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歌:二陳湯用半夏陳,益以茯苓甘草成,理氣和中兼燥濕,一切痰飲此方珍。
方義:本方證多由脾失健運(yùn),濕無以化,濕聚成痰,郁積而成。濕痰為病,犯肺致肺失宣降,則咳嗽痰多;停胃令胃失和降,則惡心嘔吐;阻于胸膈,氣機(jī)不暢,則感痞悶不舒;留注肌肉,則肢體困重;阻遏清陽,則頭目眩暈;痰濁凌心,則為心悸。治宜燥濕化痰,理氣和中。
方中半夏辛溫性燥,善能燥濕化痰,且又和胃降逆,為君藥。橘紅為臣,既可理氣行滯,又能燥濕化痰。君臣相配,寓意有二:一為等量合用,不僅相輔相成,增強(qiáng)燥濕化痰之力,而且體現(xiàn)治痰先理氣,氣順則痰消之意;二為半夏、橘紅皆以陳久者良,而無過燥之弊,故方名“二陳”。此為本方燥濕化痰的基本結(jié)構(gòu)。佐以茯苓健脾滲濕,滲濕以助化痰之力,健脾以杜生痰之源。鑒于橘紅、茯苓是針對痰因氣滯和生痰之源而設(shè),故二藥為祛痰劑中理氣化痰、健脾滲濕的常用組合。煎加生姜,既能制半夏之毒,又能協(xié)助半夏化痰降逆、和胃止嘔;復(fù)用少許烏梅,收斂肺氣,與半夏、橘紅相伍,散中兼收,防其燥散傷正之虞,均為佐藥。以甘草為佐使,健脾和中,調(diào)和諸藥。
組成:半夏(湯洗七次)、橘紅各15g,白茯苓9g,甘草(炙)4.5g。
用法:上藥㕮咀,每服12g,用水一盞,生姜七片,烏梅一個(gè),同煎六分,去滓,熱服,不拘時(shí)候?,F(xiàn)代用法:加生姜7片,烏梅1個(gè),水煎溫服。
加減:治濕痰,可加蒼術(shù)、厚樸以增燥濕化痰之力;治熱痰,可加膽星、瓜蔞以清熱化痰;治寒痰,可加干姜、細(xì)辛以溫化寒痰;治風(fēng)痰眩暈,可加天麻、僵蠶以化痰熄風(fēng);治食痰,可加萊菔子、麥芽以消食化痰;治郁痰,可加香附、青皮、郁金以解郁化痰;治痰流經(jīng)絡(luò)之瘰疬、痰核,可加海藻、昆布、牡蠣以軟堅(jiān)化痰。
功用:燥濕化痰,理氣和中。
主治:濕痰證??人蕴刀?,色白易咯,惡心嘔吐,胸膈痞悶,肢體困重,或頭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膩,脈滑。
運(yùn)用:本方為燥濕化痰的基礎(chǔ)方。臨床應(yīng)用以咳嗽,嘔惡,痰多色白易咯,舌苔白膩,脈滑為辨證要點(diǎn)。
因本方性燥,故燥痰者慎用;吐血、消渴、陰虛、血虛者忌用本方。
乳疬可以治愈嗎
方義:方中南星燥濕化痰,祛風(fēng)散結(jié)枳實(shí)下氣行痰,共為君藥;半夏功專燥濕祛痰,橘紅下氣消痰,均為臣藥,輔助君藥加強(qiáng)豁痰順氣之力;茯苓滲濕,甘草和中,為佐使藥。全方共奏燥濕化痰,行氣開郁之功。氣順則痰自下降,暈厥可除,痞脹得消。
組成:半夏(湯泡七次)120克,天南星(炮,去皮)、橘紅、枳實(shí)(去瓤,麩炒)、赤茯苓(去皮)各30克,甘草(炙)15克。
用法:每服12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10片,煎至240毫升,去滓,食后溫服。
功用:燥濕豁痰,行氣開郁。
主治:主痰涎壅盛,頭目眩暈;或痰飲留積不散,胸膈痞塞,脅肋脹滿,頭痛吐逆,喘急痰嗽,涕唾稠粘,坐臥不安,不思飲食。
《女科切要》卷二:導(dǎo)痰湯
【藥方名稱】導(dǎo)痰湯
【處方】半夏、南星、橘紅、枳實(shí)、茯苓、人參、菖蒲、竹茹、甘草。
【功能主治】婦人肥白,痰閉子宮,月信準(zhǔn)而不受胎,經(jīng)來腹不痛。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摘錄】《女科切要》卷二
《壽世保元》卷三:導(dǎo)痰湯
【藥方名稱】導(dǎo)痰湯
【處方】陳皮2錢,半夏(姜炒)2錢,白茯苓(去皮)3錢,白術(shù)1錢5分(去蘆),香附2錢,青皮(去瓤)2錢,黃芩(炒)2錢,瓜蔞仁3錢,砂仁8分,黃連(姜炒)2錢,甘草8分。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噯氣聲聞于外,胸膈悶,舌黑、因氣有痰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服。
【摘錄】《壽世保元》卷三
《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卷一:導(dǎo)痰湯
【藥方名稱】導(dǎo)痰湯
【處方】旋覆花、半夏、陳皮、荊芥、五味子、前胡、白芍藥、杏仁、桔梗、茯苓、甘草。
【功能主治】婦人月水準(zhǔn)信,痰閉子宮,不能受胎,其人肥白,腹不痛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5片,水煎服。
【摘錄】《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卷一
《治痧要略》:導(dǎo)痰湯
【藥方名稱】導(dǎo)痰湯
【處方】僵蠶1錢,瓜蔞1錢,牛蒡子1錢,陳皮8分,銀花8分,薄荷5分,澤瀉5分。
【功能主治】痧因痰壅不降者。
【用法用量】水煎,微冷服。
【摘錄】《治痧要略》
《嵩崖尊生》卷七:導(dǎo)痰湯
【藥方名稱】導(dǎo)痰湯
【處方】半夏4錢,南星1錢,枳實(shí)1錢,赤苓1錢,橘紅1錢,炙草5分,竹瀝1盞,姜汁3茶匙。
【功能主治】痰厥暴不知人,類于卒中,但未卒仆,喉中痰潮如曳鋸聲。
【用法用量】先用瓜蒂(炒)、赤小豆(煮)等分,溫漿送下,探吐其痰,隨用本方。
【摘錄】《嵩崖尊生》卷七
《仙拈集》卷二:導(dǎo)痰湯
【藥方名稱】導(dǎo)痰湯
【處方】南星1錢,半夏1錢,陳皮1錢,茯苓1錢,瓜蔞仁1錢,枳實(shí)1錢,桔梗1錢,山梔1錢,黃芩1錢,黃連1錢,甘草2分,木香(另研)2分,辰砂2分。
【功能主治】癇,痰壅。
【用法用量】方中甘草、木香用量原缺。
【摘錄】《仙拈集》卷二
《性病》:導(dǎo)痰湯
【藥方名稱】導(dǎo)痰湯
【處方】黃連2錢,白術(shù)1錢半,陳皮1錢,滑石1錢,黃芩半錢,木通3分,桃仁12個(gè),甘草(炙)少許。
【功能主治】月水不利,臍腹作痛;或小腹引腰,氣攻胸膈,軀體肥滿而有痰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性病》
《杏苑》卷四:導(dǎo)痰湯
【藥方名稱】導(dǎo)痰湯
【處方】神曲2錢,枳實(shí)2錢,大黃2錢。
【功能主治】消宿食,下郁積。主過食傷脾,健運(yùn)無力,致食不得消化,郁于腸胃之間,而為泄瀉。
【用法用量】上先以水煎,臨熟下大黃滾1-2沸,空心服。如利之后,以人參、白術(shù)等劑補(bǔ)之。
【各家論述】用神曲快脾消宿食,枳實(shí)消郁滯,大黃下腸胃中之宿滯,此乃通因通用之義也。
【摘錄】《杏苑》卷四
《脈因癥治》卷二:導(dǎo)痰湯
【藥方名稱】導(dǎo)痰湯
【處方】臺芎2兩,香附8兩,陳皮1兩,蘇葉1兩,干姜1兩。
【功能主治】痰注脅痛。
【摘錄】《脈因癥治》卷二
《百一》卷五引費(fèi)達(dá)可方:導(dǎo)痰湯
【藥方名稱】導(dǎo)痰湯
【處方】白茯苓、桂心、半夏(湯洗10次)、干生姜、橘紅、枳殼(炒香)、甘草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痰飲。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煎至7分,不拘時(shí)候溫服。
【摘錄】《百一》卷五引費(fèi)達(dá)可方
《傳信適用方》卷一引皇甫坦方:導(dǎo)痰湯
【藥方名稱】導(dǎo)痰湯
【處方】半夏4兩(湯洗7次),天南星1兩(細(xì)切,姜汁浸),枳實(shí)(去瓤)1兩,橘紅,赤茯苓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痰凝氣滯,胸膈痞塞,脅肋脹滿,頭痛吐逆,痰嗽喘急,不思飲食,以及頭暈,不寐,短氣,譫語,中風(fēng),痰厥,痰呃。
【用法用量】每服3大錢,水2盞,生姜10片,煎至1盞,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傳信適用方》卷一引皇甫坦方
《一盤珠》卷八:導(dǎo)痰湯
【藥方名稱】導(dǎo)痰湯
【處方】雄黃3分,貝母3分,陳皮3分,茯苓3分,桔梗3分,北細(xì)辛3分,菖蒲3分,瓜蔞3分,薄荷3分,蟬退3分,天麻3分,郁金3分,甘草3分。
【功能主治】五癇初起輕者。
【用法用量】竹瀝、姜汁為引,水煎服。
【摘錄】《一盤珠》卷八
《癥因脈治》卷四:導(dǎo)痰湯
【藥方名稱】導(dǎo)痰湯
【處方】半夏、南星、橘紅、枳殼、甘草、赤茯苓、海石、生姜。
【功能主治】痰積泄瀉,脈滑實(shí)者。
【用法用量】應(yīng)下者,加大黃或玄明粉。
【摘錄】《癥因脈治》卷四
《馬培之醫(yī)案》:導(dǎo)痰湯
【藥方名稱】導(dǎo)痰湯
【處方】制半夏1錢半,陳皮1錢,木香4分,當(dāng)歸2錢,獨(dú)活1錢,五加皮1錢半,生白術(shù)1錢半,淮牛膝1錢半,川芎8分,竹茹8分,生姜1片。
【功能主治】濕痰攻注背俞,脊駝作痛.脈小滑者。
【摘錄】《馬培之醫(yī)案》
組成:南星(姜制,二錢半),半夏(湯洗七次,二錢半),枳實(shí)(麩炒,二錢),茯苓(去皮,二錢),橘紅(一錢半),石菖蒲(一錢),人參(一錢),竹茹(七分),甘草(半錢)。
用法:上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五片,煎至一鐘。食后服。
主治:治中風(fēng)痰迷心竅,舌強(qiáng)不能言。
《奇效良方》卷一:滌痰湯
【藥方名稱】滌痰湯
【處方】南星(姜制)、半夏(湯洗七次)各2.5克,枳實(shí)(麩炒)、茯苓(去皮)各6克 橘紅4.5克,石菖蒲、人參各3克,竹茹2.1克、甘草1.5克。
【制法】上作一服。
【功能主治】豁痰開竅。主中風(fēng),痰迷心竅,舌強(qiáng)不能言。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200毫升,食后服。
【摘錄】《奇效良方》卷一
《金鑒》卷四十五:滌痰湯
【藥方名稱】滌痰湯
【處方】當(dāng)歸1兩,茯苓4兩,川芎7錢5分,白芍藥1兩,白術(shù)(土炒)1兩,半夏(制)1兩,香附米1兩,陳皮1兩,甘草1兩。
【功能主治】婦人肥盛,不孕,以身中有脂膜閉塞子宮也。
【用法用量】上作10帖。每帖加生姜3片,水煎,送服滌痰丸。
【摘錄】《金鑒》卷四十五
《寒溫條辯》卷五:滌痰湯
【藥方名稱】滌痰湯
【處方】栝樓(搗爛)5錢,膽星2錢,半夏2錢,橘紅1錢5分,茯苓1錢,枳實(shí)(麩炒)1錢,黃芩1錢,黃連1錢,石菖蒲1錢,竹茹1錢,甘草(炙)5分,生姜3錢。
【功能主治】膈間痰閉,呃逆者。
【用法用量】水煎,溫服。如痰閉呃甚者,用白礬1兩,水2鐘,煎1鐘,入蜜3匙,少煎,溫服即吐;如不吐,飲熱水1小盞,未有不吐者,吐后呃即止。
【摘錄】《寒溫條辯》卷五
《麻癥集成》卷四:滌痰湯
【藥方名稱】滌痰湯
【處方】竹黃、明麻、枳實(shí)、橘紅、膽星、菖蒲、竹茹、甘草。
【功能主治】風(fēng)痰迷心竅,舌強(qiáng)不語。
【摘錄】《麻癥集成》卷四
組成:當(dāng)歸6克,熟地9~15克,陳皮4.5克,半夏6克,茯苓6克,炙甘草3克。
用法:用水400毫升,加生姜3~7片,煎至280或320毫升,空腹時(shí)溫服。
加減:如大便不實(shí)而多濕者,去當(dāng)歸,加山藥;如痰盛氣滯,胸脅不快者,加白芥子2.1~2.8克;如陰寒盛而嗽不愈者,加細(xì)辛1.5~2.1克;如兼表邪寒熱者,加柴胡3~6克。
功用:養(yǎng)陰化痰。
主治:肺腎虛寒,水泛為痰,或年邁陰虛,血?dú)獠蛔悖馐茱L(fēng)寒,咳嗽嘔惡,喘逆多痰。痰帶咸味,或咽干口燥,自覺口咸,舌質(zhì)紅,苔白滑或薄膩。
《一盤珠》卷四:金水六君煎
【藥方名稱】金水六君煎
【處方】熟地4錢,當(dāng)歸4錢,白苓3錢,半夏、陳皮、甘草、核桃。
【功能主治】夜咳不愈。
【用法用量】方中半夏以下四藥用量原缺。
【摘錄】《一盤珠》卷四
方歌:溫膽夏茹枳陳助,佐以茯草姜棗煮,理氣化痰利膽胃,膽郁痰擾諸證除。
方義:本方證多因素體膽氣不足,復(fù)由情志不遂,膽失疏泄,氣郁生痰,痰濁內(nèi)擾,膽胃不和所致。膽為清凈之府,性喜寧謐而惡煩擾。若膽為邪擾,失其寧謐,則膽怯易驚、心煩不眠、夜多異夢、驚悸不安;膽胃不和,胃失和降,則嘔吐痰涎或呃逆、心悸;痰蒙清竅,則可發(fā)為眩暈,甚至癲癇。治宜理氣化痰,和胃利膽。
方中半夏辛溫,燥濕化痰,和胃止嘔,為君藥。臣以竹茹,取其甘而微寒,清熱化痰,除煩止嘔。半夏與竹茹相伍,一溫一涼,化痰和胃,止嘔除煩之功備;陳皮辛苦溫,理氣行滯,燥濕化痰;枳實(shí)辛苦微寒,降氣導(dǎo)滯,消痰除痞。陳皮與枳實(shí)相合,亦為一溫一涼,而理氣化痰之力增。佐以茯苓,健脾滲濕,以杜生痰之源;煎加生姜、大棗調(diào)和脾胃,且生姜兼制半夏毒性。以甘草為使,調(diào)和諸藥。
組成:半夏(湯洗七次)、竹茹、枳實(shí)(麩炒,去瓤)各60g,陳皮90g,甘草(炙)30g,茯苓45g。
用法:上銼為散。每服12g,水一盞半,加生姜五片,大棗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現(xiàn)代用法:加生姜5片,大棗1枚,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加減:若心熱煩甚者,加黃連、山梔、豆豉以清熱除煩;失眠者,加琥珀粉、遠(yuǎn)志以寧心安神;驚悸者,加珍珠母、生牡蠣、生龍齒以重鎮(zhèn)定驚;嘔吐呃逆者,酌加蘇葉或梗、枇杷葉、旋覆花以降逆止嘔;眩暈,可加天麻、鉤藤以平肝熄風(fēng);癲癇抽搐,可加膽星、鉤藤、全蝎以熄風(fēng)止痙。
功用:理氣化痰,和胃利膽。
主治:膽郁痰擾證。膽怯易驚,頭眩心悸,心煩不眠,夜多異夢;或嘔惡呃逆,眩暈,癲癇。苔白膩,脈弦滑。
臨床運(yùn)用:常用于治療神經(jīng)官能癥、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慢性支氣管炎、梅尼埃病、更年期綜合征、癲癇等屬膽郁痰擾者。
運(yùn)用:本方為治療膽郁痰擾所致不眠、驚悸、嘔吐以及眩暈、癲癇證的常用方。臨床應(yīng)用以心煩不寐,眩悸嘔惡,苔白,膩,脈弦滑為辨證要點(diǎn)。
組成:黃芪30克,代赭石30克(先煎),草決明24克,黨參15克,茯苓15克,法半夏12克,陳皮6克,白術(shù)9克,甘草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益氣化痰。
主治:主氣虛痰濁阻滯。
組成:針砂、綠礬(炒)、蒼術(shù)(米泔制)、厚樸(姜炒)、陳皮、神曲(炒)各30克,甘草15克。
用法:共研細(xì)末,棗肉為丸,或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食后用米湯送下。
主治:黃疸胖病。
服藥期間,忌食蕎麥、羊肉、母豬肉。
組成:半夏(湯洗七次)、枳實(shí)(去瓤,切,麩炒)、陳皮(去白)各90克,白茯苓(去皮)45克,酸棗仁(微炒)、遠(yuǎn)志(去心,甘草水煮,姜汁炒)、北五味子、熟地黃(切,酒炒)、條參各30克,粉草15克。
用法:水二盅,生姜五片,紅棗一枚,煎一盅,不時(shí)服。
功用:益氣養(yǎng)血,化痰寧心。
主治:心虛膽怯,痰濁內(nèi)擾證。觸事易驚,驚悸不眠,夜多噩夢,短氣自汗,耳鳴目眩,四肢浮腫,飲食無味,胸中煩悶,坐臥不安,舌淡苔膩,脈沉緩。
方歌:苓丸半夏,風(fēng)硝枳殼姜湯下,中脘停痰肩臂痛,氣行痰消痛自罷。
方義:本方原治臂痛,系因痰停中脘,上攻于臂所致。四肢皆稟氣于脾,脾濕生痰,痰飲流于四肢,故見四肢疼痛,甚則浮腫?!妒驱S百一選方》云:“伏痰在內(nèi),中脘停滯,脾氣不流行,上與氣搏,四肢屬脾,滯而氣不下,故上行攻臂。”此證切不可以風(fēng)濕論治,誤用風(fēng)藥,非但貽誤病機(jī),且可徒傷正氣,唯以燥濕行氣化痰之法為宜。
方中半夏為君,燥濕化痰,和中化濁。茯苓健脾滲濕,與君藥相配,既可消既成之痰,又絕生痰之路,為臣藥。枳殼理氣寬中,使氣順則痰消;然痰伏中脘,流注肢節(jié),非一般化痰藥所能及,故而加入味咸而苦之風(fēng)化硝,取其軟堅(jiān)潤下,既蕩滌中脘之伏痰,又助消融四肢之流痰;更以姜汁糊丸,不但取其制半夏之毒,又可化痰散結(jié),共為佐使藥。
組成:茯苓30g,枳殼(麩炒去瓢)15g,半夏30g,風(fēng)化樸硝3g。
用法:姜汁糊丸,每服6g,姜湯或溫開水送服;亦可作湯劑,加人生姜,水煎服,其中風(fēng)化樸硝宜沖服,劑量按原方比例酌定。(原方上四味為細(xì)末,生姜自然汁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姜湯下。)
加減:用于臂痛或肢節(jié)腫痛,可加通絡(luò)活血之品。如桑枝、地龍等。用治咳嗽痰稠時(shí),可酌加海蛤、瓜蔞等??人蕴刀?,胸膈滿悶,舌苔白膩,脈弦滑屬濕痰沉伏于肺者,也可應(yīng)用本方加減治療。
功用:燥濕行氣,軟堅(jiān)消痰。
主治:痰流四肢之臂痛證。癥見兩臂疼痛,手不得上舉,或左右時(shí)復(fù)轉(zhuǎn)移,或兩手疲軟,或四肢浮腫,舌苔白膩,脈弦滑等。
運(yùn)用:本法主治屬濕痰為病。臨床以兩臂酸痛,舌苔白膩,脈弦滑為辨證要點(diǎn)。
本方亦為燥濕化痰之劑,方中加入樸硝,則非一般化痰劑可比,不僅化痰之力較強(qiáng),而且又能攻下痰結(jié),可謂攻伐之劑,應(yīng)中病即止。虛人慎用。
1、《醫(yī)方集解》:“此足太陰陽明藥也。半夏燥濕,茯苓滲水,枳殼行氣,化硝軟堅(jiān),姜制半夏之毒而除痰,使痰行氣通,臂痛自止矣。喻嘉言曰:痰藥雖多,此方甚效。痰飲流入四肢,令人肩背酸痛,兩手罷軟,誤以為風(fēng),則非其治,宜導(dǎo)痰湯加木香、姜黃各五分,輕者指迷茯苓丸,重者控涎丹,外有血虛不能榮筋而致臂痛,宜蠲痹四物湯,各半貼和服。”
2、《成方便讀》:“夫痰之為病,在腑者易治,在臟者難醫(yī),在絡(luò)者更難搜剔。四肢者,皆稟氣于脾,若脾病不能運(yùn)化,則痰停中脘,充溢四肢,有自來矣。治之者,當(dāng)乘其正氣未虛之時(shí)而攻擊之,使脘中之痰去而不留,然后脾復(fù)其健運(yùn)之職,則絡(luò)中之痰自可還之于腑,潛消默運(yùn),以成其功。故方中以半夏化其痰,茯苓行其濕,枳殼破其氣,而以姜汁開之,芒硝下之。用法之周到,佐使之得宜,其痰有不去者乎?如病甚而絡(luò)中之痰不除者,則可以控涎丹參酌用之可也。”
方歌:蒼附導(dǎo)痰陳皮苓,枳夏神曲草南星。
組成:蒼術(shù)(制)2兩,香附(童便浸)2兩。陳皮(去白)1兩半,南星(炮,另制)1兩,枳殼(麩炒)1兩,半夏1兩,川芎1兩,滑石(飛)4兩,白茯1兩半,神曲(炒)1兩。
用法:上為末,姜汁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還可以自制袋泡茶,以上成分分別研成粗粉末,混合均勻,裝入30個(gè)小包中,每天取1-2包用沸水沖泡,當(dāng)茶喝。
主治:肥盛女人無子者。多囊、形盛多痰,氣虛,至數(shù)月而經(jīng)始行;形肥痰盛經(jīng)閉;肥人氣虛生痰多下白帶。
【處方】蒼術(shù)2兩,香附2兩,枳殼2兩,陳皮1兩5錢,茯苓1兩5錢,膽星1兩,甘草1兩。
【制法】上為末,姜汁和神曲為丸。
【功能主治】形盛多痰,氣虛,至數(shù)月而經(jīng)始行;形肥痰盛經(jīng)閉;肥人氣虛生痰多下白帶。
【用法用量】淡姜湯送下。數(shù)月行經(jīng)宜服蒼附六君湯,兼服本方;肥人白帶。多痰,直兼服柴術(shù)六君湯,兼服本方。
【摘錄】《葉氏女科》卷一
組成:芎藭、 白術(shù)、 半夏曲、 香附各30克, 茯苓、 神曲各15克, 橘紅、 甘草各3克。
用法:上藥研末,以粥為丸。
主治:治婦人體肥痰盛,子宮脂滿,不能孕育者。(不孕)
組成:皂角(木白皮,酥炙)1兩,白附子(炮)1兩,半夏(湯洗7次)1兩,天南星(炮)1兩,白礬(枯)1兩,赤茯苓(去皮)1兩,人參1兩,枳殼(炒)2兩。
用法:每服30丸,食后溫水送下。
主治:勞風(fēng)。
組成:半夏(湯洗七次)、檳榔、當(dāng)歸各22克,陳皮、杏仁(麩炒,去皮、尖)、桂心各60克,茯苓、甘草(炙)、附子(炮,去皮、臍)、川芎、枳殼(麩炒,去瓤)、厚樸(姜汁制)、吳茱萸(湯洗)各30克。
用法:上藥銼細(xì)。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60毫升,去滓,空腹時(shí)服。
主治:氣機(jī)郁結(jié),痰濕內(nèi)阻,血行不暢,致生積聚,隨氣上下,發(fā)作有時(shí),心腹絞痛,攻刺腰脅,上氣室塞,喘咳滿悶,小腹腆脹,大小便不利。
組成:三棱、蓬術(shù)各120克,青皮、半夏(湯洗七次)、麥蘗各90克。
用法:上藥用好醋1.2升煮干,焙為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40丸,醋湯送下;治痰積,用姜湯送下。
主治:婦人血癥、血瘕、食積、痰滯。
組成:半夏(砸碎)500克,醋2500毫升。
用法:將醋、半夏入鍋內(nèi)浸泡24小時(shí),煮沸撈棄半夏,加入苯甲酸鈉(量按藥液的0.5%加),過濾,分裝100毫升瓶備用。每次服10毫升,每日1-2次。
功用:燥濕化痰,活血祛瘀,消腫止痛。
主治:主痰濕結(jié)聚,氣血瘀滯。
組成:酒黃芩100g,瓜蔞仁霜100g,半夏(制)150g,膽南星150g,陳皮100g,苦杏仁100g,枳實(shí)100g,茯苓100g。
制服:以上八味,除瓜蔞仁霜外,其余黃芩等七味粉碎成細(xì)粉,與瓜蔞仁霜混勻,過篩。另取生姜100g,搗碎,加水適量,壓榨取汁,與上述粉末泛丸,干燥,即得。
用法:口服,一次6~9g,一日2次;小兒酌減。
功效:清肺化痰。
主治:用于肺熱咳嗽,痰多黃稠,胸脘滿悶。
《古今醫(yī)鑒》卷四:清氣化痰丸
【藥方名稱】清氣化痰丸
【處方】天南星、半夏、白礬、牙皂(不銼)、生姜各60克,青皮(麩炒)15克,陳皮(去白)30克,枳實(shí)(麩炒)30克,白術(shù)30克,干葛15克,白茯苓30克,蘇子(炒)30克,萊菔子(炒)30克,瓜蔞仁30克,黃連15克,黃芩24克,海粉21克,香附30克,神曲(炒)60克,麥芽(炒)60克,山楂肉30克。
【制法】先將南星、半夏、牙皂、生姜用水浸一宿后,將星、夏、姜銼作粗片,入白礬同煮至南星無白點(diǎn),去皂不用,余者曬干,與其他藥共研細(xì)末。再入竹瀝、姜汁調(diào),蒸餅作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化痰清熱。治一切痰飲咳嗽,頭暈?zāi)垦?,胸膈痞悶,食積酒積,嘔吐惡心。
【用法用量】每服50~70丸,食后姜湯送下。氣滯,加白豆蔻30克。
【摘錄】《古今醫(yī)鑒》卷四
《醫(yī)方考》卷二:清氣化痰丸
【藥方名稱】清氣化痰丸
【處方】陳皮(去白)、杏仁(去皮、尖)、枳實(shí)(麩炒)、黃芩(酒炒)、瓜蔞仁(去油)、茯苓各30克,膽南星、制半夏各45克。
【制法】姜汁為丸,如椒目大。
【功能主治】化痰清肺。治熱痰內(nèi)結(jié),咳嗽痰黃,稠厚膠粘,甚則氣急嘔惡胸膈痞滿,小便黃赤。
【用法用量】每服6~9克,不拘時(shí)用白開水送服。
【摘錄】《醫(yī)方考》卷二
組成:陳皮4.5克,半夏(泡)3克,茯苓3克,桔梗3克,枳殼(麩炒)3克,貝母(去心)3克,前胡3克,杏仁(去皮、尖)4.5克,黃芩(炒)3克,石膏3克,瓜蔞仁3克,甘草(炙)0.9克。
用法:上銼一劑。加生姜3片,水煎,空腹臨臥服。
功效:清肺瀉火,止咳化痰。
主治:肺胃火旺,咳嗽痰黃。
【來源】《綠槐堂疹癥方論》。
【組成】軟柴胡1錢,生黃芩3錢,花粉2錢,瓜蔞仁(去油)3錢,生桑皮1錢,生山梔1錢,杏仁10粒,陳皮6分,蘇子2錢。
【主治】疹癥出到指尖,天庭見紅點(diǎn)者。
【用法】水煎服。
方歌:小陷胸湯連夏萎,寬胸散結(jié)滌痰優(yōu),痰熱內(nèi)結(jié)痞滿痛,苔黃脈滑此方求。
方義:本方原治傷寒表證誤下,邪熱內(nèi)陷,與痰濁結(jié)于心下的小結(jié)胸病。痰熱互結(jié)心下或胸膈,氣郁不通,故胃脘或心胸痞悶,按之則痛。治宜清熱滌痰,寬胸散結(jié)。
方中全瓜蔞甘寒,清熱滌痰,寬胸散結(jié),用時(shí)先煮,意在“以緩治上”;而通胸膈之痹。臣以黃連苦寒泄熱除痞,半夏辛溫化痰散結(jié)。
組成:黃連6g,半夏(洗)12g,瓜蔞(實(shí)大者)20g。
用法: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瓜蔞,取三升,去滓,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現(xiàn)代用法:先煮瓜蔞,后納他藥,水煎溫服。
加減:方中加入破氣除痞之枳實(shí),可提高療效。若心胸悶痛者,加柴胡、桔梗、郁金、赤芍等以行氣活血止痛;咳痰黃稠難咯者,可減半夏用量,加膽南星、杏仁、貝母等以清潤化痰。
功效:清熱化痰,寬胸散結(jié)。
主治:痰熱互結(jié)之結(jié)胸證。胸脘痞悶,按之則痛,或心胸悶痛,或咳痰黃稠,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運(yùn)用:本方為治療痰熱結(jié)胸的常用方。臨床應(yīng)用以胸脘痞悶,按之則痛,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為辨證要點(diǎn)。
1.原書主治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小結(jié)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
2.方論選錄 柯琴《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卷上:“熱入有淺深,結(jié)胸分大小。心腹硬痛,或連小腹不可按者,為大結(jié)胸,此土燥水堅(jiān),故脈亦應(yīng)其象而沉緊。止在心下,不及胸腹,按之知痛不甚硬者,為小結(jié)胸,是水與熱結(jié),凝滯成痰,留于膈上,故脈亦應(yīng)其象而浮滑也。穢物據(jù)清陽之位,法當(dāng)瀉心而滌痰。用黃連除心下之痞實(shí),半夏消心下之痰結(jié),寒溫并用,溫?zé)嶂Y(jié)自平。瓜蔞實(shí)色赤形圓,中含津液,法象于心,用以為君,助黃連之苦。且以滋半夏之燥,洵為除煩滌痰、開結(jié)寬胸之劑。雖同名陷胸,而與攻利水谷之方懸殊矣。”
組成:柴胡3克,姜半夏9克,小川連2.4克,苦桔梗3克,黃芩4.5克,栝樓仁15克(杵) ,小枳實(shí)4.5克,生姜汁4滴(沖服)。
用法:水煎服。
功效:和解兼開降。
方歌:滾痰丸用青礞石,大黃黃芩與沉香,百病多因痰作祟,頑痰怪癥力能匡。
方義:本方主治實(shí)熱老痰,久積不去所致多種怪證。若上蒙清竅,則發(fā)為癲狂、昏迷;擾亂心神,則為驚悸怔忡、不寐怪夢;內(nèi)壅于肺,則咳嗽痰稠;阻塞氣機(jī),則胸脘痞悶;痰火上蒙,清陽不升,則發(fā)于眩暈耳鳴;痰火膠結(jié),無下行之路,故大便秘結(jié);苔黃厚膩、脈滑數(shù)有力者,為實(shí)火頑痰佐證。治當(dāng)降火逐痰。
方中以礞石為君,取其咸能軟堅(jiān),質(zhì)重沉墜,功專下氣墜痰,兼可平肝鎮(zhèn)驚,為治頑痰之要藥。臣以苦寒之大黃,蕩滌實(shí)熱,開痰火下行之路。佐以黃芩苦寒瀉火,消除痰火之源;沉香降逆下氣,亦即治痰必先順氣之法。方中大黃、黃芩用量獨(dú)重,一清上熱之火,一開下行之路,有正本清源之意,“得礞石、沉香,則能迅掃直攻老痰巢穴,濁膩之垢而不少留,滾痰之所由名也。”(《醫(yī)宗金鑒·刪補(bǔ)名醫(yī)方論》)
組成:大黃(酒蒸)、片黃芩(酒洗凈)各240g,礞石(捶碎,同焰硝30g,投入小砂罐內(nèi)蓋之,鐵線縛定,鹽泥固濟(jì),曬干,火煅紅,候冷取出)30g,沉香15g。
用法:上為細(xì)末,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量虛實(shí)加減服,清茶、溫水送下,臨臥食后服。
現(xiàn)代用法:水泛小丸,每服8-10g,日1-2次,溫開水送下。
加減:可根據(jù)病情之輕重、病勢之緩急以及藥后反應(yīng)而增減藥量:急重病,每服9-12g;慢性病,每服6-9g,均臨臥服。次夜劑量根據(jù)腹瀉次數(shù)及癥狀緩解程度而進(jìn)行調(diào)整。本方雖藥力峻猛,但藥后除有腹瀉外,副作用較少,部分患者出現(xiàn)咽喉稠涎而壅塞不利者,乃藥力相攻,痰氣上泛之象,不必驚慌,少頃自安。一般次日早晨當(dāng)有大便,其余幾次瀉下痰片粘液,此為頑痰濁垢自腸道而下之象。
功效:瀉火逐痰。
主治:實(shí)熱老痰證。癲狂昏迷,或驚悸怔忡,或不寐怪夢,或咳喘痰稠,或胸脘痞悶,或眩暈耳鳴,大便秘結(jié),苔黃厚膩,脈滑數(shù)有力。
運(yùn)用:本方為治療實(shí)熱老痰證的常用方。臨床應(yīng)用以癲狂驚悸,大便干燥,苔黃厚膩,脈滑數(shù)有力為辨證要點(diǎn)。
因本方藥力峻猛,體虛之人及孕婦均不可輕用,以免損傷正氣。
1、原書主治 《玉機(jī)微義》卷4錄《泰定養(yǎng)生主論·痰論》:“千般怪證。”
2、方論選錄 張秉成《成方便讀》卷3:“通治實(shí)熱老痰,怪證百病。夫痰之清者為飲,飲之濁者為痰,故痰者皆因火灼而成,而老痰一證,為其火之尤盛者也,變幻諸病多端,難以枚舉。然治病者必求其本,芟草者必除其根。故方中以黃芩之苦寒,以清上焦之火;大黃之苦寒,以開下行之路,故二味分兩為獨(dú)多。但既成之痰,亦不能隨火俱去,特以礞石稟慓悍之性,而能攻陳積之痰者,以硝石同煅,使其自上焦行散而下。然一身之主宰者,惟氣而已,倘或因痰因火,病則氣不能調(diào),故以沉香升降諸氣,上至天而下至泉,以導(dǎo)諸藥為之使耳。”
組成:薏苡仁、防己、杏仁、冬瓜子仁各23克,雞子白皮7.5克。
用法:上銼為散。每服12克,先以葦葉半握切碎,用水300毫升,煎至230毫升,入藥同煎至七分,去滓,空腹時(shí)服。
主治:肺經(jīng)實(shí)熱內(nèi)壅,發(fā)熱汗出若露,咳嗽氣喘,咽中塞如嘔狀,或唾膿血。
【來源】《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三。
【異名】紫菀湯(《普濟(jì)方》卷一八四)。
【組成】紫菀茸、杏仁(去皮、尖)、訶子(煨,去核)各60克,漢防己30克。
【用法】上銼為散。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雞子白皮1片,煎至160毫升,去滓,食后服。
【主治】上氣咳逆,喉中如水雞聲,喘息不通,呼吸欲絕,脈浮。
【來源】《醫(yī)宗金鑒》卷四十一。
【組成】麥冬,天冬,知母,貝母,甘草,橘紅,黃芩,桑皮。
【用法】水煎服。
【主治】肺經(jīng)燥熱咳嗽。
組成:浙貝母2~3克,雞蛋1個(gè)。
制法:把浙貝母研為細(xì)末。取雞蛋1個(gè),洗凈外殼后在其尖端剪一小孔,把浙貝粉由小孔內(nèi)放入,搖勻后以紙封閉小孔,放入飯鍋內(nèi),小孔一端朝上,蒸熟即可。
用法:每日1~2次,每次1個(gè),連用5~7天。
功效:止咳平喘。
主治:適用于小兒百日咳。
組成:木香、知母(焙)、小茴香(鹽炒)、橘皮(去白)、枳殼(去瓤)、川楝子、甘草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服35丸,空心鹽酒送下。
主治:小腸疝氣;一切下部冷疾。
【藥物組成】木香、知母(焙)、小茴香(鹽炒)、橘皮(去白)、枳殼(去瓤)、川楝子、甘草各等分。
【處方來源】《普濟(jì)方》卷二四九。
【方劑主治】小腸疝氣;一切下部冷疾。
【制備方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35丸,空心鹽酒送下。
方義:本方所治瘰癘,是由肝腎陰虧,肝火郁結(jié),灼津?yàn)樘刀?。方中玄參清熱滋陰,涼血散結(jié);牡蠣軟堅(jiān)散結(jié);貝母清熱化痰。三藥合用,可使陰復(fù)熱除,痰化結(jié)散,使瘰癘自消。亦可用于痰核,癭瘤屬痰火結(jié)聚者。
組成:元參(蒸)、牡蠣(煅,醋研)、貝母(去心,蒸)各120克。
制法:共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服9克,開水下,日二服。
功效:清熱滋陰,化痰散結(jié)。
主治:治肝腎陰號所致的瘰癘。
【藥方名稱】消瘰丸
【處方】牡蠣(煅)300克,生黃耆120克,三棱60克,莪術(shù)60克,朱血竭30克,生明乳香30克,生明沒藥30克,龍膽草60克,玄參90克,浙貝母60克。
【制法】上藥十味,共為細(xì)末,蜜丸,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化痰軟堅(jiān),健脾清肝,通氣活血。治肝膽椰火與痰涎凝結(jié)而成之瘰疬。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海帶15克,洗凈切絲,煎湯送下,日再服。
【備注】此方重用牡蠣、海帶以消痰軟堅(jiān),為治瘰疬之主藥。恐脾胃弱者,久服有礙,故用黃耆、三棱、莪術(shù)以開胃健脾,使脾胃強(qiáng)壯,自能運(yùn)化藥力,以達(dá)病所。且此證之根在于肝膽,而三棱、莪術(shù)善理肝膽之郁。此證之成,堅(jiān)如鐵石,三棱、莪術(shù)善開至堅(jiān)之結(jié)。又佐以血竭、乳香、沒藥,以通氣活血,使氣血毫無滯礙,瘰疬自易消散也。而猶恐少陽之火熾盛,加膽草直入肝膽以瀉之,玄參、貝母清肅肺金以鎮(zhèn)之。
【摘錄】《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上冊
組成:川貝2錢,瓜蔞仁1錢5分,山梔1錢,黃芩1錢,橘紅1錢,甘草5分。
用法:熱甚,加川連8分;痰多,加膽星5分。
主治:小兒內(nèi)熱,夜熱潮熱,晝輕夜重,或口渴,或腹脹,或盜汗,癥因伏燥者。
《證因方論集要》卷一:貝母瓜蔞散
藥方名稱:貝母瓜蔞散
處方:貝母、瓜蔞霜、茯苓、橘紅、桔梗。
功能主治:肺火壅遏頭眩。
各家論述:貝母、瓜蔞辛苦以宣肺壅,茯苓、橘紅甘辛以通肺氣,桔梗上開肺郁,而痰飲自祛矣。
摘錄《證因方論集要》卷一
《醫(yī)學(xué)心悟》卷三:貝母瓜蔞散
藥方名稱:貝母瓜蔞散
處方:貝母1錢5分,瓜蔞1錢,花粉8分,茯苓8分,橘紅8分,桔梗8分。
功能主治:燥痰澀而難出。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醫(yī)學(xué)心悟》卷三
《醫(yī)統(tǒng)》卷八:貝母瓜蔞散
藥方名稱:貝母瓜蔞散
處方:貝母、瓜蔞、南星(炮)、荊芥、防風(fēng)、羌活、黃柏、黃芩、黃連、白術(shù)、陳皮、半夏(湯泡7次)、薄荷、甘草(炙)、威靈仙、天花粉各等分。
功能主治:肥人中風(fēng),口眼?斜,手足麻木,左右俱作痰治。
用法用量:每服水2盞,加生姜3片,煎8分,至夜服。
摘錄《醫(yī)統(tǒng)》卷八
《醫(yī)學(xué)心悟》卷三:貝母瓜蔞散
藥方名稱:貝母瓜蔞散
處方:貝母2錢,瓜蔞仁1錢5分,膽南星5分,黃芩1錢,橘紅1錢,黃連(炒)1錢,甘草5分,黑山梔5分。
功能主治:類中風(fēng),肺火壅遏者,肺熱液干。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醫(yī)學(xué)心悟》卷三
方歌:苓甘五味姜辛湯,溫肺化飲常用方,半夏杏仁均可加,寒痰水飲咳嗽康。
方義:本方證多因脾陽不足,寒從中生,聚濕成飲,寒飲犯肺所致,此即“形寒寒飲則傷肺”(《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之義。寒飲停肺,宣降違和,故咳嗽痰多、清稀色白;飲阻氣機(jī),故胸滿不舒;飲邪犯胃,則喜唾涎沫。治當(dāng)溫陽化飲。方以干姜為君,既溫肺散寒以化飲,又溫運(yùn)脾陽以化濕。臣以細(xì)辛,取其辛散之性,溫肺散寒,助干姜溫肺散寒化飲之力;復(fù)以茯苓健脾滲濕,化飲利水,一以導(dǎo)水飲之邪從小便而去,一以杜絕生飲之源,合干姜溫化滲利,健脾助運(yùn)。為防干姜、細(xì)辛耗傷肺氣,又佐以五味子斂肺止咳,與干姜、細(xì)辛相伍,一溫一散一斂,使散不傷正,斂不留邪,且能調(diào)節(jié)肺司開合之職,為仲景用以溫肺化飲的常用組合。使以甘草和中調(diào)藥。
組成:茯苓12g,甘草、干姜各9g,細(xì)辛、五味子各5g。
用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
現(xiàn)代用法:水煎溫服。
加減:若痰多欲嘔者,加半夏以溫化寒痰,降逆止嘔;咳甚喘急者,加杏仁、厚樸以降氣止咳;脾虛食少者,可加人參、白術(shù)、陳皮等以益氣健脾。
功效:溫肺化飲。
主治:寒飲咳嗽??忍盗慷?,清稀色白,或喜唾涎沫,胸滿不舒,舌苔白滑,脈弦滑。
運(yùn)用:本方為治寒飲咳嗽的常用方。臨床應(yīng)用以咳嗽痰多稀白,舌苔白滑,脈象弦滑為辨證要點(diǎn)。
凡肺燥有熱、陰虛咳嗽、痰中帶血者,忌用本方。
1.原書主治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沖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fù)下流陰股,小便難,時(shí)復(fù)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沖。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干姜、細(xì)辛,以治其咳滿。”
2.方論選錄尤怡《金匱要略心典》卷中:“服前湯(桂苓五味甘草湯)已,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下焦沖逆之氣即伏,而肺中伏匿之寒飲續(xù)出也,故去桂之辛而導(dǎo)氣,加干姜、細(xì)辛之辛而入肺者,合茯苓、五味、甘草消飲驅(qū)寒,以泄?jié)M止咳也。”
組成:麻黃(泡)、川烏(生)、細(xì)辛、蜀椒、白礬(生)、牙皂(去皮弦子,酥炙)、半夏曲、陳膽星、杏仁(去雙仁者,連皮、尖用)、甘草(生)各30克,紫菀茸、款冬花各60克。
制法:上為細(xì)末,姜汁調(diào)神曲末,打糊為丸。
用法:每遇發(fā)時(shí),臨臥用生姜湯送服6克,羸者3克。更以王建膏貼肺俞穴中。服后時(shí)吐頑痰,胸膈自寬。服此數(shù)日后,以補(bǔ)脾肺藥調(diào)之。候發(fā),如前再服。
主治:治哮喘咳嗽,遇冷即發(fā),頑痰結(jié)聚,胸膈痞滿,氣逆不得臥。
《證治寶鑒》卷五:冷哮丸
處方:麻黃、生烏、細(xì)辛、牙皂肉、蜀椒、生白礬、半夏曲、膽星、生草、杏仁、紫菀、款冬花。
制法:上為末,姜汁調(diào)神曲糊為丸。
用法用量:麻黃、川烏、細(xì)辛、蜀椒、白礬、牙皂、半夏曲、陳膽星、杏仁、甘草各1兩,紫菀茸、款冬花各2兩。
功能主治:散寒化痰,平喘止哮。主哮證遇冷即發(fā),屬中外皆寒者。
注意:氣虛少食,及痰中見血,營氣受傷者禁用;忌食五辛發(fā)物。
摘錄《證治寶鑒》卷五
方歌:三子養(yǎng)親祛痰方,芥蘇萊菔共煎湯,大便實(shí)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姜。
方義:本方原為高年咳嗽,氣逆痰痞者而設(shè)。年老中虛,納運(yùn)無權(quán),每致停食生痰,痰盛壅肺,肺失宣降,故見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食少難消等癥。治宜溫肺化痰,降氣消食。方中白芥子溫肺化痰,利氣散結(jié);蘇子降氣化痰,止咳平喘;萊菔子消食導(dǎo)滯,下氣祛痰。
組成:紫蘇子、白芥子、萊菔子各9g。
用法:上藥各洗凈,微炒,擊碎。看何證多,則以所主者為君,余次之。每劑不過9g,用生絹小袋盛之,煮作湯飲,代茶水啜用,不宜煎熬太過?,F(xiàn)代用法:三藥微炒,搗碎,布包微煮,頻服。
加減:常與二陳湯合用,有助于提高療效;若兼有表寒,可再合用三拗湯。如病情得以緩解,可改用六君子湯以善其后。
功效:溫肺化痰,降氣消食。
主治:痰壅氣逆食滯證??人源妫刀嘈仄?,食少難消,舌苔白膩,脈滑。
運(yùn)用:本方為治療痰壅氣逆食滯證的常用方。臨床運(yùn)用以咳嗽痰多,食少胸痞,舌苔白膩,脈滑為辨證要點(diǎn)。無論男女老少,皆可用之,尤以老年人為宜。
本方終屬治標(biāo)之劑,絕非治本之圖,服后一俟病情緩解,即當(dāng)標(biāo)本兼治。氣虛者不宜單獨(dú)使用。
對于方中三藥的炮制,原書要求“微炒、擊碎”,可防止辛散耗氣,減少辛味對咽喉、肺胃的不良刺激,尤能使萊菔子由生用性升變?yōu)樾越迪職?;搗碎則利于有效成分煎出。在用法上,每劑不過三錢,布包微煎,代茶頻服,可使藥力緩行。
1.原書主治 《雜病廣要》錄《皆效方》:“高年咳嗽,氣逆痰痞。”
2.方論選錄 張秉成《成方便讀》卷3:“治老人氣實(shí)痰盛,喘滿懶食等證。夫痰之生也,或因津液所化,或因水飲所成。然亦有因食而化者,皆由脾運(yùn)失常,以致所食之物,不化精微而化為痰。然痰壅則氣滯,氣滯則肺氣失下行之令,于是為咳嗽、為喘逆等證矣。病因食積而起,故方中以萊菔子消食行痰;痰壅則氣滯,以蘇子降氣行痰;氣滯則膈塞,白芥子暢膈行痰。三者皆治痰之藥,而又能于治痰之中各逞其長。食消氣順,喘咳自寧,而諸證自愈矣,又在用者之得宜耳。”
方義:本方證緣于脾濕生痰,濕痰壅遏,引動肝風(fēng),風(fēng)痰上擾清空所致。風(fēng)痰上擾,蒙蔽清陽,故眩暈、頭痛;痰阻氣滯,升降失司,故胸膈痞悶、惡心嘔吐;內(nèi)有痰濁,則舌苔白膩;脈來弦滑,主風(fēng)主痰。治當(dāng)化痰熄風(fēng),健脾祛濕。
方中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天麻平肝熄風(fēng),而止頭眩,兩者合用,為治風(fēng)痰眩暈頭痛之要藥。李東垣在《脾胃論》中說:“足太陰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療;眼黑頭眩,風(fēng)虛內(nèi)作,非天麻不能除。”故以兩味為君藥。以白術(shù)、茯苓為臣,健脾祛濕,能治生痰之源。佐以橘紅理氣化痰,俾氣順則痰消。使以甘草和中調(diào)藥;煎加姜、棗調(diào)和脾胃,生姜兼制半夏之毒。
組成:半夏4.5g,天麻、茯苓、橘紅各3g,白術(shù)9g,甘草1.5g。
用法:生姜一片,大棗二枚,水煎服?,F(xiàn)代用法:加生姜1片,大棗2枚,水煎服。
加減:若眩暈較甚者,可加僵蠶、膽南星等以加強(qiáng)化痰熄風(fēng)之力;頭痛甚者,加蔓荊子、白蒺藜等以祛風(fēng)止痛;嘔吐甚者,可加代赭石、旋覆花以鎮(zhèn)逆止嘔;兼氣虛者,可加黨參、生黃芪以益氣;濕痰偏盛,舌苔白滑者,可加澤瀉、桂枝以滲濕化飲。
功效:化痰熄風(fēng),健脾祛濕。
主治:風(fēng)痰上擾證。眩暈,頭痛,胸膈痞悶,惡心嘔吐,舌苔白膩,脈弦滑。
運(yùn)用:本方為治風(fēng)痰眩暈、頭痛的常用方。臨床應(yīng)用以眩暈頭痛,舌苔白膩,脈弦滑為辨證要點(diǎn)。
陰虛陽亢,氣血不足所致之眩暈,不宜使用。
方歌:定癇二茯貝天麻,丹麥陳蒲遠(yuǎn)半夏,膽星全蝎蠶琥珀,竹瀝姜汁草朱砂。
方義:本方證由風(fēng)痰蘊(yùn)熱,上蒙腦竅所致。每因驚恐恚怒,氣機(jī)逆亂,陽亢化風(fēng),觸動積痰,痰隨風(fēng)動,上蒙腦竅而卒然眩仆倒地;肝風(fēng)內(nèi)動,故見目睛上視,甚或手足抽搐;痰涎壅盛則口吐白沫,喉中痰鳴;舌脈為風(fēng)痰蘊(yùn)熱之象。急當(dāng)滌痰熄風(fēng),開竅安神為治。
方中竹瀝、貝母、膽南星苦涼性降,清熱化痰,其中竹瀝尚能鎮(zhèn)驚利竅,貝母功擅開郁散結(jié),膽南星兼具熄風(fēng)解痙;半夏、陳皮、茯苓相合,溫燥化痰,理氣和中,是取二陳湯之義;全蝎、僵蠶、天麻功專平肝熄風(fēng)而止痙。以上為本方滌痰熄風(fēng)的主要組成部分。又伍石菖蒲、遠(yuǎn)志、茯神祛痰開竅,寧心安神;丹參、麥冬偏涼清心,麥冬甘潤又能養(yǎng)陰潤燥,合貝母可防半夏、陳皮、全蝎、僵蠶辛烈傷陰;琥珀、朱砂鎮(zhèn)心安神;甘草調(diào)和諸藥。加入姜汁者,意在溫開以助化痰利竅,并防竹瀝、膽星、貝母寒涼有礙濕痰之消散。
組成:明天麻、川貝母、半夏(姜汁炒)、茯苓(蒸)、茯神(去木,蒸)各30g,膽南星(九制者)、石菖蒲(杵碎,取粉)、全蝎(去尾,甘草水洗)、僵蠶(甘草水洗,去咀,炒)、真琥珀(腐煮,燈草研)各15g,陳皮(洗,去白)、遠(yuǎn)志(去心,甘草水泡)各21g,丹參(酒蒸)、麥冬(去心)各60g,辰砂(細(xì)研,水飛)9g。
用法:用竹瀝一小碗,姜汁一杯,再用甘草四兩煮膏,和藥為丸,如彈子大,辰砂為衣,每服一丸?,F(xiàn)代用法:共為細(xì)末,用甘草120g煮膏,加竹瀝汁100ml與生姜汁50ml為丸,每次9g;亦可作湯劑,加甘草水煎,去渣,人竹瀝、姜汁、琥珀、朱砂沖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加減:對久病頻發(fā)者,須調(diào)補(bǔ)正氣,于“方內(nèi)加人參三錢尤佳”。原書在定癇丸之后,附有河車丸一方,并日:“既愈之后,則用河車丸以斷其根。”
功效:滌痰熄風(fēng),開竅安神。
主治:風(fēng)痰蘊(yùn)熱之癇病。忽然發(fā)作,眩仆倒地,目睛上視,口吐白沫,喉中痰鳴,叫喊作聲,甚或手足抽搐,舌苔白膩微黃,脈弦滑略數(shù)。亦可用于癲狂。
運(yùn)用:本方為治風(fēng)痰蘊(yùn)熱癇病發(fā)作的常用方。臨床應(yīng)用以舌苔白膩微黃,脈弦滑略數(shù)為辨證要點(diǎn)。
因本方著重滌痰熄風(fēng)先治其標(biāo),一俟癇病緩解,則須化痰熄風(fēng)與培本扶正兼顧,并應(yīng)注意飲食,調(diào)攝精神,以收全功。
原書主治 《醫(yī)學(xué)心悟》卷4:“癇者,忽然發(fā)作,眩仆倒地,不省高下,甚則瘛疭抽搐,目斜口㖞,痰涎直流,叫喊作畜聲,醫(yī)家聽其五聲,分為五臟。如犬吠者,肺也;羊嘶者,肝也;馬鳴者,心也;牛吼者,脾也;豬叫者,腎也。雖有五臟之殊,而為痰涎則一,定癇丸主之。既愈之后,則用河車丸以斷其根。”
組成:皂莢112克(刮去皮,酥炙)。
用法:上一味,研末,蜜和為丸,如梧桐子大。以棗膏和湯服3丸,日三夜一服。
主治:痰濁壅肺,咳逆上氣,時(shí)時(shí)吐濁,但坐不得眠。
皂莢丸-《圣惠》卷六十
【組成】皂莢10梃(不蛀、肥長1尺者,湯浸,去皮,涂酥,炙令黃焦,去子),黃耆(銼)1兩,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麝香半兩(細(xì)研入),當(dāng)歸1兩(銼,微炒),桂心1兩,槐耳1兩(微炒),槐子1兩(微炒),附子2兩(炮裂,去皮臍),白礬2兩半(燒灰),猬皮1兩(炙令黃焦),烏蛇2兩(酒浸,去皮骨,炙微黃),檳榔1兩,鱉甲1兩(涂醋炙令黃,去裙),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
【來源】《圣惠》卷六十。
【主治】痔疾,肛邊生鼠乳,及大腹疼痛,坐臥不得。
【方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服3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溫粥飲送下。
皂莢丸-《圣惠》卷三十一
【組成】皂莢5-7片,皂莢樹白皮棘刺5-7片。
【來源】《圣惠》卷三十一。
【主治】骨蒸,傳尸鬼氣。
【用法】上藥各燒為灰,水淋取汁,將汁更于灰上再淋,如此3-5遍,即煎成霜,取2兩,入麝香3分,同細(xì)研,用軟飯為丸,如小豆大。每服7丸,空心以溫酒送下。瀉下勞蟲即愈。如未利,即加丸服之,以利為度。
皂莢丸-《圣濟(jì)總錄》卷五十
【藥物組成】皂莢10梃(去皮并子,酥炙黃),苦參1兩,晚蠶沙1兩,干薄荷葉1兩。
【處方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五十。
【方劑主治】肺風(fēng)成面瘡,鼻頭赤爛。
【制備方法】上為末,別用皂莢5梃捶碎,以湯2升浸,揉濾取汁,銀石器內(nèi)熬減半;杏仁4兩,湯去皮尖雙仁,研爛,入水濾取汁1盞,與皂莢汁同藥末熬和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20丸,日3次,食后溫漿水送下。并用硫黃育涂瘡。
Copyright ? 2022-2025廈門沃鴻信息技術(shù)有限公司版權(quán)所有
閩ICP備13021446號-22 互聯(lián)網(wǎng)藥品信息服務(wù)資格證書 不良信息舉報(bào)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