稱】川芎茶調散

  【別名】茶調散(《世醫(yī)得效方》卷十)。

  【處方】薄荷葉(不見火)240克,川芎、荊芥(去梗)各120克,香附子(炒)250克(別本作細辛去蘆30克),防風(去蘆)45克,白芷、羌活、甘草(爁)各60克。

  【制法】上藥研為細末。

  【功能主治】疏風止痛。主風邪頭痛,或偏或正,或巔頂作痛,作止無時,或見惡寒發(fā)熱,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脈浮者。

  【用法用量】每服6克,食后用茶清調下。

  【備注】方中川芎善治少陽經頭痛(頭項兩側痛),羌活善治太陽經頭痛(后腦、前額痛),白芷善治陽明經頭痛(眉棱、額骨痛),均為主藥;荊芥、薄荷、防風升散上行,疏散上部風邪;香附行氣寬中,兼能疏風(現(xiàn)配方多用細辛,祛風散寒止痛),配合荊、防、薄荷,增強疏風止痛之效;甘草和中益氣,調和諸藥,使升散不致耗氣;用茶清調服,乃取茶葉苦寒之性,既能上清風熱,又能監(jiān)制風藥過于溫燥升散,使之升中有降。諸藥合用,共奏疏風止痛之功。

  按:本方用法,《世醫(yī)得效方》卷十作“每服6克,蔥白、茶清調下;用蔥涎調貼兩太陽穴,除痛甚者特效。又用樸消少許,吹入鼻中立愈。左痛吹右,右痛吹左。”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

  川芎茶調散處方五

  《局方》卷二(吳直閣增諸家名方):川芎茶調散

  【藥方名稱】川芎茶調散

  【別名】茶調散、茶調湯、川芎茶調飲

  【處方】薄荷葉(不見火)8兩,川芎4兩,荊芥(去梗)4兩,香附子(炒)8兩(別本作細辛去蘆1兩),防風(去蘆)1兩半,白芷2兩,羌活2兩,甘草(爁)2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清頭目。主偏正頭痛,傷風壯熱,肢體煩疼,風熱隱疹。

  【用法用量】茶調散(《得效》卷十)、茶調湯(《醫(yī)方類聚》卷八十二引《經驗良方》)、川芎茶調飲(《不居集》下集卷二)。

  【各家論述】《醫(yī)林纂要》:薄荷辛寒,輕虛上浮,上清頭目之風熱,旁搜皮膚之濕熱,中去肝膽之虛熱,下除腸胞之血熱,此用以為君藥,所謂“風淫于內,治以辛涼也”。荊芥辛苦溫,上行祛頭目之風,除經隧之濕,去血中之風濕郁熱,此以佐薄荷而為臣。芎窮甘辛,行血中之氣,排筋骨之濕,上通巔頂,下徹血海,為厥陰肝經表藥;羌活苦辛,此以祛太陽之風熱;白芷辛溫,此以祛陽明之風熱;防風辛甘,緩肝補肝,以防風淫之內侵,故曰防風,其祛風不拘經絡,無所不到;細辛辛溫,達腎氣,使上行以清耳目,主治少陰頭痛;甘草以補土和中;茶葉甘苦寒,輕清上浮,能升清陽于上,而降濁陰于下,聰明耳目,開爽精神,雖非風藥,而能助諸藥,以散風除熱,清頭目。

  【臨床應用】偏頭痛:作者用《局方》川芎茶調散原方治療126例偏頭痛患者,取得滿意效果,有效率達83.3%。患者偏頭痛為陣發(fā)性,可以固定或交替發(fā)作,右側多于左側,且都伴有神經憂郁狀態(tài)。

  【摘錄】《局方》卷二(吳直閣增諸家名方)

  川芎茶調散處方六

  《銀海精微》卷上:川芎茶調散

  【藥方名稱】川芎茶調散

  【處方】川芎1兩,防風1兩,羌活1兩,甘草1兩,石決明1兩,木賊1兩,石膏1兩,炒荊芥1兩,菊花1兩,薄荷葉1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一切熱淚,眼弦濕爛。

  【用法用量】每服2-3錢,食后茶送下。

  【摘錄】《銀海精微》卷上

  川芎茶調散處方七

  《醫(yī)學心悟》卷四:川芎茶調散

  【藥方名稱】川芎茶調散

  【處方】川芎(酒拌)1兩,荊芥1兩,白芷1兩,桔梗(炒)1兩,甘草1兩,黃芩(酒炒)1兩,川貝母(去心)1兩,黑山梔2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通竅清熱。主鼻淵,鼻中常出濁涕,源源不斷。

  【用法用量】每服2錢,食后陳松蘿細茶調下,1日3次。

  【摘錄】《醫(yī)學心悟》卷四

查看詳情

蒼耳子散

  蒼耳子散處方一

  《重訂嚴氏濟生方》:蒼耳散

  【藥方名稱】蒼耳散

  【別名】芷夷散(《醫(yī)學入門》卷七)、辛夷散(《仙拈集)卷二)。

  【處方】辛夷仁15克,蒼耳子7.5克,香白芷30克,薄荷葉1.5克。

  【制法】上藥曬干,研為細末。

  【功能主治】散風邪,通鼻竅。主風邪上攻,致成鼻淵,鼻流濁涕不止,前額疼痛?,F(xiàn)用于慢性鼻炎、副鼻竇炎見有上述癥狀者。

  【用法用量】每服6克,食后用蔥茶清調服。

  【注意】鼻淵久治不愈,轉為虛證者不宜使用。

  【備注】方用蒼耳子宜通鼻竅,散風止痛,辛夷、薄荷散風通竅,白芷祛風宜肺。諸藥合用,具有散風邪,通鼻竅之功。

  【摘錄】《重訂嚴氏濟生方》

  蒼耳子散處方二

  《赤水玄珠》卷二十九:蒼耳散

  【藥方名稱】蒼耳散

  【處方】蒼耳根3兩5錢,烏梅5個,帶須蔥3根。

  【功能主治】疔瘡。

  【用法用量】用酒2鐘,煎至1鐘,熱服。出汗后不散,然后用勝金散。

  【摘錄】《赤水玄珠》卷二十九

  蒼耳子散處方三

  《證治寶鑒》卷十:蒼耳散

  【藥方名稱】蒼耳散

  【處方】蒼耳、薄荷、白芷、細辛、南星、半夏、酒芩、荊芥。

  【功能主治】鼻淵,鼻流清涕而臭。

  【摘錄】《證治寶鑒》卷十

  蒼耳子散處方四

  《濟生》卷五:蒼耳散

  【藥方名稱】蒼耳散

  【別名】芷荑散、芷辛散、辛夷散、蒼耳草散、蒼耳子散

  【處方】辛夷仁半兩,蒼耳子2錢半,香白芷1兩,薄荷葉半錢。

  【制法】上曬干,為細末。

  【功能主治】鼻淵,鼻流濁涕不止。

  【用法用量】芷荑散(《醫(yī)學入門》卷七)、芷辛散(《古方選注》卷下)、辛夷散(《仙拈集》卷二)、蒼耳草散(《便覽》卷一)、蒼耳子散(《良方集腋》卷上)。本方改為丸劑,名“蒼耳丸”(見《醫(yī)便》卷三)。

  【各家論述】《醫(yī)方集解》:此手太陰、足陽明藥也。凡頭面之疾,皆由清陽不升,濁陰逆上所致。白芷主手足陽明,上行頭面,通竅表汗,除濕散風;辛夷通九竅,散風熱,能助胃中清陽上行頭腦;蒼耳疏風散濕,上通腦頂,外達皮膚;薄荷泄肺疏肝,清利頭目;蔥白升陽通氣;茶清苦寒下行,使清升濁降,風熱散而腦液自固矣。

  【摘錄】《濟生》卷五

  蒼耳子散處方五

  《證治寶鑒》卷十二:蒼耳散

  【藥方名稱】蒼耳散

  【處方】蒼耳、威靈、羌、獨、通、當歸、白芷、半、防風、苡仁、梔子、蒼、苓、澤。

  【功能主治】手足麻痹,臂痛不舉。

  【摘錄】《證治寶鑒》卷十二

  蒼耳子散處方六

  《古今醫(yī)鑒》卷十五:蒼耳散

  【藥方名稱】蒼耳散

  【處方】蒼耳子1錢,金銀花1錢,皂角刺1錢,防風1錢,荊芥1錢,連翹1錢,蛇床子5分,天麻5分,前胡5分,土茯苓3錢,牙皂3錢,甘草3錢。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楊梅瘡,己服輕粉,愈后發(fā)鵝掌風,手發(fā)癬,或手掌上皮退一層,又退一層,生生不絕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1片,川椒1撮,水煎服,不拘時候。

  【摘錄】《古今醫(yī)鑒》卷十五

  蒼耳子散處方七

  《圣濟總錄》卷三十三:蒼耳散

  【藥方名稱】蒼耳散

  【處方】蒼耳(重午日采,曬干)3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辟瘴癘瘟疫時氣。主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空心井花水調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三十三

  蒼耳子散處方八

  《普濟方》卷一五一引《圣濟總錄》:蒼耳散

  【藥方名稱】蒼耳散

  【處方】珍珠(研)1分,桂(去粗皮)1分,雞子2枚(去殼,炒令黑色,研),蒼耳(曬干)3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辟瘟疫癘。主

  【用法用量】每服2錢,空心用井花水調下。

  【摘錄】《普濟方》卷一五一引《圣濟總錄》

  蒼耳子散處方九

  方出《圣惠》卷六十九,名見《普濟方》卷一○八引《仁存方》:蒼耳散

  【藥方名稱】蒼耳散

  【處方】蒼耳花、蒼耳葉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婦人風瘙,隱疹,身癢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2錢,以豆淋酒調下。

  【摘錄】方出《圣惠》卷六十九,名見《普濟方》卷一○八引《仁存方》

  蒼耳子散處方十

  《普濟方》卷三○七:蒼耳散

  【藥方名稱】蒼耳散

  【處方】白礬2兩(研),大麻黃5兩(銼),蒼耳莖葉5兩(銼)。

  【功能主治】蛇螫人,竅出血。

  【用法用量】用水1斗,煮至6升,去滓,下白礬末,溫浸之。

  【摘錄】《普濟方》卷三○七

  蒼耳子散處方十一

  《圣濟總錄》卷一三六:蒼耳散

  【藥方名稱】蒼耳散

  【處方】蒼耳子2-7粒,露蜂房1兩,曲頭棘刺2-7枚,緋帛方5寸,亂發(fā)一團如雞子大,青蒿2-7莖,丹砂1分(研,別入)。

  【制法】上藥將六味銼碎,于熨斗內燒灰,細研為散,入丹砂末和勻。

  【功能主治】疔腫徐敷諸藥后,如犯觸者。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空心溫酒調下,日晚再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三六

查看詳情

菊花茶調散

  菊花茶調散的用法用量

  組成:菊花,川芎,荊芥,細辛,甘草,防風,白芷,薄荷,羌活,僵蠶,蟬蛻。

  用法:上研為末。每服6克,食后茶清調服。

  菊花茶調散的功用主治

  功用:疏風止痛,清利頭目。

  主治:治外感風邪,偏正頭痛,或巔頂痛,惡寒發(fā)熱,頭暈目眩,舌淡苔薄白微黃,脈浮者。

  菊花茶調散的不同處方

  菊花茶調散處方一

  《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二:菊花茶調散

  【藥方名稱】菊花茶調散

  【處方】菊花2兩,川芎2兩,荊芥穗2兩,羌活2兩,甘草2兩,白芷2兩,細辛1兩(洗凈),防風(去蘆)1兩半,蟬蛻5錢,僵蠶5錢,薄荷5錢。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諸風,頭目昏重,偏正頭痛,鼻塞。

  【用法用量】每服2錢,食后茶清調下。

  【摘錄】《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二

  菊花茶調散處方二

  《不居集》下集卷二:菊花茶調散

  【藥方名稱】菊花茶調散

  【處方】菊花1錢,僵蠶3分。

  【功能主治】風熱上攻。

  【用法用量】加入川芎茶調飲合服。

  【摘錄】《不居集》下集卷二

查看詳情

大秦艽湯

  大秦艽湯

  方歌:大秦艽湯羌獨防,芎芷辛芩二地黃,石膏歸芍芩甘術,風邪散見可通嘗。

  方義:本方所治乃風邪中于經絡所致。多因正氣不足,營血虛弱,脈絡空虛,風邪乘虛入中,氣血痹阻,經絡不暢,加之“血弱不能養(yǎng)筋”,故口眼喁斜、手足不能運動、舌強不能言語;風邪外襲,邪正相爭,故或見惡寒發(fā)熱、脈浮等。治以祛風散邪為主,兼以養(yǎng)血、活血、通絡為輔。

  方中重用秦艽祛風通絡,為君藥。更以羌活、獨活、防風、白芷、細辛等辛散之品,祛風散邪,加強君藥祛風之力,并為臣藥。語言與手足運動障礙,除經絡痹阻外,與血虛不能養(yǎng)筋相關,且風藥多燥,易傷陰血,故伍以熟地、當歸、白芍、川芎養(yǎng)血活血,使血足而筋自榮,絡通則風易散,寓有“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并能制諸風藥之溫燥;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故配白術、茯苓、甘草益氣健脾,以化生氣血;生地、石膏、黃芩清熱,是為風邪郁而化熱者設,以上共為方中佐藥。甘草調和諸藥,兼使藥之用。

  大秦艽湯的用法用量

  組成:秦艽90g,甘草、川芎、當歸、石膏、川獨活、白芍藥各60g,細辛15g,川羌活、防風、黃芩、吳白芷、白術、生地黃、熟地黃、白茯苓各30g。

  用法:上十六味,銼。每服30g,水煎,去滓,溫服。

  加減:若無內熱,可去黃芩、石膏等清熱之晶,專以疏風養(yǎng)血通絡為治。“如遇天陰,加生姜煎七八片;如心下痞,每兩加枳實一錢同煎”。

  大秦艽湯的功用主治

  功用:疏風清熱,養(yǎng)血活血。

  主治:風邪初中經絡證??谘?斜,舌強不能言語,手足不能運動,或惡寒發(fā)熱,苔白或黃,脈浮數(shù)或弦細。

  運用:本方是治風邪初中經絡之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口眼喁斜,舌強不能言語,手足不能運動,微惡風發(fā)熱,苔薄微黃,脈浮數(shù)為辨證要點。

  大秦艽湯的禁忌

  本方辛溫發(fā)散之品較多,若屬內風所致者,不可使用。

  大秦艽湯各家論述

  1、原書主治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卷中:“中風,外無六經之形證,內無便溺之阻格,知血弱不能養(yǎng)筋,故手足不能運動、舌強不能言語,宜養(yǎng)血而筋自榮,大秦艽湯主之。”

  2、方論選錄 吳昆《醫(yī)方考》卷1:“中風,手足不能運動,舌強不能言語,風邪散見,不拘一經者,此方主之。中風,虛邪也。許學士云:‘留而不去,其病則實。’故用驅風養(yǎng)血之劑兼而治之。用秦艽為君者,以其主宰一身之風,石膏所以去胃中總司之火,羌活去太陽百節(jié)之風疼,防風為諸風藥中之軍卒。三陽數(shù)變之風邪,責之細辛;三陰內淫之風濕,責之苓、術。去厥陰經之風,則有川芎;去陽明經之風,則有白芷。風熱干乎氣,清之以黃芩;風熱干乎血,涼之以生地。獨活療風濕在足少陰;甘草緩風邪上逆于肺。乃當歸、芍藥、熟地者,所以養(yǎng)血于疏風之后,一以濟風藥之燥,一使手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也。”

查看詳情

小活絡丹

  小活絡丹

  方歌:小活絡丹天南星,二烏乳沒加地龍,中風手足皆麻木,風痰瘀血閉在經。

  方義:本方證乃風寒濕邪與瘀血痰濁阻滯經絡所致。風寒濕邪侵入經絡,日久不愈,氣血不得宣通,營衛(wèi)不暢,津凝為痰,血停為瘀,經絡痹阻,故見肢體筋脈疼痛,麻木拘攣,關節(jié)屈伸不利;疼痛游走不定,為風邪偏盛之征;舌淡紫,苔白,脈沉弦或澀,為風寒濕邪與痰瘀交阻之佐證。能治中風,手足不仁,日久不愈,腰腿沉重,或腿臂間作痛者,蓋因其亦為濕痰死血阻滯經絡也。方中制川烏、制草烏辛熱峻烈,善祛風散寒,除濕通痹,止痛力宏,故用以為君。天南星辛溫燥烈,祛風散寒,燥濕化痰,能除經絡之風濕頑痰而通絡,為臣藥。乳香、沒藥行氣活血止痛,以化經絡中之瘀血;地龍善行走竄,功專通經活絡,共為佐藥。諸藥合用,相輔相成,使經絡之風寒濕得除,痰瘀得去,則經絡通暢而諸癥自解,故以“活絡”名之。

  本方制丸為用,取“丸者,緩也”,亦即“治之以峻,行之以緩”之理。因風濕痰瘀阻于經絡,非短時所為,雖需峻利之品搜剔,但亦不可過猛,否則非但有形之邪難除,反易耗傷正氣。以酒送服者,取其辛散溫通之性,以助藥勢,并引諸藥直達病所。

  小活絡丹的用法用量

  組成:天南星、制川烏、制草烏、地龍各180g,乳香(制)65g,沒藥(制)65g。

  用法:研細末,加煉蜜制成大蜜丸,每丸重3g,每次1丸,每曰2次,空腹時用陳酒或溫開水送服;亦可作湯劑,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川烏、草烏先煎30分鐘。

  加減:若見疼痛游走不定者,加防風、秦艽以祛風止痛;腰腿沉重而痛者,加蒼術、防己以去濕通經;肢節(jié)冷痛為主者,可加肉桂,并重用川烏、草烏以逐寒濕。

  小活絡丹的功用主治

  功用:祛風除濕,化痰通絡,活血止痛。

  主治:①風寒濕痹證。肢體筋脈疼痛,麻木拘攣,關節(jié)屈伸不利,疼痛游走不定,舌淡紫,苔白,脈沉弦或澀。

 ?、谥酗L。手足不仁,日久不愈,腰腿沉重,或腿臂間作痛。

  運用:本方為治療風寒濕痰瘀血,留滯經絡而致痹證或中風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肢體筋脈攣痛,關節(jié)屈伸不利,舌淡紫,苔白為辨證要點。

  小活絡丹的禁忌

  方中川烏、草烏毒性較大,不宜過量;若作湯劑,宜久煎。

查看詳情

大活絡丹

  大活絡丹

  方義:方中以人參、白術、茯苓、甘草、當歸、赤芍、熟地黃補氣生血以培本,收扶正祛邪之效,為主藥,輔以虎脛骨、何首烏、龜甲、骨碎補以補肝腎,強筋骨,利關節(jié);麻黃、細辛、葛根、肉桂、草烏、附子既散在表之風邪,又逐在里之冷濕;威靈仙、羌活、防風、兩頭尖、白花蛇、烏梢蛇透骨搜風,通絡止痛;乳香、沒藥、血竭、松脂活血散瘀,舒筋止痛;香附、木香、烏藥、青皮、沉香、丁香、藿香、白豆蔻仁理氣和中,暢通氣血;黃芩、黃連、大黃、貫眾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犀角、玄參清熱涼血,解毒定驚;麝香、冰片、安息香芳香開竅,通經達絡;天麻、僵蠶、天南星、地龍、全蝎平肝潛陽,化痰熄風;牛黃清心涼肝,豁痰熄風。全方配伍共奏調理氣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化痰熄風之功,為攻補兼施之劑。

  大活絡丹用法用量

  組成:白花蛇、烏梢蛇、威靈仙、兩頭尖(俱酒浸)、草烏、天麻(煨)、全蝎(去毒)、何首烏(黑豆水浸)、龜甲(炙)、麻黃、貫眾、甘草(炙)、羌活、肉桂、藿香、烏藥、黃連、熟地黃、大黃(蒸)、木香、沉香(用心)各60克,細辛、赤芍(去油)、沒藥(去油)、丁香、乳香(去油)、僵蠶、天南星(姜制)、青皮、骨碎補、白豆蔻仁、安息香(酒熬)、附子(制)、黃芩(蒸)、茯苓、香附(酒浸焙)、玄參、白術各30克,防風75克,葛根、虎脛骨(炙)、當歸各45克,血竭21克,地龍(炙)、犀角、麝香、松脂各15克,牛黃、冰片各4.5克,人參90克。

  用法:此藥為蜜丸制劑,每丸重3克??诜糠?丸,每日兩次,溫開水或溫黃酒送服。

  大活絡丹的功用主治

  主治:主治氣血虧虛,肝腎不足,內蘊痰熱,外受風邪,中風癱瘓,口眼斜,語言蹇澀,昏迷不醒;或氣血虧虛,肝腎不足,風濕痹痛,經久不愈,關節(jié)腫脹、麻木重著,筋脈拘攣,關節(jié)變形、屈伸不利;或平素痰盛,復因惱怒氣逆,痰隨氣升,上閉清竅,突然昏厥,呼吸氣粗,喉有痰聲,即痰厥昏迷者;或胸陽不振,痰濁阻絡,氣滯血瘀,痹阻心脈,胸部憋悶,或胸痛徹背,背痛徹心,喘息氣短,即胸痹心痛等證。

  大活絡丹的禁忌

  忌生冷油膩,忌氣惱寒涼。感冒發(fā)燒、孕婦忌服。

查看詳情

牽正散

  牽正散

  方歌:牽正散是《楊家方》,全蝎僵蠶白附襄,服用少量熱酒下,口眼歪斜療效彰。

  方義:本方所治之證,為風痰阻于頭面經絡所致。陽明內蓄痰濁,太陽外中于風,風邪引動內蓄之痰濁,風痰阻于頭面經絡,經隧不利,筋肉失養(yǎng),則弛緩不用;無邪之處,氣血運行通暢,筋肉相對而急,緩者為急者牽引,故口眼喁斜。治宜祛風,化痰,通絡。

  方中白附子辛溫燥烈,入陽明經而走頭面,以祛風化痰,尤其善散頭面之風為君。全蝎、僵蠶均能祛風止痙,其中全蝎長于通絡,僵蠶且能化痰,合用既助君藥祛風化痰之力,又能通絡止痙,共為臣藥。用熱酒調服,以助宣通血脈,并能引藥入絡,直達病所,以為佐使。

  牽正散的用法用量

  組成:白附子、白僵蠶、全蝎去毒,各等分,并生用。

  用法:共為細末,每次服3g,日服2-3次,溫酒送服;亦可作湯劑,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加減:初起風邪重者,宜加羌活、防風、白芷等以辛散風邪;病久不愈者,酌加蜈蚣、地龍、天麻、桃仁、紅花等搜風化瘀通絡。

  牽正散的功用主治

  功用:祛風化痰,通絡止痙。

  主治:風中頭面經絡??谘坂?,或面肌抽動,舌淡紅,苔白。

  運用:本方是治療風痰阻于頭面經絡之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卒然口眼喁斜,舌淡苔白為辨證要點。

  牽正散的禁忌

  若屬氣虛血瘀,或肝風內動之口眼喁斜、半身不遂,不宜使用。方中白附子和全蝎有一定的毒性,用量宜慎。

查看詳情

止痙散

  止痙散用法用量

  組成:全蝎、蜈蚣。

  止痙散的功用主治

  功用:祛風鎮(zhèn)痙,通絡止痛。

  主治:乙腦抽搐不止。

  止痙散如何鑒別

  止痙散與牽正散比較,減白附子、僵蠶而增蜈蚣。蜈蚣辛溫有毒,性善走竄,截風定搐,為祛風止痙之要藥,與全蝎相配,則止痙之效更顯,宜于肝風內動之抽搐痙厥;而牽正散則祛風化痰之力較著,宜于風痰阻絡之口眼喁斜。

查看詳情

消風散

  消風散

  方歌:消風止癢祛風濕,木通蒼術苦參知,荊防歸蒡蟬膏草,生地胡麻水煎之。

  方義:本方所治之風疹、濕疹,是由風濕或風熱之邪侵襲人體,浸淫血脈,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郁于肌膚腠理之間所致,故見皮膚瘙癢不絕、疹出色紅、或抓破后津水流溢等。治宜疏風為主,佐以清熱除濕之法。癢自風而來,止癢必先疏風,故以荊芥、防風、牛蒡子、蟬蛻之辛散透達,疏風散邪,使風去則癢止,共為君藥。配伍蒼術祛風燥濕,苦參清熱燥濕,木通滲利濕熱,是為濕邪而設;石膏、知母清熱瀉火,是為熱邪而用,以上俱為臣藥。然風熱內郁,易耗傷陰血;濕熱浸淫,易瘀阻血脈,故以當歸、生地、胡麻仁養(yǎng)血活血,并寓“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為佐。甘草清熱解毒,和中調藥,為佐使。

  消風散的用法用量

  組成:當歸、生地、防風、蟬蛻、知母、苦參、胡麻、荊芥、蒼術、牛蒡子、石膏各6g,甘草、木通各3g。

  用法:水煎服。

  加減:若風熱偏盛而見身熱、口渴者,宜重用石膏,加銀花、連翹以疏風清熱解毒;濕熱偏盛而兼胸脘痞滿,舌苔黃膩者,加地膚子、車前子以清熱利濕;血分熱重,皮疹紅赤,煩熱,舌紅或絳者,宜重用生地,或加赤芍、紫草以清熱涼血。

  消風散的功用主治

  功用:疏風除濕,清熱養(yǎng)血。

  主治:風疹、濕疹。皮膚瘙癢,疹出色紅,或遍身云片斑點,抓破后滲出津水,苔白或黃,脈浮數(shù)。

  運用:本方是治療風疹、濕疹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皮膚瘙癢,疹出色紅,脈浮為辨證要點。

  消風散的禁忌

  若風疹屬虛寒者,則不宜用。服藥期間,應忌食辛辣、魚腥、煙酒、濃茶等,以免影響療效。

查看詳情

五虎追風散

  五虎追風散用法用量

  組成:蟬蛻1兩,天南星2錢,明天麻2錢,全蟲(帶尾)7個,僵蠶(炒)7條。(根據(jù)唐宋度量衡:1兩=41.5克=10錢,1錢=4.15克,)。

  用法:水煎服。用黃酒2兩為引。服前先將朱砂面5分沖下,每服后五心出汗即有效。但出汗與否,應于第2日再服,每日1付,服完3付后,第2日用艾灸傷口。

  五虎追風散的功用主治

  功用:有袪風痰、止痙搐之功。

  主治:破傷風。癥見牙關緊閉、角弓反張者。

查看詳情

醉仙湯

  醉仙湯的用法用量

  組成:羌活1錢(小兒7分),防風1錢(小兒7分),柴胡1錢(小兒7分),蒼術1錢(小兒7分),白芷1錢(小兒7分),川芎1錢(小兒7分),當歸1錢(小兒7分),生地1錢(小兒7分),黃柏(鹽水炒)1錢(小兒7分),牛膝1錢(小兒7分),杜仲(鹽水炒)1錢(小兒7分),香附(醋炒)1錢(小兒7分),白茯苓1錢(小兒7分)。

  用法:上用醇黃酒1碗,水1碗,煎至1碗,加食鹽7厘攪勻,溫服。如能飲者,再飲酒2-3杯。

  加減:如小兒患者,上藥各用2.1克。有云翳,加白蒺藜、木賊;羞明,加天麻。

  醉仙湯的功用主治

  主治:中年后氣血漸衰,患時行目疾,用寒涼藥過多,目疾愈后,神光漸減,視物皆花。

查看詳情

玉真散

  玉真散

  方歌:玉真散治破傷風,牙關緊急反張弓,星麻白附羌防芷,外敷內服一方通。

  方義:破傷風的成因,系因風毒自皮肉破損處侵入而成。風毒侵入經脈,以致營衛(wèi)不通,痰濁阻滯,加之邪傳入里,外風引動肝風,故見牙關緊急,口撮唇緊,身體強直,角弓反張,甚則咬牙縮舌;脈弦緊,亦為風動之象。故治宜祛風化痰,定搐止痙。

  方中以白附子、天南星為君,兩者辛溫,均善祛風化痰,定搐止痙,為治破傷風之要藥。羌活、白芷、防風辛散疏風,其中羌活、防風可散太陽之風,白芷散陽明之風,合而用之,共助君藥疏散經絡中之風邪,為臣藥。天麻熄風止痙,既助白附子、天南星祛風止痙之力,又兼顧到外風引動內風之病機,是為佐藥。熱酒與童便善通經絡,行氣血,為引經之使藥。綜觀全方用藥,以疏散為主,祛風之力較強,用于破傷風,有風散搐定之功。

  玉真散的用法用量

  組成:白附子、天南星、天麻、白芷、防風、羌活。

  用法:用熱酒或童便調服,并外敷患處。亦可作湯劑,用量按原比例酌定。

  玉真散的功用主治

  功用:祛風化痰,定搐止痙。

  主治:破傷風。牙關緊急,口撮唇緊,身體強直,角弓反張,甚則咬牙縮舌,脈弦緊。

  運用:本方為治療破傷風之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創(chuàng)傷史,牙關緊急,身體強直,角弓反張,脈弦緊為辨證要點。

  玉真散的禁忌

  方中藥性偏于溫燥,易耗氣傷津,破傷風而見津氣兩虛者,不宜使用;肝經熱盛動風者忌用;孕婦禁用;白附子、生天南星均有毒性,不得過量或久用。

  玉真散的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外科正宗》卷4:“治破傷風牙關緊急,角弓反張,甚則咬牙縮舌。”

  2.方論選錄 《外科正宗》:“破傷風,因皮肉損破,復被外風襲入經絡,漸傳入里,其患寒 熱交作,口噤咬牙,角弓反張,口吐涎沫;入陽則身涼自汗,傷處反為平陷如故,其毒內收矣。當用萬錄丹發(fā)汗,令風邪反出,次以玉真散患上貼之,得膿為效。”

查看詳情

木瓜丸

  木瓜丸用法用量

  組成:木瓜、當歸、川芎、白芷、威靈仙、狗脊、牛膝、雞血藤、海風藤、人參、制川烏、制草烏。

  用法:口服,每次30丸,每日2次。

  木瓜丸功用主治

  功用:祛風散寒,除濕通絡。

  主治:風寒濕閉阻所致的痹病,癥見關節(jié)疼痛、腫脹、屈伸不利、局部畏惡風寒、肢體麻木、腰膝痠軟。

  木瓜丸的禁忌

  1.孕婦禁用。

  2.風濕熱痹者忌服。

查看詳情

明目上清丸

  明目上清丸的用法用量

  用法:口服,一次9克,一日1-2次。

  明目上清丸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熱散風,明目止痛。

  主治:用于暴發(fā)火眼。

  明目上清丸的禁忌

  1.有高血壓、心臟病、腎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嚴重患者應在醫(yī)師指導下服用。

  2.暴發(fā)火眼,表現(xiàn)為眼白充血發(fā)紅,怕光、流淚、眼屎多,易起變證,常有角膜疾患并發(fā),如出現(xiàn)頭痛眼痛、視力明顯下降,并伴有嘔吐、惡心,應及時去醫(yī)院就診。

  3.應用本藥時一般應配合治療暴發(fā)火眼的外用眼藥,不能僅用本藥。

  4.服用三天后癥狀未改善者,應去醫(yī)院就診。

  5.按照用法用量服用,小兒應在醫(yī)師指導下服用。

  6.對本品過敏者禁用,過敏體質者慎用。

  7.本品性狀發(fā)生改變時禁止使用。

  8.兒童必須在成人監(jiān)護下使用。

  9.請將本品放在兒童不能接觸的地方。

  10.如正在使用其他藥品,使用本品前請咨詢醫(yī)師或藥師。

查看詳情

撥云退翳丸

  撥云退翳丸的用法用量

  組成:密蒙花、蒺藜(鹽炒)、菊花、木賊、蛇蛻、蟬蛻、荊芥穗、蔓荊子、薄荷、當歸、川芎、黃連、地骨皮、花椒、楮實子、天花粉、甘草。輔料為賦形劑蜂蜜。

  用法: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

  撥云退翳丸的功效作用

  功效:散風清熱,退翳明目。

  主治:用于風熱上擾所致的目翳外障、視物不清、隱痛流淚。

  撥云退翳丸的禁忌

  1、忌辛辣食物。

  2、有高血壓、心臟病、肝病、糖尿病、腎病等慢性病嚴重者應在醫(yī)師指導下服用。

  3、兒童、孕婦、哺乳期婦女、年老體弱、脾虛便溏者應在醫(yī)師指導下服用。

  4、服藥3天癥狀無緩解,應去醫(yī)院就診。

  5、對本品過敏者禁用,過敏體質者慎用。

  6、本品性狀發(fā)生改變時禁止使用。

  7、兒童必須在成人監(jiān)護下使用。

  8、請將本品放在兒童不能接觸的地方。

  9、如正在使用其他藥品,使用本品前請咨詢醫(yī)師或藥師。

  10、服用前應除去蠟皮、塑料球殼;本品可嚼服,也可分份吞服。

查看詳情

青州白丸子

  青州白丸子的用法用量

  組成南星壹(生用,二兩),白附子(二兩),川烏頭(去皮臍,半兩),半夏(好白者水浸洗過,七兩)。

  用法:上碾為細末,以生絹袋盛于井花水內,擺出末出者,更以手揉令出,以滓更研,再生絹袋擺凈為度。于磁盆中日曬夜露,每旦換新水,攪而復澄。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去水曬干,如玉片。碎研以糯米粉煎粥清為丸,如綠豆大。

  青州白丸子的功效主治

  主治:治男子婦人手足癱瘓,風痰壅盛,嘔吐涎沫,及小兒驚風,并皆治之。

  青州白丸子的不同處方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一:青州白丸子

  【藥方名稱】青州白丸子

  【處方】半夏(白好者,水浸洗過,生用)210克,川烏頭(去皮、臍,生用)15克,南星(生)90克,白附子(生)60克。

  【制法】上藥搗碎,羅為細末,以生絹袋盛,用井花水擺,未出者更以手揉令出;如有滓,更研,再入絹袋擺盡為度,放瓷盆中,日中曬,夜露至曉,棄水,別用井花水攪,又曬,至來日早晨,更換新水攪;如此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去水曬干,候如玉片,碎研,以糯米粉煎粥清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祛風痰,通經絡。治風痰入絡,手足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痰涎壅塞,以及小兒驚風,大人頭風,婦人血風。

  【用法用量】初服5丸,加至15丸,生姜湯下,不拘時候。如癱緩風,以溫酒下20丸,日三服,至三日后,浴當有汗,便能舒展。服經三五日,呵欠是應。常服10粒已來,永無風痰隔壅之患。小兒驚風,薄荷湯下2~3丸。

  【注意】痰熱內閉者禁用。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一

查看詳情

消風湯

  消風湯的用法用量

  組成:川芎9g,荊芥9g,防風9g,羌活9g,薄荷6g,細辛3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加減:疼痛甚者,加僵蠶6g,菊花12g;高血壓,加夏枯草15g,決明子12g。

  消風湯的功效作用

  功效:祛風止痛。

  主治:用于三叉神經痛。

查看詳情

羚角鉤藤湯

  羚角鉤藤湯

  方歌:俞氏羚角鉤藤湯,桑菊茯神鮮地黃,貝草竹茹同芍藥,肝風內動急煎嘗。

  方義:本方治證為熱邪傳入厥陰,肝經熱盛,熱極動風所致。邪熱熾盛,故高熱不退;熱擾心神,則煩悶躁擾,甚則神昏。由于熱灼陰傷,熱極動風、風火相煽,以致手足抽搐,發(fā)為痙厥。治宜清熱涼肝熄風為主,輔以增液舒筋,化痰寧心之法。

  方中羚羊角,清泄肝熱,熄風止痙之效頗佳,鉤藤清熱平肝熄風止痙。兩藥相合,涼肝熄風,共為君藥。桑葉、菊花辛涼疏泄,清熱平肝熄風,以加強涼肝熄風之效,用為臣藥?!侗静萁浟鳌氛f:“菊花專制肝木,故為祛風之要藥。”熱極動風,風火相煽,最易耗陰劫液,故用鮮生地、白芍藥、生甘草三味相配,酸甘化陰,滋陰增液,柔肝舒筋,上述藥物與羚羊角、鉤藤等清熱涼肝熄風藥并用,標本兼顧,可以加強熄風解痙之功;邪熱亢盛,每易灼津成痰,故用川貝母、鮮竹菇以清熱化痰;熱擾心神,又以茯神木平肝、寧心安神,以上俱為佐藥。生甘草調和諸藥,又為使藥。本方的配伍特點是以涼肝熄風藥為主,配伍滋陰化痰、安神之品,故為涼肝熄風的代表方劑。

  羚角鉤藤湯的用法用量

  組成:羚角片一錢半,先煎(4.5g),雙鉤藤三錢,后入(9g),霜桑葉二錢(6g),滁菊花三錢(9g),鮮生地五錢(15g),生白芍三錢(9g),川貝母四錢,去心(12g),淡竹茹鮮刮,與羚羊角先煎代水,五錢(15g),茯神木三錢(9g),生甘草八分(3g)。

  用法:水煎服。

  羚角鉤藤湯的功效主治

  功效涼肝熄風,增液舒筋。

  主治肝熱生風證。高熱不退,煩悶躁擾,手足抽搐,發(fā)為痙厥,甚則神昏,舌絳而干,或舌焦起刺,脈弦而數(shù)。

查看詳情

鉤藤飲

  鉤藤飲的用法用量

  組成:鉤藤1.5克,蟬蛻、防風(去蘆)、人參、麻黃(去節(jié))、白僵蠶(炒)、天麻、蝎尾(去毒,炒)各0.9克,甘草(炙) 川芎各0.5克。

  用法:上藥細切,作一服。以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溫服。

  鉤藤飲的功效主治

  主治:小兒脾胃氣弱,嘔吐泄瀉,致成慢驚。

查看詳情

蚱蟬散

  蚱蟬散的用法用量

  組成:蚱蟬15克(去翊、足,微炒),茯神15克,龍齒23克(細研),麥門冬15克(去心,焙),人參23克(去蘆頭),鉤藤15~23克,牛黃6克(細研),蛇蛻皮17厘米(燒灰),杏仁15克(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用法:搗細羅為散,入龍齒、牛黃,合研均勻。每服以新汲水調下1,5克,量兒大小加減。

  蚱蟬散的功效主治

  主治:小兒風熱驚悸。

查看詳情

蚱蟬湯

  蚱蟬湯的用法用量

  組成:干蚱蟬7枚(微炙),白鮮皮1兩,鉤藤1分,細辛(去土)1分,川芎(銼,微炙)1分,天麻1分,牛黃(別研)1分,蛇蛻5寸許(炙令黃)。

  制法:上為末,同牛黃拌勻。

  用法:每服1錢,加水8分,入人參、薄荷各少許,煎5分,去滓,稍熱服。

  蚱蟬湯的功效主治

  主治:諸風癇,胸中痰盛。

查看詳情

鎮(zhèn)肝熄風湯

  鎮(zhèn)肝熄風湯

  方歌:張氏鎮(zhèn)肝熄風湯,龍牡龜牛治亢陽,代赭天冬元芍草,茵陳川楝麥芽襄。

  方義:本方所治之類中風,張氏稱之為內中風。其病機為肝腎陰虛,肝陽化風所致。肝為風木之臟,體陰而用陽,肝腎陰虛,肝陽偏亢,陽亢化風,風陽上擾,故見頭目眩暈、目脹耳鳴、腦部熱痛、面紅如醉;腎水不能上濟心火,心肝火盛,則心中煩熱;肝陽偏亢,氣血隨之逆亂,遂致卒中。輕則風中經絡,肢體漸覺不利,口眼漸形喁斜;重則風中臟腑,眩暈顛仆,不知人事等,即《素問·調經論》所謂“血之與氣,并走于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本證以肝腎陰虛為本,肝陽上亢,氣血逆亂為標,但以標實為主。治以鎮(zhèn)肝熄風為主,佐以滋養(yǎng)肝腎。

  方中懷牛膝歸肝腎經,入血分,性善下行,故重用以引血下行,并有補益肝腎之效為君。代赭石之質重沉降,鎮(zhèn)肝降逆,合牛膝以引氣血下行,急治其標;龍骨、牡蠣、龜板、白芍益陰潛陽,鎮(zhèn)肝熄風,共為臣藥。玄參、天冬下走腎經,滋陰清熱,合龜板、白芍滋水以涵木,滋陰以柔肝;肝為剛臟,性喜條達而惡抑郁,過用重鎮(zhèn)之晶,勢必影響其條達之性,故又以茵陳、川楝子、生麥芽清泄肝熱,疏肝理氣,以遂其性,以上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合生麥芽能和胃安中,以防金石、介類藥物礙胃為使。

  鎮(zhèn)肝熄風湯的用法用量

  組成:懷牛膝、生赭石(軋細)各30g,生龍骨(搗碎)、生牡蠣(搗碎)、生龜板(搗碎)、生杭芍、玄參、天冬各15g,川楝子(搗碎)、生麥芽、茵陳各6g,甘草4.5g。

  用法:水煎服。

  加減:心中煩熱甚者,加石膏、梔子以清熱除煩;痰多者,加膽南星、竹瀝水以清熱化痰;尺脈重按虛者,加熟地黃、山茱萸以補肝腎;中風后遺有半身不遂、口眼喁斜等不能復元者,可加桃仁、紅花、丹參、地龍等活血通絡。

  鎮(zhèn)肝熄風湯的功效主治

  功效:鎮(zhèn)肝熄風,滋陰潛陽。

  主治:類中風。頭目眩暈,目脹耳鳴,腦部熱痛,面色如醉,心中煩熱,或時常噫氣,或肢體漸覺不利,口眼漸形喁斜;甚或眩暈顛仆,昏不知人,移時始醒,或醒后不能復元,脈弦長有力。

  運用:本方是治療類中風之常用方。無論是中風之前,還是中風之時,抑或中風之后,皆可運用。臨床應用以頭目眩暈,腦部熱痛,面色如醉,脈弦長有力為辨證要點。

  鎮(zhèn)肝熄風湯的禁忌

  若屬氣虛血瘀之風,則不宜使用本方。

  鎮(zhèn)肝熄風湯的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 《醫(yī)學衷中參西錄》卷7:“治內中風證(亦名類中風,即西人所謂腦充血證),其脈弦長有力(即西醫(yī)所謂血壓過高),或上盛下虛,頭目時常眩暈,或腦中時常作疼發(fā)熱,或目脹耳鳴,或心中煩熱,或時常噫氣;或肢體漸覺不利,或口眼漸形矚斜,或面色如醉;甚或眩暈,至于顛仆,昏不知人,移時始醒,或醒后不能復元,精神短少,或肢體痿廢,或成偏枯。”

  2.方論選錄 《醫(yī)學衷中參西錄》卷7:“是以方中重用牛膝以引血下行,此為治標之主藥。而復深究病之本源,用龍骨、牡蠣、龜版、芍藥以鎮(zhèn)熄肝風,赭石以降胃降沖,玄參、天冬以清肺氣,肺中清肅之氣下行,自能鎮(zhèn)制肝木……從前所擬之方,原止此數(shù)味,后因用此方效者固多,問有初次將藥服下,轉覺氣血上攻而病加劇者,于斯加生麥芽、茵陳、川楝子即無此弊。蓋肝為將軍之官,其性剛果,若但用藥強制,或轉激發(fā)其反動之力。茵陳為青蒿之嫩者,得初春少陽生發(fā)之氣,與肝。木同氣相求,瀉肝熱兼舒肝郁,實能將順肝木之性。麥芽為谷之萌芽,生用之亦善將順肝木之性,使不抑郁。川楝子善引肝氣下達,又有折其反動之力。方中加此三味,而后用此方者,自無他虞也。”

查看詳情

建瓴湯

  建瓴湯的用法用量

  組成:生懷山藥30克,懷牛膝30克,生赭石24克(軋細),生龍骨18克(搗細),生牡蠣18克(搗細),生懷地黃18克,生杭芍12克,柏子仁12克。

  用法:磨取鐵銹濃水,煎上藥服。

  加減:方中赭石必一面點點有凸,一面點點有凹,生軋細用之方效。若大便不實者去赭石,加建蓮子(去心)三錢。若畏涼者,以熟地易生地。

  建瓴湯的功效主治

  主治:肝陽上亢,頭目眩暈,耳鳴目脹,心悸健忘,煩躁不寧,舌強言語不利,口眼歪斜,半身麻木不遂,脈弦長而硬。

查看詳情

天麻鉤藤飲

  天麻鉤藤飲

  方歌:天麻鉤藤益母桑,梔芩清熱決潛陽,杜仲牛膝益腎損,茯神夜交安神良。

  方義:本方證由肝腎不足,肝陽偏亢,生風化熱所致。肝陽偏亢,風陽上擾,故頭痛、眩暈;肝陽有余,化熱擾心,故心神不安、失眠多夢等。證屬本虛標實,而以標實為主,治以平肝熄風為主,佐以清熱安神、補益肝腎之法。方中天麻、鉤藤平肝熄風,為君藥。石決明咸寒質重,功能平肝潛陽,并能除熱明目,與君藥合用,加強平肝熄風之力;川牛膝引血下行,并能活血利水,共為臣藥。杜仲、寄生補益肝腎以治本;梔子、黃芩清肝降火,以折其亢陽;益母草合川牛膝活血利水,有利于平降肝陽;夜交藤、朱茯神寧心安神,均為佐藥。

  天麻鉤藤飲的用法用量

  組成:天麻9g,川牛膝、鉤藤各12g,石決明18g,山梔、杜仲、黃芩、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各9g。

  用法:水煎,分2-3次服。

  加減:眩暈頭痛劇者,可酌加羚羊角、龍骨、牡蠣等,以增強平肝潛陽熄風之力;若肝火盛,口苦面赤,心煩易怒,加龍膽草、夏枯草,以加強清肝瀉火之功;脈弦而細者,宜加生地、枸杞子、何首烏以滋補肝腎。

  天麻鉤藤飲的功效主治

  功效:平肝熄風,清熱活血,補益肝腎。

  主治:肝陽偏亢,肝風上擾證。頭痛,眩暈,失眠多夢,或口苦面紅,舌紅苔黃,脈弦或數(shù)。

  運用:本方是治療肝陽偏亢,肝風上擾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頭痛,眩暈,失眠,舌紅苔黃,脈弦為辨證要點。

  天麻鉤藤飲的相關論述

  1.原書主治 《中醫(yī)內科雜病證治新義》:“治高血壓頭痛、眩暈、失眠。”。

  2.方論選錄 胡光慈《中醫(yī)內科雜病證治新義》:“本方為平肝降逆之劑。以天麻、鉤藤、生決明平肝祛風降逆為主,輔以清降之山梔、黃芩,活血之牛膝,滋補肝腎之桑寄生、杜仲等,滋腎平肝之逆;并輔以夜交藤、朱茯神以鎮(zhèn)靜安神,緩其失眠,故為用于肝厥頭痛、眩暈、失眠之良劑。若以高血壓而論,本方所用之黃芩、杜仲、益母草、桑寄生等,均經研究有降低血壓之作用,故有鎮(zhèn)靜安神,降壓緩痛之功。”

查看詳情

大定風珠

  大定風珠

  方歌:大定風珠雞子黃,再合加減復脈湯,三甲并同五味子,滋陰熄風是妙方。

  方義:方中雞子黃、阿膠滋陰養(yǎng)液以熄內風;地黃、麥冬、白芍養(yǎng)陰柔肝;龜版、鱉甲、牡蠣育陰潛陽;麻仁養(yǎng)陰潤燥;五味子、甘草酸甘化陰。諸藥合用共奏滋陰養(yǎng)液,柔肝熄風之功。

  大定風珠的用法用量

  組成:生白芍18克,阿膠9克,生龜版12克,干地黃18克,麻仁6克,五味子6克,生牡蠣12克,麥冬18克(連心),炙甘草12克,雞子黃2枚,鱉甲12克(生)。

  用法:上藥用水1.6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入雞子黃,攪令勻,分三次服。

  加減:喘者,加人參;自汗者,加龍骨、人參、小麥;悸者,加茯神、人參、小麥。

  大定風珠的功效主治

  功效:滋陰養(yǎng)液,柔肝熄風。

  主治:主下焦溫病,熱邪久羈,吸爍真陰,神倦瘈疭,脈氣虛弱,舌絳苔少,時時欲脫者。

查看詳情

三甲復脈湯

  三甲復脈湯的用法用量

  組成:炙甘草18克,干地黃18克,生白芍18克,麥冬15克(不去心),阿膠9克,麻仁9克,生牡蠣15克(先煎),生鱉甲24克(先煎),生龜板30克(先煎)。

  用法:上藥用水1.6升,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服。

  三甲復脈湯的功效主治

  功效:滋陰潛陽。

  主治:溫邪深入下焦,熱深厥甚,心中憺憺大動,甚或心胸疼痛,脈象細促者。

  三甲復脈湯的各家論述

  二甲復脈,防痙厥之漸,即痙厥已作,亦可以二甲復脈止厥。茲又加龜版名之三甲者,以心中大動,甚則痛而然也。心中動者,火以水為體,肝風鴟張,立刻有吸盡西江之勢,腎水本虛,不能濟肝而后發(fā)痙,既痙而水難淬補,心之本體欲失,然大動也。甚則痛者,陰維為病主心痛,此證熱久傷陰,八脈麗于肝腎,肝腎虛而累及陰維,故心痛,非如寒氣客于心胸之痛可用溫通,故以鎮(zhèn)腎氣、補任脈、通陰維之龜版止心痛,合入肝搜邪之二甲,相濟成功也。

查看詳情

阿膠雞子黃湯

  阿膠雞子黃湯

  方歌:阿膠雞子黃湯好,地芍鉤藤牡蠣草,決明茯神絡石藤,陰虛動風此方保。

  方義:本方是用于滋陰熄風之劑,適宜于肝風內動而屬于陰虛血虧者。若陰血既虧,則筋脈失其榮養(yǎng);因筋脈拘攣,伸縮不能自如。阿膠、雞子黃滋陰血,熄風陽,為君藥,以養(yǎng)血滋陰。生地、白芍、甘草酸甘化陰,柔肝熄風,為臣藥。鉤藤、石決明、牡蠣平肝潛陽熄風;茯神木平肝安神,共為佐藥。絡石藤舒筋通絡,為使藥。

  阿膠雞子黃湯的用法用量

  組成:陳阿膠(烊沖)6g,生白芍9g,石決明15g,雙鉤藤6g,生地12g,清炙草2g,生牡蠣12g,絡石藤9g,茯神木12g,雞子黃(先煎帶水)2個。

  用法:水煎服。

  阿膠雞子黃湯的功效主治

  功效:滋陰養(yǎng)血,柔肝熄風。

  主治:邪熱久羈,陰血不足,虛風內動證。筋脈拘急,手足瘛瘢,心煩不寐或頭目眩暈,舌絳少苔,脈細數(shù)。

  運用:以筋脈拘急,手足瘛疭,舌絳苔少,脈細數(shù)為辨證要點。

  阿膠雞子黃湯的相關論述

  《重訂通俗傷寒論》:“血虛生風者,非真風也,實因血不養(yǎng)筋,筋脈拘攣,伸縮不能自如,故手足瘛疭。類似風動,故名日內虛暗風,通稱肝風。溫熱病末路,多見此癥者,以熱傷血液故也。方以阿膠、雞子黃為君,取其血肉有情,液多質重,以滋血液而息肝風。臣以芍、草、茯神木,一則酸甘化陰以柔肝,一則以木制木而息風。然心血虛者,肝陽必亢,故佐以決明、牡蠣介類潛陽。筋攣者絡亦不舒,故使以鉤藤、絡石通絡舒筋也。此為養(yǎng)血滋陰,柔肝息風之良方。”

查看詳情

小定風珠

  小定風珠

  方義:方中雞子黃、阿膠,為血肉有情之晶,能滋補陰液而熄內風;龜版、淡菜滋陰潛陽,并能降逆平沖;童便滋陰降火。合用而有滋陰潛陽,熄風降逆之效。

  小定風珠的用法用量

  組成:雞子黃1枚(生用),真阿膠6克,生龜版18克,童便1杯,淡萊9克。

  用法:上藥用水一升,先煮龜版、淡菜,得400毫升,去滓,入阿膠,上火烊化,再入雞子黃攪勻,沖入童便,頓服之。

  小定風珠的功效主治

  功效:滋陰潛陽,熄風降逆。

  主治:治溫邪久羈下焦,消爍肝腎陰液,虛火上沖,發(fā)為痙厥呃忒,脈細而勁者。

查看詳情

地黃飲子

  地黃飲子

  方歌:地黃飲子山茱斛,麥味菖蒲遠志茯,蓯蓉桂附巴戟天,少入薄荷姜棗服。

  方義:“喑痱”是由于下元虛衰,陰陽兩虧,虛陽上浮,痰濁隨之上泛,堵塞竅道所致。“喑”是指舌強不能言語,“痱”是指足廢不能行走。腎藏精主骨,下元虛衰,包括腎之陰陽兩虛,致使筋骨失養(yǎng),故見筋骨痿軟無力,甚則足廢不能用;足少陰腎脈夾舌本,腎虛則精氣不能上承,痰濁隨虛陽上泛堵塞竅道,故舌強而不能言;陰虛內熱,故口干不欲飲,虛陽上浮,故面赤;腎陽虧虛,不能溫煦于下,故足冷;脈沉細數(shù)是陰陽兩虛之象。此類病證常見年老及重病之后,治宜補養(yǎng)下元為主,攝納浮陽,佐以開竅化痰。

  方用熟地黃、山茱萸滋補腎陰,肉蓯蓉、巴戟天溫壯腎陽,四味共為君藥。配伍附子、肉桂之辛熱,以助溫養(yǎng)下元,攝納浮陽,引火歸原;石斛、麥冬、五味子滋養(yǎng)肺腎,金水相生,壯水以濟火,均為臣藥。石菖蒲與遠志、茯苓合用,是開竅化痰,交通心腎的常用組合,是為佐藥。姜、棗和中調藥,功兼佐使。

  地黃飲子的用法用量

  組成:熟干地黃(焙)12g,巴戟天(去心)、山茱萸(炒)、石斛(去根)、肉蓯蓉(酒浸,切焙)、附子(炮裂,去皮臍)、五味子(炒)、官桂(去粗皮)、白茯苓(去黑皮)、麥門冬(去心,焙)、菖蒲、遠志(去心)各15g。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9-15g,水一盞,加生姜三片,大棗二枚,擘破,同煎七分,去,食前溫服。

  現(xiàn)代用法:加姜棗水煎服。

  加減:若屬痱而無喑者,減去石菖蒲、遠志等宣通開竅之品;喑痱以陰虛為主,痰火偏盛者,去附、桂,酌加川貝母、竹瀝、膽南星、天竺黃等以清化痰熱;兼有氣虛者,酌加黃芪、人參以益氣。

  地黃飲子的功效主治

  功效:滋腎陰,補腎陽,開竅化痰。

  主治:下元虛衰,痰濁上泛之喑痱證。舌強不能言,足廢不能用,口干不欲飲,足冷面赤,脈沉細弱。

  運用:本方為治療腎虛喑痱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舌喑不語,足廢不用,足冷面赤,脈沉細弱為辨證要點。

  地黃飲子的禁忌

  本方偏于溫補,故對氣火上升,肝陽偏亢而陽熱之象明顯者,不宜應用。

  地黃飲子的各家論述

  1、原書主治 《圣濟總錄》卷51:“腎氣虛厥,語聲不出,足廢不用。”

  2、方論選錄 張秉成《成方便讀》卷2:“夫中風一證,有真中,有類中。真中者,真為風邪所中也。類中者,不離陰虛、陽虛兩條。如腎中真陽虛者,多痰多濕;真陰虛者,多火多熱。陽虛者,多暴脫之證;陰虛者,多火盛之證。其神昏不語,擊仆偏枯等證,與真中風似是而實非,學者不得不詳審而施治也。此方所云少陰氣厥不至,氣者,陽也,其為腎臟陽虛無疑矣。故方中熟地、巴戟、山萸、蓯蓉之類,大補腎臟之不足,而以桂、附之辛熱,協(xié)四味以溫養(yǎng)真陽;但真陽下虛,必有浮陽上僭,故以石斛、麥冬清之;火載痰升,故以茯苓滲之;然痰火上浮,必多堵塞竅道,菖蒲、遠志能交通上下而宣竅辟邪;五味以收其耗散之氣,使正有所歸;薄荷以搜其不盡之邪,使風無留著;用姜、棗者,和其營衛(wèi),匡正除邪耳。”

查看詳情

聲明:本站圖/文均來自于網絡收集,僅供病友參考,不作為醫(yī)療診斷依據(jù)。

閩公網安備 35020302001071號 ICP證書

Copyright ? 2022-2025廈門沃鴻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閩ICP備13021446號-22 互聯(lián)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不良信息舉報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