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大葉薄荷、山茴香、水蔴葉。
性味:味辛,性微溫。
歸經(jīng):脾、胃、肺經(jīng)。
入藥部位:植物的地上部分。
形態(tài)特征:全株長30-60cm,多分枝,枝條稍曲折。莖鈍方柱形,直徑約2-7mm,節(jié)間長3-13cm;外表皮灰褐色、灰黃色或帶紅棕色;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中心有髓;基部老莖類圓柱形。直徑1-1.2cm,具褐色栓皮。葉對生,皺縮成團(tuán),展平后葉片呈卵形或橢圓形,長4-9cm,寬3-7cm;兩面均被灰白色茸毛;先端短尖或鈍圓,基部楔形或鈍圓,邊緣具大小不規(guī)則的鈍齒;葉柄長2-4cm,被柔毛。氣香特異,葉微苦。
內(nèi)服:煎湯,5-10g,鮮者加倍,不宜久煎;或入丸散。
外用:適量,煎水含漱,或浸泡患部;或研末調(diào)敷。
炮制:除去殘根和雜質(zhì),先抖下葉,篩凈另放;莖洗凈,潤透,切段,曬干,再與葉混勻。
功效:芳香化濁,和中止嘔,發(fā)表解暑。
主治:用于濕濁中阻,脘痞嘔吐,暑濕表證,濕溫初起,發(fā)熱倦怠,胸悶不舒,寒濕閉暑,腹痛吐瀉,鼻淵頭痛。
陰虛者禁服。
1、治療暑濕表證,或濕溫初起,濕溫并重,發(fā)熱倦怠,胸悶不舒:可與黃苓、滑石、茵陳等同用。(《溫?zé)峤?jīng)緯》)
2、治濕濁中阻所致的脘腹痞悶,少食作嘔,神疲體倦等癥:常于半夏、丁香等同用。(《和劑局方》)
1、《別錄》:療風(fēng)水毒腫,去惡氣,療霍亂、心痛。
2、《本草逢原》:藿香入手足太陰。芳香之氣助脾醒胃,故能止嘔逆,開胃進(jìn)食。溫中快氣,去瘴氣,止霍亂,治心腹痛。凡時行疫癘,山嵐瘴瘧,用此醒脾健胃,則邪氣自無容而愈矣。
廣藿香的功效與作用
別名:蘭草、澤蘭、圓梗澤蘭、省頭草。
性味:味辛,性平。
歸經(jīng):脾、胃、肺經(jīng)。
入藥部位:植物的干燥地上部分。
形態(tài)特征:本品呈不規(guī)則的段。莖圓柱形,表面黃棕色或黃綠色,有的帶紫色,有明顯的節(jié)和縱棱線。切面髓部白色或中空。葉對生,葉片多皺縮、破碎,綠褐色。氣芳香,味微苦。
內(nèi)服:煎湯,1.5~3錢(鮮者3~5錢)。
炮制:除去雜質(zhì),洗凈,稍潤,切段,干燥。
功效:有芳香化濕,醒脾開胃,發(fā)表解暑的作用。
主治:用于濕濁中阻,脘痞嘔惡,口中甜膩,口臭,多涎,暑濕表證,濕溫初起,發(fā)熱倦怠,胸悶不舒。
陰虛血燥,氣虛者慎用。(《臨床常用中藥手冊》)
1、《時病論》:佩蘭、藿香、陳皮、制半夏、大腹皮、厚樸、荷葉。治夏月霉?jié)?,胸腹?jié)M悶,氣機(jī)不暢。
2、《濕溫大論》:佩蘭、藿香、川樸、半夏、黃芩、黃連、枳實(shí)、滑石、苡仁。治濕溫癥。
1、《素問·奇病論》:津液在脾,故令人口干也,此肥美之所發(fā)也。其氣上溢,轉(zhuǎn)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
2、《本草綱目》:按《素問》云,五味入口,藏于脾胃,以行其精氣,津液在脾,令人口甘,此肥美所發(fā)也,其氣上溢,轉(zhuǎn)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
3、《本草經(jīng)疏》:肺主氣,肺氣郁結(jié),則上竅閉而下竅不通,胃主納水谷,胃氣郁滯,則水唋不以時化而為痰癖,蘭草辛平能散結(jié)滯,芬芳能除穢惡,則上來諸癥自療,大多開胃除惡,清肺消痰,散郁結(jié)之圣藥也。
別名:赤術(shù)、槍頭菜、馬薊。
性味:味辛、苦,性溫。
歸經(jīng):歸脾、胃、肝經(jīng)。
入藥部位:植物的干燥根莖。
形態(tài)特征:1、茅蒼術(shù):呈不規(guī)則連珠狀或結(jié)節(jié)狀圓柱形,略彎曲,偶有分枝,長3~l0,直徑1~50px。表面灰棕色,有皺紋、橫曲紋及殘留須根,頂端具莖痕或殘留莖基。質(zhì)堅實(shí),斷面黃白色或灰白色,散有多數(shù)橙黃色或棕紅色油室,暴露稍久,可析出白色細(xì)針狀結(jié)晶。氣香特異,味微甘、辛、苦。
2、北蒼術(shù):呈疙瘩塊狀或結(jié)節(jié)狀圓柱形,長4~225px,直徑1~100px。表面黑棕色,除去外皮者黃棕色。質(zhì)較疏松,斷面散有黃棕色油室。香氣較淡,味辛、苦。
用法:煎服,3~9g。
炮制:1、蒼術(shù):除去雜質(zhì),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
2、麩炒蒼術(shù):取蒼術(shù)片,照麩炒法炒至表面深黃色。
功效:燥濕健脾,祛風(fēng)散寒,明目。
主治:用于濕阻中焦,脘腹脹滿,泄瀉,水腫,腳氣痿蹙,風(fēng)濕痹痛,風(fēng)寒感冒,夜盲,眼目昏澀。
《本草綱目》:忌桃、李、雀肉、菘菜、青魚。
1、用于治療脾虛濕聚,水濕內(nèi)停的痰飲、泄瀉或外溢的水腫者:與茯苓、澤瀉、豬苓等利水滲濕藥同用。(《證治準(zhǔn)繩》)
2、用于祛濕,治痹證濕勝:可與薏苡仁、獨(dú)活等祛風(fēng)濕藥同用。(《類證治載》)
3、用于治風(fēng)寒表證挾濕:常于羌活、白芷、防風(fēng)等同用。(《和劑局方》)
1、《本草綱目》:大風(fēng)痹,筋骨軟弱,散風(fēng)除濕解郁。汁釀酒,治一切風(fēng)濕筋骨痛。
2、《本草從新》:燥胃強(qiáng)脾。發(fā)汗除濕。能升發(fā)胃中陽氣。止吐瀉。逐痰水。
別名:厚皮、重皮、赤樸、烈樸。
性味:味苦、辛,性溫。
歸經(jīng):歸脾、胃、肺、大腸經(jīng)。
入藥部位:植物的干燥干皮、根皮及枝皮。
內(nèi)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
炮制:1、厚樸:刮去粗皮,洗凈,潤透,切絲,干燥。
2、姜厚樸:取厚樸絲,照姜汁炙法炒干。
功效:燥濕消痰,下氣除滿。
主治:用于濕滯傷中,脘痞吐瀉,食積氣滯,腹脹便秘,痰飲喘咳。
本品辛苦溫燥溫,易耗氣傷津,故氣虛津虧者及孕婦當(dāng)慎用。
?、佟侗静萁?jīng)集注》:干姜為之使。惡澤瀉、寒水石、消石。
②《藥性論》:忌豆,食之者動氣。
③《品匯精要》:妊娠不可服。
?、堋侗静萁?jīng)疏》:凡嘔吐不因寒痰冷積,而由于胃虛火氣炎上;腹痛因于血虛脾陰不足,而非停滯所致;泄瀉因于火熱暴注,而非積寒傷冷;腹?jié)M因于中氣不足、氣不歸元,而非氣實(shí)壅滯;中風(fēng)由于陰虛火炎、猝致僵仆,而非西北真中寒邪;傷寒發(fā)熱頭疼,而無痞塞脹滿之候;小兒吐瀉乳食,將成慢驚;大人氣虛血槁,見發(fā)膈證;老人脾虛不能運(yùn)化,偶有停積;妊婦惡阻,水谷不入;娠婦胎升眩暈;娠婦傷食停冷;娠婦腹痛瀉利;娠婦傷寒傷風(fēng);產(chǎn)后血虛腹痛;產(chǎn)后中滿作喘;產(chǎn)后泄瀉反胃,以上諸證,法所咸忌。
1、治腹?jié)M而大便秘:與厚樸、大黃、枳實(shí)配伍。(《金匱要略》)
2、治療痰飲阻肺,肺氣不降,咳喘胸悶者:本品能燥濕消痰,下氣平喘。與紫蘇子、陳皮、半夏等同用。(《和劑局方》)
3、用于熱結(jié)便秘:配大黃、芒硝、枳實(shí)、以達(dá)峻下熱結(jié),消積導(dǎo)滯之效。(《傷寒論》)
1、《中藥學(xué)》:燥濕消痰,下氣除滿。
2、《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主中風(fēng)傷寒,頭痛,寒熱,驚悸,氣血痹,死肌,去三蟲。
別名:火鐮扁豆、峨眉豆,扁豆子、茶豆。
性味:甘,微溫。
歸經(jīng):歸脾、胃經(jīng)。
入藥部位:為豆科扁豆屬植物扁豆的干燥成熟種子。
形態(tài)特征:本品呈扁橢圓形或扁卵圓形,長8~13mm,寬6~9mm,厚約7mm。表面淡黃白色或淡黃色,平滑,略有光澤,一側(cè)邊緣有隆起的白色眉狀種阜。質(zhì)堅硬。種皮薄而脆,子葉2,肥厚,黃白色。氣微,味淡,嚼之有豆腥氣。
用法:9~15g。
炮制:白扁豆:除去雜質(zhì)。用時搗碎。
炒白扁豆:取凈白扁豆,炒至微黃色,用時搗碎。
扁豆仁:取凈白扁豆,置沸水中煮至皮微鼓起和松軟,撈出,倒入涼水,搓去皮,曬干,搗碎用;或炒黃用。(皮曬干即為扁豆皮)
功效:健脾化濕,和中消暑。
主治:用于脾胃虛弱,食欲不振,大便溏瀉,白帶過多,暑濕吐瀉,胸悶腹脹。
1、抗菌、抗病毒作用
100%白扁豆煎劑用平板紙片法,對痢疾桿菌和有抑制作用;對食物中毒引起的嘔吐、急性胃腸炎等有解毒作用。白扁豆水提物對小鼠Columbia SK病毒有抑制作用。
2、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20%白扁豆冷鹽浸液0.3ml,對活性E-玫瑰花結(jié)的形成有促進(jìn)作用,即增強(qiáng)T淋巴細(xì)胞的活性,提高細(xì)胞的免疫功能。
3、毒性
白扁豆中含對人的紅細(xì)胞非特異性植物凝集素(phytoagglutinin)。不溶于水的凝集素,有抗胰蛋白酶活性,可抑制實(shí)驗(yàn)動物生長,故屬毒性成分。另含一種酶,有非競爭性抑制胰蛋白酶的活性,加熱亦降低其活性,于10mg/kg濃度時,由于抑制了凝血酶(thrombin),可使枸櫞酸血漿的凝固時間由20s延長至60s。
用白扁豆提取的凝集素可區(qū)分人和羊、牛的紅細(xì)胞,因?yàn)榇四貎H凝集人的紅細(xì)胞,法醫(yī)可用此探測人血。
別名:赤樸,川樸,淡伯,厚皮,厚樸,烈樸,廬山厚樸,重皮。
性味:味苦,性微溫,氣香。
歸經(jīng):歸脾、胃經(jīng)。
入藥部位:該中藥品為木蘭科植物厚樸或凹葉厚樸的干燥花蕾。
用法:煎湯,3-10g;或入丸、散。
炮制:應(yīng)于春末夏初當(dāng)花蕾未開或稍開時采摘,放蒸籠中蒸至上氣后約10分鐘取出,曬干或用文火烘干。亦有不蒸而直接將花焙干或烘干者。揀凈雜質(zhì),去梗,篩去泥屑。
功效:理氣,化濕。
主治:用于胸脘痞悶脹滿,納谷不香。
陰虛液燥者忌用。孕婦慎用。
①《本草經(jīng)集注》:干姜為之使。惡澤瀉、寒水石、消石。
②《藥性論》:忌豆,食之者動氣。
?、邸镀穮R精要》:妊娠不可服。
?、堋侗静萁?jīng)疏》:凡嘔吐不因寒痰冷積,而由于胃虛火氣炎上;腹痛因于血虛脾陰不足,而非停滯所致;泄瀉因于火熱暴注,而非積寒傷冷;腹?jié)M因于中氣不足、氣不歸元,而非氣實(shí)壅滯;中風(fēng)由于陰虛火炎、猝致僵仆,而非西北真中寒邪;傷寒發(fā)熱頭疼,而無痞塞脹滿之候;小兒吐瀉乳食,將成慢驚;大人氣虛血槁,見發(fā)膈證;老人脾虛不能運(yùn)化,偶有停積;妊婦惡阻,水谷不入;娠婦胎升眩暈;娠婦傷食停冷;娠婦腹痛瀉利;娠婦傷寒傷風(fēng);產(chǎn)后血虛腹痛;產(chǎn)后中滿作喘;產(chǎn)后泄瀉反胃,以上諸證,法所咸忌。
①治腹?jié)M痛大便閉者:厚樸八兩,大黃四兩,枳實(shí)五枚。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內(nèi)大黃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以利為度。(《金匱要略》厚樸三物湯)
②治久患?xì)饷浶膼?,飲食不得,因食不調(diào)。冷熱相擊,致令心腹脹滿:厚樸火上炙令干,又蘸姜汁炙,直待焦黑為度,搗篩如面。以陳米飲調(diào)下二錢匕,日三服。亦治反胃,止瀉。(《斗門方》)
?、壑纹⑽笟獠缓?,不思飲食:厚樸(去粗皮,姜汁涂,炙令香凈)二兩半,甘草(炙)一兩半,蒼術(shù)(米泔水浸二日,刮去皮)四兩,陳皮(去白)二兩半。上四味,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入生姜、棗子同煎七分,去滓溫服,空心服之?;蜩萍?xì)末,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鹽湯嚼下,空心服。(《博濟(jì)方》平胃散)
?、苤我蛳才紤n恐驚之氣,痰涎郁結(jié),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間,咯不出,咽不下,或中脘痞滿,氣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氣喘急,或因痰飲中結(jié),嘔逆惡心:紫蘇葉二兩,厚樸三兩,茯苓四兩,半夏五兩。上細(xì)切。每服四錢,水盞半,生姜七片,棗一個,煎至六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易簡方》四七湯即《金匱要略》半夏厚樸湯)
?、葜蜗x積:厚樸、檳榔各二錢,烏梅二個。水煎服。(《保赤全書》)
?、拗沃泻葱梗焊山?、厚樸等分。上為末,蜜丸梧子大。任下三十丸。(《鮑氏小兒方》)
⑦治水谷痢久不瘥:厚樸三兩,黃連三兩。銼,水三升,煎取一升。空心細(xì)服。(《梅師集驗(yàn)方》)
別名:南豆花。
性味:味甘,性平。
入藥部位:花。
形態(tài)特征:花呈扁平不規(guī)則三角形,長、寬約1cm。下部有綠褐色鐘狀的花萼,萼齒5,其中有2齒幾合生,外被白色短柔毛?;ò?,皺縮,黃白、黃棕或紫棕色,未開放的花外為旗瓣包圍,開放后,廣卵圓形的旗瓣則向外反折;兩側(cè)為翼瓣,斜橢圓形,基部有小耳;龍骨瓣鐮鉤狀,幾彎成直角。雄蕊10,其中9枚基部聯(lián)合;內(nèi)有一柱狀雌蕊,彎曲。質(zhì)軟,體輕。氣微香,味淡。以朵大、色黃白、氣香者為佳。
內(nèi)服:煎湯,3-9g;或研末;或搗汁。
外用:適量,搗敷。
炮制:扁豆花: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及梗,篩去灰屑。
炒扁豆花:取凈扁豆花,置熱鍋內(nèi),用文火炒至表面黃色,取出放涼。形如扁豆花,表面黃色。
功效:解暑化濕,和中健脾。
主治:用于夏傷暑濕,發(fā)熱,泄瀉,痢疾,赤白帶下,跌打傷腫。
1、治婦人白崩:白扁豆花(紫者勿用)焙干為末。炒米煮飲入燒鹽,空心服。(《奇效良方》)
2、治瘧疾:扁豆花9朵,白糖9g。清晨用開水泡服。(《湖南藥物志》)
3、解食物中毒:(扁豆)鮮花或葉,搗絞汁,多量灌服。(《本草鉤沉》)
4、治一切泄?。喊妆舛够ㄕ_者,擇凈勿洗,以滾湯瀹過,和小豬脊肉一條,蔥一根,胡椒七粒,醬汁拌勻,就以瀹豆花汁和面,包作小餛飩,炙熟食之。(《本草綱目》引《必用食治方》)
1.《本草便讀》:扁豆花赤者入血分而宣瘀,白者入氣分而行氣,凡花皆散,故可清暑散邪,以治夏月泄痢等證也。
2.《本草圖經(jīng)》:主女子赤白下,干末,米飲和服。
3.《綱目》:焙研服,治崩帶;作餛飩食,治泄痢;擂水飲,解中一切藥毒。功同扁豆。
4.《嶺南采藥錄》:敷跌打傷,去瘀生新,消腫散青黑。
5.《四川中藥志》:和胃健脾,清熱除濕。,消暑熱神昏,濕滯中焦,下痢膿血,夏日腹瀉及赤白帶下。
別名:白豆蔻、圓豆蔻、扣米。
性味:植物的干燥成孰果實(shí)。
歸經(jīng):歸肺、脾、胃經(jīng)。
入藥部位:植物的干燥成孰果實(shí)。
形態(tài)特征:果實(shí)類球形,直徑0.8~1.2cm;表面黃白色至淡黃棕色,有3條較深的縱向槽紋,頂端有突起的柱基,基部有凹下的果柄痕,兩端均具有淺棕色絨毛。果皮易縱向裂開,內(nèi)分3室,每室含種子約10粒。種子呈不規(guī)則多面體,背面略隆起,直徑3~4mm,表面暗棕色,有皺紋。氣芳香,味辛涼略似樟腦。
用法:3~6g,入煎劑宜后下。
炮制:除去雜質(zhì),用時搗碎。
功效:化濕行氣,溫中止嘔,開胃消食。
主治:用于濕濁中阻,不思飲食,濕溫初起,胸悶不饑,寒濕嘔逆,胸腹脹痛,食積不消。
陰虛血燥者慎用。
1、用于脾虛濕阻氣滯之胸腹虛脹,食少無力:與黃芪、白術(shù)、人參等同用,如白豆蔻丸。(《圣惠方》)
2、用于治療濕溫初起,胸悶不饑:與薏苡仁、苦杏仁等同用。(《溫病條辨》)
3、用于治療胃寒濕阻氣滯之哎吐:與藿香、半夏等藥同用。(《沈氏尊生方》)
1、《本草綱目》:治瘴癘寒瘧,傷暑吐下泄痢,噎膈反胃,痞滿吐酸,痰飲積聚,婦人惡阻帶下,除寒燥濕,開郁破氣,殺魚肉毒。
2、《開寶》:下氣,止霍亂,一切冷氣,消酒毒。
3、《別錄》:溫中,心腹痛,嘔吐,去口臭氣。
性味:辛,溫。
歸經(jīng):歸肺、脾、胃經(jīng)。
入藥部位:爪哇白豆蔻的干燥成熟果實(shí)的果殼。
用法:3~6g,入煎劑宜后下。
功效:化濕行氣,溫中止嘔。
主治:適用于寒濕氣滯、脘腹脹悶、胃呆、嘔吐等癥。
別名:縮砂仁、縮砂蜜、縮砂蔤。
性味:味辛,性濕。
歸經(jīng):脾、胃、腎經(jīng)。
入藥部位:植物的干燥成熟果實(shí)。
用法:3~6g,后下。
炮制:除去雜質(zhì)。用時搗碎。
功效:化濕開胃,溫脾止瀉,理氣安胎。
主治:用于濕濁中阻,脘痞不饑,脾胃虛寒,嘔吐泄瀉,妊娠惡阻,胎動不安。
1、《景岳全書》:與木香、枳實(shí)同用,治療脾胃氣滯者,如香砂枳術(shù)丸。
2、《和劑局方》:配健脾益氣之黨參、白術(shù)、茯苓等,可用于脾氣虛、痰阻氣滯之證,如香砂六君子湯。
3、《古今醫(yī)統(tǒng)》:與人參、白術(shù)、熟地等配伍,以益氣養(yǎng)血安胎,可用于氣血不足,胎動不安者,如泰山磐石散。
1、《珍珠囊》:治脾胃氣結(jié)治不散。
2、《日華子本草》:治一切氣,霍亂轉(zhuǎn)筋,心腹痛。
3、《本草經(jīng)疏》:氣味辛溫而芬芳,香氣入脾,辛能潤腎,故為開脾胃之要藥,和中氣之正品,若兼腎虛,氣不歸元,非此為向?qū)Р粷?jì)。若咳嗽多緣肺熱,則此藥不應(yīng)用矣。
4、《本草匯言》:溫中和氣之藥也。若上焦之氣梗逆而不下,下焦之氣抑遏而不上,中焦之氣凝聚而不舒,用砂仁治之,奏效最捷。然古方多用以安胎何也?蓋氣結(jié)則痛,氣逆則胎動不安,此藥辛香而散,溫而不烈,利而不削,和而不爭,通暢三焦,溫行六腑,暖肺醒脾,養(yǎng)胃養(yǎng)腎,舒達(dá)肝膽不順不平之氣,所以善安胎也。
5、《玉揪藥解》:和中調(diào)氣,行郁消滯,降胃陰而下食,達(dá)脾陰而化谷,嘔吐與泄瀉皆良,咳嗽與痰飲俱妙。善療噎膈,能安胎妊,調(diào)上焦之酸腐,利下氣之穢濁。清升濁降,全賴中氣,中氣非旺,則樞軸不轉(zhuǎn),脾陷謂逆。
別名:草蔻。
性味:味辛,性溫。
歸經(jīng):歸脾、胃經(jīng)。
入藥部位:植物的干燥近成熟種子。
形態(tài)特征:本品為類球形的種子團(tuán),直徑1.5~67.5px。表面灰褐色,中間有黃白色的隔膜,將種子團(tuán)分成3瓣,每瓣有種子多數(shù),粘連緊密,種子團(tuán)略光滑。種子為卵圓狀多面體,長3~5mm,直徑約3mm,外被淡棕色膜質(zhì)假種皮,種脊為一條縱溝,一端有種臍;質(zhì)硬,將種子沿種脊縱剖兩瓣,縱斷面觀呈斜心形,種皮沿種脊向內(nèi)伸人部分約占整個表面積的1/2;胚乳灰白色。氣香,味辛、微苦。
用法:3~6g。
炮制:除去雜質(zhì),用時搗碎。
功效:燥濕行氣,溫中止嘔。
主治:用于寒濕內(nèi)阻,脘腹脹滿冷痛,噯氣嘔逆,不思飲食等證。
陰虛血燥者慎用。
1、用于治療脾胃寒濕偏勝,氣機(jī)不暢:與干姜、厚樸、陳皮等溫中行氣之品同用。(《內(nèi)外傷辨惑論》)
2、用于治療寒濕內(nèi)盛,胃氣上逆之嘔吐呃逆:與肉桂、高良姜、陳皮等同用,如草豆蔻散。(《博濟(jì)方》)
1、《臨床常用中藥手冊》:草豆蔻辛溫散寒,芳香化濕,主入脾胃,祛寒除中焦?jié)瘢譁刂兄箛I,適于寒濕中阻所致病證。
2、《本草逢原》:草豆蔻性溫,入脾胃二經(jīng)。風(fēng)寒客邪在胃口之上,當(dāng)心疼痛者宜之。
性味:味甘,性微溫。
歸經(jīng):歸脾、胃經(jīng)。
入藥部位:扁豆的種皮。
形態(tài)特征:本品呈囊殼狀、凹陷或卷縮成不規(guī)則瓢片狀,長約1cm,厚不超過1mm,表面光滑,乳白色或淡黃白色,有的可見種阜,完整的種阜半月形,類白色。質(zhì)硬韌,體輕。氣微,味淡。以囊殼完整、色黃白、不帶種仁者為佳。
內(nèi)服:煎湯,3-9g。
炮制: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搶水洗凈,干燥。
功效:健脾和胃,消暑化濕。
主治:用于暑濕內(nèi)蘊(yùn),嘔吐泄瀉,胸悶納呆,腳氣浮腫,婦女帶下。
別名:草果仁、草果子、老蔻。
性味:味辛,性溫。
歸經(jīng):歸脾、胃經(jīng)。
入藥部位:植物的干燥成熟果實(shí)。
形態(tài)特征:本品呈長橢圓形,具三鈍棱,長2~100px,直徑1~62.5px。表面灰棕色至紅棕色,具縱溝及棱線,頂端有圓形突起的柱基,基部有果?;蚬:邸9べ|(zhì)堅韌,易縱向撕裂。剝?nèi)ネ馄ぃ虚g有黃棕色隔膜,將種子團(tuán)分成3瓣,每瓣有種子多為8~11粒。種子呈圓錐狀多面體,直徑約5mm;表面紅棕色,外被灰白色膜質(zhì)的假種皮,種脊為一條縱溝,尖端有凹狀的種臍;質(zhì)硬,胚乳灰白色。有特異香氣,味辛、微苦。
用法:3~6g。
炮制:1、草果仁:取草果,照清炒法炒至焦黃色并微鼓起,去殼,取仁。用時搗碎。
2、姜草果:仁取凈草果仁,照姜汁炙法炒干。用時搗碎。
功效:燥濕溫中,截瘧除痰。
主治:用于寒濕內(nèi)阻,脘腹脹痛,痞滿嘔吐,瘧疾寒熱,瘟疫發(fā)熱。
1、寒熱痰飲:草果仁四兩,甘草二兩,生姜五兩。上藥細(xì)銼,用水浸,文武火熬,以干為度,取出焙碾為末。每服一錢,入鹽沸湯點(diǎn)服。(《衛(wèi)生家寶》)
2、用于治療瘧疾寒熱往來:與常山、知母、檳榔等同用。(《慈幼新書》)
陰虛血燥者慎用。
1、《本草逢原》:其草果治病,取其辛熱浮散,能入太陰、陽明,除寒燥濕,開郁化食,利膈上痰,解面食魚肉諸毒。
2、《本經(jīng)逢原》:除寒,燥濕,開郁,化食,利膈上痰。
3、《本草正義》:草果,辛溫燥烈,善除寒濕而溫燥中宮,故為脾胃寒濕主藥。
4、《本草求真》:草果與草豆蔻,諸書皆載氣味相同,功效無別,服之皆能溫胃逐寒。然此氣味浮散,凡冒巔霧不正瘴瘧,服之直入病所而皆有效。
別名:砂仁花。
性味:辛,平,無毒
入藥部位:為姜科植物陽春砂的花朵及花序梗。
形態(tài)特征:干燥的花朵及花序梗,全體呈淡紫色,花朵細(xì)軟而??;花序梗長20~30厘米,有節(jié);切段者長2厘米。
用法:煎湯,0.5~1錢;或入丸、散。
功效:利肺快膈,調(diào)中和胃。
主治:化痰,治喘咳。
別名:砂殼。
性味:辛,溫。
歸經(jīng):歸脾、胃、腎經(jīng)。
入藥部位:為姜科植物陽春砂、綠殼砂或海南砂的干燥成熟果實(shí)的果殼。
形態(tài)特征:春砂殼:為植物陽春砂的干燥果殼,半橢圓形或半卵圓形,囊間裂開呈對合狀,外表棕褐色,密具短刺狀的突起,基部有果柄殘痕或連有總果柄。內(nèi)表面淡棕色,可見顯明的維管束。質(zhì)輕,有香氣。
縮砂殼:為植物縮砂的干燥果殼,外表黃棕色至灰棕色,密被片狀突起,余與陽春砂殼同。(《簡易方論》)
內(nèi)服:煎湯,0.5~1.5錢;或燒存性研末。
外用:煅研撒。
功效:化濕開胃、溫脾止瀉、理氣安胎。
主治:用于脾胃氣滯、脘腹脹滿,嘔惡。
性味、功效與砂仁相同,但溫性略減,力較薄弱。
?、僦螣巅丈辖?,咽喉疼痛:縮砂殼燒灰存性,研束,水調(diào)服之。(《證治要訣》)
?、谥慰谖巧彛嚎s砂殼,煅,研,擦之。(《簡易方論》)
Copyright ? 2022-2025廈門沃鴻信息技術(shù)有限公司版權(quán)所有
閩ICP備13021446號-22 互聯(lián)網(wǎng)藥品信息服務(wù)資格證書 不良信息舉報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