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湯

  麻黃湯的組成、用法

  組成:麻黃、桂枝、杏仁、甘草。

  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F(xiàn)代用法:水煎服,溫覆取微汗。

  加減化裁:若喘急胸悶、咳嗽痰多、表證不甚者,去桂枝,加蘇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蒼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竅;若夾濕邪而兼見骨節(jié)酸痛,加蒼術、薏苡仁以祛風除濕;兼里熱之煩躁、口干,酌加石膏、黃芩以清瀉郁熱。

  歌訣:麻黃湯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發(fā)汗解表宣肺氣,傷寒表實無汗宜。

  麻黃湯的功用、主治

  功用: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風寒表實證。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無汗而喘,舌苔薄白,脈浮緊。

  方義:本方證為外感風寒,肺氣失宣所致。風寒之邪外襲肌表,使衛(wèi)陽被遏,腠理閉塞,營陰郁滯,經脈不通,故見惡寒、發(fā)熱、無汗、頭身痛;肺主氣屬衛(wèi),外合皮毛,寒邪外束于表,影響肺氣的宣肅下行,則上逆為喘;舌苔薄白,脈浮緊皆是風寒襲表的反映。治當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

  方中麻黃苦辛性溫,歸肺與膀胱經,善開腠發(fā)汗,祛在表之風寒;宣肺平喘,開閉郁之肺氣,故本方用以為君藥。由于本方證屬衛(wèi)郁營滯,單用麻黃發(fā)汗,只能解衛(wèi)氣之閉郁,所以又用透營達衛(wèi)的桂枝為臣藥,解肌發(fā)表,溫通經脈,既助麻黃解表,使發(fā)汗之力倍增;又暢行營陰,使疼痛之癥得解。二藥相須為用,是辛溫發(fā)汗的常用組合。杏仁降利肺氣,與麻黃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復肺氣之宣降,加強宣肺平喘之功,是為宣降肺氣的常用組合,為佐藥。炙甘草既能調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緩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過猛而耗傷正氣,是使藥而兼佐藥之用。四藥配伍,表寒得散,營衛(wèi)得通,肺氣得宣,則諸癥可愈。

  麻黃湯的禁忌

 ?、俦痉綖樾翜匕l(fā)汗之峻劑,故《傷寒論》對“瘡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虛自汗、血虛而脈兼“尺中遲”、誤下而見“身重心悸”等,雖有表寒證,亦皆禁用。

 ?、诼辄S湯藥味雖少,但發(fā)汗力強,不可過服,否則,汗出過多必傷人正氣。正如柯琴指出:“此乃純陽之劑,過于發(fā)散,如單刀直入之將,投之恰當,一戰(zhàn)成功。不當則不戢而召禍。故用之發(fā)表,可一而不可再。”(《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卷上)

  麻黃湯的不同版本

  附方1:麻黃加術湯

  組成:麻黃(去節(jié))9g,桂枝(去皮)6g,甘草(炙)3g,杏仁(去皮尖)6g,白術12g。

  用法: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功用:發(fā)汗解表,散寒祛濕。

  主治:風寒夾濕痹證。身體煩疼,無汗等。

  出處:《金匱要略》。

  附方2: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組成:麻黃(去節(jié),湯泡)6g,杏仁(去皮尖,炒)6g,薏苡仁12g,甘草(炙)3g。

  用法:上銼麻豆大,每服12g。水盞半,煮八分,去滓,溫服。有微汗,避風。

  功用:發(fā)汗解表,祛風除濕。

  主治:風濕在表,濕郁化熱證。一身盡疼,發(fā)熱,日晡所劇者。

  出處:《金匱要略》

  附方:3大青龍湯

  組成:麻黃(去節(jié))12g,桂枝(去皮)6g,甘草(炙)6g,杏仁(去皮尖)6g,石膏(如雞子大,碎)12g,生姜(切)9g,大棗(擘)3g。

  用法: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功用:發(fā)汗解表,兼清里熱。

  主治:外感風寒,里有郁熱證。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無汗,煩躁,口渴,脈浮緊。

  出處:《傷寒論》

  附方4:三拗湯

  組成:甘草(不炙)、麻黃(不去根節(jié))、杏仁(不去皮尖)各30g。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15g,水一盞半,姜五片,同煎至一盞,去滓,通口服。以衣被蓋覆睡,取微汗為度。

  功用:宣肺解表。

  主治:外感風寒,肺氣不宣證。鼻塞聲重,語音不出,咳嗽胸悶。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附方5:華蓋散

  組成:紫蘇子(炒)、麻黃(去根節(jié))、杏仁(去皮尖)、陳皮(去白)、桑白皮、赤茯苓(去皮)各30g,甘草15g。

  用法:上為末,每服6g,水一盞,煎至六分,食后溫服。

  功用: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主治:素體痰多,肺感風寒證。咳嗽上氣,呀呷有聲,吐痰色白,胸膈痞滿,鼻塞聲重,惡寒發(fā)熱,苔自潤,脈浮緊。

 

  出處:《博濟方》

聲明:本站圖/文均來自于網絡收集,僅供病友參考,不作為醫(yī)療診斷依據(jù)。

閩公網安備 35020302001071號 ICP證書

Copyright ? 2022-2025廈門沃鴻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閩ICP備13021446號-22 互聯(lián)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不良信息舉報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