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中藥百科/祛風(fēng)濕藥
獨活

  獨活

  性味:味辛、苦,性微溫。

  歸經(jīng):歸腎、膀胱經(jīng)。

  入藥部位:傘形科植物重齒毛當(dāng)歸的干燥根。

  形態(tài)特征:多年生高大草本。根類圓柱形,棕褐色,長至15cm,直徑1-2.5cm,有特殊香氣。莖高1-2m,粗至1.5cm,中空,常帶紫色,光滑或稍有淺縱溝紋,上部有短糙毛。葉二回三出式羽狀全裂,寬卵形,長20-30(-40)cm,寬15-25cm;莖生葉葉柄長達30-50cm,基部膨大成長管狀、半抱莖的厚膜質(zhì)葉鞘。開展,背面無毛或稍被短柔毛;末回裂片膜質(zhì),卵圓形至長橢圓形,長5.5-18cm,寬3-3.6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不整齊的尖鋸齒或重鋸齒,齒端有內(nèi)曲的短尖頭,頂生的末回裂片多3深裂,基部常沿葉軸下延成翅狀,側(cè)生的具短柄或無柄,兩面沿葉脈及邊緣有短柔毛;痛托葉簡化成囊狀膨大的葉鞘,無毛,偶被疏短毛。復(fù)傘形花序頂生和側(cè)生,花序梗長5-16(-20)cm,密被短糙毛;總苞片1,長鉆形,有緣毛,早落;傘輻10-25,長1.5-5cm,密被短糙毛;傘形花序有花17-28(-36)朵;小總苞片5-10cm,闊披針形,比花柄短,先端有長尖,背面及邊緣被短毛;花白色;無萼齒;花瓣倒卵形,先端內(nèi)凹;花柱基扁圓盤狀。果實橢圓形,長6-8mm,寬3-5mm,側(cè)翅與果體等寬或略狹,背棱線形,隆起,棱槽間有油管1(-)2-3,合生面有油管2-4(-6)?;ㄆ?-9月,果期9-10月。

  獨活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10g;或浸酒;或入丸、散。

  外用:適量,煎湯洗。

  炮制:除去雜質(zhì),洗凈,潤透,切薄片,曬干或低溫干燥。

  獨活的功效作用

  功效:祛風(fēng)除濕,痛痹止痛。

  主治:用于風(fēng)寒濕痹,要洗疼痛,少陰伏風(fēng)頭痛,風(fēng)寒挾濕頭痛。

  作用:①《本經(jīng)》:主風(fēng)寒所擊,金瘡止痛,奔豚,癇痓,女子疝瘕。

 ?、凇秳e錄》:治諸風(fēng),百節(jié)痛風(fēng)無久新者。

 ?、邸端幮哉摗罚褐沃兄T風(fēng)濕冷,奔喘逆氣,皮肌苦癢,手足攣痛,勞損,主風(fēng)毒齒痛。

 ?、堋夺t(yī)學(xué)啟源》:主治秘要云:能燥濕,苦頭眩目運,非此不能除。

  ⑤張元素:散癰疽敗血。

  ⑥李杲:治風(fēng)寒濕痹,酸痛不仁,諸風(fēng)掉眩,頭項難伸。

  ⑦王好古:去腎間風(fēng)邪,搜肝風(fēng),瀉肝氣,治項強腰脊痛。

  ⑧《滇南本草》:表汗,治兩脅、面寒疼痛。

  ⑨《本草通玄》:治失音不語,手足不隨,口眼歪斜,目赤膚癢。

  ⑩《本草正》:理下焦風(fēng)濕,兩足痛痹,濕癢拘攣。

 ?、稀冬F(xiàn)代實用中藥》:發(fā)汗,利尿,消浮腫。

  獨活的禁忌

  陰虛血燥者慎服,氣血虛而遍身痛及陰虛下體痿弱者禁用。一切虛風(fēng)類中,咸非獨活所宜。

  獨活的配伍

  1、風(fēng)毒腳弱痹滿上氣:獨活五兩,附子五兩(生用,切)。以酒一斗,漬經(jīng)三宿,服從一合始,以微痹為度。(《肘后方》獨活酒)

  2、腳氣腫脹痛:真川獨活五錢,木瓜、牛膝各一兩。共為末,每服三錢,空心白湯調(diào)下。(《本草匯言》)

  3、中風(fēng)不語:獨活一兩,酒二升,煎一升,大豆五合,炒有聲,以藥酒熱投,蓋之良久,酒服三合,未瘥再服。(《本草綱目》引《小品方》)

  獨活的附方

  ①治風(fēng)痹:獨活、石南各四兩,防風(fēng)三兩,附子、烏頭、天雄、茵芋各二兩。以酒二斗,漬七日,服半合,日三,以知力度。(《干金方》獨活酒)

 ?、谥物L(fēng)傷腎經(jīng),腰痛如掣,久不治,流入腳膝,為偏枯冷痹緩弱之患,及新產(chǎn)后腰腳攣痛,除風(fēng)活血:獨活二兩半,桑寄生、杜仲(切,炒斷絲)、北細辛、白芍藥、桂心、芎藭、防風(fēng)(去蘆)、甘草、人參、熟地黃(洗)、大當(dāng)歸各二兩。上銼散,每四錢,水二盞煎,空心服。(《世醫(yī)得效方》獨活寄生湯)

  ③治少陰寒濕腰痛:獨活、蒼術(shù)、防風(fēng)、細辛、川芎、甘草。水煎服。(《癥因脈治》獨活蒼術(shù)湯)

 ?、苤螝v節(jié)風(fēng)四肢頭面腫:黃芪十二分,獨活八分,生地(切)三升(暴干),豆豉一升(熬),鼠粘子三升(暴干),上五味搗篩為散,一服方寸匕,飲汁下,日二服,加至二、三匕,忌蕪荑、蒜、面、豬肉。(《延年方》)

 ?、葜误@癱、鶴膝,及中風(fēng)濕日久致腰背手足疼痛,晝輕夜重,及四肢痿痹不仁:川獨活半兩,當(dāng)歸(酒洗)、白術(shù)、黃芪(蜜水涂炙)、薄桂(去粗皮)、川牛膝(酒洗)各二錢半,甘草(炙)三錢。上件細切,每取二錢,水一盞,姜二片,薤白一根,煎七分,空心熱服,或無時。(《活幼心書》獨活湯)

 ?、拗萎a(chǎn)后百日中風(fēng),痙,口噤不開,并治血氣痛,勞傷,補腎;獨活一斤,大豆五升,酒一斗三升。上三味,先以酒漬獨活再宿,若急須,微火煮之,令減三升,去滓,別熬大豆極焦,使煙出,以獨活酒沃之,去豆服一升,日三夜一。(《千金方》獨活紫湯)

 ?、咧萎a(chǎn)后中風(fēng),虛人不可服他藥者:獨活三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服。耐酒者亦可以酒水等煮之。(《小品方》一物獨活湯)

 ?、嘀物L(fēng)著人面,引口偏著耳,牙車急,舌不得轉(zhuǎn):獨活三兩,生地黃汁一升,竹瀝一升。上三味,合煎取一升,頓服之。(《千金方》)

 ?、嶂晤^痛屬少陰者:獨活、細辛、川芎、秦艽、生地、羌活、防風(fēng)、甘草,水煎服。(《癥因脈治》獨活細辛湯)

 ?、庵锡X根動痛:生地黃、獨活各三兩。上二味細切,以酒一升漬一宿,含之。(《千金方》)

  ⑾浣洗一切癰疽:獨活、黃芩、莽草、當(dāng)歸、川芎、大黃、赤芍藥各-兩。上為散,分作兩次,先用豬蹄以水二升煮,令蹄熟,去蹄入藥,再煎十余沸去滓,乘熱洗瘡。(《普濟方》獨活散)

  獨活的相關(guān)論述

  1、《湯液本草》:獨活,治足少陰伏風(fēng),而不治太陽,故兩足寒濕,渾不能動止,非此不能治。

  2、《本草經(jīng)疏》:獨活,其主風(fēng)寒所擊金瘡止痛者,金瘡為風(fēng)寒之所襲擊,則血氣壅而不行,故其痛愈甚,獨活之苦甘辛溫,能辟風(fēng)寒,邪散則肌表安和,氣血流通,故其痛自止也。奔豚者,腎之積,腎經(jīng)為風(fēng)寒乘虛客之,則成奔豚,此藥本入足少陰,故治奔豚。癎與庢皆風(fēng)邪之所成也,風(fēng)去則癎庢自愈矣。女子疝瘕者,寒濕乘虛中腎家所致也,苦能燥濕,溫能辟寒,辛能發(fā)散,寒濕去而腎臟安,故主女子疝瘕,及療諸賊風(fēng)、百節(jié)痛風(fēng)無久新也。

  3、《本草匯言》:獨活,善行血分,祛風(fēng)行濕散寒之藥也。凡病風(fēng)之證,如頭項不能俯仰,腰膝不能屈伸,或痹痛難行,麻木不用,皆風(fēng)與寒之所致,暑與濕之所傷也;必用獨活之苦辛而溫,活動氣血,祛散寒邪,故《本草》言能散腳氣,化奔豚,療疝瘕,消癰腫,治賊風(fēng)百節(jié)攻痛,定少陰寒郁頭疼,意在此矣。

查看詳情

治療肝主筋的中成藥

椰子殼

  椰子殼

  別稱:椰殼。

  性味:苦;平

  歸經(jīng):肺;肝;腎經(jīng)。

  形態(tài)特征:性狀鑒別,角質(zhì)薄片狀,褐棕色,質(zhì)極堅硬。

  椰子殼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燒存性浸酒,6-10g;或研末,每次2-3g。

  外用:適量,熬膏或制油外涂。

  椰子殼的功效作用

  功效:祛風(fēng);止痛;利濕;止癢;利尿。

  主治:楊梅瘡筋骨痛;心胃疼痛;體癬;腳癬。

  椰子殼的相關(guān)論述

  1.《綱目》:楊梅瘡筋骨痛,椰子殼燒存性,臨時炒熱,以滾酒泡服二、三錢,暖覆取汗。

  2.《綱目拾遺》:椰子殼熬膏,涂癬良。

  3.《本草求原》:治夾陰風(fēng)寒寒熱。

查看詳情

紅楤木

  紅楤木

  別名:紅老虎刺、鳥不踏、紅刺筒、紅鳥不宿(金華《常用中草藥單方驗方選編》),紅毛刺桐、紅鳥不踏刺、紅射桐、虎椒刺、千枚針、紅葉大貓刺、紅葉雨傘刺、紅刺黨(《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性味:性溫,味微苦。

  形態(tài)特征:小喬木,高約3m。分枝密生細直的刺,刺長7-14mm。葉互生;柄長25-40cm,疏生短刺;托葉和柄基部合生,栗色;葉為二回羽狀復(fù)葉,長35-40cm或更長,每羽片有小葉5-9,基部有小葉1對,葉片膜質(zhì)至薄紙質(zhì),小葉無柄,頂生小葉有柄,葉片卵狀長圓形至披針形,長4-11.5cm,寬2.5-5cm,先端長漸尖,基部圓形至闊楔形,側(cè)生小葉基部有時略歪斜,兩面均無毛,下面灰白色,邊緣疏生細鋸齒,側(cè)脈6-9對。由多數(shù)傘形花序組成頂生的圓錐花序,長30-50cm,主軸和分枝有糠屑狀毛,后毛脫落;傘形花序有花12-20朵,稀更多,總花梗長1-5cm,苞片卵狀披針形,長約1cm;花萼無毛,邊緣有5個小齒;花白色,花瓣5,卵狀三角形,雄蕊5,花絲長約4mm;子房5室,花柱5;離生。核果球形,漿果狀,熟果黑色,直徑2-3mm,有5核,花柱宿存,長1-1.5mm?;ㄆ?-8月,果期9-11月,

  紅楤木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或浸酒。

  外用:搗敷。

  紅楤木的功效作用

  功效:祛風(fēng)除濕,行氣活血,消腫解毒。

  主治:治風(fēng)濕痹痛,潰瘍病,跌打損傷,癰疽。

  紅楤木的禁忌

  孕婦慎服。

  紅楤木的附方

 ?、僦物L(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紅楤木根二兩。加豬前蹄一只,煮熟,沖黃酒,吃肉和湯。

 ?、谥螡儾。杭t楤木根二至三兩,長梗南五味子藤(紅木香),烏藥、枳殼、甘草各三錢。水煎服。

 ?、壑瓮鈧[:紅楤木鮮根皮加食鹽少許搗爛,外敷傷處。

 ?、苤蔚驌p傷,風(fēng)濕痛,神經(jīng)痛:紅楤木根、紅茴香報、細柱五加根各二斤,虎杖根三斤,甘草半斤,燒酒三十斤。先將藥物用冷開水浸濕,再加入燒酒,浸三十天,取出過濾即成。每次成人服10毫升,一天三次。

 ?、葜巫巧窠?jīng)痛:紅楤木根、凌霄根、山藥,石豆蘭各一兩,虎刺根五錢。水煎服。

 ?、拗伪缆杭t梅木根、胡頹子根、大薊根各二至四兩。加豬夾心肉煮服。有炎癥發(fā)熱者,酌加六月雪、蕺菜、節(jié)節(jié)草各一兩。(選方出《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紅楤木的相關(guān)論述

  金華《常用中草藥單方驗方選編》:活血破瘀,祛風(fēng)行氣,清熱解毒。治跌打損傷,骨折,婦女?dāng)⊙撬柩?,癰疽,狂犬咬傷,風(fēng)濕痹痛。

查看詳情

柳枝

  柳枝

  別名:楊柳條、柳條。

  性味:味苦,性寒。

  歸經(jīng):歸胃、肝經(jīng)。

  入藥部位:枝條。

  形態(tài)特征:嫩枝圓柱形,直徑5-10mm,表面微有縱皺紋,黃色。節(jié)間長0.5-5cm,上有交叉排列的芽或殘留的三角形瘢痕。質(zhì)脆易斷,斷面不平坦,皮部薄而淺棕色,木部寬而黃白色,中央有黃白色髓部。氣微,味微苦、澀。

  柳枝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g。

  外用:適量,煎水含漱;或熏洗。

  炮制: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稍浸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

  柳枝的功效作用

  功效:祛風(fēng)利濕,解毒消腫。

  主治:用于風(fēng)濕痹痛,小便淋濁,黃疸,風(fēng)疹瘙癢,疔瘡,丹毒,齲齒,齦腫。

  藥理作用:木質(zhì)部含水楊苷,可作苦味劑,4%-10%水楊苷元可作局部麻醉用。

  柳枝的附方

 ?、僦涡”懔軡岵磺澹毫σ晃?,甘草三錢。煎湯飲之。(《肘后方》)

 ?、谥涡禾セ鸩荒颍毫Γ烧咭晃?,煎湯服之。(《濟急方》)

 ?、壑文蚬#嚎萘ㄖΓ┮淮蟀选U鬯榧鍦?,傾坐桶內(nèi),被圍住熏。再內(nèi)服。(《綱目拾遺》)

 ?、苤吸S疸:柳枝三大升。以水一斗,煮取濃汁,搦半升,一服令盡。(《外臺》)

 ?、葜渭薄⒙愿窝祝阂淮缫詢?nèi)嫩柳枝二兩,加水1000毫升,煎至200毫升,每日一付,分二次服。(《新疆中草藥單方驗方選編》)

  ⑥治疔毒及反花瘡:煎柳枝葉作膏涂之。(《獨行方》)

 ?、咧温┋從[痛:楊柳條,罐內(nèi)燒煙,熏之出水。(《摘元方》)

 ?、嘀侮幾淠[痛:柳枝三尺長二十枚。細銼,水煮極熱,以故帛裹包腫處,仍以熱湯洗之。(《婉僧坦集驗方》)

  ⑨治天灶丹毒,赤從背起:柳木灰水調(diào)涂之。(《外臺》)

 ?、庵窝例X風(fēng)齲:柳枝(銼)一升,大豆一升。合炒,豆炮盡,于磁器盛之,謂酒三升漬之,經(jīng)三日,臺之頻吐。(《古今錄驗方》)

  ⑾治齒斷腫,連耳腦腫疼:垂柳枝、槐白皮、白楊皮各一握。上藥細銼,每用半兩,以水一大盞,煎至七分,去滓,入鹽一錢,攪令勻,熱含冷吐。(《圣惠方》柳枝湯)

  柳枝的相關(guān)論述

  1.《本草拾遺》:治小兒一日、五日寒熱,煮柳枝浴。

  2.《日華子本草》:可消食。

  3.《滇南本草圖說》:主治血凝氣滯,風(fēng)寒外束;小兒痘癥,有烏頭陷頂,漿升不起者,煎服或浴之。

  4.《綱目》:煎服,治黃痘,白濁;酒煮,熨諸痛腫,祛風(fēng),止痛消腫。

  5.《得配本草》:去風(fēng)熱,除濕痹。

查看詳情

鵝腳板

  鵝腳板

  別名:騷羊古、瘙瘍股、苦爹菜、蛇倒退、鐵鏟頭、三腳蛤蟆、羊膻七、小六月寒、野當(dāng)歸、虎羊丁、山當(dāng)歸、白花草、老蛇草、犁頭尖、羊膻草、蛇咬草、六月寒、毛升莧、百路通、三十六好、八月白、金鎖匙、土人參、茴芹、苦爸菜、野芎、土細辛、白花香、肚寒藥。

  性味:味辛、苦、微甘,性微溫。

  歸經(jīng):歸肺、胃、肝經(jīng)。

  入藥部位:全草。

  鵝腳板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

  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鵝腳板的功效作用

  功效:散風(fēng)宣肺,理氣止痛,消積健脾,活血通經(jīng),除濕解毒。

  主治:感冒,咳嗽,百日咳,肺癆,肺癰,頭痛,牙痛,胸脅痛,胃氣痛,腹脹痛,縮陰冷痛,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勞傷,骨勞,消化不良,食積,疳積,痧癥,瀉痢,黃疸,瘧疾,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經(jīng)閉,乳腫,目翳,咽腫,痄腮,瘰疬,瘡腫,跌打損傷,濕疹,皮膚瘙癢,蛇蟲傷。

  鵝腳板的禁忌

  孕婦慎服。

  《秦嶺巴山天然藥物志》:“孕婦慎服。”

  鵝腳板的配伍

  1、治感冒,中暑:苦爹菜根6g,搗爛,開水吞服;或用苦爹菜根9-12g。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2、治偏頭痛:六月寒鮮草30-60g,水煎取汁,煮雞蛋,食蛋服湯。(《秦嶺巴山天然藥物志》)

  鵝腳板的相關(guān)論述

  1.《峨嵋藥植》:搗爛敷手腕上,可治瘧疾。

  2.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散瘀,消腫,解毒。治毒蛇咬傷,蜂螫傷,痢疾。

  3.《福建中草藥》:健胃,消積。治小兒疳積。

  4.《廣西藥植名錄》:清涼解熱。治跌打,疥瘡。

  5.《陜甘寧青中草藥選》:祛風(fēng)散寒。治感冒風(fēng)寒。

查看詳情

雞骨香

  雞骨香

  別名:雞腳香、矮腳豬、黃牛香。

  性味:苦、辛,溫。

  歸經(jīng):歸心、腎、肝、胃、肺經(jīng)。

  入藥部位:植物的根入藥。

  形態(tài)特征:本品根細長條狀,直徑2~10mm,表面黃色或淡黃色,有縱紋及突起,有時栓皮脫落。質(zhì)脆易斷,斷面不平坦,纖維性。皮部約占半徑的1/3~1/4,呈淡黃色。木部黃色。氣微香,味微苦。

  雞骨香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服,6~30g,或浸酒、研末。

  外用:研末調(diào)敷。

  炮制:洗凈,切片,曬干。

  雞骨香的功效作用

  功效:行氣止痛,祛風(fēng)消腫、舒筋。

  主治:用于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痛,腰腿痛,胃痛,腹痛,疝痛,痛經(jīng),跌打腫痛。

  雞骨香的相關(guān)論述

  1、《生草藥性備要》:治咽喉腫痛,心氣痛。

  2、《本草求原》:祛風(fēng),壯筋骨,消疬。

  3、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行氣止痛,舒筋活絡(luò)。治跌打扭傷,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腸功能紊亂,胃腸脹氣。外治毒蛇咬傷。

查看詳情

馬鞍藤

  馬鞍藤

  別名:厚藤、海茹藤、二裂牽牛、紅花馬鞍藤、馬蹄草。

  性味:辛、微苦,濕。

  歸經(jīng):入肝、脾二經(jīng)

  入藥部位:旋花科番薯屬植物二葉紅薯,以全草入藥。

  馬鞍藤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鮮者1~2兩。

  外用:適量,鮮草搗爛敷患處。

  炮制:全年可采,曬干。

  馬鞍藤的功效作用

  功效:祛風(fēng)除濕,拔毒消腫。

  主治:用于風(fēng)寒感冒,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腰肌勞損;外用治瘡癤,痔瘡。

  藥理作用:干燥葉中含一種揮發(fā)性酯類,對海蟄刺傷所引起的風(fēng)疹、瘙癢有良好的解毒作用;在離體豚鼠回腸標本上,此揮發(fā)性部分(6xl0M)有拮抗組織胺(2xl0M)的作用,與苯海拉明、Antistine相似。口服7。5g/kg對小鼠無毒性反應(yīng)。外用其葉,據(jù)云有止痛、防止褥瘡之效,提取物無甚藥理作用。

  馬鞍藤的附方

 ?、僦侮P(guān)節(jié)炎:二葉紅薯一兩五錢,酌加酒水各半煎服。(《福建民間草藥》)

  ②治癰疽疔瘡:二葉紅薯一握,紅糖(或冬蜜)適量,搗爛外敷。(《福建民間草藥》)

 ?、壑伟b疽疔瘡,無名腫毒:二葉紅薯一至二兩,洗凈,煎湯調(diào)紅糖內(nèi)服。(《泉州本草》)

 ?、苤沃摊徛┭憾~紅薯一兩,豬大腸一斤,燉服。(《泉州本草》)

查看詳情

天蓬草

  天蓬草

  別名:雪里花、寒草、金線吊葫蘆、雪里開花、小紅娘、漫水草、文集草、鵝兒腸、蘭衣參、麻絲菜、黃瓜草。

  性味:味辛,性平。

  歸經(jīng):歸肺、脾經(jīng)。

  入藥部位:全草。

  形態(tài)特征:全草長15-30cm,污綠色。葉對生,完整葉片長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5-20mm,寬2-3mm,先端漸尖,全緣或淺波狀。聚傘花序頂生或腋生;萼片5,披針形,先端尖,光滑;花瓣5,白色,2深裂;雄蕊5;花柱2-3。蒴果,較宿萼長,熟時6瓣裂。氣微,味淡。

  天蓬草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0-60g。

  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diào)敷。

  炮制:春至秋初采,洗凈,鮮用或曬干。

  天蓬草的功效作用

  功效:祛風(fēng)除濕,活血消腫,解毒止血。

  主治:用于傷風(fēng)感冒,泄瀉,痢疾,風(fēng)濕骨痛,跌打損傷,骨折,癰瘡腫毒,痔漏,毒蛇咬傷,吐血,衄血,外傷出血。

  天蓬草的配伍

  1、治傷風(fēng)感冒:雀舌草60g,紅糖15g。水煎,每日服2次,服藥后蓋被令出微汗。(《福建民間草藥》)

  2、治小兒腹泄:天蓬草30g,馬齒莧60g。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3、治冷痢:雀舌草60g。水煎,每日服2次。(《福建民間草藥》)

  4、治痔:雪里花為末,濕者干摻、干者麻油調(diào)搽一二度,其痔即消縮。(《綱目拾遺》)

  5、治跌打損傷:雀舌草30g,黃酒60-120g。加水適量煎服。

  6、治疔瘡:鮮雀舌草適量。加食鹽少許搗爛敷貼。

  7、治毒蛇咬傷:雀舌草30-60g。水煎服。另取一握,洗凈搗爛后,敷貼傷口。(5-7方出自《福建民間草藥》)

  天蓬草的相關(guān)論述

  1、《植物名實圖考》:“天蓬草一名涼帽草,生建昌河壖。鋪地細莖如亂發(fā),百余莖為族;莖端有葉三兩片,如初生小柳葉;黑根粗如指。上人以洗腫毒。”

  2、《綱目拾遺》:“敷痔。”

  3、《福建民間草藥》:“祛風(fēng)散寒,發(fā)汗解表。”

  4、《四川常用中草藥》:“清熱,解毒,止血。治咳嗽,吐血,鼻血,疔瘡等癥。”

查看詳情

蒴藋

  蒴藋

  別名:接骨草、接骨木、珊瑚花、排風(fēng)藤、鐵籬笆。

  性味:甘酸,溫。

  入藥部位:為忍冬科植物蒴藋的全草或根。

  蒴藋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2~4錢(鮮者3~4兩);搗汁或浸酒。

  外用:煎水洗浴或搗敷。

  蒴藋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除濕,活血散瘀。

  主治:治風(fēng)濕疼痛,腎炎水腫,腳氣浮腫,痢疾,黃疸,慢性氣管炎,風(fēng)疹瘙癢,丹毒,瘡腫,跌打損傷、骨折。

  蒴藋的藥理作用

 ?、偌铀俟钦塾系淖饔?/strong>

  家兔用人工方法造成骨折,經(jīng)夾板固定后,外敷散落得打(酒調(diào)),3日更換1次。每日內(nèi)服落得打煎劑,第4周末有圓形較致密之多量骨痂及顯著鈣化(X線照片),組織切片上可觀察到,大塊骨痂組織己大部分骨化,多量的骨小梁形成。從骨折局部血腫中注入磷32,用落得打后,脈沖消散率較快,說明有“活血散瘀”作用。組織中磷的沉積也高于對照組,說明落得打能促進磷在骨痂中的沉積,因而加速骨折愈合。

 ?、谙[作用

  家兔外敷落得打醇糊劑未出現(xiàn)局部血管擴張現(xiàn)象。其煎劑對蟾蜍下肢血管的收縮作用不顯著,較高濃度對離體兔耳血管有顯著的收縮血管作用,其油膏劑在家兔及小鼠的實驗中,均有輕度減少毛細血管通透性的作用。上述作用可能與其消腫的療效有關(guān)。

  ③其他作用

  落得打煎劑對小鼠熱板法并不表現(xiàn)鎮(zhèn)痛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試管內(nèi)無抑制作用。

  蒴藋的臨床應(yīng)用

  ①治療急性菌痢

  100%蒴藋注射液,每6小時肌肉注射2毫升,3、4天后改為每日2次,每次2毫升,至大便正常后停藥。治療57例,痊愈53例,無效4例。大便肉眼觀察正常平均為4.9天、鏡檢正常為5.6天、培養(yǎng)轉(zhuǎn)陰為5.9天。

 ?、谥委熂毙曰撔员馓殷w炎

  以100%蒴藋注射液2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次。治療20例,全部治愈。治療時間平均3天。

 ?、壑委煼窝?/strong>

  用100%的蒴藋注射液肌肉注射,2歲以內(nèi)2毫升,3~4歲3毫升,4歲以上4毫升,均每日2次,至體溫正常后3~5天停藥。治療16例,治愈12例,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胸透檢查炎性病變?nèi)课眨?例臨床癥狀體征好轉(zhuǎn),胸透炎性病變大部分吸收;3例無效。

 ?、苤委熉詺夤苎?/strong>

  用小臭牡丹鮮品莖葉4兩,加水煎約1小時,每日3次分服,10日為一療程。治療183例,經(jīng)三個療程,近期控制40例(26.7%),顯效62例(33.8%),好轉(zhuǎn)56例(30.6%),無效16例(8.9%)。據(jù)觀察,病型與療效無顯著差別,但顯效以上的效率,喘息型較單純型明顯增高;對并發(fā)肺氣腫者也有-定的療效。本品能解除支氣管平滑肌痙攣,故平喘作用較好;并有一定的止咳祛痰作用,但消炎作用較差,有的療效還不鞏固,藥物顯效時間亦較慢。治程中有2例服藥后有輕度頭昏、惡心、嘔吐及上腹隱痛,1例發(fā)生過敏性紫斑。此外,曾采用小臭牡丹滴鼻劑滴鼻,臭草揮發(fā)油膠丸內(nèi)服,亦均有一定近期療效。

  ⑤用于止痛

  八棱麻全草粉末裝入膠囊,每粒0.3克。痛時服2粒。用于各種手術(shù)后切口痛、牙痛、腹痛等100例,92例用藥后15~30分鐘疼痛明顯減輕或消失,有效率達92%。

 ?、拗委煿钦?/strong>

  取落得打根莖,洗凈烘干后研成細末,用時摻入少許面粉(4:1),以白酒調(diào)成泥狀,平鋪在紗布上敷于骨折處,再用夾板固定,每5~10天換藥1次,每隔1天滴入白酒1次,以加強藥性作用。定期作X線檢查,一般不同時并用牽引法。早期抬高患肢并作自主性肌肉收縮活動以利消腫,以后適當(dāng)活動促使功能恢復(fù)。治療各部位閉合性骨折45例,平均治愈時間33~48天。

  其療效原理似為:外敷落得打以后,首先對于血管起收縮作用,可使毛細血管肌細胞收縮,致減少或阻止血液由長流毛細血管向網(wǎng)狀毛細血管的流入,因而網(wǎng)狀毛細血管內(nèi)壓力變低,使組織內(nèi)水腫液容易被吸收;同時由于血管收縮,長流毛細血管血流加快,又可使在其遠心段與網(wǎng)狀毛細血管匯合處形成負壓樣的吸引作用,進一步減低網(wǎng)狀毛細血管內(nèi)壓,更有利于滲出液的吸收。由于這種良性循環(huán)的形成,外傷性炎癥區(qū)的靜脈回流障礙得以較快的解除,軟組織的腫脹得以迅速地消退,疼痛亦隨之而減輕,亦有利于骨折的愈合。

  此外,以100%蒴藋注射液2毫升,每日2次肌肉注射,對多發(fā)性癤腫有較好效果。

  蒴藋的禁忌

  江西《中草藥學(xué)》:“孕婦禁服。”

  蒴藋的配伍

 ?、僦纹堇浔?,緩弱疼重,或腰痛攣腳重痹:蒴藋葉火燎,厚安席上,及熱眠上,冷復(fù)燎之。冬月取根,春取莖,熬,臥之佳。其余薄熨不及蒴藋蒸也。諸處風(fēng)濕,亦用此法。(《千金方》)

 ?、谥嗡[,坐臥不得,頭面身體悉腫:蒴藋根刮去皮,搗汁一合,和酒一合,暖,空心服,當(dāng)微吐利。(《梅師集驗方》)

 ?、壑文_氣初起,從足起至膝脛骨腫疼者:蒴藋根搗碎,和酒糟三分,根一分,合蒸熱,及熱封裹腫上,日二。亦治不仁頑痹。(《千金方》)

 ?、苤文I炎水腫,腳氣水腫:蒴藋全草四至八錢。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葜吸S疸:蒴藋根燉五花肉服。(《四川中藥志》)

 ?、拗挝辶埽狠羲y鮮根每次三至四兩。合豬赤肉燉服(合豬小肚亦佳),連服三四次。(《泉州本草》)

 ?、咧螊D人赤白帶:蒴藋鮮根每次三兩。合豬小腸燉服,連服三至五次。(《泉州本草》)

 ?、嘀蔚蚴軅肮钦厶弁矗狠羲y根六錢。酒、水各半煎好,濾去渣,加白糖一兩,攪和服。(《江西民間草藥》)

 ?、嶂喂钦郏乎r血滿草根皮及葉,共搗爛外敷。(《云南中草藥選》)

 ?、庵未騻蚺そ钅[痛:蒴藋鮮根切碎,同連須蔥白、酒釀糟,搗爛敷患處,一日換一次。(《江西民間草藥》)

 ?、现物L(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慢性腰腿痛,急性扭傷血腫,水腫:血滿草五錢至一蔭。煎服或煎水外洗患部。(《云南中草藥選》)

 ?、兄未騻卵狠羲y干根、側(cè)柏葉各三錢,地榆四錢。煎服。(《浙江民間草藥》)

  ⒀治風(fēng)疹瘙癢:蒴藋全草,煎水外洗。(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抑涡撼嘤涡猩砩舷拢狠羲y煎汁洗之。(《子母秘錄》)

 ?、又伟b腫惡肉不盡者:蒴藋灰,石灰。上二味各淋取汁,合煎如膏。膏成食惡肉,亦去黑子。此藥過十日后不中用。(《千金方》)

 ?、灾渭t腫癰毒:蒴藋鮮根或葉切碎搗爛,稍加雞蛋。搗和,敷患處。(《江西民間草藥》)

查看詳情

楤木根

  楤木根

  別名:楤根(《本草拾遺》),刺老包根(《草木便方》),山通花根(《四川中藥志》),箭當(dāng)樹根(《江西草藥》)。

  性味:辛,平。

  藥部位:為五加科植物楤木的根或根皮。

  楤木根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0.5~1兩;或浸酒。

  外用:搗敷。

  楤木根的功用主治

  功用:祛風(fēng)濕,利小便,散瘀血,消腫毒。

  主治:治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腎炎水腫,肝硬化腹水,急慢性肝炎,胃痛,淋濁,血崩,跌打損傷,瘰疬,癰腫。

  楤木根的禁忌

  《陜西中草藥》:“孕婦慎用。”

  楤木根的配伍

 ?、僦侮P(guān)節(jié)風(fēng)氣痛:楤木根白皮五錢。加水一碗,黃酒半碗,煎成一碗,早晚各服一劑,連服數(shù)天,痛止后再服三天。(《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②治腎炎水腫:楤木根一至二兩。酌加水煎,日服二次。(《福建民間草藥》)

 ?、壑胃斡不顾簶B木根四兩,瘦豬肉四兩。水燉,服湯食肉。(《江西草藥》)

  ④治虛腫:楤木根皮一兩。燉肉,不放鹽食。(《云南中草藥》)

 ?、葜挝竿础⑽笣?、糖尿?。簶B木根皮三至五錢。水煎,連服數(shù)日。(《南京地區(qū)常用中草藥》)

 ?、拗芜z精:楤木根皮一兩。水煎去渣,加豬瘦肉燉服。(《江西草藥》)

 ?、咧瘟軡幔捍汤习粌?。煮水服。(《貴陽民間藥草》)

 ?、嘀渭t崩白帶:刺老包根四兩。水二大碗,煎至一中碗,去其滓,甜酒為引,煎服。(《貴陽民間藥草》)

 ?、嶂翁悄虿。簶B木根一兩,銀杏四兩。酌加水煎服。(《福建民間草藥》)

  ⑩治風(fēng)熱咳嗽:刺老包根三錢,果上葉二錢。水煎服。

 ?、现慰却捍汤习膬?,肉一斤。燉之,服肉及湯。

  ⑿治癰毒:刺老包根五錢至一兩。煎水內(nèi)服。

 ?、阎沃摊彛捍汤习膬桑ǜ傻挠梦邋X)。燉豬肉半斤,分三次服。(⑩方以下出饋陽民間藥草》)

 ?、抑蔚驌p傷,骨折:楤木根、馬尾松根、杜衡根、青木香根(均鮮)各適量。搗爛外敷。(《江西草藥》)

 ?、又窝荡靷乎r楤木根皮一至二兩,豬蹄一只。水燉,服湯食肉。另用楤木根適量,煎水外擦。(《江西草藥》)

查看詳情

芋兒七

  芋兒七

  別名:玉兒七、佛手七、頭頂一顆珠(《中國經(jīng)濟植物志》),黃花三七(《浙江中藥資源名錄》),魚兒七、獅兒七(《陜西中草藥》),尸兒七(《陜西草藥》)。

  性味:甘辛,溫。

  入藥部位:為百合科植物延齡草或白花延齡草的根莖。

  形態(tài)特征:干燥根莖呈圓柱形,肉質(zhì)肥厚,直徑1~2厘米,表面暗褐色,無明顯環(huán)節(jié),上端有棕色膜質(zhì)鱗片及殘留的莖基,下方具凹陷的根痕。根多數(shù),細柱狀,表面有環(huán)狀橫紋。

  芋兒七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2~3錢;研末沖服1錢。

  外用:研末撒。

  芋兒七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舒肝,活血,止血。

  主治:治高血壓,頭昏頭痛,跌打骨折,腰腿疼痛,外傷出血。

  芋兒七的藥理作用

  降壓作用

  延齡草煎劑及醇提出物對麻醉貓及兔均有急性降壓作用。經(jīng)十二指腸或腹腔注射給藥,大部分貓于1~2克/公斤時即現(xiàn)顯著降壓。對大鼠DOCA型實驗性高血壓似有預(yù)防作用。初步分析其降壓原理可能為抑制延腦血管運動中樞。

  芋兒七的配伍

 ?、僦紊窠?jīng)性頭痛,高血壓頭昏:頭頂一顆珠三至五顆。水煎服或研末同雞蛋、白糖燉服。(《神農(nóng)架中草藥》)

 ?、谥蔚秱鲅?,局部潰爛:頭頂一顆珠,研末外敷。(《神農(nóng)架中草藥》)

 ?、壑窝?,勞傷:㈠芋兒七一錢。研末,涼開水沖服。㈡芋兒七三錢,獨活四錢,羌活二錢,青木香八分。水煎服。(《陜西中草藥》)

 ?、苤喂钦郏菏瑑浩呷X,鐵棒錘一錢,見血飛根皮三錢,地仙桃二錢,芋麻根及頭發(fā)炭各少許。共搗爛備用,以頭發(fā)炭平鋪在傷處,上蓋紙一層,紙上涂抹已搗好的藥;藥上再蓋一層紙,然后以布包扎,每日換藥一次。(《陜西草藥》)

  芋兒七的禁忌

  《陜西中草藥》:“反枇杷芋、金背枇杷葉及豬油。”

查看詳情

枸骨根

  枸骨根

  性味:苦,微寒,無毒

  入藥部位:為冬青科植物枸骨的根皮。

  枸骨根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2~5錢(鮮者0.5~1.5兩)。

  外用:煎水洗。

  枸骨根的功用主治

  功用:祛風(fēng)止痛。

  主治:用于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腰肌勞損,頭痛,牙痛,黃疸型肝炎。

  枸骨根的配方

 ?、僦蝿趧觽鸿酃歉粌芍烈粌晌邋X,烏賊干二個。酌加酒、水各半燉服。(《福建民間草藥》)

 ?、谥侮P(guān)節(jié)炎痛:枸骨根一至二兩,豬蹄一只。酌加酒、水各半,燉三小時服。(《福建民間草藥》)

 ?、壑晤^風(fēng):功勞根一兩,煎服。

 ?、苤纬嘌郏汗诟邋X,車前草五錢至一兩。煎服。

 ?、葜窝劳矗汗诟邋X。煎服。(③方以下出《浙江民間草藥》)

 ?、拗勿淙鸿酃歉哒羝邥?,每次一兩。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咧戊’彎€:枸骨根四兩。煎湯洗滌,日一、二次。(《福建民間草藥》)

 ?、嘀谓z蟲病大腳瘋流火:一鮮枸骨樹根二兩(干用一兩四?,鮮紅莖土牛膝五錢。黃酒適量(按患者酒量大小酌加)煎服。二鮮拘骨樹根一把切片約二至三兩,茅草根一束約兩許,也加黃酒煎服。三鮮枸骨樹根二兩,檳榔三錢。水煎服。(《浙江中醫(yī)雜志9(8):37,1959)

 ?、嶂伟偃湛龋鸿酃歉廖邋X。煎服。(《湖南藥物志》)

查看詳情

祖師麻

  祖師麻

  別名:祖司麻、走司馬、走絲麻、大救駕、黃楊皮、爬巖香、金腰帶等。

  性味:味辛、苦,性溫,小毒。

  歸經(jīng):歸心、肝經(jīng)。

  入藥部位:為瑞香科植物黃瑞香、陜甘瑞及凹葉瑞香的莖皮和根皮。

  形態(tài)特征:本品呈長條狀,卷曲,厚0.5-2mm。根皮外表面紅棕色,較粗糙,莖皮外表面褐黃色或灰褐色,較光滑,具縱皺紋及橫長皮孔,栓皮易成片脫落;內(nèi)表面淺黃色至淡棕色,有縱長紋理。質(zhì)韌,不易折斷,斷面具絨毛狀纖維。氣微,味微苦,有麻舌感。以條寬長,皮厚,有香氣者為佳。

  祖師麻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6g;或泡酒。

  炮制: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洗凈,稍潤,切絲,干燥,篩去碎屑。

  祖師麻的功用主治

  功用:祛風(fēng)通絡(luò),散瘀止痛。

  主治:風(fēng)濕痹痛,四肢麻木,頭痛,胃痛,腰痛,跌打損傷。

  祖師麻的藥理作用

  1、鎮(zhèn)痛作用。

  2、抗炎作用。

  3、鎮(zhèn)靜催眠作用。

  4、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影響:降壓作用。

  5、對血脂及血液系統(tǒng)的影響:降低血小板粘附性,延長凝血時間。

  6、對免疫功能的影響:降低免疫功能。

  7、其他作用:抗生育作用;抗菌作用;消除自由基作用;收縮平滑肌作用;抑制蛋白激酶活力。

  8、體內(nèi)過程:瑞香素胃腸道吸收快而完全,可通過血腦屏障。

  祖師麻的禁忌

  孕婦禁服?!蛾兏蕦幥嘀胁菟庍x》:“本品有毒,刺激性大,用量用法應(yīng)嚴格掌握。”

  祖師麻的配伍

  治腰腿疼痛:祖師麻6g,獨活、牛膝各9g。水煎服。(《全國中草藥匯編》)

  祖師麻的相關(guān)論述

  1、《陜西中藥志》:“止痛,散血,補血,有麻醉性。用于跌打損傷,周身疼痛,頭痛,心胃痛,腰腿痛。又治四肢麻木。”

  2、《陜西中草藥》:“祛風(fēng)除濕,溫中散寒。治感冒,風(fēng)濕疼痛,中風(fēng)麻木,半身不遂,皮膚癢疹。”

  3、《全國中草藥匯編》:“祛風(fēng)通絡(luò),祛瘀止痛。主治牙痛,胃痛,肝區(qū)病。”

  4、《湖北中草藥志》:“舒筋通絡(luò),活血止痛。用于胃痛,風(fēng)濕疼痛,腰痛,跌打損傷,骨折。”

查看詳情

紅茴香根

  紅茴香根

  別名:老根(《浙江天目山藥植志》),八角腳根(《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性味:苦,溫,有大毒。

  入藥部位:為木蘭科植物狹葉茴香的根或根皮

  形態(tài)特征:根圓柱形,常不規(guī)則彎曲,直徑通常2~3厘米,表面粗糙,棕褐色,具明顯的橫向裂紋和因干縮所致的縱皺,少數(shù)栓皮易剝落現(xiàn)出棕色皮部。質(zhì)堅硬,不易折斷。斷面淡棕色,外圍紅棕色,木質(zhì)部占根的大部分,并可見同心環(huán)(年輪)。氣香,味辛澀。根皮呈不規(guī)則的塊片,大小不一,略卷曲,厚1~2毫米,外表棕褐色,具縱皺及少數(shù)橫向裂紋。內(nèi)表面紅棕色,光滑;有縱向紋理。質(zhì)堅脆,斷面略整齊,氣、味同根。橇及根皮均以干燥無泥雜者佳。

  紅茴香根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2錢;研粉,1~3分。

  炮制:洗凈,稍浸,取出俟?jié)櫷?,根斜切成片,根皮斜切成絲,曬干即可。

  紅茴香根的功用主治

  功用:祛風(fēng)通絡(luò),散瘀止痛。

  主治:治跌打損傷,風(fēng)濕痹痛,癰疽腫毒。

  紅茴香根的禁忌

  孕婦忌服;陰虛無瘀滯者慎用。

  紅茴香根的配伍

  ①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㈠紅茴香根皮一至二錢。水煎,沖黃酒、紅糖,早晚各服一次。(《浙江民間常用草藥》)㈡紅茴香鮮根皮或樹皮,加黃酒或食鹽,搗敷患處。(《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②治內(nèi)傷腰痛:紅茴香根皮研細末,每次二至五分,早晚用黃酒沖服。

  ③治風(fēng)濕痛:紅茴香根皮,切細,蒸三次,曬三次。每次用三錢,水煎,沖紅糖、黃酒服。

 ?、苤伟b疽、無名腫毒:紅茴香根皮,研細末,和糯米飯搗爛,敷患處。(②方以下出《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查看詳情

石燕

  石燕

  別名:石燕子、燕子石、大石燕。

  性味:味甘、咸,性涼。

  歸經(jīng):歸腎、膀胱經(jīng)。

  入藥部位:為古生代腕足類鮡科動物中華弓石燕及弓石燕等多種近緣動物的化石。

  形態(tài)特征:本品似完整的瓦楞子狀。長2-4cm,寬1.5-3.5cm,厚1.5-2cm。青灰色至土棕色。兩面均有從后端至前緣的放射狀紋理,基中一面凸度低于另一面,中部有似三角形隆起;另面有與隆起相應(yīng)形狀的凹槽,槽的紋理較細密,槽的前端向下略彎曲,呈半圓弧形突出。質(zhì)堅硬,可砸碎,斷面較粗糙,土黃色或青白色,對光照之具閃星樣光澤。氣微,味淡。以狀如蚶、色青黑、質(zhì)堅硬無雜石者為佳。

  石燕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9g;或磨汁;1.5-3g。

  外用:適量,水磨點眼;或研末搽。

  炮制:1、石燕:取原藥材,洗凈,曬干,搗碎。

  2、煅石燕:取凈石燕,搗碎,置適宜的耐火容器內(nèi),用無煙武火加熱,煅至紅透,取出,放冷,研成細粉或水飛的極細粉。

  3、醋淬石燕:取凈石燕,置適宜的耐火容器內(nèi),用無煙武火加熱,煅至紅透,取出后立即投入醋中,撈出,干燥研細。每石燕100kg,用醋30kg。

  石燕的功效主治

  功效:除濕熱,利小便,退目翳。

  主治:用于淋病,小便不通,帶下,尿血,小兒疳積,腸風(fēng)痔漏,眼目障翳。

  石燕的禁忌

  體虛、無濕熱及孕婦慎服。

  石燕的配伍

  1、治傷寒小腹脹滿,小便不通:石燕搗羅為末。不計時候,蔥白湯調(diào)半錢,得通為度。(《圣惠方》)

  2、治血淋心煩:石燕子、商陸、赤小豆、紅花等分。為末。每服一錢,蔥白湯調(diào)下。(《圣惠方》)

  3、治赤白帶下,多年不止:石燕一枚,磨水服。(《綱目》引《徐氏家傳方》)

  石燕的相關(guān)論述

  《新修本草》:“以水煮汁飲之,主淋有效。”

查看詳情

毛麝香

  毛麝香

  別名:五涼草(《嶺南采藥錄》),辣薊、辣雞(《陸川本草》),餅草(《廣東中藥》),涼草、五郎草、藍花草(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性味:辛,溫。

  入藥部位:為玄參科植物毛麝香的全草。

  形態(tài)特征:干燥全草長20~30厘米。根殘存。莖粗約2~4毫米,有分枝,外表黑褐色,有淺縱皺,被疏長毛,質(zhì)堅易折斷,中空,稍呈纖維性。葉極皺縮,上面黑褐色,下面淺棕褐色,被柔毛,密具凹下的腺點?;ǘ嘁呀Y(jié)果,萼宿存,茶褐色,5裂,其中1裂片顯著長大。蒴果茶褐色至黃棕色。氣香濃烈,味稍辣而涼。以芳香、無雜質(zhì)者為佳。

  毛麝香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

  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毛麝香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濕,消腫毒,行氣散瘀止痛。

  主治:治風(fēng)濕骨痛,氣滯腹痛,瘡癤腫毒,皮膚濕疹,瘙癢,跌打損傷。

  毛麝香的配伍

 ?、僦蜗好晗銉羧~切絲,配洋金花卷煙吸。(《廣東中藥》Ⅱ)

 ?、谥坞笠何鍥霾?,煎水洗,或搗敷,再和苦楝樹薳各二兩,煎水飲之,另以甘蔗煎水洗之。(《嶺南采藥錄》)

查看詳情

薺菜子

  薺菜子

  別名:薺實、差、薺熟干實、薺子、蒫、薺實(《爾雅》),菥蓂子(《食性本草》),蒫實(《綱目》)。

  性味:甘;平。

  歸經(jīng):入肝經(jīng)。

  入藥部位為十字花科植物薺菜Capsellae bursa-pastoris(L.)Medic.的種子。

  形態(tài)特征:干燥的種子細小,長約0.8毫米,棕褐色,以放大鏡觀察,呈扁長形,一端鈍圓,一端略狹而有白色種臍,兩面有長環(huán)形的溝,形成中央長形隆起。種子呈小圓球形,或卵圓形,直徑約2mm。表面黃棕色或棕褐色,一端可見類白色小臍點。種皮薄,易壓碎。氣微香,味淡。

  薺菜子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0-30g。

  炮制:6月間果實成熟時,采摘果枝,曬干,揉出種子。

  薺菜子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明目。

  主治:主目痛;青盲翳障。

  薺菜子的配伍

  治黃疸:薺菜子一至二兩,大青根或葉一至二兩。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查看詳情

臭牡丹根

  臭牡丹根

  別名:臭楓根(《植物名實圖考》)。

  性味:辛苦,溫。

  入藥部位:為馬鞭草科植物臭牡丹的根。

  臭牡丹根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6錢(鮮者1~2兩);或浸酒。

  外用:搗敷或煎水熏洗。

  炮制9~10月間采收,曬干。

  臭牡丹根的功效主治

  功效:行氣健脾,祛風(fēng)平肝,消腫解毒。

  主治:治崩漏,白帶,頭暈,虛咳,高血壓,風(fēng)濕痛,腳氣,蕁麻疹,癰疽,痔瘡。

  臭牡丹根的配伍

 ?、僦晤^昏痛:臭牡丹根五錢至一兩。水煎,打入雞蛋二個(整煮),去渣,食蛋及湯。

 ?、谥未蟊阆卵撼裟档じ邋X至一兩,豬大腸不拘量。同燉湯服。

  ③治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臭牡丹根一兩至一兩五錢。酒水各半煎,兩次分服。或同豬蹄筋二兩燉湯服。

 ?、苤务ю撸驌p傷:臭牡丹根四兩,燒酒一斤,同封浸(十六天可服)。每日飲酒一至二兩。(①方以下出《江西民間草藥》)

 ?、葜瘟〖?,漆瘡:臭牡丹根五錢至一兩,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拗问n麻疹:鮮臭牡丹根二兩。煎汁加雞蛋三只,煮食,連服數(shù)劑。(《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臭牡丹根的相關(guān)論述

  1.《植物名實圖考》:煎洗腳腫。煮烏雞同食去頭昏。亦治毒瘡,消腫止痛。

  2.《草木便方》:清熱,補氣,健脾。治虛密骨蒸,氣腫,黃疸,腳弱。

  3.《分類草藥性》:健脾補氣。治白濁,咳嗽。燉烏骨雞服,大補中氣。

  4.《天寶本草》:補肺腎兩虛。治頭暈。

  5.《貴州民間方藥集》:為強壯劑。治虛弱,浮腫,消服脹,治腹痛。又可通經(jīng),治婦女血崩。

  6.《四川中藥志》:治腳氣,虛咳。

  7.《陜西中草藥》:行氣活血,祛風(fēng)平肝,消腫解毒。治崩漏,白帶,月經(jīng)不調(diào),頭暈?zāi)垦?,高血壓,風(fēng)濕疼痛,疝氣,脫肛,痔瘡,痢疾,癰疽瘡毒,毒蛇咬傷。

查看詳情

海蜇皮

  海蜇皮

  別名:白皮子、白皮紙、秋風(fēng)子、羅皮、䖳皮。

  性味:味咸,性平。

  歸經(jīng):歸肝、腎經(jīng)。

  入藥部位:為根口水母科動物海蜇 Rhopilemaesculenta Kishinouye 和黃斑海蜇 Rhopilema hispidum Vanhoeffen 的傘部。

  形態(tài)特征:呈半圓形,直徑25-45cm,最大可達50cm以上。上傘突出,光滑,中膠層較厚,其邊緣有8個缺刻,兩缺刻間各有14-20個緣瓣。下傘較薄,邊緣有發(fā)達的環(huán)肌,向內(nèi)凹陷,其中夾有8個口腕基。干品傘部多皺褶。質(zhì)堅而韌,不易折斷,氣腥,味咸。

  海蜇皮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0-60g;或浸酒。

  外用:適量,敷貼。

  海蜇皮的功效主治

  功效:化痰消積,祛風(fēng)解毒。

  主治:用于咳嗽痰喘,痞積,頭風(fēng),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白帶過多,瘡瘍腫毒。

  海蜇皮的配伍

  1、消痞:①白皮子同荸薺燒酒浸服。②白皮子、荸薺同煮,止食荸薺。(《綱目拾遺》引王圣俞方)

  2、治頭風(fēng):(白皮子)貼兩太陽。能拔風(fēng)濕外出。(《綱目拾遺》)

  3、治膝髕濕:以白皮子貼之。(《綱目拾遺》)

  4、治流火:海蜇皮薄者貼上,燥則易之。(《綱目拾遺》引《文堂集驗方》)

  5、治無名腫毒:白皮子一片,白糖霜揉軟,中開1孔貼上。重者潰,輕者散,又止痛。(《綱目拾遺》引《醫(yī)方集聽》)

  6、治爛腿:白皮子照瘡大小,剪作膏貼,內(nèi)摻銀珠。(《綱目拾遺》引《救生苦海》)

  海蜇皮的相關(guān)論述

  《綱目拾遺》:“消痰行積,止帶祛風(fēng)。”

查看詳情

香樟

  香樟

  別名:樟木樹。

  性味:微辛,溫。

  入藥部位:為樟科植物黃樟的根或莖。

  香樟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

  炮制:全年可采,洗凈,切片,陰干。

  香樟的功效主治

  功效:溫中散寒,消食化滯。

  主治:治胃腸炎,胃寒腹痛,消化不良,百日咳,痢疾。

  香樟的配伍

  治百日咳,痢疾:香樟干皮一錢,山茨菇五分,紅糖二錢,水煎服。

查看詳情

柳白皮

  柳白皮

  性味:味苦,寒,無毒。

  入藥部位:為楊柳科植物垂柳的樹枝或根部的韌皮。

  柳白皮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2兩。

  外用:煎水冼、酒煮或炒熱溫熨。

  柳白皮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利濕,消腫止痛。

  主治:治風(fēng)濕骨痛,風(fēng)腫瘙癢,黃疸,淋濁,乳癰,牙痛,湯火燙傷。

  柳白皮的配伍

  ①治瘧疾及風(fēng)濕骨痛:柳枝去其木心及外面黃黑之粗皮,用其青色之皮,鮮用一兩至一兩五錢。水煎服。(《嶺南采藥錄》)

 ?、谥巫咦馔?,或風(fēng)毒卒腫:白酒煮楊柳白皮,暖熨之。(《姚僧坦集驗方》)

 ?、壑螊D女乳癰妒腫:削柳根皮,熟搗,火溫,帛囊貯,熨之,冷更易。(《肘后方》)

 ?、苤物L(fēng)蟲牙痛:楊柳白皮,卷如指大,含咀,以汁漬齒根,數(shù)過。(《古今錄驗方》)

 ?、葜螠鹚?,未成瘡者:柳白皮細切,以豬膏煎以涂之。(《肘后方》)

  ⑥治湯火灼成瘡:柳皮燒灰,以粉涂之。(《肘后方》)

  ⑦治中耳炎:柳樹皮(燒存性)二錢,枯礬、冰片各一錢。共研細面,吹耳。(內(nèi)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柳白皮的各家論述

  1.《唐本草》:枝皮主痰熱淋疾;可為浴湯,洗風(fēng)腫瘙癢;酒煮含,主齒痛。

  2.《綱目》:煎服,治黃疸白濁酒煮,熨諸痛腫,去風(fēng),止痛消腫。

查看詳情

曼陀羅子

  曼陀羅子

  別名:醉葡萄(《廣西通志》),天茄子、胡茄子(《分類草藥性》),狗核桃(《貴州民間方藥集》),風(fēng)茄果(《浙江中藥手冊》),金茄子(《廣西中獸醫(yī)藥植》),竻仙挑(《陸川本草》),洋大麻子、山大麻子(《中國土農(nóng)藥志》),六軸子(《四川中藥志》),鬧羊花子、伏茄子(《重慶草藥》),醉仙桃(《上海常用中草藥》)。

  性味辛苦,溫,有毒。

  歸經(jīng):歸肝;脾經(jīng)。

  入藥部位:為茄科植物白曼陀羅或毛曼陀羅的果實或種子。

  曼陀羅子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0.15-0.3g;或浸酒。

  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浸酒涂擦。

  曼陀羅子的功效主治

  功效:平喘;祛風(fēng);止痛。

  主治:治喘咳,驚癇,風(fēng)寒濕痹,瀉痢,脫肛,跌打損傷。

  曼陀羅子的配伍

 ?、僦蚊摳兀郝恿_花子(連殼)一對,橡碗十六個。上搗碎,水煎三、五沸;入樸硝熱洗。(《儒門事親》)

  ②治跌打損傷:曼陀羅子一錢,泡酒六兩。每次服三錢。(《民間常用草藥匯編》)

 ?、壑物L(fēng)濕痛:醉仙桃二只,浸高梁酒一斤。十天后飲酒,每天一至二次,每次不超過一錢。(《上海常用中草藥》)

  曼陀羅子禁忌

  《四川中藥志》:“無瘀積、體虛者忌用。”

查看詳情

假蒟

  假蒟

  別名:蛤藥、釀苦瓜、封口好、畢撥子(《生草藥性備要,),假荖、蛤荖(《嶺南采藥錄》),假蔞(《南寧市藥物志》),豬撥菜(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蛤蔞,山蔞、大柄蔞、馬蹄蔞、蓽撥、巴巖香(《廣西中草藥》)。

  性味:苦;性溫。

  歸經(jīng):心;肺;脾;大腸經(jīng)。

  入藥部位:為胡椒種植物假蒟的根。

  假蒟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鮮用3~5錢。

  外用:搗敷或煎水洗。炮制:

  假蒟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散寒;行氣止痛;活絡(luò);消腫。

  主治:治瘧疾,腳氣,牙痛,痔瘡。

  假蒟的各家論述

  1.《生草藥性備要》:治牙痛,洗爛腳。

  2.《本草求原》:洗痔瘡。

  3.《嶺南采藥錄》:和雞卵煮食之,能療瘧疾。凡患血箭瘡,搗敷之。理腳氣癥,水煎內(nèi)服外洗。

  4.《野生藥植圖說》:煎水洗滌潰瘍、惡瘡。

查看詳情

艾納香

  艾納香

  別名:大風(fēng)艾、冰片艾、牛耳艾、再風(fēng)艾、大骨風(fēng)、大黃草、冰片葉、真金草、土冰片、艾粉、葉下香、山大艾。

  性味:味辛、苦,性溫。

  入藥部位:為菊科植物艾納香Blumea balsamifera(L.)DC.的全草。

  形態(tài)特征:本品莖呈圓柱形,大小一等。表面灰褐色或棕褐色,有縱條棱,節(jié)是明顯,分枝,密生黃褐色柔毛。木質(zhì)部松軟,黃白色,中央有白色的髓,干燥的葉略皺縮或破碎,邊緣具細鋸齒,上表面灰綠色或黃綠色,略粗糙,被短毛,下表面密被白色長絨毛,嫩葉兩面均密被銀白色絨毛,葉脈短毛下表面密被白色長絨毛,嫩葉兩面均必被銀白色絨毛,葉脈帶黃色,下表面突出較明顯。葉柄短,葉半圓形,兩側(cè)有2-4對狹線形的小裂片,密被短毛。葉質(zhì)脆,易碎。氣清涼,香,味辛。

  艾納香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0-15g,鮮品加倍。

  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

  艾納香的功效主治

  功效:避穢,溫中,殺蟲,祛風(fēng)除濕。

  主治:瘟疫,瘧疾,感冒,寸白蟲病,毒蛇咬傷,癬瘡,寒濕瀉痢,頭風(fēng)頭痛,風(fēng)濕痹痛,跌打傷痛。

  艾納香的禁忌

  陰虛血熱者慎用。

  艾納香的配伍

 ?、僦文[脹,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炎:大風(fēng)艾、蓖麻葉、石菖蒲。煮水洗。(《廣東中藥》)

 ?、谥紊邆诓缓希捍箫L(fēng)艾同鹿耳翎敷。(《本草求原》)

 ?、壑蔚驌p傷,瘡癤癰腫,皮膚瘙癢:大風(fēng)艾鮮葉搗爛外敷或煎水洗患處。(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艾納香的相關(guān)論述

  ① 《本草拾遺》:“主癬辟蛇。”

 ?、?《海藥本草》:“主傷寒五泄,主心腹注氣,下寸白,止腸鳴,燒之辟溫疫。”

 ?、?《開寶本草》:“去惡氣,殺蟲。主腹冷泄痢。”

 ?、?《生草藥性備要》:“祛風(fēng)消腫,活血除濕。治跌打,敷酒風(fēng)腳。”

 ?、?《嶺南采藥錄》:“能除濕,療四肢骨痛。”

查看詳情

威靈仙

  威靈仙

  別名:百條根、老虎須、鐵掃帚。

  性味:味辛、咸,性溫。

  歸經(jīng):歸膀胱經(jīng)。

  入藥部位:為毛莨科植物威靈仙Clematis chinensis Osbeck、棉團鐵線蓮Clematis hexapetala Pall.或東北鐵線蓮Clematis manshurica Rupr.的干燥根和根莖。

  形態(tài)特征:根莖呈柱狀,長1.5~250px,直徑0.3~37.5px;表面淡棕黃色;頂端殘留莖基;質(zhì)較堅韌,斷面纖維性;下側(cè)著生多數(shù)細根。根呈細長圓柱形,稍彎曲,長7~375px,直徑0.1~7.5px;表面黑褐色,有細縱紋,有的皮部脫落,露出黃白色木部;質(zhì)硬脆,易折斷,斷面皮部較廣,木部淡黃色,略呈方形,皮部與木部間常有裂隙。氣微,味淡。

  威靈仙的用法用量

  用法:6~10g。

  炮制:除去雜質(zhì),洗凈,潤透,切段,干燥。

  威靈仙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濕,通經(jīng)絡(luò)。

  主治:用于風(fēng)濕痹痛,肢體麻木,筋脈拘攣,屈伸不利。

  威靈仙的禁忌

  本品辛散走竄,久服易傷正氣,氣血虛弱,無風(fēng)寒濕邪者慎服。

  1、《本草匯言》:凡病血虛生風(fēng),或氣虛生痰,脾虛不運,氣留生濕、生痰、生飲者,咸宜禁之。

  2、《本草衍義》:性快,多服疏人五臟真氣。

  3、《本草經(jīng)疏》:凡病非風(fēng)濕及陽盛火升,血虛有熱,表虛有汗,痃瘧口渴身熱者,并忌用之。

  威靈仙的配伍

  1、《經(jīng)驗良方全集》:治大腸冷積:威靈仙末。蜜丸,梧子大。一更時,生姜湯下十丸至二十丸。

  2、《普濟方》化鐵散:治痞積:威靈仙、楮桃兒各一兩。上為細末。每服三錢重,用溫灑調(diào)下。

  3、《圣濟總錄》:治腸風(fēng)病甚不瘥:咸靈仙(去土)、雞冠花各二兩。上二味,銼劈,以米醋二升煮干,更炒過,搗為末,以生雞子清和作小餅子,炙干,再為細末。每服二錢匕,空心,陳米飲調(diào)下,午復(fù)更一服。

  4、《外科精義》:治痔瘡腫痛:威靈仙三兩。水一斗,煎湯,先熏后洗,冷再溫之。

  5、《圣濟總錄》:治雞鵝骨鯁:赤莖威靈仙五錢。井華水煎服。

  6、《本草綱目》:治渚骨鯁咽。威靈仙一兩二錢,砂仁一兩,沙糖-盞。水二鐘,煎一鐘,溫服。

  7、《全展選編·五官科》:治牙痛:威靈仙、毛茛各等量。制法:鮮藥洗凈,搗爛取汁,1000毫升藥汁加75%酒精10毫升,用以防腐。用法:用棉簽沾藥水擦痛牙處。注意不可多擦,以免起泡。

  8、《本草原始》:治瘧疾:威靈仙,以酒一鐘,水一鐘,煎至一鐘,臨發(fā)溫服。

  9、《本草綱目》:治停痰宿飲,喘咳嘔逆,全不入食:威靈仙(焙)、半夏(姜汁浸焙)。為末,用皂角水熬膏,丸綠豆大。每服七丸至十丸,姜湯下,一日服,一月為驗。忌茶、面。

  威靈仙的相關(guān)論述

  1、《本草正義》: 威靈仙,以走竄消克為能事,積濕停痰,血凝氣滯,諸實宜之。味有微辛,故亦謂祛風(fēng),然惟風(fēng)寒濕三氣之留凝隧絡(luò),關(guān)節(jié)不利諸病,尚為合宜,而性頗銳利,命名之義,可想而知,乃唐人著《威靈仙傳》竟謂治中風(fēng)不語,手足不遂,口眼歪斜云云,則人有誤會矣。

  2、《本草綱目》: 威靈仙,氣溫,味微辛咸。辛泄氣,咸泄水,故風(fēng)濕痰飲之病,氣壯者服之有捷效,其性大抵疏利,久服恐損真氣,氣弱者亦不可服之。

  3、《本草經(jīng)疏》: 威靈仙,主諸風(fēng),而為風(fēng)藥之宜導(dǎo)善走者也。腹內(nèi)冷滯,多由于寒濕,心膈痰水,乃飲停于上、中二焦也,風(fēng)能勝濕。濕病喜燥,故主之也。膀胱宿膿惡水,靡不由濕所成,腰膝冷疼,亦緣濕流下部侵筋致之,祛風(fēng)除濕,病隨去矣。其曰久積癥瘕、痃癖、氣塊及折傷。則病于血分者多,氣分者少,而又未必皆由于濕,施之恐亦無當(dāng),取節(jié)焉可也。

  4、《藥品化義》: 靈仙,性猛急,蓋走而不守,宣通十二經(jīng)絡(luò)。主治風(fēng)、濕、痰、壅滯經(jīng)絡(luò)中,致成痛風(fēng)走注,骨節(jié)疼痛,或腫,或麻木。風(fēng)勝者,患在上,濕勝者,患在下,二者郁遏之久,化為血熱,血熱為本,而痰則為標矣,以此疏通經(jīng)絡(luò),則血滯痰阻,無不立豁。若中風(fēng)手足不遂,以此佐他藥宣行氣道。酒拌,治兩臀痛。因其力猛,亦能軟骨,以此同芎、歸、龜甲、血余,治臨產(chǎn)交骨不開,驗如影響。

查看詳情

川烏

  川烏

  別名鵝兒花、鐵花、五毒。

  性味:味辛、苦,性熱。

  歸經(jīng):歸心、肝、腎、脾經(jīng)。

  入藥部位:為毛茛科植物烏頭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干燥母根。

  川烏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9g;每次1~2g;或入丸、散。

  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diào)敷。

  炮制:生川烏除去雜質(zhì)。用時搗碎。

  川烏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除濕,溫經(jīng)止痛。

  主治:用于風(fēng)寒濕痹,關(guān)節(jié)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及麻醉止痛。

  川烏的配伍

  1、與麻黃、芍藥、甘草等同用,用于寒濕侵襲,歷節(jié)疼痛,不可屈伸者。

  2、與赤石脂、干姜、蜀椒等同用,用于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者。

  3、與自然銅、地龍、烏藥等同用,用于治跌打損傷,骨折瘀腫疼痛者。

  川烏的禁忌

  生品內(nèi)服宜慎;孕婦禁用;不宜與半夏、瓜蔞、瓜蔞子、瓜蔞皮、天花粉、川貝母、浙貝母、平貝母、伊貝母、湖北貝母、白蘞、白及同用。

  川烏的相關(guān)論述

  1、《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主中風(fēng)惡風(fēng),洗洗出汗,除寒濕痹,咳逆上氣,破積聚寒熱。”

  2、《長沙藥解》:“烏頭,溫燥下行,其性疏利迅速,開通關(guān)腠,驅(qū)逐寒濕之力甚捷,凡歷節(jié)、腳氣、寒疝、冷積、心腹疼痛之類并有良功。”

查看詳情

草烏

  草烏

  別名:鴨頭、藥羊蒿、雞頭草。

  性味:味辛、苦,性熱。

  歸經(jīng):歸心、肝、腎、脾經(jīng)。

  入藥部位:為毛茛科植物北烏頭Aconitum kusnezoffii Reichb.的干燥塊根。

  草烏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6g;或入丸、散。

  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或用醋、酒磨涂。內(nèi)服須炮制后用,入湯劑應(yīng)先煎1~2小時,以減低毒性。

  炮制:除去雜質(zhì),洗凈,干燥。

  草烏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除濕,溫經(jīng)止痛。

  主治:用于風(fēng)寒濕痹,關(guān)節(jié)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及麻醉止痛。

  草烏的禁忌

  生品內(nèi)服宜慎;

  孕婦禁用;

  不宜與半夏、瓜蔞、瓜蔞子、瓜蔞皮、天花粉、川貝母、浙貝母、平貝母、伊貝母、湖北貝母、白蘞、白及同用。

  草烏的配伍

  1、用于治寒濕瘀血留滯經(jīng)絡(luò),肢體筋脈攣痛,關(guān)節(jié)屈伸不利:與川烏、地龍、乳香等同用。(《和劑局方》)

  2、常作為麻醉止痛藥,多以生品與生川烏并用,配伍羊躑躅、姜黃等。(《醫(yī)宗金鑒》)

  草烏的相關(guān)論述

  1、《本草綱目》:治頭風(fēng)喉痹,癰腫疔毒。主大風(fēng)頑痹。

  2、《本草綱目拾遺》:追風(fēng)活血,取根入藥酒。

查看詳情

蛇蛻

  蛇蛻

  別名:蛇皮、蛇退、長蟲皮。

  性味:味咸、甘,性平。

  歸經(jīng)肝經(jīng)。

  入藥部位:為游蛇科動物黑眉錦蛇Elphe taeniura Cope、錦蛇Elphe carinata(Guenther)或烏梢蛇Zaocys dhumnades(Cantor)等蛻下的干燥表皮膜。

  形態(tài)特征:本品呈圓筒形,多壓扁而皺縮,完整者形似蛇,長可達1m以上。背部銀灰色或淡灰棕色,有光澤,鱗跡菱形或橢圓形,銜接處呈白色,略抽皺或凹下;腹部乳白色或略顯黃色,鱗跡長方形,呈覆瓦狀排列。體輕,質(zhì)微韌,手捏有潤滑感和彈性,輕輕搓揉,沙沙作響。氣微腥,味淡或微咸。

  蛇蛻的用法用量

  用法:2~3g;研末吞服0.3~0.6g。

  炮制:除去雜質(zhì),切段。酒蛇蛻 取凈蛇蛻,切段,照酒炙法炒干。

  蛇蛻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定驚,退翳,解毒。

  主治:用于小兒驚風(fēng),抽搐痙攣,翳障,喉痹,療腫,皮膚瘙癢。

  蛇蛻的禁忌

  孕婦忌服。

  1、《本草經(jīng)疏》:小兒驚癇癲疾,非外邪客忤而由肝心虛者不效。

  2、《本草綱目》:孕婦忌用。

  蛇蛻的配伍

  1、治疔瘡:一蛇蛻皮如雞子大,以水四升,煮三、四沸,去渣,頓服。二燒蛇蛻皮灰,以雞子清和涂之。(《千金方》)

  2、治疔腫:蛇蛻皮一兩半(白者),露蜂房半兩,亂發(fā)一團如雞子大(童子者妙)。上三味,銼碎于熨斗內(nèi)燒灰,細研為散。每服二錢匕,空心米飲調(diào)下,蓋覆出汗,更服。(《圣濟總錄》蛇蛻散)

  3、治瘰疬潰后:蜜蜂二十一個,蛇蛻七分半,蜈蚣二條(端午前收者佳)。上用香油四兩,將前三味入油,用文武火煠枯,撈去渣,入定粉二兩,用如箸粗桑枝七條,急攪候冷,出火氣七日夜,方用紙攤貼患處。(《醫(yī)宗金鑒》蛇蛻膏)

  4、治漏瘡血水不止:蛇皮(焙焦)、五倍子、龍骨各一錢半,續(xù)斷五錢。上為末,入麝香少許,津唾調(diào)敷。(《丹溪心法》蛇蛻散)

  5、治癬瘡:燒蛇蛻一具,酒服。(《千金方》)

  6、治小便不通:全蛇蛻一條。燒存性,研。溫酒服之。(《本草綱目》)

  7、治小兒解顱:熬蛇蛻皮,末之,和豬頰車中髓,敷頂上,日三、四度。(《千金方》)

  蛇蛻的相關(guān)論述

  《本草經(jīng)疏》:蛇蛻,入肝而辟惡,小兒驚癇,瘈疭,頹疾寒熱,蛇癇弄舌搖頭,大人五邪,言語僻越,皆肝經(jīng)為病,蛇蛻能引諸藥入肝散邪,故主如上等證。善能殺蟲,故主腸痔蟲毒惡瘡。邪去木平,故止嘔咳明目。

查看詳情

槐白皮

  槐白皮

  別名:槐皮(《肘后方》)。

  性味:味苦,無毒。

  入藥部位:為豆科植物槐的樹皮或根皮的韌皮部。

  槐白皮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2~5錢。

  外用:含漱,煎水熏洗或研末撒。

  槐白皮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除濕,消腫止痛。

  主治:治風(fēng)邪外中,身體強直,肌膚不仁,熱病口瘡,牙疳,喉痹,腸風(fēng)下血,疽,痔,爛瘡。陰部癢痛,湯、火燙傷。

  槐白皮的配伍

 ?、僦沃酗L(fēng)身直,不得屈伸反復(fù)者:槐皮(黃白者),切之,以酒共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適寒溫,稍稍服之。(《肘后方》)

 ?、谥纹苽L(fēng),迷悶不省人,危急者,但氣絕心腹溫可治:槐樹枝皮,旋用刀刻取一塊,連粗皮在外,安在破傷處,用艾蘸于槐皮上灸百炷不妨,如瘡口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然后用火摩,不拘時候。(《普濟方》)

  ③治熱病口瘡:黃連一分(去須),槐白皮半兩,甘草根半兩。上藥,細銼,用水一大盞,煎至半盞,去滓,溫含冷吐。(《圣惠方》)

 ?、苤窝例X疼痛:槐白皮一蟹,荊芥穗半兩。上藥以醋一升,煎至五合,入鹽少許,熱含冷吐,以瘥為度。(《圣惠方》)

  ⑤治脈痔有蟲或下膿血:槐白皮二斤。細銼,水一斗五升,煎至一斗,去渣傾盆中,坐熏,冷再暖,蟲當(dāng)隨便利自出,更搗槐白皮末,綿裹一錢,納下部中。(《圣濟總錄》槐白皮湯)

 ?、尴淳爷?,化毒氣,散膿汁,生肌肉,止痛癢:槐白皮一兩,桑白皮、降真香、防風(fēng)各半兩。上細切,水三升,煎至升半,代豬蹄湯洗。(《衛(wèi)濟寶書》槐白皮湯)

  ⑦治陰下濕癢成瘡:豬蹄兩腳,槐白皮(切)一斤。以水煮洗瘡,一日五,六遍。(《救急方》)

 ?、嘀侮幆?,陰邊如粟粒,生瘡及溫癢:以槐白皮一大握,鹽三指一撮。以水二大升,煮取-升洗之,日三、五遍,適寒溫用。若涉遠恐沖風(fēng),即以米粉和涂之。(孟詵《必效方》)

  ⑨治火燙傷:槐根二層皮或花,烘干研末外敷。(江西《中草藥學(xué)》)

查看詳情

香加皮

  香加皮

  別名:北五加皮、羊奶子、羊桃梢。

  性味:味辛、苦,性溫。

  歸經(jīng):肝、腎、心經(jīng)。

  入藥部位:為蘿蘑科植物杠柳Periploca sepium Bge.的干燥根皮。

  香加皮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錢;浸酒或入丸、散。

  炮制除去雜質(zhì),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

  香加皮的功效主治

  功效:利水消腫,祛風(fēng)濕,強筋骨。

  主治:用于治療下肢浮腫,心悸氣短,風(fēng)寒濕痹,腰膝酸軟。

  香加皮的禁忌

  宜過量服用。血熱、旰陽上亢者忌用。

查看詳情

兩頭尖

  兩頭尖

  別名:紅被銀蓮花、竹節(jié)香附、草烏喙。

  性味:味辛,性熱。

  歸經(jīng):歸脾經(jīng)。

  入藥部位:為毛茛科植物多被銀蓮花Anemone raddeana Regel的干燥根莖。

  兩頭尖的用法用量

  用法:1~3g。外用適量。

  炮制:除去地上殘莖及須根,洗凈,曬干;或用沸水燙過后,曬干。

  兩頭尖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濕,消癰腫。

  主治:用于風(fēng)寒濕痹,四肢拘攣,骨節(jié)疼痛,癰腫潰爛。

  兩頭尖的配伍

  1、癱瘓頑疾(百節(jié)疼痛,下元虛冷,一切風(fēng)瘡):用草烏頭、川烏頭、兩頭尖各9g,硫黃、麝香、丁香各3g木鱉子五個,共研為末,再以熟艾揉軟,合在一起用草紙包裹。燒熏痛處。(《本草綱目》)

  2、內(nèi)痔不出:用兩頭尖50g、巴豆四個,搗爛貼患處,疔自拔出。(《中國藥典》)

  兩頭尖的禁忌

  孕婦禁用。

  兩頭尖的相關(guān)論述

  1、《品匯精要》:“療風(fēng)及腰腿濕痹痛。”

  2、《本草原始》:“風(fēng)濕邪氣,癰腫金瘡,四肢拘攣,骨節(jié)疼痛,多入膏藥中用。”

  3、《中藥志》:“散風(fēng)寒,消腫。”

  4、《藥材學(xué)》:“治傷風(fēng)感冒,祛風(fēng)痰。”

查看詳情

防己

  防己

  別名:木防己。

  性味:味辛、苦,性寒。

  歸經(jīng):歸膀胱、肺經(jīng)。

  入藥部位: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 S.Moore的干燥根。

  防己的用法用量

  用法:煎服,5-10g。

  炮制:除去雜質(zhì),稍浸,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

  防己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止痛,利水消腫。

  主治:用于風(fēng)濕痹痛,水腫腳氣,小便不利,濕疹瘡毒。

  防己的禁忌

  本品苦寒較甚,不宜大量使用,以免損傷胃氣。食欲不振及陰虛無濕熱者忌用。

  防己的配伍

  1、用治風(fēng)濕痹證。本品辛能行散,苦寒降泄,既能袪風(fēng)除濕止痛,又能清熱。對風(fēng)濕痹證濕熱偏盛,肢體酸重,關(guān)節(jié)紅腫疼痛,及濕熱身痛者,尤為要藥,常與滑石、薏苡仁、蠶沙、梔子等配伍,如宣痹湯。(《溫病條辨》)

  2、用于治風(fēng)寒濕痹,四肢攣急:與麻黃、肉桂、茯苓等同用,如防己飲。(《圣濟總錄》)

  3、用于治水腫,腹水,小便不利,腳氣:本品苦寒降利,能清熱利水,善走下行而泄下焦膀胱濕熱,尤宜于下肢水腫,小便不利者。常與黃芪、白術(shù)、甘草等配伍,用于風(fēng)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fēng)者,如防己黃芪湯。(《金匱要略》)。

  4、用于治一身悉腫,小便短少:與茯苓、黃芪、桂枝等同用,如防己茯苓湯。(《金匱要略》)

  5、用于治濕熱腹脹水腫:與椒目、葶藶子、大黃合用,即己椒藶黃丸。(《金匱要略》)

  6、用于治腳氣足脛腫痛、重著、麻木:與吳茱萸、檳榔、木瓜等同用?!侗静萸幸?/p>

  防己的相關(guān)論述

  1、《本草綱目》:中風(fēng)濕,不語拘攣,口目斜,瀉血中濕熱。

  2、《本經(jīng)》:風(fēng)寒溫瘧,熱氣諸癇,除邪,利大小便。

  3、《別錄》:傷寒寒熱邪氣,中風(fēng)手腳攣急,通腠理,利九竅,止泄,散癰腫惡結(jié),諸疥癬蟲瘡。

查看詳情

水梔根

  水梔根

  性味:甘,平。

  歸經(jīng):肝經(jīng)。

  入藥部位:為茜草科植物大花梔子的根。

  水梔根的用法用量

  用法:煎湯,10-30g。

  水梔根的功效主治

  功效:解熱涼血,鎮(zhèn)靜止痛,疏風(fēng)除濕。

  水梔根的配方

 ?、僦吸S腫黃疽:水梔根二至四兩,切碎,水煎服。

 ?、谥侮P(guān)節(jié)炎:水梔根二至四兩,豬蹄半斤,黃酒二兩。水煎服。

  ③治牙痛:水梔根一兩,切碎,水煎內(nèi)服或口含。

查看詳情

烏口樹

  烏口樹

  別名:烏木《廣西藥用植物名錄》,麻糖風(fēng)、長葉白花燈籠《全國中草藥匯編》,白秋風(fēng)吹、白過冬青、密毛蒿香《浙江藥用植物志》,黑虎、白埔達養(yǎng)《福建藥物志》。

  性味:味微苦,性涼。

  歸經(jīng):入肝、腎經(jīng)。

  入藥部位:為茜草科烏口樹屬植物密毛烏口樹Tarenna mollissima(Hook. et Arn.) Rob.的葉及根。

  烏口樹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根煎湯,30-60g。

  外用:適量,鮮葉搗敷。

  炮制:夏、秋季采收。根洗凈,切碎,鮮用或曬干;葉鮮用。

  烏口樹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熱解毒,祛風(fēng)利濕。

  主治:感冒發(fā)熱,咳嗽,急性扁桃體炎,頭痛,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坐骨神經(jīng)痛,腎炎水腫,創(chuàng)傷,瘡癤膿腫。

  烏口樹的配伍

  1、治急性熱病發(fā)熱(如流感、麻疹、流腦、乙腦等高熱不退),(烏口樹)根15-30g,毛冬青、香茶菜、大青葉、梔子、白茅根各9-15g。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2、治肺結(jié)核咯血,(烏口樹)根30-60g。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3、治創(chuàng)傷,瘡癤膿腫,(烏口樹)鮮葉適量,搗爛外敷。(《浙江藥用植物志》)

  烏口樹的相關(guān)論述

  1、《植物名實圖考》:“通筋骨,起勞傷。”

  2、《浙江藥用植物志》:“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主治陰虛內(nèi)熱,急性熱病發(fā)熱,肺結(jié)核咯血,急性扁桃體炎,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

查看詳情

白楊樹皮

  白楊樹皮

  別名:大葉楊(《植物名實圖考》),明楊。

  性味苦,寒。

  白楊樹皮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3兩;或浸酒。

  外用:煎水含漱或浸洗。

  炮制:凡使白楊樹皮以銅刀刮粗皮蒸,從巳至未,出,用布袋盛,于屋東掛干用。

  白楊樹皮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行瘀,消痰。

  主治:治風(fēng)痹,腳氣,撲損瘀血,妊娠下痢,牙痛,口瘡。

  白楊樹皮的配伍

 ?、僦雾椣掳`氣:秫米三斗,炊熟,取圓葉白楊皮十兩,勿令見風(fēng),切,水五升,煮取二升,漬曲末五兩,如常釀酒,每旦一盞,日再服。(《外臺》)

 ?、谥稳焉锵铝。喊讞钇ひ唤?。細切,以水一大升,煮取二小升,分三服。(《千金方》)

  ③治牙痛:白楊皮,醋煎含之。(《梅師集驗方》)

查看詳情

常春藤

  常春藤

  別名:三角楓、追風(fēng)藤、上樹蜈蚣、鉆天風(fēng)。

  性味:苦、辛,溫。

  歸經(jīng):入肝、脾二經(jīng)。

  入藥部位:五加科常春藤屬植物中華常春藤Hedera nepalensis K. Koch var. sinensis (Tobl.) Rehd.,以全株入藥。

  常春藤的用法用量

  用法3~5錢;外用適量,搗爛取汁搽或煎水洗患處。

  炮制:全年可采,切段曬干或鮮用。

  常春藤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利濕,活血消腫。

  主治:用于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腰痛,跌打損傷,急性結(jié)膜炎,腎炎水腫,閉經(jīng);外用治癰癤腫毒,蕁麻疹,濕疹。

  常春藤的配伍

 ?、僦胃窝祝撼4禾佟♂u草,煎水服。(江西《草藥手冊》)

 ?、谥侮P(guān)節(jié)風(fēng)痛及腰部酸痛:常春藤莖及根三至四錢,黃酒、水各半煎服;并用水煎汁洗患處。(《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③治產(chǎn)后感風(fēng)頭痛:常春藤三錢,黃酒炒,加紅棗七個,水煎,飯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苤委煰徍诎迹河冒l(fā)繩扎住,將尖葉薜荔搗汁,和蜜一盞服之。外以蔥蜜搗敷四圍。(《圣惠方》)

  ⑤治一切癰疽:龍鱗薜荔一握。研細,以酒解汁,溫服。利惡物為妙。(《外科精要》)

 ?、拗昔恢梗糊堶[薜荔研水飲之。(《圣濟總錄》)

 ?、咄卸九拍摚乎r常春藤一兩,水煎,加水酒兌服。(江西《草藥手冊》)

 ?、嘀勿郫彴b腫:鮮常春藤二兩,水煎服:外用鮮常春藤葉搗爛,加糖及燒酒少許搗勻,外敷。(江西《草藥手冊》)

 ?、嶂慰谘弁嵝保喝秋L(fēng)五錢,白風(fēng)藤五錢,鉤藤七個。泡酒一斤。每服藥酒五錢,或蒸酒適量服用。(《貴陽民間藥草》)

 ?、庵纹つw癢:三角風(fēng)全草-斤。熬水沐浴,每三天一次,經(jīng)常洗用。(《貴陽民間藥草》)

 ?、现蚊摳兀撼4禾俣寥齼?,水煎熏洗。(江西《草藥手冊》)

查看詳情

八楞木

  八楞木

  別名:八棱麻、青竹標、八面風(fēng)、三棱草。

  性味:味苦、辛,性平。

  入藥部位:為菊科植物風(fēng)毛菊Saussurea japonica( Thunb.)DC.的全草。

  形態(tài)特征:莖類圓柱形,上部分枝,基部稍膨大,表面棕色,具棱及狹翅;質(zhì)堅而輕,易折斷,斷面髓白色,中央有一小孔。葉多皺縮,暗綠色或棕色。完整者展平后基生葉及莖下葉長圓形,羽狀深裂,下沿成具翅的柄,頂端葉片小,呈披針狀全緣,具短毛腺點。頭狀花序,瘦果上的冠毛白色。氣弱,味微苦。

  八楞木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或浸酒。

  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炮制:5-8月間采收,切段曬干或鮮用。

  八楞木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活絡(luò),散瘀止痛。

  主治風(fēng)濕痹痛,跌打損傷。

  八楞木的禁忌

  孕婦忌服。

查看詳情

六軸子

  六軸子

  別名:土連翹、山芝麻、鬧羊花子、天芝麻、羊躑躅果、鬧羊花頭、八厘麻子。

  性味:味苦,性溫。

  歸經(jīng):入肺、脾二經(jīng)。

  入藥部位:為杜鵑花科植物羊躑躅Rhododendron molle(Bl.) G. Don的果實。

  形態(tài)特征:果實長橢圓形,略彎曲,長2-3cm,直徑0.7-1cm。表面紅棕色或栗褐色,微具光澤,有縱溝5條,頂端尖,基部有宿萼,有的有果柄。質(zhì)硬脆,易折斷,斷面5室。種子多數(shù),長扁圓形,棕褐色,邊緣具膜質(zhì)翅。氣微、味苦。以色紅棕、未開裂者為佳。

  六軸子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研末,0.1-0.3g;煎湯,0.3-0.9g;或入丸、散;或浸酒。

  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

  炮制: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及果柄,篩去灰屑。

  六軸子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燥濕,散瘀止痛,定喘,止瀉。

  主治:風(fēng)寒濕痹,歷節(jié)腫痛,跌打損傷,喘咳,瀉痢,癰疽腫毒。

  六軸子的藥理作用

  藥理研究顯示有鎮(zhèn)痛、降血壓、減慢心率、改善心功能的作用。

  六軸子的禁忌

  本品有毒,內(nèi)服宜慎;孕婦及體虛者禁服。

  1.《本草從新》:“大損新血,無瘀勿用。體虛有瘀,亦忌之。”

  2.《百草鏡》:“入藥每服三分,不可多服。方術(shù)家麻藥中有之。”

  六軸子的配伍

  1.治風(fēng)痹,跌撲,腫毒初起:草烏(去皮,姜汁拌曬,隔紙炒)、山芝麻(燒酒拌曬,炒)、雄黃(水飛),血竭(箬葉上烘烊)、穿山甲(砂炒)各一兩。為末,丸如芥子大,酒下二、三分,不可多。(《綱目拾遺》引《草寶》五虎丹)

  2.治跌打損傷,深入骨髓,或隱隱疼痛,或天陰則痛,或年遠四肢無力:鬧羊花子一兩(火酒浸炒三次,童便浸二次,焙干),乳香、沒藥(不去油)、血竭各三錢。為末,研勻,加麝香一分同研,磁瓶收貯封固。每服三分,壯者五、六分,不必吃夜飯,須睡好方服,酒可盡量下,服后避風(fēng),有微汗出為要。忌房事、酸、寒、茶、醋等物。弱者間五日一服,壯者間三日一服。(《綱目拾遺》引《藥鑒》透骨丹)

  3.治金刃傷,止痛:龍骨、硼砂、血竭(酒洗)、兒茶、天芝麻各五分。為細末,每服七厘。(《綱目拾遺》引《楊氏便易良方》七厘散)

  六軸子的相關(guān)論述

  1.《本草從新》:宣,行血。治風(fēng)寒濕痹,歷節(jié)腫脹,撲損疼痛。

  2.汪連仕《草藥方》:治跌打損傷,能活血疏風(fēng)。

  3.《綱目拾遺》:治疽毒疔瘡。

  4.《本草求原》:敷無名腫毒,可消。

  5.《飲片新參》:斂肺,止汗,化痰,定喘咳,治瀉利遺泄。

查看詳情

石楠葉

  石楠葉

  別名石眼樹葉、老少年葉、鑿樹、石綱。

  性味性平,味辛、苦;有小毒。

  歸經(jīng):入肝經(jīng)、腎經(jīng)。

  入藥部位:為薔薇科植物石楠Photinia serrulata Lindl.的葉。

  形態(tài)特征:干燥葉呈長橢圓形,長8~16厘米,寬3~6厘米,具葉柄;邊緣有細密尖銳的鋸齒,上面紅棕色或暗棕色,下面色稍淺,主脈突起極明顯,兩面均平滑無毛。葉較厚,革質(zhì)而脆。氣無,味苦而澀。以棕黃色、無雜質(zhì)者為佳。

  石楠葉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12克;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撒或吹鼻。

  石楠葉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通絡(luò),益腎。

  主治主治風(fēng)痹,腰背酸痛,腎虛腳弱,偏頭痛,風(fēng)疹。祛風(fēng)補腎。用于風(fēng)濕筋骨痛、陽痿遺精。

  石楠葉的禁忌

  陰虛火旺者忌服。

  ①《本草經(jīng)集注》:五加為之使。

 ?、凇端幮哉摗罚簮盒∷E。

  石楠葉的配伍

 ?、僦文_膝攣痹,去風(fēng)濕,活血脈,益元氣:石南、白術(shù)、牛膝(三昧,酒同浸一宿,焙干)、防風(fēng)、天麻、枸杞、黃芪(銼)各二兩,桂(去粗皮)、鹿茸(酥炙,去 毛)各一兩半。上九味搗羅為末,用木瓜一枚,去皮瓤炊令爛熟,搗作膏和藥末,更用面糊少許,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空心溫酒下,鹽湯亦 得。(《圣濟總錄》石南丸)

 ?、谥闻由窠?jīng)性偏頭痛:石楠葉三錢,川芎一錢,白芷一錢半,天麻一錢半,女貞子二錢。水煎,一日三回分服。(《現(xiàn)代實用中藥》)

 ?、壑涡赫`跌,或打著頭腦受驚,肝系受風(fēng),致瞳人不正,觀東則見西,觀西則見東:石南一兩,藜蘆三分,瓜蒂五、七個。為末,每吹少許入鼻,一日三度,內(nèi)服牛黃平肝藥。(《普濟方》石南散)

 ?、苤物L(fēng)癮疹經(jīng)旬不解:石南葉(去粗莖,生用)三兩。搗羅為末。每服半錢至一錢匕,用酒三合,煎一沸,空心溫服。(《圣濟總錄》石南酒)

 ?、葜问蟑洠菏?、生地黃、茯苓、黃連、雌黃各二兩。為散。敷瘡上,日再。(《補缺肘后方》)

查看詳情

松節(jié)

  松節(jié)

  別名:黃松木節(jié)(《圣惠方》),油松節(jié)(《藥材資料匯編》),松郎頭(《藥材學(xué)》)。

  性味:苦,溫。

  歸經(jīng):入心、肺二經(jīng)。

  入藥部位:為松科植物油松、馬尾松或云南松的枝干的結(jié)節(jié)。

  形態(tài)特征:干燥松節(jié)呈不規(guī)則的塊狀或片狀,大小粗細不等,一般長5~10厘米,厚1~3厘米。表面黃棕色至紅棕色,橫切面較粗糙,中心為淡棕色,邊緣為深棕色而油潤。質(zhì)堅硬,不易折斷,斷面呈刺狀。有松節(jié)油氣,味微苦。以個大、棕紅色、油性足者佳。

  松節(jié)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或浸酒。

  外用:浸酒涂擦。

  炮制:擘碎,用水洗凈,浸泡,撈出,潤透,待軟切片,曬干。或浸泡后置蒸籠內(nèi)蒸透,乘熱切片。

  松節(jié)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燥濕,舒筋,通絡(luò)。

  主治:治歷節(jié)風(fēng)痛,轉(zhuǎn)筋攣急,腳氣痿軟,鶴膝風(fēng),跌損瘀血。

  松節(jié)的禁忌

  陰虛血燥者慎服。

  ①《本經(jīng)逢原》:“血燥人忌服。”

  ②《本草從新》:“血虛人尤忌。”

  松節(jié)的配伍

 ?、僦螝v節(jié)風(fēng),四肢疼痛猶如解落:松節(jié)三十斤(細銼,水四石煮取一石),豬椒葉三十斤(銼,煮如松節(jié)法);上二味澄清,合漬干曲五斤候發(fā),以糯米四石五斗釀之,依家醞法酘,勿令傷冷熱。第一酘時下后諸藥:柏子人五兩,磁石十二兩(末),獨活十五兩,天雄五兩(炮),茵芋四兩(炙),防風(fēng)十兩,秦艽六兩,芎藭五兩,人參四兩,萆蘚五兩。上十味細切,內(nèi)飯中炊之,如常酘法,酘足訖,封頭四七日,押取清,適性服之,勿至醉吐。(《千金方》)

  ②治腳轉(zhuǎn)筋疼痛攣急者:松節(jié)一兩(細銼如米粒),乳香一錢。上藥用銀石器內(nèi),慢火炒令焦,只留一、二分性,出火毒,研細,服一錢至二錢,熱木瓜酒調(diào)下。(孫用和)

  ③治患腳屈,積年不能行,腰脊攣痹及腹內(nèi)緊結(jié)者:松節(jié)一斛,凈洗,銼之,以水三斛,煮取九斗,以漬曲;又以水二斛煮滓,取一斛,漬飯。釀之如酒法,熟即取飲,多少任意。(《補缺肘后方》)

 ?、苤螐母邏嫇p,惡血攻心,胸膈煩悶:黃松木節(jié)五兩(細銼)。用童子小便五合,醋五合,于砂盆內(nèi),以慢火炒,旋滴小便并醋,以盡為度,炒令干,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童子熱小便調(diào)下二錢,日三、四服。(《圣惠方》松節(jié)散)

 ?、葜窝例X歷蠹,齒根黯黑:松節(jié)燒灰揩之。(《圣惠方》)

 ?、拗锡X風(fēng),疼痛不止:槐白皮、地骨皮各一兩,松節(jié)一兩(銼)。上藥,搗篩為散,每用五錢,以漿一(二)中盞,煎五、七沸,去滓,熱含冷吐。(《圣惠方》槐白皮散)

  ⑦治水田皮炎:松節(jié)、艾葉各適量,制成松艾酒精,涂抹患處。(《全展選編·皮膚科》)

  松節(jié)的各家論述

  《本草匯言》:“松節(jié),氣溫性燥,如足膝筋骨,有風(fēng)有濕,作痛作酸,痿弱無力者,用此立痊。倘陰虛髓乏,血燥有火者,宜斟酌用之。”

查看詳情

秦艽

  秦艽

  別名:秦膠、秦糾、左秦艽。

  性味:味辛、苦,性平。

  歸經(jīng):歸胃、肝、膽經(jīng)。

  入藥部位:為龍膽科植物秦艽Gentiana macrophμlla Pall.、麻花秦艽Gentiana straminea Maxim.、粗莖秦艽Gentiana cras-sicaulis Duthie ex Burk.或秦艽Gentiana dahurica Fisch.的干燥根。

  秦艽的用法用量

  用法:3~10g。

  炮制:將原藥除去雜質(zhì),切去蘆頭,溫水泡洗后撈出,瀝干余水,麻袋蓋悶至藥材柔軟,切斜厚片,曬干。飲片近圓形斜厚片,表面棕黃色,有扭曲的縱皺紋。炒秦艽:將秦艽片置炒鍋內(nèi),以文火加熱,炒至藥片表面微有焦斑為宜,取出攤晾。

  秦艽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濕,清濕熱,止痹痛,退虛熱。

  主治:用于風(fēng)濕痹痛,中風(fēng)半身不遂,筋脈拘攣,骨節(jié)酸痛,濕熱黃疸,骨蒸潮熱,小兒疳積發(fā)熱。

  秦艽的禁忌

  久痛虛羸,溲多、便滑者忌服。

  1、《本草經(jīng)疏》:下部虛寒人,及小便不禁者勿服。

  2、《本草匯言》:凡病陰虛血燥,精竭髓衰之證,非配大劑滋養(yǎng)藥不可。

  3、《本草從新》:大便滑者忌用。

  秦艽的配伍

  1、大秦艽湯:秦艽、生地、石膏、羌活、防風(fēng)、白芷、細辛、黃芩、當(dāng)歸、白芍、川芎、熟地、白術(shù)、茯苓、甘草、獨活。治風(fēng)濕痹痛,手足不仁。(《活法機要》)

  2、秦艽鱉甲湯:秦艽、鱉甲、柴胡、地骨皮、當(dāng)歸、知母、青蒿、烏梅。治骨蒸壯熱、肌肉消瘦、舌紅頰赤、氣粗、盜汗。(《衛(wèi)生寶鑒》)

  秦艽的相關(guān)論述

  1、《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主寒熱邪氣,寒濕風(fēng)痹,肢節(jié)痛,下水,小便利。

  2、《名醫(yī)別錄》:療風(fēng),無問久新;通身攣急。

  3、《藥性論》:利大小便,瘥五種黃病,解酒毒,去頭風(fēng)。

  4、《日華子本草》:主骨蒸,治疳及時氣。

  5、《本草綱目》:秦艽,手足不遂,黃疸,煩渴之病須之,取其去陽明之濕熱也。陽明有濕,則身體酸痛煩熱,有熱則日晡潮熱骨蒸。

  6、《本草征要》:治風(fēng)先治血,血行則風(fēng)自滅,故療風(fēng)無論新久。入胃袪濕熱,故小便利而黃疸愈也。

  7、《中國藥典》:用于骨蒸潮熱,又能退除虛熱。

查看詳情

木瓜

  木瓜

  別名:貼梗海棠、鐵腳梨、川木瓜。

  性味:味酸,性溫。

  歸經(jīng):肝、脾經(jīng)。

  入藥部位:為薔薇科植物貼梗海棠Chaenomeles speciosa(Sweet)Nakai的干燥近成熟果實。

  木瓜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鮮者1~2兩;研末5~8分;或絞汁飲。

  外用:煎水洗。

  炮制:洗凈,潤透或蒸透后切薄片,曬干。

  功效木瓜的功效主治

  功效:舒筋活絡(luò),和胃化濕

  主治:治療濕痹拘攣,腰膝關(guān)節(jié)酸重疼痛,暑濕吐瀉,轉(zhuǎn)筋攣痛,腳氣水腫。

  木瓜的禁忌

  1、《食療本草》:不可多食,損齒及骨。

  2、《醫(yī)學(xué)入門》:忌鉛、鐵。

  3、《本草經(jīng)疏》:下部腰膝無力,由于精血虛、真陰不足者不宜用。傷食脾胃未虛、積滯多者,不宜用。

  木瓜的配伍

  《陸川本草》:治遠年爛腳:木冬瓜二兩,土薏一兩,豬腳一條。共煲服。

  木瓜的相關(guān)論述

  1、《本草綱目》:木瓜所主霍亂吐利轉(zhuǎn)筋、腳氣,皆脾胃病,非肝病也。肝雖主筋,而轉(zhuǎn)筋則由濕熱、寒濕之邪襲傷脾胃所致,故筋轉(zhuǎn)必起于足腓,腓及宗筋皆屬陽明。木瓜治轉(zhuǎn)筋,非益筋也,理脾而伐肝也,土病則金衰而木盛,故用酸溫以收脾胃之耗散,而借其走筋以平肝邪,乃土中瀉木以助金也。木平則土得令而金受蔭矣?!端貑枴吩疲核嶙呓睿畈o多食酸。孟詵云:多食木瓜損齒及骨。皆伐肝之明驗,而木瓜入手、足太陰,為脾胃藥,非肝藥,益可征矣。

  2、《本草正》:木瓜,用此者用其酸斂,酸能走筋,斂能固脫,得木味之正,故尤專入肝益筋走血。療腰膝無力,腳氣,引經(jīng)所不可缺,氣滯能和,氣脫能固。以能平胃,故除嘔逆、霍亂轉(zhuǎn)筋,降痰,去濕,行水。以其酸收,故可斂肺禁痢,止煩滿,止渴。

  3、《本草新編》:木瓜,但可臣、佐、使,而不可以為君,乃入肝益筋之品,養(yǎng)血衛(wèi)腳之味,最宜與參、術(shù)同施,歸、熟(地)并用。

  4、《得配本草》:血為熱迫,筋轉(zhuǎn)而痛,氣為濕滯,筋緩而軟,木瓜涼血收脫,故可并治。

  5、《本草求真》:木瓜,酸澀而溫,止屬收斂之品,何書備著其功曰理脾、舒筋、斂肺?緣暑濕傷人,揮霍撩亂,吐瀉交作,未有不累脾胃而傷元氣,損營衛(wèi)而敗筋骨。木瓜氣味酸澀,既于濕熱可疏,復(fù)于損耗可斂,故能于脾有補,于筋可舒,于肺可斂,豈真肺胃虛弱,可為常用之味哉?然使食之太過,則又損齒與骨及犯癃閉,以其收澀甚而伐肝極,奈人僅知理腳,而不審其虛實妄投,殊為可惜。陳者良。

  6、《本草思辨錄》:考古方用木瓜之證,如腳氣、腳痿、腹脅脹滿,多與辛溫藥為伍,不外驅(qū)寒濕之邪,輯浮散之氣,雖功在降抑,而終不離乎斂,故其治筋病于轉(zhuǎn)戾為宜,拘攣則非其所長。獨許叔微以木瓜治項強筋急,謂少陰之筋從足至項,為肝腎受邪所致。是病雖在上而因仍在下。其以乳香、沒藥為佐使,則其以伸筋任乳、沒,不以責(zé)木瓜,亦可見矣。

  7、《雷公炮炙論》:調(diào)營衛(wèi),助谷氣。

  8、《別錄》:主濕痹邪氣,霍亂大吐下,轉(zhuǎn)筋不止。

  9、《食療本草》:治嘔晼風(fēng)氣,吐后轉(zhuǎn)筋,煮汁飲之。

  10、《本草拾遺》:下冷氣,強筋骨,消食,止水痢后渴不止,作飲服之。又腳氣沖心,取一顆去子,煎服之,嫩者更佳。又止嘔逆,心膈痰唾。

  11、《海藥本草》:斂肺和胃,理脾伐肝,化食止渴。

  12、《日華子本草》:止吐瀉奔豚及腳氣水腫,冷熱痢,心腹痛,療渴。

  13、《日用本草》:治腳氣上攻,腿膝疼痛,止渴消腫。

查看詳情

側(cè)子

  側(cè)子

  別名:即子(《本經(jīng)》),荝子(《說文》),荝(《太平御覽》)。

  性味:辛,熱,有毒。

  入藥部位:為毛莨科植物烏頭子根之小者。

  側(cè)子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0.5~1.5錢;或入丸、散。

  側(cè)子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散寒,除濕。

  主治:治風(fēng)寒濕痹,筋骨攣急,腳氣,風(fēng)疹。

  側(cè)子的禁忌

  陰虛陽盛及孕婦忌服。

  《吳普本草》:“畏、惡與附子同。”

  側(cè)子的配伍

  治腳氣久不消:側(cè)子一兩,切片,童便浸五日,去宿便,再換新便,和黑豆一合同煮,俟豆熟,取側(cè)于片,曬干。每劑用側(cè)子一錢,木瓜五錢,當(dāng)歸、川芎各一錢五分。水煎服。(《本草匯言》)

  側(cè)子的各家論述

  《本草匯言》:“側(cè)子散生附子旁側(cè),體無定在,其氣熱劣而輕揚,專于發(fā)散四肢,充達皮毛,為治風(fēng)之藥,多入癱瘓藥中,古方多不用,邇來醫(yī)家療腳氣有驗。”

查看詳情

滾山蟲

  滾山蟲

  別名:滾山珠、地羅漢。

  性味味辛、咸,性溫。

  入藥部位:為球馬陸科動物日本球馬陸Glomeris nipponica Kishida的全體。

  形態(tài)特征:蟲體短而寬,呈扁長圓柱形,長20-30毫米,寬10-15毫米。背凸,腹扁平。身體由多數(shù)相似的體節(jié)組成。各骨板富于鈣質(zhì),故較堅硬,僅節(jié)與節(jié)間柔軟可以活動。各體節(jié)背板前后重疊,適于卷曲。腹部由9枚背板組成。胸部腹面2-4節(jié),每節(jié)有足1對,第5節(jié)以后每節(jié)有足2對。頭部具觸角1對。體表背面棕黃色或漆黑色,腹面灰褐色。

  滾山蟲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研末,1.5~3g。

  外用:適量,搗爛或研末調(diào)敷。

  滾山蟲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通絡(luò),散瘀止痛。

  主治:用于風(fēng)濕痹痛,筋脈拘攣,跌打損傷,骨折腫痛。

  滾山蟲的配伍

  1、治瘡腫,風(fēng)濕,跌打:鮮滾山蟲3-5個。搗爛外敷患處,每日換藥1-2次。(《文山中草藥》)

  2、治子宮脫出垂,脫肛:滾山蟲干粉適量。調(diào)香油涂患處。(《文山中草藥》)

查看詳情

見血飛

  見血飛

  別名:散血飛、黃椒(《貴州草藥》)、刺三加、紅三百棒(《陜西中草藥》)。

  性味:辛,溫。

  歸經(jīng):入肝、肺經(jīng)。

  入藥部位:為雙子葉植物藥蕓香科植物刺異葉花椒的根或根皮。

  見血飛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25克;或研末沖服。

  外用:搗敷或研末撒。

  炮制:春、夏、秋三季均可采挖,曬干,或取根皮曬干。

  見血飛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散寒,活血舒筋,鎮(zhèn)痛。

  主治:治風(fēng)寒咳嗽,風(fēng)濕麻木,跌打損傷,外傷出血,大便秘結(jié)。

  見血飛的配伍

 ?、僦物L(fēng)寒咳嗽:黃椒15~25克。煨水服。

 ?、谥蔚驌p傷,風(fēng)濕麻木:黃椒50克,泡酒服;域加大風(fēng)藤、大血藤、小血藤各25克,泡酒服。

 ?、壑蔚秱鲅狐S椒適量,搗緘,外敷患處。

 ?、苤未蟊忝亟Y(jié):見血飛干根15克。水煎服。(見《陜西中草藥》)

查看詳情

樟木

  樟木

  別名:樟材《本草拾遺》,香樟木《藥材資料匯編》,吹風(fēng)散《廣西中藥志》。

  性味:味辛,性溫。

  歸經(jīng):入肝、脾經(jīng)。

  入藥部位:為樟科樟屬植物樟Cinnamomum camphora(L.)presl.的木材。

  形態(tài)特征為形狀不規(guī)則的段或小塊。外表紅棕色至暗棕色,紋理順直。橫斷面可見年輪。質(zhì)重而硬。有強烈的樟腦香氣,味辛有清涼感。以塊大、香氣濃郁者為佳。

  樟木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0-20g;研末,3-6g;或泡酒飲。

  外用:適量,煎水洗。

  炮制:取原材料,鋸成寸段,劈成小塊。

  樟木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散寒,溫中理氣,活血通絡(luò)。

  主治:風(fēng)寒感冒,胃寒脹痛,寒濕吐瀉,風(fēng)濕痹痛,腳氣,跌打傷痛,疥癬風(fēng)癢。

  樟木的配伍

  1、治胃痛,樟木15g,煎水兩碗服。(《香港中草藥》)

  2、治攪腸痧,陳樟木、陳皮、東壁土等分。水煎去渣,連進三四服即愈。(《衛(wèi)生易簡方》)

  3、治腳氣,痰壅嘔逆,心胸滿悶,不下飲食,樟木一兩(涂生姜汁炙令黃),搗篩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diào)下一錢。(《普濟方》樟木散)

  4、治痛風(fēng),手足冷痛如虎咬者,樟木屑一斗,以水一擔(dān)熬沸,以樟木屑置于大桶內(nèi),令人坐桶邊,放一腳在內(nèi),外以草薦一領(lǐng)圍之,勿令湯氣入眼,恐壞眼,其功甚捷。(《醫(yī)學(xué)正傳》)

  樟木的禁忌

  孕婦禁服;胃中虛弱者禁用。

  樟木的相關(guān)論述

  1、《本草拾遺》:“主惡氣中惡,心腹痛,鬼注,霍亂腹脹,宿食不消,常吐酸臭水。”“亦作浴湯,治腳氣,除疥癬風(fēng)癢。作履,除腳氣。”

  2、《本草再新》:“暖血道,利關(guān)節(jié),治跌打折骨,氣逆血滯。兼能墮胎。”

查看詳情

楓荷梨

  楓荷梨

  性味:甘、辛,溫。

  歸經(jīng):歸肺、肝經(jīng)。

  入藥部位:為五加科植物樹參Dendropanax dentiger(Harms ex Diels)Merr.或變?nèi)~樹參Dendropanax proteus(Champ. ex Benth.)Benth.的根、莖或樹皮。

  形態(tài)特征:樹參,根呈圓柱形,稍彎曲或扭曲,多分枝,長15-30cm,直徑0.5-2.5cm。表面淺棕黃色或淺灰棕色,有細縱皺紋,皮孔橫向延長或類圓形,質(zhì)堅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皮部灰黃色,木部淺黃白色。氣微香,味淡。

  楓荷梨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g,大劑量可至45g;或浸酒。

  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楓荷梨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除濕,活血消腫。

  主治用于風(fēng)濕痹痛,偏癱,頭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跌打損傷,瘡腫。

  楓荷梨的禁忌

  孕婦慎服。

  楓荷梨的相關(guān)論述

  1、《江西草藥》:“祛風(fēng)利濕,調(diào)經(jīng)活血。”

  2、《全國中草藥匯編》:“治偏頭痛和臂叢神經(jīng)炎。”

查看詳情

三角風(fēng)

  三角風(fēng)

  別名:爬山虎、異葉地錦、小葉紅藤、吊巖風(fēng)、三皮風(fēng)。

  性味:味苦,性溫。

  歸經(jīng):歸脾、腎經(jīng)。

  入藥部位:為葡萄科植物大葉爬山虎Parthenocissus Heterophylla (Bl.) Merr.的根或莖。

  形態(tài)特征莖圓柱形,長短不一,直徑1-1.5cm,表面灰綠色或灰棕色,有橫皮長孔,嫩枝有鱗片狀柔毛;質(zhì)堅硬,不易折斷,斷面裂片狀,黃白色。葉互生,革質(zhì),灰綠色。營養(yǎng)枝的葉三角狀卵形,花枝和果枝的葉橢圓狀卵形,橢圓狀披針形。花黃綠色。果實圓球形,黃色或紅色。氣微,味澀。

  三角風(fēng)的用法用量

  用法:煎湯,1-30克。

  外用:搗敷,煎水洗或磨汁涂。

  炮制:取原藥材,揀凈雜質(zhì),洗凈,干燥。

  三角風(fēng)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除濕,解毒接骨。

  主治:用于風(fēng)濕痹痛,偏頭痛,風(fēng)濕瘡毒,骨折。

  三角風(fēng)的配伍

  1、治風(fēng)濕痹證筋骨疼痛:吊巖風(fēng)根莖30g,血藤、絡(luò)石藤各15g,水煎服。

  2、治偏頭痛:吊巖風(fēng)30g,防風(fēng)9g,川芎6g,水煎服。

  3、治胃痛:吊巖風(fēng)鮮根或莖60g,紅糖15g,水煎服。

  4、治惡瘡腫毒:吊巖風(fēng)根皮、苦參、野桑葉各等量,搗爛,拌酒糟或黃酒,做餅,烘熱外敷患處。(1-4方出自《新編中草藥圖譜及經(jīng)典配方》)

  三角風(fēng)的禁忌

  脾虛便溏、泄瀉者慎服。

  三角風(fēng)的相關(guān)論述

  1、《貴州民間藥物》:“祛風(fēng),解毒,接骨。”

  2、《浙江天目山藥植志》:“治癤毒,創(chuàng)傷。”

  3、《浙江民間常用草藥》:“祛風(fēng)濕,通經(jīng)絡(luò),止血。”

查看詳情

穿破石

  穿破石

  別名:葨芝、金蟬退殼、黃龍退殼、牽牛入石、金腰帶、黃蛇根、山荔枝、千重皮。

  性味:微苦,平。

  入藥部位:??畦蠈僦参飿?gòu)棘Cudrania cochin chinensis (Lour.) Kudo et Masam.,以根入藥。

  形態(tài)特征:干燥根呈圓柱形,極少分枝,粗細不一,粗者可達5~6厘米。外表栓皮橙黃色或橙紅色,有細密橫皺紋,菲薄如紙,極易脫落;栓皮脫落后,表面現(xiàn)灰黃色,并有棕黃色或橙黃色斑塊。質(zhì)堅硬。橫切面皮部薄,纖維性,木部發(fā)達,黃色,滿布細小密集的針孔狀導(dǎo)管,中心或有小的髓部。以皮色黃、根條勻、無須根者為佳。

  穿破石的用法用量

  用法:0.5~1兩;外用適量,根皮搗爛敷患處。

  炮制: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干。

  穿破石的功效主治

  功效:止咳化痰,祛風(fēng)利濕,散瘀止痛。

  主治用于肺結(jié)核,黃疸型肝炎,肝脾腫大,胃、十二指腸潰瘍,風(fēng)濕性腰腿痛;外用治骨折,跌打損傷。

  穿破石的禁忌

  孕婦忌服。

  穿破石的配伍

 ?、僦畏伟A,風(fēng)濕:穿破石、鐵包金、甘草。同煎服。(《廣東中藥》)

  ②治體虛白帶:柘樹根一兩。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③治挫傷:葨芝根和糯米搗敷。(《浙江中藥資源名錄》)

  ④治耳久聾鳴,或有汁出,皆由腎虛。致多年不瘥:故鐵三十斤(燒令赤,以水五斗,漬鐵三宿,澄清),菖蒲七斤(切,以水一石,煮取五斗,去滓,澄清),柘根三十斤(以水一石,煮取五斗,去滓,澄清)。上藥,合成一石五斗,用米二石,并曲三斗,釀如常法,候酒熟即開,用磁石三斤,搗羅為末,納酒中,漬三宿。日夜恒飲之,取醉為度,候聽聞人語乃止。(《圣惠方》鐵漿酒)

  ⑤治小兒心熱,重舌,鵝口:柘根(銼)五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更煎,取五合。細細敷之,數(shù)數(shù)為之。(《千金方》)

查看詳情

鉆地風(fēng)

  鉆地風(fēng)

  別名:追地楓、桐葉藤、全葉鉆地風(fēng)、利筋藤。

  性味味淡,性涼。

  歸經(jīng):歸脾經(jīng)。

  入藥部位為虎耳草科植物鉆地風(fēng)Schizophragma integrifolium(Franch.)Oliv.的根及莖藤。

  形態(tài)特征:干燥的根皮呈半卷筒狀,厚而寬闊,內(nèi)層有網(wǎng)紋。紅棕色,味清香,微帶樟腦氣。

  鉆地風(fēng)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或浸酒。

  外用:適量,煎水洗。

  炮制:全年均可采,挖取根部及藤莖,去凈泥土,切片,曬干。

  鉆地風(fēng)的功效主治

  功效:舒筋活絡(luò),祛風(fēng)活血。

  主治:風(fēng)濕痹痛,四肢關(guān)節(jié)酸痛。

  鉆地風(fēng)的配伍

  治風(fēng)濕筋骨痛:鉆地風(fēng)根15g,馬蘭根30g,川牛膝9g,枇杷根30g,三白草根15g,豬瘦肉90g。加甜酒煮服。(《全國中草藥匯編》)

  鉆地風(fēng)的相關(guān)論述

  1、《植物名實圖考》:“治筋骨,行腳氣。”

  2、《天目山藥用植物志》:“驅(qū)風(fēng)活血。治絲蟲病。”

  3、《全國中草藥匯編》:“舒筋活絡(luò),祛風(fēng)活血。主治風(fēng)濕筋骨痛,四肢關(guān)節(jié)酸痛。”

查看詳情

獼猴骨

  獼猴骨

  別名:猴骨、申骨。

  性味:性平,味酸,無毒。

  歸經(jīng):入心、肝二經(jīng)。

  獼猴骨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2錢,浸酒或入丸、散。

  炮制:全年均可捕捉。殺死后,剝?nèi)テっㄋ闹蝗テっ?nèi)臟,剔除骨上筋肉,將骨胳掛通風(fēng)處晾干。

  獼猴骨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濕,通經(jīng)絡(luò)。

  主治:治風(fēng)寒濕痹,四肢麻木,關(guān)節(jié)疼痛。

  獼猴骨的配伍

  治瘧疾進退不定:猢猻頭骨一枚(燒灰)。細研為散??崭挂詼鼐普{(diào)一錢服,臨發(fā)時再服。(《圣惠方》)

查看詳情

海風(fēng)藤

  海風(fēng)藤

  別名:爬巖香、老藤、巖胡椒。

  性味:味辛、苦,性微溫。

  歸經(jīng):歸肝經(jīng)。

  入藥部位:為胡椒科植物風(fēng)藤Piper kadsura (Choisy)0hwi的干燥藤莖。

  海風(fēng)藤的用法用量

  用法:煎服,6~12g。外用,適量。

  炮制:除去雜質(zhì),浸泡,潤透,切厚片,曬干。

  海風(fēng)藤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濕,通經(jīng)絡(luò),止痹痛。

  主治:用于風(fēng)寒濕痹,肢節(jié)疼痛,筋脈拘攣,屈伸不利。

  海風(fēng)藤的配伍

  1、與羌活、獨活、桂心、當(dāng)歸等同用,可用于風(fēng)寒濕痹,肢節(jié)疼痛,筋脈拘攣,屈伸不利者。

  2、與三七、地鱉蟲、紅花等同用,可用于跌打損傷,瘀腫疼痛者。

  海風(fēng)藤的相關(guān)論述

  《本草再新》:“行經(jīng)絡(luò),和血脈,寬中理氣,下濕除風(fēng),理腰腳氣,治疝,安胎。”

查看詳情

青風(fēng)藤

  青風(fēng)藤

  別名:大風(fēng)藤、吹風(fēng)散、青藤。

  性味:味苦、辛,性平。

  歸經(jīng):肝、脾經(jīng)。

  入藥部位:為防己科植物青藤Sinomenium acuturn(Thunb.)Rehd.et Wils.和毛青藤Sinamenium acutum(Thunb.)Rehd.et Wils.var.cinereum Rehd.et Wils.的干燥藤莖。

  形態(tài)特征:本品呈長圓柱形,常微彎曲,長20~1750px或更長,直徑0.5~50px。表面綠褐色至棕褐色,有的灰褐色,有細縱紋和皮孔。節(jié)部稍膨大,有分枝。體輕,質(zhì)硬而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灰黃色或淡灰棕色,皮部窄,木部射線呈放射狀排列,髓部淡黃白色或黃棕色。氣微,味苦。

  青風(fēng)藤的用法用量

  用法:6~12g。

  炮制:除去雜質(zhì),略泡,潤透,切厚片,干燥。

  青風(fēng)藤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濕,通經(jīng)絡(luò),利小便。

  主治:用于風(fēng)濕痹痛,關(guān)節(jié)腫脹,麻痹瘙癢。

  青風(fēng)藤的相關(guān)論述

  《本草綱目》:風(fēng)濕流注,歷節(jié)鶴膝,麻痹瘙癢,損傷瘡腫,入酒藥中用。

查看詳情

丁公藤

  丁公藤

  別名:麻辣子、包公藤。

  性味味辛,性溫。

  歸經(jīng):歸肝、脾、胃經(jīng)。

  入藥部位:為旋花科植物丁公藤Erycibe obtusifolia Benth.或光葉丁公藤Erycibe schmidtii Craib的干燥藤莖。

  丁公藤的用法用量

  用法:3~6g,用于配制酒劑,內(nèi)服或外搽。

  炮制:除去雜質(zhì),洗凈,潤透,切片,干燥。

  丁公藤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除濕,消腫止痛。

  主治:用于風(fēng)濕痹痛,半身不遂,跌撲腫痛。

  丁公藤的配伍

  治風(fēng)寒濕痹,半身不遂,可單用酒水各半煎服;或與桂枝、麻黃、當(dāng)歸等制成酒劑,以治風(fēng)寒濕痹,手足麻木,腰腿酸痛,如丁公藤風(fēng)濕藥酒。(《中國藥典》)

  丁公藤的禁忌

  本品有強烈的發(fā)汗作用,虛弱者慎用,孕婦禁用。

  丁公藤相關(guān)論述

  1、《本草綱目》:近俗醫(yī)治諸風(fēng),以南藤和諸藥熬膏市之,號南藤膏。白花蛇喜食其葉,故治諸風(fēng)尤捷。

  2、《別錄》:金瘡?fù)?。延年?/p>

查看詳情

路路通

  路路通

  別名:楓香果、九孔子、狼目。

  性味:味苦,性平。

  歸經(jīng):肝、腎經(jīng)。

  入藥部位:為金縷梅科植物楓香樹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 的干燥成熟果序。

  形態(tài)特征:本品為聚花果,由多數(shù)小蒴果集合而成,呈球形,直徑2~3cm?;坑锌偣?。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有多數(shù)尖刺及喙狀小鈍刺,長0.5~1mm,常折斷,小蒴果頂部開裂,呈蜂窩狀小孔。體輕,質(zhì)硬,不易破開。氣微,味淡。

  路路通的用法用量

  用法:5~10g。

  炮制:冬季采摘,除去雜質(zhì),洗凈,曬干。

  路路通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活絡(luò),利水,通經(jīng)。

  主治:用于關(guān)節(jié)痹痛,麻木痙攣,水腫脹滿,乳少,經(jīng)閉。

  路路通的配伍

  1、用于脘腹脹痛。路路通具通利之性,功能行氣寬中而止痛,在臨床上用于脘腹脹痛、大便不爽等癥,可與木香、烏藥、枳殼等同用。

  2、用于風(fēng)濕痹痛,用經(jīng)不調(diào)。本品能活血通絡(luò),對婦女月經(jīng)不調(diào)、月經(jīng)量少而腹脹者,可與香附、茺蔚子等配伍;對風(fēng)濕痹痛、腰腿酸痛、筋絡(luò)拘攣等癥,可與當(dāng)歸、川芎、獨活、桑寄生等同用。

  3.用于水腫、小便不利等癥。本品有利水消腫的功效,用于水腫,可與茯苓皮、桑白皮、冬瓜皮等配伍。

  路路通的禁忌

  月經(jīng)過多及孕婦,不宜應(yīng)用。

  路路通的相關(guān)論述

  《本草綱目拾遺》:舒經(jīng)絡(luò)拘攣,周身痹痛,手腳及腰痛。

查看詳情

透骨草

  透骨草

  別名:珍珠透骨草、竹格叉、吉蓋草、枸皮草。

  性味:味辛,性溫。

  歸經(jīng):入肝、腎經(jīng)。

  入藥部位:為大戟科地構(gòu)葉屬植物地構(gòu)葉Speranskia tuberculata (Bunge) Baill.的全草。

  形態(tài)特征:莖多分枝,呈圓柱形或微有棱,通常長10~30㎝。直徑l~4㎜,莖基部有時連有部分根莖;莖表面淺綠色或灰綠色,近基部淡紫色。被灰白色柔毛,具互生葉或葉痕,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根莖長短不一,表面土棕色或黃棕色,略粗糙;質(zhì)稍堅硬,斷面黃白色。葉多卷曲而皺縮或破碎,呈灰綠色,兩面均被白色細柔毛,下表面近葉脈處較顯著。枝梢有時可見總狀花序和果序;花型??;蒴果三角狀扁圓形。氣微,味淡而后微苦。以色綠、枝嫩,帶“珍珠”果者為佳。

  透骨草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

  外用:適量,煎水熏洗或搗敷。

  炮制:取原藥材,除去殘根及雜質(zhì),搶水洗凈,稍潤,切段、干燥,篩去灰屑。

  透骨草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除濕,舒筋活血,散瘀消腫,解毒止痛。

  主治:風(fēng)濕痹痛,筋骨攣縮,寒濕腳氣,腰部扭傷,癱瘓,閉經(jīng),陰囊濕疹,瘡癤腫毒。

  透骨草的配伍

  1、治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痛,透骨草9g,防風(fēng)9g,蒼術(shù)9g,牛膝12g,黃柏9g。水煎服。(《青島中草藥手冊》)

  2、治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筋骨拘攣,透骨草9g,制川烏、制草烏各3g,伸筋草6g。水煎服。(《陜甘寧青中草藥選》)

  3、治腰扭傷,透骨草根(鮮)適量,加鹽少許,搗爛外敷。(《青島中草藥手冊》)

  透骨草的禁忌

  孕婦禁服。

  透骨草的相關(guān)論述

  1、《綱目》:“治筋骨一切風(fēng)濕,疼痛攣縮,寒濕腳氣。”

  2、《山東中草藥手冊》:“祛風(fēng)濕,活血,止痛。”

查看詳情

尋骨風(fēng)

  尋骨風(fēng)

  別名:清骨風(fēng)、貓耳朵、毛風(fēng)草。

  性味:味辛、苦,性平。

  歸經(jīng):肝、胃經(jīng)。

  入藥部位:為馬兜鈴科草本植物綿毛馬兜鈴Aristolochia mollissima Hance的地上部分。

  尋骨風(fēng)的用法用量

  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

  炮制:洗凈,曬干,切碎用。

  尋骨風(fēng)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通絡(luò),止痛。

  主治:用于風(fēng)濕痹痛,胃痛,睪丸腫痛,跌打傷痛等癥。

  尋骨風(fēng)的配伍

  1、用于風(fēng)濕痹痛、筋脈拘攣,可單味浸酒服或與桑枝、絡(luò)石藤配伍應(yīng)用。

  2、治胃痛可配海螵蛸、陳皮同用;用治睪丸腫痛可與雞蛋同煮,飲湯食蛋。

  3、用治跌打傷痛可配透骨草等同用。

  4、本品內(nèi)服還可用治癌腫,外用可治外傷出血等。(《全國中草藥匯編》)

  尋骨風(fēng)的禁忌

  《飲片新參》:陰虛內(nèi)熱者忌用。

查看詳情

蠶沙

  蠶沙

  別名原蠶屎、晚蠶沙、蠶砂。

  性味:味辛、甘,性溫。

  歸經(jīng):歸胃、脾、肝經(jīng)。

  入藥部位:為蠶蛾科昆蟲家蠶Bombyx mori Linnaeus幼蟲的干燥糞便。

  形態(tài)特征:干燥的蠶沙,呈短圓柱形小粒,長2~5毫米,直徑1.5~3毫米。表面灰黑色,粗糙,有6條明顯的縱棱及3~4條橫向的淺紋。兩端略平坦,呈六棱形。質(zhì)堅而脆,遇潮濕后易散碎。微有青草氣。以干燥、色黑、堅實、均勻、無雜質(zhì)者為佳。

  蠶沙的用法用量

  用法:煎服,5~15g,宜布包入煎。外用適量。

  炮制:收集后曬干,簸凈泥土,除去輕粒及桑葉的碎屑。

  蠶沙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除濕,和胃化濁,活血通經(jīng)。

  主治:用于主風(fēng)濕痹痛,肢體不遂,風(fēng)疹瘙癢,吐瀉轉(zhuǎn)筋,閉經(jīng),崩漏。

  蠶沙的配伍

  1、頭風(fēng)白屑作癢:蠶砂燒灰淋汁,洗之。(《圣惠方》)

  2、瞇目不出:蠶砂揀凈,空心以新汲水吞下十枚。勿嚼破。(《圣惠方》)

  3、婦人血崩:蠶砂為末,酒服三、五錢。(《儒門事親》)

  蠶沙的相關(guān)論述

  1、《本草綱目》:腸鳴,熱中消渴,風(fēng)痹癮疹,皮膚頑痹,腹內(nèi)宿冷,腳軟,皮膚頑痹(藏器)。治消渴癥結(jié),及婦人血崩,頭風(fēng)、風(fēng)赤眼,去風(fēng)除。

  2、《本草拾遺》:炒黃,袋盛浸酒,去風(fēng)緩諸節(jié)不隨,皮膚頑痹,腹內(nèi)宿冷,冷血,瘋血,腰腳疼冷;炒令熱,袋盛熱熨之,主偏風(fēng)筋骨癱緩,手足不隨,及腰腳軟,皮膚頑痹。

  3、《本草再新》:治風(fēng)濕遏伏于脾家,筋骨疼痛,皮膚發(fā)腫,腰腿疼痛,血瘀血少,痘科漿黡不起,亦宜用之。

查看詳情

伸筋草

  伸筋草

  別名:石松、獅子草、獅子尾。

  性味:味苦、微辛,性溫。

  歸經(jīng):肝、脾、腎經(jīng)。

  入藥部位:為石松科植物石松Lycopodium jaPonicum Thunb.的干燥全草。

  形態(tài)特征:本品呈不規(guī)則的段,莖呈圓柱形,略彎醢。葉密生莖上,螺旋狀排列,皺縮彎曲,線形或針形,黃綠色至淡黃棕色,先端芒狀,全緣。切面皮部淺黃色,木部類白色。氣微,味淡。

  伸筋草的用法用量

  用法:3~12g。

  炮制:除去雜質(zhì),洗凈,切段,干燥。

  伸筋草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除濕,舒筋活絡(luò)。

  主治:用于關(guān)節(jié)酸痛,屈伸不利。

  伸筋草的配伍

  1、治風(fēng)痹筋骨不舒:寬筋藤,每用三錢至一兩,煎服。(《嶺南采藥錄》)

  2、消水腫:過山龍五分(研細末),糠瓢一錢五分(火煅存性),檳榔一錢。檳榔、糠瓢煨湯吃過山龍末,以瀉為度。氣實者用,虛者忌。(《滇南本草》)

  伸筋草的禁忌

  孕婦及出血過多者忌服。

  伸筋草的相關(guān)論述

  1、《滇南本草》:石松,其性走而不守,其用沉而不浮,得檳榔良。下氣,消胸中痞滿橫格之氣,推胃中隔宿之食,去年久腹中之堅積,消水腫。

  2、《本草拾遺》:(伸筋草)主人久患風(fēng)痹,腳膝疼冷,皮膚不仁,氣力衰弱。

  3、《生草藥性備要》:(伸筋草)消腫,除風(fēng)溫。浸酒飲,舒筋活絡(luò)。其根治氣結(jié)疼痛,損傷,金瘡內(nèi)傷,去痰止咳,治瘡疽卒手足。

  4、《藥性考》:(伸筋草)療血瘋瘙癢。

查看詳情

四念癀

  四念癀

  別名:海綠、龍吐珠、九龍吐珠。

  性味味苦、酸,性溫。

  歸經(jīng):歸肝經(jīng)。

  入藥部位:為報春花科植物琉璃繁縷Anagallis arvensis L.的全草。

  形態(tài)特征:全草皺縮。莖具4棱,直徑約1mm,表面黃褐色,無毛。葉對生,多破碎,展平后呈卵形或闊橢圓形,長0.3-1.0cm,寬2-6mm,全緣,上面棕黃色,下面黃綠色,無柄?;▎紊谌~腋;花萼常深裂達基部,裂片5,披針形或鉆形,花冠淡紅色,5深裂。氣微,味酸、澀。

  四念癀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鮮品15-30g;或搗汁。

  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炮制:夏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四念癀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散寒,活血解毒。

  主治:鶴膝風(fēng),陰證瘡瘍,毒蛇及狂犬咬傷。

  四念癀的配伍

  治鶴膝風(fēng):鮮四念癀30片,青殼雞蛋1枚。酒水各半燉服。(《全國中草藥匯編》)

  四念癀的禁忌

  陰虛有火者忌服。

查看詳情

菝葜

  菝葜

  別名:金剛藤、鐵菱角、馬加勒。

  性味:味甘、微苦、澀,性平。

  歸經(jīng):歸肝、腎經(jīng)。

  入藥部位:為百合科植物菝葜Smilaz china L.的干燥根莖。

  形態(tài)特征:本品為不規(guī)則塊狀或彎曲扁柱形,有結(jié)節(jié)狀隆起,長l0~500px,直徑2~100px。表面黃棕色或紫棕色,具圓錐狀突起的莖基痕,并殘留堅硬的刺狀須根殘基或細根。質(zhì)堅硬,難折斷,斷面呈棕黃色或紅棕色,纖維性,可見點狀維管束和多數(shù)小亮點。切片呈不規(guī)則形,厚0.3~25px,邊緣不整齊,切面粗纖維性;質(zhì)硬,折斷時有粉塵飛揚。氣微,味微苦、澀。

  菝葜的用法用量

  用法10~15g。

  炮制:除去雜質(zhì),洗凈,潤透,切片,干燥。

  菝葜的功效主治

  功效:利濕去濁、祛風(fēng)除痹,解毒散瘀。

  主治:用于小便淋濁,帶下量多,風(fēng)濕痹痛,疔瘡癰腫。

  菝葜的配伍

  1、治筋骨麻木:菝葜浸酒服。(《南京民間藥草》)

  2、治消渴,飲水無休:菝葜(銼,炒),湯瓶內(nèi)堿各一兩,烏梅二個(并核捶碎,焙干)。上粗搗篩。每服二錢,水一盞,瓦器煎七分,去滓,稍熱細呷。(《普濟方》菝葜飲)

  3、治小便多,滑數(shù)不禁:金剛骨為末,以好酒調(diào)三錢,服之。(《儒門事親》)

  4、治下痢赤白:金剛根和好臘茶等分,為末,白梅肉丸如雞頭大。每服五丸至七丸,小兒三丸。赤痢甘草湯下,白痢烏梅湯下,赤白痢烏梅甘草湯下。(《履巉巖本草》)

  5、治沙石淋:菝葜二兩。搗羅為細散。每服一錢匕,米飲調(diào)下。服畢用地椒煎湯浴,連腰浸。(《圣濟總錄》菝葜散)

  6、治乳糜尿:楤木(鳥不宿)根、菝葜根莖各一兩。水煎,分早晚二次服。(《全展選編。傳染病》)

  菝葜的相關(guān)論述

  1、《別錄》:主腰背寒痛,風(fēng)痹,益血氣,止小便利。

  2、《日華子本草》:治時疾瘟瘴。

  3、《品匯精要》:散腫毒。

  4、《綱目》:菝葜,氣溫味酸,性澀而收,與萆薢仿佛。

  5、《本草原始》:利小便。

查看詳情

桑枝

  桑枝

  性味:味微苦,性平。

  歸經(jīng):肝經(jīng)。

  入藥部位:為??浦参锷orus alba L.的干燥嫩枝。

  桑枝的用法用量

  用法9~15g。

  炮制:春末夏初采收,去葉,曬干,或趁鮮切片,曬干。

  桑枝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濕,利關(guān)節(jié)。

  主治:用于風(fēng)濕痹病,肩臂、關(guān)節(jié)酸痛麻木。

  桑枝的配伍

  1、《圣濟總錄》:治水氣腳氣:桑條60g。炒香,以水1000毫升,煎至100毫升,每日空心服之。方中桑枝行氣消腫,為君藥。

  2、《太平圣惠方》:治紫癜風(fēng):桑枝500g,益母草150g。上藥以水5斗,慢火煎至1500毫升,去渣,入小鐺內(nèi),熬成膏,每夜臥時,用溫酒調(diào)服10g。方中桑枝祛風(fēng)通絡(luò),為君藥。

  桑枝的相關(guān)論述

  1、《本草圖經(jīng)》:療遍體風(fēng)癢干燥,腳氣風(fēng)氣,四肢拘攣。

  2、《本草匯言》:去風(fēng)氣攣痛。

  3、《本草備要》:利關(guān)節(jié),養(yǎng)津液,行水去風(fēng)。

  4、《本草撮要》:“桑枝,功專去風(fēng)濕拘攣,得桂枝治肩臂痹痛;得槐枝、柳枝、桃枝洗遍身癢。”

查看詳情

海桐皮

  海桐皮

  別名:刺桐、山芙蓉、空桐樹。

  性味:苦,平。

  歸經(jīng):歸肝經(jīng)、腎經(jīng)。

  入藥部位:為豆科植物刺桐的干燥干皮或根皮。

  形態(tài)特征:干燥干皮,呈半筒狀或板片狀,長約30~60厘米,厚約1~2毫米,外表灰棕色或灰黑色,有稀疏縱裂紋及較密的黃色皮孔,邊緣不整齊,微突起或平鈍;皮上有大形釘刺,刺尖有時被磨去,可以剝落;基部圓形或長圓形而縱向延長;內(nèi)表面黃棕色或紅棕色,平滑,有細縱紋。質(zhì)硬而韌,易縱裂,不易橫斷。斷面黃白色或淡黃色,富纖維性。氣微香,味苦。以皮張大、釘刺多者為佳。

  海桐皮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12g;或浸酒。

  外用:適量,煎水熏洗;或浸酒搽;或研末調(diào)敷。

  海桐皮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濕,舒筋通絡(luò),殺蟲止癢。

  主治:用于風(fēng)濕麻木,腰腿筋骨疼痛,跌打損傷;外用治各種頑癬。

  海桐皮的配伍

 ?、僦物L(fēng)濕兩腿腫滿疼重,百節(jié)拘攣痛:海桐皮一兩,羚羊角屑、薏苡仁各二兩,防風(fēng)、羌活、筒桂(肉桂)(去皮)、赤茯苓(去皮)、熟地黃各一兩,檳榔一兩。上為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生姜五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腳氣治法總要》海桐皮散)

 ?、? 治腰膝痛不可忍:海桐皮二兩,牛膝、芎藭(川芎)、羌活、地骨皮、五加皮各一兩,甘草半兩,薏苡仁二兩,生地黃十兩。八物凈洗,焙干,細銼,生地黃以蘆刀子切,用綿一兩,都包裹,入無灰酒二斗浸,冬二七日,夏一七日,候熟。空心飲一盞,每日早、午、晚各一次,長令醺醺。合時不用添減。禁毒食。(《續(xù)傳信方》)

  ③治腳攣不能伸舉:海桐皮、當(dāng)歸(去蘆,洗凈,焙干)、牡丹皮(去心)、熟地黃、牛膝(去蘆,酒浸,焙干)各一兩,山茱萸、補骨脂各半兩。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入蔥白二寸,煎至五分,去滓,溫服。(《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海桐皮散)

 ?、?治大風(fēng)疾:知母、川貝母、烏梅肉、海桐皮、金毛狗脊(去毛)。上等分,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腹、日中、臨睡各服三十丸;又每夜第一次睡覺 (醒)時,急于頭邊取三十丸便服,并用羊蹄根自然汁下。大忌酒及房事、一切發(fā)風(fēng)之物,只吃淡粥一百日,皮肉自漸皆復(fù)。(《百一選方》神仙退風(fēng)丹)

  ⑤治中惡霍亂:海桐皮煮汁服之。(《圣濟總錄》)

 ?、拗物L(fēng)蟲牙痛:海桐皮煎水漱之。(《圣惠方》)

 ?、咧物L(fēng)癬有蟲:海桐皮、蛇床子等分,為末,以臘豬脂調(diào)搽之。(《如宜方》)

 ?、嘀蝹郏偻怙L(fēng),止疼痛:海桐皮一兩(銼),防風(fēng)二兩(去蘆頭),黑豆一兩(炒熟),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上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溫酒下二錢,日三、四服。(《圣惠方》海桐皮散)

 ?、嶂螘r行赤毒眼疾:海桐皮一兩,切碎,鹽水洗,微妙,用滾湯泡,待溫洗眼。(《本草匯言》)

  ⑩治乳癰初起 刺通15g,紅糖30g,煎水服。(《貴州草藥》)

 ?、现螡衲_氣,及腎臟風(fēng)下注,滿腳生瘡癢痛膿水出 海桐皮、草烏頭(銼碎,鹽炒)、地龍(炒,去土)、蒺藜子(炒,去角)各一兩。上四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冷酒調(diào)下,空心夜臥服。(《圣濟總錄》海桐皮散)

 ?、兄涡夯紫x病 海桐皮1.5~3.0g。研粉開水沖服。

 ?、阎胃斡不顾?鮮海桐皮30g。燉豬骨服。(12~13方出自《廣西本草選編》)

  海桐皮的禁忌

  血虛者不宜服。

  1.《本草經(jīng)疏》:腰痛非風(fēng)濕者不宜用。

  2.《本草匯言》:痢疾、赤口良、痹盟諧證非關(guān)風(fēng)濕者不宜用。

  3.《得踢本草》:血少火熾者禁用。

查看詳情

雷公藤

  雷公藤

  別名:震龍根、蒸龍草、莽草、水莽子、水莽兜、黃藤、大茶葉、水莽、黃藤草、紅柴根、菜蟲藥、斷腸草、黃藤根、黃藥、水腦子根、南蛇根、三棱花、早禾花、紅紫根、黃臘藤、水莽草、紅藥、山砒霜、黃藤木。

  性味:味苦、辛,性涼,大毒。

  歸經(jīng):歸肝、腎經(jīng)。

  入藥部位:為衛(wèi)矛科植物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根的木質(zhì)部。

  形態(tài)特征:根圓柱形,扭曲,常具莖殘基。直徑0.5-3cm,商品常切成長短不一的段塊。表面土黃色至黃棕色,粗糙,具細密縱向溝紋及環(huán)狀或半環(huán)狀裂隙;栓皮層常脫落,脫落處顯橙黃色。皮部易剝離,露出黃白色的木部。質(zhì)堅硬,折斷時有粉塵飛揚,斷面纖維性;橫切面木栓層橙黃色,顯層狀;韌皮部紅棕色;木部黃白色,密布針眼狀孔洞,射線較明顯。根莖性狀與根相似,多平直,有白色或淺紅色髓部。氣微、特異,味苦微辛。有大毒。

  雷公藤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去皮根木質(zhì)部分15-25g;帶皮根10-12g。均需文火煎1-2h。也可制成糖漿、浸膏片等。若研粉裝膠囊服,每次0.5-1.5g,每日3次。

  外用:適量,研粉或搗爛敷;或制成酊劑、軟膏涂擦。

  炮制: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用清水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

  雷公藤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除濕,活血通絡(luò),消腫止痛,殺蟲解毒。

  主治:類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紅斑狼瘡,口眼干燥綜合征,白塞病,濕疹,銀屑病,麻風(fēng)病,疥瘡,頑癬。

  雷公藤的配伍

  1、治頭癬:?。ɡ坠伲r根剝皮,將根皮曬干后磨成細粉,調(diào)適量凡士林或醋,涂患處(預(yù)先將患處洗凈去掉痂皮),每日1-2次。(《全國中草藥匯編》)

  2、治燒傷:雷公藤、烏韭各60g,虎杖30g,水煎,藥液敷傷面。(《全國中草藥新醫(yī)療法展覽會資料選編》)

  雷公藤的禁忌

  凡有心、肝、腎器質(zhì)性病變,白細胞減少者慎服;孕婦禁服。

  《福建藥物志》:“孕婦及患有心、肝、腎病者要慎用。服藥期禁酸、辣、油炸等食物。”“莖、葉有劇毒,切不可內(nèi)服。”

  雷公藤的相關(guān)論述

  1、《全國中草藥匯編》:“祛風(fēng)。”

  2、《浙江藥用植物志》:“主治麻風(fēng)病,毒蛇咬傷。”

查看詳情

老鸛草

  老鸛草

  別名:五葉草、老官草、五瓣花、老貫草、天罡草、五葉聯(lián)、破銅錢、老鴰筋、貫筋、五齒粑、老鴰嘴、鵪子嘴。

  性味味苦、微辛,性平。

  歸經(jīng):歸肝、大腸經(jīng)。

  入藥部位:為牻牛兒苗科植物牻牛兒苗Erodium stephanianum Willd.、老鸛草Geranium wilfordii Maxim.、西伯利亞老鸛草Geranium sibiricum L.、尼泊爾老鸛草Geranium nepalense Sweet、塊根老鸛草Geranium dahuricum DC.帶果實的全草。

  老鸛草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或浸酒;或熬膏。

  外用:適量,搗爛加酒炒熱外敷或制成軟膏涂敷。

  炮制: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與殘根,搶水洗凈,稍潤,切段,干燥。

  老鸛草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通絡(luò),活血,清熱利濕。

  主治:風(fēng)濕痹痛,肌膚麻木,筋骨酸楚,跌打損傷,泄瀉,痢疾,瘡毒。

  老鸛草的配伍

  1、治腰扭傷:老鸛草根30g,蘇木15g,煎湯,血余炭9g沖服,每日1劑,每日服2次。(《全國中草藥新醫(yī)療法展覽會資料選編》)

  2、治婦人經(jīng)行,頂染風(fēng)寒,寒邪閉塞子宮,令人月經(jīng)參差,前后日期不定,經(jīng)行發(fā)熱,肚腹膨脹,腰肋作疼,不能受胎:五葉草五錢,川芎二錢,大薊二錢,吳白芷二錢。引水酒一小杯,和水煎服。晚間服后忌風(fēng)。(《滇南本草》)

  3、治急慢性腸炎、下?。籂脚好?8g,紅棗9枚。煎濃湯,一日三回分服。(《現(xiàn)代實用中藥》)

  老鸛草的禁忌

  脾胃虛寒者忌用。

  老鸛草的相關(guān)論述

  1、《藥性考》:“去風(fēng),疏經(jīng)活血,筋健絡(luò)通。損傷痹癥,麻木皮瘋,浸酒常飲。”

  2、《全國中草藥匯編》:“祛風(fēng)濕,活血通經(jīng),清熱止瀉。主治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跌打損傷,坐骨神經(jīng)痛,急性胃腸炎,痢疾,皰疹性角膜炎。”

查看詳情

穿山龍

  穿山龍

  別名:穿地龍、金剛骨、雞骨頭。

  性味:味甘、苦,性溫。

  歸經(jīng):肝,腎、肺經(jīng)。

  入藥部位:為薯蕷植物穿龍薯蕷Dioscorea nipponica Makino的干燥根莖。

  形態(tài)特征:根莖呈類圓柱形,稍彎曲,長15~20cm,直徑1.0~1.5cm。表面黃白色或棕黃色,有不規(guī)則縱溝、刺狀殘根及偏于一側(cè)的突起莖痕。質(zhì)堅硬,斷面平坦,白色或黃白色,散有淡棕色維管束小點。氣微,味苦澀。

  穿山龍的用法用量

  用法:9~15g,也可制成灑劑用。

  炮制:除去雜質(zhì),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

  穿山龍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除濕,舒筋通絡(luò),活血止痛,止咳平喘。

  主治:用于風(fēng)濕痹病,關(guān)節(jié)麻木,跌撲損傷,閃腰岔氣,咳嗽氣喘。

  穿山龍的配伍

  1、治腰腿酸痛,筋骨麻木:鮮穿山龍根莖二兩。水一壺,可煎用五、六次,加紅糖效力更佳。(《東北藥植志》)

  2、治勞損:穿山龍五錢。水煎沖紅糖、黃酒。每日早、晚各服一次。(《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3、治大骨節(jié)病,腰腿疼痛:穿山龍二兩。白酒一斤,浸泡七天。每服一兩,每天二次。(《河北中藥手冊》)

  4、治閃腰岔氣,扭傷作痛:穿山龍五錢。水煎服。(《河北中藥手冊》)

  5、治瘧疾:火藤根三錢,青蛙七、野棉花各二錢。發(fā)病前水煎服。(《陜西中草藥》)

  6、治癰腫惡瘡:鮮火藤根、鮮苧麻根等量。搗爛敷患處。(《陜西中草藥》)

  穿山龍的禁忌

  粉碎加工后,注意防護,以免發(fā)生過敏反應(yīng)。

  穿山龍的相關(guān)論述

  1.《東北藥植志》:舒筋活血,治腰腿疼痛,筋骨麻木。

  2.《山東中藥》:治風(fēng)寒濕痹。

  3.《陜西植藥調(diào)查》:制瘧,止疼,消腫。

  4.《陜西中草藥》:治咳嗽,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大骨節(jié)病關(guān)節(jié)痛,消化不良,瘧疾,跌打損傷,癰腫惡瘡。

查看詳情

絲瓜絡(luò)

  絲瓜絡(luò)

  別名:絲瓜網(wǎng)、絲瓜殼、瓜絡(luò)。

  性味:味甘,性平。

  歸經(jīng):胃,肺,肝經(jīng)。

  入藥部位:為葫蘆科植物絲瓜Luffa cylindrica (L.)Roem. 的干燥成熟果實的維管束。

  絲瓜絡(luò)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5-15g;或燒存性研末,每次-3g。

  外用:適量,煅存性研末調(diào)敷。

  炮制:除去殘留種子及外皮,切段。

  絲瓜絡(luò)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通絡(luò),活血,下乳。

  主治:用于治療痹痛拘攣、胸脅脹痛、乳汁不通,乳癰腫痛。

  絲瓜絡(luò)的配伍

  1、《本草用法研究》:治小腸氣痛,繞臍沖心:絲瓜絡(luò),燒存性研末。每服三錢,熱酒調(diào)下。

  2、《本草用法研究》:治痔漏,脫肛:絲瓜絡(luò),燒存性。同多年石灰、雄黃為末,以豬膽汁、雞子清及香油和調(diào),貼之收上乃止。

  3、《瘡瘍外用本草》:治繡球風(fēng)及女陰搔癢:絲瓜絡(luò)30克,蒜瓣60克。煎水10000ml。坐浴,每日2-3次,每次20-30min。

  絲瓜絡(luò)的相關(guān)論述

  1、《本草綱目》:能通人脈絡(luò)臟腑,而去風(fēng)解毒,消腫化痰,祛痛殺蟲,治諸血病。

  2、《本草便讀》:絲瓜絡(luò),入經(jīng)絡(luò),解邪熱。熱除則風(fēng)去,絡(luò)中津液不致結(jié)合而為痰,變成腫毒諸癥,故云解毒耳。

  3、《醫(yī)林纂要》:涼血滲血,通經(jīng)絡(luò),托痘毒。

  4、《本草再新》:通經(jīng)絡(luò),和血脈,化痰順氣。

  5、《分類草藥性》:治乳腫疼痛,火煅存性沖酒服。研末調(diào)香油涂湯火傷。

  6、《現(xiàn)代實用中藥》:通乳汁,發(fā)痘瘡。治癰疽不斂。作黑燒內(nèi)服,治腸出血,赤痢,子宮出血,睪丸炎腫,痔瘡流血等。

  7、《陸川本草》:涼血解毒,利水去濕。治肺熱痰咳,熱病譫妄,心熱煩躁,手足抽搐。

查看詳情

豨薟草

  豨薟草

  別名:珠草、肥豬草、粘不扎。

  性味:味苦、辛,性寒。

  歸經(jīng):肝、腎經(jīng)。

  入藥部位:為菊科植物豨薟Siegesbeckia orientalis L.腺梗豨薟Siegesbeckia pubescens Makino或毛梗豨薟Siegesbeckiaglabrescens Makino的干燥地上部分。

  形態(tài)特征:本品莖略呈方柱形,多分枝,長30-2750px,直徑0.3-25px;表面灰綠色、黃棕色或紫棕色,有縱溝及細縱紋,被灰色柔毛;節(jié)明顯,略膨大;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或帶綠色,髓部寬廣,類白色,中空。葉對生,葉片多皺縮、卷曲,展平后呈卵圓形,灰綠色,邊緣有鈍鋸齒,兩面皆有白色柔毛,主脈3出。有的可見黃色頭狀花序,總苞片匙形。氣微,味微苦。

  豨薟草的用法用量

  用法:9-12g。煎服。

  炮制:除去雜質(zhì),洗凈,稍潤,切段,干燥。

  豨薟草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濕,利關(guān)節(jié),解毒。

  主治:用于治療風(fēng)濕痹痛,筋骨無力,腰膝酸軟,四肢麻痹,半身不遂,風(fēng)疹濕瘡。

  豨薟草的相關(guān)論述

  1、《本草圖經(jīng)》:“治肝腎風(fēng)氣,四肢麻痹,骨間疼,腰膝無力者,亦能行大腸氣……兼主風(fēng)濕瘡,肌肉頑痹。”

  2、《本草蒙筌》:“療暴中風(fēng)邪,口眼喎斜者立效;治久滲濕痹,腰腳酸痛者殊功。”

  3、《本草綱目》:“生搗汁服則令人吐,故云有小毒。九蒸九暴則補人去痹,故云無毒。生則性寒,熟則性溫,云熱者,非也。”

  4、《本草正》:氣味頗酸,善逐風(fēng)濕諸毒,用蜜酒層層和灑,九蒸九曝。..。善治中風(fēng)口眼歪斜,除濕痹,腰腳酸軟麻木。

  5、《本草述》:凡患四肢麻痹,骨間疼腰膝無力,由于外因風(fēng)濕者,生用,不宜熟;若內(nèi)因?qū)俑文I兩虛,陰血不足者,九制用,不宜生。

  6、《本草正義》:凡風(fēng)寒濕熱諸痹,多服均獲其效,洵是微賤藥中之良品也。

查看詳情

臭梧桐

  臭梧桐

  別名:臭桐、八角梧桐、海州常山。

  性味:味辛、苦,性寒。

  歸經(jīng):肝經(jīng)。

  入藥部位:為馬鞭草科植物臭梧桐的嫩枝及葉。

  臭梧桐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鮮者1~2兩):浸酒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洗,研末調(diào)敷或搗敷。

  炮制:揀去雜草,用清水略浸,潤透,切成1厘米長的小段,曬干,生用。

  臭梧桐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濕,降壓。

  主治:治風(fēng)濕痹痛,半身不遂,高血壓病,偏頭痛,瘧疾,痢疾,痔瘡,癰疽瘡疥。

  臭梧桐的配伍

  1、治男婦感受風(fēng)濕,或嗜飲冒風(fēng),以致兩足軟酸疼痛,不能步履,或兩手牽絆,不能仰舉:地梧桐(花、葉、梗、子俱可采取,切碎,曬干,磨末子)一斤,豨薟草(炒,磨末)八兩。上二味和勻,煉蜜丸如桐子大。早晚以白滾湯送下四錢。忌食豬肝、羊血等物。或單用臭梧桐二兩,煎湯飲,以酒過之,連服十劑,或煎湯洗手足亦可。(《養(yǎng)生經(jīng)驗合集》豨桐丸)

  2、治半肢風(fēng):臭梧桐葉并梗,曬燥磨末,共二斤,用白蜜一斤為丸。早滾水下,晚酒下,每服三錢。(《綱目拾遺》)

  3、治風(fēng)濕痛,骨節(jié)酸痛及高血壓病:臭梧桐三錢至一兩,煎服;研粉每服一錢,一日三次。也可與豨薟草配合應(yīng)用。(《上海常用中草藥》)

  4、治半邊頭痛:川椒五錢,臭梧桐葉二兩。先將桐葉炒黃,次入椒再炒,以火酒灑在鍋內(nèi),拌和取起,卷在綢內(nèi),扎在痛處;吃熱酒一碗,取被蓋頸而睡,出汗。(《綱目拾遺》)

  5、治一切內(nèi)外痔:臭梧桐葉七片,瓦松七枝,皮硝三錢。煎湯熏洗。(《綱目拾遺》)

  6、治濕疹或痱子發(fā)癢:奧梧桐適懂,煎湯洗浴。(《上海常用中草藥》)

  臭梧桐的相關(guān)論述

  《本草綱目拾遺》:能寬筋活血,治一切風(fēng)濕,止痣腫,風(fēng)氣頭風(fēng),半邊頭痛,半支風(fēng),兩足酸軟疼痛,不能步履,兩手牽絆,不能仰舉。

查看詳情

絡(luò)石藤

  絡(luò)石藤

  別名:絡(luò)石、懸石、云丹、云英。

  性味:味苦,性微寒。

  歸經(jīng):心、肝、腎經(jīng)。

  入藥部位:為夾竹桃科植物絡(luò)石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Lindl.)Lem.的干燥帶葉藤莖。

  形態(tài)特征:本品莖呈圓柱形,彎曲,多分枝,長短不一,直徑1~5mm;表面紅褐色,有點狀皮孔及不定根;質(zhì)硬,斷面淡黃白色,常中空。葉對生,有短柄;展平后葉片呈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1~200px,寬0.7~87.5px;全緣,略反卷,上表面暗綠色或棕綠色,下表面色較淡,革質(zhì)。氣微,味微苦。

  絡(luò)石藤的用法用量

  用法6~12g。外用鮮品適量,搗敷患處。

  炮制:除去雜質(zhì),洗凈,稍潤,切段,干燥。

  絡(luò)石藤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通絡(luò),涼血消腫。

  主治:用于風(fēng)濕熱痹,筋脈拘攣,腰膝酸痛,喉痹,跌撲損傷。

  絡(luò)石藤的配伍

  1、《外科精要》:治腫瘍毒氣凝聚作痛:鬼系腰一兩(洗凈曬干),皂角刺一兩(銼,新瓦上炒黃),瓜蔞大者一個(杵,炒,用仁),甘草節(jié)五分,沒藥、明乳香各三錢(另研)。上每服一兩,水酒各半煎。潰后慎之。

  2、《近效方》:治喉痹咽塞,喘息不通,須臾欲絕:絡(luò)石草二兩。切,以水一大升半,煮取一大盞,去滓,細細吃。

  絡(luò)石藤的禁忌

  《本草經(jīng)疏》 :陰臟人畏寒易泄者勿服。

  絡(luò)石藤的相關(guān)論述

  1、《綱目》:絡(luò)石,氣味平和,其功主筋骨關(guān)節(jié)風(fēng)熱癰腫,變白耐老,即醫(yī)家鮮知用者,豈以其近賤而忽之耶。服之當(dāng)浸酒耳。

  2、《得配本草》:絡(luò)石,配射干、山梔,治毒氣攻喉。配參、苓、龍骨,治白濁已甚。

  3、《要藥分劑》:絡(luò)石之功,專于舒筋活絡(luò)。凡病人筋脈拘攣,不易伸屈者,服之無不獲效,不可忽之也。

  4、《本草正義》:絡(luò)石氣味,《本經(jīng)》謂之苦溫,蓋以功能通經(jīng)絡(luò)活血而言之,故以為溫。然《本經(jīng)》主治,純是熱癥,則非溫?zé)峥芍省秳e錄》改作微寒,而《御覽》引李當(dāng)之說,且以為大寒也。此物善走經(jīng)脈,通達肢節(jié),《本經(jīng)》主風(fēng)熱死肌,《別錄》養(yǎng)腎,主腰髖痛,堅筋,利關(guān)節(jié),皆即此義。其治癰腫、喉舌腫,口干舌焦,皆苦寒泄降之功用也。《別錄》謂其除那氣,則以邪熱而言。凡《本經(jīng)》、《別錄》邪氣二字,所賅最廣,其實各有所主,并非泛辭,讀者當(dāng)以意逆之,自能悟到,不可混作一例者。惟大驚入腹四字,則不甚可解,當(dāng)付闊疑。恭謂療產(chǎn)后血結(jié)大良,蓋以瘀露不通而言,苦泄破瘀,且善通絡(luò),是以主之。又謂主蝮蛇瘡毒心悶,則清熱泄降,固解毒之良藥。又謂刀斧傷瘡,敷之立瘥,則又外治活血之神丹矣。藏器謂主一切風(fēng),即《本經(jīng)》治風(fēng)熱死肌,《別錄》利關(guān)節(jié)之義。今用以舒節(jié)活絡(luò),宣通痹痛甚驗。

  5、《本經(jīng)》:主風(fēng)熱死肌癰傷,口干舌焦,癰腫不消,喉舌腫,水漿不下。

  6、《別錄》:主大驚入腹,除邪氣,養(yǎng)腎,主腰髖痛,堅筋骨,利關(guān)節(jié)。

  7、《藥性論》:主治喉痹。

  8、《唐本草》:療產(chǎn)后血結(jié)。蝮蛇瘡,絞取汁洗之,服汁亦去蛇毒心悶;刀斧傷諸瘡,封之。

  9、《本草拾遺》:煮汁服之,主一切風(fēng)。

  10、《中國藥植志》:祛風(fēng)止痛,通絡(luò)消腫。適用于關(guān)節(jié)痛,肌肉痹痛,腰膝酸痛等癥;也能消散諸瘡,去咽喉腫痛。

  11、《中國藥植圖鑒》:預(yù)防流產(chǎn)。

查看詳情

烏梢蛇

  烏梢蛇

  性味:味甘,性平。

  歸經(jīng):入肺、脾、肝經(jīng)。

  入藥部位:為游蛇科烏梢蛇屬動物烏梢蛇Zaocys dhumnades(Cantor)除去內(nèi)臟的全體。

  形態(tài)特征:本品卷成圓盤狀,盤徑約至16厘米,表面黑褐色或綠褐色,被菱形鱗片,無光澤。頭扁圓形,略似龜頭,盤于中央,口內(nèi)有多數(shù)刺狀牙齒,眼大不陷而有光澤,頭與頸部分界不明顯;體鱗14-16行,中央2-4行起棱,高聳呈尾脊狀,俗稱“劍脊”,脊背兩側(cè)有2條黑線縱貫全身,有的黑縱線不明顯。脊肌肉厚,黃白色或淡棕色,可見排列整齊的肋骨;腹部剖開邊緣向內(nèi)卷曲;尾部漸細而長。質(zhì)堅韌,氣腥,味淡。剝皮者僅留頭部、尾部的皮,中間肉較光滑。以身干、皮黑褐色、肉黃白色、脊背有棱、質(zhì)堅實者為佳。

  烏梢蛇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12g;研末,1.5-3g;或入丸劑、浸酒服。

  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

  炮制:現(xiàn)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頭、鱗片及灰屑,切段。

  烏梢蛇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濕,通經(jīng)絡(luò),止痙。

  主治:風(fēng)濕頑痹,肌膚麻木,筋脈拘攣,肢體癱瘓,破傷風(fēng),麻風(fēng),風(fēng)疹疥癬。

  烏梢蛇的配伍

  1、治風(fēng)痹,手足緩弱,不能伸舉。烏蛇三兩(酒浸,炙微黃,去皮、骨),天南星一兩(炮裂),干蝎一兩(微炒),白附子一兩(炮裂),羌活一(二)兩,白僵蠶一兩(微炒),麻黃二兩(去根、節(jié)),防風(fēng)三分(去蘆頭),桂心一兩。上藥,搗細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熱豆淋酒下十丸。(《圣惠方》烏蛇丸)

  2、治病后或產(chǎn)后虛弱,貧血,神經(jīng)痛,下肢麻痹,痿弱,步履困難等,烏梢蛇1-2條,浸泡于高粱燒酒內(nèi)10-15d。每服5-10ml,每日2次。(《食物中藥與便方》)

  3、治破傷風(fēng),項頸緊硬,身體強直,烏蛇、白花蛇各二寸(項后取,先浸酒,去骨,并酒炙),蜈蚣一條(全者)。上三味,為細散。每服二錢至三錢匕,煎酒小沸調(diào)服。(《圣濟總錄》定命散)

  4、治嬰兒撮口,不能乳者,烏梢蛇(酒浸,去皮、骨,炙)半兩,麝香一分。為末,每用半分,荊芥煎湯調(diào)灌之。(《圣惠方》)

  5、治燥麻風(fēng),遍身如癬,其癢不可忍,后變成大風(fēng)。元米一斗,烏蛇二條(去頭尾,酒煮,去骨,焙干為末)。蛇、酒、米一同拌勻,搭飯成漿,四五日后將小瓶盛貯,十日后開??招姆?,服時用砂罐連糟蒸熱,隨意食之。(《秘傳大麻風(fēng)方》一掃光酒)

  烏梢蛇的禁忌

  血虛生風(fēng)者慎服;忌犯鐵器。

  烏梢蛇的相關(guān)論述

  1、《開寶本草》:“江東有黑梢蛇,能纏物至死,亦如其類。生商洛山。”

  2、《本草衍義》:“有身長一丈余者,蛇類中此蛇入藥最多。”

查看詳情

蘄蛇

  蘄蛇

  別名:大白花蛇、五步蛇、百步蛇。

  性味:味甘、咸,性溫。

  歸經(jīng):肝經(jīng)。

  入藥部位:為蝰科動物五步蛇Agkistrodon acutus(Guenther)的干燥體。

  蘄蛇的用法用量

  用法:3~9g,研末吞服,一次1~1.5g,一日2~3次。

  炮制:去頭、鱗,切成寸段。

  蘄蛇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通絡(luò),止痙。

  主治:用于風(fēng)濕頑痹,麻木拘攣,中風(fēng)口眼?斜,半身不遂,抽搐痙攣,破傷風(fēng),麻風(fēng),疥癬。

  蘄蛇的相關(guān)論述

  1、《雷公炮炙論》:治風(fēng)。引藥至于有風(fēng)疾處。

  2、《開寶本草》:主中風(fēng)濕痹不仁,筋脈拘急,口面喎斜,半身不遂,骨節(jié)疼痛,大風(fēng)疥癩及暴風(fēng)瘙癢,腳弱不能久立。

  3、《本草綱目》:能透骨搜風(fēng),截驚定搐,為風(fēng)痹、驚搐、癩癬、惡瘡要藥,取其內(nèi)走臟腑,外徹皮膚,無處不到也。

查看詳情

爬山虎

  爬山虎

  別名:爬墻虎、飛天蜈蚣、假葡萄糖、捆石龍、楓藤。

  性味:味辛;微澀;性溫。

  歸經(jīng):肝經(jīng)。

  入藥部位:為葡萄科植物爬山虎Parthenocissus tricuspidata (Sieb. Et Zucc.)Planch.的莖及根。

  爬山虎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g;或浸酒。

  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磨汁涂;或搗爛敷。

  爬山虎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止痛,活血通絡(luò)。

  主治:主風(fēng)濕痹痛,中風(fēng)半身不遂,偏正頭痛,產(chǎn)后血瘀,腹生結(jié)塊,跌打損傷,癰腫瘡毒,潰瘍不斂。

  爬山虎的配伍

 ?、僦物L(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爬山虎藤莖或根一兩,石吊蘭一兩。燉豬腳爪連服三至四次?;颍ㄅ郎交ⅲ┨偾o,衛(wèi)矛,高粱根各一兩。水煎。用黃酒沖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谥侮P(guān)節(jié)炎:爬山虎藤二兩,山豆根二兩,錦雞兒根二兩,茜草根一兩。水煎服。

 ?、壑伟肷聿凰欤号郎交⑻傥邋X,錦雞兒根二兩,大血藤根五錢,千斤拔根一兩,冰糖少許。水煎服。

  ④治偏頭痛、筋骨痛:爬山虎藤一兩,當(dāng)歸三錢,川芎二錢,大棗三枚。水煎服。(②方以下出《江西草藥》)

 ?、葜纹^痛:爬山虎根一兩,防風(fēng)三錢,川芎二錢。水煎服,連服三至四劑。

 ?、拗伪阊号郎交⑻偾o,黃酒各一斤,加適量水煎,一天服四次,分兩天服完。

  ⑦治癤子,損傷:鮮爬山虎根搗爛,和酒釀拌勻敷患處:另取根五錢至一兩,水煎服。

 ?、嘀螏畎捳睿号郎交⒏ブ獠?。(⑤方以下出《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查看詳情

雞血

  雞血

  性味:味咸;性平。

  歸經(jīng):肝;心經(jīng)。

  入藥部位:為雉科動物家雞的血液。

  雞血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生血熱飲,每次20ml,每日2次。

  外用適量,涂敷;或點眼、滴耳。

  炮制:宰雞時收集血液,鮮用。

  雞血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活血通絡(luò),解毒。

  主治:主小兒驚風(fēng),口面歪斜,目赤流淚,木舌舌脹,中惡腹痛,痿痹,跌打骨折,痘瘡不起,婦女下血不止,癰疽瘡癬,毒蟲咬傷。

  雞血的配伍

 ?、僦沃酗L(fēng)口面歪僻不正:雄雞血煎熱涂之,正則止。或新取者血,使涂之亦佳。涂緩處一邊為良。(《圣濟總錄》雞血涂方)

 ?、谥谓罟钦蹅杭比⌒垭u一只刺血,量患人酒量,或一碗、或半碗和飲。(《青囊雜纂》)

  ③治發(fā)背癰疽:雄雞冠血滴疽上,血盡再換。(《保壽堂經(jīng)驗方》)

 ?、苤螌诙警彛簾犭u血頻涂之,取散。(《坦仙皆效方》)

  ⑤治燥癬作癢:雄雞冠血頻頻涂之。(《范汪方》)

查看詳情

鱔魚血

  鱔魚血

  性味:味咸,性溫。

  歸經(jīng):入肝、腎經(jīng)。

  入藥部位:為合鰓科黃鱔屬動物黃鱔Monopterus albus(Zuiew)的血液。

  鱔魚血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和藥為丸,適量。

  外用:適量,涂敷或滴耳、鼻;或研末敷。

  炮制:夏、秋季捕捉,捕后用針刺頭部或剪去尾部取血,鮮用。

  鱔魚血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通絡(luò),活血,壯陽,解毒,明目。

  主治:口眼?斜,跌打損傷,陽痿,耳痛,癬,痔瘺,目翳。

  鱔魚血的配伍

  1、治口眼?斜,大鱔魚1條,以針刺頭上血,左斜涂右,右斜涂左,以平正即洗去。(《世醫(yī)得效方》)

  2、治面神經(jīng)麻痹,黃鱔血1羹匙,麝香0.3g(或梅片0.3g)攪勻。右?涂左,左?涂右。(《廣西藥用動物》)

  3、治顏面神經(jīng)麻痹(口眼歪斜),鱔魚血涂聽宮、地倉、太陽3穴。向右歪斜涂左側(cè),向左歪斜涂右側(cè)。干后再涂,至復(fù)原為止。(《山東藥用動物》)

  4、治各種外傷出血,鱔魚血焙干研末,外敷傷口。(《水產(chǎn)品營養(yǎng)與藥用手冊》)

  5、治體癬,鱔魚鮮血涂患處,每日2-3次。(《水產(chǎn)營養(yǎng)與藥用手冊》)

  6、治火丹,黃鱔頭上血涂即愈。(《醫(yī)便》)

  鱔魚血的相關(guān)論述

  1、《本草拾遺》:“主癬及瘺,斷取血涂之。”

  2、《綱目》:“療口眼?斜,治耳痛,鼻衄,疹后生翳,赤疵,又涂赤游風(fēng)。”

查看詳情

夢花根

  夢花根

  性味:辛,平。

  歸經(jīng):腎經(jīng)。

  入藥部位:為瑞香科植物結(jié)香(Endgeworthia chrysantha Lindl.)的根皮及莖皮。

  夢花根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15g;或泡酒。

  外用:適量,搗敷。

  炮制:全年均可采,挖根,洗凈,切片曬干。

  夢花根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通絡(luò),滋養(yǎng)肝腎。

  主治:風(fēng)濕痹痛,跌打損傷,夢遺,早泄,血崩,白帶等病證。

  夢花根的配伍

  1、治風(fēng)濕筋骨疼痛、麻木、癱瘓:結(jié)香根10g,威靈仙10g,常春藤30g。水煎服。

  2、治跌打損傷:結(jié)香根10g,紅活麻根15g,鐵筷子根15g,山高粱根15g。泡酒或水煎服。

  3、治遺精:結(jié)香根10g,黃精10g,黃柏10g,豬鬃草10g,夜關(guān)門10g,合歡皮10g。水煎服。

查看詳情

牛骨

  牛骨

  性味:味甘,性溫。

  入藥部位:為??埔芭賱游稂S牛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或水牛屬動物水牛Bubalus bubalis Linnaeus的骨骼。

  形態(tài)特征:肱骨骨體扭曲,無髁上孔;尺骨、橈骨相愈合,尺骨彎曲;掌骨1塊,骨體長,另一塊明顯退化。后肢骨:股骨骨體中央圓柱狀,遠端呈三棱形;脛骨發(fā)達;腓骨退化;蹠骨1個,骨體長,另1個退化。髕骨窄長形,上緣寬,下漸尖,內(nèi)側(cè)有一大隆起,質(zhì)地堅實而重。前后肢骨斷面骨髓腔大。氣微膻。

  牛骨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燒存性入散劑,3-5g。

  外用:適量,燒存性調(diào)敷。

  炮制:宰牛時或加工牛肉時留下骨骼,去凈殘肉,烘干或晾干備用。

  牛骨的功效主治

  功效:蠲痹,截瘧,斂瘡。

  主治:用于關(guān)節(jié)炎,瀉痢,瘧疾,疳瘡。

  牛骨的配伍

  1、治水谷痢疾:牛骨灰同六月六日曲(炒)等分,為末,飲服方寸匕。(《綱目》引《張文仲方》)

  2、治鼻中生瘡:燒牛、狗骨灰,以臘月豬脂和敷之。(《千金要方》)

  3、治關(guān)節(jié)炎:牛骨粉50g,鳳凰衣30g,菟絲子20g。共研細粉。每次10g,每日1次,黃酒送服。

  4、治原發(fā)性高血壓:牛骨粉1g,混食物中服用。每日1次,連續(xù)服用,可在1年內(nèi)血壓下降,并穩(wěn)定在正常值。(3-4方出自《中國動物藥》)

查看詳情

黑骨頭

  黑骨頭

  別名:鐵散沙、鐵骨頭、牛尾蕨、山筋線、山楊柳、青蛇膽、小青蛇、柳葉夾、黑龍骨、飛仙藤、達風(fēng)藤、小黑牛、青香藤、奶漿藤、青色丹、黑骨藤、青風(fēng)藤、西南杠柳、滇杠柳。

  性味:味甘;辛,性溫;有小毒。

  入藥部位:為蘿藦科植物西南杠柳的根或全株。

  黑骨頭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6g;或浸酒。

  外用:適量搗敷。

  黑骨頭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除濕,活血消癰。

  主治:主跌打損傷,風(fēng)濕痹痛,閉經(jīng),乳癰,骨折。

  黑骨頭的禁忌

  《云南中草藥》:肝炎,消化道潰瘍患者忌服。一日量不宜超過三錢,服過量出現(xiàn)抽搐,甚至死亡。

查看詳情

貓腿姑

  貓腿姑

  性味:味微辛,性溫。

  歸經(jīng):入肺、肝經(jīng)。

  入藥部位:為菊科薊屬植物絨背薊Cirsium vlassovianum Fisch. ex DC.的塊根。

  貓腿姑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6g;或浸酒。

  炮制:秋季采收,切片曬干。

  貓腿姑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除濕,活絡(luò)止痛。

  主治:風(fēng)濕痹痛,四肢麻木。

  貓腿姑的配伍

  治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絨背薊20g,白酒500g。浸7d,每服10-15ml,每日3次,兒童酌減。(《東北藥用植物》)

  貓腿姑的相關(guān)論述

  1、《內(nèi)蒙古植物志》:“治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絨背薊四錢,白酒一斤,浸七天,每服十至十五毫升,每日三次,兒童酌減。”

  2、《新華本草綱要》:“有祛風(fēng)除濕,止痛的功能。用于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四肢麻木。”

查看詳情

七角風(fēng)

  七角風(fēng)

  別名:接骨丹、五爪金、七葉蓮、七葉風(fēng)。

  性味:味甘,性平。

  歸經(jīng):歸肝、腎經(jīng)。

  入藥部位:為五加科植物短梗大參Macropanax rosthornii (Harms) C. Y. Wu ex Hoo [ Nothopanax rosthornii Harms]的根和葉。

  七角風(fēng)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或泡酒。

  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洗。

  炮制:根秋、冬季采挖,洗凈泥土,切片,鮮用或曬干。

  七角風(fēng)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除濕,化瘀通絡(luò),健脾。

  主治:用于風(fēng)濕痹痛,跌打傷腫,骨折,小兒疳積。

  七角風(fēng)的配伍

  1、治骨折:先正骨,再用七角風(fēng)根適量,搗絨敷患處。另用七角風(fēng)根9-15g,蒸酒(15g)服,每日2次。

  2、治風(fēng)濕骨痛:七角風(fēng)葉、三角風(fēng)、蛇刺退、紫金牛、紅牛藤、五加皮各等量,煨水洗患處。又用七角風(fēng)根、三角風(fēng)、紅牛膝、五加皮各9g,煨水或泡酒服。(1-2方出自《貴州草藥》)

  七角風(fēng)的相關(guān)論述

  《貴州草藥》:“性平,味甘。驅(qū)風(fēng)除濕,化瘀生新。治骨折,風(fēng)濕骨痛。”“治骨折:先正骨,再用七角風(fēng)根適量,搗絨敷患處;另用根三至五錢,蒸酒服,一日二次。治風(fēng)濕骨痛:七角風(fēng)葉、三角風(fēng)、蛇倒退、紫金牛、紅牛膝、五加皮各等量,煨水洗患處;又用七角風(fēng)根、三角風(fēng)、紅牛膝、五加皮各三錢,煨水或泡酒服。”

查看詳情

大葉藤

  大葉藤

  別名:越南大時藤、奶汁藤、假黃藤、犸𤠑能、黃藤子、黃藤、土黃連、藤黃蓮。

  性味:味苦,性寒。

  歸經(jīng):歸肝經(jīng)。

  入藥部位:為防己科植物大葉藤Tinomiscium Petiolare Hook. f. et Thoms.的根或莖。

  形態(tài)特征:根圓柱形,直或稍彎,直徑0.5-2cm。表面棕黃色或淺棕色,具不規(guī)則縱向溝紋。質(zhì)硬,斷面灰黃色,有放射狀紋理和小孔,皮部易破裂。氣微,味苦。

  大葉藤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或浸酒。

  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或外搽。

  炮制:全年均可采收,洗凈,切段,鮮用或曬干備用。

  大葉藤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濕通絡(luò),散瘀止痛,解毒。

  主治:用于風(fēng)濕痹痛,腰痛,跌打損傷,目赤腫痛,咽喉腫痛。

  大葉藤的配伍

  1、治風(fēng)濕痹痛,小兒麻痹后遺癥,肥大性脊椎炎:大葉藤適量,浸酒,內(nèi)服,外搽。

  2、治骨折:大葉藤藤莖適量。研粉,調(diào)酒煮熱,敷患處。(1-2方引自《廣西本草選編》)

  大葉藤的相關(guān)論述

  《廣西本草選編》:“壯筋骨,活血通絡(luò)。主治風(fēng)濕痹痛,小兒麻痹后遺癥,肥大性脊椎炎,骨折。”

查看詳情

鳳尾搜山虎

  鳳尾搜山虎

  別名:地蜈蚣、爬山虎、過山龍、石連姜、鉆地風(fēng)、鉆地蜈蚣、鳳尾草、毛消、毛蟲、搜山虎。

  性味:苦、微澀,微寒。

  歸經(jīng):歸肝、脾經(jīng)。

  入藥部位:為水龍骨科植物多羽節(jié)肢蕨Arthromeris mairei(Brause)Ching的根莖。

  形態(tài)特征:呈長圓柱形,一端鉆形,稍彎曲,長6-11cm,寬1-1.5cm。表面暗棕褐色,具凹陷的葉痕、殘留鱗片及點狀根痕。質(zhì)堅,味苦澀。

  鳳尾搜山虎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6g;或泡酒;或配蜂蜜。

  炮制:秋、冬季采挖根莖,洗凈,去須根,放火上燎去毛,刮去外皮,曬干,或切片曬干。

  鳳尾搜山虎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活絡(luò),消積通便,降火,止痛,利尿。

  主治:用于風(fēng)濕筋骨痛,坐骨神經(jīng)痛,骨折,食積腹脹,便秘,目赤,牙痛,頭痛,小便不利,淋濁。

  鳳尾搜山虎的禁忌

  年老、體虛及孕婦慎用。

  鳳尾搜山虎的配伍

  1、治風(fēng)濕筋骨痛:炙過山龍30g,黑骨藤15g。泡酒服。

  2、治食積腹脹:炙過山龍15g,苦蕎頭15g。煎服。

  3、治胃痛,目赤,火牙痛:炙過山龍、金盆各等分。共研末,每用開水送服3g。(1-3方出自《西昌中草藥》)

  鳳尾搜山虎的相關(guān)論述

  《全國中草藥匯編》:“活絡(luò)止痛,消積滯,通大便,降火。主治食積胃痛,腹脹便秘,風(fēng)濕筋骨痛,坐骨神經(jīng)痛,牙痛,頭痛。”

查看詳情

大粘藥

  大粘藥

  別名:玄麻、升麻、山毛柳、接骨木、上升麻、接骨靈、紅水麻、血升麻、澀葉樹。

  性味味澀、微辛,性涼。

  歸經(jīng):歸肺、肝經(jīng)。

  入藥部位:為蕁麻科植物紅霧水葛Pouzolzia sanguinea (Bl.) Merr.的根和葉。

  大粘藥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

  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撒。

  炮制:全年均可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大粘藥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除濕,舒筋活絡(luò),清熱解毒。

  主治:用于風(fēng)濕痹痛,跌打損傷,乳癰,瘡癤,熱淋,濕熱泄瀉。

  大粘藥的配伍

  1、治外傷,骨折:鮮玄麻、小接骨丹、酸酸草、半枝蓮各30g。搗爛外包。

  2、治乳癰,瘡癤:玄麻、田基黃、地龍膽各適量。搗爛外敷。

  3、治熱淋:玄麻15g,金錢草、野菊花各9g。共煎水內(nèi)服。(1-3方出自《西昌中草藥》)

  4、治胃腸炎:山毛柳根皮15g。煎服。

  5、治外傷出血,刀槍傷:山毛柳根皮適量。研末撒患處。(4-5方出自《云南中草藥》)

  大粘藥的相關(guān)論述

  《云南中草藥》:“舒筋活絡(luò),拔毒消腫。治胃腸炎,跌打瘀腫,骨折,乳腺炎,瘡癤,膿腫,外傷出血,刀槍傷。”

查看詳情

寬筋藤

  寬筋藤

  別名:松根藤、舒筋藤、大松身。

  性味:味苦,性涼。

  歸經(jīng):歸肝經(jīng)。

  入藥部位:為防己科青牛膽屬植物中華青牛膽Tinospora sinensis (Lour.) Merr.以藤莖入藥。

  寬筋藤的用法用量

  用法:15~30g。

  炮制:割取藤莖,切成斜片或短段,曬干。

  寬筋藤的功效主治

  功效:舒筋活絡(luò),祛風(fēng)止痛。

  主治:用于治療風(fēng)濕痹痛,坐骨神經(jīng)痛,腰肌勞損,跌打損傷。

  寬筋藤的相關(guān)論述

  1、《晶珠本草》中說:“勒哲治風(fēng)熱合并癥。”

  2、《味氣鐵鬘》中說:“勒哲性涼,化性溫,治龍病時疫有特效。”

  3、《藥物大全》中說:“勒哲味甘、苦、澀、辛。”

  4、《寶庫》中說:“勒哲味甘、苦、辛,功效治風(fēng)熱,除時疫熱,效緩,能調(diào)和和合紊亂,治衰老病、風(fēng)濕病。”

  5、《甘露之池》中說:“勒哲味甘、苦、澀、辛,化味甘、酸,性潤、涼、溫,治龍、赤巴合并癥、培根病、風(fēng)濕病、風(fēng)熱病。”

  6、《甘露之環(huán)》說:“勒哲味甘、苦,化味甘、酸,皮甘肉苦,為治風(fēng)熱往來之良藥。”

  7、《精義集要》中說:“勒哲調(diào)和和合紊亂。”

  8、《圖鑒》中說:“治療諸病的勒哲生于陰陽交界處,匍伏生長。莖如錦雞兒。葉小圓形,非常油潤?;ò咨苊利?。果實味甘,有油味。功效治諸病,為滋補上品”。莖斷面如馬兜鈴,皮如錦雞兒,汁液有光澤,色黃。”

查看詳情

桑樹根

  桑樹根

  別名:桑根。

  性味:甘,寒。

  歸經(jīng):肝經(jīng)。

  入藥部位:本品為??浦参锷orus alba L.的干燥根。

  形態(tài)特征本品呈類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的片狀,粗細、大小不一,有時帶有木栓皮。表面棕黃色或紅黃色。切面皮部纖維性強并可見管孔和射線,木部黃白色,近中心處有時棕褐色。質(zhì)堅實而致密。氣微,味淡。

  桑樹根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g。

  外用:煎水洗。

  桑樹根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通絡(luò)止痛,降血壓。

 

  主治:用于驚癇,筋骨痛,高血壓,目赤,鵝口瘡。

  桑樹根的配伍

 ?、僦物L(fēng)濕痛,跌打損傷,高血壓: 桑樹根五錢至一兩,大劑可至二兩。水煎服。 (《上海常用中草藥》)

 ?、谥纬嘌郏?鮮桑根一兩。洗凈,水適量煎服,或煮豬肝于早晨服。 (《閩南民間草藥》)

 ?、壑窝恫唤^:鋸截桑根取屑五指撮,取醇酒服之, 日三。(《肘后方》

 ?、苤惺窠?、蜈蚣毒:煮桑根汁解之。(《補缺肘后方》)

查看詳情

凌霄根

  凌霄根

  別名:紫威根,凌霄花根,紫葳根。

  性味:甘、酸,寒。

  歸經(jīng):肝;脾;腎經(jīng)。

  形態(tài)特征:本品呈類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的片狀,直徑1~3cm。表面土黃色或土紅色,有縱皺紋,有的可見支根或支根的斷痕。切面皮部棕色,木部淡黃色,纖維性。氣微,味淡。

  凌霄根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9g;入丸、散或浸酒。

  炮制:將原藥除去雜質(zhì),洗凈,潤軟,切薄片,干燥,篩去灰屑。

  凌霄根的功效主治

  功效:涼血,祛風(fēng),行瘀。

  主治:用于血熱生風(fēng),身癢,腰腳不遂,痛風(fēng)。

  凌霄根的配伍

 ?、僦物L(fēng)腰腳不隨:紫葳根(炙,銼),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空心溫酒調(diào)下。(《圣濟總錄》紫葳散)

 ?、谥未竽c虛冷風(fēng)秘:凌霄花根(去皮,洗,焙)三兩,烏藥(銼)、人參各半兩,皂莢子五十枚。上四味,搗羅為末,煉蜜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溫水下,一日二服。(《圣濟總錄》凌霄花根丸)

 ?、壑瓮达L(fēng):凌霄花根二、三錢。浸酒或酒煎服。(《嶺南采藥錄》

 ?、苤物L(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半身不遂:(一)凌霄根三至五錢。煎湯,加紅糖、黃酒適量,分二次于早、晚飯前內(nèi)服。

  (二)凌霄根、抱石蓮、絡(luò)石藤、白毛藤各二錢。煎服。(蘇醫(yī)《中草藥手冊》)

查看詳情

半楓荷

  半楓荷

  別名:翻白葉樹、陰陽葉。

  性味:味甘,性溫。

  入藥部位:為梧桐科植物異葉翅子木的根或莖枝。

  形態(tài)特征:質(zhì)堅,皮薄,表面棕紅色,具縱條紋,在皮孔。橫斷面淡棕紅色,皮與木質(zhì)部之間有少量黏性物質(zhì)。縱剖面淡棕色,具弧形紋理。新鮮根具紅色液汁,藥味較濃。味澀微苦。

  半楓荷的用法用量

  用法:15~30g;或浸酒。

  炮制:根莖切片,曬干。

  半楓荷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濕、舒筋活血。

  主治:用于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類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炎,腰肌勞損,慢性腰腿痛,半身不遂,跌打損傷,扭挫傷;外用治刀上出血。

查看詳情

腫節(jié)風(fēng)

  腫節(jié)風(fēng)

  別名九節(jié)茶、九節(jié)風(fēng)、接骨蓮,九爪龍。

  性味:苦、辛、平。

  歸經(jīng)歸心、肝經(jīng)。

  入藥部位:為金粟蘭科植物草珊瑚的干燥全株。

  腫節(jié)風(fēng)的用法用量

  用法:煎湯,9~15g;或浸酒。

  外用:適量,搗敷;研末調(diào)敷;或煎水熏洗。

  炮制:夏、秋二季采收,除去雜質(zhì),曬干。

  腫節(jié)風(fēng)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活血消斑散瘀,祛風(fēng)除濕通絡(luò)。

  主治:用于血熱紫斑、紫癜,風(fēng)濕痹痛,跌打損傷。肢體麻木;骨折;婦女痛經(jīng);產(chǎn)后瘀滯腹痛;肺炎;急性闌尾炎;急性胃腸炎;菌??;膽囊炎;膿腫;口腔炎;風(fēng)濕痹痛。腫節(jié)風(fēng)片與腫節(jié)風(fēng)注射液聯(lián)合用于消化道癌、胰腺癌、肝癌等腫瘤。

  腫節(jié)風(fēng)的禁忌

  陰虛火旺及孕婦忌服。

查看詳情

八角楓根

  八角楓根

  別名:白龍須、白金條、白筋條。

  性味:辛、苦,微溫。

  歸經(jīng):歸肝、腎、心經(jīng)。

  入藥部位:為八角楓科植物八角楓Alangium chinense (Lour.) Harms和瓜木A.platanifolium(Sieb.et Zucc) Harms的根、須根及根皮。

  形態(tài)特征:根呈長圓柱形,略彎曲,長短不一,直徑2-12mm。表面黃棕色至灰褐色,栓皮縱裂,有時剝離。質(zhì)堅脆,斷面黃白色,粉性。氣微,味淡。

  八角楓根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須根1-3g,根3~6g;或浸酒。

  外用:搗敷或煎湯洗。

  炮制:8-10月挖取根或須根,或剝?nèi)「?,曬干?/p>

  八角楓根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除濕,舒筋活絡(luò),散瘀止痛。

  主治:風(fēng)濕痹痛,癱瘓,鶴膝風(fēng),無名腫毒,跌打損傷。

  八角楓根的禁忌

  內(nèi)服不宜過量,小兒及體虛者慎用,孕婦忌服。

查看詳情

野木瓜

  野木瓜

  別名:那蘑、牛藤、五爪金龍。

  性味:味微苦,性平。

  歸經(jīng):歸肝、胃經(jīng)。

  入藥部位:為木通科植物野木瓜Sμluntonia fhinensis Dc.的干燥帶葉莖枝。

  形態(tài)特征本品莖呈圓柱形。粗莖表面灰黃色或灰棕色,有粗縱紋,外皮常塊狀脫落;細莖表面深棕色,具光澤,縱紋明顯,可見小枝痕或葉痕。切面皮部狹窄,深棕色,木部寬廣,淺棕黃色,有密集的放射狀紋理和成行小孔,髓部明顯。質(zhì)硬或稍韌。掌狀復(fù)葉互生,小葉片長橢圓形,革質(zhì),長5~250px,寬2~100px,先端尖,基部近圓形,全緣,上表面深棕綠色,有光澤,下表面淺棕綠色,網(wǎng)脈明顯;小葉柄長約37.5px。氣微,味微苦澀。

  野木瓜的用法用量

  用法:9~15g。

  炮制:夏、秋采收,洗凈,藤莖切段,根切片,曬干或鮮用。

  野木瓜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止痛,舒筋活絡(luò)。

  主治:用于風(fēng)濕痹痛,腰腿疼痛,頭痛,牙痛,痛經(jīng),跌打傷痛。

  野木瓜的相關(guān)論述

  《國藥的藥理學(xué)》:為強心、利尿藥。

查看詳情

無柄衛(wèi)矛

  無柄衛(wèi)矛

  性味:味微苦,性平。

  入藥部位:為衛(wèi)矛科衛(wèi)矛屬植物無柄衛(wèi)矛Euonymus subsessilis Sprague[Euonymus echinatus Wall.]的根皮及莖皮。

  無柄衛(wèi)矛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0-30g;或浸酒。

  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或鮮品搗敷。

  炮制:夏、秋季采收莖皮;秋后采根,均鮮用或剝皮曬干。

  無柄衛(wèi)矛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除濕,散瘀續(xù)骨。

  主治:風(fēng)濕痹痛,跌打損傷,骨折。

查看詳情

千斤拔

  千斤拔

  別名:金雞落地,土黃雞,老鼠尾,透地龍,牛大力,千里馬,牛頓頭,一條根,土黃昏,吊馬樁,千斤吊,大力黃,千尾蕩,三股絲,金牛尾,千金墜。

  性味:甘﹑澀,平。

  歸經(jīng):肺;腎;膀胱經(jīng)。

  入藥部位:本品為豆科植物蔓性千斤拔 Flemingia philippinensis Merr. et Rolfe的干燥根。

  形態(tài)特征:本品為類圓形切片,直徑0.2~2cm。表面粗糙,具縱裂紋或裂隙,有的可見木質(zhì)部,灰褐色至棕黑色,有的可見環(huán)狀皺紋或明顯皮孔。切斷面纖維性;皮部紅棕色,易剝落;木部黃白色,并具放射狀紋理。質(zhì)堅硬。氣微,味淡。改刀片呈破碎狀。

  千斤拔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g。

  外用:適量,磨汁涂,或研末調(diào)敷。

  炮制:將原藥除去雜質(zhì),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篩去灰屑。

  千斤拔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利濕,舒筋壯骨,斂肺清咽。

  主治:用于腰肌勞損,偏癱痿痹,風(fēng)濕痛,跌打損傷,肺虛久咳,咽喉腫痛。

  千斤拔的配伍

 ?、僦物L(fēng)濕筋骨痛及產(chǎn)后關(guān)節(jié)痛:千斤拔每次七錢至一兩,同豬蹄一只,以酒、水各半燉爛,去渣,食肉及湯。(《江西中醫(yī)藥》(10):64,1957)

  ②治慢性腎炎:千斤拔一至二兩,水煎服。(《新療法與中草藥選編》)

 ?、壑慰人裕呵Ы锇熙r根一至二兩,水煎服。(《新療法與中草藥選編》)

 ?、苤蔚驌p傷:千斤拔七錢至一兩,酒、水各半煎服。(《江西中醫(yī)藥》(10):64,1957)

 ?、葜螊D人白帶:千斤撥七錢至一兩,同豬精肉二、三兩,寬水同燉,去渣,食肉及湯。(《江西中醫(yī)藥》(10):64,1957)

 ?、拗吸S腫:千斤拔一兩,酒磨服。

 ?、咧魏矶辏呵Ы锇窝屑毮?,吹入喉內(nèi)。

  ⑧治腫毒:千斤拔,酒磨搽患處。(⑥方以下出《湖南藥物志》)

 ?、嶂窝劳?,牙癰:千斤拔一至二兩,蜂房三至五錢,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庵紊咭В呵Ы锇?,水磨搽患處。(《湖南藥物志》)

查看詳情

虎骨

  虎骨

  性味:味甘、辛,性溫。

  歸經(jīng):歸肝,腎經(jīng)。

  入藥部位:為貓科動物虎PantheratigrisLinnaeus的骨骼。

  虎骨的用法用量

  用法:一錢至二錢,入丸劑或浸酒服。

  炮制:去凈筋肉,洗凈,陰干,臨用時敲碎。

  虎骨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通絡(luò),強筋健骨。

  主治:用于治療風(fēng)濕痹痛,腳膝酸軟。

  虎骨的配伍

  1、《圣濟總錄》:治療歷節(jié)風(fēng)百骨節(jié)疼痛, 晝夜不可忍: 沒藥(研)半兩, 虎脛骨(酒炙)三兩。上二味搗研為末, 每服二錢匕, 溫酒調(diào)下, 日三服, 不計時候。

  2、《永類鈐方》:治療健忘驚悸: 虎骨(穌炙)、白龍骨、遠志肉等份。為末, 生姜湯服, 日三服。

  虎骨的禁忌

  血虛火盛者慎服。

  虎骨的相關(guān)論述

  《藥性論》:治筋骨毒風(fēng)攣急,屈伸不得,走疰疼痛溫瘧。

查看詳情

狗骨

  狗骨

  別名:犬骨。

  性味:辛、咸,溫。

  歸經(jīng):脾;肝;腎經(jīng)。

  入藥部位:犬科動物狗的骨骼。

  形態(tài)特征:質(zhì)堅實,不甚沉重,白色或微黃色(久置或受熱后則顯油浸色),斷面不平整,骨髓不明顯。

  狗骨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浸酒或燒存性研末,每次1.5-3g 。

  外用:適量,煅黃研末調(diào)敷。

  炮制:宰殺后,剖開,剔去骨骼上的筋骨,將骨掛于通風(fēng)處晾干,不可曝曬。藥用以四肢骨為佳。

  狗骨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濕,強筋骨,活血生肌。

  主治:用于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腰腿無力,四肢麻木,久痢,瘡瘺,凍瘡。

  狗骨的配伍

 ?、僦萎a(chǎn)后煩悶不食:白犬骨燒之,搗篩,以水和服方寸匕。(《千金翼方》白犬骨散)

 ?、谥蝺霪彛喝潜夯已心?,芝麻油調(diào)涂患處。(《福州市臺江區(qū)驗方匯集》)

查看詳情

鹿筋

  鹿筋

  性味:味咸,性溫。

  歸經(jīng):歸肝、腎經(jīng)。

  入藥部位:為鹿科動物梅花鹿(Cervusnippon Temminck)或馬鹿(Cervuselaphus Linnaeus)四肢的肌腱。

  形態(tài)特征:鹿筋呈不規(guī)則的薄片狀,金黃色或棕黃色,有光澤而透明,質(zhì)堅韌,氣微腥。無雜質(zhì)及霉蛀。燙鹿筋形同鹿筋,形體鼓起,色澤加深,質(zhì)較松脆,氣微香。

  鹿筋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或煮食,60~120g。

  炮制:殺鹿后,取四肢,抽出鹿筋,保留蹄部,洗凈,鮮用或陰干。

  鹿筋的功效主治

  功效:補肝腎,強筋骨,祛風(fēng)濕。

  主治:肝腎虧虛,勞損絕傷,風(fēng)濕痹痛,轉(zhuǎn)筋,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手足無力,腓腸肌痙攣,男子精衰,精血不足,一切虛損,腰腿酸痛,肢節(jié)軟弱。

  鹿筋的配伍

  治骨鯁:鹿筋漬之,索緊,令大如彈丸,持筋端吞之,至鯁處,徐徐引之,鯁著筋出。(《外臺》)

查看詳情

走馬胎

  走馬胎

  別名:大發(fā)藥(《陸川本草》),走馬風(fēng)(《廣西中藥志》),山鼠、血楓(《廣西中草藥》),山豬藥(海南)。

  性味:苦;微辛;性溫。

  入藥部位:為紫金??浦参镒唏R胎的根莖。

  形態(tài)特征:干燥根莖呈圓柱形,常膨大呈念珠狀,徑1.5~4厘米,表面灰褐色至暗紫色,有縱向溝紋,皮部易剝離,厚約2毫米。質(zhì)堅硬,斷面皮部淡紫紅色,有紫色小窩點,木部白色。加工的切片,斜切呈長橢圓形,厚約2毫米,皮部與木部分離,木射線清晰。有時摻入莖基部的切片,中央有淡紅紫色的髓部。以干燥,念珠狀、皮色紫褐多皺縮、斷面有菊花紋者為佳。

  走馬胎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鮮品30-60g;或浸酒。

  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

  走馬胎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濕,壯筋骨,活血祛瘀。

  主治:治風(fēng)濕筋骨疼痛,跌打損傷,產(chǎn)后血瘀,癰疽潰瘍。

  走馬胎的配伍

  治跌打損傷,風(fēng)濕骨痛:走馬胎根二兩,大羅傘、小羅傘各三兩,五指牛奶、土牛膝各四兩。浸好酒三斤,三天可用。每日早晚各服二兩。兼用藥酒外擦患處。(《廣西中草藥》)

查看詳情

野料豆

  野料豆

  別名:零烏豆、馬料豆、細黑豆、稽豆、料豆、馬豆。

  性味:甘,涼。

  歸經(jīng):入腎經(jīng)血分。

  入藥部位:為豆科植物嶗豆的種子。

  形態(tài)特征:干燥種子呈矩圓形,略扁,長約4毫米,寬約3毫米;種皮外面被有黃褐色污粘狀物,擦凈后,可見黑褐色的外種皮,上有黃白色斑紋,微具光澤,側(cè)邊中央部有長橢圓形的種臍。質(zhì)堅硬,剝?nèi)シN皮,內(nèi)有黃色肥厚的子葉2片。嚼之微有豆類氣味。以顆粒飽滿、色黑、無泥土雜質(zhì)者為佳。

  野料豆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克;或入丸、散。

  野料豆的功效主治

  功效:補益肝腎,祛風(fēng)解毒。

  主治:治陰虧目昏,腎虛腰痛,盜汗,筋骨疼痛,產(chǎn)后風(fēng)痙,小兒疳疾。

  野料豆的禁忌

  《本草匯言》:能滑腸動泄,脾胃虛滑者,忌之。

  野料豆的配伍

  ①治腎虛腰痛,并治陰虧目昏:腰式烏豇豆、馬料豆各一兩,煮湯入鹽少許,五更時,乘熱服。忌鐵器。(《慈航活人書》)

 ?、谥稳焉镅此彳洠厚R料黑豆二合,炒焦,熟白酒一碗,煎至七分,空心下。(《產(chǎn)家要覽》)

 ?、勖髂垦a腎,兼治筋骨疼痛:小紅棗十二枚(冷水洗凈,去蒂),甘州枸杞子三錢,小馬料豆四錢。水二碗煎,早晨空心連湯共食之。(王玷桂《不藥良方》)

  ④治陰虧目昏,老眼失明:馬料豆、甘枸杞、女貞子各十兩(陰虧目昏除女貞子)。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早晚服二、三錢。(《慈航活人書》)

 ?、葜伪I汗:蓮子七個,黑棗七個,浮小麥一合,馬料豆二合。水煎服。(《奇方類編》)

 ?、拗萎a(chǎn)后中風(fēng),口噤目瞪,角弓反張:黑料豆,鍋內(nèi)炒極焦,沖入熱黃酒內(nèi),服之。再服回生丹。(《姚希周經(jīng)驗方》)

 ?、咧纹Ψe,開胃消食,健脾補腎:馬料豆、白蒺藜(去刺)各一斤。炒,磨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二、三錢,開水送下。(《百草鏡》黑白丸)

 ?、嘀胃勿岢跗穑阂傲隙辊r者七錢,干者五錢,雞肝一具,同煮食,煎服亦可。(《百草鏡》)

 ?、嶂侮幇Y手足紫黑:黑料豆三合,炒熟,好酒烹,滾熱服,加蔥須同烹更妙。(《年希堯集驗方》)

  ⑩解中附子、川烏、天雄、斑蝥毒:馬料豆煎汁飲之。(王玷桂《不藥良方》)

查看詳情

五加皮

  五加皮

  別名:南五加皮、五谷皮。

  性味:味辛、苦,性溫。

  歸經(jīng):肝、腎經(jīng)。

  入藥部位:為五加科植物細柱五加Acanthopanar gracilistμlusW.W.Smith的干燥根皮。

  形態(tài)特征:本品呈不規(guī)則卷筒狀,長5~375px,直徑0.4~35px,厚約5px。外表面灰褐色,有稍扭曲的縱皺紋和橫長皮孔樣斑痕;內(nèi)表面淡黃色或灰黃色,有細縱紋。體輕,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灰白色。氣微香,味微辣而苦。

  五加皮的用法用量

  用法:煎服,5~10g。

  炮制:除去雜質(zhì),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

  五加皮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濕,補益肝腎,強筋壯骨,利水消腫。

  主治:用于風(fēng)濕痹病,筋骨痿軟,小兒行遲,體虛乏力,水腫,腳氣。

  五加皮的禁忌

  陰虛火旺者慎服。

  五加皮的相關(guān)論述

  1、《本草求真》:腳氣之病······服此辛苦而溫,辛則氣順而化痰,苦則堅骨而益精,溫則祛風(fēng)而勝濕,凡肌膚之瘀血,筋骨之風(fēng)邪,靡不因此而治。

  2、《本草綱目》:主痿 , 賊風(fēng)傷人,軟腳 腰,去多年瘀血。

查看詳情

桑寄生

  桑寄生

  別名:寄生、桑上寄生。

  性味:味苦、甘,性平。

  歸經(jīng):肝、腎經(jīng)。

  入藥部位:為桑寄生科植物桑寄生Taxillus chinensis(DC.)Danser.的干燥帶葉莖枝。

  形態(tài)特征:本品為厚片或不規(guī)則短段。外表皮紅褐色或灰褐色,具細縱紋,并有多數(shù)細小突起的棕色皮孔,嫩枝有的可見棕褐色茸毛。切面皮部紅棕色,木部色較淺。葉多卷曲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形或橢圓形,表面黃褐色,幼葉被細茸毛,先端鈍圓,基部圓形或?qū)捫ㄐ?,全緣;革質(zhì)。氣微,味澀。

  桑寄生的用法用量

  用法:9~12g。

  炮制:除去粗莖,切段,干燥,或蒸后干燥。

  桑寄生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濕,補肝腎,強筋骨,安胎元。

  主治:用于風(fēng)濕痹痛,腰膝酸軟,筋骨無力,崩漏經(jīng)多,妊娠漏血,胎動不安,頭暈?zāi)垦!?/p>

  桑寄生的配伍

  1、用于風(fēng)濕痹痛,腰膝酸軟等癥。本品既能祛除風(fēng)濕,又能補肝腎、強筋骨,對風(fēng)濕痹痛、肝腎不足、腰膝酸痛最為適宜,常與獨活、牛膝等配伍應(yīng)用。

  2、用于肝腎不足、腰膝酸痛、腳膝痿弱無力等癥。本品藥性平和,專入肝腎,為補益肝腎要藥,故對老人體虛、婦女經(jīng)多帶下而肝腎不足、腰膝疼痛、筋骨無力者亦每與杜仲、續(xù)斷等配伍應(yīng)用。

  3、用于胎漏下血,胎動不安等癥。本品有補肝腎而兼養(yǎng)血安胎的功效,用于肝腎虛虧、沖任不固所致胎漏下血、胎動不安,常與續(xù)斷、菟絲子、阿膠等配伍。

  桑寄生的相關(guān)論述

  1、《本經(jīng)逢原》:性專祛風(fēng)除濕,通調(diào)血脈,故《本經(jīng)》取治婦人腰痛,小兒背強等病,血脈通調(diào)而肌膚眉須接受其蔭,即有癰腫亦得消散矣。

  2、《本草求真》:桑寄生,號為補腎補血要劑。緣腎主骨,發(fā)主血,苦入腎腎得補,則筋骨有力。甘補血,血得補則發(fā)受其灌蔭而不枯脫落矣。故凡內(nèi)而腰痛、筋骨篤疾、胎墮,外而金瘡、肌膚風(fēng)濕,何一不借此以為主治乎。

查看詳情

狗脊

  狗脊

  別名:金毛狗脊、猴毛頭、金狗脊。

  性味:味苦、甘,性溫。

  歸經(jīng):歸肝、腎經(jīng)。

  入藥部位:為蚌殼蕨科植物金毛狗脊Cibotium barometz(L.) J.Sm.的干燥根莖。

  狗脊的用法用量

  用法:6~12g。

  炮制:除去雜質(zhì);未切片者,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

  狗脊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濕,補肝腎,強腰膝。

  主治:用于風(fēng)濕痹痛,腰膝酸軟,下肢無力。

  狗脊的配伍

  1、與萆薢、菟絲子同用,可用于腰痛。

  2、與杜仲、牛膝、熟地、鹿角膠等同用,可用于肝腎虛損,腰膝酸軟,下肢無力等癥。

  3、與益智仁、茯苓、杜仲等同用,可用于腎虛不固之尿頻、遺尿。

  狗脊的禁忌

  腎虛有熱,小便不利,或短澀黃赤者慎服。

  狗脊的相關(guān)論述

  1、《本草綱目》:強肝腎,健骨,治風(fēng)虛。

  2、《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主腰背強,機關(guān)緩急,周痹寒濕,膝痛。頗利老人。

  3、《別錄》:堅脊,利俯仰。

查看詳情

千年健

  千年健

  別名:千年見、年見。

  性味:味苦、辛,性溫。

  歸經(jīng):肝、腎經(jīng)。

  入藥部位:為天南星科植物千年健Homalomena occulta(Lour.)Schott的干燥根莖。

  形態(tài)特征:本品呈圓柱形,稍彎曲,有的略扁,長15~1000px,直徑0.8~37.5px。表面黃棕色或紅棕色,粗糙,可見多數(shù)扭曲的縱溝紋、圓形根痕及黃色針狀纖維柬。質(zhì)硬而脆,斷面紅褐色,黃色針狀纖維束多而明顯,相對另一斷面呈多數(shù)針眼狀小孔及有少數(shù)黃色針狀纖維束,可見深褐色具光澤的油點。味辛、微苦。

  千年健的用法用量

  用法:5~10g。

  炮制:除去雜質(zhì),洗凈,潤透,切片,干燥。

  千年健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濕,壯筋骨。

  主治:用于風(fēng)寒濕痹,腰膝冷痛,拘攣麻木,筋骨痿軟。

  千年健的禁忌

  陰虛內(nèi)熱者慎服。

  千年健的相關(guān)論述

  1、《本草正義》:千年健,今恒用以宣通經(jīng)絡(luò),祛風(fēng)逐痹頗有應(yīng)驗。

  2、《臨床常用中藥手冊》:千年鍵辛散,苦燥溫通,有祛風(fēng)濕,強筋骨,止痛之功,對于各種風(fēng)濕痹證皆有效,尤其適宜于老年人之風(fēng)濕痹痛、筋骨無力。

查看詳情

鹿銜草

  鹿銜草

  別名:鹿蹄草、鹿含草、鹿安茶。

  性味:甘、苦,溫。

  歸經(jīng):歸肝、腎經(jīng)。

  入藥部位:為鹿蹄草科植物鹿蹄草Pyrola calliantha H.Andres或普通鹿蹄草Pyrola decorata的干燥全草。

  鹿銜草的用法用量

  用法:煎服,9~15g。

  炮制:除去雜質(zhì),切段。

  鹿銜草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濕,強筋骨,止血,止咳。

  主治:用于風(fēng)濕痹痛,腎虛腰痛,腰膝無力,月經(jīng)過多,久咳勞嗽。

  鹿銜草的配伍

  1、《陜西中草藥》:鹿銜草一兩,豬蹄一對。燉食。

  2、《山西中草藥》:治肺結(jié)核咯血:鹿銜草、白及各四錢。水煎服。

  3、《陜甘寧青中草藥選》:治慢性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類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鹿蹄草、白術(shù)各四錢,澤瀉三錢。水煎服。

  4、《陜甘寧青中草藥選》:治慢性腸炎,痢疾:鹿蹄草五錢。水煎服。

  鹿銜草的相關(guān)論述

  1、《滇南本草》:治筋骨疼痛、痰火之癥,煎點水酒服。

  2、《植物名實圖考》:治吐血,通經(jīng),強筋,健骨,補腰腎,生津液。

  3、《中國藥植志》:治虛癆,止咳。

  4、《重慶草藥》:治虛弱癆病,咳嗽,白帶。

  5、《四川常用中草藥》:祛風(fēng)除濕,止驚悸,盜汗。治癆傷吐血,筋骨酸軟,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驚癇吐舌,鼠漏癰腫。

  6、《陜西中草藥》:補腎壯陽,調(diào)經(jīng)活血,收斂止血。治虛勞咳嗽,腎虛盜汗,腰膝無力,風(fēng)濕及類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半身不遂,崩漏,白帶,結(jié)膜炎,各種出血。

查看詳情

槲寄生

  槲寄生

  別名:北寄生、柳寄生、桑寄生。

  性味:味苦,性平。

  歸經(jīng):歸肝、腎經(jīng)。

  入藥部位:為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Komar.)Nakai的干燥帶葉莖枝。

  槲寄生的用法用量

  用法:9~15g。

  炮制:除去雜質(zhì),略洗,潤透,切厚片,干燥。

  槲寄生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fēng)濕,補肝腎,強筋骨,安胎元。

  主治:用于風(fēng)濕痹痛,腰膝酸軟,筋骨無力,崩漏經(jīng)多,妊娠漏血,胎動不安,頭暈?zāi)垦!?/p>

查看詳情

廣藿香(祛風(fēng)濕藥)

  廣藿香

  別名:大葉薄荷、山茴香、水蔴葉。

  性味:味辛,性微溫。

  歸經(jīng):脾、胃、肺經(jīng)。

  入藥部位:為唇形科植物廣藿香Pogostemon cablin( Blanco) Benth.的干燥地上部分。

  形態(tài)特征:品莖略呈方柱形,多分枝,枝條稍曲折,長30~1500px,直徑0.2~0. 175px;表面被柔毛,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中部有髓;老莖類圓柱形,直徑1~30px,被灰褐色栓皮。葉對生,皺縮成團,展平后葉片呈卵形或橢圓形,長4~225px,寬3~175px;兩面均被灰白色絨毛;先端短尖或鈍圓,基部楔形或鈍圓,邊緣具大小不規(guī)則的鈍齒;葉柄細,長2~125px,被柔毛。氣香特異,味微苦。

  廣藿香的用法用量

  用法:3~l0g。

  炮制:除去殘根和雜質(zhì),先抖下葉,篩凈另放;莖洗凈,潤透,切段,曬干,再與葉混勻。

  廣藿香的功效主治

  功效:芳香化濁,和中止嘔,發(fā)表解暑。

  主治:用于濕濁中阻,脘痞嘔吐,暑濕表證,濕溫初起,發(fā)熱倦怠,胸悶不舒,寒濕閉暑,腹痛吐瀉,鼻淵頭痛。

  廣藿香的配伍

  1、治療暑濕表證,或濕溫初起,濕溫并重,發(fā)熱倦怠,胸悶不舒:可與黃苓、滑石、茵陳等同用。(《溫?zé)峤?jīng)緯》)

  2、治濕濁中阻所致的脘腹痞悶,少食作嘔,神疲體倦等癥:常于半夏、丁香等同用。(《和劑局方》)

  廣藿香的禁忌

  陰虛者禁服。

  廣藿香的相關(guān)論述

  1、《別錄》:療風(fēng)水毒腫,去惡氣,療霍亂、心痛。

  2、《本草逢原》:藿香入手足太陰。芳香之氣助脾醒胃,故能止嘔逆,開胃進食。溫中快氣,去瘴氣,止霍亂,治心腹痛。凡時行疫癘,山嵐瘴瘧,用此醒脾健胃,則邪氣自無容而愈矣。

查看詳情

佩蘭(祛風(fēng)濕藥)

  佩蘭

  別名:蘭草、水香、都梁香。

  性味:味辛,性平。

  歸經(jīng):脾、胃、肺經(jīng)。

  入藥部位:為菊科植物佩蘭Eupatorium fortunei Turcz.的干燥地上部分。

  形態(tài)特征:本品呈不規(guī)則的段。莖圓柱形,表面黃棕色或黃綠色,有的帶紫色,有明顯的節(jié)和縱棱線。切面髓部白色或中空。葉對生,葉片多皺縮、破碎,綠褐色。氣芳香,味微苦。

  佩蘭的用法用量

  用法:3~10g。

  炮制:除去雜質(zhì),洗凈,稍潤,切段,干燥。

  佩蘭的功效主治

  功效:芳香化濕,醒脾開胃,發(fā)表解暑。

  主治:用于濕濁中阻,脘痞嘔惡,口中甜膩,口臭,多涎,暑濕表證,濕溫初起,發(fā)熱倦怠,胸悶不舒。

  佩蘭的配伍

  1、《時病論》:佩蘭、藿香、陳皮、制半夏、大腹皮、厚樸、荷葉。治夏月霉?jié)?,胸腹?jié)M悶,氣機不暢。

  2、《濕溫大論》:佩蘭、藿香、川樸、半夏、黃芩、黃連、枳實、滑石、苡仁。治濕溫癥。

  佩蘭的禁忌

  陰虛血燥,氣虛者慎用。(《臨床常用中藥手冊》)

  佩蘭的相關(guān)論述

  1、《素問·奇病論》:津液在脾,故令人口干也,此肥美之所發(fā)也。。。.。。.其氣上溢,轉(zhuǎn)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

  2、《本草綱目》:按《素問》云,五味入口,藏于脾胃,以行其精氣,津液在脾,令人口甘,此肥美所發(fā)也,其氣上溢,轉(zhuǎn)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1]

  3、《本草經(jīng)疏》:肺主氣,肺氣郁結(jié),則上竅閉而下竅不通,胃主納水谷,胃氣郁滯,則水唋不以時化而為痰癖,蘭草辛平能散結(jié)滯,芬芳能除穢惡,則上來諸癥自療,大多開胃除惡,清肺消痰,散郁結(jié)之圣藥也。

查看詳情

相關(guān)知識點

聲明:本站圖/文均來自于網(wǎng)絡(luò)收集,僅供病友參考,不作為醫(yī)療診斷依據(jù)。

閩公網(wǎng)安備 35020302001071號 ICP證書

Copyright ? 2022-2025廈門沃鴻信息技術(shù)有限公司版權(quán)所有

閩ICP備13021446號-22 互聯(lián)網(wǎng)藥品信息服務(wù)資格證書 不良信息舉報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