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歌:三仁杏蔻薏苡仁,樸夏通草滑竹倫,水用甘瀾揚百遍,濕瘟初起法堪遵。
方義:本方是治療濕溫初起,邪在氣分,濕重于熱的常用方劑。究其病因,一為外感時令濕熱之邪;一為濕飲內(nèi)停,再感外邪,內(nèi)外合邪,釀成濕溫。誠如薛生白所言:“太陰內(nèi)傷,濕飲停聚,客邪再至,內(nèi)外相引,故病濕熱”(《溫?zé)峤?jīng)緯》)。衛(wèi)陽為濕邪遏阻,則見頭痛惡寒;濕性重濁,故身重疼痛、肢體倦??;濕熱蘊于脾胃,運化失司,氣機不暢,則見胸悶不饑;濕為陰邪,旺于申酉,邪正交爭,故午后身熱。其證頗多疑似,每易誤治,故吳瑭于《溫病條辨》中明示“三戒”:一者,不可見其頭痛惡寒,以為傷寒而汗之,汗傷心陽,則神昏耳聾,甚則目瞑不欲言;二者,不可見其中滿不饑,以為停滯而下之,下傷脾胃,濕邪乘勢下注,則為洞泄;三者,不可見其午后身熱,以為陰虛而用柔藥潤之,濕為膠滯陰邪,再加柔潤陰藥,兩陰相合,則有錮結(jié)不解之勢。故治療之法,惟宜宣暢氣機、清熱利濕。方中杏仁宣利上焦肺氣,氣行則濕化;白蔻仁芳香化濕,行氣寬中,暢中焦之脾氣;薏苡仁甘淡性寒,滲濕利水而健脾,使?jié)駸釓南陆苟ァH屎嫌?,三焦分消,是為君藥?;⑼ú?、竹葉甘寒淡滲,加強君藥利濕清熱之功,是為臣藥。半夏、厚樸行氣化濕,散結(jié)除滿,是為佐藥。
組成:杏仁、半夏各15g,飛滑石、生薏苡仁各18g, 白通草、白蔻仁、竹葉、厚樸各6g。
用法:甘瀾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
加減:若濕溫初起,衛(wèi)分癥狀較明顯者,可加藿香、香薷以解表化濕;若寒熱往來者,可加青蒿、草果以和解化濕。
功效:宣暢氣機,清利濕熱。
主治:濕溫初起及暑溫夾濕之濕重于熱證。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肢體倦怠,面色淡黃,胸悶不饑,午后身熱,苔白不渴,脈弦細(xì)而濡。
運用:本方主治屬濕溫初起,濕重于熱之證。臨床應(yīng)用以頭痛惡寒,身重疼痛,午后身熱,苔白不渴為辨證要點。
舌苔黃膩,熱重于濕者則不宜使用。
1.原書主治《溫病條辨》卷1:“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脈弦細(xì)而濡,面色淡黃,胸悶不饑,午后身熱,狀若陰虛,病難速已,名曰濕溫。汗之則神昏耳聾,甚則目瞑不欲言,下之則洞泄,潤之則病深不解,長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湯主之。”
2.方論選錄吳瑭《溫病條辨》卷1:“濕為陰邪,自長夏而來,其來有漸,且其性氤氳粘膩,非若寒邪之一汗即解,溫涼之一涼則退,故難速已。世醫(yī)不知其為濕溫,見其頭痛惡寒、身重疼痛也,以為傷寒而汗之,汗傷心陽,濕隨辛溫發(fā)表之藥蒸騰上逆,內(nèi)蒙心竅則神昏,上蒙清竅則耳聾目瞑不言。見其中滿不饑,以為停滯而大下之,誤下傷陰,而重抑脾陽之升,脾氣轉(zhuǎn)陷,濕邪乘勢內(nèi)漬,故洞泄。見其午后身熱,以為陰虛而用柔藥潤之,濕為膠滯陰邪,再加柔潤陰藥,二陰相合,同氣相求,遂有錮結(jié)而不可解之勢。惟以三仁湯輕開上焦肺氣,蓋肺主一身之氣,氣化則濕亦化也。”
腸胃熱吃什么好
Copyright ? 2022-2025廈門沃鴻信息技術(shù)有限公司版權(quán)所有
閩ICP備13021446號-22 互聯(lián)網(wǎng)藥品信息服務(wù)資格證書 不良信息舉報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