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山楂(焦)300g,六神曲(炒)100g,半夏(制)100g,茯苓100g,陳皮50g,連翹50g,萊菔子(炒)50g,麥芽(炒)50g。
用法:以上八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用水泛丸,干燥,制成水丸;或每100g粉末加煉蜜125~155g制成大蜜丸,即得。
功用:消食,到滯,和胃。
主治:用于食積停滯,脘腹脹滿,噯腐吞酸,不欲飲食。
運用:用于消化不良,小兒厭食。
1.忌生冷油膩不易消化食物。
2.不宜在服藥期間同時服用滋補性中藥。
3.有高血壓、心臟病、肝病、糖尿病、腎病等慢性病嚴重者應在醫(yī)師指導下服用。
4.兒童、孕婦、哺乳期婦女、年老體弱者應在醫(yī)師指導下服用。
5.服藥3天癥狀無緩解,應去醫(yī)院就診。
6.對本品過敏者禁用,過敏體質者慎用。
7.藥品性狀發(fā)生改變時禁止服用。
8.兒童必須在成人監(jiān)護下使用。
9.請將此藥品放在兒童不能接觸的地方。
10.如正在服用其他藥品,使用本品前請咨詢醫(yī)師或藥師。
《丹溪心法》卷三:保和丸
【藥方名稱】保和丸
【處方】山楂180克,神曲60克,半夏、茯苓各90克,陳皮、連翹、蘿卜子各30克。
【制法】上藥研末,炊餅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消食和胃。主食積停滯,胸脘痞滿,腹脹時痛,噯腐吞酸,惡食,或嘔吐泄瀉,脈滑,舌苔厚膩或黃。
【用法用量】每服70~80丸,空腹時用白湯送下。
【備注】方中山楂善消油膩肉滯;神曲能消酒食陳腐之積;萊菔子消面食痰濁之滯;陳皮、半夏、茯苓理氣和胃,燥濕化痰,連翹散結清熱,共成消食和胃之功。
【摘錄】《丹溪心法》卷三
《雜病源流犀燭》卷十四:保和丸
【藥方名稱】保和丸
【處方】楂肉5錢,姜半夏5錢,黃連5錢,陳皮5錢,神曲3錢,麥芽2錢。
【制法】將神曲打糊為丸。
【功能主治】食積、酒積。
【用法用量】每服50-70丸,白湯送下。
【摘錄】《雜病源流犀燭》卷十四
《癥因脈治》卷四:保和丸
【藥方名稱】保和丸
【處方】萊菔子、楂肉、神曲、麥芽、陳皮、甘草。
【功能主治】食積痢。
【摘錄】《癥因脈治》卷四
《傷寒大白》卷二:保和丸
【藥方名稱】保和丸
【處方】山楂、麥芽、萊菔子、熟半夏、連翹、香附、枳殼。
【功能主治】食滯中焦,生冷抑遏,致發(fā)狂癥。
【用法用量】熱甚,加梔、連;濕郁痞滿,合平胃散、石菖蒲。
【摘錄】《傷寒大白》卷二
《奇效良方》卷六十四:保和丸
【藥方名稱】保和丸
【處方】糖球4兩,陳皮半兩,茯苓半兩,半夏曲半兩,蘿卜子2錢5分,白術1兩,使君子肉1兩,神曲1兩,麥糵1兩,木香2兩2錢4分,砂仁4兩4錢,黃連4兩5分。
【制法】上為細末,水發(fā)為丸,如蘿卜子大。
【功能主治】小兒脾胃虛弱,飲食不能克化,日久羸瘦。
【用法用量】每服1錢,米飲湯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奇效良方》卷六十四
《圣濟總錄》卷一七一:保和丸
【藥方名稱】保和丸
【處方】丹砂(研)1錢,蝎梢2-7個,雄黃(研)2錢,蘆薈(研)半錢,熊膽(研)半錢,蛇蛻(燒灰)1錢,瓜蒂2-7枚,蟾酥1皂子大(湯浸),膩粉(研)半錢,龍腦(研)半錢,麝香(研)半錢,牛黃(研)半錢。
【制法】上為末,用浸蟾酥并面糊為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小兒驚癇,身熱,手足瘈疭,目睛上視,狀如中風。
【用法用量】每服用倒流水先化1丸,滴鼻內,良久嚏訖,即用薄荷水送下1丸。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七一
《幼幼集成》卷六:保和丸
【藥方名稱】保和丸
【處方】人參(切,焙)3錢,漂白術3錢,白云苓1錢5分,炙甘草1錢,山楂肉1錢,老麥芽1錢,六神曲1錢。
【制法】上為細末,米糊為極小丸。
【功能主治】痘后一向能食,今不思食,聞食氣即嘔。
【用法用量】每服1-2錢,米飲送下。
【摘錄】《幼幼集成》卷六
《直指小兒附遺》卷四:保和丸
【藥方名稱】保和丸
【處方】白術(泔浸,土炒)2兩,蒼術(泔浸,炒)2兩,厚樸(姜汁制)2兩,陳皮(去白)2兩,甘草(炙)5錢,莪術(醋炒)1兩,三棱(醋炒)2兩,香附(炒)2兩,砂仁(炒)5錢,益智(炒)6錢,蘿卜子(炒)1兩,山藥8錢,人參(去蘆)5錢,肉果(去油)40個,白豆蔻4錢,檳榔3個,木香5錢,神曲(炒)1兩,麥芽(炒取粉)、山楂2兩,茯苓(去皮)1兩,使君子肉1兩,干荸薺1兩。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龍眼大。
【功能主治】小兒乳食所傷,吐瀉積滯,肚腹疼痛。
【用法用量】方中麥芽用量原缺。
【摘錄】《直指小兒附遺》卷四
《壽世保元》卷三:保和丸
【藥方名稱】保和丸
【處方】陳皮3錢,半夏(姜汁炒)3錢,白茯苓(去皮)3錢,連翹3錢,神曲3錢,山楂肉3錢,蘿卜子(炒)3錢,黃連(姜炒)2錢。
【制法】上為末,稀米糊為丸,胭脂為衣,如粟米大。
【功能主治】實熱翻胃。
【用法用量】每服60-70丸,人參煎湯,入竹瀝同下。
【摘錄】《壽世保元》卷三
《醫(yī)統(tǒng)》卷八十九引《直指小兒》:保和丸
【藥方名稱】保和丸
【處方】白術5兩,茯苓3兩,半夏(制)3兩,山楂3兩,神曲(炒)3兩,陳皮2兩,連翹2兩,蘿卜子2兩,蒼術(制)1兩,枳實(炒)1兩,香附子(制)1兩,厚樸(制)1兩,黃芩(酒炒)1兩,黃連(酒炒)1兩。
【制法】上為細末,生姜汁打面糊為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消食導滯,健脾和胃。主小兒食滯,脾胃不和,噯氣吞酸,嘔吐泄瀉,胸膈痞悶。
【用法用量】每服50丸,漸加至70-80丸,食后茶湯送下。
【注意】忌飲酒及食肉面。
【摘錄】《醫(yī)統(tǒng)》卷八十九引《直指小兒》
《杏苑》卷四:保和丸
【藥方名稱】保和丸
【處方】山楂肉6錢,蒼術(米泔浸)3錢,白術3錢,半夏(姜制)3錢,黃芩(土炒)3錢,白茯苓3錢,橘紅3錢,蘿卜子2錢,黃連(土炒,去土)4錢,神曲4錢,吳茱萸1錢,連翹1錢。
【制法】上為末,生姜自然汁煮宿,蒸餅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吞酸嘈雜。
【用法用量】每服60丸,食遠橘皮湯送下。
【摘錄】《杏苑》卷四
《墨寶齋集驗方》:保和丸
【藥方名稱】保和丸
【處方】白術1斤(蒸),陳皮8兩(洗),厚樸8兩(姜汁炒),山楂肉6兩(飯上蒸),蒼術半斤(炒),甘草(炙)6兩,谷芽半斤(炒),萊菔子4兩(炒)。
【制法】上為末,老粳米煮湯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調理脾胃。主
【用法用量】每服1-2錢,以白湯送下。
【摘錄】《墨寶齋集驗方》
《幼科發(fā)揮》卷三:保和丸
【藥方名稱】保和丸
【處方】陳皮5錢,枳殼(炒)3錢,黃連(姜汁炒)5錢,神曲3錢,山楂肉3錢,麥糵3錢,萊菔子(炒)3錢,檳榔3錢。
【制法】上為末,水糊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小兒濕熱食積所致痢疾。
【用法用量】白湯送下。
【摘錄】《幼科發(fā)揮》卷三
《一盤珠》卷三:保和丸
【藥方名稱】保和丸
【處方】蒼術、陳皮、白術、茯苓、半夏、砂仁、香附、神曲、白芍、厚樸、甘草各等分。
【功能主治】食積泄瀉,泄時腹痛,泄后痛減。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據劑型,當作“保和湯”。
【摘錄】《一盤珠》卷三
脾胃不和吃什么中成藥調理
組成:枳實(炒)100g,大黃200g,黃連(姜汁炒)60g,黃芩60g,六神曲(炒)100g,白術(炒)100g,茯苓60g,澤瀉40g。
用法:八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用水泛丸,干燥,即得??诜?,一次6~9g,一日2次。
功用:消積導滯,清利濕熱。
主治:用于飲食積滯、濕熱內阻所致的脘腹脹痛、不思飲食、大便秘結、痢疾里急后重。
現代運用:用于治療慢性便秘;痢疾。
《內外傷辨》卷下:枳實導滯丸
【藥方名稱】枳實導滯丸
【處方】大黃30克 枳實(麩炒,去瓤)、神曲(炒)各15克,茯苓(去皮)、黃芩(去腐)、黃連(揀凈)、白術各10克,澤瀉6克。
【制法】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濕熱積滯內阻,胸脘痞悶,下痢或泄瀉,腹痛,里急后重,或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舌苔黃膩,脈象沉實。
【用法用量】每服50~70丸,空腹時用溫水送下。
【摘錄】《內外傷辨》卷下
方義:活血化瘀鱉甲煎,蜂巢蜣婦蟲射干;桃硝芩草丹紫桂,參夏姜黃柴芍添。再加石葦膠麥樸,瘧母日久瘀在脅;腹痛消瘦女經止,化痰軟堅服之痊。
組成:鱉甲12分(炙),烏扇3分(炮),黃芩3分,柴胡6分,鼠婦3分(熬),干姜3分,大黃3分,芍藥5分,桂枝3分,葶藶1分(熬),石葦3分(去毛),厚樸3分,牡丹5分(去心),瞿麥2分,紫葳3分,半夏1分,人參1分,庶蟲5分(熬),阿膠3分(炙),蜂窠4分(炙),赤硝12分,蜣螂6分(熬),桃仁2分。
用法:以上23味藥,為末,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盡一半。著鱉甲于中,煮令泛爛如膠漆,絞取汁,內諸藥,煎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
現代用法:取灶下灰三斤,黃酒10斤,浸灰內濾過取汁,煎鱉甲成膠狀,其余二十二味共為細末,將鱉甲膠放入煉蜜中,和勻為小丸,每服3g,每日三次。
功用:消痞化積,活血化瘀,疏肝解郁。
主治:主瘧疾日久不愈,脅下痞硬有塊,結為瘧母,以及癥瘕積聚。
由于本方長于消癥散結,扶正之力不足,若癓瘕而正氣虛甚者慎用。
孕婦忌服。
《圣濟總錄》卷四十五:鱉甲煎丸
【藥方名稱】鱉甲煎丸
【處方】鱉甲(醋炙,去裙襕)1兩,硇砂(不夾石者)1兩,芫花(醋拌,炒)1兩,狼毒(碎,銼,炒)1兩,干漆(炒煙盡)1兩,京三棱(炮,銼)3兩,巴豆2錢(去皮心,研細,與硇砂用醋1升同熬成膏)。
【制法】上除硇砂、巴豆外為末,與巴豆膏同拌勻,水煮面糊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脾臟久積冷氣,攻心腹痛脹,惡心嘔逆,臍下撮痛。
【用法用量】每服1丸,食后生姜湯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四十五
《普濟方》卷二四九引《衛(wèi)生家寶》:鱉甲煎丸
【藥方名稱】鱉甲煎丸
【處方】鱉甲3兩(水浸3日3夜,去裙,米醋蘸炙令脆,為末),桃仁100個(湯浸,去皮尖,炒黃,細研),硇砂(湯化,去石,煎成霜)3分,上藥用釅醋4升,砂盆中慢火熬成膏,更入后藥:厚樸(去皮,生姜汁炙)1兩,陳皮(去白)1兩,神曲(炒)1兩,肉桂(去皮)1兩,肉豆蔻4個,檳榔2兩,柴胡(去苗)半兩。
【制法】上為末,再溫前膏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小腸氣發(fā)不可忍,并治淋。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以細切生蔥熱酒送下。
【注意】忌生冷、油膩、濕面。
【摘錄】《普濟方》卷二四九引《衛(wèi)生家寶》
《圣惠》卷四十八:鱉甲煎丸
【藥方名稱】鱉甲煎丸
【處方】鱉甲2兩(涂醋炙令黃,去裙襕),防葵1兩(銼,炒令黃),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上3味為細末,以醋2升,煎令如膏),干漆1兩(搗碎,炒令煙出),桂心3分,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川椒紅1兩(微炒),桃仁2兩半(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銼,研入),木香1兩,枳實1兩(麩炒微黃)。
【制法】上為細末,納前煎中,更入少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積聚氣久不消,心腹虛脹,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20丸,以生姜、橘皮湯送下。
【摘錄】《圣惠》卷四十八
《痢瘧纂要》卷十二:鱉甲煎丸
【藥方名稱】鱉甲煎丸
【處方】鱉甲2兩,香附5錢,三棱5錢,莪術5錢,海粉5錢,青皮5錢,紅花5錢,桃仁5錢,神曲5錢,麥芽5錢。
【制法】上用醋煮,曬干,為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瘧母血虛者。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白湯送下。
【摘錄】《痢瘧纂要》卷十二
《普濟方》卷二三六引《博濟》:鱉甲煎丸
【藥方名稱】鱉甲煎丸
【別名】鱉甲柴胡煎丸、青蒿鱉甲煎丸、鱉甲煎、柴胡煎丸
【處方】鱉甲(去裙襕,醋炙)2兩,柴胡(去苗)2兩,甘草(炙,銼)1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1兩,桔梗1兩,當歸(切,焙)1兩,地骨皮1兩,人參1兩,赤芍藥1兩,木香半兩,桂(去粗皮)半兩,黃連1分,胡黃連1分,麝香(另研)2錢,酥3兩,蜜3兩。
【制法】上除麝香、酥、蜜外為末,用青蒿1斤,童子小便5升,好酒1升,熬青蒿至2升,去蒿,入酥、蜜,再熬成膏,候冷,入藥末、麝香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補虛勞。主虛勞骨蒸,早晚煩熱,寢食不安,五心熱悶,百節(jié)酸疼,肌瘦盜汗。
【用法用量】鱉甲柴胡煎丸(《圣濟總錄》卷一七九)、青蒿鱉甲煎丸(《永類鈐方》卷十六)、鱉甲煎(《醫(yī)部全錄》卷三○六)、柴胡煎丸(《普濟方》卷三九○)。
【摘錄】《普濟方》卷二三六引《博濟》
《圣惠》卷二十八:鱉甲煎丸
【藥方名稱】鱉甲煎丸
【處方】鱉甲2兩(別搗為末),干漆(搗碎,炒令煙出)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京三棱1兩(炮裂,銼),川大黃1兩(銼碎,炒過),木香半兩。
【制法】上為末。先將鱉甲末以頭醋3升煎令稠,然后入諸藥末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虛勞,癥瘕不消。
【用法用量】每服1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溫酒送下。
【注意】忌莧菜、生冷。
【摘錄】《圣惠》卷二十八
《魏氏家藏方》卷十:鱉甲煎丸
【藥方名稱】鱉甲煎丸
【處方】木香半兩(炒),胡黃連2兩,當歸1兩(去蘆),人參半兩(去蘆),茯苓1兩(白者,去皮),訶子半兩(炮,去核),檳榔1兩,使君子49個(炮),鱉甲2兩(醋浸,炙),麝香半兩(別研),蘆薈2錢半(別研),蕪荑1兩。
【制法】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小兒諸般疳疾。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米飲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魏氏家藏方》卷十
方歌:木香檳榔青陳皮,黃柏黃連莪術齊,大黃黑丑兼香附,瀉痢后重熱滯宜。
方義:本方主治濕熱食積證,其病機核心為食積停滯,壅塞氣機,生濕蘊熱,治宜行氣導滯、攻積泄熱。
方中用木香、檳榔行氣導滯,調中止痛,消脘腹脹滿,除里急后重,為君藥。大黃、牽牛攻積導滯,泄熱通便;青皮、香附疏肝理氣,消積止痛,助木香、檳榔行氣導滯,共為臣藥。莪術祛瘀行氣,散結止痛;陳皮理氣和胃,健脾燥濕;黃連、黃柏清熱燥濕而止痢,均為佐藥。諸藥合用,以行氣導滯為主,配以清熱、攻下、活血之品,共奏行氣導滯、攻積泄熱之功。
組成:木香、檳榔、青皮、陳皮、廣荗(燒)、枳殼、黃連各30g,黃柏、大黃各90g,香附子(炒)、牽牛各120g。
用法:上為細末,水泛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后生姜湯送下?,F代用法:為細末,水泛小丸,每服3-6g,食后生姜湯或溫開水送下,日2次。
加減:若積滯重,大便秘結為主者,加枳殼、芒硝以導滯通便;用治濕熱痢疾,去陳皮、牽牛、莪術,加秦皮、白頭翁以清熱解毒止痢?!夺t(yī)方集解》所載木香檳榔丸有三棱、枳殼,并以芒硝水為丸,其攻積導滯力更強。
功用:行氣導滯,攻積泄熱。
主治:積滯內停,濕蘊生熱證。脘腹痞滿脹痛,赤白痢疾,里急后重,或大便秘結,舌苔黃膩,脈沉實者。
運用:本方為治療濕熱積滯之重證的常用方。臨床以脘腹脹痛,便秘或下痢里急后重,苔黃膩,脈沉實為使用依據。
本方破氣攻積之力較強,宜于積滯較重而行氣俱實者,老人、體弱者慎用,孕婦禁用。
組成:檳榔300g,牽牛子(炒)400g,陳皮100g,木香75g,厚樸(姜制)100g,三棱(醋制)100g,莪術(醋制)100g,豬牙皂50g。
用法:上八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用水泛丸,低溫干燥,即得。
功用:消積化滯,行氣止痛。
主治:用于飲食內停,氣郁不舒導致的胸脅脹滿,胃脘疼痛。
《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天津、蘭州方):開胸順氣丸
【藥方名稱】開胸順氣丸
【處方】檳榔1斤,廣木香1斤,山楂1斤,神曲(麩炒)1斤,炒麥芽1斤,厚樸(姜制)1斤,枳實(麩炒)1斤,烏藥1斤8兩,青皮(醋炒)1斤8兩,熟軍1斤8兩,甘草8兩,炒萊菔子1斤8兩。
【功能主治】開胸順氣,健胃消食。主胸腹脹滿,消化不良,嘔吐惡心,停食蓄水,紅白痢疾。
【用法用量】上為細末,水丸:涼開水泛為小丸,2錢重裝袋。每次服1袋;蜜丸;煉蜜為丸3錢重,蠟皮或蠟紙筒封固,每次服1丸,白開水送下。
【注意】孕婦及氣虛者忌服。
【摘錄】《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天津、蘭州方)
《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開胸順氣丸
【藥方名稱】開胸順氣丸
【處方】檳榔(炒)6兩,二丑(炒)8兩,陳皮2兩,木香1兩5錢,三棱(炒)2兩,莪術(炙)2兩,牙皂1兩,厚樸(炙)2兩。
【制法】上為細末,過羅,茵陳熬水,泛為小丸。
【功能主治】消積化滯。行氣止痛。主停食停水,氣郁不舒,膨悶脹滿,胃脘疼痛,紅白痢疾,瘧疾。
【用法用量】每服1至2錢,溫開水送水。
【注意】孕婦忌服。年老體弱勿服。服藥后過3小時再飲食。
【摘錄】《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開胸順氣丸
【藥方名稱】開胸順氣丸
【處方】木香80兩,黑牽牛(炒)160兩,黃芩40兩,香附(炙)120兩,五靈脂(炒)80兩,大黃160兩,莪術(炙)40兩,橘皮80兩,豬牙皂40兩,三棱(炒)40兩。
【制法】上為細末,過羅,用冷開水泛為小丸,滑石為衣,闖亮。
【功能主治】消食逐水,調氣化滯。主食積氣聚,膨脹痞滿,氣滯停水,胃脘刺痛。
【用法用量】每服1至2錢,每日1至2次,溫開水送下。
【注意】年老氣虛者及孕婦忌服。
【摘錄】《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方義:方中三藥均為消食藥,其中山楂善消油膩肉食積滯,麥芽善消米面食積,六神曲消食積兼能醒脾和胃。三藥相配,助消化,除油膩,健脾胃,適用于肉、食、米、面諸積。
組成:山楂、六神曲(麩炒)、炒麥芽。
用法:口服。一次1—2丸,一日1—3次;小兒酌減。
功用:開胃消食。
主治:食積內停所致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脘腹脹悶。
1、飲食宜清淡,忌酒及辛辣、生冷、油膩食物。
2、不宜在服藥期間同時服用滋補性中藥。
3、脾胃虛弱,無積滯而食欲不振者不適用。
4、有高血壓、心臟病、肝病、糖尿病、腎病等慢性病嚴重者應在醫(yī)師指導下服用。
5、兒童、孕婦、哺乳期婦女、年老體弱者應在醫(yī)師指導下服用。
6。服藥3天癥狀無緩解,應去醫(yī)院就診。
7、對本品過敏者禁用,過敏體質者慎用。
8、本品性狀發(fā)生改變時禁止使用。
9、兒童必須在成人監(jiān)護下使用。
10、請將本品放在兒童不能接觸的地方。
11、如正在使用其他藥品,使用本品前請咨詢醫(yī)師或藥師。
12、服用前應除去蠟皮、塑料球殼;本品可嚼服,也可分份吞服。
方歌:健脾參術苓草陳,肉蔻香連合砂仁,楂肉山藥曲麥炒,消補兼施此方尋。
方義: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健脾;山楂、神曲、麥芽消導食積;山藥、肉豆蔻健脾止瀉;黃連清熱燥濕以解濕熱;木香、砂仁、陳皮理氣和胃。
組成:白術15g,木香、黃連、甘草各6g,白茯苓10g,人參9g,神曲、陳皮、砂仁、麥芽、山楂、山藥、肉豆蔻各6g。
用法:上為細末,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50丸,空腹時用陳米湯送下,一日二次。
功用:健脾消食,瀉熱導滯。
主治:治脾胃虛弱,食積內停,脘腹痞脹,飲食減少,大便溏薄,苔膩微黃,脈濡弱。
組成:枳實(炒)250g,白術(炒)500g。
用法:以上二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另取荷葉75g,加水煎煮,濾過,用煎出液泛丸,干燥,即得。
功用:健脾消食,行氣化濕。
主治:用于脾胃虛弱,食少不化,脘腹痞滿。
組成:白術(米泔水浸,用山黃土拌,蒸九次,曬九次,去土,切片,焙干)90克,人參(去蘆,人乳浸透,飯鍋上蒸熱)90克,白茯苓(去粗皮,水飛,去筋膜,人乳拌,飯鍋上蒸,曬干)45克,橘紅、山楂肉(蒸)、神曲(炒)各60克,川黃連(姜汁炒)、白豆蔻仁(微炒)、澤瀉(去毛,炒)各11克,桔梗(米泔漫,炒)、真藿香(洗)、甘草(蜜炙,去皮)各15克,白扁豆(炒,去殼)、蓮肉(去心)各30克,薏苡仁(淘凈,炒)90克,干山藥(炒)、麥芽面(炒)、芡實(凈肉炒)各45克。
用法:上藥研末,煉蜜丸,每丸重6克。每服1丸,醉飽后服2丸,細嚼,淡姜湯送下。
功用:健脾開胃,消食止瀉,調和臟腑,滋養(yǎng)榮衛(wèi)。
主治:治脾胃虛弱,食不運化,脘腹脹滿,面黃肌瘦,大便溏泄。
1.服藥期間忌食生冷、辛辣油膩之物。
2.哺乳期婦女慎用。
3.服藥三天癥狀未改善,或癥狀加重,或出現新的癥狀者,應立即停藥并去醫(yī)院就診。
4.有慢性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便膿血等慢性病史者,患泄瀉后應在醫(yī)師指導下使用。
5.小兒用法用量,請咨詢醫(yī)師或藥師。
6.對本品過敏者禁用,過敏體質者慎用。
7.本品性狀發(fā)生改變時禁止使用。
8.兒童必須在成人監(jiān)護下使用。
9.請將本品放在兒童不能接觸的地方。
10.如正在使用其他藥品,使用本品前請咨詢醫(yī)師或藥師。
組成:枳實(麩炒,去瓤)、大麥蘗(面炒)、神曲(炒)各30克,白術60克。
用法:上為細末,荷葉裹燒飯為丸,梧桐子大。每服50丸,空腹時溫水下。
主治:強食過飽,心胸滿悶不快。
【來源】《玉機微義》卷十八。
【組成】白術(米泔浸一日)120克,黑枳實(去瓤,麩炒)60克,陳皮(去白)、半夏(姜湯泡七次)、神曲(炒)、麥芽(炒)、山楂肉各45克。
【用法】上為細末,另用鮮荷葉數片煮湯取汁,入老倉米煮飯,荷葉鋪蓋,乘熱搗爛,以細絹絞精華汁,揉拌藥末,成劑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0丸,空腹時用白湯下。
【主治】瀉泄。
【加減】如胃寒,加砂仁30克,氣滯不行,加木香15克,常有痰火,胸膈痞悶,加黃連、茯苓各30克。
組成:橘皮、半夏、枳實各30克,白術60克。
用法:上藥為末,荷葉裹米煨飯,搗爛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60丸,橘皮煎湯下。
加減:食不消,加神曲、麥芽;氣逆,加木香、白豆蔻;胃脘痛,加草豆蔻;氣升,加沉香。
功用:健胃消食,利濕化痰。
主治:用于脾虛食滯,不思飲食,消化不良,嘔吐痰飲。
1.忌食生冷油膩不易消化食物。
2.不適用于脾胃虛寒,主要表現為脘腹作脹,喜熱飲食,疲倦乏力,面色無華,怕冷。
3.小兒用法用量,請咨詢醫(yī)師或藥師。
4.服藥三天癥狀無改善,或出現其他癥狀時,應立即停用并到醫(yī)院診治。
5.對本品過敏者禁用,過敏體質者慎用。
6.本品性狀發(fā)生改變時禁止使用。
7.兒童必須在成人監(jiān)護下使用。
8.請將本品放在兒童不能接觸的地方。
9.如正在使用其他藥品,使用本品前請咨詢醫(yī)師或藥師。
【藥方名稱】橘半枳術丸
【處方】白術4兩,枳實2兩,前胡2兩,廣橘紅1兩,半夏1兩,神曲1兩,麥芽粉1兩,陳黃米8合(炒)。
【制法】荷葉湯迭丸,
【功能主治】脾胃元氣久虛,不能消導飲食,運化精微,漸有停飲,積于三脘,以致痞結倒飽,痰唾稠粘,嘔逆咳嗽,腸鳴泄瀉。
【用法用量】每服2-3錢,午后姜湯吞下。
【摘錄】《活人方》卷二
方歌:枳實消痞四君全,麥芽夏曲樸姜連,蒸餅糊丸消積滿,清熱破結補虛全。
方義:本方證因脾胃素虛,升降失職,寒熱互結,氣壅濕聚所致。常見心下痞滿,不欲飲食,倦怠乏力,大便不暢等癥。此屬虛實相兼,寒熱錯雜,熱重寒輕,實多虛少之證。治宜行氣消痞,健脾補虛,平調寒熱。
方中枳實苦辛微寒,行氣消痞為君;厚樸苦辛而溫,行氣除滿為臣。兩者合用,以增行氣消痞除滿之效。黃連苦寒清熱燥濕而除痞,半夏曲辛溫散結而和胃,少佐干姜辛熱溫中祛寒,三味相伍,辛開苦降,平調寒熱,共助枳、樸行氣開痞除滿之功;麥芽甘平,消食和胃;人參、白術、茯苓、炙甘草(四君子湯)益氣健脾,祛濕和中,共為佐藥。炙甘草還兼調藥之用,亦為使藥。
組成:干生姜、甘草(炙)、麥芽曲、白茯苓、白術各6g,半夏曲、人參各9g,厚樸(炙)12g,枳實、黃連各15g。
用法: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湯下,食遠服。現代用法:共為細末,水泛小丸或糊丸,每服6-9 g,飯后溫開水送下,日2次;亦可改為湯劑,水煎服。
加減:脾虛甚者,重用人參、白術以增益氣健脾之功;偏寒者,減黃連,加重干姜用量,可再加高良姜、肉桂等以助溫中散寒之力;脹滿重者,可加陳皮、木香以加強行氣消脹之效。
功用:消痞除滿,健脾和胃。
主治:脾虛氣滯,寒熱互結證。心下痞滿,不欲飲食,倦怠乏力,大便不暢,苔膩而微黃,脈弦。
運用:本方為治療脾虛氣滯,寒熱互結之心下痞滿證之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心下痞滿,食少倦怠,苔膩微黃為辨證要點。
1.原書主治 《蘭室秘藏》卷上:“治右關脈弦,心下虛痞,惡食懶倦,開胃進飲食。”
2.方論選錄 《成方便讀》卷3:“夫滿而不痛者為痞,痞屬無形之邪,自外而入,客于胸胃之間,未經有形之痰血飲食互結,僅與正氣搏聚一處為患。故以黃連、干姜并用,一辛一苦,一散一降,則無論寒熱之邪,皆可開泄,二味實為治痞之主藥。然痞結于中,則氣壅濕聚,必漸至痰食交阻,故以枳實破氣、厚樸散濕、麥芽化食、半夏行痰,自無膠固難愈之勢。但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必以四君子坐鎮(zhèn)中州,祛邪扶正,并駕齊驅。故此方無論虛實之痞,皆可治之。用蒸餅糊丸者,以谷氣助脾胃之蒸化耳。”
組成:葛花5錢,白豆蔻5錢,砂仁5錢,木香5錢,神曲5錢,干葛2錢,陳皮2錢,白術2錢,青皮2錢,白茯苓2錢,澤瀉2錢,豬苓1錢5分,人參1錢5分,甘草3錢。
制法:研為細末,和勻。
用法:每服2錢,臨臥沸湯調服。汗出立效,不損元氣。
功效:散酒積毒。
主治:主宿食酒傷,胸膈滿悶,口吐酸水,惡食嘔逆;及年遠日久,酒疸面眼俱黃,不思飲食。
組成:人參1兩,白術1兩,茯苓1兩,山藥1兩,米仁1兩,芡實1兩,蓮肉1兩,甘草1兩,陳皮1兩,山楂1兩,麥芽1兩,砂仁1兩,黃連1兩,澤瀉1兩,芍藥1兩,連翹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用法:空心清米湯化下。
主治:小兒脾胃虛弱。
人參、白術以益其氣,當歸、白芍以滋其血,木香、陳皮以利其滯,麥芽、枳實以消其積,半、苓、山藥以燥其濕。濕者燥之,積者消之,滯者利之,血主濡之,氣主呵之,則不剛不柔,無過不及之患。脾胃既得其養(yǎng),又安有不強健者哉。
組成:人參5錢,白術(土炒)1兩,白茯苓1兩,廣陳皮1兩,當歸(酒洗)1兩,白芍藥(炒)1兩,麥芽(炒)1兩,木香5錢,半夏曲1兩,山藥2兩,枳實5錢。
制法:上為末,陳米糊為丸,如椒目大。
用法:每服3錢,食后白湯送下。
主治:脾胃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