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君子湯

  四君子湯的方歌方義

  方歌:四君子湯中和義,參術(shù)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陳名六君,祛痰補益氣虛餌,除卻半夏名異功,或加香砂氣滯使。

  四君子湯中和義,人參術(shù)苓甘草比,益氣健脾基礎(chǔ)劑,脾胃氣虛治相宜。

  方義:本證多由脾胃氣虛,運化乏力所致,治療以益氣健脾為主。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氣虛,受納與健運乏力,則飲食減少;濕濁內(nèi)生,脾胃運化不利,故大便溏??;脾主肌肉,脾胃氣虛,四肢肌肉無所稟受,故四肢乏力;氣血生化不足,不能榮于面,故見面色萎白;脾為肺之母,脾胃一虛,肺氣先絕,故見氣短、語聲低微;舌淡苔白,脈虛弱均為氣虛之象。正如《醫(yī)方考》所說:“夫面色萎白,則望之而知其氣虛矣;言語輕微,則聞之而知其氣虛矣;四肢無力,則問之而知其氣虛矣;脈來虛弱,則切之而知其氣虛矣。”

  方中人參為君,甘溫益氣,健脾養(yǎng)胃。臣以苦溫之白術(shù),健脾燥濕,加強益氣助運之力;佐以甘淡茯苓,健脾滲濕,苓術(shù)相配,則健脾祛濕之功益著。使以炙甘草,益氣和中,調(diào)和諸藥。四藥配伍,共奏益氣健脾之功。

  四君子湯的用法用量

  組成:人參、白術(shù)、茯苓各9g,甘草6g。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兩錢,水一盞,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時候;入鹽少許,白湯點亦得。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

  加減:若嘔吐,加半夏以降逆止嘔;胸膈痞滿者,加枳殼、陳皮以行氣寬胸;心悸失眠者,加酸棗仁以寧心安神;若畏寒肢冷,脘腹疼痛者,加干姜、附子以溫中祛寒。煩渴,加黃芪;胃冷,嘔吐涎味,加丁香;嘔逆,加藿香;脾胃不和,倍加白術(shù)、姜、棗;脾困,加人參、木香、縮砂仁;脾弱腹脹,不思飲食,加扁豆、粟米;傷食,加炒神曲;胸滿喘急,加白豆蔻。

  四君子湯的功用主治

  功用:益氣健脾。

  主治:脾胃氣虛證。面色萎黃,語聲低微,氣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虛弱。

  運用:本方用于脾胃氣虛證,臨床應(yīng)用以面色萎黃,語聲低微,氣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虛數(shù)為辨證要點。

  四君子湯的附方

  附方1:異功散

  組成:人參、白術(shù)、茯苓各9克,甘草、陳皮各6克。

  功用:益氣健脾,行氣化滯。

  主治:脾胃氣虛兼氣滯證。證見飲食減少,大便溏薄,胸滿痞悶不舒,或嘔吐泄瀉等。現(xiàn)用于小兒消化不良屬脾虛氣滯者

  附方2:六君子湯

  組成:人參、白術(shù)、茯苓各9克,甘草6克、半夏4.5克、陳皮3克。

  功用:益氣健脾,燥濕化痰。

  主治:脾胃氣虛兼痰濕證。證見食少便溏,胸脘痞悶,嘔逆等。

  附方3:香砂六君子湯

  組成:木香2克、砂仁2.5克、人參3克、白術(shù)6克、茯苓6克、甘草2克、半夏3克、陳皮2.5克。

  功用:益氣健脾,行氣化痰。

  主治:脾胃氣虛,痰阻氣滯證。:證見嘔吐痞悶,不思飲食,脘腹脹痛,消瘦倦怠,或氣虛腫滿。

  附方4:保元湯

  組成:黃芪、人參、炙甘草、肉桂、生姜。

  功用:益氣溫陽。

  主治:虛損勞怯,元氣不足證。倦怠乏力,少氣畏寒;以及小兒痘瘡,陽虛頂陷,不能發(fā)起灌漿者。

  化裁方之間的鑒別

  上三方均由四君子湯加味而成。均有益氣健脾之功。異功散中加陳皮,兼行氣化滯,適用于脾胃氣虛兼氣滯證;六君子湯中加陳皮、半夏,兼燥濕和胃,適用于脾胃氣虛兼痰濕證;香砂六君子湯中加陳皮、半夏、木香、砂仁,功在益氣和胃,行氣化痰,適用于脾胃氣虛、痰阻氣滯證。保元湯,以補氣藥為主,配伍少量肉桂以助陽,功能益氣溫陽,適用于小兒元氣不足之證。

氣血不足如何調(diào)理

聲明:本站圖/文均來自于網(wǎng)絡(luò)收集,僅供病友參考,不作為醫(yī)療診斷依據(jù)。

閩公網(wǎng)安備 35020302001071號 ICP證書

Copyright ? 2022-2025廈門沃鴻信息技術(shù)有限公司版權(quán)所有

閩ICP備13021446號-22 互聯(lián)網(wǎng)藥品信息服務(wù)資格證書 不良信息舉報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