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圓參、黃參、棒槌、人銜、鬼蓋、神草、土精、地精、海腴、人葠。
性味:甘、微苦,平。
歸經(jīng):歸脾、肺、心經(jīng)。
入藥部位:五加科植物人參的干燥根。
形態(tài)特征:生曬參:主根呈紡錘形或圓柱形,長3~15cm,直徑1~2cm。表面灰黃色,上部或全體有疏淺斷續(xù)的粗橫紋及明顯的縱皺,下部有支根2~3條,并著生多數(shù)細長的須根,須根上常有不明顯的細小疣狀突起。根莖(蘆頭)長1~4cm,直徑0.3~1.5cm,多拘攣而彎曲,具不定根和稀疏的凹窩狀莖痕(蘆碗)。質(zhì)較硬,斷面淡黃白色,顯粉性,形成層環(huán)紋棕黃色,皮部有黃棕色的點狀樹脂道及放射狀裂隙。香氣特異,味微苦、甘。
生曬山參:主根與根莖等長或較短,呈人字形、菱形或圓柱形,長2~10cm。表面灰黃色,具縱紋,上端有緊密而深陷的環(huán)狀橫紋,支根多為2條,須根細長,清晰不亂,有明顯的疣狀突起,習稱“珍珠疙瘩”。根莖細長,上部具密集的莖痕,不定根較粗,形似棗核。
用法:3~9g,另煎兌入湯劑服;野山參若研粉吞服,一次2g,一日2次。
炮制:生曬參:潤透,切薄片,干燥。
生曬山參:用時粉碎或搗碎。
白糖參:經(jīng)水燙,浸糖后干燥。
紅參:蒸熟后曬干或烘干。
功效: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安神。
主治:用于體虛欲脫,肢冷脈微,脾虛食少,肺虛喘咳,津傷口渴,內(nèi)熱消渴,久病虛羸,驚悸失眠,陽痿宮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臨床應用:①用于急救
大劑量的人參(o.3~1兩)煎服或燉服,或以人參注射液(每毫升含生藥0.57克)2~4毫升行肌肉或靜脈注射,可用于心原性休克的急救,或其它一時極端垂危的病人;人參與附于合用可以救治亡陽虛脫。
?、谥委熜难芟到y(tǒng)疾病
人參對于高血壓病、心肌營養(yǎng)不良、冠狀動脈硬化、心絞痛等,都有一定時治療作用,可以減輕各種癥狀。人參對不正常的血壓具有調(diào)整作用,或認為不同的劑量可以出現(xiàn)不同的作用:小劑量能提高血壓,大劑量能降低血壓。成人1日的常用量為0.2~3錢;人參浸膏(每毫升等于1克生藥),每次服20~40滴,日服2~3次;人參酊(含量10%),每次5毫升,日服2~3次;人參粉,每次3~6分,日服2~-3次。
?、蹖ξ负透闻K疾病
對慢性胃炎伴有胃酸缺乏或胃酸過低者,服人參后可見胃納增加,癥狀減輕或消失,但對胃液分泌及胃液酸度無明顯影響。也有報告稱人參可使慢性胃炎病人胃痛消失,食欲增強,大便正常,胃液總酸度增加。對于急性傳染性肝炎,在一定的治療條件下,服用人參對于防止轉(zhuǎn)變?yōu)槁愿窝姿朴幸欢ǖ姆e極意義。
④治療糖尿病
人參能改善糖尿病人的一般情況,但不改變血糖過高的程度?;蛑^人參可使輕型糖尿病患者尿糖減少,血糖降低40~50毫克%,停藥后仍可維持2周以上;中等度糖屎病人服人參后,雖然降低血糖作用不明顯,但多數(shù)全身狀況有所改善,如渴感等癥狀消失或減輕;某些患者服人參后可減少胰島素的用量。
?、輰τ诰癫?/p>
人參對無力型和無力-抑郁型精神病,無論其病因如何(精神分裂癥、中毒或傳染病引起的精神病,退化性精神病等),似均有治療作用。也有認為,人參口服對器質(zhì)性神經(jīng)疾患僅能改善病人的一般主觀癥狀,而無客觀的明顯治療作用。
?、拗委熒窠?jīng)衰弱
人參對神經(jīng)系統(tǒng)有顯著的興奮作用,能提高機體活動能力,減少疲勞;對不同類型的神經(jīng)衰弱患者均有-定的治療作用,使病人體重增加,消除或減輕全身無力、頭痛、失眠等癥狀。
?、咧委熽栶?/p>
人參在中藥里,一般用作強壯劑,可以補養(yǎng)元氣;近人的研究,證明它有增強性腺機能的作用。人參酊對于麻痹型、早泄型陽痿有顯著的療效,但對精神型無效;對因神經(jīng)衰弱所引起的皮層性和脊髓性陽痿也有一定治療效果。
⑧其他
人參還有提高視力及增強視覺暗適應的作用。與其它藥物合用,還可以治療多種疾病。但臨床上對于實癥,如由于突然氣壅而得的喘癥,由于燥熱引起的咽喉干燥癥,一時沖動引發(fā)的吐血鼻衄等,均忌用人參。
實證、熱證忌服。
不宜與藜蘆同用。
①治營衛(wèi)氣虛,臟腑怯弱,心腹脹滿,全不思食,腸鳴泄瀉,嘔噦吐逆:人參(去蘆)、白術、茯苓(去皮)、甘草(炙)各等分。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時,入鹽少許,白湯點亦得。常服溫和脾胃,進益飲食,辟寒邪瘴霧氣。(《局方》四君子湯)
②治胃虛冷,中脘氣滿,不能傳化,善饑不能食:人參末二錢,生附子末半錢,生姜一分(切碎)。上三味和勻,用水七合,煎至二合,以雞子一枚取清,打轉(zhuǎn),空心頓服。(《圣濟總錄》溫胃煮散)
?、壑畏翁摼每龋喝藚⒛┒?,鹿角膠(炙,研)一兩。每服三錢,用薄荷、豉湯一盞,蔥少許,入銚子煎一、二沸,傾入盞內(nèi),遇咳時,溫呷三、五口。(《食療本草》)
?、苤稳⒍觊g肺氣上喘咳嗽,咯唾膿血,滿面生瘡,遍身黃腫:蛤蚧一對(全者,河水浸五宿,逐日換水,洗去腥,酥炙黃色),杏仁(去皮尖、炒),甘草(炙)各五兩,知母、桑白皮、人參、茯苓(去皮),貝母各二兩。上八味為末,凈磁合子內(nèi)盛。每日用如茶點服。(《衛(wèi)生寶鑒》人參蛤蚧散)
?、葜侮柼摎獯?,自汗盜汗,氣短頭運:人參五錢,熟附子一兩。分為四帖,每帖以生姜十片,流水二盞,煎一盞,食遠溫服。(《濟生方》)
?、拗涡臍馓摀p,怔忡而自汗者:豬腰子一只,用水兩碗,煮至一盞半,將腰子細切,入人參半兩,當歸(上去蘆、下去細者,取中段)半兩。并切,同煎至八分,吃腰子,以汁送下。有吃不盡腰子,同上二味藥滓,焙干,為細末,山藥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百一選方》)
?、咧涡臍獠欢ǎ迮K不足,恍惚振悸,差錯謬忘,夢寐驚魘,恐怖不寧,喜怒無時,朝差暮劇,暮差朝劇,或發(fā)狂眩:遠志(去苗及心)、菖蒲各二兩,人參、白茯苓(去皮)各三兩。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七丸,加至二十丸,溫米飲下,食后臨臥日三服。(《局方》定志丸)
?、嘀蜗室嫙o度:人參、瓜蔞根各等分。生為末,煉蜜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麥冬湯送下。(《仁齋直指方》玉壺丸)
⑨治消渴引飲:人參為末,雞孑清調(diào)服一錢,日三、四服。(《綱目》)
?、庵寡蟠怂幯a之:大人參(去蘆)二兩,棗五枚。每服水二盞,煎一盞。細呷之,服后熟睡一覺,諸病除根。(《十藥神書》獨參湯)
⑾治吐血下血,因七情所感,酒色內(nèi)傷,氣血妄行,口鼻俱出,心肺脈散,血如涌泉:人參(焙)、側(cè)柏葉(蒸焙)、荊芥穗(燒存性)各五錢。為末,用二錢,入飛羅面二錢,以新汲水調(diào)如稀糊服,少頃再啜。(《中藏經(jīng)》)
?、兄涡后@后瞳人不正者:人參、阿膠(糯米炒成珠)各一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日再服,愈乃止。(《仁齋直指方》)
?、阎蜗铝∴淇冢喝藚ⅰ⑸徣飧魅X。以井華水二盞,煎一盞,細細呷之,或加姜汁炒黃連三錢。(《經(jīng)驗良方》)
?、抑涡乇孕闹衅猓瑲饨Y(jié)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人參、甘草、干姜、白術各三兩。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金匱要略》人參湯)
?、又位魜y心煩躁:桂心二分(末),人參半兩(去蘆頭)。上以水一大盞,煎至七分,去滓,分溫二服。(《圣惠方》)
?、灾翁摨懓l(fā)熱:人參二錢二分,雄黃五錢。為末,用棕尖搗丸,梧子大。發(fā)日侵晨,井華水吞下七丸,發(fā)前再服。忌諸般熱物。(《丹漠纂要》)
?、罩稳焉锼嵝耐虑逅?,腹痛不能飲食:人參(去蘆)、干姜(炮)各等分。上為末,用生地黃汁,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湯下,食前服。(《局方》小地黃丸)
人參對于身體具有很好的滋養(yǎng)以及保健作用,老中醫(yī)告訴我們身體在服用人參之后能夠很好的抵抗衰老、降低血壓,同時對于心臟還有智力、抵抗力都有著很好的促進作用,另外,如果身體出現(xiàn)了血壓過高或者是過低、糖尿病以及腫瘤以及血糖高的情況,服用人參也能夠很好的令身體恢復健康。對于很多女性來說,人參美容養(yǎng)顏的效果也是非常不錯的,經(jīng)常服用人參能夠令女性顯得更加的年輕?,F(xiàn)代醫(yī)學還發(fā)現(xiàn),人參中所含有的硒元素大大超過了很多的蔬菜以及水果,能夠很好的維持身體肌膚的彈性以及水潤。具體的人參泡水喝的功效如下:
中醫(yī)方面認為,人參味甘,服用之后能夠感覺到一點點的苦澀味道,性溫,服用之后對于腎臟、心臟、脾肺等等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并且起到補氣、健脾、養(yǎng)胃、益肺以及益智、寧心還有養(yǎng)血等作用。
一般情況下,我們更多的將人參用于治療大病初愈或者是久病不愈的人群,還有大失血之后的人也是非常的適合,能夠很好的補足身體所虧損的元氣以及精神。另外,如果是一些脾氣不足所引起的適量減少、精神倦怠、嘔吐、拉肚子;肺氣虧損所引起的氣喘吁吁、咳嗽無力;心氣虛損所引起的失眠多夢、健忘以及心神不行、體虛多汗;血虛所引起的肌膚發(fā)黃、暈眩;腎氣虧損所引起的尿頻、陽痿等等問題,服用人參都能夠很好的保養(yǎng)、調(diào)節(jié)身體,促進身體恢復健康。
來例假能吃人參歸脾丸嗎
別名:白梁粟、粢米(陶弘景),粟谷(《齊民要術》),小米(《本草蒙筌》),硬粟(《醫(yī)學入門》),秈粟(《綱目》),谷子、寒粟(《植物名實圖考》),黃粟(《陸川本草》),稞子(《滇南本草》整理本)。
性味:甘咸,涼。(陳粟米:苦,寒。)
歸經(jīng):入腎,兼入脾、胃。
入藥部位:禾本科植物粟的種仁。
內(nèi)服:煎湯,0.5~1兩;或煮粥。
外用:研末撒或熬汁涂。
功效:和中,益腎,除熱,解毒。
主治:治脾胃虛熱,反胃嘔吐,消渴,泄瀉。
《日用本草》:“與杏仁同食,令人吐瀉。”
①治脾胃氣弱,食不消化,嘔逆反胃,湯飲不下:粟米半升,杵如粉,水和丸如梧子,煮令熟,點少鹽,空心和汁吞下。(《食醫(yī)心鏡》)
?、谥蜗士诟桑核诿状讹?,食之良。(《食醫(yī)心鏡》)
③治孩子赤丹不止:研粟米敷之。(《兵部手集方》)
?、苤螠鹱苽核诿壮唇?,投水,澄取汁,煎稠如糖,頻涂之。能止痛,滅瘢痕。一方半生半炒,研末,酒調(diào)敷之。(《崔氏纂要方》)
?、佟侗静菅芰x補遺》:“粟,陳者難化。《衍義》云,生者難化,熟者滯氣,隔食生蟲。所謂補腎者,以其味咸之故也。”
?、凇毒V目》:“粟之味咸淡,氣寒下滲,腎之谷也。腎病宜食之,虛熱消渴泄痢,皆腎病也,滲利小便,所以泄腎邪也。降胃火,故脾胃之病宜食之。”“按羅天益《寶鑒》云,粳粟米粥,氣薄味淡,陽中之陰也,所以淡滲下行,利小便。韓愗《醫(yī)通》云:一人病淋,素不服藥,予教以專啖粟米粥,絕他味,旬余減,月余痊,此五谷治病之理。”
別名:白米、粳粟米、稻米、大米、硬米。
性味:甘,平。
歸經(jīng):入脾、胃經(jīng)。
入藥部位:禾本科粳米,以種子入藥。
形態(tài)特征:米粒一般呈橢圓形或圓形,米粒豐滿肥厚,橫斷面近于圓形,長與寬之比小于二,顏色蠟白,呈透明或半透明,質(zhì)地硬而有韌性,煮后粘性油性均大,柔軟可口,但出飯率低。粳米根據(jù)收獲季節(jié),分為早粳米和晚粳米。早粳米呈半透明狀,腹白較大,硬質(zhì)粒少,米質(zhì)較差。晚粳米呈白色或蠟白色,腹白小,硬質(zhì)粒多,品質(zhì)優(yōu)。
內(nèi)服:煎湯,9-30g;或水研取汁。
功效:溫中和胃,益氣止泄。
主治:主治煩躁口渴,赤痢熱躁,傷暑發(fā)熱。
藥理作用:抗腫瘤作用。應用自然長菌風化陳年(3年以上)的糯木粽子,剔去其發(fā)黑者,80℃焙干,磨粉,做成水混懸液、水提取液及乙醇提取液。給小鼠接種腹水型肝癌后,每天灌服水混懸液或皮下注射水或乙醇提取液,連續(xù)10天,對于腹水型肝癌小鼠的腹水生成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率分別為77.6%、56.4%和52.1%。在腹水涂片上看到用藥組的癌細胞退變現(xiàn)象都較對照組為著,肉眼觀察,對照組腹腔內(nèi)腫瘤生長較給藥組廣泛,粘連情況也較嚴重。但接種癌細胞后11天,對照組與用藥組動物死亡情況并無明顯差異。
《綱目》:“炒米湯不去火毒,令人作渴。”
《食療本草》:“新熟者動氣,常食干飯,令人熱中,唇口干;不可和蒼耳食品店之,令人卒心痛;不可與馬肉同食之,發(fā)痼疾。”
?、僦位魜y狂悶,煩渴,吐瀉無度,氣欲絕者:淡竹瀝一合,粳米一合(炒,以水二盞同研,去滓取汁)。上二味,和勻頓服之。(《圣濟總錄》竹瀝飲)
?、谥纬嗔嵩辏壕装肷K腥≈?,入油瓷瓶中,蠟紙封口,沉井底一夜,平旦服之。(《普濟方》)
?、壑问芴ノ醋悖跎鸁o皮,色赤,但有紅筋:早白米粉撲之。(《圣濟總錄》)
?、賹幵妒宠b本草》:“粳米,即今之白晚米,惟味香甘,與早熟米及各土所產(chǎn)亦白大小異族四、五種,猶同一類也,皆能補脾,益五臟,壯氣力,止泄痢,惟粳米之功為第一耳。”
?、凇侗静菝审堋罚?ldquo;粳米,傷寒方中,亦多加入,各有取義,未嘗一拘。少陰證,桃花湯每加,取甘以補正氣也;竹葉石膏湯頻用,取甘以益不足焉;白虎湯入手太陰,亦同甘草用者,取甘以緩之,使不速于下爾。”
③《綱目》:“梗稻六、七月收者為早粳,止可充食;八、九月收者為遲粳,十月收者為晚粳。北方氣寒,粳性多涼,八、九月收者,即可入藥;南方氣熱,粳性多溫,惟十月晚稻氣涼,乃可入藥。”“按羅天益《寶鑒》云,粳粟米粥氣薄味淡,陽中之陰也。所以淡滲下行,能利小便,又張耒《粥記》云,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訣。”
?、堋侗静萁?jīng)疏》:“粳米即人所常食米,為五谷之長,人相賴以為命者也。其味甘而淡,其性平而無毒,雖專主脾胃,而五臟生氣,血脈精髓,因之以充溢,周身筋骨肌肉皮膚,因之而強健?!侗窘?jīng)》益氣止煩止泄,特其余事耳。”
⑤《隨息居飲食譜》:“粳米甘平,宜煮粥食,功與秈同,秈亦可粥而粳較稠,粳亦可飯而秈耐饑。粥飯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強食亦能致病戕生,患停飲者不宜吸粥。痧脹霍亂雖米湯不可入口,以其性補,能閉塞隧絡也。故貧人患虛證,以濃米飲代參湯。至病人、產(chǎn)婦粥養(yǎng)最宜,以其較秈為柔,而較糯不粘也。炒米雖香,性燥助火,非中寒便瀉者忌之。又有一種香粳米,自然有香,亦名香珠米,煮粥時加入之,香美異常,尤能醒胃。凡煮粥宜用井泉水,則味更佳也。”
性味:味甘,性溫。
歸經(jīng):歸脾、胃經(jīng)。
入藥部位:豬的胃。
內(nèi)服:煮食,適量;或入丸劑。
炮制:宰殺后,剖開腹部,取出胃,洗凈,鮮用或冷藏。
功效:補虛損,健脾胃。
主治:用于虛勞羸瘦,勞瘵咳嗽,脾虛食少,消渴便數(shù),泄瀉,水腫腳氣,婦人赤白帶下,小兒疳積。
《隨息居飲食譜》:“外感未清、胸腹痞脹者,均忌。”
1、治脾虛:獖豬肚一個(洗凈,去油膜),用蓮肉四兩(去皮、心),入肚內(nèi),以線縫之,用水煮,令極熱;再加黃連四兩(姜汁少炒,為末),同前物搗爛為丸,如羅卜子大。每服五分,米湯吞下。(《窮鄉(xiāng)便方》豬肚補脾丸)
2、治脾胃氣虛,不多下食:豬肚一枚(洗凈),人參(去蘆頭)、橘皮(湯浸,去白瓤,切)各四分,下饙飯半升,豬脾一枚(凈洗,細切)。上以饙飯拌人參、橘皮、脾等釀豬肚中,縫綴訖,蒸令極熟,空腹服之,鹽醬多少任意。(《醫(yī)方類聚》引《食醫(yī)心鏡》)
3、治脾寒而痛,痛在心下左右:豬肚子一個,蓮肉一兩,紅棗一兩,肉桂一錢,小茴香三錢,白糯米一合。未入藥之前,照常將豬肚子洗去穢氣。入藥煮爛,一氣頓食,蘸甜醬、醬油食之。如未飽,再用飯壓之。肚子入藥之后,必須用麻線將口扎進,清水煮之。(《串雅外編》蓮花肚)
4、治水泄:獖豬肚一枚,凈洗去脂膜,入大蒜在內(nèi),以肚子滿為度,煮之自晨至晚,以肚、蒜糜爛為度,杵成膏子,入平胃散同杵,為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鹽湯或米飲空腹服。(《世醫(yī)得效方》肚蒜丸)
5、治消渴:①豬肚一枚,凈洗。以水五升,煮令爛熟,取二升已來,去肚,著少豉,渴即飲之,肉亦可吃。(《食醫(yī)心鏡》)②豬肚一枚(洗去脂膜,不切破),黃連(去須,搗羅為末)五兩。上二味,以大麻子仁二合爛研,以水四升調(diào),如杏酪汁,煮豬肚候爛,取出,入黃連末在內(nèi),密縫肚口,蒸令極爛,乘熱細切,和黃連末,以木臼搗之,候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暴干。每服三十丸,溫水下,不拘時。(《圣濟總錄》豬肚黃連丸)
6、治虛弱遺精:豬肚一枚,入帶心連衣紅蓮子,煮糜,杵丸桐子大,每淡鹽湯下三十丸。(《隨息居飲食譜》)
7、治男子肌瘦氣弱,咳嗽漸成癆瘵:白術四兩、牡蠣(燒)四兩,苦參三兩。上為細末,以豬肚一個,煮熟銼研成膏,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米飲下,日三四服。(《御藥院方》豬肚丸)
8、治赤白帶下:苦參二兩,牡蠣一兩五錢(為末),以雄豬肚一個,水三碗,煮爛,搗泥和丸梧子大。每服百丸,溫酒下。(《䱐溪單方選》)
9、治鼓脹水腫:健豬肚一個(不落水,翻出屎凈,在磚墻上磨去穢氣),將大蝦蟆裝入肚內(nèi),麻扎緊,煮熱,去蝦蟆,連湯淡食,勿入鹽醋。(《經(jīng)驗廣集》)
10、治老人腳氣煩熱流腫入膝,,滿悶:豬肚一具(肥者,細切絲,生)。上以水洗,布絞令干,好蒜、醋、椒、醬五味空心常食之。(《安老懷幼書》)
1、《本草經(jīng)疏》:豬肚,為補脾胃之要品,脾胃得補,則中氣益,利自止矣?!度杖A子》主補虛損,蘇頌主骨蒸勞熱,血脈不行,皆取其補益脾胃,則精血自生,虛勞自愈,根本固而后五臟皆安也。
2、《別錄》: 補中益氣,止渴、利。
3、《千金·食治》:斷暴痢虛弱。
4、《日華子本草》:補虛損,殺勞蟲,止痢。釀黃糯米蒸搗為丸,甚治勞氣,并小兒疳蛔黃瘦病。
5、《本草圖經(jīng)》:主骨蒸熱勞,血脈不行,補羸助氣。
6、《隨息居飲食譜》:止帶、濁、遺精。
別名:黑木耳、木菌、云耳、耳子、光木耳、木茸。
性味:味甘,性平。
歸經(jīng):歸肺、脾、大腸、肝經(jīng)。
入藥部位:真菌類木耳科植物木耳的子實體。
形態(tài)特征:子實體膠質(zhì)半透明,有彈性,薄片耳狀,直徑達12cm,厚約2mm,以側(cè)生短柄同著于基質(zhì)上,邊緣不整齊波狀;外面紫褐色,疏生短茸毛,邊緣部分較密;里面平滑,暗褐色至紫褐色,子實層發(fā)達,淡紫褐色;孢子彎長方形或圓柱形。
用法:5~30g;或作食品用;或燒炭存性研末。
炮制:夏、秋采集,曬干或放到烘房中烘干,溫度由35℃逐漸升高到60℃,烘干。
功效:補氣養(yǎng)血,潤肺,止血,降壓,抗癌。
主治:用于氣虛血虧,四肢搐搦,肺虛久咳,咯血,吐血,衄血,血痢,痔瘡出血,婦女崩漏,高血壓病,便秘,眼底出血,子官頸癌,陰道癌,跌打損傷。
虛寒溏瀉者慎服。
1、新久泄?。焊赡径?0g(炒),鹿角膠12.5g(炒)。為末,每服15g,溫酒調(diào)下,日二次。(《御藥院方》)
2、老年生瘡久不封口:將木耳用瓦焙焦,研末,過篩。取木耳粉兩份,白糖一份,加水調(diào)成膏,攤在紗布上,敷于患處,早晚各換1次。
3、產(chǎn)后虛弱,抽筋麻木:木耳30g,陳醋浸泡,分5-6次食用,日服3次;又方:木耳、紅糖各15g,蜂蜜31g,蒸熟分3次服用;又方:木耳12g,千年健、追地風各9g,先煎千年健、追地風,去渣,再煮入木耳加適量白糖,吃木耳喝湯,日分2次服。(4~5方出自《中國藥用真菌》)
①治新久泄利:干木耳一兩(炒),鹿角膠二錢半(炒)。為末,每服三錢,溫酒調(diào)下,日二。(《御藥院方》)
?、谥窝∪找共恢?,腹中疴痛,心神麻悶:黑木耳一兩,水二大盞,煮木耳令熟,先以鹽、醋食木耳盡,后服其汁,日二服。(《圣惠方》)
?、壑伪乐新┫拢耗径虢?,炒見煙,為末。每服二錢一分,頭發(fā)灰三分,共二錢四分,好酒調(diào)服出汗。(《孫天仁集效方》)
?、苤窝哿骼錅I:木耳一兩(燒存性),木賊一兩。為末。每服二錢。以清米泔煎服。(《惠濟方》)
?、葜我磺醒劳矗耗径⑶G芥等分。煎湯漱之,痛止為度。(《海上方》)
1.孟詵:利五臟,宣腸胃氣擁毒氣。
2.《日用本草》:治腸癖下血,又涼血。
3.《綱目》:治痔。
4.《藥性切用》:潤燥利腸。
5.《隨息居飲食譜》:補氣耐饑,活血,治跌仆傷。凡崩淋血痢,痔患腸風,常食可廖。
別名:大豆蘗、黃卷、卷蘗、黃卷皮。
性味:味甘,性平。
歸經(jīng):歸脾、胃、肺經(jīng)。
入藥部位:植物的種子炮制品。
形態(tài)特征:本品略呈腎形,長約8mm,寬約6mm。表面黃色或黃棕色,微皺縮,一側(cè)有明顯的臍點;一端有1彎曲胚根。外皮質(zhì)脆,多破裂或脫落。子葉2,黃色。氣微,味淡,嚼之有豆腥味。
用法:9~15g。
炮制:取凈大豆,用水浸泡至膨脹,放去水,用濕布覆蓋,每日淋水二次,待芽長至0.5~lcm時,取出,干燥。
功效:解表祛暑,清熱利濕。
主治:用于暑濕感冒,濕溫初起,發(fā)熱汗少,胸悶脘痞,肢體酸重,小便不利。
《本草經(jīng)集注》:“惡五參、龍膽。得前胡,烏喙、杏仁、牡蠣良。殺烏頭毒。”
?。?)用于濕溫、暑濕初起,發(fā)熱、惡寒、身重、胸悶、苔膩等癥。豆卷為發(fā)表之輕劑,外可透發(fā)表邪、內(nèi)可化除水濕,用于濕熱兼有表癥者,常與藿香、佩蘭等配合應用。
?。?)用于濕熱內(nèi)蘊、發(fā)熱煩燥、胸悶不舒、身重體痛等癥。豆卷善于通達宣利,用于濕溫、暑濕等濕熱病癥,每與茯苓、滑石、黃芩等配合應用。
?、僦嗡。ㄉ砟[滿,喘急,大小便澀:大豆黃卷(醋拌炒干),大黃(微煨去皮)各-兩。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臨臥時,煎蔥、橘皮湯調(diào)下,平明以利大腸為度。(《圣濟總錄》大豆散)
?、谥晤^風,濕痹,筋攣膝痛,胃中積熱,大便結(jié)澀:大豆黃卷(炒)一升,酥半兩。為末,食前溫水服一匙,日二服。(《普濟方》黃卷散)
?、壑沃鼙宰?,五臟留滯,胃中結(jié)聚,益氣出毒,潤皮毛,補腎氣:大豆蘗一斤。炒香熟,為末。每服半錢,溫酒調(diào)下,空心,加至一錢,日三服。(《宣明論方》)
?、苤涡捍榭诩鞍l(fā)噤:以初生時豆芽,爛研,以乳汁調(diào)與兒吃,或生研絞取汁,少許與服亦得。(《圣惠方》)
1、《本經(jīng)》:治濕痹筋攣膝痛,除胃氣結(jié)積,益氣解毒。
2、《金匱要略》:薯蕷丸用之,取其入脾胃散濕熱也。
別名:粘米泔水《本草述》。
性味:味甘,性涼。
內(nèi)服:加熱溫飲,100-200ml。
功效:除煩,止渴。
主治:用于霍亂,心煩口渴。
治霍亂,心驚熱,心煩渴:糯米水清研之;(或)冷熟水混取米泔汁,任意飲之?!睹穾熂灧健?/p>
別名:朱薯(《閩書》),山芋、甘薯(《群芳譜》),紅山藥(《農(nóng)政全書》),香薯蕷、紅薯(《汲縣志》),金薯(《甘薯錄》),番茹、土瓜(《綱目拾遺》),地瓜(《閩雜記》),紅苕(《廣州植物志》),白薯(《嶺南草藥志》)。
性味:甘,平。
歸經(jīng):入脾、腎二經(jīng)。
入藥部位:旋花科植物番薯的塊根。
形態(tài)特征:常呈類圓形斜切片,寬2-4cm,厚約2mm,偶見未去凈的淡紅色或灰褐色外皮。切面白色或淡黃白色,粉性,可見淡黃棕色的筋脈點線紋,近皮部可見一圈淡黃棕色的環(huán)紋,質(zhì)柔軟,具彈性,手彎成弧狀而不折斷。氣清香,味甘甜。
內(nèi)服:生食或煮食。
外用:搗敷。
功效:補中和血,益氣生津,寬腸胃,通便秘。
主治:主脾虛水腫;便泄;瘡瘍腫毒;大便秘結(jié)。
①《綱目拾遺》:“中滿者不宜多食,能壅氣。”
?、凇峨S息居飲食譜》:“凡時疫瘧痢腫脹等證皆忌之。”
①治酒濕入脾,因而飧泄者:番薯煨熟食。(《金薯傳習錄》)
②治濕熱黃疸:番薯煮食,其黃自退。(《金薯傳習錄》)
?、壑稳榀彛喊追頁v爛敷患處,見熱即換,連敷數(shù)天。(《嶺南草藥志》)
?、苤委彾景l(fā)炎:生番薯洗凈磨爛,敷患處,有消炎去毒生肌之效。(《嶺南草藥志》)
1.《綱目抬遺》:補中,和血, 暖胃,肥五臟。白皮白肉者,益肺氣生津。煮時加牛姜一片,調(diào)中與姜棗同勸;(同)紅花煮食,可理脾血,使不外泄。
2.《本草求原》:涼血活血,寬腸胃,通便秘,去宿瘀臟毒,舒筋絡,止血熱渴,產(chǎn)婦最宜。和魚、鱧魚食,調(diào)中補虛。
3.《隨息居飲食譜》:煮食補脾胃,益氣力,御風寒,益顏色。凡渡海注船者,不論生熟,食少許即安。
4.《嶺南采藥錄》:醋煮服,治全身腫。
性味:味甘,性熱。
歸經(jīng):歸胃、脾、腎經(jīng)。
入藥部位:肉。
內(nèi)服:煮食或煎湯,125-250g;或入丸劑。
炮制:宰羊時取肉,鮮用。
功效:溫中暖腎,益氣補虛。
主治:用于脾胃虛寒,食少反胃,虛寒瀉痢,腰膝酸軟,陽痿,小便頻數(shù),寒疝,虛勞羸瘦,產(chǎn)后虛羸少氣,缺乳。
外感時邪或有宿熱者禁服。孕婦不宜多食。
1、治脾胃久虛,全不思食:精羊肉(去筋膜,薄批切)三斤,陳皮三分,小椒二分,蔥十根。先以水高肉二指已來,同煮水盡,去陳皮等,只取肉慢火焙干;次入人參(去蘆頭)神曲(炒)、大麥糵(炒)各二兩。上同為細末,用生姜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不拘時候,溫酒或米飲送下。(《御藥院方》代谷丸)
2、治胃寒下?。貉蛉庖黄?,莨菪子末一兩。和,以綿裹之納下部。(《外臺秘要》)
3、治腰膝疼痛,腳氣不仁:羊肉一腳子(卸成事件),草果五個,回回豆子半升(搗碎去皮)。上件一同熬成湯,濾凈,下香粳米一升,熟回回豆子二合,肉彈兒木瓜半斤,取汁,沙糖四兩,鹽少許,調(diào)和?;蛳率录狻#ā讹嬌耪纺竟蠝?/p>
4、治腎氣,強陽道:白羊肉半斤。去脂膜,切作生。以蒜齏食之,三日一度。(《食醫(yī)心鏡》)
5、治下焦虛冷,小便頻數(shù):羊肉四兩,羊肺一具,細切,入鹽、豉,煮作羹,空心食之。(《壽世青編》羊肉羹)
6、治消渴,利水道:羊肉一腳子(卸成事件),草果五個。上件同熬成湯,濾凈,用瓠子六個,去瓤、皮,切掠,熟羊肉,切片,生姜汁半合,白面二兩,作面絲同炒,蔥、鹽、醋調(diào)和。(《飲膳正要》瓠子湯)
7、治老人虛損羸瘦:羊肉二斤,黃芪(生銼),人參(去蘆頭)、白茯苓各一兩,棗五枚,粳米二合。先將羊肉去脂皮,取精者肉,留四兩切細,余一斤十二兩,以水五大盞,并黃芪等,煎取汁三盞,去滓,入米煮粥,臨熟,下切了生肉更煮,入五味調(diào)和,空心食之。(《養(yǎng)老奉親書》)
8、治產(chǎn)后腹中㽲痛,及腹中寒疝,虛勞不足:當歸三兩,生姜五兩,羊肉一斤。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金匱要略》當歸生姜羊肉湯)
9、治產(chǎn)后腹中絕傷,寒熱恍惚,狂言,臟氣虛:甘草、芍藥各五兩,通草三兩,羊肉三斤。上四味㕮咀,以水一斗六升,煮肉取一斗,去肉納藥,煮取六升,去滓。分五服,日三夜二。(《千金方》甘草湯)
10、治崩中去血,積時不止:肥羊肉三斤,干姜、當歸各三兩,生地黃二升,上四味㕮咀,以水二斗煮羊肉,取一斗三升,下地黃汁及諸藥,煮取三升,分四服。尤宜羸瘦人服之。(《千金方》)
11、治虛寒瘧疾:羊肉作臛餅,飽食之,更飲酒暖臥取汗。(《綱目》引《姚僧坦集驗方》)
12、治目為物所傷,睛現(xiàn)胬肉:精羊肉二兩。薄切片,炙令微熱,燙目。勿令大熱。
13、治寒凍腫癢:羊肉、蔥(并切細)各半斤。上二味,以水五升,煎至三升,去滓溫洗,日三兩度。(《圣濟總錄》)
1、《醫(yī)學發(fā)明》:“補可去弱,人參、羊肉之屬也。夫人參之甘溫,能補氣之虛;羊肉之甘熱,能補血之虛;羊肉,有形之物也,能補有形肌肉之氣。凡氣味與人身、羊肉同者,皆可以補之。故云屬也。人參補氣,羊肉補形,形氣者,有無之象也。”
2、《醫(yī)林纂要》:“羊為火畜,考其性味,自當屬火,然所補者命門相火,非心火也。辛潤甘補,故仲景治虛羸蓐勞,用當歸羊肉湯。大抵命火衰微,脾胃不能生氣血者宜之,補陽亦以生陰也。”
3、《本草求真》:“羊肉氣味甘溫,東垣載能補形,此一句已盡羊肉大概矣。復于十劑方中又云,補可去弱,人參羊肉之屬,是明指參補氣,而補形端在羊肉,又何疑哉?夫氣屬陽,血屬陰,體輕而躁者屬陽,體重而潤者屬陰。羊肉氣味雖溫,然體潤肉肥,其于肌膚血液則易及。若使泥于書載壯陽補氣健力等說,及以陽生陰長之理,牽引混指,其何以清眉目而別治用哉?”
別名:稷米、粢米、穄米、糜子米。
性味:甘,平。
歸經(jīng):入手足陽明、太陰經(jīng)。
內(nèi)服:煎湯、煮粥或淘取泔汁。
外用:研末調(diào)敷。
功效:益氣補中。
主治:治瀉痢,煩渴,吐逆,咳嗽,胃痛,小兒鵝口瘡,燙傷。
?、僦涡葫Z口,不能飲乳:黍米汁涂之。 (《千金方》)
②治湯火所灼未成瘡者:黍米、女曲等分。 各熬令黑如炭,搗末,以雞子白和涂之。 (《肘后方》)
1.《吳普本草》:益氣補中。
2.《別錄》:丹黍米,主咳逆,霍亂,止泄,除熱,止煩渴。
3.孟詵:患鱉瘕者, 以新熟赤黍米淘取泔汁,生服一升
別名:稻米、江米、元米。
性味:甘,溫。
歸經(jīng):入脾、胃、肺經(jīng)。
入藥部位:為禾本科植物稻(糯稻)的種仁。
內(nèi)服:煎湯,1~2兩;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調(diào)敷。
功效:益氣健脾。
主治:治消渴溲多,自汗,便泄。
《綱目》:“脾肺虛寒者宜之。若素有痰熱風病,及脾病不能轉(zhuǎn)輸,食之最能發(fā)病成積。”
?、僦稳世号垂龋ㄐ醋鞅睿⑸8灼ぃê裾?,切細)等分。上每用秤一兩許,水一大碗,煮取半碗,渴則飲,不拘時。(《三因方》梅花湯)
?、谥巫院共恢梗号疵?、小麥麩(同炒)。為末,每服三錢,米飲下,或煮豬肉點食。(《綱目》)
?、壑尉眯故硿p:糯米一升。水浸一宿,瀝干,慢炒熱,磨篩,入懷山藥一兩。每日清晨用半盞,入砂糖二匙,胡椒末少許,以極滾湯凋食,大有滋補,久服令人精暖,有子。(《劉長春經(jīng)驗方》)
?、苤蜗铝〗冢号垂纫簧3闯霭谆?,去殼,用姜汁拌濕,再炒為禾,海服一匙,湯下,三服。(《經(jīng)驗良方》)
⑤治虛勞不足:糯米入豬肚內(nèi)蒸干,搗作丸子,日日服之。(《綱目》)
?、拗胃雇矗号疵滓?、二升。炒極熱,盛長袋中,縛于痛處,細研八角茴香三錢,以鹽酒隨時服之。(《攝生眾妙方》)
⑦治妊娠胎動,腹痛,或下黃赤汁:糯米一分,黃耆一兩(銼),芎藭一兩(銼)。上藥,以水二大盞,煎至一盞三分,去滓,不計時候,分溫三服。(《圣惠方》)
?、嘀涡侯^上生瘡及肥疳瘡:糯米飯燒灰,入輕粉,清油調(diào)敷。(《普濟方》)
?、佟度数S直指方》:“痘疹用糯米,取其解毒,能釀而發(fā)之也。”
②《綱目》:“糯米性溫,釀酒則熱,熬餳尤甚。孟詵、蘇頌,或言其性涼性寒者,謬說也,《別錄》已謂其溫中堅大便,令人多熱,是豈寒涼者乎?今人冷泄者,炒食即止,老人小便數(shù)者,作粢糕或丸子夜食亦止,其溫肺暖脾可驗矣。痘證用之,亦取此義。”
③《本經(jīng)逢原》:“糯米,益氣補脾肺,但磨粉作稀糜,庶不粘滯,且利小便,以滋肺而氣下行矣。若作糕餅,性難運化,病人莫食。”
別名:鞭魚、帶柳、裙帶魚、海刀魚、鱗刀魚、白帶魚。
性味:味甘,性平。
歸經(jīng):歸脾、肝、胃經(jīng)。
入藥部位:為帶魚科動物帶魚的肉、鱗、油。
內(nèi)服:魚肉煎湯或燉服,150-250g;或蒸食其油;或燒存性研末。
外用:魚鱗適量,敷患處。
炮制:常年均可捕撈,捕后,除去內(nèi)臟,洗凈,鮮用。
功效:補虛,解毒,止血。
主治:用于病后體虛,產(chǎn)后乳汁不足,瘡癤癰腫,外傷出血。
本品具有高營養(yǎng)、增強記憶力、預防老年癡呆癥、降低膽固醇、細嫩皮膚、烏發(fā)等作用。
1、治病后體虛:帶魚、糯米各適量,加調(diào)味品,蒸熟內(nèi)服。(《海洋藥物民間應用》)
2、治產(chǎn)婦奶汁不足:鮮帶魚200g,木瓜250g。煎湯服。(《常見藥用動物》)
3、治肝炎:鮮帶魚蒸熟后上層油食用,不限量。(《中國藥用海洋生物》)
4、治呃逆:帶魚火燒存性,研末,用量2-5g。(《常見藥用動物》)
5、治瘡癤癰腫:將砒霜放入帶魚腹內(nèi),掛陰涼處,2-3個月后(即過1個冬天),魚身上出來一層薄霜,將此霜刮下,加鳳仙花種子焙干研末,外敷瘡癰患處。
6、治外傷出血:帶魚鱗外敷患處。(5-6方出自《中國藥用海洋生物》)
《綱目拾遺》:“帶魚出海中,形如帶,頭尖尾細,長者至五六尺,大小不等,無鱗,身有涎,干之作銀光色,周身無細骨,正中一脊骨如邊箕狀,兩面皆肉裹之,今人常食為海鮮。據(jù)漁海人言:此魚八月中自外洋來,千百成群,在洋中輒銜尾而行,不受網(wǎng),惟釣斯可得,漁戶悉以干帶魚肉一塊,作餌以釣之,一魚上釣,則諸魚皆相銜不斷,掣取盈船。此魚之出以八月,盛于十月,霧重則魚多,霧少則魚少,率視霧以為貴賤云。”
性味:味甘,性溫。
歸經(jīng):歸脾經(jīng)。
入藥部位:為??苿游稂S牛的肉經(jīng)熬煉而成之膏。
形態(tài)特征:呈不規(guī)則碎塊,半透明。淡黃白色或淺黃紅色,有光澤。氣微腥。
內(nèi)服:化沖,9-15g;或入丸劑。
炮制:取精牛肉去凈筋膜,洗凈,入鍋內(nèi)加清水淹沒,煎熬24小時,榨取肉汁,將渣再煎一次,然后合并濾清,入鍋加黃酒收膏,膏成,倒入盤內(nèi),俟冷,切成小塊,放透風處晾干。(每100斤加黃酒2斤)取原藥材,用時搗碎。
功效:健脾胃,補氣血,潤燥化痰。
主治:用于虛勞羸瘦,中風偏廢,痰飲痞積,皮膚痰核。
服藥后可能出現(xiàn)涌吐現(xiàn)象,是藥物正常反應。
1、治大病后極虛羸瘦:霞天膏每斤入茯苓四兩,燉熔,空腹酒服三四錢。
2、治肥盛多痰:霞天膏每斤入半夏曲四兩,廣皮二兩,丸服。(1-2方出自《本經(jīng)逢原》)
《本草經(jīng)疏》:“主中風偏廢,口眼歪斜,痰涎壅塞,五臟六腑留痰宿飲,癖塊,手足皮膚中痰核。”
別名:花旗參。
性味:性涼,味甘、微苦。
歸經(jīng):歸心、肺、腎經(jīng)。
入藥部位:本品為五加科植物西洋參的干燥根。
形態(tài)特征:本品呈紡錘形、圓柱形或圓錐形,長3~12cm,直徑0.8~2cm。表面淺黃褐色或黃白色,可見橫向環(huán)紋及線狀皮孔,并有細密淺縱皺紋及須根痕。主根中下部有一至數(shù)條側(cè)根;多已折斷。有的上端有根莖(蘆頭),環(huán)節(jié)明顯,莖痕(蘆碗)圓形或半圓形具不定根疔或已折斷。體重,質(zhì)堅實,不易折斷,斷面平坦,淺黃白色,略顯粉性,皮部可見黃棕色點狀樹脂道,形成層環(huán)紋棕黃色,本部略呈放射狀紋理。氣微而特異,味微苦、甘。
內(nèi)服:煎湯(另煎和服),0.8~2錢。
炮制:去蘆,潤透,切薄片,干燥或用時搗碎。
功效:補氣養(yǎng)陰,清熱生津。
主治:用于氣虛陰虧,內(nèi)熱,咳喘痰血,虛熱煩倦,消渴,口燥咽干。
不宜與藜蘆同用。
中陽衰微,胃有寒濕者忌服。
?、佟侗静輳男隆罚?ldquo;臟寒者服之,即作腹痛,郁火服之,火不透發(fā),反生寒熱。”
?、凇毒V目拾遺》:“忌鐵器及火炒。”
1.西洋參皂甙60mg/kg腹腔注射,有抗疲勞作用,可延長小鼠游泳時間。
2.抗利尿:西洋參皂甙60mg/kg腹腔注射,對大鼠有抗利尿作用。
3.耐缺氧:西洋參皂甙60mg/kg腹腔注射,可延長缺氧小鼠的存活時間。
4.抗驚厥:西洋參皂甙60mg/kg腹腔注射,對戊四唑驚厥及士的寧驚厥死亡率均有降低。
5.其他:西洋參水提物(2g/ml)0.5ml/只灌胃,對小鼠切尾取血毛細管法試驗有促進凝血作用。西洋參皂甙60mg/kg灌胃,對實驗性瘀血大鼠,可降低血漿比粘度,增加紅細胞膜流動性。西洋參總皂甙能抑制膠原誘導的大鼠血小板聚集,IC50為1.012mg/ml。
1、熱病傷陰,消渴,口燥喉干:配石斛、麥冬、沙參。
2、陰虛,血虛,體衰無力:配當歸、熟地黃、白芍、赤芍。
3、單味方(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79,(4):29):主治腫瘤(如鼻咽癌)病人在接受放療和化療過程中出現(xiàn)咽干、惡心、消瘦、胃口不好、白細胞下降等不良反應。每天取西洋參3~9g,水煎服。在放療前2周開始,直到放療結(jié)束。方中西洋參益氣養(yǎng)陰生津。[2]
4、單味方(廣東省藥品標準):主治肺虛咳嗽、口咽干燥、潮熱盜汗、腎虛頭暈、肝虛貧血、中氣不足、脾胃虛弱等。取西洋參500g,研為細粉,裝入硬膠囊中,制成1000粒,每粒0.5g。每次服2粒,每天2次。服藥期間忌食蘿卜。方中西洋參補益扶正,滋陰生津。
1.《本草求原》:肺氣本于腎,凡益肺氣之藥,多帶微寒,但此則苦寒,唯火盛傷氣,咳嗽痰血,勞傷失精者宜之。
2.《醫(yī)學衷中參西錄》:西洋參,性涼而補,凡欲用人參而不受人參之溫補者,皆可以此代之。惟白虎加人參湯中之人參,仍宜用黨參,而不可代以西洋參,以其不若黨參具有升發(fā)之力,能助石膏逐邪外出也。且《本經(jīng)》謂人參味甘,未嘗言苦,適與黨參之味相符,是以古之人參,即今之黨參,若西洋參與高麗參,其味皆甘而兼苦,故用于古方不宜也。
3.《增訂偽藥條辨》:西參滋陰降火,東參提氣助火,效用相反,凡是陰虛火旺,勞嗽之人,每用真西參,則氣平火斂,咳嗽漸平,若用偽光參,則反現(xiàn)面赤舌紅,干咳痰血,口燥氣促諸危象焉。
4.《本草從新》:補肺降火,生津液,除煩倦。虛而有火者相宜。
5.《藥性考》:補陰退熱。姜制益氣,扶正氣。
6.《本草再新》:治肺火旺,咳嗽痰多,氣虛呵喘,失血,勞傷,固精安神,生產(chǎn)諸虛。
7.《本草求原》:清肺腎,涼心脾以降火,消暑,解酒。
8.《醫(yī)學衷中參西錄》:能補助氣分,并能補益血分。
第一:提高身體免疫力
西洋參最重要的功效之一就是補氣,所以也被很多人認為是保健身體的首選中藥材。人體在服用西洋參之后,能夠很好的促進體內(nèi)血清蛋白、骨髓蛋白、器官蛋白等等的合成,能夠有效的提高體內(nèi)身體機能的免疫力,同時還具有抑制癌細胞生長的作用,所以也具有一定的防治癌癥的作用。很多運動員喜歡在比賽之前適量的服用一些西洋參水,這樣能夠很好的提高體力,幫助獲得好成績。
第二:增強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
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發(fā)現(xiàn),西洋參中含有一種名字叫做皂苷的物質(zhì),這種物質(zhì)能夠很好的增強中樞神經(jīng)功能,服用之后能夠很好的消除身體疲倦以及煩躁的情況,并且還能夠大大的提高記憶力,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現(xiàn)了失眠郁悶或者是記憶力下降甚至是老年癡呆的情況,都是可以服用西洋參的。
第三:保護心血管系統(tǒng)
如果身體容易出現(xiàn)心律失常等情況,那么服用西洋參能夠很好的促進身體健康。因為西洋參進入身體之后具有很好的抗心肌氧化以及強化心肌收縮能力等等的作用。特別是對一些冠心病患者來說,西洋參的作用非常的巨大,他能夠很好的調(diào)節(jié)體內(nèi)的血壓,減少出現(xiàn)暫時性血壓等等情況,令心律失常還有冠心病、腦血栓等等恢復。
另外,西洋參泡水服用之后能夠有效的增強心肌以及中樞神經(jīng)的功效,心臟的活力也會增強,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疲憊感都能夠很好的清除,特別是對老年癡呆癥效果特別的好。
第四:治療糖尿病
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服用西洋參之后能夠有效的降低體內(nèi)的血糖還有胰島素的分泌,并且對于糖代謝以及脂肪代謝都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所以說,日常服用西洋參泡水對于糖尿病的治療具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第五:防治癌癥
西洋參進入身體之中能夠很好的促進各種蛋白的合成,這對于身體抵抗力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夠游戲的抑制癌細胞的增長,對于預防還有抑制癌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六:促進消化
西洋參泡水喝之后具有很好的促進食欲的作用,如果患有慢性疾病或者是腸胃衰弱的情況,服用西洋參具有很好的治療作用。這是因為服用人參之后能夠很好的促進肝臟的功效,這樣就能夠更好的促進體內(nèi)新陳代謝以及腎上腺素的分泌。
第七:治療高血壓
在服用西洋參之后能夠有效的調(diào)節(jié)體內(nèi)的血壓情況,同時還具有調(diào)節(jié)胰島素分泌的作用。除此之外,西洋參還能夠有效的抑制動脈硬化的情況,同時還能夠很好的促進血液之中紅血球的生長。
別名:朝鮮參、別直參。
性味:微溫,甘,苦。
歸經(jīng):心,脾,肺。
形態(tài)特征:呈長柱狀,上半部均壓制成不規(guī)則的方柱形,長7-16cm,直徑1-2cm;表面紅棕色至深紅棕色,有光澤,略透明,皮細膩顯油潤;根莖(參蘆)短而粗凹窩狀,有的具兩個參蘆,參蘆的莖痕(蘆碗)大,略似碗狀;根的上部有橫環(huán)紋。中下部有縱皺和少數(shù)淺縱溝,底端下部支根(參腿)1-3支,稀有4支,較粗;質(zhì)堅重,不易折斷,斷面較平坦,紅棕色,有光澤,呈角質(zhì),形成層色淡;氣香特異,味微苦后甘甜。
功效: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安神。
主治:體虛欲脫,肢冷脈微,脾虛食少,肺虛喘咳,津傷口渴,內(nèi)熱消渴,久病虛羸,驚悸失眠,陽痿宮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實熱證、濕熱證及正氣不虛者禁服。
不宜與茶同服。
不宜與藜蘆同用。
1.益智健腦:對記憶力減退和運動協(xié)調(diào)能力下降的人以及經(jīng)常喝酒或接觸帶乙醇成分的食物、藥物的人,高麗參具有提高腦力工作能力、增強記憶力和改善腦缺血性障礙的功效
2.鎮(zhèn)痛:一些專家通過做傳感神經(jīng)細胞試驗發(fā)現(xiàn),高麗參對身體各種疼痛癥狀都有所幫助。
3.防癌和抗癌:高麗參的皂苷成分和非皂苷成分有抑制多種癌細胞的增殖活性,同時也可抑制癌細胞轉(zhuǎn)移。另外,高麗紅參與抗癌劑同服用,抗癌效果要好于單獨用抗癌劑(絲裂霉素)。這是因為腫瘤化療中癌細胞易形成耐受,高麗紅參與抗癌劑同服用,增強對癌細胞的殺傷力、減輕抗癌劑的副作用。
4.增強免疫力:高麗參提取物可恢復因服用具有免疫毒性的抗癌劑(絲裂霉素)而下降的細胞性免疫反應,尤其乙醚提取物可激活或增強細胞性免疫,及自然殺傷細胞的活性,對提高免疫力有很大的功效。
5.控制糖尿?。焊啕悈⒑写龠M胰島素分泌和類似胰島素作用的物質(zhì),其中人參皂苷能改善高血糖,有效地控制糖尿病的發(fā)生。
6.健肝:高麗參成分中有抗肝炎活性,具有解毒、保護肝臟及促進肝再生、恢復的作用。此外,高麗參還有解酒、消除宿醉的作用。
7.調(diào)節(jié)血壓:高麗參具有擴張血管作用,能改善血液循環(huán),其中的皂苷成分通過促進血管內(nèi)皮細胞釋放一氧化氮,可達到降血壓作用。
8.抗疲勞及抗壓:經(jīng)研究發(fā)現(xiàn),持續(xù)服用高麗紅參可以提高運動能力和緩解疲勞,對促進運動員疲勞累積的恢復和預防運動性貧血有很大幫助;此外,高麗紅參還可以增強對低溫(5℃、O℃、-10℃)及高溫(35℃)等不利環(huán)境的耐受力,通過對壓力或環(huán)境變化進行精妙調(diào)節(jié),提高抗壓能力,維持機體穩(wěn)定性。
9.改善女性更年期障礙:據(jù)調(diào)查,有更年期障礙癥狀的女性在服用高麗紅參后,有80%的人承認服用高麗紅參后癥狀明顯改善。專家稱,這些女性如根據(jù)癥狀來調(diào)整用量,還可提高療效。
10.改善男性性功能障礙:高麗紅參可防止因壓力導致的男性性功能障礙。經(jīng)臨床試驗,勃起障礙患者(90人)服用高麗紅參后,在勃起程度、性欲及滿意度等方面都有所改善。
11.抗氧化及抗衰老:高麗參具有抑制有害活性氧的增多和脂類過氧化的抗氧化效果。
?。ㄒ唬醴?。將高麗參切成2mm薄片,放入瓷碗內(nèi),加滿水,封密碗口,放置于鍋內(nèi)蒸燉4~5小時即可服用。
?。ǘ┙朗?。以2~3片高麗參含于口中細嚼,生津提神,甘涼可口,是最簡單服用方法。
?。ㄈ┠シ?。將高麗參磨成細粉,每天吞服,用量視個人體質(zhì)而定,一般每次1~1.5克。
(四)沖茶。將高麗參切成薄片,放在碗內(nèi)或杯中,用開水沖泡,悶蓋5分后即可服用。
?。ㄎ澹┡菥?。將整根高麗參可切成薄片裝入瓶內(nèi)用50~60度的白酒浸泡,每日斟情服用。
?。踔笫称贰8啕悈⒃谑秤脮r常常伴有一定的苦味,如果將高麗參和瘦肉、小雞、魚等一起烹燉,可消除苦味,滋補強身。
別名:麥芽糖,膠飴,軟糖,糖稀。
性味:味甘,性溫。
歸經(jīng):入脾、胃、肺經(jīng)。
入藥部位:為米、大麥、小麥、粟或玉蜀黍等糧食經(jīng)發(fā)酵糖化制成的糖類食品。
形態(tài)特征:飴糖有軟、硬之分,軟者為黃褐色濃稠液體,粘性很大。硬者系軟飴糖經(jīng)攪拌,混入空氣后凝固而成,為多孔之黃白色糖餅。
內(nèi)服:烊化沖入湯藥中,每次15~20克;亦可熬膏或入丸劑。
功效:補中緩急,潤肺止咳,解毒。
主治:用于脾胃虛弱,里急腹痛;肺燥咳嗽、咽痛。
濕熱內(nèi)郁,中滿吐逆忌服。
1、《品匯精要》:中滿不宜用,嘔家勿用。
2、《綱目》:秘結(jié)、牙露、赤目、疳病者,切宜忌之。
1、治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干口燥: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三兩(炙),大棗十二枚,芍藥六兩,生姜三兩,膠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nèi)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
2、治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蜀椒二合(炒,去汗),干姜四兩,人參二兩。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納膠飴氣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溫再服。(《金匱要略》小建中湯)
3、治卒得咳嗽:飴糖六兩,干姜六兩(末之),豉二兩。先以水一升,煮豉三沸,去滓,納飴糖,消,納干姜,分為三服。(《金匱要略》大建中湯)
4、治傷寒大毒嗽:怡糖于蔓菁、薤汁中煎一沸,頓服之。(《補缺肘后方》)
5、治咸哮喘嗽:膠飴拌輕粉,熬焦為丸,噙化。(《食療本草》)
6、治大人小兒頓咳不止:白蘿卜搗汁一碗,飴糖五錢。蒸化,乘熱緩緩呷之。(《本經(jīng)逢原》)
7、治大便干結(jié)不通:飴糖拈成指頭大,用香油涂拌綠礬末,塞谷道內(nèi)。(《本草匯言》)
8、治胎墜不安:飴糖五錢,以砂仁泡湯化服。(《本草匯言》)
9、治諸魚骨哽在喉中:飴糖不拘多少,為丸如雞子黃大,吞之,又漸作大丸,再吞。(《本草匯言》)
10、治誤吞銀環(huán)及釵者:飴糖一斤,一頓漸漸食盡,多食之。(《圣濟總錄》飴糖丸)
11、治誤吞稻芒:白餳頻食。(《古今錄驗方》)
12、服藥過劑悶亂者:飴糖食之。(《簡便單方》)
?、佟蹲⒔鈧摗罚?ldquo;《內(nèi)經(jīng)》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膠飴、大棗、甘草之甘以緩中也。”
?、凇毒V目》:“甘屬土,腎病毋多食甘。甘傷腎,腎痛而齒落,皆指此類也。”
③《本草經(jīng)疏》:“飴糖,甘入脾,而米麥皆養(yǎng)脾胃之物,故主補虛乏,仲景建中湯用之是也。肺胃有火則發(fā)渴,火上炎,迫血妄行則吐血,甘能緩火之標,則火下降而渴自止,血自去也。”
?、堋端幷骼m(xù)編》:“膠飴之功,蓋似甘草及蜜,故能緩諸急。考征小建中湯證曰腹中急痛,又曰里急,又曰婦人腹中痛。大建中湯證曰上下痛而不可觸近。黃芪建中湯證曰里急。依此三方,則膠飴能治里急,夫腹中急痛,腹中痛,豈非里急矣乎。”
?、荨侗窘?jīng)疏證》:“人身一天地也,噓故納新,環(huán)周不休,氣之道也;十二經(jīng)脈,十五大絡,血之道也。其資皆稟于脾,則虛乏者,不可謂非脾氣不給矣。脾氣不給,參、芪、術、草皆能資助之,此獨何借于飴糖?夫《別錄》補虛乏巳下,遂繼之以止渴、去血。則芪、術者,皆與渴無干,且術能去濕,不能滋燥,芪能充外,不能充內(nèi),參、草能充內(nèi),且滋燥矣,又與血無干,以是見此虛此乏,斷非參、芪、術、草所能補矣。雖然,虛乏而氣不能行且渴者固多,又何以知有當去不去之血。夫仲景用飴糖,多在建中湯,建中湯證多有腹痛,此血當行不行之驗也。是故飴糖非能去瘀血也,能治血當行不行為腹痛者耳。故《傷寒》、《金匱》用建中處甚多,然止云治腹痛,不云下瘀血。”
別名:東黨、臺黨、潞黨、口黨。
性味:甘,平,無毒。
歸經(jīng):歸脾、肺經(jīng)。
入藥部位:為桔??浦参稂h參、素花黨參、或川黨參等的干燥根。
形態(tài)特征:呈長圓柱形,稍彎曲,長10~35cm,直徑0.4~2cm。表面黃棕色至灰棕色,根頭部有多數(shù)疣狀突起的莖痕及芽,每個莖痕的頂端呈凹下的圓點狀;根頭下有致密的環(huán)狀橫紋,向下漸稀疏,有的達全長的一半,栽培品環(huán)狀橫紋少或無;全體有縱皺紋及散在的橫長皮孔,支根斷落處常有黑褐色膠狀物。質(zhì)稍硬或略帶韌性,斷面稍平坦,有裂隙或放射狀紋理,皮部淡黃白色至淡棕色,木部淡黃色。有特殊香氣,味微甜。
內(nèi)服:煎湯,3~5錢,大劑1~2兩;熬膏或入丸、散。
炮制:除去雜質(zhì),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
功用:補中,益氣,生津。治
主治:脾胃虛弱,氣血兩虧,體倦無力,食少,口渴,久瀉,脫肛。
有實邪者忌服。
不宜與藜蘆同用。
?、偾宸谓?,補元氣,開聲音,助筋力:黨參一斤(軟甜者,切片),沙參半斤(切片),桂圓肉四兩。水煎濃汁,滴水成珠,用磁器盛貯。每用一酒杯,空心滾水沖服,沖入煎藥亦可。(《得配本草》上黨參膏)
?、谥螢a痢與產(chǎn)育氣虛脫肛:黨參(去蘆,米炒)二錢,炙耆、白術(凈炒)、肉蔻霜、茯苓各一錢五分,懷山藥(炒)二錢,升麻(蜜炙)六分,炙甘草七分。加生姜二片煎,或加制附子五分。(《不知醫(yī)必要》參耆白術湯)
?、壑畏士?,以致?lián)p傷脾胃,口舌生瘡;黨參(焙)、黃芪(炙)各二錢,茯苓一錢,甘草(生)五分,白芍七分。白水煎,溫服。(《喉科紫珍集》參耆安胃散)
?、苤涡嚎诏彛狐h參一兩,黃柏五錢。共為細末,吹撒患處。(《青海省中醫(yī)驗方匯編》)
⑤抑制或殺滅麻風桿菌:黨參、重樓(蚤休)、刺包頭根皮(楤木根皮)各等量。將黨參、重樓研成細粉;再將刺包頭根皮加水適量煎煮三次,將三次煎液濃縮成一定量(能浸濕黨參、重樓細粉)的藥液,加蜂蜜適量。再將重樓、黨參細粉倒入搗勻作丸,每丸三錢重;亦可作成膏劑。日服三次,每次一丸,開水送服。(北京中醫(yī)學院《新醫(yī)療法資料匯編》)
?、佟侗窘?jīng)逢原》:清肺。上黨人參,雖無甘溫峻補之功,卻有甘平清肺之力,亦不似沙參之性寒專泄肺氣也。
②《得配本草》:上黨參,得黃耆實衛(wèi),配石蓮止痢,君當歸活血,佐棗仁補心。補肺 蜜拌蒸熟;補脾恐其氣滯,加桑皮數(shù)分,或加廣皮亦可。
③《本草正義》:黨參力能補脾養(yǎng)胃,潤肺生津,腱運中氣,本與人參不甚相遠。其尤 可貴者,則健脾運而不燥,滋胃陰而不濕,潤肺而不犯寒涼,養(yǎng)血而不偏滋膩,鼓舞清陽, 振動中氣 ,而無剛燥之弊。且較諸遼參之力量厚重,而少偏于陰柔,高麗參之氣味雄壯, 而微嫌于剛烈者,尤為得中和之正,宜乎五臟交受其養(yǎng),而無往不宜也。特力量較為薄弱, 不能持久,凡病后元虛,每服二、三錢,止足振動其一日之神氣,則信乎和平中正之規(guī)模, 亦有不耐悠久者。然補助中州而潤澤四隅,故凡古今成方之所用人參,無不可以潞黨參當之 ,即凡百證治之應用人參者,亦無不可以潞黨參投之。
性味:甘、微苦,溫。
歸經(jīng):歸脾、肺、心經(jīng)。
入藥部位:為五加科植物人參的栽培品(習稱“圓參”)經(jīng)蒸制后的干燥根。
形態(tài)特征:主根呈紡錘形或圓柱形,長3~10cm,直徑1~2cm。表面半透明,紅棕色,偶有不透明的暗黃褐色斑塊,具縱溝、皺紋及細根痕,上部有斷續(xù)的不明顯環(huán)紋;下部有2~3條扭曲交叉的支根,并帶彎曲的須根或僅具須根殘跡。根莖(蘆頭)長1~2cm,上有數(shù)個凹窩狀莖痕(蘆碗),有的帶有1~2條完整或折斷的不定根({丁})。質(zhì)硬而脆,斷面平坦,角質(zhì)樣。氣微香而特異,味甘、微苦。
炮制:潤透,切薄片,干燥或用時搗碎。
功效:大補元氣,復脈固脫,益氣攝血。
主治:用于體虛欲脫,肢冷脈微,氣不攝血,崩漏下血;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不宜與藜蘆同用。
別名:孩兒參、童參、雙批七、四葉參、米參。
性味:味甘、微苦;性平。
歸經(jīng):歸脾、肺經(jīng)。
入藥部位:為石竹科植物孩兒參的干燥塊根。
形態(tài)特征:呈細長紡錘形或細長條形,稍彎曲,長3~lOcm,直徑0.2~0.6cm。表面黃白色,較光滑,微有縱皺紋,凹陷處有須根痕。頂端有莖痕。質(zhì)硬而脆,斷面平坦,淡黃白色,角質(zhì)樣;或類白色,有粉性。氣微,味微甘。
內(nèi)服:煎湯,2~4錢。
炮制:洗凈泥土,入沸水中浸燙,約3~5分鐘后取出曝曬,當須根干時,即將須根擦光,然后曬至全干。也可不經(jīng)浸燙,摘除須根后直接曬干。
功效:益氣健脾,生津潤肺。
主治:用于脾虛體倦,食欲不振,病后虛弱,氣陰不足,自汗口渴,肺燥干咳。
表實邪盛者不宜用。
治自汗:太子參三錢,浮小麥五錢,水煎服。(《陜西中草藥》)
1.《本草從新》:大補元氣。
2.《本草再新》:治氣虛肺燥,補脾土,消水腫,化痰止渴。
3.《飲片新參》:補脾肺元氣,止汗生津,定虛悸。
4.《江蘇植藥志》:治胃弱消化不良,神經(jīng)衰弱。
5.《中藥志》:治肺虛咳嗽,脾虛泄瀉。
6.《陜西中草藥》:補氣益血,健脾生津。治病后體虛,肺虛咳嗽,脾虛腹瀉,小兒虛汗,心悸,口干,不思飲食。
別名:人參苗、參葉。
性味:苦、甘、寒。
歸經(jīng):歸肺、胃經(jīng)。
入藥部位:該品為五加科植物人參的干燥葉。
形態(tài)特征:該品常扎成小把,呈束狀或扇狀,長12 ~35cm。掌狀復葉帶有長柄,暗綠色, 3~6 枚輪生。小葉通常5枚,偶有7或9枚,呈卵形或倒卵形,基部的小葉長2~8cm ,寬1~4cm ;上部的小葉大小相近,長4~16cm,寬2~7cm ,基部楔形,先端漸尖,邊緣具細鋸齒及剛毛,上表面葉脈生剛毛,下表面葉脈隆起。紙質(zhì),易碎。氣清香,味微苦而甘。
用法:3~9g。
炮制:秋季采收,晾干或烘干。
功效:補氣,益肺,祛暑,生津。
主治:用于氣虛咳嗽,暑熱煩躁,津傷口渴,頭目不清,四肢倦乏。
臨床應用:1. 用于暑熱口渴。功能清熱、生津止渴,用治暑熱口渴,配麥冬、滑石、西瓜翠衣等,有解暑止渴之效。
2. 用于熱病傷津,胃陰不足,消渴。治熱病傷津。單用力弱,可配生石膏、知母、粳米等藥,以增強解熱生津之力。治胃熱陰傷之口干,可配蘆根、茅根、麥冬等藥,以清熱生津。治消渴,屬熱熾陰傷者,可配天花粉、天門冬、黃連等藥,以清火生津止渴;屬氣陰兩傷者,可配生黃芪、麥冬、五味子等藥,以益氣養(yǎng)陰止渴。
3. 用于肺燥干咳。人參葉能清肺生津,可治溫燥傷肺之干咳,單用力緩,常配知母、貝母、桑葉等藥,共奏清燥潤肺止咳之功。
4. 用于虛火牙痛。人參葉能降虛火,治虛火牙痛,可配生地、麥冬、生牛膝等,以滋陰降虛火而止痛。
宜與黎蘆同用。
1.《本經(jīng)》:主補五臟,安精神,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
2.《別錄》:療腸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肋逆滿,霍亂吐逆,調(diào)中,止消渴,通血脈,破堅積,令人不忘。
3.《藥性論》:主五臟氣不足,五勞七傷,虛損瘦弱,吐逆不下食,止霍亂煩悶嘔噦,補五臟六腑,保中守神。消胸中痰,主肺痿吐膿,冷氣逆上,傷寒不下食,患人虛而多夢紛紜,加而用之。
4.《日華子本草》:調(diào)中治氣,消食開胃。
5.《珍珠囊》:養(yǎng)血,補胃氣,瀉心火。
6.《醫(yī)學啟源》:治脾胃陽氣不足及肺氣促,短氣、少氣,補中緩中,瀉肺脾胃中火邪。《主治秘要》:補元氣,止瀉,生津液。
7.《滇南本草》:治陰陽不足,肺氣虛弱。
8.《本草蒙筌》:定喘嗽,通暢血脈,瀉陰火,滋補元陽。
9.《綱目》:治男婦一切虛證,發(fā)熱自汗,眩暈頭痛,反胃吐食,寒瘧,滑瀉久痢,小便頻數(shù),淋瀝,勞倦內(nèi)傷,中風,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產(chǎn)后諸病。
別名:巖黃芪、黑芪。
性味:味甘,性微溫。
歸經(jīng):歸肺、脾經(jīng)。
入藥部位:為豆科植物多序巖黃芪的干燥根。
形態(tài)特征:本品呈圓柱形,少有分枝,上端略粗,長10~50cm,直徑0.6~2cm。表面灰紅棕色,有縱皺紋、橫長皮孔樣突起及少數(shù)支根痕,外皮易脫落,剝落處淡黃色。質(zhì)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并顯粉性,皮部黃白色,木部淡黃棕色,射線放射狀,形成層環(huán)淺棕色。氣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味。
用法:9~30g。
炮制:1、紅芪:除去雜質(zhì),大小分開,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生津養(yǎng)血,行滯通痹,托毒排膿,斂瘡生肌之功效。用于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內(nèi)熱消渴,血虛萎黃,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癰疽難潰,久潰不斂。
2、炙紅芪:取紅芪片,照蜜炙法炒至不粘手。紅芪每100kg,用煉蜜25kg。具有補中益氣之功效。用于氣虛乏力,食少便溏。
功用:補氣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生津養(yǎng)血,行滯通痹,托毒排膿,斂瘡生肌。
主治:用于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內(nèi)熱消渴,血虛萎黃,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癰疽難潰,久潰不斂。
別名:棉芪,黃耆,獨椹,蜀脂,百本,百藥棉,黃參,血參,人銜等。
性味:甘,溫。
歸經(jīng):歸肺、脾經(jīng)。
入藥部位:品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或膜莢黃芪的干燥根。
形態(tài)特征:本品呈圓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較粗,長30~90cm,直徑1~3.5cm。表面淡棕黃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齊的縱皺紋或縱溝。質(zhì)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強,并顯粉性,皮部黃白色,木部淡黃色,有放射狀紋理及裂隙,老根中心偶有枯朽狀,黑褐色或呈空洞。氣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用法:3~5錢,大量可用至1~2兩。
炮制:除去雜質(zhì),大小分開,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
功效: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
主治:用于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痿黃,內(nèi)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
1、正常大鼠飼以含黃芪粉末的事務1周后,測其耗氧量比服藥前逐漸增加。
2、能加強正常心臟收縮,對衰竭的心臟有強心作用。
3、本品能使管狀血管和腎臟血管擴張,并使全身末梢血管擴張,皮膚循環(huán)暢盛,使高血壓患者血壓下降。
4、實驗者在自己身上進行了利尿試驗,證明黃芪有中等的利尿作用。
5、黃芪磨成粉末加入飼料給大白鼠喂服3日,有阻抑實驗性腎炎的作用。
6、黃芪對小白鼠有鎮(zhèn)靜作用,能維持數(shù)小時。
7、家兔口服黃芪,可使血糖明顯下降。
8、對大白鼠離體子宮具有興奮收縮作用。
9、抑菌試驗:本品在體外對志賀氏痢疾桿菌、炭疽桿菌、甲型溶血性鏈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白喉桿菌、假白喉桿菌、肺炎雙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檸檬色葡萄球菌、枯草桿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1、體虛自汗:(玉屏風散)黃芪5錢,白術3錢,防風2錢。水煎服。
2、脾胃虛弱以及氣虛下陷引起的胃下垂,腎下垂,子宮脫垂,脫肛:(補中益氣湯)黃芪4錢,黨參、白術、當歸各3錢,炙甘草、陳皮、升麻、柴胡各1.5錢。水煎服。
3、失血體虛:黃芪1兩,當歸2錢。水煎服。
4、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黃芪1兩,當歸、龍眼肉、五味子各5錢,紅棗10枚,黑豆1兩。水煎服。
5、腦血栓:黃芪0.5~1兩,川芎2錢,當歸、赤芍、地龍、桃仁、牛膝、丹參各3錢。水煎服。
6、白細胞減少癥、貧血:生黃芪、雞血藤各2兩,當歸1兩,黨參、熟地黃各5錢。每日1劑,水煎2次,分2次服。孕婦當歸減量。
7、乳汁缺乏:黃芪1兩,當歸5錢,王不留行、路路通、絲瓜絡、炮山甲各2錢。水煎服。
8、各種神經(jīng)性皮炎:黃芪、黨參、山藥各5錢,當歸、蓮子、苡米、荊芥、蛇床子、牛蒡子、地膚子、蟬蛻各4錢,甘草2錢。有感染者加生地黃3錢,黃柏4錢。老人、兒童酌減。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并用熱藥渣搽患處。
第一:補氣養(yǎng)血
黃芪進入身體之后具有補氣益中以及養(yǎng)血補氣的作用,還能夠有效的治療一些身體倦怠、氣虛、血虛以及氣衰等毛病,有效促進身體恢復健康。
第二:降低血壓
科學研究發(fā)現(xiàn),黃芪進入身體之后可以有效的降低血壓含量,特別是能夠減少血栓的形成,對于血糖也具有雙向調(diào)節(jié)的效果。黃芪進入身體之后還具有擴張血管的功效,血管擴張之后血液循環(huán)加快,對于依稀慢性潰瘍、皮膚不好以及各種血液疾病都有不錯的治療效果。
第三:益氣固表
中醫(yī)方面認為黃芪使用之后具有益氣固表的作用,同時還能夠消毒生肌的作用,對于一些水腫的情況也有不錯的療效。平時生活中如果身體出現(xiàn)了盜汗、浮腫以及潰久不斂的情況,都可以將黃芪泡水服用,身體能夠快速恢復健康。
別名:桴薊,于術,冬白術,淅術,楊桴,吳術,山薊、楊枹薊、山芥。
性味:味苦,甘,性溫。
歸經(jīng):歸脾、胃經(jīng)。
內(nèi)服:煎湯,3~15g;或熬膏;或入丸、散。
炮制:1、生白術:揀凈雜質(zhì),用水浸泡,浸泡時間應根據(jù)季節(jié)、氣候變化及白術大小適當掌握,泡后撈出,潤透,切片,曬干。
2、炒白術:先將麩皮撒于熱鍋內(nèi),候煙冒出時,將白術片倒入微炒至淡黃色,取出,篩去麩皮后放涼。(每白術片100斤,用麩皮10斤)
3、焦白術:將白術片置鍋內(nèi)用武火炒至焦黃色,噴淋清水,取出晾干。
4、土炒白術:取伏龍肝細粉,置鍋內(nèi)炒熱,加入白術片,炒至外面掛有土色時取出,篩去泥土,放涼。(每白術片100斤,用伏龍肝粉20斤)
功效: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
主治:用于脾虛食少,腹脹泄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土白術健脾,和胃,安胎。用于脾虛食少,泄瀉便溏,胎動不安。
1、歸脾湯(《濟生方》)治思慮過度,勞傷心脾,怔忪健忘,驚悸盜汗,發(fā)熱體倦,食少不眠,或婦人脾虛氣弱,崩中漏下。白術,茯神(去木),黃芪(去蘆),龍眼肉,酸棗仁(炒去殼)各30g,人參,木香(不見火)各15g,甘草(炙)7.5g,當歸,遠志各3g。上咀,每用12g,水1.5盞,生姜5片,棗1枚,煎至七分,去渣,溫服,不拘時候。方中白術助人參益氣補脾,為臣藥。
2、白術散(《外臺秘要》)治嘔吐酸水,結(jié)氣筑心。白術、茯苓、厚樸各2.4g,桔皮、人參各1.8g,蓽茇1.2g,檳榔仁、大黃格3g,吳茱萸1.2g。水煎,分兩次服。方中白術配茯苓、人參治脾胃虛弱。
3、白術調(diào)中湯(《宣明論》)治中寒痞悶急痛,寒濕相搏,吐瀉腹痛。白術、茯苓、陳皮、澤瀉各15g,干姜、官桂、藿香各0.3g,甘草30g,縮砂仁0.3g。上為末,白湯化蜜少許調(diào)下。方中白術配茯苓、澤瀉治脾虛濕滯。
1、陰虛燥渴,氣滯脹悶者忌服。
2、忌桃、李、菘菜、雀肉、青魚。
3、《藥品化義》:凡郁結(jié)氣滯,脹悶積聚,吼喘壅塞,胃痛由火,癰疽多膿,黑瘦人氣實作脹,皆宜忌用。
1、小鼠腹腔注射煎劑半數(shù)致死量為13.3士0.7g/kg。麻醉狗靜脈注射煎劑0.25g/kg,多數(shù)血壓急劇下降,平均降低至原水平的52.8%,3~4小時內(nèi)未見恢復。
2、大鼠每日灌服煎劑0.5g/kg,共1~2月,未見任何明顯的毒性反應。但在用藥14天后,有中等度白細胞減少,主要是淋巴細胞減少;服藥2月,有輕度貧血,腦、心肌及肝組織無任何變化。某些動物個別腎小管上皮細胞有輕度顆粒變性,腎小球則無任何改變。
別名:懷山藥、山蕷、麻山藥、薯蕷。
性味:甘、平、無毒。
歸經(jīng):歸脾、肺、腎經(jīng)。
形態(tài)特征:本品略呈圓柱形,彎曲而稍扁,長15~30cm,直徑1.5~6cm。表面黃白色或淡黃色,有縱溝、縱皺紋及須根痕,偶有淺棕色外皮殘留。體重,質(zhì)堅實,不易折斷,斷面白色,粉性。無臭,味淡、微酸,嚼之發(fā)黏。光山藥呈圓柱形,兩端平齊,長9~18cm,直徑1.5~3cm 。表面光滑,白色或黃白色。
內(nèi)服:煎湯,3~6錢;或入丸、散。
外用:搗敷。
炮制:山藥:除去雜質(zhì),分開大小個,泡潤至透,切厚片,放于焙籠中烘干(明代李中立著《本草原始》云:“凡藥曬干者極多,古人何必獨加干字于山藥之上)。
麩炒山藥:取凈山藥片,照麩炒法(附錄Ⅱ D)炒至黃色。
功用:補脾養(yǎng)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
主治:用于脾虛食少,久瀉不止,肺虛喘咳,腎虛遺精,帶下,尿頻,虛熱消渴。麩炒山藥補脾健胃。用于脾虛食少,泄瀉便溏,白帶過多。
1.降血壓中藥六味地黃丸、八味地黃丸、歸芍地黃丸等,都是有山藥配成的有名方劑,不僅用于治療腎虛病癥,還用于治療高血壓、糖尿病、哮喘、神經(jīng)衰弱和腰痛等病癥。2.延緩衰老,現(xiàn)代科學證明,山藥能使加速有機體衰老的酶活性顯著降低。含山藥的八味地黃丸,主治產(chǎn)后虛汗不止。保元清降湯、保元寒降湯,可治吐血和鼻出血;寒淋湯和膏淋湯,可治淋蟲。山藥還可治肺結(jié)核、傷寒及婦女病等,這都有利于延年益壽。
3.抗腫瘤作用,山藥塊莖富含多糖,可刺激和調(diào)節(jié)人類免疫系統(tǒng)。因此常作增強免疫能力的保健藥品使用。山藥多糖對環(huán)磷酰胺所導致的細胞免疫抑制有對抗作用,能使被抑制的細胞免疫功能部分或全部恢復正常。山藥還能加強白細胞的吞噬作用。如,六味地黃丸可治療慢性腎炎、高血壓、糖尿病、神經(jīng)衰弱等病癥。知柏地黃丸可治療強直性脊椎炎和婦科胎漏、陰癢、經(jīng)閉等陰虛火旺癥。歸芍地黃丸可治療耳痛耳鳴,陰虛自汗等。
4.可治皮膚病,山藥中所含的尿囊素具有麻醉鎮(zhèn)痛的作用,可促進上皮生長、消炎和抑菌,常用于治療手足皸裂、魚鱗病和多種角化性皮膚病。
有實邪者忌服。
①《本草經(jīng)集注》:“紫芝為之使,惡甘逆。”
②《湯液本草》:“二門冬為之使。”
①治脾胃虛弱,不思進飲食:山芋、白術各一兩,人參三分。上三味,搗羅為細末,煮白面糊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食前溫米飲下。(《圣濟總錄》山芋丸)
②治濕熱虛泄:山藥、蒼術等分,飯丸,米飲服。(《瀕湖經(jīng)驗方》)
?、壑梧淇诹。焊缮剿幰话氤袋S色,半生用,研為細末,米飲調(diào)下。(《百一選方》)
?、苤涡母固撆颍肿阖世?,或飲過苦澀涼劑,晨朝未食先嘔,或聞食即吐,不思飲食,此乃脾胃虛弱:山藥一味,銼如小豆大,一半炒熱,一半生用,為末,米飲調(diào)下。(《普濟方))
?、菅a下焦虛冷,小便頻敷,瘦損無力:薯蕷于沙盆內(nèi)研細,入銚中,以酒一大匙,熬令香,旋添酒一盞,攪令勻,空心飲之,每旦一服。(《圣惠方》)
?、拗沃T風眩運,益精髓,壯脾胃:薯蕷粉,同曲米釀酒;或同山茱萸、五味子、人參諸藥浸酒煮飲。(《綱目》山藥酒)
⑦治小便多,滑數(shù)不禁:白茯苓(去黑皮),干山藥(去皮,白礬水內(nèi)湛過,慢火焙干用之)。上二味,各等分,為細末,稀米飲調(diào)服。(《儒門事親》)
?、嘀翁禋獯保荷剿帗v爛半碗,入甘蔗汁半碗,和勻,頓熱飲之。(《簡便單方》)
⑨治腫毒:山藥,蓖麻子,糯米為一處,水浸研為泥,敷腫處。(《普濟方》)
?、庵雾椇蠼Y(jié)核,或赤腫硬痛:生山藥一挺(去皮),蓖麻子二個。同研貼之。(《救急易方》)
?、现稳轳苯Y(jié)塊及諸痛日久,堅硬不潰:鮮山藥和芎藭、白糖霜共搗爛涂患處。涂上后奇癢不可忍,忍之良久漸止。(《本經(jīng)逢原》)
?、兄蝺霪彛荷剿幧僭S,于新瓦上磨為泥,涂瘡口上。(《儒門事親》)
1.李杲:仲景八味丸用干山藥,以其涼而能補也。亦治皮膚干燥,以此物潤之。
2.《醫(yī)經(jīng)溯洄集》:干山藥,雖獨入手太陰經(jīng),然其功亦能強陰,且手太陰為足少陰之上原,原既有滋,流豈無益。
3.《本草正》:山藥,能健脾補虛,滋精固腎,治諸虛百損,療五勞七傷。第其氣輕性緩,非堪專任,故補脾肺必主參、術,補腎水必君茱、地,澀帶濁須破故同研,固遺泄仗菟絲相濟。諸丸固本丸藥,亦宜搗末為糊??傊晕度崛酰捎昧ψ羰?。
4.《藥品化義》:山藥,溫補而不驟,微香而不燥,循循有調(diào)肺之功,治肺虛久嗽,何其穩(wěn)當。因其味甘氣香,用之助脾,治脾虛腹瀉,怠惰嗜臥,四肢困倦。又取其甘則補陽,以能補中益氣,溫養(yǎng)肌肉,為肺脾二臟要藥。土旺生金,金盛生水,功用相仍,故六味丸中用之治腎虛腰痛,滑精夢遺,虛怯陽痿。但性緩力微,劑宜倍用。
5.《本草求真》:山藥,本屬食物,古人用入湯劑,謂其補脾益氣除熱。然氣雖溫而卻平,為補脾肺之陰,是以能潤皮毛、長肌肉,不似黃芪性溫能補肺陽,白術苦燥能補脾陽也。且其性澀,能治遺精不禁,味甘兼咸,又能益腎強陰,故六味地黃丸用此以佐地黃。然性雖陰而滯不甚,故能滲濕以止泄瀉。生搗敷癰瘡,消腫硬,亦是補陰退熱之意。至云補陽消腫,補氣除滯,理雖可通,語涉牽混,似非正說。至入湯劑以治火虛危癥,難圖近功,必多用之方愈,以其秉性和緩故耳。入滋陰藥中宜生用,入補脾宜炒黃用。
別名:靈芝草、菌靈芝、靈芝。
性味:甘,平。
歸經(jīng):歸心、肺、肝、腎經(jīng)。
入藥部位:本品為多孔菌科真菌赤芝或紫芝的干燥子實體。
形態(tài)特征:赤芝:外形呈傘狀,菌蓋腎形、半圓形或近圓形,直徑10~18cm,厚1~2cm。皮殼堅硬,黃褐色至紅褐色,有光澤,具環(huán)狀棱紋和輻射狀皺紋,邊緣薄而平截,常稍內(nèi)卷。菌肉白色至淡棕色。菌柄圓柱形,側(cè)生,少偏生,長7~15cm,直徑1~3.5cm,紅褐色至紫褐色,光亮。孢子細小,黃褐色。氣微香,味苦澀。
紫芝:皮殼紫黑色,有漆樣光澤。菌肉銹褐色。菌柄長17~23cm。
栽培靈芝:子實體較粗壯、肥厚,直徑12~22cm,厚1.5~4cm。皮殼外常被有大量粉塵樣的黃褐色孢子。
內(nèi)服:煎湯,10-15g;研末,2-6g;或浸酒。
炮制: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篩去砂土。
功用:補氣安神,止咳平喘。
主治:用于眩暈不眠,心悸氣短,虛勞咳喘。
實證慎服?!侗静萁?jīng)集注》:“惡恒山。畏扁青、茵陳蒿。”
1.《別錄》:“赤芝生霍山。”“紫芝生高夏山谷。六芝皆無毒。六月、八月采。”
2.《新修本草》:“五芝,《經(jīng)》云:皆以五色生于五岳。諸方所獻,白芝未必華山,黑芝又非常岳,且芝多黃白,稀有黑青者。然紫芝最多,非五芝類。但芝自難得,縱獲一二,豈得終久服耶?”
性味:辛、微苦,溫。
歸經(jīng):歸脾、腎、心經(jīng)。
入藥部位:為五加科植物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 (Rupr. et Maxim.) Harms 的干燥、根及根莖或莖。
形態(tài)特征:本品根莖呈結(jié)節(jié)狀不規(guī)則圓柱形,直徑1.4~4.2cm。根呈圓柱形,多扭曲,長3.5~12cm,直徑0.3~1.5cm。表面灰褐色或黑褐色,粗糙,有細縱溝及皺紋,皮較薄,有的剝落,剝落處呈灰黃色。質(zhì)硬,斷面黃白色,纖維性。有特異香氣,味微辛,稍苦、澀。
內(nèi)服:煎湯,6-15g;或入丸、散;泡酒。
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或鮮品搗敷。
功效:益氣健脾,補腎安神。
主治:用于脾腎陽虛,體虛乏力,食欲不振,腰膝酸痛,失眠多夢。
陰虛火旺者慎服。
別名:七葉膽、小苦藥、公羅鍋底、落地生、遍地生根。
性味:苦,寒。
入藥部位:葫蘆科絞股藍屬植物絞股藍Gynostemma pentaphyllum (Thunb.)Makino,以根狀莖入藥。
內(nèi)服:煎湯,15-30g,研末,3-6g;或泡茶飲。
外用:適量,搗爛涂擦。
功效:清熱解毒,止咳祛痰。
主治:用于慢性支氣管炎,傳染性肝炎,腎炎炎,胃腸炎。
小鼠灌服絞股藍水提浸膏(GP)10,000mg/kg,72小時內(nèi)無死亡,腹腔注射GP的半數(shù)致死量為2862.5mg/kg。小鼠灌服絞股藍浸膏(含GPs約20%)的半數(shù)致死量為4.5g/kg,不同產(chǎn)地的絞股藍總甙Ⅰ和總甙Ⅱ給小鼠腹腔注射半數(shù)致死量分別為899.50-1051.32mg/kg和1743.25-2049.11mg/kg。另有報道,小鼠腹腔注射GPs的半數(shù)致死量為755mg/kg,口服無毒性。大鼠腹腔注射絞股藍粗提物半數(shù)致死量為1850mg/kg,經(jīng)口服用10g/kg未見毒性。每日喂服8g/kg,連續(xù)1個月,一般情況、體重增長、進食量、血、尿常規(guī)和病理組織學檢查均未發(fā)現(xiàn)異常。
別名:薔薇紅景天,掃羅瑪布爾(藏名)。
性味:味甘、苦,性平。
歸經(jīng):歸肺、心經(jīng)。
入藥部位:為景天科大花紅景天的干燥根和根莖。
形態(tài)特征:大花紅景甜的根莖呈圓柱形,粗短,略彎曲,少數(shù)有分枝,長5~500px,直徑2.9~112.5px。表面棕色或褐色,粗糙有褶皺,剝開外表皮有一層膜質(zhì)黃色表皮且粉紅色花紋,宿存部分老花莖,花莖基部被三角形或卵形膜質(zhì)鱗片,節(jié)間不規(guī)則,斷面粉紅色至紫紅色,有一環(huán)紋,質(zhì)輕,疏松。主根呈圓柱形,粗短,長約500px,上部直徑約37.5px,側(cè)根長10~750px;斷面橙紅色或紫紅色,有時具裂隙。氣芳香,味微苦澀、后甜。
用法:水煎服,3~6g。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diào)敷。
炮制:除去根須、雜質(zhì),切片,干燥。
功效:益氣活血,通脈平喘。
主治:用于氣虛血瘀,胸痹心痛,中風偏癱,倦怠氣喘。
1、治痢疾:紅景天、朱砂、蝎子七、索骨丹、石榴皮各6g,水煎服。(《中醫(yī)藥大辭典》下冊)
2、吐血:紅景天、朱砂七、蝎子七、索骨丹、石榴皮各6g,水煎服。(《中醫(yī)藥大辭典》下冊)
《中藥大辭典》記載:紅景天“性寒,味甘澀?;钛寡宸沃箍?。治咳血,咯血,肺炎咳嗽。”
別名:甜草根、紅甘草、粉甘草、粉草、皮草、棒草。
性味:味甘,性平。
歸經(jīng):歸心、肺、脾、胃經(jīng)。
入藥部位: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脹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和根莖。
形態(tài)特征:根呈圓柱形,長25~lOOcm,直徑0.6~3.5cm。外皮松緊不一。表面紅棕色或灰棕色,具顯著的縱皺紋、溝紋、皮孔及稀疏的細根痕。質(zhì)堅實,斷面略顯纖維性,黃白色,粉性,形成層環(huán)明顯,射線放射狀,有的有裂隙。根莖呈圓柱形,表面有芽痕,斷面中部有髓。氣微,味甜而特殊。
用法:2~10g。
炮制: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曬干。
功效: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diào)和諸藥。
主治:用于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不宜與海藻、京大戟、紅大戟、甘遂、芫花同用。
治臟躁,癔癥:甘草15g,大棗30g,浮小麥12g,水煎服。(《金匱要略》甘麥大棗湯)
別名:棗、紅棗、棗子。
性味:甘,溫。
歸經(jīng):歸脾、胃經(jīng)。
入藥部位:棗Ziziphus jujuba Mill. var. inermis (Bunge) Rehd. 的干燥成熟果實。
形態(tài)特征:本品呈橢圓形或球形,長2~3.5cm,直徑1.5~2.5cm。表面暗紅色,略帶光澤,有不規(guī)則皺紋?;堪枷?,有短果梗。外果皮薄,中果皮棕黃色或淡褐色,肉質(zhì),柔軟,富糖性而油潤。果核紡錘形,兩端銳尖,質(zhì)堅硬。氣微香,味甜。
用法:6~15g。
炮制:除去雜質(zhì),洗凈,曬干。用時破開或去核。
功效:補中益氣,養(yǎng)血安神。
主治:用于脾虛食少,乏力便溏,婦人臟躁。
凡有濕痰、積滯,齒病、蟲病者,均不相宜。
?、佟夺t(yī)學入門》:“心下痞,中滿嘔吐者忌之。多食動風,脾反受病。”
②《本草經(jīng)巰》:“小兒疳病不宜食,患痰熱者不宜食。”
?、邸侗静輩R言》:“胃痛氣閉者,蛔結(jié)腹痛及一切諸蟲為病者,咸忌之。”
?、堋端柘⒕语嬍匙V》:“多食患脹泄熱渴,最不益人。凡小兒、產(chǎn)后及溫熱、暑濕諸病前后,黃疸、腫脹并忌之。”
?、僦纹⑽笣窈?,飲食減少,長作泄瀉,完谷不化:白術四兩,干姜二兩。雞內(nèi)金二兩,熟棗肉半斤。上藥四味,白術、雞內(nèi)金皆用生者,每味各自軋細、焙熟,再將干姜軋細,共和棗肉,同搗如泥,作小餅,木炭火上炙干,空心時,當點心,細嚼咽之。(《醫(yī)學衷中參西錄》益脾餅)
②治反胃吐食:大棗一枚(去核),班蝥一枚(去頭翅)入內(nèi)喂熱,去蝥,空心食之,白湯下。(《綱目》)
?、垩a氣:大南棗十枚,蒸軟去核,配人參一錢,布包,藏飯鍋內(nèi)蒸爛,搗勻為丸,如彈子大,收貯用之。(《醒園錄》棗參丸)
?、苤沃酗L驚恐虛悸,四肢沉重:大棗七枚(去核),青粱粟米二合。上二味以水三升半,先煮棗取一升半,去滓,投米煮粥食之。(《圣濟總錄》補益大棗粥)
?、葜螊D人臟躁,喜悲傷,欲哭,數(shù)欠伸:大棗十枚,甘草三兩,小麥一升。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金匱要略》甘麥大棗湯)
?、拗慰龋盒尤室话俣叮ㄈテぜ?,熬),豉一百枚(熬令干),干棗四十枚(去核)。上三味臺搗如泥,丸如杏核,含咽令盡。日七、八度,盡,更作。(盂詵《必效方》)
⑦治懸飲: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上三味搗篩,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棗十枚,取八合,去渣,納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匕,平日溫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錢。得快利之后,糜粥自養(yǎng)。(《金匱要略》十棗湯)
⑧治虛勞煩悶不得眠:大棗二十枚,蔥白七莖。上二味,以水三升,煮一升,去滓頓服。(《千金方》)
⑨治肺疽吐血并妄行:紅棗(和核燒存性)、百藥煎(煅)各等分。為細末,每服二錢,米湯調(diào)下。(《三因方》二灰散)
⑩治卒急心痛:烏梅一個,棗二個,杏仁七個。一處搗,男用酒、女用醋送下。(《海上方》)
⑾治非血小板減少性紫瘢:紅棗,每天吃三次,每次10只,至紫瘢全部消退為止。一般每人約需紅棗一至二斤。(《上海中醫(yī)藥》(4):22,1962)
?、兄巫唏R牙疳:棗(去核、包信石,燒)、黃柏。同為末,布患處。(《海上方》)
⒀治諸瘡久不瘥:棗膏三升,水三斗,煮取一斗半,數(shù)洗取愈。(《千金方》》
?、抑物L沿爛眼:大黑棗二十個(去核),明礬末五分,和棗肉搗成膏,濕紙包,火內(nèi)煨二刻,取出,去紙,水二碗,將棗膏煎湯,去渣,將湯洗眼。(《本草匯言》眼科方)
別名:蜂糖、蜜糖。
性味:甘,平。
歸經(jīng):歸肺、脾、大腸經(jīng)。
入藥部位:為蜜蜂科昆蟲中華蜜蜂 Apis cerana Fabricius或意大利蜂APis mellifera Linnaeus所釀的蜜。
形態(tài)特征:本品為半透明、帶光澤、濃稠的液體,白色至淡黃色或橘黃色至黃褐色,放久或遇冷漸有白色顆粒狀結(jié)晶析出。氣芳香,味極甜。
內(nèi)服:沖調(diào),0.3~1兩;或入丸劑、膏劑。
外用:涂局部。
炮制:取純凈的蜂蜜,用文火熬煉,過濾去沫。
功效:補中,潤燥,止痛,解毒。
主治:用于脘腹虛痛,肺燥干咳,腸燥便秘;外治瘡瘍不斂,水火燙傷。
痰濕內(nèi)蘊、中滿痞脹及腸滑泄瀉者忌服。
《本草經(jīng)疏》:“石蜜,生者性寒滑,能作泄,大腸氣虛,完谷不化者不宜用,嘔家酒家不宜用,中滿蠱脹不宜用,濕熱腳氣不宜用。”
①治咳嗽:白蜜一斤,生姜二斤(取汁)。上二味,先秤銅銚,知斤兩訖,納蜜復秤知數(shù),次納姜汁,以微火煎令姜汁盡,惟有蜜斤兩在,止。旦服如棗大,含一丸,日三服。禁一切雜食。(《千金方》)
?、谥紊蠚饪人?,喘息,喉中有物,唾血:杏仁、生姜汁各二升,糖、蜜各-升,豬膏二合。上五味,先以豬膏煎杏仁黃,出之,以紙拭令凈,搗如膏,合姜汁、蜜、糖等,合煎令可丸。服如杏核一枚,日夜六、七服,漸漸加之。(《千金方》)
?、壑侮柮鞑?,自汗出,若發(fā)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nèi)竭,雖鞕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食蜜七合。于銅器內(nèi),微火煎,當須凝如飴狀,攪之勿令焦著,欲可丸,并手捻作鋌,令頭銳,大如指,長二寸許,當熱時急作,冷則鞕。以納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時乃去之。(《傷寒論》)
?、苤胃哐獕?,慢性便秘:蜂蜜一兩八錢,黑芝麻一兩五錢。先將芝麻蒸熟搗如泥,攪入蜂蜜,用熱開水沖化,一日二次分服。(《現(xiàn)代實用中藥》)
?、葜挝讣笆改c潰瘍:蜂蜜一兩八錢,生甘草三錢,陳皮二錢。水適量,先煎甘草、陳皮去渣,沖入蜂蜜。一日三次分服。(《現(xiàn)代實用中藥》)
⑥治蛔蟲病,吐涎心痛,發(fā)作有時,毒藥不止:甘草二兩,粉一兩重,蜜四兩。上三味,以水三升,先煮甘草取二升,去滓,納粉、蜜,攪令和,煎如薄粥,溫服一升,瘥即止。(《金匱要略》甘草粉蜜湯)
?、咧勿勰[惡毒:生蜜與隔年蔥研膏,先刺破涂之,如人行五里許,則疔出,后以熱醋湯洗去。(《濟急仙方》)
?、嘀慰诏彛好劢笄嗳~含之。(《藥性論》)
⑨治男子陰瘡:蜜煎甘草末,涂之。(《肘后方》)
?、庵味化彴W甚,誤搔成瘡,及瘡痂欲落不落者:白蜜不拘多少,涂于瘡上,其痂自落,且無疤痕,亦不臭穢。(《普濟方》百花膏)
?、现物L疹,風癬:沙蜜一斤,糯飯一斤,面曲五兩,熟水五升,同入瓶內(nèi)封七日成酒,尋以蜜入酒代之,亦良。(《綱目》蜜酒)
?、兄螣嵊蜔馔矗喊酌弁恐?。(《梅師集驗方》)
?、阎西喊酌酆蛙蜍撸可?。(《補缺肘后方》)
?、医鉃躅^毒:白蜂蜜每次一至四湯匙,溫開水沖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①《綱目》:“蜂蜜,其入藥之功有五:清熱也,補中也,解毒也,潤燥也,止痛也。生則性涼,故能清熱;熟則性溫,故能補中;甘而和平,故能解毒;柔而濡澤,故能潤燥;緩可以去急,故能止心腹肌肉瘡瘍之痛;和可以致中,故能調(diào)和百藥而與甘草同功。張仲景治陽明結(jié)燥,大便不通,蜜煎導法,誠千古神方也。”
②《本草經(jīng)疏》:“石蜜,其氣清和,其味純甘,施之精神氣血,虛實寒熱,陰陽內(nèi)外諸病,罔不相宜。《經(jīng)》曰:里不足者,以甘補之。”“同蘆根汁、梨汁、人乳、牛羊乳、童便,治噎膈大便燥結(jié),用此潤之,有痰加竹瀝。煉熟和諸丸藥及膏子,主潤五臟,益血脈,調(diào)脾,胃,通三焦。涂火灼瘡能緩痛。”
③《藥品化工》;“蜂蜜采百花之精,味甘主補,滋養(yǎng)五臟,體滑主利,潤澤三焦。如怯弱咳嗽不止,精血枯槁,肺焦葉舉,致成肺燥之癥,寒熱均非,諸藥鮮效,用老蜜日服兩許,約月未有不應者,是燥者潤之之義也。生用通利大腸,老年便結(jié),更宜服之。”
性味:味苦、澀,性平。
歸經(jīng):歸脾、肝經(jīng)。
入藥部位:為金縷梅科植物牛鼻栓Fortunearia sinensis Rehd. et Wils. 的枝葉或根。
形態(tài)特征:莖枝圓柱形,長短及粗細不一,表面褐色或灰褐色,有稀疏的圓形皮孔,小枝密生星狀毛。葉多皺縮,完整葉片展平后倒卵狀橢圓形,基部稍偏斜,長6-16cm,寬3-9cm,葉片下面、葉脈及葉柄均有星狀毛,邊緣有鋸齒。氣微,味微苦、澀。
內(nèi)服:煎湯,10-24g;大劑量單用60-90g。
外用:適量,搗爛敷。
炮制:枝葉春、夏季采摘,曬干;根全年可采,洗凈,曬干。
功效:益氣,止血。
主治:用于氣虛勞傷乏力,創(chuàng)傷出血。
1、治氣虛乏力:(牛鼻栓)枝葉15-30g,水煎服;或根60-90g,水煎,沖黃酒、紅糖服。
2、治刀傷出血:(牛鼻栓)鮮葉適量,搗爛敷患處。(1-2方出自《浙江藥用植物志》)
1、《天目山藥用植物志》:“治勞傷乏力。”
2、《浙江天目山藥植志》:“治勞傷乏力:牛鼻栓根二至三兩。水煎,沖黃酒、紅糖,早、晚飯前各服一次。”
別名:柰(《說文》),頻婆(《廣志》),柰子(《千金·食治》),平波(《飲膳正要》),超凡子、天然子(《滇南本草》)。
性味:甘,涼。
入藥部位:為薔薇科植物蘋果的果實。
形態(tài)特征:本品為梨形或扁球形,青色、黃色或紅色,直徑5-10cm,或更大,頂部及基部均凹陷;外皮薄,革質(zhì)、果肉肉質(zhì),內(nèi)果皮堅韌,分為5室,每室有種子2枚。氣清香,味甜、微酸。
內(nèi)服:生食、搗汁或熬膏。
外用:搗汁涂。
功效:生津,潤肺,除煩,解署,開胃,醒酒。
主治:主津少口渴,脾虛泄瀉,食后腹脹,飲酒過度。
《名醫(yī)別錄》:多食令人腫脹,病人尤甚。
1.《滇南本草》:蘋果燉膏名玉容丹,通五臟六腑,走十二經(jīng)絡,調(diào)營衛(wèi)而通神明,解瘟疫而止寒熱。
2.《千金·食治》:益心氣。
3.孟詵:主補中焦諸不足氣,和脾;卒患食后氣不通,生搗汁服之。
4.《飲膳正要》:止渴生津。
5.《滇南本草》:燉膏食之生津。
6.《滇南本草圖說》:治脾虛火盛,補中益氣。同酒食治筋骨疼痛。搽瘡紅暈可散。
7.《醫(yī)林纂要》:止渴,除煩,解暑,去瘀。
8.《隨息居飲食譜》:潤肺悅心,生津開胃,醒酒。
性味:味甘,性平,無毒。
歸經(jīng):入脾、肺二經(jīng)。
入藥部位:為白沙糖煎煉而成的冰塊狀結(jié)晶。
內(nèi)服:入湯,10-15g;或含化;或入丸、膏劑。
功效:健脾和胃;潤肺止咳。
主治:主脾胃氣虛;肺燥咳嗽;或痰中帶血。
?、僦梧淇诹。罕俏邋X,烏梅一個。濃煎頻呷。(《隨息居次食譜》)
?、谥涡何茨芄仁?,久瘧不瘳:濃煎冰糖湯服。(《隨息居飲食譜》)
《本經(jīng)逢原》:世言糖性濕熱,多食令人齒NI生疳。近見患口疳者,細嚼冰糖輒愈,取其達疳以磨濕熱凝滯也。又暴得咳嗽,吐血乍止,以冰糖與燕窩菜同煮連服,取其平補肺胃,而無止截之患也。惟胃中有痰濕者,令人欲嘔,以其甜膩戀膈故也。
別名:鵓鴿、飛奴。
性味:咸,平。
歸經(jīng):歸肺、肝、腎經(jīng)。
入藥部位:為鳩鴿科動物原鴿Columba livia Gmelin家鴿Columba livia domestica Linnaeus巖鴿Columba rupestris Pallas的肉。
內(nèi)服:煮食,適量。
功效:滋腎益氣,祛風解毒,調(diào)經(jīng)止痛。
主治:用于虛羸,婦女血虛經(jīng)閉,消渴,久瘧,麻疹,腸風下血,惡瘡,疥癬。
《食療本草》:“雖益人,緣恐食多減藥力。”
1、治消渴,飲水不知足:白花鴿一只,切作小臠,以土蘇煎,含之咽汁。(《食醫(yī)心鏡》)
2、治麻疹、猩紅熱、神昏:鴿子1個,剖腹貼患兒胸前,繃帶包扎。(《吉林中草藥》)
《中國動物藥》:“益氣解毒,祛風和血,調(diào)經(jīng)止痛。治麻疹,猩紅熱、惡瘡,疥癬,婦女血虛經(jīng)閉,久病體虛等癥。”
別名:陽芋、山藥蛋、洋番薯、土豆、洋芋、山洋芋、地蛋、洋山芋、荷蘭薯、薯仔、茨仔。
性味:味甘;性平。
入藥部位:為茄科植物馬鈴薯的塊莖。
形態(tài)特征:塊莖扁球形或長圓形,直徑3-10cm,表面白色或黃色,節(jié)間短而不明顯,側(cè)芽著生于凹隱的”芽眼“內(nèi),一端有短莖基或莖痕。質(zhì)硬,富含淀粉。氣微、味淡。
內(nèi)服:適量,煮食或煎湯。
外用:適量,磨汁涂。
炮制:夏、秋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功效:和胃健中;解毒消腫。
主治:主胃痛;痄肋;癰腫;濕疹;燙傷。
發(fā)芽的馬鈴薯,帶青色的塊根肉中含很小量的茄堿,對人體不致有害,但在某些情況下(儲藏并不增加含量),茄堿含量可較正常增高4-5倍,甚至超過0.4g/kg,而0.2g游離茄堿即可產(chǎn)生典型的皂堿毒反應。癥狀雖嚴重,但不致死亡。有報告小孩服用發(fā)綠的馬鈴薯,發(fā)生嚴重胃腸炎而死亡者。
別名:鯦、當魱、瘟魚、箭魚、三黎、時魚、鰣刺、三耒。
性味:味甘,性平。
歸經(jīng):歸脾、肺經(jīng)。
入藥部位:為鯡科動物鰣魚Macrura reevesii (Richardson)的肉或全體。
內(nèi)服:適量,煮食。
外用:適量,蒸油涂。
炮制:春末夏初捕撈,捕撈后,剖腹去內(nèi)臟,鮮用或曬干。
功效:健脾補肺,行水消腫。
主治:用于虛勞,久咳,水腫。
治陰虛體倦,四肢酸軟無力:鰣魚1條去內(nèi)臟,酌加姜、蔥、鹽、蒸食。(《中國動物藥》)
不宜多食、久食。
《中國藥用海洋生物》:“滋補強壯。用于燙傷、燒傷。”
性味:甘、咸,平。
入藥部位:為鳩鴿科動物原鴿Columba livia Gmelin家鴿Columba livia domestica Linnaeus產(chǎn)的卵。
內(nèi)服:煮食,適量。
功效:補腎益氣,解瘡痘毒。
主治:用于瘡疥痘疹。
預防麻疹:鴿蛋2個,煮食,麻疹流行時期,可連服6-10個,每日服2個。(《吉林中草藥》)
《醫(yī)林篆要·藥性》:“可稀痘毒,能補心,去瘀血,生新血,兼解伏毒。”
別名:鱖豚、水豚、石桂魚、蘮魚、錦鱗魚、桂魚、鯚魚、鰲花魚、母豬殼。
性味:味甘,性平。
歸經(jīng):歸脾,胃經(jīng)。
入藥部位:為鮨科動物鱖魚Sinipercachuatsi (Basilewsky)的肉。
形態(tài)特征:體側(cè)扁,較高,背部隆起。頭側(cè)扁,口大,略傾斜,下頜突出。側(cè)線鱗121-128,背鰭Ⅻ-13-15,臀鰭Ⅲ-9-11。體色棕黃,背部橄欖色,腹部灰白。體側(cè)及各鰭的軟鰭部分,皆有大形黑色斑點。由吻端穿過眼徑有一條黑紋。
內(nèi)服:蒸食,適量;或燒存性,研末,酒調(diào)服。
炮制:春,秋季捕撈。捕撈后,除去鱗片及內(nèi)臟,洗凈,鮮用或曬干。
功效:補氣血,益脾胃。
主治:用于虛勞嬴瘦,脾胃虛弱,腸風便血。
治小兒斑痘不出:臘八日收鱖魚燒存性,研細,用酒調(diào)服。(《調(diào)燮類編》)
寒濕病者慎食。
《綱目》:“鱖,小者味佳,至三五斤者不美。李鵬飛《延壽書》云:鱖,鰭刺凡十二,以應十二月。誤鯁害人,惟橄欖核磨水可解,蓋魚畏橄欖故也。”
性味:味甘,性平。
歸經(jīng):歸脾、肺經(jīng)。
入藥部位:為鴨科動物家鵝Anser cygnoides orientalis(L.)的肉。
內(nèi)服:適量,煮熟,食肉或湯汁。
炮制:四季均可宰殺,冬季最好,除去羽毛及內(nèi)臟,取肉鮮用。
功效:益氣補虛,和胃止渴。
主治:虛羸,消渴。
1、治糖尿病:鵝肉100g,熟地、葛根、淮山藥各30g,花粉、蓮肉、扁豆各15g,水煎,去藥渣,飲湯食鵝肉,每日1料。
2、食欲不振:鵝肉200g,料酒、精鹽、大料各適量,一起煮湯食用。
3、治陰虛發(fā)熱、手足心熱、腰腿乏力、健忘:鵝肉500g,魚鰾40g,煮熟用精鹽、味精調(diào)味食用。
濕熱內(nèi)蘊者禁食。
1、《食療本草》:“不可多食,令人易霍亂。亦發(fā)痼疾。”
2、《飲食須知》:“多食令人生瘡疥,患腫毒者勿食,火熏者尤毒,虛火咳嗽者勿食”
1、從鵝肉藥性異歧論其效用機理:李時珍:“鵝,氣味俱厚,發(fā)風發(fā)瘡。”“而本草謂其性涼利五臟,韓懋《醫(yī)通》謂其疏風,豈其然哉?若夫止渴,凡發(fā)胃氣者,皆能生津,豈獨止渴者便曰性涼乎?參苓白術散乃治渴要藥,何嘗寒涼耶?”(《綱目》)
2、《綱目》:“師曠《禽經(jīng)》云:‘腳近臎者能步’,鵝,鶩是也。又云:‘鵝伏卵則逆月’,謂向月取氣助卵也。性能啖蛇及蚓,制射工,故養(yǎng)之能辟蟲虺,或言鵝性不食生蟲者,不然。”
別名:豬(《爾雅》),又名:豕(《詩經(jīng)》),豨(《莊和),豚(《周禮》),彘(《爾雅》)。
性味:甘咸,平。
歸經(jīng):入脾、胃、腎經(jīng)。
入藥部位:為豬科動物豬的肉。
內(nèi)服:煮湯飲。
外用:敷貼。
功效:滋陰,潤燥。
主治:治熱病傷津,消渴羸瘦,燥咳,便秘。
濕熱痰滯內(nèi)蘊者慎服。
?、佟侗静萁?jīng)集注》:“服藥有巴豆,勿食豬肉。”
?、凇兜崮媳静荨罚?ldquo;反烏梅、大黃等。”
③《綱目》:“反烏梅、桔梗、黃連、胡黃連,犯之令人瀉利;及蒼耳,令人動風。合百花菜、吳茱萸食,發(fā)痔疾。”
④《本經(jīng)逢原》:“助濕生痰。”
?、僦我咦C邪火巳衰,津不能回者:鮮豬肉數(shù)斤,切大塊,急火煮渭湯,吹凈浮油,恣意涼飲,乃急救津液之無上妙品。(《溫熱經(jīng)緯》)
②治液干難產(chǎn),津枯血奪,火灼燥渴,干嗽便秘:豬肉煮湯,吹去油飲。(《隨息居飲食譜》)
?、壑涡夯鸬ぃ贺i肉切片貼之。(《綱目》)
1.《本草備要》:豬肉,其味雋永,食之潤腸胃,生精液,豐肌體,澤皮膚,固其所也,惟多食則助熱生痰,動風作濕,傷風寒及病初愈人為大忌耳。諸家(食忌)之說,稽之于古則無征,試之于人則不驗,徒令食忌不足取信于后世。傷寒忌之者,以其補肌固表,油膩纏粘,風邪不能解散也。病初愈忌之者,以腸胃久枯,難受肥濃厚味也。又按豬肉生痰,惟鳳痰、濕痰、寒痰忌之,如老人燥痰干咳,更須肥濃以滋潤之,不可執(zhí)泥于豬肉生痰之說也。
2.《別錄》:豬肉,療狂病。
3.《千金·食治》:宜腎,補腎氣虛竭。頭肉,補虛乏氣力,去驚癇,寒熱,五癃。
4. 孟詵:頭,主五痔。
5.《本經(jīng)逢原》:精者補肝益血。
6.《隨息居飲食譜》:豬肉,補腎液,充胃汁,滋肝陰,潤肌膚,利二便,止消渴,起尪羸。
性味:甘,溫。
歸經(jīng):入脾、胃經(jīng)。
入藥部位:為雉科動物家雞的肉。
內(nèi)服:煮食或燉汁。
功效:溫中,益氣,補精、添髓。
主治:治虛勞羸瘦,中虛胃呆食少,泄瀉,卞痢,消渴,水腫,小便頻數(shù),崩漏,帶下,產(chǎn)后乳少,病后虛弱。
?、僦畏e勞虛損,或大病后不復:烏雌雞一頭,治如食法,以生地一斤(切),飴糖二升,納雞腹內(nèi),急縛,銅器貯甑中,蒸五升米久,須臾取出。食肉飲汁,勿啖鹽。三月三度作之。并止盜汗。(《姚僧坦集驗方》)
?、谥翁撊鮿趥母剐皻猓簽跣垭u一只(挦洗凈,切作決于),陳皮一錢(去白),良姜一錢,胡椒二錢,草果兩個。以蔥、醋、醬相和,入瓶內(nèi)封口,令煮熟,空腹食。(《飲膳正要》)
③治五噎飲食不下,胸膈妨塞,瘦弱無力:黃雌雞一只(去毛、腸)炒作臛。面半斤,桂心末一分,赤茯苓一分(末)。上以桂心等末和面溲作索餅,于豉汁中煮,入睡食之。(《圣惠方》黃雌雞臛索餅)
?、苤畏次福悍疵u一只,煮爛去骨,入人參、當歸、食鹽各半兩,再同煮爛,食之至盡。(《乾坤生意》)
?、葜沃酗L濕痹,五緩六急,骨中疼痛,不能踏地:烏雌雞一只煮熟,以豉汁、姜、椒、蔥、醬調(diào)稱作羹,空心食之。(《圣惠方》烏雌雞羹)
⑥治腎虛耳聾:烏雄雞一只,治凈,以無灰酒三升,煮熟,乘熱食之,三、五只效。(《綱目》)
凡實證、邪毒未清者不宜食。
?、佟夺t(yī)林纂要》:“肥膩壅滯,有外邪者皆忌食之。”
?、凇峨S息居飲食譜》:“多食生熱動風。”
1.《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丹雄雞:主女人崩中漏下,赤白沃,補虛溫中,止血,殺毒。黑雌雞:主風寒濕痹,安胎。
2.《名醫(yī)別錄》:丹雄雞:主久傷乏瘡。白雄雞:主下氣,療狂邪,安五臟,傷中,消渴。黃雌雞:主傷中,消渴,小便數(shù)不禁,腸僻泄利,補益五臟,續(xù)絕傷,療勞,益氣力。烏雄雞:主補中止痛。
3.孟詵:黃雌雞:主腹中水癖、水腫,補丈夫陽氣,治冷氣。瘦著床者,漸漸食之。醋煮空腹食之,治久赤白痢。
4.《食療本草》:黑雌雞:治反胃,腹痛,?折骨疼,乳癰。安胎。
5.《本草拾遺》:白雞:利小便,去丹毒風。
6.《日華子本草》:黃雌雞:止勞劣,添髓補精,助陽氣,暖小腸,止泄精,補水氣。黑雌雞:安心定志,治血邪,破心中宿血及癰疽排膿,補心血,補產(chǎn)后虛贏,益色助氣。
7.《飲膳正要》:黑雌雞:療乳難。
8.《本草綱目》:泰和老雞:內(nèi)托小兒痘瘡。
別名:竹蓐、竹肉、竹菰、竹蕈。
性味:味甘、微苦,性涼。
歸經(jīng):歸肺、肝經(jīng)。
入藥部位:為鬼筆科竹蓀屬真菌竹蓀Dictyophora indusiata(Vent.exPers.)Fisch.、短裙竹蓀D. duplicata (Bosch) Fisch的子實體。
內(nèi)服:煎湯,10-30g。
炮制: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
功效:補氣養(yǎng)陰,潤肺止咳,清熱利濕。
主治:肺虛熱咳,喉炎,痢疾,白帶,高血壓病,高血脂癥
治高血壓:竹蓀15g,將其按照制劑規(guī)范制成沖劑。每日10g,每日3次,沖服。7天為1個療程。(《高血壓良方妙法》)
《菌譜》:“生竹根,味極甘,當與筍通譜,而菌為北阮矣。”
別名:蹲鴟、芋魁、芋根、土芝、芋奶、芋渠、狗爪芋、百眼芋頭、芋艿、毛芋、水芋。
性味:味辛、甘,性平。
歸經(jīng):歸胃經(jīng)。
入藥部位:為天南星科芋屬植物芋Colcasia esculenta(L.)Schott的根莖。
形態(tài)特征:根莖呈橢圓形、卵圓形或圓錐形,大小不一。有的頂端有頂芽,外表面褐黃色或黃棕色,有不規(guī)則的縱向溝紋,并可見點狀環(huán)紋,環(huán)節(jié)上有許多毛須,或連成片狀,外皮栓化,易撕裂。橫切面類白色或青白色,有粘性,質(zhì)硬。氣特異,味甘微澀,嚼之有粘性。
內(nèi)服:煎湯,60-120g;或入丸、散。
外用:適量,搗敷或醋磨涂。
炮制:秋季采挖,去凈須根及地上部分,洗凈,鮮用或曬干。
功效:健脾補虛,散結(jié)解毒。
主治:用于脾胃虛弱,納少乏力,消渴,瘰疬,腹中癖塊,腫毒,贅疣,雞眼,疥癬,燙火傷。
1、《本草經(jīng)集注》:“生則有毒,薟不可食。”
2、《千金·食治》:“不可多食,動宿冷。”
3、《食療本草》:“久食令人虛勞無力。”
4、《紹興本草》:“多食善動風氣、痼疾;生者食之戟人,乃有小毒。”
5、《本草衍義》:“多食滯氣困脾。”
6、《本草求真》:“多食則不免有動氣發(fā)冷泄瀉,及難克化之弊矣。”
1、治瘰疬不論已潰未潰:香梗芋艿(揀大者)不拘多少。切片,曬干,研細末,用陳海蜇漂洗,大荸薺煎湯泛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g,陳海蜇皮、荸薺煎湯送下。(《中國醫(yī)學大辭典》芋艿丸)
2、治一切無名腫毒及諸毒:生芋頭一個,獨核肥皂一個,蔥白七個。同搗爛敷之,如干即換,過一周時,未成者即散,已成者略出膿血即愈。(《同壽錄》)
1、《新修本草》:“芋有六種:有青芋、紫芋、真芋、白芋、連禪芋、野芋。其青芋細長,毒多,初煮要須灰汁易水煮,熟乃堪食爾。白芋、真芋、連禪芋、紫芋,并毒少,正可蒸煮啖之,又宜冷啖,療熱止渴。其真、白、連禪三芋,兼肉作羹,大佳。蹲鴟之饒,蓋謂此也。”
2、《本草衍義》:“芋,所在有之,江、浙、二川者最大而長。京、洛者差圓小,而惟東、京西者佳,他處味不及也。當心出苗者為芋頭,四邊附芋頭而生者為芋子。八九月已后可食,至時掘出,置十數(shù)日,卻以好土勻埋,至春猶好。生則辛而涎,多食滯氣困脾。唐杜甫詩曰:園收芋栗不全貧者是此。以梗擦蜂蜇處,愈。”
別名:鯖、烏青、烏鯔、螺螄青、青鯇、烏鯇、青棒、銅青。
性味:味甘,性平。
歸經(jīng):歸肝經(jīng)。
入藥部位:為鯉科動物青魚Mylopharyngodon piceus(Richardson)的肉。
形態(tài)特征:體延長,前部略呈圓筒形,向后漸側(cè)扁,腹部圓,無腹棱。頭頂部寬平。吻鈍尖,口端位,呈弧形,下頜稍短。下咽齒1行,呈臼齒狀,齒面光滑涌。圓鱗,側(cè)線完整,側(cè)線鱗39-46。背鰭3,7-8,無硬刺,起點與腹鰭相對。臀鰭3,8-9,無硬刺。胸鰭下側(cè)位,不達腹鰭。腹鰭起點在背鰭第2分支鰭條下方,末端不達肛門。尾鰭深叉,上、下葉約等長。體背及體側(cè)上半部青黑色,腹部灰白,各鰭均呈黑灰色。
內(nèi)服:煮食,100-200g。
炮制:常年均可捕撈,捕得后,除去鱗鰭片及內(nèi)臟,洗凈,鮮用。
功效:化濕除痹,益氣和中。
主治:用于腳氣濕痹,腰腳軟弱,胃脘疼痛,痢疾。
治腳氣:青魚肉同韭白煮食。(《中國有毒魚類和藥用魚類》)
1、《日華子》:“不可同葵、蒜食之。”
2、《藥性纂要》:“服術人忌之。不可合生胡荽、豆藿同食。”
3、《本草求原》:“忌豆醬。”
1、崔禹錫《食經(jīng)》:“主血利,補中安腎氣。”
2、《食療本草》:“主腳氣煩悶,又和韭白煮食之,治腳氣腳弱,煩悶,益心力。”
3、《日華子》:“益氣力。”
4、《開寶本草》:“主腳氣濕痹。”
5、《四聲本草》:“療卒氣,止腹痛。治腳氣、腳弱、氣心痛。”
6、《本草求原》:“補肝利水。”
7、《醫(yī)林纂要·藥性》:“滋陰平肝,逐水,截瘧,治痢。”
8、《隨息居飲食譜》:“補氣養(yǎng)胃,除煩懣,化濕,祛風。”
9、《中國藥用植物志》:“主治瘧疾,血淋。”
別名:黃芽菜(《咸淳臨安志》),黃矮菜、花交菜(《戒庵漫筆》),大白菜、結(jié)球白菜(《廣州植物志》)。
性味:甘,平。
歸經(jīng):胃;膀胱經(jīng)。
入藥部位:為十字花科植物白菜的葉球。
內(nèi)服:煮食或搗汁飲。
功效:通利腸胃;養(yǎng)胃和中,利小便。
主治:主水腫;胃炎。
脾胃虛寒者慎用。
1.《滇南本草》:走經(jīng)絡,利小便。
2.《食物宜忌》:滑、利竅。
3.《隨息居飲食譜》:養(yǎng)胃。
性味:甘酸,寒。
歸經(jīng):肝,脾經(jīng)。
入藥部位:為馬科動物馬的肉。
內(nèi)服:煮食,適量。
外用:煮汁洗;或研末調(diào)敷。
功效:強筋壯骨,除熱。
主治:主寒熱痿痹,筋骨無力,瘡毒。
1.《雷公炮炙論》:馬自死,肉不可食。五月勿食,傷神。
2.《千金·食治》:下利者,食馬肉必加劇。諸食馬肉心煩悶者,飲以美酒則解,白酒則劇。
3.《食療本草》:不與倉米同食,必卒得惡,十有九死,不與姜同食,生氣嗽。其肉多著浸洗,方煮得爛熟,兼去血盡,始可煮炙,肥者亦然,不爾毒不出?;集徣饲胁坏檬?,加增難瘥。
4.《本草拾遺》:婦人懷妊不得食馬。
5.《日華子》:此肉只堪煮,余食難消。不可多食。忌蒼耳、生姜。
6.《飲食須知》:妊婦食之,令子過月難產(chǎn)。乳婦食之,令子疳瘦。食馬肉毒發(fā)而心悶者,飲蘆根汁,或嚼杏仁或煎甘草湯解之。
7.《醫(yī)林纂要·藥性》:動風發(fā)毒。
?、僦瓮愣汞彛厚R肉煮爛,汁洗,干脯亦得。(《兵部手集方》)
?、谥晤^店白禿:馬肉煮汁洗。(《圣惠方》)
性味:味淡,性寒。
歸經(jīng):入肝、脾、肺經(jīng)。
入藥部位:為巴蝸??瓢臀伵賱游锿桶臀伵radybaena similaris(Freussde)、華蝸牛屬動物華蝸牛Cathaica fasciola(Draparnaud)及其同科近緣種的殼。
內(nèi)服:研末,3-6g。
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
炮制:夏、秋季捕得蝸牛后,去肉取殼,洗凈,曬干。
功效:清熱,殺蟲,消腫。
主治:小兒疳積,齒䘌,瘰疬,酒皶鼻,脫肛。
1、治小兒一切疳疾,蝸牛殼七個。凈洗,令干,納酥蜜中,瓷盒盛,用紙糊,于飯甑內(nèi)蒸之,至飯熟取出,細研。漸漸吃,一日食盡之。(《小兒宮氣方》)
2、治齒䘌,并有蟲,蝸牛殼三十枚。燒灰細研。每用揩齒。(《圣惠方》)
3、治大腸脫肛,蝸牛殼,去土研末,羊脂溶化,調(diào)涂,送入。(《綱目》引李延壽方)
4、治瘰疬腫結(jié),蝸牛殼不拘多少。上一味,搗為細散。每服二錢匕,空心,米飲調(diào)下,日再。至四十九日自消。(《圣濟總錄》)
《本草圖經(jīng)》:“治一切疳疾。”
別名:鮪、鮥、叔鮪、尉魚、仲明魚、鱏、乞里麻魚、碧魚。
性味:味甘,性平。
歸經(jīng):肺,肝經(jīng)。
入藥部位:為白鱘科動物白鱘和鱘科動物中華鱘的肉。
內(nèi)服:煮食,50-100g。
功效:益氣補虛,活血通淋。
主治:久病體虛,貧血,血淋,前列腺炎。
不宜久服。
性味:味甘、苦,性溫。
歸經(jīng):歸脾、胃、肝經(jīng)。
入藥部位:為豬科豬屬動物豬Sus scrofa domestica Brisson 的肝臟。
內(nèi)服:煮食或煎湯,60-150g;或入丸、散。
外用:適量,敷貼。
炮制:宰殺后,剖腹取肝,鮮用或冷藏。
功效:養(yǎng)肝明目,補氣健脾。
主治:用于肝虛目昏,夜盲,疳眼;脾胃虛弱,小兒疳積,腳氣浮腫,水腫,久痢脫肛,帶下。
1、治肝臟虛弱,遠視無力:豬肝一具(細切,去筋膜),蔥白一握(去須,切),雞子三枚。上以豉汁中煮作羹,臨熟打破雞子,投在內(nèi)食之。(《圣惠方》豬肝羹)
2、治雀目,遇夜目不能視:①雄豬肝一葉(竹刀披開),蚌粉(如無,以夜明砂代)三錢(為末)。蚌粉納肝中,麻線扎,米泔煮七分熟,又別蘸蚌粉細嚼,以汁送下。(《直指方》雀盲散)②青蛤粉、夜明砂、谷精草等份。上細末,每五七錢,入豬肝內(nèi)煮熟,細嚼,茶清送下。(《赤水玄珠》煮肝散)
3、治內(nèi)外障翳眼:豬肝二兩,批開,以夜明砂末二錢匕,摻在肝內(nèi),麻繩縛定。用水一盞,煮令肝轉(zhuǎn)色白,取出嚼爛,用煮肝湯送下,食后服。(《證治準繩·類方》煮肝散)
4、治疳眼:海螵蛸、牡蠣等分,為末,每三錢同豬肝一兩,泔水煮食。(《䱐溪單方選》)
5、治脾胃氣虛,食則嘔出:豬肝一斤,薄起于瓦上,令極干,上搗為末,煮白粥,絞取汁,和之,手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飯飲下三十丸。(《食醫(yī)心鑒》豬肝丸)
6、治腳氣腫從足始,轉(zhuǎn)入腹:豬肝一具。洗,細切,布絞,更以醋洗,蒜齏食之。一服不盡,分作兩頓亦得。(《食醫(yī)心鏡》)
7、治卒腫滿,身面皆洪大:生豬肝一具。細切,頓食之。勿與鹽乃可,用苦酒炒。(《肘后方》)
8、治脾胃虛寒,積冷下痢腹痛:豬肝一斤,蕪荑末六分。上薄起肝,糝蕪荑末,面裹,更以濕紙裹,煨熟,去面,空心食之。(《食醫(yī)心鏡》)
9、治冷泄,久滑赤白,乳婦赤白下,冷勞腹,藏虛者:子肝一葉。薄批之,搵著煨熟訶子末中,微火炙,又搵炙,盡半兩末止??崭辜毥?,陳米飲送下。(《本草圖經(jīng)》)
10、治下痢腸滑,飲食及服藥俱完出:豬肝一斤(熬令干),黃連、烏梅肉、阿膠各二兩,胡粉七棋子。上五無味末之,蜜如梧子,酒服二十丸,日三,亦可散服方寸匕。(《千金要方》豬肝丸)
11、治氣痢,日夜不記行數(shù):豬肝一具(重十兩者),縮砂仁二兩。上二味,搗羅縮砂為末,取豬肝,去筋膜,薄切作片子,排厚紙上滲血令干,后將縮砂末糝肝上,以三重濕紙裹,于煻灰火中令極香熟,乘熱任意食之。(《圣濟總錄》豬肝方)
12、治產(chǎn)后乳汁不下:豬肝一具(切),紅米一合,蔥白、鹽、豉等。上以肝如常法作羹食,作粥亦得。(《食醫(yī)心鏡》豬肝羹)
13、治女子陰中苦癢,搔之痛悶:取豬肝炙熱,納陰中。(《肘后方》)
《綱目》:“肝主藏血,故諸血病用為響導入肝,《千金冀》(按:疑為《千金要方》)治痢疾有豬肝丸,治脫肛有豬肝散,諸眼目方多有豬肝散,皆此意也。”
別名:酒窩、浮蛆、甜酒釀。
性味:味甘、辛,性溫。
歸經(jīng):歸肺、脾、胃經(jīng)。
入藥部位:為糯米和酒曲釀制而成的酵米。
內(nèi)服:燉溫,或和藥同煎,適量。
外用:適量,搗敷。
功效:補氣,生津,活血。
主治:用于痘疹透發(fā)不起,乳癰腫痛,頭痛頭風。
1.治痘瘡不起:荸薺搗汁,和白酒釀燉溫服之。但不可燉大熱,大熱則反不妙,慎之。(《良方集要》)
2.治頭風:蒼耳子、白芷、谷精草各五錢,川芎三錢,甜酒釀四兩。老酒二碗,煎一碗服。(《妙凈方》)
3.治小兒鼻風吹乳腫痛:酒釀和菊花葉搗敷。無葉用根。甘菊葉尤佳,搗汁沖和服更效。(《劉啟堂經(jīng)驗秘方》)
4.治吹乳:苧麻根(嫩者)炒,和白酒釀少許,共搗爛,敷患處一日夜。忌食發(fā)物。(《周益生家寶方》)
凡陰虛內(nèi)熱,濕熱內(nèi)盛者不宜多食。
《綱目拾遺》:“味甘、辛,性溫。”
《綱目拾遺》:“佐藥發(fā)痘漿,行血益髓脈,生津液。”
《隨息居飲食譜》:“補氣養(yǎng)血,助運化,充痘漿。”
別名:藍菜、西土藍。
性味:甘,平。
歸經(jīng):歸肝、胃經(jīng)。
入藥部位:為十字花科植物甘藍Brassica oleracea L.var.capitata L.的葉。
形態(tài)特征:莖肉質(zhì)且短,扁平圓形或圓錐形,直徑10-40cm,被層層葉片包被。葉片自外層向內(nèi)漸小,鮮時圓形、倒卵形或闊腎形,主脈較寬;外層葉片綠色或藍綠色,內(nèi)層葉片乳白色,全緣或邊緣具淺鈍齒,質(zhì)厚;干燥葉片淡黃棕色,質(zhì)薄。氣微,味淡。
內(nèi)服:絞汁飲,200-300ml;或適量拌食、煮食。
炮制:多于夏、秋季采收,鮮用。
功效:清利濕熱,散結(jié)止痛,益腎補虛。
主治:用于濕熱黃疸,消化道潰瘍疼痛,關節(jié)不利,虛損。
《本草拾遺》:“此是西土藍,闊葉可食,治黃毒者,煮作葅,經(jīng)宿漬,色黃,和鹽食之,去心下結(jié)伏氣。”
入藥部位:為五加科人參屬植物人參Panax ginseng C.A.Mey.的果實。
內(nèi)服:煎湯,3-10g;或提取其中皂甙制成片劑。
炮制:秋初果熟時采摘,曬干。
功效:補氣強身,延緩衰老。
主治:用于體虛乏力,頭昏失眠,胸悶氣短。
別名:陳廩米、火米、老米、紅粟。
性味:味甘淡,性平。
歸經(jīng):歸脾、胃、心、大腸經(jīng)。
入藥部位:為禾本科稻屬植物稻Oryza sativa L.經(jīng)加工后,入倉年久而色變的米。
形態(tài)特征:每粒米腹部基部無胚芽,胚芽脫落處則成了一個缺口。暗黃無光澤,無新粳米的清香氣。
內(nèi)服:煎湯,15-50g,或入丸、散。
功效:養(yǎng)胃,滲濕,除煩。
主治:用于病后脾胃虛弱,煩渴,泄瀉,反胃,噤口痢。
1、治吐痢后大渴,飲水不止:陳廩米(水淘凈)二合,用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空心溫服,晚食前再煎服。(《圣濟總錄》陳米湯)
2、治暑月吐瀉:陳倉米二升,麥芽四兩,黃連四兩(切)。同蒸熟,焙,研為末,水丸,梧子大。每服百丸,白湯送下。(《本草綱目》)
3、治噤口痢,不拘赤白:陳倉米,赤痢用三錢,白痢用七錢,赤白相兼用五錢;黃連,赤痢用七錢,白痢用三錢,赤白相兼用五錢。上銼,水一鐘半,煎至七分,露一宵,空心溫服。(《古今醫(yī)鑒》倉連煎)
4、治胃反及膈氣不下食:陳倉米(焙干,為末)五兩,沉香末五錢。令勻,米飲調(diào)下。(《普濟方》)
1、《本草述》:五谷為養(yǎng),而更取其陳者,謂其氣味俱盡,還歸于淡。淡乃五味之主,可以養(yǎng)胃氣,且淡能滲濕,即化滯熱,是又可以裕脾陰。故方書中療滯下噤口有倉廩湯,因胃氣虛而熱乘之,故用參、苓,乃以羌、獨、柴胡升達其胃氣,并散其毒氣,必入陳米養(yǎng)脾陰,使不為熱毒所并。又吐利后大渴不止,獨以陳倉米湯療之。是二者足征其于脾胃之陰氣大有裨也。止言其養(yǎng)胃者,殊未親切,試思下多則亡陰,而茲味之主治,在瀉利居多,猶得泛然以養(yǎng)胃為其功乎哉?
2、《本草求真》:陳倉米,即米多年陳積于倉而未用者也。凡米存積未久,則性仍舊未革,煮汁則膠粘不爽,食亦壅滯不消。至于熱病將愈,胃氣未復,猶忌食物戀膈,熱與食郁,而煩以生,必得沖淡甘平,以為調(diào)劑,則胃乃適。陳米汁液既枯,氣味亦變,服此正能養(yǎng)胃,除熱去煩,是以古人載此,既有煮汁養(yǎng)胃之功,復有祛濕除煩之力。一切惡瘡,百藥不效者,用此作飯成團,火煅存性,麻油、膩粉調(diào)敷,可知沖淡和平,力雖稍遜,而功則大,未可忽也。
3、《食療本草》:炊作干飯食之,止痢,補中益氣,堅筋骨,通血脈,起陽道。又毒腫惡瘡,久陳者蒸作飯,和酢封腫上。卒心痛,研取汁服之。北人炊之于甕中,水浸令酸,食之,暖五臟六腑之氣。
4、《本草綱目》:調(diào)腸胃,利小便,止渴除熱。
別名:木里香、牛踏果(《新華本草綱要》)。
性味:甘;平。
入藥部位:為金縷梅科植物金縷梅的根。
形態(tài)特征:根圓錐形,直徑1-4cm,長短不一。表面暗灰色。質(zhì)堅硬,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皮部暗灰色,木部白色灰淡黃白色。氣微,味淡。
內(nèi)服:煎湯,15-30g;鮮品60-90g。
功效:益氣。
主治:主勞傷乏力。
服藥時忌酸、辣、芥菜、蘿卜等。
《新華本草綱要》:主治勞傷乏力。
性味:味甘;咸;性溫。
歸經(jīng):腎經(jīng);肝經(jīng)。
入藥部位:本品為鹿科動物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或馬鹿Cervus elaphus Linnaeus 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
內(nèi)服:研粉沖服,1~3g;或入丸劑,亦可浸酒服。
炮制:夏、秋二季鋸取鹿茸,經(jīng)加工后,陰干或烘干。
功效:壯腎陽,補氣血,益精髓,強筋骨,調(diào)沖任,托瘡毒。
主治:治虛勞羸瘦,精神倦乏,眩暈,耳聾,目暗,腰膝酸痛,陽痿,滑精;子宮虛冷,崩漏,帶下。
凡陰虛陽亢者,血分有熱,胃火盛或肺有痰熱以及外感熱病者均禁服。
①治精血耗竭,面色黧黑,耳聾目昏,口干多渴,腰痛腳弱,小便白濁,上燥下寒,不受峻補:鹿茸(酒浸)、當歸(酒浸)等分。為細末,煮烏梅膏子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用米飲送下。(《濟生方》黑丸)
②治精血俱虛,營衛(wèi)耗損,潮熱自汗,怔忡驚悸,肢體倦乏,一切虛弱之癥:鹿茸(酒蒸)、附子(炮)各一兩。上細切,分作四付,水二盞,生姜十片,煎至八分,去渣,食前溫服。(《世醫(yī)得效方》茸附湯)
?、壑翁撊蹶柺虏慌e,面色不明,小便頻數(shù),飲食不思:好鹿茸五錢,多用一兩(去皮,切片),干山藥一兩(為末)。上以生薄絹裹,用酒浸七日后,飲酒,日三盞為度。酒盡,將鹿茸焙干,留為補藥用之。(《普濟方》鹿茸酒)
?、苤窝炛?,抬頭則屋轉(zhuǎn),眼常黑花,觀見常如有物飛動,或見物為二:鹿茸,每服半兩,用無灰酒三盞,煎至一盞,去滓,入麝香少許服。(《證治要訣》)
?、葜螡窬貌恢危闵訇?,舌白身痛,足跗浮腫:鹿茸五錢,附子三錢,草果一錢,菟絲子三錢,茯苓五錢。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渣再煮一杯服。(《溫病條辨》鹿附湯)
?、拗涡∧c虛冷,小便數(shù)多:鹿茸二兩(酥炙令微黃),白龍骨一兩(燒過),桑螵蛸三分(微炒),椒紅一兩(微炒),附子一兩半(炮),山茱萸一兩。上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一、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及晚食前,以鹽湯下二十丸。(《圣惠方》鹿茸丸)
?、咧伪乐新┫?,赤白不止:鹿茸十八銖,桑耳二兩半。上二味,以醋五升漬,炙燥漬盡為度,治下篩,服方寸匕,日三。(《千金方》)
?、嘀问遗疀_任虛寒,帶下純白:鹿茸(醋蒸,焙)二兩,白斂(白蘞)、金毛狗脊(燎去毛)各一兩。上為細末,用艾煎醋汁,打糯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下。(《濟生方》白斂丸)
?、嶂文蜓郝谷祝ㄖ耍?、當歸、干地黃(生地黃)各二兩,葵子(冬葵子)五臺,蒲黃五合。上五味,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忌蕪荑。(《古今錄驗方》鹿茸散)
⑩治下痢危困:麝香半錢(別研,臨時入),鹿茸一兩(酥炙)。上鹿茸為細末,方入麝香,以燈心(燈心草)煮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百一選方》香茸丸)
?、涎a虛,益真氣,暖焦,助老扶弱,久服強健 鹿茸二兩(酒炙),附子半兩(炮,去皮、臍),沉香半兩,麝香一錢一字(別研)。上為細末,將肉蓯蓉一兩半,酒煮爛,研細,別入酒,熬膏和丸如悟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酒、鹽湯任下,空心,食前。(《楊氏家藏方》)
別名:白膠、鹿膠。
性味:甘、咸,溫。
歸經(jīng):歸腎經(jīng)、肝經(jīng)。
入藥部位:為鹿科動物梅花鹿或馬鹿的角煎熬而成的膠塊。
形態(tài)特征:大多呈方片狀,長寬各2~3厘米,厚約5毫米。表面黑棕色,光滑,顯紅棕色半透明。一側(cè)有黃白色多孔性的薄層。系冷卻時浮面的泡沫干燥而成。質(zhì)堅而脆,斷面玻璃狀。氣無,味微甘。以切面整齊、平滑,棕黃色、半透明,無腥臭氣者為佳。
內(nèi)服:開水或黃酒烊化,每次3g,每日9g;或入丸、散、膏劑。
炮制:熬制時間多在11月至翌年3月間。先將鹿角鋸成小段,長10~15厘米。置水中漫漂,每日攪動并換水1~2次,漂至水清,取出,置鍋中煎取膠液,反復煎至膠質(zhì)盡出,角質(zhì)酥融易碎時為止。將煎出的膠液,過濾合并(或加入明礬細粉少許)靜置,濾取清膠液,用文火濃縮(或加入黃酒3%,冰糖5%)至稠膏狀,傾入凝膠槽內(nèi),俟其自然冷凝,取出,分切為小塊,陰干。每塊重約1錢5分。剩余的灰白色骨渣即為鹿角霜。
功效:溫補肝腎,益精養(yǎng)血。
主治:用于陽痿滑精,腰膝酸冷,虛勞羸瘦,崩漏下血,便血尿血,陰疽腫痛,腎氣不足,婦女子宮虛冷,帶下。
陰虛陽亢及火熱內(nèi)蘊之出血、咳嗽、瘡瘍、瘧痢者禁服。
?、僦翁搫冢郝菇悄z(以酒浸膠數(shù)日,煮糊丸眾藥)、鹿角霜(碾為細末)、菟絲子(凈洗,酒浸兩宿,蒸,研)、柏子仁(別研)、熟地黃(酒浸兩宿,蒸,焙,余酒 入在膠內(nèi))各十兩。先焙鹿角霜、菟絲子、地黃干,碾為細末,柏子仁在眾藥內(nèi)研,卻將鹿角膠酒約三、四升,煮作糊,于石臼內(nèi)杵二千余下,令熟,丸如梧子大。 早晚空心五十丸至一百丸止,逐日早晚服,鹽湯或酒任下。(《百一選方》斑龍丸)
?、谥挝鍎谄邆頍o潤澤,腰脊疼痛,四肢沉重,久服填骨髓,好顏 色,祛風氣,潤鬢發(fā):鹿角膠三兩(搗碎,炒令黃燥,搗羅為末),牛乳一升,白蜜一合,牛酥一合,生姜汁一合。上五味,先煎乳,欲熟,即下膠,消訖,次下姜 汁,次下蜜,唯須緩八,煎十余沸,傾于瓷器中,仍數(shù)數(shù)攪,勿令酥浮于上,待凝,以竹刀割為小片。每食后,細細含咽之。(《圣惠方》鹿角膠煎方)
?、壑翁搫趬粜梗郝菇悄z一兩(研碎,炒令黃燥),覆盆子一兩,車前子一兩。上藥搗細,羅為散。每于食前,以溫酒調(diào)下二錢。(《圣惠方》鹿角膠散)
④治虛勞尿精:鹿角膠三兩。末之,以酒二升和,分溫為三服,瘥止。(《干金方》)
?、葜瓮卵恢梗郝菇悄z一兩(炙黃,為末),生地黃汁一升二合。同于銅器中盛蒸之,令膠消,分溫二服。(《圣惠方》鹿角膠方)
?、拗瓮卵筇摕?,胸中痞,口燥:鹿角膠(炙燥)、黃柏(蜜炙)各十兩,苦杏仁四十九枚(麩炒)。上三味,搗羅為細散。每服一錢匕,用溫水調(diào)下,不拘時服。(《圣濟總錄》鹿角膠散)
?、咧文缪?,陽虛血走,脈細者:鹿角膠三兩,熟地黃五兩,血余炭三兩。二味為末,溶鹿膠代蜜丸。淡鹽湯下三錢。(《醫(yī)略六書》鹿角膠丸)
⑧治妊娠胎動,漏血不止:鹿角膠(炙燥)一兩,人參、白茯苓各半兩。上三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圣濟總錄》鹿角膠湯)
?、嶂螊D人白帶下不止,面色萎黃,繞臍冷痛:鹿角膠一兩(搗碎,炒令黃燥),白龍骨一兩,肉桂一兩,當歸一兩(微炒),附子二兩(炮裂),白術一兩。上藥搗,細羅為散。每于食前,以粥飲調(diào)下二錢。(《圣惠方》鹿角膠散)
⑩治鶴膝風,貼骨疽及-切陰疽:鹿角膠三錢,熟地黃一兩,肉桂一錢(研粉),麻黃五分,白芥子二錢,姜炭五分,生甘草一錢。煎服。(《外科全生集》陽和湯)
?、现螠鸠彛核迓菇悄z令稀稠得所,待冷涂瘡。(《斗門方》)
性味:味咸,性溫。
歸經(jīng):歸腎、肝經(jīng)。
入藥部位:為鹿科動物馬鹿Cervus elaphus Linnaeus或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已骨化的角或鋸茸后翌年春季脫落的角基。
用法:6~15g。
炮制:洗凈,鋸段,用溫水浸泡,撈出,鎊片,晾干;或銼成粗末。
功效:溫腎陽,強筋骨,行血消腫。
主治:用于腎陽不足,陽痿遺精,腰脊冷痛,陰疽瘡瘍,乳癰初起,瘀血腫痛。
治腎虛傷冷,冷氣入腎,腰痛如掣:鹿角屑30g(酥炙),附子60g(炮),桂心1g。為末,酒糊為丸,梧子大。鹽、酒下三五十丸,空心服。(《三因方》鹿角丸)
陰虛火旺者禁服。無瘀血停留者不得服,陽盛陰虛者忌之,胃火齒痛者不宜服。
別名:鹿角白霜。
性味:味咸、澀,性溫。
歸經(jīng):歸肝、腎經(jīng)。
入藥部位:為鹿科動物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或馬鹿Cervus elaphus Linnaeus等的角熬制鹿角膠后剩余的骨渣。
形態(tài)特征:本品呈長圓柱形或不規(guī)則的塊狀,大小不一。表面灰白色,顯粉性,常具縱棱,偶見灰色或灰棕色斑點。體輕,質(zhì)酥,斷面外層較致密,白色或灰白色,內(nèi)層有蜂窩狀小孔,灰褐色或灰黃色。有吸濕性。氣微,味淡,嚼之有粘牙感。
用法:9~15g,先煎。
炮制:春、秋二季生產(chǎn),將骨化角熬去膠質(zhì),取出角塊,干燥。
功效:溫腎助陽,收斂止血。
主治:用于脾腎陽虛,白帶過多,遺尿尿頻,崩漏下血,瘡瘍不斂等病癥的治療。
1、治腎寒羸瘦,生陽氣,補精髓:鹿角霜,肉蓯蓉(酒浸,去皴皮,切,焙)、附子(炮裂,去皮、臍)、巴戟天(去心)、蜀椒(去目及閉口,炒出汗)各30g。上五味,搗羅為末。酒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溫酒下。(《圣濟總錄》鹿角霜丸)
2、治諸虛百損,羸弱不堪者:用銅甑一具,著底鋪薄荷末60g,上鋪山藥末250g,上鋪鰻魚(去頭、尾)500g,上鋪鹿角霜125g,再以薄荷末60g蓋之,蒸極爛,將魚骨炙脆為末,共一處搗和丸。每服15g,白湯下。(《何氏濟生論》鹿角霜丸)
陰虛火旺者禁服。
別名:家雀腦,雀腦。
性味:味甘;性平。
歸經(jīng):腎經(jīng)。
入藥部位:為文鳥科動物麻雀的腦髓。
外用:適量,塞耳;外涂或燒研調(diào)敷。
炮制:四季均可捕捉,殺死后取出腦髓,鮮用。
功效:補腎興陽,潤膚生肌。
主治:腎虛陽痿,耳聾,聤耳,凍瘡。
?、僦温姸喝改X以棉裹少許,塞耳中。(《圣濟總錄》)
?、谥涡簝霪彛喝竷耗X髓涂之。(《子母秘錄》)
③治凍瘡:臘月雀腦子,燒灰研細,小油調(diào),涂凍瘡口上。(《儒門事親》)
別名:東海夫人、殼菜、海蜌、紅蛤、珠菜、海紅。
性味:味甘、咸,性溫。
歸經(jīng):歸肝、腎經(jīng)。
入藥部位:為貽貝科動物厚殼貽貝Mytilus coruscus Gould、貽貝Mytilus edulis Linnaeus、翡翠貽貝Perna viridis (Linnaeus)及其他貽貝類的肉。
形態(tài)特征:本品呈橢圓狀楔形。前端圓,后端扁,后端兩側(cè)有大而圓的閉殼肌。外質(zhì)膜極發(fā)達,足小,呈棒狀,兩外套膜間有明顯的生殖腺。外套后端有一點愈合,形成明顯的入水孔和出水孔,入水孔皆呈紫褐色,其入水孔周邊的分枝狀小觸手顏色更深。出水孔紫褐色,全體深棕色。背部透過外套膜可見深褐色的臟團。生殖腺顏色較深。氣微腥,味咸,嚼之有海米樣鮮腥氣。
內(nèi)服:煎湯,15-30g;或入丸、散。
炮制:全年均可采,捕得后,剝?nèi)∑淙?,曬干?/p>
功效:補肝腎,益精血,消癭瘤。
主治:用于虛勞羸瘦,眩暈,盜汗,陽痿,腰痛,吐血,崩漏,帶下,癭瘤。
1、治頭暈及睡中盜汗:淡菜(焙燥,研細粉)100g,陳皮(研細粉)60g。研和,蜂蜜為丸。每服5g,每日3次。(《現(xiàn)代實用中藥》)
2、治高血壓?。旱?0g,松花蛋1個。共煮服。(《中國藥用海洋生物》)
3、治貧血:淡菜50g,熟地40g,黃芪50g,當歸10g。水煎服,日服2次。(《中國動物藥》)
4、治陽痿,腎虛腰痛:淡菜30g,狗腎1具。煎煮至熟爛,飲汁食肉,為1天量。(《山東藥用動物》)
5、治經(jīng)血多:淡菜30-60g。與豬肉共煮,行經(jīng)前服。(《中國藥用海洋生物》)
6、治癭氣(地方性甲狀腺腫):淡菜30g,昆布15g。煎煮熟爛,連藥帶汁1次服,日服2次,連服2星期為1療程,間隔1星期再服。(《山東藥用動物》)
1、《本草拾遺》:“久服令人發(fā)脫。”“發(fā)石,令腸結(jié)。”
2、《日華子》:“多食令頭悶目暗。”
3、《本經(jīng)逢原》:“久食令人陽痿不起。”
1、《食療本草》:“常時頻燒食即若,不宜人。與少米先煮熟后,除肉內(nèi)兩邊鎖及毛了,再入蘿卜或紫蘇或冬瓜皮同煮,即更妙。”
2、《綱目》:“淡菜生海藻上,故治癭,與海藻同功。”
別名:嘉賓、家雀、瓦雀、賓雀、麻禾雀。
性味:味甘,性溫。
歸經(jīng):歸腎、肺、膀胱經(jīng)。
入藥部位:為文鳥科動物麻雀(Passer montanus (Linnaeus))的肉或全體。
內(nèi)服:煨,蒸,適量;或熬膏;或浸酒;或煅存性入丸、散。
功效:補腎壯陽,益精固澀。
主治:腎虛陽痿,早泄,遺精,腰膝酸軟,疝氣,小便頻數(shù),崩漏,帶下,百日咳,癰毒瘡癤。
1、治老人臟腑虛損羸瘦,陽氣乏弱: 雀兒五只(治如食法),粟米一合,蔥白三莖(切)。將雀兒炒熟,次入酒一合,煮少時,入水二盞半,下米作粥欲熟,下蔥白五味等,候熟空心食之。 (《養(yǎng)老奉親書》)
2、治腎冷偏墜、疝氣: 生雀三枚,燎毛去腸,勿洗,以舶上茴香三錢,胡椒一錢,縮砂、肉桂各二錢,入肚內(nèi),濕紙裹,煨熟,空心服之,酒下。 (《仁齋直指方》)
3、治小腸氣疼痛: 帶毛雀兒,取去腸肚,將金絲礬研細,裝放雀兒肚滿,縫合,用桑柴火緩緩煨燒成炭,研為細末,空心用無灰酒調(diào)下??謵盒?,入鹽湯少許。年遠者每服二枚,近者一枚。(《瑞竹堂經(jīng)驗方》飛黃丹)
4、治眼昏,翳赤澀,遠視似有黑花,及內(nèi)障不見物:肉蓯蓉(酒浸一宿,刮去皺皮,炙干),雀幾十個(去毛嘴爪翅足,存腸胃,去骨爛研),磁石(燒,醋淬七遍,細研,水飛過)、神曲(炒微黃)、青鹽各一兩,菟絲子二兩(酒浸三日,曝干,別搗為末)。上藥搗羅為末,以好酒二升,入少煉熟蜜,入雀肉及鹽,研令極爛成膏,和諸藥,丸如梧桐子大。每于空心及晚食前,以溫酒下二十丸服。(《圣惠方》肉蓯蓉丸)
5、治痢疾: 臘月雀兒,割開腸肚,皮共毛全,去皮巴豆一個,放在內(nèi),到沙石罐內(nèi)盛,頓炭火燒作黑,研細,另用好酒煮黃蠟百十沸,將蠟取出,磁盞內(nèi)化開黃蠟,即與雀兒末一處為丸,每服一、二十丸,不拘時候。如紅痢甘草湯下,白痢干姜湯下,花紅痢甘草、干姜湯下。(《普濟方》)
6、治百日咳: 麻雀肉一只,冰糖三錢。燉熟,每服一只。(《吉林中草藥》)
陰虛火旺者及孕婦禁服。
別名:羊腎子、羊腰子。
性味:味甘,性溫。
歸經(jīng):歸腎經(jīng)。
入藥部位:為??粕窖?qū)賱游锷窖駽apra hircus Linnaeus或綿羊?qū)賱游锞d羊Ovis aries Linnaeus的腎。
內(nèi)服:1-2枚,煮食或煎湯;或入丸、散。
炮制:宰羊時剖腹取腎,鮮用或冷藏。
功效:補腎,益精。
主治:用于腎虛勞損,腰脊冷痛,足膝萎弱,耳鳴,耳聾,消渴,陽痿,滑精,尿頻,遺尿。
1、治腎勞損精竭:炮羊腎一枚。去脂,細切,于豉汁中,以五味、米糅如常法作羹食,作粥亦得。
2、治下焦虛冷,腳膝無力,陽事不行:羊腎一個(熟煮),和半大兩煉成乳粉,空腹食之。(1、2方出自《食醫(yī)心鏡》)
3、治五勞七傷,陽氣衰弱,腰腳無力:羊腎一對(去脂膜,細切),肉蓯蓉一兩(酒浸一宿,刮去皺皮,細切)。上件藥,相和作羹,著蔥白、鹽、五味末等,一如常法,空腹食之。(《圣惠方》羊腎蓯蓉羹)
4、治陽氣衰弱,腰痛脈冷,精滑陰痿,臍腹㽲刺,減食力劣:附子、葫蘆巴、破故紙、茴香各一兩(炒香熟)。上為細末,爛研羊腰子,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五丸,空心溫酒下,食前亦得。(《雞峰普濟方》煨腎丸)
5、治腰脊苦痛不遂:羊腎作末,酒服二方寸匕,日三。(《千金方》)
6、治老人腎臟虛寒,即其腎以寒虛自結(jié)石硬,雖服補藥并不入:羊腰子一對,水半碗,用杜仲(闊一寸,長二寸許)一片,同煮腰子軟,空心切食。令人內(nèi)腎柔軟,然后服平補藥。(《雞峰普濟方》補腎腰子法)
別名:胞衣、人胞、混沌皮、仙人衣、混沌衣、混元丹、佛袈裟、胎衣。
性味:味甘;咸;性溫。
歸經(jīng):肺經(jīng);肝經(jīng);腎經(jīng)。
入藥部位:為人科健康產(chǎn)婦的胎盤。
形態(tài)特征:本品呈不規(guī)則蝶狀半圓形或橢圓形,直徑9~16cm,厚約1cm。黃白色或黃棕色。近子宮面粗糙,凹凸不平,有縱橫交錯深淺不一的溝紋,可見無色膜衣;近胎兒面較平滑,中央或一側(cè)有臍帶或殘痕,周圍有無色或帶血的網(wǎng)狀血管。質(zhì)堅脆,可折斷,斷面有白色或白色點連成的白色斑塊及大小不等的孔穴,形似海綿狀。有腥氣。以完整、色黃或紫紅色、血管內(nèi)無殘血者為佳。
內(nèi)服:研末,每次1.5~3g,重癥加倍;或入丸劑;新鮮胎盤,半個或1個,水煎服食,每星期2-3次。
炮制:用新鮮的紫河車,橫直割開血管,用水反復洗漂干凈。另取花椒裝人布袋中加水煎湯,去渣,將洗凈之紫河車置花椒湯中煮2~3分鐘,及時撈出,瀝凈水,以黃酒適量拌勻,再置籠屜中蒸透,取出,烘干。(每紫河車100個,用花椒4兩,黃酒3斤)
功效:補氣,養(yǎng)血,溫腎益精。
主治:治虛損,羸瘦,勞熱骨蒸,咳喘,咯血,盜汗,遺精,陽痿,婦女血氣不足,不孕或乳少。
凡有表邪及實證者禁服,脾虛濕困納呆者慎服。
?、僦蝿隈┨摀p,骨蒸等癥:紫河車一具(洗凈,杵爛),白茯苓半兩,人參一兩,干山藥二兩。上為末,面糊和入河車,加三味,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招拿罪嬒拢陨?,五味子湯下。(《婦人良方》河車丸)
?、谥挝鍎谄邆?,吐血虛瘦:初生胞衣,長流水洗去惡血,待清汁出乃止,以酒煮爛,搗如泥,入白茯神末,和丸梧子大,每米飲下百丸,忌鐵器(《朱氏集驗醫(yī)方》)
③ 治無子,月水不調(diào),小產(chǎn),難產(chǎn),其補陰之功極重。久服耳聰目明,須發(fā)烏黑:紫河車一具(米泔洗凈,新瓦焙干,或以淡酒蒸熟,搗曬研末),敗龜版(龜甲)(童便浸三 日,酥炙黃)二兩,黃柏(去皮,鹽酒浸炒)一兩半,杜仲(去皮,酥炙)一兩半,牛膝(去苗,酒浸曬)一兩二錢,生地黃二兩半(入砂仁六錢,白茯苓二兩,絹 袋盛,入瓦罐酒煮七次,去茯苓、砂仁不用,杵地黃為膏聽用),天門冬(去心),麥冬(去心),人參(去蘆)各一兩二錢。夏月加五味子七錢。各不犯鐵器, 為末,同地黃膏入酒、米糊丸入小豆大。每服八、九十丸,空心鹽湯下,冬月酒下。女人帶下,并加牡蠣粉一兩。(《諸證辨疑》大造丸)
?、苤尉冒d失志,氣虛血偌者:紫河車治凈,煮爛食之。(《劉氏經(jīng)驗方》)
⑤治乳汁不足 紫河車一個,去膜洗凈,慢火炒焦,研末,每日晚飯后服1.5~3g。(《吉林中草藥》)
?、拗卫先司貌〈?,咳嗽,吐少量清稀痰,動則喘甚,張口抬肩,心悸少寐,虛羸消瘦,舌淡,兩寸尺脈弱 胎盤一具(取新鮮者,清水漂凈污血,切塊),杏仁(苦杏仁)五錢(去皮、尖),百合一兩(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胡桃仁(核桃仁)(凈者)一兩。上四味,加水四碗,熟燉 至兩碗,入鹽、醬等調(diào)味品,分兩次食之,早、晚各服一次。(《養(yǎng)老奉親書》燉胎盤方)
?、咧瓮卵⑹а?,勞疾后 初生男子胎衣,以長流水直是不住洗去惡血,待清汁出方妙,以酒煮直待爛為度(卻不用鐵器煮,止用瓶缽之類),俟其爛,取出杵爛如泥,入茯苓末三五兩,又杵覺干,又入酒少些,又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十丸,米飲或酒下。(《朱氏集驗方》)
?、嘀涡后@癇㈠肥厚紫河車研爛,入人乳調(diào)如泥,日服二三次。
?、骟@癇,每發(fā)吐痰困倦半響而蘇。紫河車生研爛,入人參、當歸末,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丸,日進三五服,人乳化下。(《保嬰撮要》)
⑨治目赤及翳 新生孩子胞衣,暴干,燒末,傅目眥中。(《千金要方》)
別名:雪蓮、雪荷花、大拇花、大木花。
性味:甘苦,溫(大苞雪蓮花有毒)。
歸經(jīng):入肝經(jīng)、脾經(jīng)、腎經(jīng)。
入藥部位:為菊科植物綿頭雪蓮花、鼠曲雪蓮花、水母雪蓮花、三指雪蓮花、槲葉雪蓮花的帶根全草。
內(nèi)服:煎湯,6~12g,或浸酒。
外用:適量,搗敷。
功效:除寒,補腎壯陽,調(diào)經(jīng),止血。
主治:治陽萎,腰膝軟弱,婦女崩帶,月經(jīng)不調(diào),風濕性關節(jié)炎,外傷出血。
《新疆中草藥手冊》:孕婦忌服。過量可致大汗淋漓。
①治陽痿:雪蓮花、冬蟲夏草,泡酒飲。(《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
?、谥螊D女崩帶:雪蓮花、蛾參,黨參,燉雞吃。(《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
?、壑物L濕性關節(jié)炎,婦女小腹冷痛,閉經(jīng),胎衣不下:雪蓮五錢,加白酒或黃酒100毫升,泡七天。每服10毫升,一日二次。(《新疆中草藥手冊》)
?、苤窝┟ぃ劳矗貉┥徎ǘ了腻X。生吃或水煎服。(《云南中草藥》)
?、葜瓮鈧鲅貉┥徎ㄟm量,敷患處。(《云南中草藥》)
別名:坎氣。
性味:味甘、咸,性溫。
歸經(jīng):歸心、肺、腎經(jīng)。
形態(tài)特征:本品呈細長條狀,長10-15cm,直徑約0.5cm,淡黃色或黑棕色,半透明,對光視之,內(nèi)有2根動脈管和1根靜脈管。質(zhì)堅韌,不易折斷。氣微腥。
內(nèi)服:煎湯,1-2條;入丸、散,1-3g。
炮制:將臍帶洗漂干凈。用銀花、甘草煎汁加黃酒和臍帶同煮,沸后取出,烘干。每20條臍帶用銀花、甘草各3g,清水500ml煎汁,入黃酒50g。
功效:益腎,納氣。
主治:用于腎虛喘咳,虛勞羸弱,氣血不足,盜汗,久瘧。
1、治陰陽兩虛,精神氣血皆傷,虛危之候:坎氣(炙末)一兩,人參一兩,熟地二兩,枸杞二兩,人乳粉二兩。上為末,酒釀白蜜煉作丸,桐子大。每服二錢,末飲下。(《醫(yī)級》坎氣丹)
2、治三陰久瘧:臍帶九枚(燒存性),于白術二兩,人參五錢。焙干俱為末,入童便煮附子一兩,搗膏和丸梧子大。每早服三錢。(《本草匯言》)
3、治臍汁不干:綿裹落下臍帶(燒研)一錢,當歸頭(末)一錢,麝香一字。摻之。(《全幼心鑒》)
?、倏娤S海?ldquo;臍者,命蒂也,當心腎之中,為真元歸宿之處。胎在母腹,臍連于胞,喘息呼吸滋養(yǎng)之妙從此而通,胎出母腹,臍帶剪斷,則一點真元之氣從此而歸入命門、丹田,故臍為命蒂,臍帶亦真氣會聚之所也。《本經(jīng)》以之治瘧,應是久瘧虛寒之甚,藉其氣以補不足也。今世以小兒脫下臍帶,燒灰與服,可解胎中一切毒,及免驚風痘患,亦取裨補真元耳。”(《本草經(jīng)疏》)
?、谕踹d:“臍帶補益血氣,得人氣之余故也。小兒羸弱及痘疹不起,用此煎湯服之,亦頗見效。”(《藥性纂要》)
別名:彀木子、紗紙樹、構(gòu)樹子、殼樹、鹿仔樹。
歸經(jīng):性寒,味甘。
入藥部位:為??茦?gòu)樹Broussonetia papyrifera( L.)Vent.的果實。
形態(tài)特征:小瘦果扁圓形或扁卵形,長約2mm,寬1.5~2mm。表面橙紅色或棕紅色,有微細網(wǎng)狀紋理或顆料狀突起,一側(cè)邊具凹溝,另側(cè)邊具棱線,基部有子房殘痕。質(zhì)硬,內(nèi)含種子1粒;種皮紅棕色,種仁白色,油質(zhì)。味淡。
用法:6~12克。
炮制: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摘,洗凈,曬干,除去灰白色膜狀宿萼及雜質(zhì)。
功效:補腎清肝,明目,利尿。
主治:用于腰膝酸軟、虛勞骨蒸、砂暈目昏、目生翳膜、水腫脹滿。
《本草經(jīng)疏》:“脾胃虛寒者不宜。”
性味:味甘;咸;性溫。
歸經(jīng):肝經(jīng);腎經(jīng)。
入藥部位:為海龍科動物刁海龍、擬海龍或尖海龍除去皮膜及內(nèi)臟的全體。
內(nèi)服:煎湯,3~9g;研末,1.5~3g。
外用:適量,研末摻敷。
炮制:用水刷凈,切塊或搗碎。
功效:補腎壯陽,散結(jié)消腫。
主治:主陽痿,遺精,不育,腎虛作喘,癥瘕積聚,瘰疬癭瘤,跌打損傷,癰腫疔瘡。
孕婦及陰虛火旺、有外感者均應禁服。
1.治瘰疬(慢性淋巴結(jié)炎、淋巴結(jié)核)、癭瘤(單純性甲狀腺腫) 海龍9g、冬菇(連腳)18g,紫菜9g,大棗31g。水煎服。(《中藥臨床應用》海龍湯)
2.治跌打內(nèi)傷 海龍焙干研末,每服3g,溫酒送服。(《青島中草藥手冊》)
3.治婦女子宮陣縮無力而難產(chǎn) 海龍9g,煮水,沖入黃酒半杯溫服。(《山東藥用動物》)
別名:大蕓(淡大蕓)、寸蕓、蓯蓉(甜蓯蓉、淡蓯蓉)、地精、查干告亞。
性味:味甘;咸;性溫。
歸經(jīng):歸腎;大腸經(jīng)。
炮制:揀凈雜質(zhì),清水浸泡,每天換水1-2次(如系咸蓯蓉,泡盡鹽分),潤透,切片(縱切),曬干。
功效: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道。
主治:主腎陽虛衰;精血不足之陽痿;遺精;白濁;尿頻余瀝;腰痛腳弱;耳鳴目花;月經(jīng)衍期;宮寒不孕;腸燥便秘。
1.《新疆大蕓》管花肉蓯蓉,補腎精虧損,多由恣情縱欲,或少年誤犯手淫,至命門火衰,精氣虛寒;或思慮憂郁,損傷心脾;或因恐懼傷腎,也有因濕熱下注,宗筋弛而痿的。但主要是腎陽虛衰而痿。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根本,有溫煦形體,蒸化水液,促進生殖發(fā)育等功能。腎陽虛衰則溫煦失職,氣化無權(quán)。因而發(fā)生畏寒肢冷,性機能減退。故見男子陽痿不舉或不堅,且伴有頭暈目眩、腰腿酸軟、心悸失眠、面色蒼白、精神萎靡不振等。
2.《本經(jīng)》:主五勞七傷,補中,除莖中寒熱痛,養(yǎng)五臟,強陰,益精氣,婦人癥瘕。
3.《別錄》:除膀胱邪氣、腰痛,止痢。
4.《藥性論》:益髓,悅顏色,延年,治女人血崩,壯陽,大補益,主赤白下。
5.《日華子本草》:治男絕陽不興,女絕陰不產(chǎn),潤五臟,長肌肉,暖腰膝,男子泄精,尿血,遺瀝,帶下陰痛。
6.《本草經(jīng)疏》:白酒煮爛頓食,治老人便燥閉結(jié)。
7.《本草經(jīng)疏》:肉蓯蓉,滋腎補精血之要藥,氣本微溫,相傳以為熱者誤也。甘能除熱補中,酸能入肝,咸能滋腎,腎肝為陰,陰氣滋長,則五臟之勞熱自退,陰莖中寒熱痛自愈。腎肝足,則精血日盛,精血盛則多子。婦人癥瘕,病在血分,血盛則行,行則癥瘕自消矣。膀胱虛,則邪客之,得補則邪氣自散,腰痛自止。久服則肥健而輕身,益腎肝補精血之效也,若曰治痢,豈滑以導滯之意乎,此亦必不能之說也。
8.《本草匯言》:肉蓯蓉,養(yǎng)命門,滋腎氣,補精血之藥也。男子丹元虛冷而陽道久沉,婦人沖任失調(diào)而陰氣不治,此乃平補之劑,溫而不熱,補而不峻,暖而不燥,滑而不泄,故有從容之名。
9.《本經(jīng)逢原》:肉蓯蓉,《本經(jīng)》主勞傷補中者,是火衰不能生土,非中氣之本虛也。治婦人癥瘕者,咸能軟堅而走血分也。又蓯蓉止泄精遺溺,除莖中熱痛,以其能下導虛火也。老人燥結(jié),宜煮粥食之。
10.《玉楸藥解》:肉蓯蓉,暖腰膝,健骨肉,滋腎肝精血,潤腸胃結(jié)燥。凡糞粒堅小,形如羊屎,此土濕木郁,下竅閉塞之故。谷滓在胃,不得順下,零星傳送,斷落不聯(lián),歷陽明大腸之燥,煉成顆粒,秘澀難通,總緣風木枯槁,疏泄不行也。一服地黃、龜膠,反益土濕,中氣愈敗矣。肉蓯蓉滋木清風,養(yǎng)血潤燥,善滑大腸,而下結(jié)糞,其性從容不迫,未至滋濕敗脾,非諸潤藥可比。方書稱其補精益髓,悅色延年,理男子絕陽不興,女子絕陰不產(chǎn),非溢美之詞。
11.《本草正義》:肉蓯蓉,《本經(jīng)》主治,皆以藏陰言之,主勞傷補中,養(yǎng)五臟,強陰,皆補陰之功也。莖中寒熱痛,則腎臟虛寒之病,蓯蓉厚重下降,直入腎家,溫而能潤,無燥烈之害,能溫養(yǎng)精血而通陽氣,故曰益精氣。主癥瘕者,咸能軟堅,而入血分,且補益陰精,溫養(yǎng)陽氣,斯氣血流利而否塞通矣?!秳e錄》除膀胱邪氣,亦溫養(yǎng)而水府寒邪自除。腰者腎之府,腎虛則腰痛,蓯蓉益腎,是以治之。利,今木皆作痢,是積滯不快之滯下,非泄瀉之自利,蓯蓉滑腸,痢為積滯,宜疏通而不宜固澀,滑以去其著,又能養(yǎng)五臟而不專于攻逐,則為久痢之中氣己虛,而積滯未盡者宜之,非通治暑濕熱滯之痢疾也。蓯蓉為極潤之品,市肆皆以鹽漬,乃能久藏,古書皆稱其微溫,而今則為咸味久漬,溫性已化除凈絕,縱使漂洗極淡,而本性亦將消滅無余,故古人所稱補陰興陽種種功效,俱極薄弱,蓋已習與俱化,不復可以本來之質(zhì)一例論矣。但咸味能下降,滑能通腸,以主大便不爽,頗得捷效,且性本溫潤,益陰通陽,故通腑而不傷津液,尤其獨步耳。自宋以來,皆以蓯蓉主遺泄帶下,甚且以主血崩溺血,蓋以補陰助陽,謂為有收攝固陰之效。要知滑利之品,通導有余,奚能固澀,《本經(jīng)》除陰中寒熱痛,正以補陰通陽,通則不痛耳。乃后人引申其義,誤認大補,反欲以通利治滑脫,謬矣。
12.《本草綱目》:此物補而不峻,故有從容字號。凡使先須清酒浸一宿,至明以棕刷去沙土、浮甲,劈破中心,去白膜一重如竹絲草樣。有此能隔人心前氣不散,令人上氣也。以甄蒸之,從午至酉取出,又用酥炙得所。
性味:甘,溫,無毒。
歸經(jīng):入心、脾二經(jīng)。
入藥部位:為牛科動物黃?;蛩5墓撬琛?/p>
內(nèi)服:煎湯或熬膏。
外用:涂擦。
功效:潤肺、補腎、壯陽、填髓。
主治:治虛癆羸瘦,精血虧損,泄利,消渴,跌撲損傷,手足皴裂。
別名:巴戟、巴吉天。
性味:味甘、辛,性微溫。
歸經(jīng):歸腎、肝經(jīng)。
入藥部位: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Morinda ojj:icinalis How的干燥根。
用法:3~10g。
炮制:全年均可采挖,洗凈,除去須根。
功效: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濕。
主治:用于陽痿遺精,宮冷不孕,月經(jīng)不調(diào),少腹冷痛,風濕痹痛,筋骨痿軟。
1、治虛羸陽道不舉,五勞七傷百病。能食,下氣:巴戟天、生牛膝各三斤。以酒五斗浸之,去滓溫服,常令酒氣相及,勿至醉吐。(《千金方》)
2、治婦人子宮久冷,月脈不調(diào),或多或少,赤白帶下:巴戟三兩,良姜六兩,紫金藤十六兩,青鹽二兩,肉桂(去粗皮)、吳茱萸各四兩。上為末,酒糊為丸。每服二十丸,暖鹽酒送下,鹽湯亦得。日午、夜臥各一服。(《局方》巴戟丸)
3、治小便不禁:益智仁、巴戟天(去心,二味以青鹽、酒煮),桑螵蛸、兔絲子(酒蒸)各等分。為細末,酒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用鹽酒或鹽湯送下。(《奇效良方》)
陰虛火旺者忌服。
1、《本草經(jīng)疏》:巴戟天,主大風邪氣,及頭面游風者,風力陽邪,勢多走上,《經(jīng)》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巴戟天性能補助元陽,而兼散邪,況真元得補,邪安所留,此所以愈大風邪氣也。主陰痿不起,強筋骨,安五臟,補中增志益氣者,是脾、腎二經(jīng)得所養(yǎng),而諸虛自愈矣。其能療少腹及陰中引痛,下氣,并補五勞,益精,利男子者,五臟之勞,腎為之主,下氣則火降,火降則水升,陰陽互宅,精神內(nèi)守,故主腎氣滋長,元陽益盛,諸虛為病者,不求其退而退矣。
2、《本草新編》:夫命門火衰,則脾胃寒虛,即不能大進飲食,用附子、肉桂以溫命門,未免過于太熱,何如用巴戟天之甘溫,補其火而又不爍其水之為妙耶?或問巴戟天近人止用于丸散之中,不識亦可用于湯劑中耶?曰:巴戟天正湯劑之妙藥,溫而不熱,健脾開胃,既益元陽,復填陰水,真接續(xù)之利器,有近效而又有速功。
3、《本草求真》:巴戟天,據(jù)書稱為補腎要劑,能治五癆七傷,強陰益精,以其體潤故耳。然氣味辛溫,又能祛風除濕,故凡腰膝疼痛,風氣腳氣水腫等癥,服之更為有益。觀守真地黃飲子,用此以治風邪,義實基此,未可專作補陰論也。
別名:三枝九葉草、仙靈脾、牛角花、三叉風、羊角風、三角蓮。
性味:辛、甘,溫。
歸經(jīng):歸肝經(jīng)、腎經(jīng)。
入藥部位:本品為小檗科植物淫羊藿Epimedium brevicornum Maxim.、箭葉淫羊藿Epimedium sagittatum (Sieb.et Zucc.)Maxim. 、柔毛淫羊藿Epimedium pubescens Maxim.、巫山淫羊藿Epimedium wushanense T.S.Ying、或朝鮮淫羊藿Epimedium koreanum Nakai的干燥地上部分。
形態(tài)特征:莖細圓柱形,長約 20cm,表面黃綠色或淡黃色,具光澤。莖生葉對生,二回三出復葉;小葉片卵圓形,長3~8cm,寬2~6cm;先端微尖,頂生小葉基部心形,兩側(cè)小葉較 小,偏心形,外側(cè)較大,呈耳狀,邊緣具黃色刺毛狀細鋸齒;上表面黃綠色,下表面灰綠色,主脈7~9條,基部有稀疏細長毛,細脈兩面突起,網(wǎng)脈明顯;小葉柄 長1~5cm。葉片近革質(zhì)。無臭,味微苦。
內(nèi)服:煎湯,3~9g;浸酒、熬膏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洗。
炮制:揀凈雜質(zhì),去梗,切絲,篩去碎屑。
功效:補腎壯陽,祛風除濕。
主治:治陽痿不舉,小便淋瀝,筋骨攣急,半身不遂,腰膝無力,風濕痹痛,四肢不仁。
①治偏風,手足不遂,皮膚不仁:仙靈脾一斤,細銼,以生絹袋盛,于不津器中,用無灰酒二斗浸之,以厚紙重重密封,不得通氣,春夏三日,秋冬五日。每日隨性暖飲之,常令醺醺,不得大醉。(《圣惠方》)
?、谥物L走注疼痛,來往不定:仙靈牌一兩,威靈仙一兩,芎藭(川芎)一兩,桂心(肉桂)一兩,蒼耳子一兩。上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溫酒調(diào)下一錢。(《圣惠方》仙靈脾散)
?、壑文炕枭瑁合伸`脾、生王瓜(即小栝樓紅色者)等分。為末,每服一錢,茶下,日二服。(《圣濟總錄》)
?、苤窝捞郏合伸`脾,不拘多少,為粗末,煎湯漱牙齒。(《奇效良方》固牙散)
?、菀嬲煞?,興陽,理腿膝冷 淫羊藿一斤,酒一斗,浸經(jīng)二日,飲之佳。(《食醫(yī)心鏡》)
?、拗侮栶?箭葉淫羊藿9g,土丁桂24g,鮮黃花遠志30g,鮮金櫻子60g。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咧稳箍人裕?jié)M不飲食,氣不順 仙靈脾、覆盆子、五味子(炒)各一兩。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姜茶下二十丸。(《圣濟總錄》)
?、嘀蝹笄嗝?,(日近者可治) 仙靈脾一兩,淡豆豉四十九粒。水一碗半,煎至一碗,頓服。(《百一選方》)
?、嶂螊D女更年期綜合征,眩暈,高血壓以及其他慢性疾病見有沖任不調(diào)證候者 仙茅6~15g,仙靈脾9~15g,當歸、巴戟天各9g,黃柏、知母各6~9g。水煎服。(上海中醫(yī)學院《方劑學》)
陰虛而相火易動者忌服。
?、佟侗静萁?jīng)集注》:薯蕷為之使。
?、凇度杖A子本草》:紫芝為使。得酒良。
③《本草經(jīng)疏》:虛陽易舉,夢遺不止,便赤口干,強陽不痿并忌之。
別名:獨腳絲茅、山棕、地棕、千年棕、番龍草。
性味:辛;溫;有毒。
歸經(jīng):腎經(jīng);肝經(jīng)。
入藥部位:本品為石蒜科植物仙茅Curculigo orchioides Gaertn. 的干燥根莖。
形態(tài)特征:干燥根莖為圓柱形,略彎曲,兩端平,長3~10厘米,直徑3~8毫米。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粗糙,皺縮不平,有細密而不連續(xù)的橫紋,并散布有不甚明顯的細小 圓點狀皮孔。未去須根者,在根莖的一端常叢生兩端細、中間粗的須根,長約3~6厘米,有極密的環(huán)狀橫紋,質(zhì)輕而疏松,柔軟而不易折斷。根莖質(zhì)堅脆,易折 斷,斷面平坦,微帶顆粒性(經(jīng)蒸過者略呈透明角質(zhì)狀),皮部淺灰棕色或因糊化而呈紅棕色,靠近中心處色較深。微有辛香氣,味微苦辛。以根條粗長、質(zhì)堅脆、 表面黑褐色者為佳。
內(nèi)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或浸酒。
外用:適量,搗敷。
炮制:取凈仙茅用黃酒拌勻,潤透后,置鍋內(nèi)微炒至干,取出,晾干。(每仙茅100斤,用黃酒10~20斤)
功效:溫腎陽,壯筋骨。
主治:治陽萎精冷,小便失禁,崩漏,心腹冷痛,腰腳冷痹,癰疽,瘰疬,陽虛冷瀉。
?、僦侮栶?、耳鳴:仙茅、金櫻子根及果實(金櫻子)各15克。燉肉吃。(《貴州草藥》)
?、谥卫夏赀z尿:仙茅30克。泡酒服。(《貴州草藥》)
?、蹓呀罟?,益精神,明目:仙茅二斤(糯米泔浸五日,去赤水,夏月浸三日,銅刀刮銼,陰干,取一斤),蒼術二斤(米泔浸五日,刮皮,焙干,取一斤),枸杞子一斤,車前子十二兩,白茯苓(去皮)、茴香(小茴香)(炒)、柏子仁(去殼)各八兩,生地黃(焙)、熟地黃(焙)各四兩。為末,酒煮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 溫酒下,日二服。(《圣濟總錄》仙茅丸)
④定喘,補心腎,下氣:白仙茅半兩(米泔浸三宿,曬干,炒),團參一分,阿膠一兩三分(炒),雞膍胵兩半。上為末,每服二錢,糯米飲調(diào),空腹服。(《三因方》神秘散)
⑤治沖任不調(diào)癥狀的高血壓?。合擅?、仙靈脾(淫羊藿)、巴戟(巴戟天)、知母、黃柏、當歸,六味等分,煎成濃縮液。日服二次,每次五錢至一兩。(《中醫(yī)研究工作資料匯編》二仙湯)
⑥治婦人紅崩下血,已成漏癥:仙茅三錢(為末),全秦歸、蛇果草各等分,以二味煎湯,點水酒將仙茅末送下。(《滇南本草》)
?、咧伟b疽火毒,漫腫無頭,色青黑者:仙茅不拘多少,連根須煎,點水酒服;或以新鮮者搗爛敷之。有膿者潰,無膿者消。(《滇南本草》)
⑧治蛇咬:天棕同半邊蓮搗爛貼患處。(《草藥單方臨床病例經(jīng)驗匯編》)
⑨治男子虛損,陽痿不舉 仙茅四兩(米泔浸去赤水,曬干),淫羊藿四兩(洗凈),五加皮四兩。用絹袋裝入,酒內(nèi)浸入一月取飲。(《萬氏家抄方》仙茅酒)
?、庵伪囚?仙茅、白茅根、踏地消各15g。煮豬精肉食。(《湖南藥物志》)
凡陰虛火旺者忌服。
?、佟独坠谥苏摗罚何鸱歌F,斑人須鬢。
?、?《本草經(jīng)疏》:凡一概陰虛發(fā)熱、咳嗽、吐血、衄血、齒血、溺血、血淋,遺精白濁,夢交,腎虛腰痛,腳膝無力,虛火上炎,口干咽痛,失志陽痿,水涸精竭,不 能孕育,老人孤陽無陰,遺溺失精,血虛不能養(yǎng)筋,以致偏枯痿痹,胃家邪熱不能殺谷,胃家虛火嘈雜易饑,三消五疸,陰虛內(nèi)熱外寒,陽厥火極似水等證,法并禁 用。
別名:瑣陽、不老藥、銹鐵棒、地毛球、黃骨狼、鎖嚴子、羊鎖不拉。
性味:味甘;性溫。
歸經(jīng):歸肝、腎、大腸經(jīng)。
入藥部位:為鎖陽科植物鎖陽Cynomorium songaricum Rupr.的干燥肉質(zhì)莖。
形態(tài)特征:呈扁圓柱形,微彎曲,長5~15cm,直徑1.5~5cm。表面棕色或棕褐色,粗糙,具明顯縱溝及不規(guī)則凹陷,有的殘存三角形的黑棕色鱗片。體重,質(zhì)硬,難折斷,斷面淺棕色或棕褐色,有黃色三角狀維管束。氣微,味甘而澀。
用法:5~10g。
炮制:春季采挖,除去花序,切段,曬干。
功效: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通便。
主治:用于腎陽不足,精血虧虛,腰膝痿軟,陽痿滑精,腸燥便秘。
治陽弱精虛,陰衰血竭,大腸燥涸,便秘不運:瑣陽三斤。清水五斗,煎濃汁兩次,總和,以砂鍋內(nèi)熬膏,煉蜜八兩收成,入磁瓶內(nèi)收貯,每早、午、晚各食前服十余茶匙,熱酒化服。(《本草切要》)
性味:微辛,溫。
歸經(jīng):歸肝、腎經(jīng)。
入藥部位:本品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干燥葉。
形態(tài)特征:本品多破碎,完整葉片展平后呈橢圓形或卵形,長7~15cm,寬3.5~7cm。表面黃綠色或黃褐色,微有光澤,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廣楔形,邊緣有鋸齒,具短葉柄。質(zhì)脆,搓之易碎,折斷面有少量銀白色橡膠絲相連。氣微,味微苦。
內(nèi)服:煎湯,10~15g。
炮制:夏、秋二季枝葉茂盛時采收,曬干或低溫烘干。
功效:補肝腎,強筋骨。
主治:用于肝腎不足,頭暈目眩,腰膝酸痛,筋骨痿軟。
別名:石鐘乳,滴乳石,石乳鐘,虛中,鐘乳,公乳,留公乳,蘆石,夏石,黃石砂,盧布,夏乳根。
性味:甘,溫。
歸經(jīng):歸肺、腎、胃經(jīng)。
入藥部位:為碳酸鹽類礦物鐘乳石的礦石。
形態(tài)特征:為方解石類中的一種鐘乳狀的集合體,呈圓柱形或圓錐形。常見于石灰?guī)r山洞中。系含碳酸鈣的水溶液從巖石裂隙漓下,經(jīng)水分蒸發(fā)后淀積而成,自上向下逐漸增長,倒垂于洞頂。
內(nèi)服:煎湯,3~9g,先煎。或入丸、散。
炮制:洗凈,砸成小塊,干燥。
功效:溫肺助陽,平喘,制酸,通乳。
主治:用于寒痰咳喘,陽虛冷喘,腰膝冷痛,胃痛泛酸,乳汁不通。
?、僦畏翁撣沾?,連綿不息:生鐘乳五兩(細研如粉),黃蠟三兩(銼)。上二味,先職黃蠟盛于細瓷器,用慢火化開,投入鐘乳粉末,攪和令勻,取出,用物封蓋定,于飯甑內(nèi)蒸熟,研如膏,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二丸,溫水下。(《圣濟總錄》鐘乳丸)
②治五勞七傷,損肺氣,陽氣絕,手足冷,心中少氣,髓虛腰疼腳痹,身煩口干不能食:鐘乳二兩(別研令細),菟絲子一兩(酒浸一宿,別搗),石斛一兩,吳茱萸半兩。上四味,別搗篩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崭狗咄?,日再服之訖,行數(shù)百步,溫清酒三合飲之,復行二、三百步,口胸內(nèi)熱,熱如定,即食干飯豆醬;過一日,食如常,暖將息。(《千金翼方》草鐘乳丸)
?、壑畏e冷上氣,坐臥不得,并風虛勞損,腰腳弱:鐘乳三兩,研如面,以夾帛練袋盛,稍寬容,緊系頭,納牛奶一大升中煎之,三分減一分即好,去袋空(腹)飲乳汁。若患冷人,即用酒蒸,患熱人即用水煎。若用水及酒例須減半。不可啖熱面、豬、魚、蒜等。(《崔氏纂要方》乳煎鐘乳)
?、苤翁摀p,通順血脈,極補下氣:鐘乳五兩,附子、甘菊各二兩,石斛、蓯蓉各五兩。上五味,以清酒三斗漬。服二合,日再,稍增至一升。(《千金方》鐘乳酒)
?、葜螣o乳汁:石鐘乳、漏蘆各二兩。上二味,治下篩。飲服方寸匕。(《千金方》)
?、拗瓮卵獡p肺:煉成鐘乳粉,每服二錢,糯米湯下。(《十便良方》)
?、咧未竽c冷滑不止:鐘乳粉一兩,肉豆蔻(煨)半兩。為末,煮棗肉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飲下。(《濟生方》)
陰虛火旺肺熱咳嗽者忌服。
性味:辛、甘,溫。
歸經(jīng):歸肝、腎經(jīng)。
入藥部位:本品為百合科植物韭菜Allium tuberosum Rottl. 的干燥成熟種子。
形態(tài)特征:本品呈半圓形或半卵圓形,略扁,長2~4mm,寬1.5~3mm。表面黑色,一面凸起,粗糙,有細密的網(wǎng)狀皺紋,另一面微凹,皺紋不甚明顯。頂端鈍,基部稍尖,有點狀突起的種臍。質(zhì)硬。氣特異,味微辛。
用法:3~9g。
炮制:韭菜子除去雜質(zhì)。
功效:溫補肝腎,壯陽固精。
主治:用于陽痿遺精,腰膝酸痛,遺尿尿頻,白濁帶下。
別名:白石、羊起石、石生、陽石、起陽石。
性味:味咸,性溫。
歸經(jīng):歸腎經(jīng)。
入藥部位:為硅酸鹽類角閃石族礦物透閃石及其異種透閃石Tremolite石棉。
形態(tài)特征:本品為長柱狀、針狀、纖維狀集合體,呈不規(guī)則塊狀、扁長條狀或短柱狀。大小不一。白色、淺灰白色或淡綠白色,具絲絹樣光澤。體較重,質(zhì)較硬脆,有的略疏松。可折斷,碎斷面不整齊,縱面呈纖維狀或細柱狀。氣無,味淡。以針束狀、色白、有光澤、無雜質(zhì)者為佳。
內(nèi)服:煎湯,3-5g;或入丸、散。
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
炮制:采挖后去凈泥土,選擇淺灰白色或淡綠白色的纖維狀或長柱狀集合體入藥。
功效:溫腎壯陽。
主治:腎陽虛衰,腰膝冷痹,男子陽痿遺精,女子宮冷不孕,崩漏,癥瘕。
1、治陰痿、陰汗:陽起石(煅,為末),每服二錢,鹽酒下。(《普濟方》)
2、治傷寒四逆:陽起石、太陰玄精石、消石、附子(炮裂,去皮臍)各等分。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至十丸,新汲水送下。汗出解。(《圣濟總錄》陽起石丸)
陰虛火旺者禁服,不宜久服。
1、《本草經(jīng)集注》:“惡澤瀉、菌桂、雷丸、蛇蛻皮。畏菟絲。”
2、《藥性論》:“惡石葵,忌羊血。”
1、論陽起石與硫磺藥性之異同:黃宮繡:“(陽起石)功雖類于硫磺,但硫磺太熱,號為火精;此則其力稍遜,而于陽之不能起者克起,陽起之號于是而名。”(《本草求真》)
2、《本草衍義》:“陽起石,如狼牙者佳。其外色不白,如姜石。其大塊者,亦內(nèi)白。”
別名:胡桃仁、胡桃肉、核桃。
性味:甘,溫。
歸經(jīng):歸腎經(jīng)、肺經(jīng)、大腸經(jīng)。
入藥部位:本品為胡桃科植物胡桃Juglans regia L. 的干燥成熟種子。
形態(tài)特征:本品多破碎,為不規(guī)則的塊狀,有皺曲的溝槽,大小不一;完整者類球形,直徑2~3cm。種皮淡黃色或黃褐色,膜狀,維管束脈紋深棕色。子葉類白色。質(zhì)脆,富油性。無臭,味甘;種皮味澀、微苦。
內(nèi)服:煎湯,9-15g;單味嚼服;10~30g;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搗敷。
炮制: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除去肉質(zhì)果皮,曬干,再除去核殼及木質(zhì)隔膜。
功效:補腎固精,溫肺定喘,潤腸。
主治:治腎虛喘嗽,腰痛腳弱,陽痿,遺精,小便頻數(shù),石淋,大便燥結(jié)。
有痰火積熱或陰虛火旺者忌服。
?、佟肚Ы?bull;食治》:不可多食,動痰飲,令人惡心,吐水吐食。
②汪穎《食物本草》:多食生痰,動腎火。
③《本草經(jīng)疏》:肺家有痰熱,命門火熾,陰虛吐衄等證皆不得施。
?、堋兜门浔静荨罚盒篂a不已者禁用。
?、僦螡駛趦?nèi)外,陽氣衰絕,虛寒喘嗽,腰腳疼痛:胡桃肉二十兩(搗爛),補骨脂十兩(酒蒸)。研末,蜜調(diào)如飴服。(《續(xù)傳信方》)
?、谥尉盟圆恢梗汉颂胰饰迨畟€(煮熱,去皮),人參五兩,杏仁(苦杏仁)三百五十個(麩炒,湯浸去皮)。研勻,入煉蜜,丸梧子大。每空心細嚼一丸,人參湯下,臨臥再服。(《綱目》)
?、壑萎a(chǎn)后氣喘:胡桃仁(不必去皮)、人參各等分。上細切,每服五錢,水二盞,煎七分,頻頻呷服。(《普濟方》)
?、?治腎虛氣弱,風冷乘之,或血氣相搏,腰痛如折,起坐艱難,俯仰不利,轉(zhuǎn)側(cè)不能,或因勞役過度,傷于腎經(jīng),或處卑濕,地氣傷腰,或墜墮傷損,或風寒客搏,或 氣滯不散,皆令腰痛,或腰間似有物重墜,起坐艱辛者 胡桃肉三十個(去皮、膜,別研如泥),補骨脂(用芝麻同于銀器內(nèi)炒熟)、杜仲皮(去粗皮,銼,麩炒黃色,去麩,乘熱略杵碎,又用酒灑勻再炒)各六兩。上為細末,入研藥令勻,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溫酒、鹽場下,空心,食前服。(《局方》青娥丸)
?、菀嫜a髓,強筋壯骨,明目,悅心,滋潤肌膚:故紙(補骨脂)、杜仲、萆薢、胡桃仁各四兩。上三味為末,次入胡桃膏拌勻,杵千余下,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鹽湯任下。(《御藥院方》)
?、? 治消腎,唇口干焦,精溢自出,或小便赤黃,五色渾濁,大便燥實,小便大利而不甚渴:白茯苓、胡桃肉(湯去薄皮,別研)、附子大者一枚(去皮臍,切作片,生姜汁一盞,蛤粉一分,同煮干,焙)。上等分,為末,蜜丸如梧子大,米飲下三、五十丸;或為散,以米飲調(diào)下,食前服。(《三因方》胡桃丸)
?、咧文I虛耳鳴遺精:核桃仁三個,五味子七粒,蜂蜜適量。于睡前嚼服。(《貴州草藥》)
⑧治石淋:胡桃肉一升。細米煮漿粥一升,相和頓服。(《海上集驗方》)
⑨治小便頻數(shù):胡桃煨熟,臥時嚼之,溫酒下。(《綱目》)
?、庵未仔模籂€嚼胡桃,以干姜湯下。或只嚼胡桃,或只吃干姜湯亦可治。(《傳信適用方》)
⑾治赤痢不止:枳殼、胡桃各七枚,皂莢(豬牙皂)(不蛀者)一挺。上三味,就新瓦上以草灰燒令煙盡,取研極細,分為八服。每臨臥及二更、五更時各一服,荊芥茶調(diào)下。(《圣濟總錄》枳殼散)
?、兄闻K躁?。汉胰室粌?。搗碎,和糖開水沖服,每日三次。(《衛(wèi)生雜志》4(1):6,1936)
?、阎位馃彛喝『茵詈?,杵如脂,敷瘡上。(《梅師集驗方》)
?、抑务ю忒彛汉胰繜詈冢瑹煍?,和松脂研敷。(《開寶本草》)
?、又问蟑浱岛耍哼B皮胡桃肉,同貝母(川貝母)、全蝎枚數(shù)相等,蜜丸服。(《本經(jīng)逢原》)
?、灾涡∧c氣痛 胡桃一枚。燒炭研末,熱酒服之。(《奇效良方》)
?、罩窝郎恍?,筋骨酸痛 以胡桃肉三十枚,浸酒飲之。如不飲酒者,以胡桃肉,早晚各食二枚,白湯過下,七日愈。(《簡便方》)
?、种渭毙臍馔?核桃一個,棗子一枚。去核桃夾,紙裹煨熟,以生姜湯一盅,細嚼送下。(《神效名方》盞落湯)
⒆治翻胃 胡桃肉、舊銅錢、蜂蜜各五錢。上搗三千下,丸如彈子大,噙舌下,不可嚼,待消自化下即愈。若隨食隨吐者,加珍珠二分。(《魯府禁方》)
⒇治脅痛 胡桃一味(不去皮)不拘多少。上少用水、酒各半盅,煎服。(《朱氏集驗方》)
?。?1)治腸風下血,老人更宜 胡桃仁(去油)四兩,皂角刺(炒焦)二兩,補骨脂(微炒)兩半,槐花(炒)一兩。上為末,每服二錢,米湯或湯調(diào)下。(《古今醫(yī)統(tǒng)》胡桃散)
?。?2)治婦人少乳及乳汁不行 核桃仁(去皮)十個搗爛,穿山甲一錢。上搗和一處,黃酒調(diào)服。(《濟陰綱目》胡桃散)
?。?3)治小兒癖疾并男婦一切積塊 核桃一斤,檳榔二十個,硇砂一錢,大黃一兩。上四味,為細末,入桃仁,水煮一炷香。水滾時,陸續(xù)入皮硝半斤,香盡硝亦足止,食桃仁亦好。(《魯府禁方》)
(24)治目翳 胡桃肉、鳧茈、柿餅等分,搗烊。開水調(diào)服。(《魚孚)溪單方選》)
?。?5)治壓仆損傷(胡桃仁)搗肉,和酒,溫頓服,便瘥。(《本草圖經(jīng)》)
?。?6)治一切癰腫、背癰、附骨疽未成膿者 胡桃十個(煨熟去殼),槐花一兩(研末),杵勻,熱酒調(diào)服。(《古今錄驗》)
?。?7)治小兒頭瘡不愈 胡桃和皮,燈上燒存性,碗蓋出火毒,入輕粉少許,生油調(diào)涂,一二次愈。(《保功大全》)
?。?8)治癍瘡倒黡 用胡桃一個燒灰存性,干胭脂三錢,為末。以胡荽煎湯調(diào)下一錢服。(《衛(wèi)生簡易方》)
別名:蘆巴子、香草子、小木夏。
性味:苦,溫。
歸經(jīng):歸腎經(jīng)。
入藥部位:本品為豆科植物胡蘆巴 Trigonella foenum-graecum L. 的干燥成熟種子。
形態(tài)特征:本品略呈斜方形或矩形,長3~4mm,寬2~3mm,厚約2mm。表面黃綠色或黃棕色,平滑,兩側(cè)各具一深斜溝,相交處有點狀種臍。質(zhì)堅硬,不易破碎。種皮薄,胚乳呈半透明狀,具黏性;子葉2,淡黃色,胚根彎曲,肥大而長。氣香,味微苦。
內(nèi)服:煎湯,4.5~9g;或入丸、散。
炮制: 除去雜質(zhì),洗凈,干燥。
功效:補腎陽,祛寒濕,止痛。
主治:治寒疝,腹脅脹滿,少腹冷痛,寒濕腳氣,腎虛腰酸,陽痿。
陰虛火旺者忌服。
?、佟镀穮R精要》:妊婦勿服。
?、凇侗静輩R言》:腎臟有郁火內(nèi)熱者,宜斟酌。
?、邸侗静輳男隆罚合嗷馃胧ⅲ幯澤僬呓?。
①治膀胱氣:胡蘆巴、茴香子(小茴香)、桃仁(麩炒)各等分。半以酒糊丸,半為散。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食前鹽酒下;散以熱米飲謂下,與丸于相間,空心服,日各一、二服。(《本草衍義》)
?、谥涡∧c氣攻刺:葫蘆巴(炒)一兩。為末,每服二錢,茴香炒紫,用熱酒沃,蓋定,取酒調(diào)下。(《仁齋直指方》葫蘆巴散)
?、? 治大人小兒小腸氣,蟠腸氣,奔豚氣,疝氣,偏墜陰腫,小腹有形如卵,上下來去痛不可忍,或絞結(jié)繞臍攻刺,嘔惡悶亂,并皆治之:葫蘆巴(炒)一斤,[吳茱萸]] (湯洗十次,炒)十兩,川楝子(炒)一斤二兩,大巴戟(巴戟天)(去心,炒)、川烏(炮,去皮、臍)各六兩,茴香(淘去土,炒)十二兩。上為細末,酒煮面糊為丸,如 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空心溫酒吞下;小兒五丸,茴香湯下。(《局方》葫蘆巴丸)
④治腎臟虛冷,腹脅脹滿:葫蘆巴二兩,附子(炮裂,去皮、臍)、硫黃(研)各三分。上三味,搗研為末,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鹽湯下。(《圣濟總錄》葫蘆巴丸)
⑤ 治一切寒濕腳氣,腿膝疼痛,行步無力:葫蘆巴四兩(浸一宿),破故紙(補骨脂)四兩(炒香)。上為細末,用大木瓜一枚,切頂去穰,填藥在內(nèi),以滿為度,復用頂蓋之, 用竹簽簽定,蒸熟取出,爛研,用前件填不盡藥末,搜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酒送下,空心食前。(《楊氏家藏方》葫蘆巴丸)
?、拗螝夤ヮ^痛:葫蘆巴(炒)、荊三棱(酒浸,焙)各半兩,干姜(炮)二錢半。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溫生姜湯或溫酒調(diào)服,不拘時候。(《濟生方》葫蘆巴散)
⑦治疝氣 胡蘆巴、桃仁(去皮尖,炒)。上等分為末。酒調(diào)二錢,食前服。(《普濟方》葫桃散)
⑧治偏墜腫痛或小腸疝氣,下元虛冷者 胡蘆巴、小茴香,俱酒浸炒,各二兩,沉香、木香各五錢為末。紅曲和酒打糊丸。每服二錢,白湯下。(《本草匯言》)
?、嶂文I虛精冷自遺 胡蘆巴四兩,枸杞子三兩,配六味地黃丸。每早服五錢,淡鹽湯下。
?、庵纹⑽柑摵?,洞瀉不止 胡蘆巴四兩,補骨脂三兩,白術二兩,人參一兩,俱炒黃為末,飴糖為丸。每服三錢,湯酒任下。(8~9方出自《本草匯言》)
⑾治乳巖,乳癰 胡蘆巴三錢,搗碎,酒煎服,渣敷之,未成散,已潰愈。(《蕙怡堂經(jīng)驗方》)
?、兄窝?胡蘆巴(焙研)三錢,木瓜酒調(diào)服。(《瘍醫(yī)大全》)
別名:胡韭子、婆固脂、破故紙、補骨鴟、黑故子、胡故子、吉固子、黑故子。
性味:味辛;苦;性溫。
歸經(jīng):腎經(jīng);心包經(jīng);脾經(jīng);胃經(jīng);肺經(jīng)。
形態(tài)特征:本品呈腎形,略扁,長3~5mm,寬2~4mm,厚約1.5mm。表面黑色、黑褐色或灰褐色,具細微網(wǎng)狀皺紋。頂端圓鈍,有一小突起,凹側(cè)有果梗痕。質(zhì)硬。果皮薄,與種子不易分離;種子1枚,子葉2,黃白色,有油性。氣香,味辛、微苦。
內(nèi)服:煎湯,6~15g;或入丸、散。
外用:適量,酒浸涂患處。
功效:補腎助陽。
主治:治腎虛冷瀉,遺尿,滑精,小便頻數(shù),陽痿,腰膝冷痛,虛寒喘嗽。外用治白癜風。
?、僦纹⒛I虛弱,全不進食:破故紙四兩(炒香),肉豆蔻二兩(生)。上為細末,用大肥棗四十九個,生姜四兩,切片同煮,棗爛去姜,取棗剝?nèi)テず擞萌?,研為膏,入藥和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鹽湯下。(《本事方》二神丸)
②治赤白痢及水瀉:破故紙一兩(炒香熟),罌粟殼四兩(去穰、頂?shù)?,新瓦上煿燥)。上二味,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盞化開,姜二片,棗一個,煎取七分,如小兒分作四服。(《百一選方》)
?、壑涡哼z尿:破故紙一兩(炒)。為末,每服一錢,熱湯調(diào)下。(《補要袖珍小兒方論》破故紙散)
④治男子女人五勞七傷,下元久冷,烏髭鬢,一切風病,四肢疼痛,駐顏壯氣:補骨脂一斤,酒浸一宿,放干,卻用烏油麻一升和炒,令麻子聲絕即簸去,只取補骨脂為末,醋煮面糊丸如梧子大。早晨溫酒、鹽湯下二十丸。(《經(jīng)驗后方》)
?、葜蜗略摂?,腳手沉重,夜多盜汗。此藥壯筋骨,益元氣:補骨脂四兩(炒香),菟絲子四兩(酒蒸),胡桃肉(核桃仁)一兩(去皮),乳香、沒藥、沉香(各研)三錢半。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鹽湯溫酒任下,自夏至起,冬至止,日一服。(《局方》補骨脂丸)
?、薅ㄐ?,補腎:破故紙二兩(隔紙炒令香熟),白茯苓一兩(去皮)。上二味為細末,用沒藥半兩,捶破,以無灰酒浸,高沒藥一指許,候如稠餳狀,搜前二味,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隨食湯下;如沒藥性燥難丸,再以少酒糊同搜丸,食前服。(《魏氏家藏方》返精丸)
?、咧文I氣虛冷,小便無度:破故紙(大者鹽炒)、茴香(小茴香)(鹽炒)。上等分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或百丸,空心溫酒、鹽湯下。(《魏氏家藏方》破故紙丸)
⑧治打墜腰痛,瘀血凝滯:破故紙(炒)、茴香(小茴香)(炒)、辣桂(肉桂)等分。為末,每熱酒服二錢。(《仁齋直指方》)
?、嶂窝郏浩乒始垶槟?,溫酒下三錢匕。(《經(jīng)驗后方》)
?、?治腎氣虛弱,風冷乘之;或血氣相搏,腰痛如折,起坐艱難,俯仰不利,轉(zhuǎn)側(cè)不能;或因勞役過度,傷于腎經(jīng);或處卑濕,地氣傷腰;或墜墮傷損,或風寒客搏,或 氣滯不散,皆令腰痛;或腰間似有物重墜,起坐艱辛者,悉能治之:胡桃(去皮膜)二十個,蒜(熬膏)四兩,破故紙(灑浸炒)八兩,杜仲(去皮,姜汁浸炒)十 六兩。上為細末,蒜膏為丸。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下;婦女淡醋湯下。常服壯筋骨,活血脈,烏髭須,益顏色。(《局方》青娥丸)
?、现稳焉镅?,狀不可忍:破故紙不以多少,瓦上炒香熟,為末,嚼胡桃肉(核桃仁)一個,空心溫酒調(diào)下三錢。(《傷寒保命集》通氣散)
?、兄窝劳慈站?,腎虛也:補骨脂二兩,青鹽半兩。炒,研,擦之。(《御藥院方》)
1.陰虛火旺者忌服。
2.《本草經(jīng)疏》:凡病陰虛火動,夢遺,尿血,小便短澀及目亦口苦舌干,大便燥結(jié),內(nèi)熱作渴,火升目赤,易饑嘈雜,濕熱成痿,以致骨乏無力者,皆不宜服。
3.《得配本草》:陰虛下陷,內(nèi)熱煩渴,眩暈氣虛,懷孕心胞熱,二便結(jié)者禁用。
別名:益智子、摘艼子、益智。
性味:味辛;性溫。
歸經(jīng):脾經(jīng);腎經(jīng)。
入藥部位:為姜科植物益智的干燥成熟果實。
形態(tài)特征:干燥果實呈紡錘形或橢圓形,長1.5~2cm,直徑1~1.2cm。外皮紅棕色至灰棕色,有縱向斷續(xù)狀的隆起線13-18條。皮薄而稍韌,與種子緊貼。種子 集結(jié)成團,分3瓣,中有薄膜相隔,每瓣有種子6~11粒。種子呈不規(guī)則扁圓形,略有鈍棱,直徑約3mm,厚約1.5mm,表面灰褐色或灰黃色;種臍位于腹 面的中央,微凹陷,自種臍至背面的合點處,有一條溝狀種脊;破開后里面為白色,粉性。臭特殊,味辛微苦。
內(nèi)服:煎湯,3~9g;或入丸、散。
炮制:取益智仁置鍋內(nèi),炒至外殼焦黑,取出冷透,除去果殼,取仁搗碎用。
功效:溫脾止瀉,暖腎,固氣,澀精縮尿。
主治:治冷氣腹痛,中寒吐瀉,多唾,遺精,小便余瀝,夜多小便。
陰虛火旺或因熱而患遺滑崩帶者忌服。
?、佟侗静萁?jīng)疏》:凡嘔吐由于熱而不因于寒;氣逆由于怒而不因于虛;小便余瀝由于水涸精虧內(nèi)熱,而不由于腎氣虛寒;泄瀉由于濕火暴注,而不由于氣虛腸滑,法并禁之。
?、凇侗静輦湟罚阂驘岫?、濁者禁用。
③《本經(jīng)逢原》:血燥有火、不可誤用。
?、僦蝹幨?,心腹痞滿,嘔吐泄利,手足厥冷,及一切冷氣奔沖,心脅臍腹脹滿絞痛:川烏(炮,去皮、臍)四兩,益智(去皮)二兩,干姜(炮)半兩,青皮(去白)三兩。上件為散。每服三錢,水二盞,入鹽一捻,生姜五片,棗二個,擘破,同煎至八分,去滓,溫服,食前。(《局方》益智散)
?、谥胃姑浐鰹a,日夜不止,諸藥不效,此氣脫也:益智子仁二兩。濃煎飲之。(《世醫(yī)得效方》)
?、壑螇粜梗阂嬷侨识桑ㄓ名}二兩炒,去鹽),烏藥二兩,上為末,用山藥一兩為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臨臥鹽湯下,以朱砂為衣。(《世醫(yī)得效方》三仙丸)
④治脬氣虛寒,小便頻數(shù),或遺尿不止,小兒尤效:烏藥、益智仁等分。上為末,酒煮山藥末為柵,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鹽酒或米飲下。(《婦人良方》縮泉丸,即《魏氏家藏方》固真丹)
?、葜涡哼z尿,亦治白濁:益智仁、白茯苓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一錢,空心米湯調(diào)下。(《補要袖珍小兒方論》益智仁散)
?、拗螊D人崩中:益智子,炒研細,米飲入鹽服一錢。(《經(jīng)效產(chǎn)寶》)
?、咧温┨ハ卵阂嬷侨拾雰?,縮砂仁一兩。為末。每服三錢,空心白湯下,日二服。(胡氏《濟陰方》)
?、嘀勿尥矗B小腹攣搐,叫呼不已:益智仁、干姜(炮)、甘草(炙)、茴香(小茴香)(炒)各三錢,烏頭(川烏)(炮,去皮)、生姜各半兩,青皮(去白)二錢。上細切。每服四錢,水二盞,入鹽少許,煎至七分,去滓,空心食前溫服。(《濟生方》益智仁湯)
?、嶂伟诐岣?jié)M,不拘男婦:益智仁(鹽水浸炒)、厚樸(姜汁炒)等分。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服。(《永類鈐方》)
⑩治小便赤濁:益智仁、茯神各二兩,遠志、甘草(水煮)各半斤。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招慕獪挛迨?。(《綱目》)
?、现稳焉镞z尿不禁 益智仁、白薇、白芍各等分。為末。每服三錢,加鹽三分,滾白湯調(diào)下。(《丹臺玉案》)
別名:菟絲實、吐絲子、無娘藤米米、黃藤子。
性味:味辛、甘,性平。
歸經(jīng):歸肝、腎、脾經(jīng)。
入藥部位:為旋花科植物南方菟絲子Cuscuta australis R.Br.或菟絲子Cuscuta chinensis Lam.的干燥成熟種子。
形態(tài)特征:呈類球形,直徑1~2mm。表面灰棕色至棕褐色,粗糙,種臍線形或扁圓形。質(zhì)堅實,不易以指甲壓碎。氣微,味淡。
用法:6~12g。外用適量。
炮制: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植株,曬干,打下種子,除去雜質(zhì)。
功效:補益肝腎,固精縮尿,安胎,明目,止瀉。
主治:外用消風祛斑。
1、治心氣不足,思慮太過,腎經(jīng)虛損,真陽不固,溺有余瀝,小便白濁,夢寐頻泄:菟絲子五兩,白茯苓三兩,石蓮子(去殼)二兩。上為細末,酒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鹽湯下。常服鎮(zhèn)益心神,補虛養(yǎng)血,清小便。(《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茯菟丸)
2、補腎氣,壯陽道,助精神,輕腰腳:菟絲子一斤(淘凈,酒煮,搗成餅,焙干),附子(制)四兩。共為未,酒糊丸,梧子大。酒下五十丸。(《扁鵲心書》菟絲子丸)
3、治丈夫腰膝積冷痛,或頑麻無力:菟絲子(洗)秤一兩,牛膝一兩。同浸于銀器內(nèi),用酒浸過一寸五日,曝干,為末,將原浸酒再入少醇酒作糊,搜和丸,如梧桐子大??招木葡露?。(《經(jīng)驗后方》)
4、治膏淋:菟絲子(酒浸,蒸,搗,焙),桑螵蛸(炙)各半兩,澤瀉一分。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用清米飲送下。(《普濟方》菟絲丸)
1、《本草經(jīng)疏》:“五味之中,惟辛通四氣,復兼四味,《經(jīng)》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菟絲子之屬是也。與辛香燥熱之辛,迥乎不同矣,學者不以辭害義可也。為補脾、腎、肝三經(jīng)要藥,主續(xù)絕傷、補不足、益氣力、肥健者,三經(jīng)俱實,則絕傷續(xù)而不足補矣。脾統(tǒng)血,合肌肉而主四肢,足陽明、太陰之氣盛,則力長而肥健。補脾故養(yǎng)肌,益肝腎故強陰,堅筋骨,暖而能補腎中陽氣,故主莖中寒精自出,溺有余瀝??诳嘣锟收撸⒛I虛而生內(nèi)熱,津液因之不足也,二臟得補,則二病自愈。寒血為積者,勞傷則血瘀,陽氣乏絕則內(nèi)寒,血隨氣行,氣弱不能統(tǒng)血以行,久而為積矣。凡勞傷,皆脾、腎、肝三臟主之,肝脾氣旺,則瘀血自行也。”
2、《本草匯言》:“菟絲子,補腎養(yǎng)肝,溫脾助胃之藥也。但補而不峻,溫而不燥,故入腎經(jīng)。虛可以補,實可以利,寒可以溫,熱可以涼,濕可以燥,燥可以潤。非若黃柏、知母,苦寒而不溫,有瀉腎經(jīng)之氣;非若肉桂、益智,辛熱而不涼,有動腎經(jīng)之燥;非若蓯蓉、瑣陽,甘咸而滯氣,有生腎經(jīng)之濕者比也。如漢人集《神農(nóng)本草》稱為續(xù)絕傷,益氣力,明目精,皆由補腎養(yǎng)肝,溫理脾胃之征驗也。”
別名:潼蒺藜、蔓黃芪、夏黃草、沙苑蒺藜。
性味:甘,溫。
歸經(jīng):入肝經(jīng)、腎經(jīng)。
入藥部位:為豆科植物扁莖黃芪或華黃芪的種子。
形態(tài)特征:扁莖黃芪的干燥種子呈腎臟形而稍扁,長約2毫米,寬約1.5毫米,厚不足1毫米。表面灰褐色或綠褐色,光滑。一邊微向內(nèi)凹陷。在凹入處有明顯的種臍。質(zhì)堅 硬不易破碎。子葉2枚淡黃色,略為橢圓形,胚根彎曲。無臭,味淡,嚼之有豆腥氣。以飽滿、均勻者為佳。 主產(chǎn)陜西、山西等地。
用法:內(nèi)服,煎湯,9~15克?;蛉胪琛⑸?。
炮制:揀去雜質(zhì),漂凈泥沙,撈出,曬干。
功效:補肝,益腎,明目,固精。
主治:治肝腎不足,腰膝酸痛,目昏,遺精早泄,小便頻數(shù),遺尿,尿血,白帶。
相火熾盛,陽強易舉者忌服。
①治精滑不禁:沙苑蒺藜(炒)、芡實(蒸)、蓮須各二兩,龍骨(酥炙)、牡蠣(鹽水煮一日一夜,煅粉)各30克。共為末,蓮子粉糊為丸,鹽湯下。(《醫(yī)方集解》金鎖固精丸)
?、谥文I虛腰疼:沙苑子一兩。水煎,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藥》)
?、壑纹⑽柑?,飲食不消,濕熱成膨脹者:沙苑子(酒拌炒)60克,蒼術(米泔水浸一日,曬干,炒)240克。共研為末,每服9克,米湯調(diào)服。(《本草匯言》)
④治目昏不明 沙苑子9g,茺蔚子6g,青葙子9g。共研細末。每次3g,每日服2次。(《吉林中草藥》)
?、葜文凶泳o嗣,久患夢遺,婦人滑胎不孕等 黃魚鰾膠(白凈者一斤,切碎,用蛤粉炒成珠,以無聲為度),沙苑子八兩(馬乳浸兩宿,隔湯煮一炷香久取起,焙干)。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空心溫酒、白湯任下。忌食魚及牛肉。(《證治準繩》聚精丸)
⑥治腰膝酸軟,遺精 沙苑子、菟絲子各15g,枸杞子、補骨脂、炒杜仲各9g,水煎服。(《全國中草藥匯編》)
⑦治翳障(如早期老年性白內(nèi)障) 沙苑子、石菖蒲、女貞子、生地黃、菟絲子、夜明砂各30g。共研細末。每服12g,水煎服。(《中藥臨床應用》補腎明目散)
別名:蠶蛾、晚蠶蛾、魏蠶蛾、天蛾。
性味:味咸;性溫。
歸經(jīng):肝經(jīng);腎經(jīng)。
入藥部位:為蠶蛾科動物家蠶蛾雄蟲的全體。
形態(tài)特征:全為雄蛾。全體呈污白色,密被白色鱗片。體長約2cm,翅展約4cm,頭部小。復眼1對,黑色,半圓形??谄魍嘶?,下唇須細小。觸角1對,黑色。胸部有翅2對,前翅較大,近三角形,后翅較小,近圓形。腹較狹窄,末端稍尖。藥材其觸角、翅等多已殘缺。質(zhì)脆,易碎。氣微腥。
內(nèi)服:研末,1.5~5g;或入丸劑。
外用:適量,研末撒或搗敷。
炮制:陰干,去頭足,毛羽,末之?!秳俳鸱健罚簽槟!缎簩m氣方》:細研?,F(xiàn)行,去凈雜質(zhì)及足、翅。
功效:補肝益腎,壯陽澀精。
主治:治陽痿,遺精,白濁,尿血,創(chuàng)傷,潰瘍及燙傷。
陰虛火旺者禁服。
?、僦侮栶簦涸Q蛾(未連者)一升,陰干,去頭,足、毛羽。末之,白蜜丸如梧子。夜臥服一丸。(《千金方》)
?、谥芜z精、白濁:晚蠶蛾焙干,去翅、足。為末,飯丸,綠豆大。每服四十丸,淡鹽湯下。(《綱目》)
?、壑窝?,臍腹及陰莖澀痛;晚蠶蛾,研為末。每于食前,以熱酒調(diào)下二錢。(《圣惠方》)
?、苤蔚陡珎耙磺薪鸠?,止血生?。和硇Q蛾為末,摻勻,絹裹之。(《勝金方》天蛾散)
?、葜寡ㄍ瓷。和硇Q蛾、白芷、當歸頭、陳石灰各等分。共研細末,敷。(《救傷秘旨》蠶蛾散)
⑥治玉枕瘡,生枕骨上如癰,破后如箸頭:石韋、原蠶蛾(炒)。上二味等分,搗羅為散,干貼。(《圣濟總錄》石韋散)
別名:思仙、思仲、木綿、檰、石思仙、扯絲皮、絲連皮、玉絲皮、絲棉皮。
性味:甘;微辛;性溫。
歸經(jīng):肝經(jīng);腎經(jīng)。
入藥部位: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干燥樹皮。
形態(tài)特征:干燥樹皮,為平坦的板片狀或卷片狀,大小厚薄不一,一般厚約3~10毫米,長約40~100厘米。外表面灰棕色,粗糙,有不規(guī)則縱裂槽紋及斜方形橫裂皮孔, 有時可見淡灰色地衣斑。但商品多已削去部分糙皮,故外表面淡棕色,較平滑。內(nèi)表面光滑,暗紫色。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有銀白色絲狀物相連,細密,略有伸縮性。 氣微,味稍苦,嚼之有膠狀殘余物。以皮厚而大,糙皮刮凈,外面黃棕色,內(nèi)面黑褐色而光,折斷時白絲多者為佳。皮薄、斷面絲少或皮厚帶粗皮者質(zhì)次。
內(nèi)服:煎湯,6~15g;或浸酒;或入丸、散。
炮制:除去粗皮,洗凈,潤透,切成方塊或絲條,曬干。
功效:補肝腎,強筋骨,安胎。
主治:治腰脊酸疼,足膝痿弱,小便余瀝,陰下濕癢,胎漏欲墮,胎動不安,高血壓。
1.陰虛火旺者慎服。
2.《本草經(jīng)集注》:惡蛇皮、元參。
3.《本草經(jīng)疏》:腎虛火熾者不宜用。即用當與黃柏、知母同入。
4.《得配本草》:內(nèi)熱、精血燥二者禁用。
?、僦窝矗憾胖僖唤铮逦蹲影肷?。二物切,分十四劑,每夜取一劑,以水一升,浸至五更,煎三分減一,濾取汁,以羊腎三、四枚,切下之,再煮三、五沸,如作羹法,空服頓服。用鹽、醋和之亦得。(《篋中方》)
?、谥窝矗捍鞠阋诲X,八角茴香三錢,杜仲(炒去絲)三錢。水一鐘,酒半鐘,煎服,渣再煎。(《活人心統(tǒng)》思仙散)
?、壑巫溲床豢扇蹋憾胖俣桑ㄈゴ制?,炙微黃,銼),丹參二兩,芎藭(川芎)一兩半,桂心(肉桂)一兩,細辛三分。上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次入酒二分,更煎三、兩沸,每于食前溫服。(《圣惠方》杜仲散)
?、苤沃酗L筋脈攣急,腰膝無力:杜仲(去粗皮,炙,銼)一兩半,芎藭(川芎)一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上三味,銼如麻豆,每服五錢匕,水二盞,入生姜一棗大,拍碎,煎至一盞,去滓,空心溫服。如人行五里再服,汗出慎外風。(《圣濟總錄》杜仲飲)
?、葜涡”阌酁r,陰下濕癢:川杜仲四兩,小茴香二兩(俱鹽、酒浸炒),車前子一兩五錢,山茱萸肉三兩(俱炒)。共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早服五錢,白湯下。(《本草匯言》)
?、拗螊D人胞胎不安:杜仲不計多少,去粗皮細銼,瓦上焙干,搗羅為末,煮棗肉糊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嚼爛,糯米湯下。(《圣濟總錄》杜仲丸)
?、咧晤l慣墮胎或三、四月即墮者:于兩月前,以杜仲八兩(糯米煎湯,浸透,炒去絲),續(xù)斷二兩(酒浸,焙干;為末),以山藥五,六兩為末,作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下。(《簡便單方》)
?、嘀胃哐獕海孩宥胖?、夏枯草各五錢,紅牛膝三錢,水芹菜三兩,魚鰍串一兩。煨水服,一日三次。(《貴州草藥》)
?、娑胖佟ⅫS芩、夏枯草各五錢。水煎服。(《陜西中草藥》)
別名:龍豆、屬折、接骨、南草、接骨草、鼓錘草、和尚頭、川斷、川蘿卜根、馬薊、黑老鴉頭、小續(xù)斷、山蘿卜。
性味:味苦;辛;性微溫。
歸經(jīng):歸肝經(jīng);腎經(jīng)。
入藥部位:為川續(xù)斷科植物川續(xù)斷的根。
形態(tài)特征:根長圓柱形,略扁,微彎曲,長5~15cm,直徑0.5~2cm。表面棕褐色或灰褐色,有多數(shù)明顯而扭曲的縱皺紋及溝紋,并多數(shù)明顯而扭曲的縱皺紋及溝紋,并可見橫長皮孔及少數(shù)須根痕。質(zhì)稍軟,久置干燥后變硬。易折斷,斷面不平坦,皮部綠褐色或淡褐色,木部黃褐色,常呈放射狀花紋。氣微香,味苦,微甜而后澀。以條粗、質(zhì)軟、皮部綠褐色為佳。
內(nèi)服:煎湯,6~15g;或入丸、散。
外用:鮮品適量,搗敷。
炮制:洗凈泥沙,除去殘留根頭,潤透后切片曬干,篩去屑。
功效:補肝腎,續(xù)筋骨,調(diào)血脈,續(xù)折傷,止崩漏。
主治:治腰背酸痛,足膝無力,胎漏,崩漏,帶下,遺精,跌打損傷,金瘡,痔漏,癰疽瘡腫。酒續(xù)斷多用于風濕痹痛,跌撲損傷。鹽續(xù)斷多用于腰膝酸軟。
1.《本草經(jīng)集注》:地黃為之使。惡雷丸。
2.《得配本草》:初痢勿用,怒氣郁者禁用。
?、僦窝床⒛_酸腿軟:續(xù)斷二兩,破故紙(補骨脂)、牛膝、木瓜、萆薢;杜仲各一兩。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桐子大??招臒o灰酒下五、六十丸。(《扶壽精方》續(xù)斷丸)
?、谥卫先孙L冷,轉(zhuǎn)筋骨痛:續(xù)斷、牛膝(去蘆,酒浸)。上為細末,溫酒調(diào)下二錢,食前服。(《魏氏家藏方》續(xù)斷散)
?、壑稳焉锾觾扇聣櫍捍ɡm(xù)斷(酒浸)、杜仲(姜汁炒去絲)各二兩。為末,棗肉煮烊,杵和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綱目》)
④治滑胎:菟絲子四兩(炒,燉),桑寄生二兩,川續(xù)斷二兩,真阿膠二兩。上藥將前三味軋細,水化阿膠和為丸一分重(干足一分)。每服二十丸,開水送下,日再服。(《醫(yī)學衷中參西錄》壽胎丸)
?、葜未驌鋫麚p,閃肭骨節(jié):接骨草搗爛盫之。(《衛(wèi)生易簡方》)
?、拗萎a(chǎn)后血暈,心腹硬,乍寒乍熱 續(xù)斷三兩,粗搗篩。每服二錢匕,以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圣濟總錄》續(xù)斷湯)
?、咧稳橹恍校捍ɡm(xù)斷五錢,當歸、川芎各一錢五分,麻黃、川山甲(穿山甲)(火煅)各二錢,天花粉三錢。水二大碗,煎八分,食后服。(《本草匯言》)
?、嘀稳榘b初起可消,久患可愈:川續(xù)斷八兩(酒浸,炒),蒲公英四兩(日干,炒)。俱為末,每早晚,各服三錢,白湯調(diào)下。(《本草匯言》)
?、嶂嗡[:續(xù)斷根,燉豬腰子食。(《湖南藥物志》)
?、庵螝鉁渫?續(xù)斷、威靈仙(銼,焙)、桂(肉桂)(去粗皮)、當歸(銼,焙)各一兩。為末。每服二錢匕,不拘時,溫酒調(diào)服。(《圣濟總錄》續(xù)斷散)
?、现蔚鴵湔蹅? 川續(xù)斷、當歸各一兩,自然銅五錢(火煅酒淬),土鱉蟲(地鱉蟲)三十個(火烘為末)。俱研細,紅曲打糊丸,如黍米大。每早晚各服五分,溫酒送下。(《本草匯言》)
?、兄文凶計D人精滑,下元虛冷及疝氣證,婦人經(jīng)脈不調(diào),大人小兒皆可服) 川獨活、谷精草、續(xù)斷、茵陳。上為細末,雞子清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送下,干物壓之。(《瑞竹堂方》雞清丸)
?、阎稳焉镲L入胞門,腹痛欲絕,脈浮弦 川斷一兩,防風三錢。煎服。(《盤珠集》)
?、抑蜗卵貌恢梗摵拚?側(cè)柏葉(炒香)、續(xù)斷(酒炒)各三錢,鹿茸一具,炙酥。烏梅湯、人參湯、米飲湯任下。(《張氏醫(yī)通》斷紅丸)
⒂治胃痛 續(xù)斷9~15g。水煎服。忌酸辣食物。(《廣四民族藥簡編》)
?、蚤L發(fā) 用續(xù)斷汁沐頭。(《普濟方》
性味:味咸,性平。
歸經(jīng):歸肺、腎經(jīng)。
入藥部位:為壁虎科動物蛤蚧Gekko gecko Linnaeus的干燥體。
形態(tài)特征:本品呈扁片狀,頭頸部及軀干部長9~18cm,頭頸部約占三分之一,腹背部寬6~11cm,尾長6~12cm。頭略呈扁三角狀,兩眼多凹陷成窟窿,口內(nèi)有細齒,生于顎的邊緣,無異型大齒。吻部半圓形,吻鱗不切鼻孔,與鼻鱗相連,上鼻鱗左右各1片,上唇鱗12~14對,下唇鱗(包括頦鱗)21片。腹背部呈橢圓形,腹薄。背部呈灰黑色或銀灰色,有黃白色、灰綠色或橙紅色斑點散在或密集成不顯著的斑紋,脊椎骨和兩側(cè)肋骨突起。四足均具5趾;趾間僅具蹼跡,足趾底有吸盤。尾細而堅實,微現(xiàn)骨節(jié),與背部顏色相同,有6~7個明顯的銀灰色環(huán)帶,有的再生尾較原生尾短,且銀灰色環(huán)帶不明顯。全身密被圓形或多角形微有光澤的細鱗。氣腥,味微咸。
用法:3~6g,多入丸散或酒劑。
炮制:全年均可捕捉,除去內(nèi)臟,拭凈,用竹片撐開,使全體扁平順直,低溫干燥。
功效:補肺益腎,納氣定喘,助陽益精。
主治:用于肺腎不足,虛喘氣促,勞嗽咳血,陽痿,遺精。
1、治肺嗽,面浮,四肢?。焊蝌灰粚Γù菩垲^尾全者,凈洗,用法酒和蜜涂炙熟),人參一株(紫團參)。上二味,搗羅為末,熔蠟四兩,濾去滓,和藥末,作六餅子。每服,空心,用糯米作薄粥一盞,投藥一餅,趁熱,細細呷之。(《圣濟總錄》獨圣餅)
2、治虛勞咳嗽及肺壅上氣:蛤蚧一對(頭尾全者,涂酥炙令黃),貝母一兩(煨微黃),紫菀一兩(去苗、土),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鱉甲二兩(涂醋炙令黃,去裙襕),皂莢仁一兩(炒令焦黃)。桑根白皮一兩(銼)。上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棗湯下二十丸,日三、四服。忌莧菜。(《太平圣惠方》蛤蚧丸)
3、治產(chǎn)后氣喘,氣血兩脫:人參二兩,熟地二兩,麥冬三錢,肉桂一錢,蘇子一錢,蛤蚧二錢,半夏三分,水煎服。(《辨證錄》蛤蚧救喘丹)
性味:味咸,性熱。
歸經(jīng):歸肝、腎經(jīng)。
入藥部位:為海獅科動物海狗Callorhimus ursinus Linnaeus、海豹科動物斑海豹Phoca largha Pallas或點斑海豹Phoca vitulina Linnaeus的陰莖和睪丸。
形態(tài)特征:海狗腎來源不一,藥材商品復雜,一般所用進口海狗腎為干燥的陰莖和睪丸。陰莖呈圓柱形,先端較細,長28-32cm,干縮,有不規(guī)則的縱溝及凹槽,有一條縱向的筋。外表黃棕色或黃色,雜有褐色斑塊。后端有一長圓形、干癟的囊狀物,約4cm×3cm,或有黃褐色毛。睪丸2枚,扁長圓形,棕褐色,半透明,各有1條細長的輸精管與陰莖末端相連。輸精管黃色,半透明,通常繞在陰莖上。副睪皺縮,附在睪丸的一側(cè),乳黃色。
用法:3-9g;或研末;或浸酒。
炮制:春季捕捉雄獸,割取陰莖和睪丸,置陰涼處風干。
功效:溫腎壯陽,填精補髓。
主治:用于陽虛祛寒,陽痿遺精,早泄,腰膝痿軟,心腹疼痛。
1.《本草經(jīng)疏》:“陰虛火熾及骨蒸勞嗽等侯,威在所忌。”
2.《本草求真》:“脾胃挾有寒濕者,亦忌。”
治陽痿:海狗腎1具,肉蓯蓉50g,白酒500ml。用白酒將上兩藥溫浸1周,飲酒。每次1盅,日飲3次。(《中國動物藥》)
別名:水馬、馬頭魚、龍落子魚。
性味:甘,溫。
歸經(jīng):入肝經(jīng)、腎經(jīng)。
入藥部位:為海龍科動物克氏海馬、刺海馬、大海馬、斑海馬或日本海馬除去內(nèi)臟的全體。
內(nèi)服:煎湯,3~9g;研末,1~1.5g。
外用:適量,研末摻或調(diào)敷。
炮制:用水刷凈,切塊或打碎。
功效:補腎壯陽,調(diào)氣活血。
主治:治陽痿,遺尿,虛喘,難產(chǎn),癥積,疔瘡腫毒。
孕婦及陰虛火旺者忌服。
①治遠年虛實積聚瘕塊:木香一兩,海馬子一對(雌者黃色,雄者青色),大黃(炒、銼)、青皮(湯浸,去白,焙)、白牽牛子(炒)各二兩,巴豆四十九粒。上六 味,以童子小便浸青橘皮軟,裹巴豆,以線系定,入小便內(nèi)再浸七日,職出,麩炒黃,去巴豆,只使青橘皮并余藥粗搗篩。每服二錢匕,水一盞,煎三、五沸,去 滓,臨睡溫服。(《圣濟總錄》木香湯)
?、谥伟l(fā)背諸惡瘡,兼治疔瘡:海馬一雙(炙),穿山甲(黃土炒)、水銀、朱砂各二錢,雄黃三錢,輕粉一錢,樟腦、麝香各少許。上除水銀外,各研為末和合,入水銀再研至無星。針破瘡口,點藥入內(nèi),一日一點。(《急救仙方》海馬拔毒散)
?、壑文凶雨栶?,婦女宮冷不孕 海馬1對。炙燥研細粉,每服1g,每日3次,溫酒送服。(《現(xiàn)代實用中藥》)
?、苤文I陽虛弱,夜尿頻繁,或婦女因體虛而白帶多 海馬12g,枸杞12g,魚鰾膠12g(溶化),大棗30g。水煎服。(《中藥臨床應用》海馬湯)
?、葜螝獯?海馬3g,當歸6g。燉雞食或單用海馬焙黃研末,水沖服。(《青島中草藥手冊》)
別名:田雞油、哈士蟆油、哈什蟆油、哈螞油。
性味:味甘、咸,性平。
歸經(jīng):歸肺、腎經(jīng)。
入藥部位:為蛙科動物中國林蛙 Rana temporariachensinensis David 雌蛙的輸卵管,經(jīng)采制干燥而得。
形態(tài)特征:本品呈不規(guī)則塊狀,彎曲而重疊,長1.5-2厘米,厚1.5-5毫米。表面黃白色,呈脂肪樣光澤,偶帶灰白色薄膜狀干皮。摸之有滑膩感,在溫水中浸泡體積可膨脹。氣腥,味微甘,嚼之有黏滑感。以塊大、肥厚、黃白色、有光澤、不帶皮膜、無血筋及卵子者為佳。
用法:5~15g,用水浸泡,燉服,或作丸劑服。
炮制: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及卵子,剝?nèi)ツひ隆?/p>
功效:補腎益精,養(yǎng)陰潤肺。
主治:用于病后體弱,神疲乏力,心悸失眠,盜汗,癆嗽咳血。
外感初起及納少便溏者慎服。
1、治肺癆吐血:哈蟆油5g、白木耳2g。白糖適量。加水蒸服,每日2次。(《中國動物藥》)
2、治老年慢性氣管炎:哈士蟆油2付。蒸熟1次服。10-15天為1療程。(《全國中草藥匯編》)
別名:夏草冬蟲、蟲草、冬蟲草。
性味:甘;溫;香。
歸經(jīng):肺經(jīng);腎經(jīng)。
入藥部位:為麥角菌科真菌冬蟲夏草菌的子座及其寄主蝙蝠蛾科昆蟲蟲草蝙蝠蛾等的幼蟲體(菌核)的復合體。
形態(tài)特征:本品由蟲體及從頭部長出的真菌子座組成。蟲體似蠶,長3~5cm,直徑3~8mm,表面深棕黃色至黃棕色,有環(huán)紋20~30個,近頭部的環(huán)紋較細;頭部紅棕色,足8對,中部4對較明顯;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略平坦,淡黃白色。子座單生,細長圓柱形,長4~7cm,直徑約3mm;表面深棕色至棕褐色,有細縱皺 紋,上部稍膨大,頭部與柄無明顯區(qū)別;質(zhì)柔韌,斷面類白色。氣微腥,味淡。以蟲體色澤黃亮,豐滿肥大,斷面黃白色,子座短小者為佳。
內(nèi)服:煎湯,5~10g;或入丸、散;或與雞鴨燉服。
功效:補虛損,補肺益腎,止咳化痰。
主治:治痰飲喘嗽,虛喘,癆嗽,咯血,自汗盜汗,陽痿遺精,腰膝酸痛,病后久虛不復。
《四川中藥志》:有表邪者慎用。
?、僦尾『筇摀p:夏草冬蟲三、五枚,老雄鴨一只,去肚雜,將鴨頭劈開,納藥于中,仍以線扎好,醬油酒如常蒸爛食之。(《綱目拾遺》)
?、谥翁摯憾x夏草五錢至一兩,配老雄鴨蒸服。(《云南中草藥》)
?、壑呜氀?,陽痿,遺精:冬蟲夏草五錢至一兩,燉肉或燉雞服。(《云南中草藥》)
?、苤畏谓Y(jié)核咳嗽、咯血,老年虛喘:冬蟲夏草30g,川貝母15g,百合12g。水煎服。
?、葜文I虛腰痛:冬蟲夏草30g,枸杞子30g。黃酒2斤,浸泡1周。每次1小盅,日服2次。
⑥治貧血,病后虛弱,陽痿,遺精:黃芪30g,冬蟲夏草15g。水煎服。(④~⑥方出自《河北中草藥》)
別名:海蝦、明蝦、大蝦。
性味:味甘、咸,性溫。
歸經(jīng):歸脾、腎經(jīng)。
入藥部位:為對蝦科動物中國對蝦Penaeus chinensis(Osbeck)、長毛對蝦Penaeus penicillatus Alcock、墨吉對蝦Penaeus merguiensis de Man、斑節(jié)對蝦Penaeus monodon Fabricius等多種對蝦的肉或全體。
內(nèi)服:煎湯,15-30g;煮食或浸酒。
外用:適量,搗敷。
炮制:捕撈后,洗凈去殼,取肉,鮮用或煮熟曬干
功效:補腎興陽,滋陰熄風。
主治:腎虛陽痿,陰虛風動,手足搐搦,中風半身不遂,乳瘡,潰瘍?nèi)站貌粩俊?/p>
1、治陽痿:活海蝦若干,浸酒中醉死,炒食。(《泉州本草》)
2、治痰火后半身不遂,筋骨疼痛:核桃仁、棉花子仁、杜仲(炒)、巴戟、朱砂、骨碎補、枸杞子、續(xù)斷、牛膝各二兩,大蝦米四兩,菟餅四兩。用燒酒二十斤煮服。如年高者加附子、肉桂各一兩。酒服完,將藥渣曬干為細末,蜜丸。每服二錢,酒送下。(《綱目拾遺》引《醫(yī)學指南》)
3、治手足搐搦:鮮對蝦肉30g,補骨脂9g。水煎服。(《中國藥用海洋動物》)
1、《綱目拾遺》:“補腎興陽,燒酒浸服。”
2、《隨息居飲食譜》:“開胃化痰。”
3、《中國藥用海洋生物》:“補腎壯陽,滋陰,健胃。治陽痿,筋骨疼痛,手足搐搦,全身瘙癢,皮膚潰瘍。”
性味:味甘,性微溫。
歸經(jīng):歸肝、胃、腎經(jīng)。
入藥部位:為長臂蝦科動物日本沼蝦Macrobrachium nipponens(de Haan)等的全體或肉。
形態(tài)特征:體較短粗,長40-80mm,有青綠色及棕色斑紋。頭胸部較粗大,前部有三角形的劍額。頭部附肢5對,胸部附肢8對,腹部7節(jié),附肢6對,第6對為尾肢,與尾節(jié)組成尾鰭。尾節(jié)背面有2對短小的活動刺。氣腥,味鮮。
內(nèi)服:適量,煮食或炒食。
外用:適量,生品搗敷。
炮制:捕得后,鮮用或焙干入藥。
功效:補腎壯陽,通乳,托毒。
主治:用于腎虛陽痿,產(chǎn)婦乳少,麻疹透發(fā)不暢,陰疽,惡核,丹毒,臁瘡。
1、治陽痿:(1)鮮活河蝦60g,清水中漂洗凈,滾熱黃酒半杯,將蝦燙死后吃蝦、喝酒,每日1次,連吃7天為1療程。
?。?)鮮活河蝦、韭菜適量,略加油、鹽炒熟吃。(《食物中藥與便方》)
2、治血風臁瘡:生蝦、黃丹。搗和貼之,每日一換。(《瀕湖集簡方》)
濕熱泄痢、癰腫熱痛、疥癩瘙癢者慎服。
1、《食療本草》:“小兒患赤白游腫,搗碎傅之。”
2、《本草拾遺》:“主五野雞病。”
別名:蔥子。
性味:味辛,性溫。
入藥部位:為百合科植物蔥的種子。
形態(tài)特征:種子三角狀扁卵形,一面微凹,另面隆起,有棱線1-2條,長3-4mm,寬2-3mm。表面黑色,多光滑或偶有疏皺紋,凹面平滑?;坑袃蓚€突起,較短的突起先端灰棕色或灰白色,為種臍,較長的突起先端為珠孔??v切面可見種皮菲薄,胚乳灰白色,胚白色,彎曲,子葉1枚。體輕,質(zhì)堅硬。氣特異嚼之有蔥味。以粒飽滿,色黑,無雜質(zhì)者為佳。
內(nèi)服:煎湯,6-12g;或入丸散,煮粥。
外用:知量,熬膏敷貼,煎水洗。
功效:溫腎,明目,解毒。
主治:主腎虛陽痿,遺精,目眩,視物昏暗,瘡癰。
性味:味甘,性溫。
歸經(jīng):肝,腎,脾經(jīng)。
入藥部位:為雉科動物家雞的肝臟。
內(nèi)服:煎湯,適量,或入丸、散。
外用:適量,鮮品切片用。
炮制:宰雞時剖腹取骨臟,摘下肝臟,鮮用或烘干備用。
功效:補肝腎,明目,消疳,殺蟲。
主治:主肝虛目暗,目翳,夜盲,小兒疳積,妊娠胎漏,小兒遺尿,婦人陰蝕。
①治老人肝臟風虛,眼暗:烏雄雞肝一具,切碎,以豉和米作羹粥食之。(《壽親養(yǎng)老新書》烏雞肝粥)
?、谥涡吼崤蚴撤e,蟲氣上攻,至晚不能視物,目生翳障:雞肝一個(不落水,竹刀切片),用牡蠣粉七分,加辰砂少許,水飛末,拌勻,摻入肝上,飯鍋上蒸熟食之,如此十次。當時忌食茶湯油膩。(《良朋匯集》雞肝散)
?、壑嗡羞z尿:雄雞肝、桂心各等分。搗丸小豆大,每服一丸,米飲下,日三服;遺精加白龍骨。(《綱目》)
④治陰痿:雄雞肝二具(陰干百日),菟絲子一升。上二味末之,雀卵和丸服如小豆一丸,日三。(《千金方》)
性味:味甘;咸;性溫。
入藥部位:為龍蝦科動物中國龍蝦、錦繡龍蝦等多種龍蝦的全體。
內(nèi)服:煎湯,25-50g;或酒燙服;或炒食。
外用:適量,搗爛敷。
炮制:春季捕撈,鮮用或加工成龍蝦仁。
功效:補腎壯陽,滋陰,健胃安神。
主治:主陽痿,筋骨疼痛,手足搐搦,神經(jīng)衰弱,皮膚瘙癢,頭瘡,疥癬。
性味:味咸,性平。
歸經(jīng):歸腎經(jīng)。
入藥部位:為豬科豬屬動物豬Sus scrofa domestica Brisson 的腎臟。
內(nèi)服:煎湯或煮食,15-150g。
炮制:宰殺后,剖腹,取出腎臟,洗凈,鮮用,或冷藏。
功效:補腎益陰,利水。
主治:用于腎虛耳聾,遺精盜汗,腰痛,產(chǎn)后虛羸,身面浮腫。
1、《食療本草》:“不可久食。”
2、《本草圖經(jīng)》:“不與吳茱萸、白花菜合食。”
1、治陰痿羸瘦,精髓虛弱,四肢少力:豬腎一對(去脂膜,切),枸杞葉半斤。用豉汁二大盞半相和,煮作羹,入鹽、椒、蔥,空腹食之。(《經(jīng)驗后方》)
2、治腎虛腰痛:杜仲(姜炒)二錢,破故紙(鹽、酒炒)一錢。上研細,先以豬腰子一個,切七片,鹽腌拭凈,將仲、紙入茴香末,鹽少許摻,挾濕紙包煨,酒下。(《簡明醫(yī)彀》煨腎散)
3、治男子水臟虛憊,遺精盜汗:獖豬腎一枚。以刀開,去筋膜,入附子末一錢匕,以濕紙裹,煨熟??招纳詿岱?,便飲酒一盞,多亦甚妙。三五服效。(《經(jīng)驗方》)
4、治老人久患耳聾:①磁石一斤(杵碎,水淘去赤汁,綿裹),豬腎一對(去脂膜,切)。上以水五升煮磁石,取二升,去磁石,投腎調(diào)和,以蔥、豉、姜、椒作羹,空腹食之。作粥及入酒并得。磁石常留起,依前法用之。(《養(yǎng)老奉親書》磁石豬腎羹)②人參二分,蔥白些少,防風一分。俱搗作末,同梗米三合,入鍋煮半熟。將豬腎一對,去膜,預切薄片,淡鹽腌頃刻,放粥鍋中,投入再莫攪動,慢火更煮良久,食之。(《遵生八箋》豬腎粥)
5、治久咳不差:①豬腎一具(去脂膜),椒二十八顆(開口者)。上二味,取腎一顆,上作十四孔,取椒納孔中,兩腎總著二十八顆了。以水緩煮令熟,割破細切,吃之令盡。(《外臺秘要》引《延年方》)②豬腎二枚(細切),干姜三兩(為末)。水七升同煮,臨臥徐徐服取汗。(《古今醫(yī)統(tǒng)》豬腎粥)
6、治產(chǎn)后褥勞,虛羸喘乏,乍寒乍熱,病如瘧狀:①豬腎一具(去脂四破),香豉(綿裹)、白粳米、蔥白各一斗。上四味,以水三斗,煮取五升,去滓,任情服之。(《千金要方》豬腎湯)②豬腰(腎)一對,白芍藥(酒炒)、當歸各一兩。上以二味藥用水三碗煎至二碗,去渣,將豬腰切作骰子大塊入藥湯,入晚米一合,香豉一錢,加蔥、椒、鹽煮稠粥,空心日服一次。(《古今醫(yī)統(tǒng)》豬腰飲)
7、治心氣虛損:用豬腰子(腎)一只。水二碗,煮至盞半,將腰子細切,入人參五錢,當歸五錢,并切,同煎至八分,吃腰子,以汁送下。未盡,腰子同上二味藥渣焙干為末,山藥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衛(wèi)生易簡方》)
8、治腳氣腎虛,腰腳無力:豬腎一雙(去脂膜),米二合,蔥白(切)二合。上于豉汁中煮作粥,著椒、姜,任性空心食之。(《食醫(yī)心鏡》)
9、治久泄不止:豬腎一個。批開,摻骨碎補末,煨熟食之。(《瀕湖集簡方》)
10、治水腫:①豬腎一枚(分為七臠),甘遂一分(末,篩為散),以粉腎,微火炙令熟。食之至三四臠,乃可止。當覺腹中鳴,轉(zhuǎn)攻兩脅下,小便利,去水即愈。若三四臠不覺,可食七臠令盡。(《外臺》引《集驗方》)②大戟、木通、木香各二錢,為末。以豬腎一個,劈開入藥末在內(nèi),仍合住用線纏縛,濕紙裹,于灰火中煨熟,去紙嚼服。少頃利四五行,即愈。必須忌口。(《衛(wèi)生易簡方》)
11、治諸疝:用黑雄豬腰子一對(不見水,去膜,切碎),以大、小茴香末各二兩,同豬腰子拌勻,再以豬尿脬一個,入腰子于內(nèi),扎定。用酒三碗,于砂鍋內(nèi)懸煮至半碗,取起焙干為末。將余酒打糊丸,梧子大。每五十丸,溫酒下。(《醫(yī)學入門》豬脬丸)
12、治胎前腰痛難忍:豬腰子一對,青鹽二錢。曬干為末,蜜丸,空心酒下三四十丸。(《胎產(chǎn)新書》豬腎丸)
13、治小兒五十日以來,胎寒腹痛,激熱而驚,聚唾弄舌,躽啼上視,此癇之候:豬腎一只(薄切,去脂膜),當歸二兩(銼,微炒)。上只當歸一味粗搗,二味相和,以清酒一升,煮至七合,去滓。每服取如杏仁大,令兒咽之,日三服,夜一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圣惠方》)
14、治癰疽、發(fā)背初起:獖豬腰子(腎)一雙。同飛面搗如泥,涂之。(《綱目》)
別名:遼參,海男子。
性味:味甘;咸;性平。
歸經(jīng):腎;肺經(jīng)。
入藥部位:為刺參科動物刺參或其他種海參的全體。
內(nèi)服:煎湯,煮食,15-30g;9-15g。
外用:適量,研末敷。
炮制:現(xiàn)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洗,切厚片或段,干燥。
功效:補腎益精,養(yǎng)血潤燥,止血。
主治:主精血虧損,虛弱勞怯,陽痿,夢遺,腸燥便秘,肺虛咳嗽咯血,腸風便血,外傷出血。
?、僦窝?、夢遺、泄精:海參一斤,全當歸(酒炒)、巴戟肉、牛膝(鹽水炒)、破故紙、龜版、鹿角膠(烊化)、枸杞子各四兩,羊腎(去筋生打)十對,杜仲(鹽水炒)、菟絲子各八兩,胡桃肉一百個,豬脊髓十條(去筋)。共研細末,鹿角膠和丸。每服四錢,溫酒送下。(《中國醫(yī)學大辭典》海參丸)
?、谥翁摶鹪锝Y(jié):海參、木耳(切爛),入豬大腸煮食。(《藥性考》)
?、壑涡菹⒘。汉⒚咳占鍦?。(《綱目拾遺》)
?、佟侗静萸笤罚簽a痢遺滑人忌之,宜配澀味而用。
②《隨息居飲食譜》:脾弱不運,痰多便滑,客邪未盡者,均不可食。
性味:味甘;微辛;性溫。
歸經(jīng):心;肺;腎經(jīng)。
入藥部位:為蘿藦科植物蘿藦的果實。
內(nèi)服:煎湯,3~6錢;或研末。
外用:搗敷。
炮制:秋季采收成熟果實,曬干。
功效:補益精氣,生肌止血,解毒。
主治:治虛勞,陽萎,金瘡出血。
補益虛損:蘿藦四兩,五味子、酸棗仁、柏子仁、枸杞根皮、干地黃各三兩。為末。每服方寸匕,酒下,日三服。(《千金方》)
別名:芄蘭、莞、省瓢、苦丸、白環(huán)藤、熏桑、雞腸、頭羊角菜、羊奶科、合缽兒、細絲藤、過路黃、婆婆針扎兒、婆婆針袋兒、羊婆奶、婆婆針線包、奶漿藤、奶漿草、野隔山消、小隔大撬、老婆筋、天鵝絨、小青布、大洋泡奶、刀口藥、千層須。
性味:甘、辛,平。
入藥部位:為蘿藦科植物蘿藦(Metaplexis japonica(Thunb.)Makino[Pergularia japonicaThunb.])的全草或根。
形態(tài)特征:草質(zhì)藤本。卷曲成團。根細長,直徑2-3mm,淺黃棕色。莖圓柱形,扭曲,直徑1-3mm,表面黃白色至黃棕色,具縱紋,節(jié)膨大;折斷面髓部常中空,木部發(fā)達,可見數(shù)個小孔。葉具縱紋,節(jié)膨大;折斷面髓部常中空,木部發(fā)達,可見數(shù)個小孔。葉皺縮,完整葉濕潤展平后葉片呈卵狀心形,長5-12cm,寬4-7cm,背面葉脈明顯,側(cè)脈5-7對,氣微,味甘平。
內(nèi)服:煎湯,15-60g。
外用:鮮品適量,搗敷。
炮制:內(nèi)服:煎湯,15-60g。外用:鮮品適量,搗敷。
功效:補精益氣,通乳,解毒。
主治:跌損勞傷,陽痿,遺精白帶,乳汁不足,丹毒,瘰疬,疔瘡,蛇早咬傷。
別名:滴乳石、鐘乳鵝管石。
性味:甘;咸;溫;無毒。
入藥部位:為海產(chǎn)腔腸動物樹珊瑚科的櫟珊瑚Balanophyllia sp,以石灰質(zhì)骨骼入藥。
形態(tài)特征:三方晶系。晶體為菱面體,也有呈柱狀及板狀者。集合體常呈鐘乳狀或致密粒狀體產(chǎn)出。顏色大都為無色或乳白色,如含有混入物,則染成灰、黃、玫瑰、紅、褐等各種色彩。具玻璃樣光澤。透明至不透明。有完全的解理;可沿三個不同的方向劈開。斷面貝殼狀。
內(nèi)服:煎湯,9-15g,打碎先煎;研末,0.3-15g,或入丸劑。
炮制:全年可采集,敲去雜石部分取條狀物即成。
功效:補肺,壯陽,通乳。
主治:用于肺癆咳嗽氣喘,吐血,陽痿,腰膝無力,乳汁不下等癥。
實熱及陰虛火旺者禁服。
性味:性溫,味苦、辛。
入藥部位: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évl.et Vant.的果實。
內(nèi)服:研末,1.5-4.5g?;驗橥琛?/p>
功效:明目,壯陽。
主治:助水藏,利腰、膝及暖子宮。
治一切冷氣:艾實與干姜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孟詵方》)
《藥性論》:主明目。
別名:豐本(《禮記》),草鐘乳(《本草拾遺》),起陽草(侯寧極《藥譜》),懶人菜(《爾雅翼》),長生韭(王禎《農(nóng)書》),壯陽草(《本草述》),扁菜(《廣西藥植圖志》)。
性味:辛,溫。
歸經(jīng):肝;胃;腎經(jīng)。
入藥部位:百合科蔥屬植物韭菜的葉子。
內(nèi)服:搗汁飲,60-120g;或煮粥、炒熟、作羹。
外用:適量,搗敷;煎水熏洗;熱熨。
功效:補腎,溫中行氣,散瘀解毒。
主治:主腎虛陽痿,里寒腹痛,噎膈反胃,胸痹疼痛,衄血,吐血,尿血,痢疾,痔瘡,癰瘡腫毒,漆瘡,跌打損傷。
陰虛內(nèi)熱及瘡瘍、目疾患者均忌食。
1.孟詵:熱病后十日不可食熱韭,食之即發(fā)困。
2.《本草經(jīng)疏》:胃氣虛而有熱者勿服。
3.《本草匯言》:瘡毒食之,愈增痛癢,疔腫食之,令人轉(zhuǎn)劇。
4.《本草求真》:火盛陰虛,用之為最忌。
5.《隨息居飲食譜》:瘧疾,瘡家,痧、痘后均忌。
?、僦涡乇裕闹屑蓖慈珏F刺,不得俯仰,自汗出或痛徹背上,不治或至死:生韭或根五斤(洗),搗汁。灌少許,即吐胸中惡血。(《孟詵方》)
?、谥侮柼撃I冷,陽道不振,或腰膝冷疼,遺精夢泄:韭菜白八兩,胡桃肉(去皮)二兩。同脂麻油炒熟,日食之,服一月。(《方脈正宗》)
?、壑畏福壕虏酥桑H橐槐K。上用生姜汁半兩,和勻。溫服。(《丹溪心法》)
?、苤魏碜淠[不下食:韭一把,搗熬薄之,冷則易。(《千金方》)
⑤治吐血、唾血、嘔血、衄血、淋血、尿血及一切血證:韭菜十斤,搗汁,生地黃五斤(切碎)浸韭菜汁內(nèi),烈日下曬干,以生地黃黑爛,韭菜汁干為度;入石臼內(nèi),搗數(shù)千下,如爛膏無渣者,為丸,彈子大。每早晚各服二丸,白蘿卜煎湯化下。(《方脈正宗》)
⑥下腸中瘀血:韭汁冷飲,甚驗。(朱震亨)
?、咧芜^敏性紫癜:鮮韭菜一斤,洗凈,搗爛絞汁,加健康兒童尿50毫升。日一劑,分二次服。(《福建省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嘀顾攘。壕伦鞲?,煠炒。任食之。(《食醫(yī)心鏡》)
?、嶂蜗室嫙o度:韭苗日吃三、五兩?;虺椿蜃鞲瑹o入鹽,但吃得十斤即佳。過清明勿吃。(《政和本草》)
⑩治痔瘡:韭菜不以多少,先燒熱湯,以盆盛湯在內(nèi),盆上用器具蓋之,留一竅,卻以韭菜于湯內(nèi)泡之,以谷道坐竅上,令氣蒸熏;候溫,用韭菜輕輕洗瘡數(shù)次。(《袖珍方》)
⑾治產(chǎn)后血暈:韭菜(切)入瓶內(nèi),注熱醋,以瓶口對鼻。(《婦人良方》)
?、兄蚊摳夭豢s:生韭一斤。細切,以酥拌炒令熟,分為兩處,以軟帛裹,更互熨之,冷即再易,以入為度。(《圣惠方》)
?、阎谓鸠彸鲅壕轮惋L化石灰,日干,每用為末,敷之。(《瀕湖集簡方》)
?、抑温姸鲋壕轮盏稳?。(《圣惠方》)
?、又伟傧x入耳不出:搗韭汁,灌耳中。(《千金方》)
⒃治跌打損傷:鮮韭菜三份,面粉一份。共搗成糊狀。敷于患處,每日二次。
?、罩问n麻疹:韭菜、甘草各五錢,煎服;或用韭菜炒食。
⒅治子宮脫垂:韭菜半斤。煎湯熏洗外陰部。
⒆治中暑昏迷:韭菜搗汁,滴鼻。(⒃方以下出蘇醫(yī)《中草藥手冊》)
?、刂纹岑徸靼W:韭葉杵敷。(《斗門方》)
別名:北風菌、蠔菌、平菇、桐子菌、粗皮側(cè)耳、水風菌、凍菌、青蘑、灰蘑。
性味:辛;甘;性溫。
歸經(jīng):肝;腎經(jīng)。
入藥部位:為白蘑科真菌糙皮側(cè)耳的子實體。
形態(tài)特征:菌蓋扁半球形,或平展,有后沿,直徑5-20cm,類白色、灰白色或青灰色,表面有細毛。菌肉厚,類白色。菌褶白色,與菌柄連接處有網(wǎng)狀條紋。菌柄短或無,長1-3cm,直徑1-2cm,基部常有絨毛。氣香,味淡。
內(nèi)服:煎湯,6~9g。
功效:追風散寒,舒筋活絡,補腎壯陽。
主治:主腰腿疼痛,手足麻木,筋絡不舒,陽痿遺精,腰膝無力。
別名:烏飯果,烏飯子,南天燭子,南蠟燭。
性味:酸、甘,平。
歸經(jīng):歸肝、腎、脾經(jīng)。
入藥部位:本品為杜鵑花科植物烏飯樹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的干燥成熟果實。
形態(tài)特征:本品呈圓球狀,稍扁,直徑4~6mm。表面暗紅色或棕紅色至黑棕色,具不規(guī)則皺紋或較平滑;宿萼鐘狀5淺裂,裂片短三角形,包被果實約2/3以上;中央有點狀突起的花柱基痕,基部有的帶有細短果柄。橫切面可見10個小室。種子多數(shù),卵狀三角形,淡米黃色,細小,長約1mm。質(zhì)堅。氣微,味酸、微甜。
內(nèi)服:煎湯,9-15g。或入丸劑。
炮制:8~9月間果實成熟后采摘,曬干。置干燥處。
功效:益腎固精,強筋明目。
主治:治久泄夢遺,久痢久瀉,赤白帶下。
別名:干歸、馬尾當歸、秦歸、馬尾歸、云歸、西當歸、岷當歸。
性味:味甘、辛,性溫。
歸經(jīng):歸肝、心、脾經(jīng)。
入藥部位:為傘形科植物當歸Angelica sinensis (Oliv.)Diels的干燥根。
形態(tài)特征:略呈圓柱形,下部有支根3~5條或更多,長15~25cm。表面黃棕色至棕褐色,具縱皺紋和橫長皮孔樣突起。根頭(歸頭)直徑1.5~4cm,具環(huán)紋,上端圓鈍,或具數(shù)個明顯突出的根莖痕,有紫色或黃綠色的莖和葉鞘的殘基;主根(歸身)表面凹凸不平;支根(歸尾)直徑0.3~lcm,上粗下細,多扭曲,有少數(shù)須根痕。質(zhì)柔韌,斷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皮部厚,有裂隙和多數(shù)棕色點狀分泌腔,木部色較淡,形成層環(huán)黃棕色。有濃郁的香氣,味甘、辛、微苦。
用法:6~12g。
炮制:秋末采挖,除去須根和泥沙,待水分稍蒸發(fā)后,捆成小把,上棚,用煙火慢慢熏干。
功效:補血活血,調(diào)經(jīng)止痛,潤腸通便。
主治:用于血虛萎黃,眩暈心悸,月經(jīng)不調(diào),經(jīng)閉痛經(jīng),虛寒腹痛,風濕痹痛,跌撲損傷,癰疽瘡瘍,腸燥便秘。酒當歸活血通經(jīng)。用于經(jīng)閉痛經(jīng),風濕痹痛,跌撲損傷。
1、治大便不通:當歸、白芷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米湯下。(《圣濟總錄》)
2、調(diào)益榮衛(wèi),滋養(yǎng)氣血,治沖任虛損,月水不調(diào),臍腹㽲痛,崩中漏下,血瘕塊硬,發(fā)歇疼痛,妊娠宿冷,將理失宜,胎動不安,血下不止,及產(chǎn)后乘虛,風寒內(nèi)搏,惡露不下,結(jié)生瘕聚,少腹墜痛,時作寒熱:當歸(去蘆,酒浸,炒)、川芎、白芍藥、熟干地黃(酒灑蒸)各等分。共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熱服,空心食前。(《局方》四物湯)
2、治室女月水不通:當歸(切,焙)一兩,干漆(炒煙出)、芎䓖各半兩。上三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酒下。(《圣濟總錄》當歸丸)
3、治產(chǎn)后腹中㽲痛,并腹中寒疝虛勞不足:當歸三兩,生姜五兩,羊肉一斤。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金匱要略》當歸生姜羊肉湯)
4、治妊娠胎動不安,腰腹疼痛:當歸半兩(銼),蔥白一分(細切)。上二味,先以水三盞,煎至二盞,入好酒一盞,更煎數(shù)沸,去渣,分作三服。(《圣濟總錄》安胎飲)
5、治湯潑火燒瘡,疼痛甚者:白蠟一兩,麻油四兩,當歸一兩半(生銼)。先將油煎當歸令焦黑,濾去滓,次入蠟,候消,相次急攪之,放冷入磁盒中收,以故帛子涂貼。(《圣惠方》神效白膏)
1、《本草正》:“當歸,其味甘而重,故專能補血,其氣輕而辛,故又能行血,補中有動,行中有補,誠血中之氣藥,亦血中之圣藥也。”“大約佐之以補則補,故能養(yǎng)榮養(yǎng)血,補氣生精,安五臟,強形體,益神志,凡有形虛損之病,無所不宜。佐之以攻則通,故能祛痛通便,利筋骨,治拘攣、癱瘓、燥、澀等證。”
2、《本草正義》:“歸身主守,補固有功,歸尾主通,逐瘀自驗,而歸頭秉上行之性,便血溺血,崩中淋帶等之陰隨陽陷者,升之固宜,若吐血衄血之氣火升浮者,助以溫升,豈不為虎傅翼?是止血二字之所當因癥而施,固不可拘守其止之一字而誤謂其無所不可也。且凡失血之癥,氣火沖激,擾動血絡,而循行不守故道者,實居多數(shù),當歸之氣味俱厚,行則有余,守則不足,亦不可過信歸所當歸一語,而有循名失實之咎。”
性味:味甘;性溫。
歸經(jīng):歸肝經(jīng);腎經(jīng)。
入藥部位:為玄參科植物地黃的塊根,經(jīng)加工蒸曬而成。
形態(tài)特征:為不規(guī)則的塊狀,內(nèi)外均呈漆黑色,有光澤,外表皺縮不平。斷面泣潤,中心部往往可看至光亮的油脂狀塊,粘性大,質(zhì)柔軟。味甜。以塊根肥大、軟潤、內(nèi)外烏黑有光澤者為佳。
內(nèi)服:煎湯,10~30g;或入丸散;或熬膏,或浸酒。
炮制:取熟地黃放煅鍋內(nèi),裝八成滿,上面覆蓋一鍋,兩鍋接臺處用黃泥封固,上壓重物,用文武火煅至貼在蓋鍋底上的白紙顯焦黃色為度,擋住火門,待涼后,取出;或?qū)⑹斓攸S置鍋內(nèi)直接炒炭亦可。
功效:滋陰補血,益精填髓。
主治:用于肝腎陰虛,腰膝酸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內(nèi)熱消渴,血虛萎黃,心悸怔忡,月經(jīng)不調(diào),崩漏下血,眩暈,耳鳴,須發(fā)早白。
脾胃虛弱,氣滯痰多,腹?jié)M便溏者忌服。
①《雷公炮炙淪》:勿令犯鋼鐵器,令人腎消并白髭發(fā),損榮衛(wèi)也。
?、凇镀穮R精要》:忌蘿卜、蔥白、韭白、薤白。
?、邸夺t(yī)學入門》:中滿痰盛者慎用。
?、堋侗静輳男隆罚簹庥糁耍苤系K胸膈,用宜斟酌。
?、僦文袐D精血不足,營衛(wèi)不充等患:大懷熟地(取味極甘者,烘曬干以去水氣)八兩,沉香一錢(或白檀香三錢亦可),枸杞(用極肥者,亦烘曬,以去潤氣)四兩。每藥一斤,可用高燒酒十斤浸之,不必煮,但浸十日之外,即可用。凡服此者,不得過飲,服完又加酒六、七斤,再浸半月,仍可用。(《景岳全書》地黃醴)
②治諸虛不足,腹脅疼痛,失血少氣,不欲飲食,噏噏發(fā)熱,及婦人經(jīng)病,月事不調(diào):熟地黃(切,焙)、當歸(去苗,切,焙)各等分。為細末后,煉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粒,食前白湯下。(《雞峰普濟方》萬病丸)
?、壑梧仇?,腎虛弱厥逆,語聲不出,足廢不用:熟干地黃、巴戟(巴戟天)(去心)、山茱萸、石斛、肉蓯蓉(酒浸,焙)、附子(炮)、五味子、宮桂(肉桂)、白茯苓、麥冬(去心)、菖蒲(石菖蒲)、遠志(去心)等分。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姜五片,棗一枚,薄荷同煎至八分,不計時候。(《宣明論方》地黃飲子)
?、苤涡汗钦趔w熱,成勞倦 熟地黃(去土,洗)、當歸、地骨皮(各洗)、枳殼(去瓤、麩炒)、柴胡、秦艽(各去蘆)、知母、鱉甲(去里皮盡,醋炎黃)各等分。上件為末,每服一錢半,水一盞,烏梅半個,煎七分,和梅熱服。(《幼幼新書》引《張氏家傳》地黃散)
?、?調(diào)益榮衛(wèi),滋養(yǎng)氣血,治沖任虛損,月水不調(diào),臍腹疞痛,崩中漏下,血瘕塊硬,發(fā)歇疼痛,妊娠宿冷,將理失宜,胎動不安,血下不止,及產(chǎn)后乘虛,風寒內(nèi)搏, 惡露不下,結(jié)生瘕聚,少腹堅痛,時作寐熱:當歸(去蘆,酒浸,炒)、川芎、白芍藥、熱干地黃(酒灑蒸)各等分。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 去渣熱服,空心食前。(《局方》四物湯)
?、拗涡”銛?shù)而多:龍骨一兩,桑螵蛸一兩,熟干地黃一兩,栝蔞根(天花粉)一兩,黃連一兩(去須)。上藥,搗細羅為散,每于食前,以粥坎調(diào)下二錢。(《圣惠方》)
?、咧涡耗I怯失音,顖開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咣白等:熟地黃八錢,山茱萸、干山藥各四錢,澤瀉、牡丹皮、白茯苓(去皮)各三錢。上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空心,溫水化下三丸。(《小兒藥證直訣》地黃丸)
?、嘀螝舛趟拼?,呼吸促急,提不能升,咽不能降,氣道噎塞,勢極垂危者:熟地黃七、八錢,甚者一、二兩,炙甘草二、三錢,當歸二、三錢。水二盅,煎八分,溫服。(《景岳全書》貞元飲)
?、嶂嗡澔鹗?,六脈浮洪滑大,少陰不足,陽明有余,煩熱干渴,頭痛牙疼失血等證:生石膏三、五錢,熟地黃三、五錢或一兩,麥冬二錢,知母、牛膝各錢半。水一鐘半,煎七分,溫服或冷服。若大便溏泄者,乃非所宜。(《景岳全書》玉女煎)
?、庵窝蹶幪摬荒莛B(yǎng)心,致心火旺,陽火盛,偏頭腫悶,瞳子散大,視物則花 熟地黃一兩,五味子、枳殼(炒)、甘草(炙)各三錢。上為細末,煉蜜和丸。每服一百丸,食遠清茶送下,日進三服。忌食辛辣物而助火邪,及食寒冷物損胃氣,藥不能上行也。(《銀海精微》)
?、现翁搫谕卵?,下白,汗出 甘草、白芍、黃芪各一兩,熟地黃三兩。上為末,每服四錢,水、酒各一盞,以上煎七分,去滓,取六分,清汁溫服,食前。(《婦人良方》柔脾湯)
⑿ 平補,益顏色,填骨體,去勞倦膈熱、咯血等疾 熟干地黃十兩(溫湯洗過,焙干,秤),枸杞子五兩(揀擇凈洗,焙干,秤),肉桂半兩(不見火,去粗皮)。上件先將熟干地黃、枸杞子二味搗為細末,別搗桂為 細末,一處拌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空心食前用溫酒或溫熟水下,日二服。常服。(《普濟方》引《衛(wèi)生家寶》熟干地黃丸)
?、阎畏文I虛寒水泛為痰,或年邁陰虛血氣不足,外受風寒,咳嗽,嘔惡,多痰,喘急等證當歸二錢,熟地三五錢,陳皮一錢半,半夏二錢,茯苓二錢,炙甘草一錢。水二盅,生姜三五七片,煎七八分。食遠溫服。(《景岳全書》金水六君煎)
?、抑晰Q膝風、貼骨疽及一切陰疽 熟地一兩,肉桂一錢(去皮,研粉),麻黃五分,鹿角膠二線,白芥子二線,姜炭五分,生甘草一錢。煎服。如治乳癖、乳巖,加土貝五錢。(《外科全生集》陽和湯)
⒂電光性眼炎 將熟地洗凈切片,每片約2mm厚薄,4片?;颊咂脚P,頭后仰,將熟地片貼在眼上,約2min換1次,輪流重復使用。(《新中醫(yī)》,1979年,(5):41)
別名:首烏、赤首烏、鐵秤砣、紅內(nèi)消。
性味:苦、甘、澀,溫。
歸經(jīng):歸肝經(jīng)、心經(jīng)、腎經(jīng)。
入藥部位:本品為蓼科植物何首烏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的干燥塊根,其藤莖稱夜交藤。
形態(tài)特征:本品呈團塊狀或不規(guī)則紡錘形,長6~15cm,直徑4~12cm。表面紅棕色或紅褐色,皺縮不平,有淺溝,并有橫長皮孔及細根痕。體重,質(zhì)堅實,不 易折斷,斷面淺黃棕色或淺紅棕色,顯粉性,皮部有4~11個類圓形異型維管束環(huán)列,形成云錦狀花紋,中央木部較大,有的呈木心。氣微,味微苦而甘澀。
內(nèi)服:煎場,10~20g;熬膏、浸酒或入丸、散。
外用:適量,煎水洗、研末撒或調(diào)涂。
炮制:揀去雜質(zhì),洗凈,用水泡至八成透,撈出,潤至內(nèi)外濕度均勻,切片或切成方塊,曬干。
功效:補肝,益腎,養(yǎng)血,祛風。
主治:治肝腎陰虧,發(fā)須早白,血虛頭暈,腰膝軟弱,筋骨酸痛,遺精,崩帶,久瘧,久痢,慢性肝炎,癰腫,瘰疬,腸風,痔疾。制首烏補肝腎,益精血,烏須發(fā),壯筋骨;用于眩暈耳鳴、須發(fā)早白、腰膝酸軟、肢體麻木、神經(jīng)衰弱、高血脂癥。
大便清泄及有濕痰者不宜。
?、贋蹴毎l(fā),壯筋骨,固精氣:赤、白何首烏各一斤(米泔水浸三、四日,瓷片刮去皮,用淘凈黑豆二升,以砂鍋木甑鋪豆及首烏,重重鋪蓋,蒸至豆熟取出,去豆、暴干,換豆再蒸,如此九次,暴干為末),赤、白茯苓各一斤(去皮,研末,以水淘去筋膜及浮者,取沉者捻塊,以人乳十碗浸勻,曬干,研末),牛膝八兩(去苗, 酒浸一日,同何首烏第七次蒸之,至第九次止,曬干),當歸八兩(酒浸,曬),枸杞子八兩(酒浸,曬),菟絲子八兩(酒浸生芽,研爛,曬),補骨脂四兩(以 黑脂麻炒香,并忌鐵器,石臼搗為末)。煉蜜和丸彈子大一百五十丸,每日三丸,侵晨溫酒下,午時姜湯下,臥時鹽湯下。其余并丸梧子大,每日空心酒服一百丸, 久服極驗。(《積善堂經(jīng)驗方》七寶美髯丹)
?、谥喂擒涳L,腰膝疼,行履不得,遍身瘙癢:首烏大而有花紋者,同牛膝(銼)各一斤。以好酒一升,浸七宿,曝干,于木臼內(nèi)搗末,蜜丸。每日空心食前酒下三五十丸。(《經(jīng)驗方》)
?、壑尉茂戧幪摚瑹岫嗪?,以此補而截之:何首烏,為末,鱉血為丸,黃豆大,辰砂(朱砂)為衣,臨發(fā),五更白湯送下二丸。(《赤水玄珠》何首烏丸)
?、?治氣血俱虛,久瘧不止:何首烏(自三錢以至一兩,隨輕重用之),當歸二、三錢,人參三、五錢(或一兩,隨宜),陳皮二、三錢(大虛不必用),煨生姜三片 (多寒者用三、五錢)。水二鐘,煎八分,于發(fā)前二、三時溫服之。若善飲者,以酒浸一宿,次早加水一鐘煎服亦妙,再煎不必用酒。(《景岳全書》何人飲)
⑤治遍身瘡腫癢痛:防風、苦參、何首烏、薄荷各等分。上為粗末,每用藥半兩,水、酒各一半,共用一斗六升,煎十沸,熱洗,于避風處睡一覺。(《外科精要》何首烏散)
?、? 治頸項生瘰疬,咽喉不利:何首烏二兩,昆布二兩(洗去咸味),雀兒糞一兩(微炒),麝香一分(細研),皂莢(豬牙皂)十挺(去黑皮,涂酥,炙令黃,去子)。上藥,搗羅為末,入前研藥一處,同研令勻,用精白羊肉一斤,細切,更研相和,搗五、七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后,以荊芥湯下十五丸。(《圣惠方》何首烏丸)
?、咧务ю哐勇?,寒熱羸瘦,乃肝(經(jīng))郁火,久不治成勞:何首烏如拳大者一斤,去皮如法制,配夏枯草四兩,土貝母、當歸、香附各三兩,川芎一兩。共為末,煉蜜丸。每早、晚各服三錢。(《本草匯言》)
?、嘀谓臧_滿身:何首烏、艾(艾葉)各等分,銼為末。上相度瘡多少用藥,并水煎令濃,盆內(nèi)盛洗,甚解痛生肌。(《博濟方》)
?、嶂未竽c風毒,瀉血不止:何首烏二兩,搗細羅為散,每于食前,以溫粥飲調(diào)下一錢。(《圣惠方》)
?、庵巫院共恢梗汉问诪跄?,水調(diào)。封臍中。(《瀕湖集簡方》)
?、现纹苽?何首烏末敷之即止。(《衛(wèi)生雜興》)
?、兄螊D人血風,久虛風邪停滯,手足痿緩,肢體麻痹及皮膚瘙癢,五痔下血 何首烏一斤(赤白各半斤),芍藥二兩(赤白赤芍、白芍各一半)。上為細末,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空心米飲送下。(《普濟方》)
?、阎委懠? 何首烏20g,甘草2g(小兒酌減)。每日1劑,濃煎2小時,分3次食前服用,連用2日。(《廣東醫(yī)學·祖國醫(yī)學版》1964,(4):31)
?、?治足癬 生黃精、生何首烏各50g,軋碎,加入陳醋300g,連同容器置入60—80℃熱水中,加溫6—8小時后取出備用。每日先用淡鹽水洗腳,早、中、晚各用棉 球蘸藥醋涂搽患處1次。15日為1療程,未愈可進行第2、第3療程。(《中醫(yī)雜志》1984,(9):29)
?、又务ю?,或破或不破,以至下胸前者 用九真藤取其根,如雞卵大,洗,生嚼常服;又取葉搗覆瘡上,數(shù)服即止。(《斗門方》)
⒃ 治瘰疬并便毒,一切毒瘡 何首烏(大者佳,有血者用雌,未破者用雄)三斤,土茯苓(竹刀刮去皮,推碎)八斤,當歸一斤八兩,金銀花一斤,共熬成膏,入白糖霜一斤,磁罐貯之?;驔_茶白滾湯,如粥飯內(nèi),沖酒飲;有生楊梅瘡者,百藥無效,服此一料,覺病稍療, 又一料痊愈,知此方之妙也。(《心醫(yī)集》)
別名:白芍藥、金芍藥。
性味:味苦、酸,性微寒。
歸經(jīng):歸肝、脾經(jīng)。
入藥部位:為毛茛科植物芍藥Paeonia tacti lora Pall.的干燥根。
形態(tài)特征:呈圓柱形,平直或稍彎曲,兩端平截,長5~18cm,直徑1~2.5cm。表面類白色或淡棕紅色,光潔或有縱皺紋及細根痕,偶有殘存的棕褐色外皮。質(zhì)堅實,不易折斷,斷面較平坦,類白色或微帶棕紅色,形成層環(huán)踞顯,射線放射狀。氣微,味微苦、酸。
用法:6~15g。
炮制:夏、秋二季采挖,洗凈,除去頭尾和細根,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曬干。
功效:養(yǎng)血調(diào)經(jīng),斂陰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陽。
主治:用于血虛萎黃,月經(jīng)不調(diào),自汗,盜汗,脅痛,腹痛,四肢攣痛,頭痛眩暈。
治婦人脅痛:香附子四兩(黃子醋二碗,鹽一兩,煮干為度),肉桂、延胡索(炒)、白芍藥。為細末,每服二錢,沸湯調(diào),無時服。(《朱氏集驗醫(yī)方》芍藥湯)
不宜與藜蘆同用。
1、《本經(jīng)》:“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治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
2、《別錄》:“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去水氣,利膀胱、大小腸,消癰腫,(治)時行寒熱,中惡腹痛,腰痛。”
3、《日華子本草》:“治風補癆,主女人一切病,并產(chǎn)前后諸疾,通月水,退熱除煩,益氣,治天行熱疾,瘟瘴驚狂,婦人血運,及腸風瀉血,痔瘺發(fā)背,瘡疥,頭痛,明目,目赤,胬肉。”
性味:味甘,黃牛肉性溫或,水牛肉性涼。
歸經(jīng):歸脾、胃經(jīng)。
入藥部位:為??埔芭賱游稂S牛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或水牛屬動物水牛Bubalus bubalis Linnaeus 的肉。遍及全國。
內(nèi)服:煮食、煎汁,適量,或入丸劑。
外用:適量,生裹或作丸摩。
功效:補脾胃,益氣血,強筋骨。
主治:用于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虛勞羸瘦,腰膝酸軟,消渴,吐瀉,痞積,水腫。
牛自死、病死者,禁食其肉。
1、補諸虛百損:黃犍牛肉(去筋膜,切片,河水洗數(shù)遍,仍浸一夜,次日再洗三遍,水清為度,用無灰好酒同入壇內(nèi),重泥封固,桑柴文武火煮一晝夜,取出如黃沙為佳。焦黑無用。焙干為末,聽用)、山藥(鹽炒過)、蓮肉(去心,鹽炒過,并去鹽)、白茯苓、小茴香(炒)各四兩,為末。每牛肉半斤,入藥末一斤,以紅棗蒸熟,去皮和搗,丸梧子大。每空心酒下五十丸,日三服。(《綱目》引《乾坤秘韞》返本丸)
2、治脾胃久冷,不思飲食:牛肉五斤(去脂膜,切作大片),胡椒五錢,蓽苃五錢,陳皮二錢(去白),草果二錢,縮砂二錢,良姜二錢。上為細末,生姜汁五合,蔥汁一合,鹽四兩,同肉拌勻,腌二日,取出焙干作脯,任意食之。(《飲膳正要》牛肉脯)
3、治腹中癖疾積:①牛肉四兩(切片)。以風化石灰一錢擦上,蒸熟食。常食癖積自下。(《綱目》引《經(jīng)驗秘方》)②黃牛肉一斤,恒山三錢。同煮熟,食肉飲汁,癖必自消。(《綱目》引《筆峰雜興》)
4、治鼓脹:黃牛肉一斤。以河水煮極爛,加皮硝一兩,隨意食之。二三日其腫自消,至重者再服則愈矣。百日之內(nèi),忌酸、鹽、生冷面食、葷腥、油膩、黏硬之物。(《愿體醫(yī)話》)
5、治水氣大腹浮腫,小便澀少:牛肉一斤。以姜、醋空心食。(《食醫(yī)心鏡》)
6、治老人水氣病,四肢腫悶沉重,喘息不安:水牛肉一斤(鮮)。上蒸令爛,空心切,以五味、姜、醋漸食之,任性為佳。(《安老懷幼書》水牛方)
7、治傷寒熱病,手足腫欲脫:以生牛肉裹之,腫消痛止。(《外臺》引《范汪方》)
8、治白虎風,寒熱發(fā)歇,骨節(jié)微腫, 徹骨疼痛:燕窼土二兩,伏龍肝二兩,飛羅面二兩,砒黃一錢,水牛肉脯一兩(炙令黃,別搗羅為末)。上為細散,后入砒黃、牛脯末,和令勻。每將少許,以新汲水和如彈丸大,于痛處摩之。(《圣惠方》燕窼土丸)
別名:奶油、牦牛油。
性味:甘,微寒。
入藥部位:偶蹄目??脐笈oephagus grunniens (L.)[Bos grunniens L.],以乳中煉出的脂肪入藥。
用法:0.2~1兩,作湯劑、丸劑均可;外用作涂擦劑。
功效:補五臟,益氣血。
主治:主治肺痿咳喘,止吐血,止消渴,縮小便及澤肌膚。
別名:離支(《上林賦》),荔支(《齊民要術》),丹荔(《綱目》),火山荔(《生草藥性備要》)。麗枝(《綱目拾遺》),勒荔(《廣西中藥志》)。
性味:甘酸,溫。
歸經(jīng):脾;肝經(jīng)。
入藥部位:為無患子種植物荔枝的果實。
內(nèi)服:煎湯,5-10枚;燒存性研末;或浸酒。
外用:適量,搗爛敷;或燒存性研末撒。
炮制:6~7月果實成熟時采摘,鮮用或曬干備用。
功效:生津,補血,理氣,止痛。
主治:治煩渴,呃逆,胃痛,瘰疬,疔腫,牙痛,外傷出血。
?、僦芜滥娌恢梗豪笾ζ邆€,連皮核燒存性;為末,白湯調(diào)下。(《醫(yī)方摘要》)
?、谥务ю邼€:荔肉敷患處。(《泉州本草》)
③治疔瘡惡腫:荔枝肉、白梅各三個。搗作餅子,貼于瘡上。(《濟生秘覽》)
?、苤物L火牙痛:大荔枝一個,剔開,填鹽滿殼,煅研,搽之。(《孫天仁集效方》)
?、葜雇鈧鲅?,并防止瘡口感染潰爛,得以迅速愈合:荔枝曬干研末(浸童便曬更佳)備用。每用取末摻患處。(《泉州本草》)
?、拗卫先宋甯鼮a,糞便溏軟:荔枝干,每次五粒,春米一把,合煮粥食,連服三次;酌加山藥或蓮子同煮更佳。(《泉州本草》)
?、咧卧袐D墮胎后下血不止及產(chǎn)后出血:荔枝干七個(連殼和核一起打破),用兩碗水煎至一碗服下。
⑧治小兒遺尿:每天吃荔枝干十個。
?、嶂螊D女虛弱貧血:荔枝干、大棗各七個,水煎服,每日一劑。
⑩治氣虛寒痛:荔枝肉5枚,煮酒1杯服用,屢服有效。
陰虛火旺者慎服。
別名:別甲膠。
性味:味咸;性微寒。
歸經(jīng):肺經(jīng);肝經(jīng);腎經(jīng)。
入藥部位:為鱉科動物中華鱉的背甲煎熬而成的膠塊。
形態(tài)特征:本品呈扁方塊狀,長約3cm,寬約2cm,厚約5mm,表面棕褐色,具凹紋,光亮,半透明。質(zhì)堅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肯光澤。氣腥,味微甜。
用法:開水或黃酒化服,1~3錢。
功效:滋陰退熱;軟堅散結(jié)。
主治:主陰虛潮熱;虛勞咳血;久瘧;瘧母;痔核腫痛;血虛經(jīng)閉。
脾胃虛寒,食減便溏者及孕婦慎服。
別名:傅致膠、盆覆膠、驢皮膠。
性味:甘,平。
歸經(jīng):入肺經(jīng)、肝經(jīng)、腎經(jīng)。
入藥部位:為馬科動物驢的皮去毛后熬制而成的膠塊。
形態(tài)特征:本品呈長方形塊、方形塊或丁狀。黑褐色,有光澤。質(zhì)硬而脆,斷面光亮,碎片對光照視呈棕色半透明狀。氣微,味微甘。
用法:烊化兌服,3-9克。
炮制:將驢皮置水中漂泡,每日換水1~2次,至能刮毛時取出,刮去毛,切成小塊,再用清水如前漂泡,約2~5天,置鍋中加水。煎熬約3晝夜,待液汁稠厚取出,加水再煎,如此反復5~6次,煎至膠質(zhì)提盡,去滓。將煎出的膠液過濾(或加入明礬細末少許)靜置,使雜質(zhì)沉淀,濾取清膠液,用文火濃縮(或在出膠前2小時加入適量黃酒及冰糖),至呈稠膏狀時,傾入凝膠槽內(nèi),待其自然冷凝,取出切成長方塊,陰干。每塊重約1兩或2兩,小塊重約1.5錢。
功效:補血滋陰,潤燥,止血。
主治:用于血虛萎黃,眩暈心悸,心煩不眠,肺燥咳嗽。
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者慎服。
①《本草經(jīng)集注》:得火良,畏大黃。
?、凇端幮哉摗罚菏硎殲橹埂?/p>
?、邸侗静萁?jīng)疏》:性粘膩,胃弱作嘔吐者勿服;脾胃虛,食不消者亦忌之。
?、堋侗静輩R言》:胃弱嘔吐有寒痰留飲者當忌之。
?、荨侗静輦湟罚簽a者忌用。
①治小兒肺虛、氣粗喘促:阿膠一兩五錢(麩炒),牛蒡子(炒香)、甘草(炙)各二錢五分,馬兜鈴五錢(焙),苦杏仁七個(去皮、尖,炒),糯米一兩(炒)。上為末,每服一、二錢,水一盞,煎至六分,食后溫服。(《小兒藥證直訣》阿膠散,又名補肺散)
②治久咳嗽:阿膠(炙燥)一兩,人參二兩。上二味,搗羅為散,每服三錢匕,豉湯一盞,入蔥白少許,同煎三沸,放溫,遇嗽時呷三、五呷;依前溫暖,備嗽時再呷之。(《圣濟總錄》阿膠飲)
③治大衄,口耳皆出血不止:阿膠半兩(搗碎炒令黃燥),蒲黃一兩。上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二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地黃汁二合,煎至六分,不計時候,溫服。(《圣惠方》)
④治便血如小豆汁:阿膠(炙令燥),赤芍藥、當歸(切,焙)各一兩,甘草(炙,銼)半兩。上四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竹葉二七片,同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溫服。(《圣濟總錄》阿膠芍藥湯)
?、葜螊D人漏下不止:阿膠、鹿茸各三兩,海螵蛸、當歸各二兩,蒲黃一兩。上五味治下篩??招木品酱缲?,日三,夜再服。(《千金方》)
?、? 治婦人有漏下者,有半產(chǎn)后因續(xù)下血,都不絕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為胞阻:川芎、阿膠、甘草各二兩,艾葉、當歸各三兩,白芍藥四兩,生地黃六兩。上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內(nèi)膠令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作。(《金匱要略》膠艾湯)
?、咧螕p動母(胎),去血腹痛:阿膠二兩(炙),艾葉二兩。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小品方》膠艾湯)
⑧治妊娠腹痛,下痢不止:黃連、石榴皮、當歸各三兩,阿膠二兩(炙),艾一兩半。上,水六升,煎至二升,分為三服。忌生冷肥膩。(《經(jīng)效產(chǎn)寶》)
?、嶂萎a(chǎn)后下痢:粳米一合,蠟(如雞子)一枚,阿膠、當歸各六分,黃連十分。上五味切,以水六升半先煮米,令蟹目沸。去米內(nèi)藥煮,取二升,入阿膠、蠟消烊,溫分三、二服。(《僧深集方》膠蠟湯)
⑩治產(chǎn)后虛羸,大便秘澀:阿膠(碎炒)、枳殼(浸去瓤,麩炒)各二兩,滑石(研飛為衣)半兩。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水下,半日來未通再服。(《局方》阿膠枳殼丸)
?、现卫先颂撊舜蟊忝貪喊⒛z(炒)二錢,連根蔥白三片,蜜二匙,新水煎,去蔥,入阿膠、蜜溶開,食前溫服。(《仁齋直指方》膠蜜湯)
⑿治攤緩風及諸風手足不遂,腰腳無力者:驢皮膠炙令微起,先煮蔥豉粥一升別貯;又以水一升,煮香豉二合,去滓,內(nèi)膠更煮六、七沸,膠烊如餳,頓服之;及暖吃前蔥豉粥任意多少。如冷吃,令人嘔逆。(《廣濟方》)
?、阎昔喊⒛z一兩(杵碎,炒令黃爆),貝母半兩(煨令微黃)。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溫水調(diào)下一錢。(《圣惠方》)
?、抑未笕诵和卵?阿膠(炒)、蛤粉各一兩,朱砂少許。上為末,藕節(jié)搗汁,和蜜調(diào)下,食后服。(《赤水玄珠》辰砂散)
?、又蝹疅岵∑呷找陨希l(fā)汗不解及吐下后,諸熱不除,遂至發(fā)斑 阿膠(炒令燥)一兩,大青葉二兩,甘草(炙)一兩。上三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豉百粒,煎至一盞,去滓溫服。(《圣濟總錄》阿膠湯)
?、灾稳焉锬蜓?阿膠二兩(搗碎,炒令黃燥),熟地黃二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蔥湯調(diào)下二錢。(《圣惠方》)
?、罩稳焉锾硬话?,腰腹疼痛 阿膠(炒燥)、當歸(銼碎)、桑寄生(銼碎)各半兩。上粗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空心熱服之。(《普濟方》阿膠湯)
⒅治產(chǎn)后惡露不絕 阿膠(炙令燥)、牛角腮(燒灰)、龍骨(煅)各一兩。上三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薄粥飲調(diào)服。(《圣濟總錄》阿膠散)
?、字螣崃〖兂? 赤芍藥四兩,阿膠一兩(炒),黃連三兩,茯苓二兩(去皮)。上除阿膠外,三味為末,用醋先熬阿膠化著稀稠,和前藥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米飲下。(《衛(wèi)生家寶》四味阿膠丸)
?、刂畏翁摽人?阿膠(粉炒)一錢半,紫蘇葉一錢,烏梅少許。每服四字,水煎服。(《幼科發(fā)渾》小阿膠散)
?。?1)治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 黃連四兩,黃芩二兩,白芍藥二兩,雞子黃二枚,阿膠三兩。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三物,取二升,納膠烊盡,小冷,納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傷寒論》黃連阿膠湯)
?。?2)治轉(zhuǎn)胞小便不得,①阿膠三兩,水二升,煮取七合,頻服。
?、谑[白四十七莖,阿膠一兩,琥珀三兩,車前子一升。上四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要方》)
?。?3)治遺尿 阿膠三錢,牡蠣四錢,鹿茸四錢。上銼末。挑三分,水一盞半,煎至一盞,空心服,米飲調(diào)亦得。(《普濟方》)
?。?4)治蟲蝕下部癢,谷道中生瘡 阿膠(炙燥)、當歸(切、焙)、青葙子(炒)各一兩。上三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艾葉十余片,同煎至一盞,去滓,空腹服,午食前、近晚各一。(《圣濟總錄》阿膠湯)
別名:龍眼、益智、比目、木彈、驪珠、燕卵、鮫淚、圓眼、蜜脾、桂圓、元眼肉、龍眼干。
性味:味甘,性溫。
歸經(jīng):歸心、脾經(jīng)。
入藥部位:為無患子科植物龍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的假種皮。
形態(tài)特征:為縱向破裂的不規(guī)則薄片,或呈囊狀,長約1.5cm,寬2~4cm,厚約0.lcm。棕黃色至棕褐色,半透明。外表面皺縮不平,內(nèi)表面光亮而有細縱皺紋。薄片者質(zhì)柔潤,囊狀者質(zhì)稍硬。氣微香,味甜。
用法:9~15g。
炮制:夏、秋二季采收成熟果實,干燥,除去殼、核,曬至干爽不黏。
功效:補益心脾,養(yǎng)血安神。
主治:用于氣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血虛萎黃。
1、大補氣血:自剝好龍眼,盛竹筒式瓷碗內(nèi),每肉一兩,入白洋糖一錢,素體多火者,再加入西洋參片,如糖之數(shù)。碗口冪以絲綿一層,日日于飯鍋上蒸之,蒸到百次。凡衰羸老弱,別無痰火便滑之病者,每以開水瀹服一匙,大補氣血,力勝參、芪,產(chǎn)婦臨盆,服之尤妙。(《隨息居飲食譜》玉靈膏)
2、治思慮過度,勞傷心脾,健忘,怔忡:白術、茯苓(去木)、黃芪(去蘆)、龍眼肉、酸棗仁(炒,去殼)各一兩,人參、木香(不見火)各半兩,甘草(炙)二錢半。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姜五片,棗二枚,煎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濟生方》歸脾湯)
1、《本草求真》:“龍眼氣味甘溫,多有似于大棗,但此甘味更重,潤氣尤多,于補氣之中,又更存有補血之力,故書載能益脾長智,養(yǎng)心保血,為心脾要藥,是以心思勞傷而見健忘、怔忡、驚悸,暨腸風下血,俱可用此為治。蓋血雖屬心生,而亦賴脾以統(tǒng),思慮而氣既耗,則非甘者不能以補,思慮而神更損,則非潤者不能以補。龍眼甘潤兼有,既能補脾固氣,復能保血不耗,則神氣自爾長養(yǎng),而無驚悸健忘之病矣。按古歸脾湯有用龍眼肉以治心脾傷損,義實基此。非若大棗力專補脾,氣味雖甘,其性稍燥,而無甘潤和柔,以至于極之妙也。”
2、《理虛元鑒》:“龍眼大補心血,功并人參,然究為濕熱之品,故肺有郁火,火亢而血絡傷者,服之必劇。世醫(yī)但知其補,而昧于清溫之別,凡遇虛勞,心血衰少,夜臥不寧之類,輒投之。殊不知肺火既清之后,以此大補心脾,信有補血安神之效,若肺有郁伏之火,服之則反助其火;若正當血熱上沖之時,投此甘溫大補之味,則血勢必涌溢加沖,不可慎也。”
別名:追風七、五氣朝陽草、紅心草、水楊梅、頭暈藥、路邊黃。
性味:味甘、微苦,性涼。
歸經(jīng):歸肝、脾、肺經(jīng)。
入藥部位:為薔薇科植物路邊青Geum aleppicum Jacq.或柔毛路邊青Geum japonicum Thunb. var. chinense Bolle的干燥全草。
形態(tài)特征:本品長20~100cm。主根短,有多數(shù)細根,褐棕色。莖圓柱形,被毛或近無毛?;~有長柄,羽狀全裂或近羽狀復葉,頂裂片較大,卵形或?qū)捖研危吘売写箐忼X,兩面被毛或幾無毛;側(cè)生裂片小,邊緣有不規(guī)則的粗齒;莖生葉互生,卵形,3淺裂或羽狀分裂?;斏?,常脫落。聚合瘦果近球形。氣微,味辛、微苦。
用法:9~30g。
炮制:夏、秋二季采收,洗凈,曬干。
功效:益氣健脾,補血養(yǎng)陰,潤肺化痰。
主治:用于氣血不足,虛癆咳嗽,脾虛帶下。
別名:蒲陶、草龍珠、賜紫櫻桃、瑣瑣葡萄、山葫蘆、菩提子、索索葡萄、烏珠瑪、葡萄秧。
性味:甘;酸;平。
歸經(jīng):肺;脾;腎經(jīng)。
入藥部位:為葡萄科植物葡萄的果實。
形態(tài)特征:本品鮮品為圓形或橢圓形,干品均皺縮,長3-7mm,直徑2-6mm,表面淡黃綠色至暗紅色。頂端有殘存柱基,微凸尖,基部有果柄痕,有的殘存果柄。質(zhì)稍柔軟,易被撕裂,富糖質(zhì),氣微,味甜微酸。
內(nèi)服:煎湯,15-30g;或搗汁;或熬膏;或浸酒。
外用:適量,浸酒涂擦;或搗汁含咽;或研末撒。
功效:補氣血,強筋骨,利小便。
主治:治氣血虛弱,肺虛咳嗽,心悸盜汗,風濕痹病,淋病,浮腫。
1.孟詵:不堪多食,令人卒煩悶眼暗。
2.《本經(jīng)逢原》:食多令人泄瀉。
3.《醫(yī)林纂要》:多食生內(nèi)熱。
①強腎:瑣瑣葡萄、人參各一錢。火酒浸-宿,侵晨涂手心,摩擦腰脊,能助膂力強壯,若臥時摩擦腰脊,力能助腎堅強,服之尤為得力。(《本經(jīng)逢原》)
②治熱淋,小便澀少,磣痛瀝血:葡萄(絞取汁)五合,藕汁五合,生地黃汁五合,蜜五兩。上相和,煎為稀餳,每于食前服二合。(《圣惠方》葡萄煎)
?、鄢裏┲箍剩荷咸褤v濾取汁,以瓦器熬稠,入熟蜜少許,同收,點湯飲。(《居家必用率類全集》)
?、苤未等椋浩咸岩幻?,于燈焰上燎過,研細,熱酒調(diào)服。(《圣濟總錄》葡萄灑)
?、葜窝例l腫痛,勢欲成癰者:葡萄干去核,填滿焰硝煅之。焰過,取置地上成炭,研末擦之,涎出,任吐自瘥。(《醫(yī)級》葡硝散)
別名:含桃、荊桃、山朱櫻、朱果、櫻珠、家櫻桃、楔、楔桃、朱櫻、朱桃、麥英、朱茱、麥甘酣、牛桃、英桃、朱櫻桃、櫻、李桃、奈桃、紫櫻、蠟櫻、紫桃、鶯桃。
性味:甘;溫。
歸經(jīng):脾;胃,腎經(jīng)。
入藥部位:為薔薇科植物櫻桃的果實。
內(nèi)服:煎湯,30-150g;或浸酒。
外用:浸酒涂擦或搗敷。
功效:補血益腎。
主治:主脾虛泄瀉,腎虛遺精,腰腿疼痛,四肢不仁,癱瘓。
1.孟詵:不可多食,令人發(fā)暗風。
2.《日華子本草》:多食令人吐。
3.《本草圖經(jīng)》:雖多(食)無損,但發(fā)虛熱耳。
4.《日用本草》:其性屬火,能發(fā)虛熱喘嗽之疾。
性味:味甘、咸,性平。
歸經(jīng):歸胃經(jīng)。
入藥部位:為豬科豬屬動物豬Sus scrofa domestica Brisson 的蹄。
內(nèi)服:煎湯或煮食,適量。
外用:適量,煎湯洗。
炮制:宰殺后,刮去豬毛,剁下腳豬爪,洗凈,鮮用。
功效:補氣血,潤肌膚,通乳汁,托瘡毒。
主治:用于虛勞羸瘦,產(chǎn)后乳少,面皺少華,癰疽瘡毒。
1、治婦人產(chǎn)后無乳汁:①豬蹄一只,治如常,白米半升。上煮令爛,取肉切,投米煮粥,著鹽、醬、蔥白、椒、姜,和食之。(《食醫(yī)心鏡》豬蹄粥)②豬蹄四枚,治如食法,以水二斗,煮取一斗,去蹄。土瓜根、通草、漏蘆各三兩。以汁煮取六升,去滓,內(nèi)蔥白、豉,如常著少米煮作稀蔥豉粥食之。食了或身體微熱,有少汗出佳。乳未下,更三兩劑。(《廣濟方》)③母豬蹄二枚(切),通草六兩。以綿裹,煮作羹食之。(《經(jīng)效產(chǎn)寶》)④母豬蹄一只,木通三兩。上二味,㕮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溫服。并取此汁作羹亦得。(《圣濟總錄》)⑤豬蹄四個,以水五升,煮汁三升,澄清。瞿麥(去梗)、漏蘆(去蘆頭)、木通(銼)各一兩。上三味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豬蹄汁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無時。(《普濟方》豬蹄湯)
2、令面光澤面潔白:大豬蹄一枚。上以水二升,清漿水一升,煮令爛如膠,夜用涂面,曉以水洗之,面皮光急矣。(《圣惠方》)
3、治癰諸疽發(fā)背,或發(fā)乳房,初起微赤:母豬蹄兩只,通草六分。以綿裹和煮作羹食之。(《梅師集驗方》)
4、治時氣熱毒攻手足,腫痛似脫,不可忍:豬蹄一具(去毛凈洗,銼碎),蔥白一握(切)。以水一斗,煮五七沸,去豬蹄等,稍熱漬之。
5、治虛勞陰濕癢生瘡:豬蹄二枚(細銼),槐樹寄生(細銼)一升。以水五升,煮取汁,去滓,看冷熱,洗瘡三五度。(4-5方出自《圣惠方》)
《本草經(jīng)疏》:“乳屬陽明,陽明脈弱則乳汁不通。(豬四足)能益陽明經(jīng)氣血,故能下乳。”
別名:鍋炙、豆腐鍋巴。
性味:苦、甘,涼。
歸經(jīng):歸胃經(jīng)。
入藥部位:為煮豆?jié){時鍋底所結(jié)之焦巴。
內(nèi)服:研末,3-9g;或入丸、散。
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
炮制:一般用黃大豆,以水浸約1天左右(夏季可較短),待豆浸胖后,帶水磨碎,濾去渣滓,入鍋煮沸,即成豆腐漿,再點以鹽鹵或石膏,即凝成豆腐花,然后用布包裹,榨無部分水分,即成。
功效:健胃消滯,清熱通淋。
主治:用于反胃,痢疾,腸風下血,帶下,淋濁,血風瘡。
1、治翻胃:豆腐鍋巴,黃色者佳,炒研末。每服三錢,砂糖湯調(diào)服,白湯下。
2、治痢疾:陳冬米(炒)、豆腐鍋巴,各等分為細末。空心白湯調(diào)服二三錢,服后宜餓半日。(1-2方出自《綱目拾遺》引《神方珍記》)
3、治淋濁,補血:豆腐鍋巴一兩,川連一錢。同搗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錢,赤帶蜜糖滾水吞下,白帶砂糖湯下,熱淋尿血白湯下,腸風下血陳酒下。(《綱目拾遺》引《慈航活人書》)
4、治血風瘡:先將豆腐泔浸洗去靨,以布拭干,用川連、腐巴粉末、真麻油調(diào)搽,干則再涂。(《綱目拾遺》引《慈航活人書》)
《綱目拾遺》:“治淋濁,補血。”
性味:味咸,性平。
歸經(jīng):歸心、肝經(jīng)。
入藥部位:為豬科豬屬動物豬Sus scrofu domestica Brisson 的血液。
內(nèi)服:煮食,適量;或研末,每次3-9g。
外服:適量,生血涂敷,或研末撒。
炮制:宰殺豬時,取流出的血液,鮮用。
功效:補血養(yǎng)心,熄風鎮(zhèn)驚,下氣,止血。
主治:用于頭風眩暈,癲癇驚風,中滿腹脹,奔豚氣逆,淋漏下血,宮頸糜爛。
1、治心病邪熱:豬心血一個,淀花末一匙,朱砂末一兩。同研,丸梧子大。每酒服二十丸。(《綱目》引《奇效良方》蕊珠丸)
2、治杖瘡血出:豬血一升,石灰七升。和劑燒灰,再以水和丸,又燒,凡三次。為末撒之。(《綱目》引《外臺》)
《本草匯言》:“豬心血治驚癇癲疾,及中惡卒死之藥也。瞿秉元曰:‘驚癇癲疾,心氣閉而有痰也;中惡卒死,心氣閉而有邪也。’四證均屬心君失令,血不歸元而然,用此藥以心歸心,以血導血也。”
別名:章舉《韓昌黎集》,鱆、望潮《閩中海錯疏》,小八梢魚、絡蹄《東醫(yī)寶鑒》,蛸《動物學大辭典》。
性味:味甘、咸,性平。
歸經(jīng):入肝、腎經(jīng)。
入藥部位:為章魚科動物真蛸Octopus vulgaris Lamarck、長蛸Octopus variabilis(Sasaki)、短蛸Octopus ocellatus Gray等的肉。
內(nèi)服:煎湯,30-60g(鮮品用150g)。
外用:適量,搗敷。
炮制:春季或秋、冬季捕捉。用延繩釣法捕取,捕得后除去內(nèi)臟,洗凈,鮮用或干制成章魚干。
功效:養(yǎng)血通乳,解毒,生肌。
主治:血虛經(jīng)行不暢,產(chǎn)后缺乳,瘡瘍久潰。
1、治產(chǎn)婦缺乳,①章魚干30-60g,燉豬腳,連湯服。②章魚干30-60g,花生60g,加少許豬油,燉湯服。(《廣西藥用動物》)
2、治癰疽腫毒,章魚搗爛,調(diào)冰片,敷患處。(《泉州本草》)
3、治宮頸炎,盆腔炎,陰道炎,①章魚3條,加米酒2杯,燉熟后內(nèi)服。②章魚3條,雞冠花、海螵蛸各9g。同燉熟去藥渣,食章魚及藥汁。(《海味營養(yǎng)與藥用指南》)
4、治細菌性痢疾,章魚3條,米酒1杯。燉熟內(nèi)服,連食數(shù)次。(《海味營養(yǎng)與藥用指南》)
5、治慢性盆腔炎,章魚250g,加米酒120g。燉熟后1次服完,連服7d為1療程。(《海味營養(yǎng)與藥用指南》)
6、治瘧疾,章魚與番薯同煮,食之。(《海味營養(yǎng)與藥用指南》)
有蕁麻疹史者不宜服。
1、《綱目》:“養(yǎng)血益氣。”
2、《中國藥用海洋生物》:“養(yǎng)血益氣,收斂,生肌。用于催乳滋補。”
3、《中國動物藥》:“通經(jīng)下乳。治產(chǎn)后乳汁不足。”
性味:味咸,性平。
歸經(jīng):入肝、腎經(jīng)。
入藥部位:為烏賊科無針烏賊屬動物無針烏賊Sepiella maindroni de Rochebrune和烏賊屬動物金烏賊Sepia esculenta Hoyle等烏賊的肉。
內(nèi)服:煮食,1-2條。
炮制:捕得烏賊后,剖取其內(nèi)殼,即海螵蛸。肉洗凈,鮮用或制成干口(稱為墨魚干)。
功效:養(yǎng)血滋陰。
主治:血虛經(jīng)閉,崩漏,帶下。
1、治腰肌勞損,烏賊干1-2條,杜仲30g。燉熟,取肉及湯內(nèi)服。(《海味營養(yǎng)與藥用指南》)
2、治食欲不振,烏賊干1-2條,用童便浸透,清水洗凈,加入龍芽草、夏枯草、蜈蚣草各10g。文火煎透,去渣取汁及肉內(nèi)服。(《海味營養(yǎng)與藥用指南》)
能動風氣,不可久食。
1、《別錄》:“主益氣強志。”
2、《日華子》:“通月經(jīng)。”
性味:味咸,性寒。
入藥部位:為龜科烏龜屬動物烏龜Chinemys reevesii (Gray)的血液。
內(nèi)服:適量,和酒飲或煮食。
炮制:全年可捕捉,捕捉后殺死取血,鮮用。
功效:養(yǎng)血和絡。
主治:用于閉經(jīng),跌打損傷,脫肛。
孕婦禁服。
性味:味咸,性涼。
歸經(jīng):歸肝經(jīng)。
入藥部位:為鴨科動物家鴨Anas domestica Linnaeus.的血液。
形態(tài)特征:鮮血為紅色液體,易凝固。有的加鹽水中加熱成赭色塊狀,細膩或內(nèi)部有許多小孔,易破碎,手擠壓易變形而水被擠出。氣微,味淡。
內(nèi)服:乘熱生飲或隔水蒸熟,100-200ml。
外用:適量,涂敷。
炮制:宰鴨時收集血液,鮮用。
功效:補血,解毒。
主治:勞傷吐血,貧血虛弱,藥物中毒。
1、治經(jīng)來潮熱,胃氣不開,不思飲食:白鴨血,頭上取之,酒調(diào)飲。(《秘傳內(nèi)府經(jīng)驗女科》鴨血酒)
2、治貧血虛弱:用1只鴨的血(宰鴨時取之),加清水適量,食鹽少許,隔水蒸熟,再和入好酒(最好是首烏酒)1-2湯匙,稍蒸片刻后服食,每日1次,連服4-5次為1療程。(《中華食療大全》)
3、治中風:白鴨血,1天約兩杯,晚食前1小時飲用。(《動植物民間藥》)
4、治小兒白癡,似魚凍者:白鴨殺取血,滾酒泡服。(《綱目》引《摘玄方》)
5、治中諸藥毒已死者:取生鴨斷頭,以鴨項內(nèi)病者口中,得血三兩滴入喉中即蘇也。(《太平御覽》引《博物志》)
6、解百蠱毒:白鴨血,熱飲之。(《綱目》引《廣記》)
7、治吞金:熱鴨血服之,金從大便出。(《王氏醫(yī)存》)
高膽固醇血癥、肝病、高血壓和冠心病患者應少食;脾陽不振,寒濕瀉痢者忌食。
《本草便讀》:“鴨血功專解毒,但須熱飲方解,亦古今相傳之法耳。”
性味:味甘;咸;性平。
歸經(jīng):肝;腎;大腸經(jīng)。
入藥部位:龜科動物烏龜?shù)娜狻?/p>
內(nèi)服:煮食,0.5-1只;或入丸、散。
炮制:全年均可捕捉,但以秋、冬為多。殺死后,取肉鮮用或烘干。
功效:益陰補血。
主治:用于勞瘵骨蒸,久嗽咯血,久瘧,血痢,腸風痔血,筋骨疼痛。
?、僦翁搫谑а┭?,咳嗽寒熱,補陰降火:田龜,煮取肉,和蔥、椒、醬、油煮食。(《便民食療》)
②治肺癆吐血:龜肉、沙參、蟲草。共燉服。(《四川中藥志》)
?、壑尉每人陨蠚猓荷斎?。治如食法,去腸,以水五升,煮取三升,以漬曲,釀秫米四升,如常法,熱,飲二升,令盡。(《補缺肘后方》)
?、苤瘟〖盀a血:烏龜肉,以沙糖水拌,椒和,炙煮食之,多度。(《普濟方》)
⑤治熱氣濕痹,腹內(nèi)激熱:龜肉同五味煮食之,微泄為效。(《普濟方》)
別名:昌候魚、昌鼠、狗瞌睡魚、鯧鳊、鏡魚、平魚、白昌、叉片魚、昌魚。
性味:味甘;性平。
歸經(jīng):脾;胃經(jīng)。
入藥部位:為鯧科動物銀鯧及其近緣種的肉。
內(nèi)服:煮食或燉服,30-60g。
炮制:常年均可捕撈。捕后,除去內(nèi)臟,洗凈,鮮用。
功效:益氣養(yǎng)血,舒筋利骨。
主治:主消化不良,貧血,筋骨酸痛,四肢麻木。
鯧魚子慎服。
性味:味甘、酸,性平。
入藥部位:為馬科動物驢Equus asinus Linnaeus的肉。
內(nèi)服:適量,煮食。
炮制:將驢宰殺后,剝皮,取肉,鮮用或冷藏。
功效:補血益氣。
主治:用于勞損,風眩,心煩。
治風狂,憂愁不樂,安心氣:烏驢肉不以多少。切,于豆豉中爛煮熟,入五味,空心食之。(《飲膳正要》驢肉湯)
1、《千金·食治》:“病死者不任用。”
2、《飲食須知》:“與荊芥茶相反,同食殺人。同鳧茈食,令人筋急。多食動風,脂肥尤甚,屢試屢驗。凡驢無故自死者,疫死者,力乏病著,并有毒,忌食。疥癩及破爛瘦損者,食之生疔腫。妊婦食之,令子難產(chǎn)。勿同豬肉食,傷氣。
3、《本草省?!罚?ldquo;動風發(fā)痼疾,多食泄瀉,同豬肉食成霍亂,同葶芥食成筋急病。孕婦忌之。”
論驢肉無治風之功:寇宗奭:“驢肉食之動風,脂肥尤甚,屢試屢驗,《日華子》以為止風狂,治一切風,未可憑也。”(《本草衍義》)
性味:甘,溫。
歸經(jīng):歸脾、胃經(jīng)。
入藥部位:本品為鼠李科植物棗Ziziphus jujuba Mill.經(jīng)蒸制后的干燥成熟果實。
形態(tài)特征:本品呈橢圓形或類圓形,長2~3cm,直徑1.5~2cm。表面黑紫色或深紫紅色,略有光澤,具不規(guī)則皺紋,基部凹陷。外果皮?。恢泄ぷ攸S色至棕色,有滋潤感;果核堅硬,紡錘形。氣微香特異,味甜。
用法:6~15g。
炮制:將原藥除去霉爛只等雜質(zhì),快洗,干燥,篩去灰屑。
功效:補脾胃,調(diào)和諸藥。
主治:用于脾虛食少,體倦乏力,紫癜。
別名:紅磚草、一點紅、石鼓子、威氏秋海棠。
性味:味甘、苦,性微寒。
歸經(jīng):歸肝、腎經(jīng)。
入藥部位:一點血(中藥)_百度百科
形態(tài)特征:根莖粗壯橫走,呈不規(guī)則長塊狀,長約2.7cm,直徑約2.1cm。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密生須根,殘留莖的基部有棕黃色長絨毛。質(zhì)地柔軟,易折斷,斷面呈紅色,氣微,味甘苦。
內(nèi)服:煎湯,15-30g;絞汁,燉肉或浸酒。
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炮制:秋后采挖取根莖,洗凈,切片,曬干或鮮用。
功效:養(yǎng)血補血,散瘀止痛。
主治:用于病后虛弱,勞傷,血虛經(jīng)閉,崩漏,白帶,吐血,咯血,衄血,外傷出血,跌打腫痛。
1、治虛弱帶下:一點血,一朵云,共研末,燉肉沖服。(《四川中藥志》1960年)
2、治血虛經(jīng)閉:一點血、鹿銜草各30g,牛膝10g,藍布政15g。燉雞服。(《四川中藥志》1979年)
3、治紅崩白帶,女子干?。阂豢谘?5-30g。燉肉或雞服。(《恩施中草藥手冊》)
4、治沖任不固的崩漏,勞傷吐血,咯血:一點血60g,陰地蕨30g。燉雞服。(《四川中藥志》1979年)
《四川常用中草藥》:“散血止血。治吐血,腎病黃腫,蛇咬傷,婦女干病。”
別名:萊陽沙參、海沙參、遼沙參、條沙參。
性味:甘苦,涼。
歸經(jīng):入肺經(jīng)、脾經(jīng)。
入藥部位:本品為傘形科植物珊瑚菜Glehnia littoralis Fr. Schmidt ex Miq. 的干燥根。
形態(tài)特征:本品呈細長圓柱形,偶有分枝,長15~45cm,直徑0.4~1.2cm。表面淡黃白色,略粗糙,偶有殘存外皮,不去外皮的表面黃棕色。全體有細縱皺紋及縱溝,并有棕黃色點狀細根痕。頂端常留有黃棕色根莖殘基;上端稍細,中部略粗,下部漸細。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皮部淺黃白色,木部黃色。氣特異,味微甘。
內(nèi)服:煎湯,5~10g;或入丸、散、膏劑。
功效:養(yǎng)陰清肺,祛痰止咳,益胃生津。
主治:治肺熱燥咳,虛癆久咳,陰傷咽干、口渴。
風寒作嗽及肺胃虛寒者忌服。
?、僦侮幪摶鹧?,咳嗽無痰,骨蒸勞熱,肌皮枯燥,口苦煩渴等證:真北沙參、麥冬、知母、川貝母、懷熟地(熟地黃)、鱉甲,地骨皮各四兩?;蜃魍?,或作膏,每早服三錢,白湯下。(《衛(wèi)生易簡方》)
②治一切陰虛火炎,似虛似實,逆氣不降,消氣不升,煩渴咳嗽,脹滿不食:真北沙參五錢。水煎服。(《林仲先醫(yī)案》)
③治慢性咽喉炎:大白芍9克,川百合10克,南沙參10克,北沙參10克,天花粉9克,白桔梗4.5克,生甘草2.5克,嫩射干4.5克。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 支氣管肺癌中晚期:南沙參、北沙參、太子參、玄參各12克,麥冬、三棱、莪術各9克,女貞子、象貝母(浙貝母)各15克,生黃芪、山豆根各20克,蜈蚣3條制用法: 水煎服。發(fā)熱者加金銀花15克,黃芩9克,水牛角30克;咯血者加生地炭12克,白茅根30克,黛蛤散12克(包煎) 。
?、葜喂钦粢篃釀谑?,骨節(jié)煩熱,或咳嗽有血者:鱉甲一斤(滾水洗,去油垢凈),北沙參四兩,懷熟地(熟地黃)、麥冬各六兩,白茯苓三兩,陳廣皮(陳皮)一兩。水五十碗,煎十碗,渣再煎,濾出清汁,微火熬成膏,煉蜜四兩收。每早晚各服數(shù)匙,白湯調(diào)下。(《本草匯言》)
?、拗侮幪摽人?,或久咳音啞 北沙參、玄參、知母、牛蒡子各9g,生地黃15g。水煎服。(《山西中草藥》)
⑦冶肺結(jié)核咳嗽 北沙參9g,麥冬6g,甘草3g。開水沖泡,代茶飲服。
?、嘀渭甭灾夤苎?北沙參、車前子各10g,生甘草5g。水煎,每日2~3次分服。(7~8方出自《食物中藥與便方》)
?、嶂胃鞣N肺熱咳嗽膿痰,咯血,衄血,哮喘 北沙參90g,訶子、梔子、茜草、紫草、紫草茸各15g,川楝子9g。共為細粉。每次3~6g,每日2~3次煎服。(《中國民族藥志》七味沙參湯)
?、庵螣岵『蟾煽?,食欲不振 北沙參、麥冬、石斛各12g,生地黃、玉竹各15g。水煎服。(《青島中草藥手冊》)
?、现翁摶鹧劳?北沙參、地骨皮各15g,生地黃、知母各9g,細辛1.5g。水煎服。(《安徽中草藥》)
別名:沙參、泡參、泡沙參。
性味:味甘,性微寒。
歸經(jīng):歸肺、胃經(jīng)。
入藥部位:為桔??浦参镙喨~沙參Adenophora tetraphylla(Thunb.)Fisch.或沙參Adenophora stricta Miq.的干燥根。
形態(tài)特征:呈圓錐形或圓柱形,略彎曲,長7~27cm,直徑O.8~3cm。表面黃白色或淡棕黃色,凹陷處常有殘留粗皮,上部多有深陷橫紋,呈斷續(xù)的環(huán)狀,下部有縱紋和縱溝。頂端具1或2個根莖。體輕,質(zhì)松泡,易折斷,斷面不平坦,黃白色,多裂隙。氣微,味微甘。
用法:9~15g。
炮制:除去根莖,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
功效:養(yǎng)陰清肺,益胃生津,化痰,益氣。
主治:用于肺熱燥咳,陰虛勞嗽,干咳痰黏,胃陰不足,食少嘔吐,氣陰不足,煩熱口干。
1、治肺熱咳嗽:南沙參半兩,水煎服之。(《衛(wèi)生簡易方》)
2、諸虛之癥:南沙參一兩,嫩雞一只去腸,入沙參在雞腹內(nèi),用砂鍋水煎爛食之。(《滇南本草》)
3、陽明溫病,下后汗出,胃陰受損,身無熱,口干咽燥,舌干苔少,脈不數(shù)者:南沙參三錢,麥門冬五錢,冰糖一錢,生地黃五錢,玉竹一錢五分。水煎服。(《溫病條辨》)
不宜與藜蘆同用。
別名:奶汁。
性味:味甘;咸;性平。
歸經(jīng):心;肺;胃經(jīng)。
入藥部位:為人們健康哺乳期婦女的乳汁。
內(nèi)服:新鮮乳乘熱飲,適量。
外用:適量,點眼。
炮制:取健康產(chǎn)婦乳汁,鮮用,或以曝曬成粉入藥,或經(jīng)蒸焙藥品。
功效:補陰養(yǎng)血,潤燥止渴。
主治:主虛勞贏瘦,虛風癱瘓,噎膈,消渴,血虛經(jīng)閉,大便燥結(jié),目赤昏暗。
1.《本草經(jīng)疏》:臟乞虛寒,滑泄不禁,及胃弱不思食,脾虛不磨食,并不宜服。
2.《本經(jīng)逢原》:脾虛易瀉者勿食。
①治男婦氣血衰弱,痰火上升,虛損之癥,左癱右瘓,中風不語,手足臂體疼痛,動履不便,飲食少進:人乳二酒盞,香甜白者為佳,以好梨汁一酒盞,燉滾熱,每日五更后一服,能消痰,補虛,生血。(《攝生眾妙方》接命丹)
?、谥巫渲酗L不語,舌根強硬:人乳汁五合,陳醬五合(三年者妙)。相和研,以生布絞取汁,不計時候,少少與服。(《圣惠方》)
?、壑蜗剩喝巳橹?、黃連末、天花粉末、藕汁、生地黃汁。上后二味汁為膏,入前三味搜和,佐以姜汁和蜜為膏,徐徐留舌上,以白湯少許送下。(《丹溪心法》)
④治肝熱眼赤痛:人乳汁半合,古字錢十枚。上以乳汁于銅器中,磨錢令變色,煎稀稠成煎即住,磁瓶盛,每取少許點目眥頭,日三、五度。(《圣惠方》乳汁煎)
?、葜戊∶勆彛喝巳?、桐油等分。和勻,以鵝翎掃涂。(《摘元方》)
別名:蘇、酪蘇、酥油、馬思哥油、白酥油。
性味:味甘,性微寒。
歸經(jīng):歸脾、肺、大腸經(jīng)。
入藥部位:為牛乳或羊乳經(jīng)提煉而成的酥油。
內(nèi)服:溶化,15-30g;或入膏、丸。
外用:適量,涂摩。
炮制:現(xiàn)以土法加工者,系將鮮乳汁裝在牛皮口袋內(nèi)或其他容器內(nèi),不斷搖動,使油和乳分開后,取其油脂即成。
功效:養(yǎng)陰清熱,益氣血,止渴潤燥。
主治:陰虛勞熱,肺痿咳嗽,失音,吐血,消渴,便秘,肌膚失潤。
1、治頭痛鼻塞,頭目不利:牛酥三分,川樸硝一兩(細研)。上件藥,同研令勻,頻用少許點鼻內(nèi)。(《圣惠方》)
2、治惡蟲咬:酥和鹽涂之。(《圣惠方》)
3、治蜂蟄:酥涂之。(《圣惠方》)
脾虛濕盛滑泄者禁服。
《隨息居飲食譜》:“潤燥充液,滋陰止渴,耐饑,養(yǎng)營清熱。”
別名:麥門冬、沿階草。
性味:甘,微苦,微寒。
歸經(jīng):歸心經(jīng)、肺經(jīng)、胃經(jīng)。
入藥部位:為百合科植物麥冬的塊根。
形態(tài)特征:本品呈紡錘形,兩端略尖,長1.5~3cm,直徑0.3~0.6cm。表面黃白色或淡黃色,有細縱紋。質(zhì)柔韌,斷面黃白色,半透明,中柱細小。氣微香,味甘、微苦。
內(nèi)服:煎湯,6~15g;或入丸、散、膏。
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煎湯涂;或鮮品搗汁搽。
炮制:揀凈雜質(zhì),用水浸泡,撈出,潤透后抽去心,再洗凈曬干。
功效:養(yǎng)陰潤肺,清心除煩,益胃生津。
主治:治肺燥干咳,吐血,咯血,肺痿,肺癰,虛勞煩熱,消渴,熱病津傷,咽干口燥,便秘。
?、僦卧飩挝戈幏?,或熱或咳者:沙參三錢,麥冬三錢,玉竹二錢,生甘草一錢,冬桑葉一錢五分,白扁豆一錢五分,花粉一錢五分。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溫病條辨》沙參麥冬湯)
?、谥瓮卵恢梗荷滈T冬汁五合,生刺薊汁五合,生地黃汁五合。相和,于鍋中略暖過,每服一小盞,調(diào)伏龍肝末一錢服之。(《圣惠方》麥門冬飲子)
③治衄血不止:麥門冬、生地黃,每服一兩,水煎。(《濟生方》麥門冬飲)
?、苤锡X縫出血成條:人參八分,茯苓、麥冬各一錢。水煎溫服。(蘇軾麥門冬湯)
?、葜喂钦舴勿?,四肢煩熱,不能食,口干渴:麥門冬(去心,焙)、地骨皮各五兩。上二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先以水二盞,煎小麥一合,至一盞半,去麥入藥,煎至一盞,去滓,分溫二服,空腹食后各一。(《圣濟總錄》麥門冬湯)
⑥治肺癰涕唾涎沫,吐膿如粥:麥門冬(去心,焙)二兩,桔梗(去蘆頭)五兩,甘草(炙,銼)三分。上三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青蒿心葉十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稍輕者粥飲調(diào)下亦得。(《圣濟總錄》麥門冬湯)
?、咧位鹉嫔蠚猓屎聿焕蝴滈T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參二兩,甘草二兩,粳米三合,大棗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金匱要略》麥門冬湯)
⑧治虛熱上攻,脾肺有熱,咽喉生瘡:麥門冬一兩,黃連五錢。上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麥門冬湯下。(《普濟方》麥門冬丸)
?、嶂位紵嵯剩狐S連一升(去毛),麥門冬五兩(去心)。上二味,搗篩,以生地黃汁、栝樓根汁。牛乳各三合和,頓為丸如梧子,一服二十五丸,飲下,日再服,漸漸加至三十丸。(《外臺秘要方》)
?、庵蜗剩砀刹豢扇?,飲水不止,腹?jié)M急脹:麥門冬(去心,焙),烏梅(去核取肉,炒)各二兩。上二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疊,煎至半盞,去滓,食后溫服,日三。(《圣濟總錄》麥門冬湯)
⑾治陽明溫病,無上焦癥,數(shù)日大便不通,當下之,若其人陰素虛,不可行承氣者:元參(玄參)一兩,麥冬八錢,生地黃八錢。水八杯,煮取三杯,口干則與飲令盡,不便,再作服。(《溫病條辨》增液湯)
?、兄委憘戈?,不饑,不飽,不便,潮熱,得食則煩熱愈加,津液不復者:麥冬五錢(連心),火麻仁四錢,生白芍四錢,何首烏三錢,烏梅肉二錢,知母二錢。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溫服。(《溫病條辨》麥冬麻仁湯)
?、阎卧飩戈帲河裰袢X,麥冬三錢,沙參二錢,生甘草一錢,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溫病條辮》玉竹麥門冬湯)
?、抑螣醾獨?,肢體倦怠,氣短懶言,口干作渴,汗出不止,腳欹眼黑,津枯液涸:人參五錢,麥門冬(去心)三錢,五味子二錢(碎)。水煎,不拘時溫服。(《千金方》生脈散)
?、又畏卧锟人裕蝴湺?5g,桑白皮15g。水煎服。(《新編常用中草藥手冊》)
⒃治肺熱咳嗽:麥冬12g,北沙參12g,黃芩9g,桔梗9g,苦杏仁9g,甘草6g。水煎服。(《山東中草藥手冊》)
?、罩喂钦簦蝴滈T冬(去心)一升,小麥二升,枸杞根(切)三升。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煮小麥熟,去滓。分溫日三服。(《外臺》引崔氏方)
?、种伟偃湛龋?麥門冬、天門冬各15g,百部根9g,瓜蔞仁、橘紅各6g。煎兩次,1~3歲每次分3服,4~6歲每次分2服,7~10歲每次頓服?!尽吨嗅t(yī)雜志》1955,(1):50】
?、字挝杆崛鄙伲蝴湺?、石斛、牡荊各6g,糯稻根9g。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刂涡簜疅?,頭痛嘔逆: 麥門冬(去心)三分,石膏(研)三分,炙甘草半兩。上為散。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加減。(《普濟方》麥門冬散)
?。?1)治虛勞口干:麥門冬二兩(末),大棗(去核)三十枚。上二味,以蜜一升和,令熟,五升米下蒸之。任性服。(《千金要方》)
(22)治消渴:生麥冬汁、蘆根(切)各二升,栝樓根、生姜各五兩,茅根(切)三升。上五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要方》)
?。?3)治消渴日夜飲水不止,飲下小便即利:麥門冬、黃連、冬瓜干各二兩。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粗(渣),溫服。如無干者.用新冬瓜一枚,重三斤,去皮、瓤、子,分作十二片,為十二服。(《衛(wèi)生寶鑒》麥門冬湯)
(24)治痢兼渴:麥門冬(去心)三兩,烏梅二大枚。上二味,以水一大升,煮取強半,絞去滓,待冷,細細咽之,即定,仍含之。(《外臺》引《必效方》)
?。?5)治產(chǎn)后血渴,飲水不止: 黃芩(新瓦焙干)、麥門冬(去心)各半兩。上件(口父)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楊氏家藏方》黃芩散)
?。?6)治子煩: 麥門冬(去心)、白茯苓(去皮)各一兩,人參半兩。上(口父)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姜五片,入淡竹葉十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濟生方》麥門冬湯)
?。?7)治小兒瘡疹毒氣上攻咽嗌,口舌生瘡,不能吮乳: 桔梗(去蘆頭),牛蒡子(微炒)各一兩,麥門冬(去心)、甘草(生用)各半兩。上件(口父)咀。每服二錢,水半盞,煎至三分,去滓放溫,時時令呷,或頓灌之,乳食后。(《楊氏家藏方》如圣麥門冬散)
?。?8)治熱眼赤腫:車前子、麥門冬(去心)、生地黃(洗曬)等分。上銼。每服三錢,新汲水入蜜同煎,食后服。加川芎尤好。(《直指方》麥黃湯)
?。?9)治婦人無乳汁:㈠麥門冬、石鐘乳、通草、理石。上四味各等分,治下篩。先食,酒服方寸匕,日三。(《千金要方》麥門冬散)
?、纣湺?、瞿麥、王不留行各12g,炮山甲(穿山甲)、甘草各10g。每日1劑,煎服2次,連服3~5劑。【《江蘇中醫(yī)》1983,(4):63】
(30)治小便閉淋:鮮沿階草根90g(干品30g)。水煎成半杯,飲前服,日2~3次。(《福建民間草藥》)
(31)治乳發(fā):麥冬二錢,白茅根三錢,齊頭蒿一把。水煎服。(《萬氏秘傳外科心法》乳發(fā)消毒飲)
(32)治面上肺風瘡: 麥冬(去心)一斤,橘紅(去白)四兩。水煎汁,熬膏,入蜜二兩再熬成,入水中一夜去火毒。每服五匙,滾水化開,食后服。(《古今醫(yī)鑒》麥門冬膏)
?。?3)治中耳炎:鮮麥門冬塊根搗爛取汁,滴耳。(《廣西本草選編》)
?。?4)治熱湯滾水泡爛皮肉疼痛呼號者:麥冬半斤,煮汁兩碗,用鵝毛掃之,隨掃隨干,隨干隨掃,少頃即止痛生肌。(《本草新編》)
?。?5)二冬膏:麥冬、天門冬、川貝母各等量,水煎,以煎液熬膏,每次服10克,每日3次。主治老年慢性支氣管炎。
凡脾胃虛寒泄瀉,胃有痰飲濕濁及暴感風寒咳嗽者均忌服。
?、佟侗静萁?jīng)集注》:地黃、車前為之使。惡款冬、苦瓠。畏苦參、青囊。
?、凇端幮哉摗罚簮嚎嗥b。畏木耳。
?、邸毒V目》:氣弱胃寒者必不可餌。
別名:雞卵中白皮、雞子白皮、鳳凰退、雞蛋膜衣、雞蛋衣,
性味:甘、淡,平。
歸經(jīng):歸脾、胃、肺經(jīng)。
入藥部位:為雉科動物家雞Gallus gallus domesticus Brisson卵孵雞后蛋殼內(nèi)的卵膜。
形態(tài)特征:本品呈卷縮紋折狀的薄膜,破碎,邊緣不整齊,一面白色,無光澤,另一面淡黃色,微有光澤,并附有棕色線狀血。質(zhì)松,略有韌性,易碎。氣微,味淡。以身干、色白、完整、無碎殼者為佳。
內(nèi)服:煎湯,3-9g;或入丸散劑。
外用:適量,敷貼或研末撒。
炮制:取原藥材除去殘留硬殼、變質(zhì)膜衣等雜質(zhì),篩去灰屑。
功效:養(yǎng)陰清肺,斂瘡,消翳,接骨。
主治:用于久咳氣喘,咽痛失音,淋巴結(jié)核,潰瘍不斂,目生翳障,頭目眩暈,創(chuàng)傷骨折。
脾胃虛弱,有濕滯者慎用。
1、治眼風腫:雞子白皮、枸杞白皮等分。上二味,搗羅為散,又研令極細,每日三上。吹鼻內(nèi)。(《圣濟總錄》吹鼻散)
2、治下疳瘡,腫痛:鳳凰衣(煅)、黃連各等分,輕粉、片腦少許。為末干摻,或鴨子清調(diào)敷。(《醫(yī)學入門》鳳衣散)
3、治跌撲骨折:鳳凰衣適量,研細粉,每服5g。合其他接骨藥一同服,有促進骨折愈合的作用。(《中國動物藥》)
1、《別錄》:“主久咳結(jié)氣,得麻黃、紫菀和服之。”
2、《醫(yī)學入門·本草》:“(治)小兒頭身諸瘡,燒灰豬脂調(diào)敷。”
性味:味甘、苦,性寒。
歸經(jīng):歸肺、腎經(jīng)。
入藥部位:為百合科植物天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Lour.)Merr.的干燥塊根。
形態(tài)特征:呈長紡錘形,略彎曲,長5~18cm,直徑0.5~2cm。表面黃白色至淡黃棕色,半透明,光滑或具深淺不等的縱皺紋,偶有殘存的灰棕色外皮。質(zhì)硬或柔潤,有黏性,斷面角質(zhì)樣,中柱黃白色。氣微,味甜、微苦。
用法:6-12g。
炮制:秋、冬二季采挖,洗凈,除去莖基和須根,置沸水中煮或蒸至透心,趁熱除去外皮,洗凈,干燥。
功效:養(yǎng)陰潤燥,清肺生津。
主治:用于肺燥干咳,頓咳痰黏,腰膝酸痛,骨蒸潮熱,內(nèi)熱消渴,熱病津傷,咽干口渴,腸燥便秘。
1、治血虛肺燥,皮膚拆裂及肺痿咳膿血證:天門冬新掘者不拘多少,凈洗,去心、皮,細搗,絞取汁用砂鍋慢火熬成膏,每用一二匙,空心溫酒調(diào)服。(《醫(yī)學正傳)天門冬膏)
2、治肺胃燥熱,痰澀咳嗽: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等分。上兩味熬膏,煉白蜜收,不時含熱咽之。(《張氏醫(yī)通》二冬膏)
3、治肺痿咳嗽,吐涎沫,心中溫溫.咽燥而不渴者:生天冬搗取汁一升,酒一斗,飴一升,紫菀四合,人銅器于湯上煎至可丸。服如杏子大一丸,日可三服。(《肘后方》)
別名:林蘭、禁生、杜蘭、石蓫、懸竹、千年竹。
性味:味甘,性微寒。
歸經(jīng):歸胃、腎經(jīng)。
入藥部位:為蘭科植物金釵石斛Dendrobium nobile Lindl.、鼓槌石斛Dendrobium chrysotoxum Lindl.或流蘇石斛Den-drobium fimbriatum Hook.的栽培品及其同屬植物近似種的新鮮或干燥莖。
形態(tài)特征:呈圓柱形或扁圓柱形,長約30cm,直徑0.4~1.2cm。表面黃綠色,光滑或有縱紋,節(jié)明顯,色較深,節(jié)上有膜質(zhì)葉鞘。肉質(zhì)多汁,易折斷。氣微,味微苦而回甜,嚼之有黏性。
用法:6~12g;鮮品15~30g。
炮制:全年均可采收,鮮用者除去根和泥沙;干用者采收后,除去雜質(zhì),用開水略燙或烘軟,再邊搓邊烘曬,至葉鞘搓凈,干燥。
功效:益胃生津,滋陰清熱。
主治:用于熱病津傷,口干煩渴,胃陰不足,食少干嘔,病后虛熱不退,陰虛火旺,骨蒸勞熱,目暗不明,筋骨痿軟。
1、治神水寬大漸散,昏如霧露中行,漸睹空中有黑花,漸睹物成二體,久則光不收,及內(nèi)障神水淡綠色、淡白色者:天門冬(焙)、人參、茯苓各二兩,五味(炒)半兩,兔絲子(酒浸)七錢,干菊花七錢,麥門冬一兩,熟地黃一兩,杏仁七錢半,干山藥、枸杞各七錢,牛膝七錢半,生地黃一兩,蒺藜、石斛、蓯蓉、川芎、炙草、枳殼(麩炒),青葙子、防風、黃連各五錢,草決明八錢,烏犀角半兩,羚羊角半兩。為細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溫酒、鹽湯任下。(《原機啟微》石斛夜光丸)
2、治眼目晝視精明,夜暮昏暗不見物,名曰雀目:石斛、仙靈脾(銼)各一兩,蒼術(米泔浸,切,焙)半兩。為細末,每服三錢匕,食前以米飲調(diào)下,日二服。(《圣濟總錄》石斛散)
《本草通玄》:“石斛,甘可悅脾,咸能益腎,故多功于水土二臟。但氣性寬緩,無捷奏之功,古人以此代茶,甚清膈上。”
別名:熒、委萎、女萎。
入藥部位:為百合科植物玉竹Polygonatum odoratum(Mill.)Druce的干燥根莖。
形態(tài)特征:呈長圓柱形,略扁,少有分枝,長4~18cm,直徑0.3~1.6cm。表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半透明,具縱皺紋和微隆起的環(huán)節(jié),有白色圓點狀的須根痕和圓盤狀莖痕。質(zhì)硬而脆或稍軟,易折斷,斷面角質(zhì)樣或顯顆粒性。氣微,味甘,嚼之發(fā)黏。
用法:6~12g。
炮制:除去雜質(zhì),洗凈,潤透,切厚片或段,干燥。
功效:養(yǎng)陰潤燥,生津止渴。
主治:用于肺胃陰傷,燥熱咳嗽,咽干口渴,內(nèi)熱消渴。
1、治秋燥傷胃陰:玉竹三錢,麥冬三錢,沙參二錢,生甘草一錢。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溫病條辨》玉竹麥門冬湯)
2、治發(fā)熱口干,小便澀:萎蕤五兩。煮汁飲之。(《外臺秘藥》)
3、治陰虛體感冒風溫,及冬溫咳嗽,咽干痰結(jié):生葳蕤二至三錢,生蔥白二至三枚,桔梗一錢至錢半,東白薇五分至一錢,淡豆豉三至四錢,蘇薄荷一錢至錢半,炙草五分,紅棗兩枚。煎服。(《通俗傷寒論》加減葳蕤湯)
4、治卒小便淋澀痛:芭蕉根四兩(切),萎蕤一兩(銼)。上藥以水二大盞,煎至一盞三分,去滓,入滑石末三錢,攪令勻。食前分為三服之。(《圣惠方》)
1、《本草綱目》:“萎蕤,性平,味甘,柔潤可食。故朱肱《南陽活人書》治風溫自汗身重,語言難出,用萎蕤湯以之為君藥。予每用治虛勞寒熱、痁瘧及一切不足之癥,用代參、芪,不寒不燥,大有殊功。不止于去風熱濕毒而已,此昔人所未闡者也。”
2、《本草便讀》:“萎蕤,質(zhì)潤之品,培養(yǎng)脾肺之陰,是其所長,而搜風散熱諸治,似非質(zhì)潤味甘之物可取效也。如風熱風溫之屬虛者,亦可用之。考玉竹之性味、功用,與黃精相似,自能推想,以風溫風熱之證,最易傷陰,而養(yǎng)陰之藥,又易礙邪,唯玉竹甘平滋潤,雖補而不礙邪,故古人立方有取乎此也。”
別名:白木耳、白耳、桑鵝、五鼎芝、白耳子。
性味:甘;淡;平。
歸經(jīng):肺經(jīng);胃經(jīng);腎經(jīng)。
入藥部位:真菌類銀耳科銀耳屬植物銀耳Tremella fuciformis Berk.以子實體入藥。
形態(tài)特征:子實體由數(shù)片至10余片薄而多皺褶的瓣片組成,呈菊花形、牡丹花形或繡球形,直徑3~15cm,白色或類黃色,表面光滑,有光澤,基蒂黃褐色。角質(zhì),硬而脆。浸泡水中膨脹,有膠質(zhì)。氣微,味淡。
內(nèi)服:煎湯,3~10g;或燉冰糖、肉類服。
功效:補肺益氣,養(yǎng)陰潤燥。
主治:用于病后體虛,肺虛久咳,痰中帶血,崩漏,大便秘結(jié),高血壓病,血管硬化。
風寒咳嗽者及濕熱釀痰致咳者禁用。
別名:明沙參、粉沙參、山花。
性味:味甘、微苦,性微寒。
歸經(jīng):歸肺、脾、肝經(jīng)。
入藥部位:為傘形科明黨參屬植物明黨參Changium smyrnioides Wolff的干燥根。
形態(tài)特征:呈細長圓柱形、長紡錘形或不規(guī)則條塊,長6~20cm,直徑0.5~2cm。表面黃白色或淡棕色,光滑或有縱溝紋和須根痕,有的具紅棕色斑點。質(zhì)硬而脆,斷面角質(zhì)樣,皮部較薄,黃白色,有的易與木部剝離,木部類白色。氣微,味淡。
用法:6~12g。
炮制: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
功效:潤肺化痰,養(yǎng)陰和胃,平肝,解毒。
主治:用于肺熱咳嗽,嘔吐反胃,食少口干,目赤眩暈,疔毒瘡瘍等病癥的治療。
別名:雞卵(《食療本草》),雞蛋(《隨息居飲食譜》)。
性味:甘,平。
歸經(jīng):肺;脾;胃經(jīng)。
入藥部位:為雉科動物家雞的卵。
內(nèi)服:去殼生服、沸水沖、與他藥同煮,或入丸劑。
外用:去殼取黃、白,和藥調(diào)敷。
功效:滋陰潤燥,養(yǎng)血安胎。
主治:治熱病煩悶,燥咳聲啞,目赤咽痛,胎動不安,產(chǎn)后口渴,下痢,燙傷。
?、僦蝹畷r氣溫病已六、七日,熱極,心下煩悶,狂言欲起走:雞子三枚,芒硝方寸匕,酒三合。合攪,散消盡,服之。(《補缺肘后方》)
?、谥翁煨泻髧I逆不下食,食入則出:雞子一枚,于沸湯中煮三、五沸,則出水浸之,外寒內(nèi)熱則吞之。(《救急方》)
?、壑嗡∧毟汞L痛:雞子三枚,打去殼,醋炒熟,入面少許,和作餅子炙熟,空心食之。(《圣濟總錄》雞子餅)
?、苤涡吼崃。弘u子一個,打破眼子如豆大,納巴豆一粒(去皮),膩粉一錢,用五十重紙裹,于飯甑上蒸三度,放冷打破,取雞于肉同巴、粉一時研入麝香少許,添面糊丸如米粒大。食后夜臥,溫湯下二丸至三丸。(《經(jīng)驗方》)
?、葜稳焉锾ゲ话玻弘u子一枚,阿膠(炒令燥)一兩。上二味,以清酒一升,微火煎膠令消后,入雞子一枚,鹽一錢,和之,分作三服,相次服。(《圣濟總錄》雞子羹)
?、拗稳焉镄耐矗浩齐u子一枚,和酒服之。(《千金方》)
?、咧螊D人產(chǎn)后口干舌縮,渴不止:打雞子一個,水一盞沖之,楪蓋少時服。(《經(jīng)驗后方》)
⑧治耳聾:新雞卵一枚,巴豆一粒(去皮、心膜)。上二味,先以雞卵上開一竅,將巴豆內(nèi)雞卵中,以紙兩重,面粘貼蓋,卻與雞抱以其余卵雞子出為度,取汁滴于耳內(nèi),日三、二次,五七日。(《圣濟總錄》滴耳雞卵方)
?、嶂慰饶嫱履撗弘u子一枚,甘草二分(炙),甘遂一分,大黃二分,黃芩二分。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內(nèi)雞子攪令調(diào),盡飲之。忌海藻、菘菜。(《僧深集方》雞子湯)
?、庵晤^風搔之白屑起:新生烏雞子三枚,以沸湯五升,揚之使溫,打破雞子,內(nèi)入攪令勻,分為三度,沐令發(fā)生,去白屑風癢。(《圣惠方》雞子沐湯)
?、现沃搿⑿?、蛇傷:雞子一個,輕敲小孔,合之。(《兵部手集方》)
有痰飲、積滯及宿食內(nèi)停者,慎用。
別名:茍起子、枸杞紅實、甜菜子、西枸杞、狗奶子、枸蹄子、枸杞果、地骨子、枸茄茄、紅耳墜、血枸子、枸地芽子、枸杞豆、血杞子、津枸杞。
性味:味甘;性平。
歸經(jīng):歸肝經(jīng);腎經(jīng);肺經(jīng)。
入藥部位:為茄科植物枸杞或?qū)幭蔫坭降某墒旃麑崱?/p>
內(nèi)服:煎湯,5~15g;或入丸、散、膏、酒劑。
炮制:夏、秋果實成熟時采摘,除去果柄,置陰涼處晾至果皮起皺紋后,再暴曬至外皮干硬、果肉柔軟即得。遇陰雨可用微火烘干。
功效:滋腎,潤肺,補肝,明目。
主治:治肝腎陰虧,腰膝酸軟,頭暈,目眩,目昏多淚,虛勞咳嗽,消渴,遺精。
外邪實熱,脾虛有濕及泄瀉者忌服。
1.《本草經(jīng)疏》:脾胃薄弱,時時泄瀉者勿入。
2.《本草匯言》:脾胃有寒痰冷癖者勿入。
3.《本經(jīng)逢原》:元陽氣衰,陰虛精滑之人慎用。
4.《本草撮要》:得熟地良。
?、僦文I虛腰痛 枸杞子、地骨皮各一斤,川萆解(萆薢)、川杜仲各十兩。俱曬燥,微炒,以好酒三斗,凈罈內(nèi)浸之,煮一日,濾出渣。早晚隨量飲之。(《千金要方》)
?、谥蝿趥摀p:枸杞子三升,干地黃(生地黃)(切)一升,天門冬一升。上三物,細搗,曝令干,以絹羅之,蜜和作丸,大如彈丸,日二。(《古今錄驗方》構(gòu)杞丸)
?、壑我磺邪b疽惡毒,潰爛不已;及瘰疬結(jié)核,馬刀肉癭,延結(jié)不休;或風毒流注,上愈下發(fā),左消右起,延串不止;或便毒魚口,楊梅破爛,日久不合 枸杞子一味。每早晚一兩干嚼,以川萆解五錢,煎湯傳送,服百日全愈。(《外科全書》引《本草匯言》)
?、苎a虛,長肌肉,益顏色,肥健入:枸杞子二升。清酒二升,溺碎,更添酒浸七日,溉去滓,任情恢之。(喀延年方》枸杞子酒)
?、葜翁搫?,下焦虛傷,微渴便數(shù):枸杞子一兩,黃蔑一兩半(挫),人參一兩(去蘆頭),接心三分,當歸一兩,白芍藥一兩。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楊半分,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圣惠方》構(gòu)棍子散)
?、拗翁搫跓┛什恢? 枸杞子(酒拌微炒)八兩,地骨皮(微炒)十兩,共研為末;麥冬(去心)、熟地黃各四兩,酒煮搗膏,和前藥共為丸,梧子大。每早晚各服四錢,白酒下。(《千金要方》)
?、咧胃翁摶虍旓L眼淚:拘把二升。搗破,納絹袋沖;置罐中,以酒一斗浸干,密封匆泄氣,三七日。每日飲之,醒醒匆醉。(《圣離方》)
?、嘀文恳嗌鳎簶?gòu)把子搗汁,日點三、五次。(《肘后方》)
?、嶂巫⑾奶摬。壕邪炎?、五味子。研細,滾水泡封三日,代茶飲。(《攝生眾妙方》)
?、庵伪宰C屬風濕 枸杞子一斤,真漢防己四兩(俱用酒拌炒),羌活、獨活各一兩,川牛膝、木瓜各五錢。俱微炒,研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早服三錢,白湯下。(《圣惠方》)
別名:桑實、葚、烏椹、文武實、黑椹、桑棗、桑葚子、桑粒、桑果。
性味:甘、酸,寒。
歸經(jīng):歸心經(jīng)、肝經(jīng)、腎經(jīng)。
入藥部位:本品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 的干燥果穗。
形態(tài)特征:干燥果穗呈長圓形,長1~2厘米,直徑6~10毫米。基部具柄,長1~1.5厘米。表面紫紅色或紫黑色。果穗由30~60個瘦果聚合而成;瘦果卵圓形,稍 扁,長2~5毫米,外具膜質(zhì)苞片4枚。胚乳白色。質(zhì)油潤,富有糖性。氣微,味微酸而甜。以個大、肉厚、紫紅色、糖性大者為佳。
內(nèi)服:煎湯,10~15g;或熬膏、浸酒、生啖;或入九、散。
外用:適量,浸水洗。
炮制:用水洗凈,揀去雜質(zhì),摘除長柄,曬干。
功效:滋陰養(yǎng)血,生津,潤腸。
主治:主肝腎不足和血虛精虧的頭暈目眩,腰酸耳鳴,須發(fā)早白,失眠多夢,津傷口渴,消渴,腸燥便秘。
?、僦涡哪I衰弱不寐,或習慣性便秘 鮮桑椹30~60g。水適量煎服。(《閩南民間草藥》)
?、谥务ю撸何奈鋵?,黑熟者二斗許,以布袋取汁,熬成薄膏,白湯點一匙,日三服。(《素問病機保命集》文武膏)
?、壑侮幇Y腹痛:桑椹,絹包風干過,伏天為末。每服三錢,熱酒下,取汗。(《湃湖集簡方》)
?、苤晤^赤禿 搗黑椹取汁,每服一中盞,日三服。(《圣惠方》)
?、葜物嬀浦卸?干桑椹二合。上一味,用酒一升,浸一時久。取酒旋飲之,即解。(《圣濟總錄》)
?、拗嗡?,或不下則滿溢,若水下則虛竭,還脹,十無一活 (《普濟方》桑椹方)
⑦健脾去濕,息火消痰,久服輕身,發(fā)白轉(zhuǎn)黑,面如童子 (《醫(yī)學入門》三精丸)
?、嘀螤C火傷 用黑熟桑椹子,以凈瓶收之,久自成水。以雞翎掃敷之。(《百一選方》)
脾胃虛寒便溏者禁服。
1.《楊氏產(chǎn)乳》:凡子不得與桑椹子食,令兒心寒。
2.《本草經(jīng)疏》:脾胃虛寒作泄者勿服。
3.《本草省?!罚憾嗍持卖?,孕婦忌之。
別名:胡麻、巨勝、狗虱、烏麻、烏麻子、油麻、油麻子、黑油麻、脂麻、巨勝子、黑脂麻、烏芝麻。
性味:味甘;性平。
歸經(jīng):肝經(jīng);脾經(jīng);腎經(jīng)。
入藥部位:為脂麻科植物脂麻Sesamum indicum L.的種子。
形態(tài)特征:種子扁卵圓形,一端鈍圓,他端尖,長2~4毫米,寬1~2毫米,厚約1毫米。表面黑色,有網(wǎng)狀皺紋或無,擴大鏡下可見細小疣狀突起,邊緣平滑或呈棱狀,尖端有圓點狀棕色的種臍,種皮薄紙質(zhì),縱切面可見薄膜狀的胚乳。胚直立,有2片大形類白色的子葉,富油性。氣微弱,味淡,嚼之有清香味。以個大、色黑、飽滿、無雜質(zhì)者為佳。
內(nèi)服:煎湯,9~15g;或入丸、散。
外用:適量,煎水洗浴或搗敷。
功效:補肝腎,益精血,潤五臟。
主治:治肝腎不足,虛風眩暈,風痹、癱瘓,大便燥結(jié),病后虛羸,須發(fā)早白,婦人乳少。
脾弱便溏者勿服。
?、佟侗静輳男隆罚汉榉钊四c滑。精氣不固者亦勿宜食。
?、凇侗静萸笳妗罚合略还潭姳沅?、陽痿、精滑、白帶,皆所忌用。
?、僦挝迮K虛損,益氣力,堅筋骨:巨勝九蒸九暴,收貯。每服二合,湯浸布裹,挼去皮再研,水濾汁煎飲,和粳米煮粥食之。(《綱目》)
?、谥胃文I不足,時發(fā)目疾,皮膚燥澀,大便閉堅:桑葉(經(jīng)霜者,去梗筋,曬枯)、黑芝麻(炒)等分。為末,以糯米飲搗丸(或煉蜜為丸)。日服四、五錢,勿間斷,自效。(《醫(yī)級》桑麻丸)
?、壑卫先孙L虛痹弱,四肢無力,腰膝疼痛:巨勝子二升(熬),薏苡仁二升,干地黃(生地黃)半斤(切)。上以絹袋貯,無灰酒一斗漬之,勿令泄氣,滿五、六日。空心溫服一、二盞尤益。(《壽親養(yǎng)老新書》巨勝酒)
?、苤我磺酗L濕,腰腳疼重,并游風行止不定:胡麻一斤,白術八兩,葳靈仙(威靈仙)(酒炒)四兩。共研為末,每早服五錢,白湯調(diào)下。(《方脈正宗》)
⑤治婦人乳少:脂麻炒研,入鹽少許食之。(《綱目》)
⑥治牙齒痛腫:胡麻五升。水一斗,煮取五升,含漱吐之。莖葉皆可用之。(《肘后方》)
?、咧畏袦甯嗨鶡饠r瘡:熟搗生胡麻如泥,以厚涂瘡上。(《肘后方》)
?、嘀涡很洶X:油麻炒焦乘熱搗爛敷之。(《譚氏小兒方》)
?、嶂谓鶒函彛汉樽由鷵v敷之。(《普濟方》)
?、庵涡厚ю撸褐?、連翹等分。為末,頻頻食之。(《簡便單方》)
?、现味∧[:胡麻(燒灰)、針砂各半兩。上二味和研令細,用醋調(diào)如糊,涂敷腫上,日三易。(《圣濟總錄》胡麻涂敷方)
?、兄沃摊忥L腫作痛:胡麻子煎湯洗之。(《綱目》)
?、阎侮幇W生瘡:搗胡麻涂之。(《補缺肘后方》)
?、抑文摑⒑蟑彶缓希撼礊趼榱詈?,熟搗敷之。(《千金方》)
⒂治蜘蛛咬瘡:油麻研爛敷之。亦治諸蟲咬傷。(《經(jīng)驗后方》)
⒃除痹,益精,補髓壯氣力:巨勝一石,揀擇令凈,上甑蓋氣遍下,曝令干,如此九遍。上件搗碎為末,煉蜜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以溫酒化破服之,日三服。(《圣惠方》)
?、找鎵垩幽辏タ蜔幔汉樽?、白茯苓(去黑皮)、生地黃(焙)、天門冬(去心,焙)各八兩。上四味,搗羅為細散。每服方寸匕,食后溫水調(diào)下。(《圣濟總錄》胡麻散)
?、种问疃荆盒潞橐簧?。微炒令黑色,取出攤冷,碾末,新汲水調(diào)三錢,又或丸如彈子,新水化下。(《經(jīng)驗后方》救生散)
⒆治白發(fā)還黑:烏麻,九蒸九暴,末之,以棗膏丸服之。(《千金要方》)
?、刂物L眩,能返白發(fā)為黑:巨勝子、白茯苓、甘菊花等分,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錢,清晨白湯下。(《醫(yī)燈續(xù)焰》巨勝丸)
(21)治偶感風寒:脂麻炒焦,乘熱,擂酒飲之,暖臥取微汗出良。(《綱目》)
?。?2)治大便秘結(jié),胃實能食,小便熱赤者:芝麻四兩(研取汁),苦杏仁四兩(去皮、尖,研如泥),大黃五兩,山梔(梔子)十兩。上為末,煉蜜入麻汁,和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白湯下。(《景樂全書》麻仁丸)
(23)治小兒赤白?。河吐樽右淮樵S(炒令香)。上一味,搗末,以蜜作漿調(diào)與服。(《外臺》引劉氏方)
?。?4)治小便尿血:胡麻三升,杵末,以東流水二升浸一宿,平旦絞汁,頓熱服。(《千金要方》)
?。?5)治胎孕足月,過期不產(chǎn):用胡麻蒸熟,日服三合,干嚼化,白湯送下。不惟善能催生下胞平速,且無一切留難諸疾。(《方脈正宗》)
?。?6)治卒腰痛,連腳膝疼:胡麻(新者)三合,附子(炮裂,去皮臍)一兩。上件藥,熬胡麻令香,同搗羅為散,每于食前,以溫酒調(diào)下二錢。
?。?7)治熱淋莖痛:烏麻子、蔓菁子(蔓荊子)各五合。上件藥同炒令黃色,一處研用,緋絹袋盛,以井華水三升,浸,每于食前,溫一小盞服之。(26~27方出自《圣惠方》)
?。?8)治腳氣:用烏麻五升,微熬,搗碎。以酒一斗,漬之一宿。隨所能飲之,盡更作,甚良。(《普濟方》烏麻酒)
?。?9)治小兒天火丹,發(fā)遍身赤如絳色:油麻五分,生鯽魚半斤。上件藥搗如泥,涂在丹上,燥復涂之。(《圣惠方》)
?。?0)治疬瘍風:油麻不拘多少(凈擇,生用)。上一味,取半合,生細嚼,用熱酒三合至五合下,每空心午時夜臥各一服,漸擴至一合,服一百日疾愈。(《圣濟總錄》油麻散)
?。?1)治乳瘡腫痛:用芝麻一合炒焦,研細,以燈盞油調(diào)涂。(《衛(wèi)生易簡方》)
?。?2)治痔疾:胡麻去皮,九蒸暴,白茯苓去皮,入少白蜜為美,雜胡麻食之甚美,如此取食多日,氣力不衰而痔漸退。(《古今醫(yī)統(tǒng)》茯苓面)
?。?3)治白癜風:黑油麻一大升,生地黃五大兩,桃仁(去兩仁、皮尖,熬)三十枚。上三味,先退去油麻皮蒸之,日暴干,又蒸之,如此九度訖。又暴取干,搗令極碎。然后搗地黃、桃仁,羅之,即總相和,加少蜜令相著。一服一匙,日再服,和酒吃,空吃亦得,兼食諸肺尤妙。忌蕪荑、熱面、豬、蒜、油膩等。(《外臺》引《廣濟方》)
(34)治大風癩疾 胡麻半斤,天麻二兩,乳香三分(別研)。上三味,搗羅二味為細散,入乳香和勻。每服二錢匕,用荊芥、臘茶調(diào)下。慎房室、鹽、酒一百日。(《圣濟總錄》胡麻續(xù)肌散)
性味:咸、甘,涼。
歸經(jīng):歸肝經(jīng)、腎經(jīng)、心經(jīng)。
入藥部位:為龜科動物烏龜?shù)募讱ぐ局蟪傻墓腆w膠塊。
形態(tài)特征:為四方形的扁塊,長約2.6cm,寬約2.5cm,厚約0.8cm,褐色略帶微綠,上面有老黃色略帶豬鬃紋之“油頭”,對光視之,透明,潔凈如琥珀。質(zhì)堅硬。以松脆、透明者為佳。
用法:開水或黃酒化服,3~9g。
炮制:取漂泡后的凈龜版,置鍋中水煎數(shù)次,煎至膠質(zhì)盡,去滓。將多次煎出的膠液,過濾合并,加入少許明礬粉,靜置,濾取澄清的膠液,用文火濃縮(或可加入適量黃酒、冰糖)至呈稠膏狀,傾入凝膠槽內(nèi),使其冷凝后取出,切成小塊,陰干。
功效:滋陰,補血,止血。
主治:治陰虛血虧,勞熱骨蒸,吐血,衄血,煩熱驚悸,腎虛腰痛,腳膝痿弱,崩漏,帶下。
?、僦魏疅峋冒l(fā),瘧疾不止:龜膠一兩,肉桂五錢,于白術(土拌炒)二兩。分作五貼,煎服。(《本草匯言》)
②治婦人淋帶赤白不止:龜膠三錢。酒溶化,每日清晨調(diào)服。(《本草匯言》)
胃有寒濕者忌服。
①《本草備要》:惡人參。
?、凇侗静輳男隆罚簮荷硡?。
?、邸兜门浔静荨罚浩⑽柑摵?,真精冷滑,二者禁用。
別名:鐵皮蘭、黑節(jié)草。
性味:甘,微寒。
歸經(jīng):歸胃、腎經(jīng)。
入藥部位:本品為蘭科植物鐵皮石斛的干燥莖。
用法:6~12g。
炮制:11月至翌年3月采收,除去雜質(zhì),剪去部分須根,邊加熱邊扭成螺旋形或彈簧狀,烘干;或切成段,干燥或低溫烘干。
功效:益胃生津,滋陰清熱。
主治:用于熱病津傷,口干煩渴,胃陰不足,食少干嘔,病后虛熱不退,陰虛火旺,骨蒸勞熱,目暗不明,筋骨痿軟。
別名:老虎姜、雞頭參、黃雞菜、節(jié)節(jié)高、仙人余糧。
性味:味甘,性平。
歸經(jīng):歸脾、肺、腎經(jīng)。
入藥部位:為百合科植物滇黃精Polygonatum kingianum Coll.et Hemsl.、黃精Polygonatum sibiricum Red.或多花黃精Polygonatum cyrtonema Hua的燥根莖。
用法:9~15g。
炮制: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洗凈,置沸水中略燙或蒸至透心,干燥。
功效:補氣養(yǎng)陰,健脾,潤肺,益腎。
主治:用于脾胃氣虛,體倦乏力,胃陰不足,口干食少,肺虛燥咳,勞嗽咳血,精血不足,腰膝酸軟,須發(fā)早白,內(nèi)熱消渴。
1、治慢性肝炎,疲乏無力,腹脹不適,胃口不好,尿量減少,汗多口干:丹參30g,黃精25g,糯稻根須25g,水煎服 。(《本草駢比》)
2、治眼,補肝氣,明目:蔓菁子一斤(以水淘凈),黃精二斤(和蔓菁子水蒸九次)。上藥,搗細羅為散。每服空心以粥飲調(diào)二錢,日午晚食后,以溫水再調(diào)服。(《圣惠方》蔓菁子散)
1、《本草求真》:“黃精止是入脾補陰,若使夾有痰濕,則食反更助濕。”
2、《本草便讀》:“黃精味甘而厚膩,頗類熟地黃……按其功力,亦大類熟地,補血補陰,而養(yǎng)脾胃是其專長。”
別名:金陵草、蓮子草、旱蓮草、旱蓮子、白旱蓮、豬牙草、旱蓮蓬、猢孫頭、蓮草、墨斗草、墨煙草、墨菜、白花草、白花蟛蜞菊、墨記菜、野水鳳仙、黑墨草、黑頭草、古城墨、水旱蓮、冰凍草、墨汁草、節(jié)節(jié)烏、白田烏草、墨草、摘落烏、水葵花。
性味:甘酸,涼。
歸經(jīng):入肝經(jīng)、腎經(jīng)。
入藥部位:菊科植物鱧腸的全草。
形態(tài)特征:干燥全草全體被白色茸毛。莖圓柱形,長約30厘米,直徑約3毫米。綠褐色或帶紫紅色,有縱棱。葉片卷曲,皺縮或破碎,綠褐色。莖頂帶有頭狀花序,多已結(jié)實,果實很多,呈黑色顆粒狀。浸水后搓其莖葉,則呈黑色。氣微香,味淡微咸。以色綠、無雜質(zhì)者為佳。
內(nèi)服:煎湯,9~30g;或熬膏;或搗汁;或入丸、散。
外用:適量,搗敷;或搗絨塞鼻;或研末敷。
炮制:夏、秋季割取全草,洗凈泥上,去除雜質(zhì),陰干或曬干。鮮用或隨采隨。
功效:涼血,止血,補腎,益陰。
主治:治吐血,咳血,衄血,尿血,便血,血痢,刀傷出血,須發(fā)早白,白喉,淋濁,帶下,陰部濕癢。
①治吐血成盆:旱蓮草和童便、徽墨春汁,藕節(jié)湯開服。(《生草藥性備要》)
?、谥瓮卵乎r早蓮草四兩。搗爛沖童便服;或加側(cè)柏葉共同用尤效。(《嶺南采藥錄》)
?、壑慰人钥┭乎r旱蓮草二兩。搗絞汁,開水沖服。(《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苤伪囚乎r旱蓮草一握。洗凈后搗爛絞汁,每次取五酒杯燉熱,飯后溫服,日服兩次。(《福建民間草藥》)
?、葜涡”隳缪很嚽安萑~、金陵草葉。上二味,搗取自然汁一盞,空腹飲之。(《醫(yī)學正傳》)
?、拗文c風臟毒,下血不止:旱蓮草子,瓦上焙,研末。每服二錢,米飲下。(《家藏經(jīng)驗方》)
?、咧螣崃。汉瞪彶菀粌?。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⑧治刀傷出血:鮮旱蓮草搗爛,敷傷處;干者研末,撒傷處。(《湖南藥物志》)
?、嵫a腰膝,壯筋骨,強腎陰,烏髭發(fā):冬青子(即女貞子,冬至日采)不拘多少,陰干,蜜、酒拌蒸,過一夜,粗袋擦去皮,曬干為末,瓦瓶收貯,旱蓮草(夏至日采)不拘多少,搗汁熬膏,和前藥為丸。臨臥灑服。(《醫(yī)方集解》二至丸)
⑩治正偏頭痛:鱧腸汁滴鼻中。(《圣濟總錄》)
?、现纬喟讕拢汉瞪彶菀粌?。同雞湯或肉湯煎服。(《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⑿治白濁:旱蓮草五錢,車前子三錢,金銀花五錢,土茯苓五錢。水煎服。(《陸川本草》)
?、阎螊D女陰道癢:墨斗草四兩。煎水服;或另加鉤藤根少許,并煎汁,加白礬少許外洗。(《重慶草藥》)
?、抑文I虛齒疼:旱蓮草,焙,為末,搽齒齦上。(《滇南本草》)
?、又窝埽汉瞪?、芭蕉根(細銼)各二兩。上二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日二服。(《圣濟總錄》旱蓮子湯)
?、灾伟缀恚汉瞪彶荻寥齼桑瑩v爛,加鹽少許,沖開水去渣服。服后吐出涎沫。(《嶺南草藥志》)
脾腎虛寒者忌服。
《得配本草》:胃弱便溏。腎氣虛寒者禁用。
別名:女貞實、爆格蚤、白蠟樹子、鼠梓子。
性味:甘;苦;性涼。
歸經(jīng):肝經(jīng);腎經(jīng)。
入藥部位:本品為木犀科植物女貞Ligustrum lucidum Ait. 的干燥成熟果實。
形態(tài)特征:本品呈卵形、橢圓形或腎形,長6~8.5mm,直徑3.5~5.5mm。表面黑紫色或灰黑色,皺縮不平,基部有果梗痕或具宿萼及短梗。體輕。外果皮薄,中果皮較松軟,易剝離,內(nèi)果皮木質(zhì),黃棕色,具縱棱,破開后種子通常為1粒,腎形,紫黑色,油性。無臭,味甘、微苦澀。以粒大、飽滿、色黑紫者為佳。
內(nèi)服:煎湯,6~15g;或入丸劑。
外用:適量,敷膏點眼。清虛熱宜生用,補肝腎宜熟用。
炮制:揀去雜質(zhì),洗凈,曬干。
功效:補肝腎,強腰膝,明目烏發(fā)。
主治:治陰虛內(nèi)熱,頭暈眼花,耳鳴,腰膝酸軟,須發(fā)早白。
①補腰膝,壯筋骨,強陰腎,烏髭發(fā):女貞子(冬至日采:不拘多少,陰干,蜜酒拌蒸,過一夜,粗袋擦去皮,曬干為末,瓦瓶收貯,或先熬干,旱蓮膏旋配用),旱蓮草(墨旱蓮)(夏至日采,不拘多少),搗汁熬膏,和前藥為丸,臨臥酒服。(《醫(yī)方集解》二至丸)
?、谥紊窠?jīng)衰弱:女貞子、鱧腸(墨旱蓮)、桑椹子各15~30g。水煎服?;蚺懽?000g,浸米酒1000g,每日酌量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壑物L熱赤眼:冬青子不以多少,搗汁熬膏,凈瓶收固,埋地中七日,每用點眼。(《濟急仙方》)
④治視神經(jīng)炎:女貞子、草決明(決明子)、青葙子各一兩。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葜务ю?,結(jié)核性潮熱等:女貞子三錢,地骨皮二錢,青蒿一錢五分,夏枯草二錢五分。水煎,一日三回分服。(《現(xiàn)代實用中藥》)
?、拗文I受燥熱,淋濁溺痛,腰腳無力,久為下消:女貞子四錢,生地(生地黃)六錢,龜板(龜甲)六錢,當歸、茯苓、石斛、花粉、萆薢、牛膝,車前子各二錢,大淡菜三枚。水煎服。(《醫(yī)醇勝義》女貞湯)
?、? 補腎滋陰。取女貞子,去梗葉,浸酒中一日夜,擦去皮,曬干,研為末,待早蓮草出時,采數(shù)石,搗汁熬濃,和末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夜服百丸,酒送下。十多天之后,體力增加,老人不再起夜。又能變白發(fā)為黑色,強腰膝,起陰氣。
?、嘌a腎滋陰又一方。用初冬采收后陰干的女貞實,酒浸一日,蒸透曬干,取一斤四兩;夏季采收并陰干的旱蓮草(墨旱蓮),取十兩;晚春采收并陰干的桑椹子,取十兩。三味共研為末,加煉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七、八直丸,淡鹽湯送睛。若是五月份采的又桑椹,八月份采的旱蓮,則可直接搗汁和藥,不用加蜜。
?、峥谏嗌彛嗄[脹出。取女貞葉搗汁含浸吐涎。
?、庖磺醒奂?,用女貞葉搗爛,加樸硝調(diào)勻貼眼部。
?、现雾毎l(fā)早白:女貞實一斗(如法去皮),每斗用馬料黑豆(野料豆)一斗,揀凈,淘洗曬干,同蒸透,九蒸九曬。先將女貞實為末,加生姜自然汁三兩,好川椒(去閉口者及蒂,為末)三兩,同黑豆末和勻,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四五錢,白湯或酒吞。(《醫(yī)學廣筆記》烏須神方)
?、兄沃缧悦摪l(fā):女貞子10g,何首烏10g,菟絲子10g,當歸10g。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2個月。(《四川中藥志》1979年)
?、阎侮幪摴钦舫睙幔号懽印⒌毓瞧じ?g,青蒿、夏枯草各6g。煎服。(《安徽中草藥》)
?、抑伟准毎麥p少癥:炙女貞子、龍葵各45g。煎服。(《安徽中草藥》)
?、又慰谇谎祝号懽?g,金銀花12g。煎服。
?、灾卧陆?jīng)不調(diào),腰酸帶下:女貞子、當歸、白芍各6g,續(xù)斷9g。煎服。(15~16方出自《安徽中草藥》)
⒄治慢性苯中毒:女貞子、旱蓮草(墨旱蓮)、桃金娘根各等量。共研細粉,煉蜜為丸。每丸6~9g,每服1~2丸,每日3次,10d為1療程。(《全國中草藥匯編》)
脾胃虛寒泄瀉及陽虛者忌服。
《本草經(jīng)疏》:當雜保脾胃藥及椒紅溫暖之類同施,不則恐有腹痛作泄之患。
別名:烏龜殼、烏龜板、龜板(下甲)。
性味:味咸、甘,性微寒。
歸經(jīng):歸肝、腎、心經(jīng)。
入藥部位:為龜科動物烏龜Chinemys reevesii (Gray)的背甲及腹甲。
形態(tài)特征:背甲及腹甲由甲橋相連,背甲稍長于腹甲,與腹甲常分離。背甲呈長橢圓形拱狀,長7.5~22cm,寬6~18cm;外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脊棱3條;頸盾1塊,前窄后寬;椎盾5塊,第1椎盾長大于寬或近相等,第2~4椎盾寬大于長;肋盾兩側(cè)對稱,各4塊;緣盾每側(cè)11塊;臀盾2塊。腹甲呈板片狀,近長方橢圓形,長6.4~21cm,寬5.5~17cm;外表面淡黃棕色至棕黑色,盾片12塊,每塊常具紫褐色放射狀紋理,腹盾、胸盾和股盾中縫均長,喉盾、肛盾次之,肱盾中縫最短;內(nèi)表面黃白色至灰白色,有的略帶血跡或殘肉,除凈后可見骨板9塊,呈鋸齒狀嵌接;前端鈍圓或平截,后端具三角形缺刻,兩側(cè)殘存呈翼狀向斜上方彎曲的甲橋。質(zhì)堅硬。氣微腥,味微咸。
用法:9~24g,先煎。
炮制:全年均可捕捉,以秋、冬二季為多,捕捉后殺死,或用沸水燙死,剝?nèi)”臣缀透辜?,除去殘肉,曬干?/p>
功效:滋陰潛陽,益腎強骨,養(yǎng)血補心,固經(jīng)止崩。
主治:用于陰虛潮熱,骨蒸盜汗,頭暈目眩,虛風內(nèi)動,筋骨痿軟,心虛健忘,崩漏經(jīng)多。
1、治降陰火、補腎水:黃柏(炒褐色)、知母(酒浸,炒)各四兩,熟地黃(酒蒸)、龜甲(酥炙)各六兩。上為末,豬骨髓、蜜為丸。服七十丸,空心,鹽白湯下。(《丹溪心法》大補陰丸)
2、治痿厥,筋骨軟,氣血俱虛甚者:黃柏(炒)、龜甲(酒炙)各一兩半,干姜二錢,牛膝一兩,陳皮半兩。上為末,姜汁和丸,或酒糊丸。每服七十丸,白湯下。(《丹溪心法》補腎丸)
3、治心矢志善忘:龜甲(炙)、木通(銼)、遠志(去心)、菖蒲各半兩。搗為細散,空心酒服方寸匕,漸加至二錢匕。(《圣濟總錄》龜甲散)
別名:上甲、團魚殼。
性味:味咸,性微寒。
歸經(jīng):歸肝、腎經(jīng)。
入藥部位:為鱉科動物鱉Trionyx sinensis Wiegmann 的背甲。
形態(tài)特征:呈橢圓形或卵圓形,背面隆起,長10~15cm,寬9~14cm。外表面黑褐色或墨綠色,略有光澤,具細網(wǎng)狀皺紋及灰黃色或灰白色斑點,中間有一條縱棱,兩側(cè)各有左右對稱的橫凹紋8條,外皮脫落后,可見鋸齒狀嵌接縫。內(nèi)表面類白色,中部有突起的脊椎骨,頸骨向內(nèi)卷曲,兩側(cè)各有肋骨8條,伸出邊緣。質(zhì)堅硬。氣微腥,味淡。
用法:9~24g,先煎。
炮制:春、夏、秋季捕捉,用刀割取背甲,去凈殘肉,曬干。
功效:滋陰潛陽,退熱除蒸,軟堅散結(jié)。
主治:用于陰虛發(fā)熱,骨蒸勞熱,陰虛陽亢,頭暈目眩,虛風內(nèi)動,經(jīng)閉,癥瘕,久瘧,瘧母。
脾胃虛寒,食少便溏及孕婦禁服。
1、治石淋:鱉甲杵末,以酒服方寸匕,日二、三,下石子,瘥。(《肘后方》)
2、治癰疽不斂,不拘發(fā)背一切瘡:鱉甲燒存性,研摻。(《怪證奇方》)
1、《本經(jīng)》:“主心腹癥瘕堅積、寒熱,去痞、息肉、陰蝕,痔(核)、惡肉。”
2、《別錄》:“療溫瘧,血瘕,腰痛,小兒脅下堅。”
3、《藥性論》:“主宿食、癥塊、痃癖氣、冷瘕、勞瘦,下氣,除骨熱,骨節(jié)間勞熱,結(jié)實壅塞。治婦人漏下五色,羸瘦者。”
性味:味甘,性平。
歸經(jīng):歸心、腎、脾經(jīng)。
入藥部位:為雉科動物家雞的蛋黃。
功效:滋陰潤燥;養(yǎng)血熄風。
主治:主治心煩不得眠;熱病痙厥;虛勞吐血;嘔逆;下??;燙傷;熱瘡;肝炎;小兒消化不良。
①治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眠:黃連四兩,黃芩二兩,芍藥二兩,雞子黃二枚,阿膠三兩。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納膠烊盡,小冷,納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傷寒論》黃連阿膠湯)
②治溫邪久踞下焦,既厥且噦,脈細而勁:雞子黃一枚(生用),真阿膠二錢,生龜版六錢,童便一杯,淡菜三錢。水五杯,先煮龜版、淡菜,約二杯,去滓人阿膠,上火烊化,納雞子黃,攪令相得,再沖童便,頓服之。(《溫病條辨》小定風珠)
?、壑涡后@痼:雞子黃和乳汁,量兒大小服之。(《普濟方》)
?、苤巫涓蓢I不息:破雞子去白,吞中黃數(shù)枚。(《肘后方》)
⑤治卒腹痛下赤白痢,數(shù)日不絕:雞卵一枚,取出黃,去白,納胡粉令滿,殼燒成屑,以酒服一錢匕?!。ā吨夂蠓健罚?/p>
?、拗稳焉镅虏恢?,名曰漏胎,血盡子死:雞子十四枚,取黃,以好酒二升煮,使如餳,一服之未瘥,更作服之,以瘥為度。(《普濟方》)
?、咧魏⒆訜岑彛弘u子五枚(去白取黃),亂發(fā)如雞子許大。二味相和于鐵銚子中,炭火熬,初甚干,少頃即發(fā)焦,遂有液出,旋取置一瓷碗中,以液盡為度,取涂熱瘡上,即以苦參末粉之。(劉禹錫《傳信方》亂發(fā)雞子膏)
⑧治熱毒瘡瘥后,瘢痕不滅:雞子一枚(酒浸七日后取黃),白僵蠶三七枚(搗末)。 上藥與雞子相和令勻,先以布揩瘡瘢赤痛,涂之。(《圣惠方》)
?、嶂问蟑洠弘u卵一枚,米下蒸半日,取出黃,熬令黑,先拭瘡上汁令干,以藥納瘡孔中。(《千金要方》)
1.《本草逢原》:“治產(chǎn)后胞衣不下,并用生者,又以煮熟去白取黃,用亂發(fā)香油熬化,涂嬰兒胎毒熱瘡。”
2.《中國動物藥》:“滋陰潤燥,養(yǎng)血息風,殺蟲解毒。治心煩不眠,虛勞吐血,肝炎,消化不良,腹瀉,漏瘡等。”
3.《藥性論》:“和常山末為丸,竹葉煎湯下,洽久瘧不差。治漆瘡,涂之。醋煮,治產(chǎn)后虛及痢,主小兒發(fā)熱。煎服,主痢,除煩熱。煉之,主嘔逆。”
4.《千金·食治》:“主除熱,火灼、爛瘡,痓。”
5.《本草求真》:“利產(chǎn)安胎。”
6.《本草綱目》:“補陰血,解熱毒,治下痢。”
7.《本草再新》:“補中益氣,養(yǎng)腎益陰,潤肺止咳,能使心腎交,能教肺腎還。虛勞吐血,均有功焉。”
別名:烏雞《普濟方》,藥雞《動物學大辭典》,武山雞、羊毛雞、絨毛雞、松毛雞、黑腳雞、叢冠雞、穿褲雞《中藥志》,竹絲雞《陸川本草》。
性味:味甘,性平。
歸經(jīng):入肝、腎、肺經(jīng)。
入藥部位:為雉科動物烏骨雞Gallus gallus domesticus Brisson去羽毛及內(nèi)臟的全體。
內(nèi)服:煮食,適量;或入、丸散。
炮制:現(xiàn)行,將烏骨雞宰殺后,浸入開水中,除去毛、爪、腸及糞便,洗凈。
功效:補肝腎,益氣血,退虛熱。
主治:虛勞羸瘦,骨蒸癆熱,消渴,遺精,久瀉,久痢,崩中,帶下。
1、治噤口痢因澀藥太過傷胃,聞食口閉,四肢逆冷,及久痢,烏骨雞一只,去毛、腸,用茴香、良姜、紅豆、陳皮、白姜、花椒、鹽,同煮熟爛。以雞令患者嗅之,使聞香氣,如欲食,令飲食汁肉,使胃氣開。(《普濟方》烏雞煎)
2、治脾虛滑泄,烏骨母雞一只,治凈。用豆蔻一兩,草果2枚,燒存性,摻入雞腹內(nèi),扎定煮熟。空腹食之。(《綱目》)
3、治赤白帶下及遺精白濁,下元虛憊者,白果、蓮肉、江米各五錢,胡椒一錢,為末。烏骨雞一只,如常治凈,裝末入腹煮熟??招氖持?。(《綱目》)
4、治久疽中朽骨,烏骨雞脛骨,以信砒實之,鹽泥固濟,火煅通紅,地上出火毒,用骨研細,飯丸如粟米大,以紙皮拈送入竅內(nèi),外以拔毒膏藥封之,其骨自出。(《醫(yī)學正傳》)
脾胃有濕熱、積滯者不宜。
1、《滇南本草》:“補中止渴。”
2、《綱目》:“補虛勞羸弱,治消渴中惡,鬼擊心腹痛,益產(chǎn)婦,治女人崩中帶下,一切虛損諸病,大人小兒下痢噤口。”
別名:鱉膏、鱉油。
性味:味甘;咸;性平。
歸經(jīng):肝;腎經(jīng)。
入藥部位:為鱉科動物中華鱉的脂肪。
內(nèi)服:佐餐,適量。
炮制:捕捉殺死后,剖腹,取其脂肪,鮮用。
功效:滋陰養(yǎng)血,烏須發(fā)。
主治:主體弱虛贏,須發(fā)早白。
別名:鴨子、鶩實、鶩元、鴨蛋。
性味:味甘,性涼。
歸經(jīng):歸肺、大腸經(jīng)。
入藥部位:為鴨科動物家鴨Anas domestica Linnaeus.的卵。
形態(tài)特征:鴨蛋呈卵圓形,長徑5-9cm,表面類白色或淡青綠色,外殼堅硬,光滑,皮破后內(nèi)有白色厚膜,較堅韌。蛋清呈膠體,無色半透明,遇熱固化變性成白色固體,蛋清內(nèi)有2條系膜與蛋黃相連。蛋黃黃色或橘紅色,膠體外有核膜包圍,遇熱易固化呈固體,手搓易呈粉狀。氣微腥,味淡。
內(nèi)服:煎湯,煮食或開水沖服,1-2個。宜鹽腌煮食。
炮制:四季均可宰殺,秋、冬季更適宜。取鴨蛋鮮用,或加工成咸蛋、變蛋(皮蛋)。
功效:滋陰,清肺,平肝,止瀉。
主治:胸膈結(jié)熱,肝火頭痛眩暈,喉痛,齒痛,咳嗽,瀉痢。
1、治鼻衄,頭脹頭痛:青殼鴨膽10個,馬蘭頭250g。同煮,蛋熟后,將殼敲碎,再煮蛋至烏青色。每日適量,吃蛋喝湯。(《食物中藥與便方》)
2、治高血壓:每日吃皮蛋2-3個,不用咸味,淡吃,或用糖醋蘸食。(《食物中藥與便方》)
3、治婦人胎前產(chǎn)后赤白?。荷ㄈ∽匀恢┻m量,鴨子一個(打碎,入生姜汁內(nèi)攪勻)。共煎至八分,入蒲黃三錢,煎五七沸,空心溫服。(《醫(yī)鈔類編》鴨蛋湯)
4、治黃疸初時便溏不爽者:青殼鴨蛋敲小孔,納樸硝,紙封燉熟,日二服。效。(《䱐溪單方選》)
5、治婦人無子:月經(jīng)凈后,每日用青殼鴨蛋一個,針刺七孔,蘄艾五分,水一碗,將蛋安艾水碗內(nèi),飯鍋蒸熟食之。每月吃5-6個。(《䱐溪單方選》)
6、治頸淋巴結(jié)結(jié)核:鴨蛋2只,大蒜90g(去皮),同放鍋內(nèi),加水適量同煮,待鴨蛋煮熟后,去殼再煮片刻。稍加調(diào)味后飲湯吃蛋和大蒜。本方肺結(jié)核患者也可經(jīng)常食用。(《中華食物療法大全》大蒜鴨蛋湯)
不宜多食;脾陽不足,寒濕瀉痢,以及食后氣滯痞悶者禁食。
1、《本草經(jīng)集注》:“不可合鱉肉食之。”
2、《食療本草》:“發(fā)氣,令背膊悶。小兒食之,腳軟不行,愛倒。鹽腌食之,即宜人。”
3、《日華子》:“多食發(fā)冷疾。”
4、《食性本草》:“生瘡毒者食之,令惡肉突出。”
5、《日用本草》:“發(fā)瘡疥。”
6、《飲食須知》:“妊娠多食,令子失音,不可合李子食,害人;合桑椹食,令妊娠生子不順。”
7、《藥性切用》:“閉氣,滯下忌之。”
性味:味咸;性寒。
歸經(jīng):腎;大腸經(jīng)。
入藥部位:為鱉科動物中華鱉或山瑞鱉的卵。
內(nèi)服:煮食,2-6個。
炮制:5-8月產(chǎn)卵期在河、湖及池塘岸邊收集,鮮用或冷藏。
功效:補陰,止痢。
主治:主小兒久瀉久痢。
別名:王余、鲙殘魚、銀條魚。
性味:味甘,性平。
歸經(jīng):歸脾、胃、肺經(jīng)。
入藥部位:為銀魚科動物太湖新銀魚Neosalanx taihuensis Chen的全體。
內(nèi)服:煎湯,30-90g。
炮制:捕后,洗凈,鮮用,亦可曬干或烘干,或加工成魚干。
功效:補虛,潤肺,健胃。
主治:營養(yǎng)不良,咳嗽,脾虛泄瀉,小兒疳積。
1、治脾虛泄瀉、消化不良、營養(yǎng)不良:銀魚90g,與蔥煎湯食。(《中國動物藥》)
2、治小兒疳積:銀魚30g,山楂15g,谷芽30g。煎服。(《中國動物藥》)
姚可成《食物本草》:“水晶魚,不可多食,動濕生瘡。”
1、《日用本草》:“寬中健胃,合生姜作羹佳。”
2、姚可成《食物本草》:“利水,潤肺止咳。”
別名:團魚血,甲魚血。
性味:味甘;咸;性平。
歸經(jīng):肝經(jīng)。
入藥部位:爬行綱龜鱉目鱉科中華鱉Amyda sinensis (Wiegmann),以血入藥。
內(nèi)服:鮮飲,20-100ml;或入丸劑。
外用:鮮血涂敷。
功效:滋陰清熱,活血通絡。
主治:主虛勞潮熱,陰虛低熱,脅痛,口眼歪斜,脫肛。
①治中風口歪:鱉血調(diào)烏頭末涂之,待正則即揭去。(《肘后方》)
②治小兒諸疳:吳茱萸、胡黃連(銼碎,用鱉血浸一宿,同吳茱萸炒令干焦,去吳萸不用)、白蕪荑仁、柴胡(去蘆)各等分。上為細末,用獖豬膽汁浸,蒸餅和丸綠豆大。每服十丸,熱水下,無時。(《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鱉血煎丸)
?、壑畏谓Y(jié)核潮熱:鱉1只,取血,以熱黃酒適量,沖服,當日服完,以能持續(xù)用者為好。
別名:團魚,甲魚。
性味:甘,平。
歸經(jīng):入肝經(jīng)。
入藥部位:為鱉科動物中華鱉的肉。
內(nèi)服:煮食,50-500g;或入丸劑。
功效:滋陰涼血,補腎。
主治:治骨蒸勞熱,久瘧,久痢,崩漏帶下,瘰疬。
?、僦喂钦魟谒裕簣F魚二個,貝母、前胡、知母、杏仁、柴胡各等分。上藥與魚同煮熟,取魚連汁食之。將藥焙干為末,用骨更煮汁一盞,和藥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煎黃芪六一湯,空心送下。病既安,仍服黃芪六一湯調(diào)理。(《婦人良方》團魚丸)
?、谥涡母箞园Y:蠶矢一石,桑柴燒灰,以水淋之五度,取生鱉長一尺者,納中煮之爛熟,去骨,細擘,銼,更煎令可丸,丸如梧子大。一服七丸,日三。(《補缺肘后方》)
③治寒濕腳氣,疼不可忍:團魚二個,水二斗,煮一斗,去魚取汁,加蒼耳、蒼術、尋風藤各半斤,煎至七升,去渣,以盆盛熏蒸,待溫浸洗。(《乾坤生意》)
?、苤尉茂懖挥簣F魚一個,去肝、腸,用豬油燉,入鹽少許服。(《貴州中醫(yī)驗方》)
脾胃陽虛及孕婦忌服。
別名:蟶腸(《綱目》)。
性味:咸,寒。
歸經(jīng):心;肝;腎經(jīng)。
入藥部位:為竹蟶科動物縊蟶的肉。
內(nèi)服:煮食,50-100g(鮮品可用至250g)。
炮制:全年可以捕捉;捕得后,剝?nèi)ネ鈿?,洗凈,鮮用或曬制為蟶干。
功效:補陰,清熱,除煩。
主治:主治產(chǎn)后虛損,煩熱口渴,濕熱水腫,痢疾。
?、倜显枺禾煨胁『蟛豢墒场?/p>
?、凇夺t(yī)林纂要》:生食,大寒,令人瀉。
①治濕熱水腫:蟶干二兩, 燉蒜頭梗服。(《泉州本草》)
?、谥沃惺钛。合|和刺瓜煮食。(《泉州本草》)
別名:花鱸、鱸板、花寨、鱸子魚(《黃渤海魚類調(diào)查報告》)。
性味:味甘;性平。
歸經(jīng):肝;脾;腎經(jīng)。
入藥部位:為鮨科動物鱸魚的肉。
內(nèi)服:煮食,60-240g,或作鲙食。
功效:益脾胃,補肝腎。
主治:主脾虛瀉痢,消化不良,疳積,百日咳,水腫,筋骨萎弱,胎動不安,瘡瘍久不愈。
《嘉祜本草》:多食發(fā)痃癖及瘡腫,不可與乳酪同食。
《本草經(jīng)疏》:鱸魚,味甘淡氣平與脾胃相宜。腎主骨,肝主筋,滋味屬陰,總歸于臟,益二臟之陰氣,故能益筋骨。脾胃有病,則五臟無所滋養(yǎng),而積漸流于虛弱,脾弱則水氣泛濫,益脾胃則諸證自除矣。
性味:味甘,性寒。
歸經(jīng):歸腎經(jīng)。
入藥部位:為豬科豬屬動物豬Sus scrofa domestica Brisson 的脊髓或骨髓。
內(nèi)服:煎湯,適量;或入丸劑。
外用:適量,搗敷。
炮制:宰殺后,剔出骨骼,取下髓部。
功效:益髓滋陰,生肌。
主治:用于骨蒸癆熱,遺精帶濁,消渴,瘡瘍。
1、治陰火,補腎水:黃柏(炒褐色)、知母(酒浸炒)各四兩,熟地黃(酒蒸)、龜板(酥炙)各六兩。上為末,豬脊髓(和)蜜丸。每服七十丸,空心鹽白湯下。(《丹溪心法》大補陰丸)
2、治諸瘡口冷氣不收:豬筒髓二個,松脂二錢,乳香、黃連、白及各二錢五分,鉛丹五錢,黃蠟五錢。上搗研熔蠟和為膏,不拘時敷之。(《瘍科選粹》豬骨膏)
3、治小兒頭瘡及久不瘥瘡:豬筒骨中髓,以膩粉和為劑,復納骨中,火煨香熟取出。先以溫鹽水浴瘡,乃敷之。(《海上名方》)
4、治中搭手:豬骨髓,輕粉一分。用青布兜定,捶膏貼之(《萬氏秘傳外科心法》生肌妙方)
5、治爛腳臁瘡:爐甘石四錢,上冰片一分,豬腳骨髓一副。上藥先將甘石、冰片各研細末,和勻,再將豬骨髓搗爛,以前二味藥末和入,搗勻,貯磁碗。將患處腐膿用弱紙揩拭干凈,以前藥薄薄敷滿,每日一換。忌食發(fā)氣各物。(《經(jīng)驗奇方》)
6、治消渴:①豬脊骨(髓)五寸,棗二十枚(劈碎),甘草(微炙,銼)、干姜(炮)各半分。上四味,㕮咀,以水三升,同煎至二升。發(fā)時量意加熟水服。(《圣濟總錄》亥骨飲)②大棗四十九枚(去皮核),新蓮肉四十九粒(去心),西木香一錢半,甘草二兩(炙)。上用雄豬脊骨一尺二寸同煎藥,用水五碗,于銀石器煮,去肉骨,濾滓,取汁一碗,空腹任意呷服。忌生冷鹽藏等物。以滓減去甘草一半,焙干為末,米湯調(diào)服,不以時。(《三因方》豬脊湯)
7、治小兒臍赤腫:杏仁半兩,豬頰車髓十八銖。上二味,先研杏仁如脂,和髓敷臍中腫上。(《千金要方》)
8、治小兒眉瘡:豬頸骨髓六七枚,白膠香二錢。同入銅器熬稠,待冷為末,麻油調(diào)涂。(《綱目 》)
9、治中蠱毒,令人腹內(nèi)堅痛,面目青黃,淋露骨立,痛變無常:豬骨髓五兩,蜜一升。上同煎之令熟,分為十度服之,日三四服。(《圣惠方》)
別名:燕窩菜、燕蔬菜、燕菜、燕根。
性味:味甘,性平。
歸經(jīng):歸肺、胃、腎經(jīng)。
入藥部位:為雨燕科動物金絲燕Collocalia esculenta Linnaeus的唾液與絨羽等混合凝結(jié)所筑成的巢窩。
形態(tài)特征:完整者呈不整齊的半月形或船形,常凹陷成兜狀,長6-10cm,寬3-5cm;表面黃白色或灰白色,附著于巖石一面較平,另一面微隆起,窩的內(nèi)部粗糙,似絲爪絡樣,放大鏡下可見細小羽毛。質(zhì)硬而脆,斷面細膩,呈角質(zhì)樣光澤。浸水后柔軟膨脹,晶亮透明,輕壓有彈性。氣微腥,味微咸,嚼之有粘滑感。
內(nèi)服:絹包,煎湯或蒸服,5-10g;或入膏劑。
功效:養(yǎng)陰潤燥,益氣補中,化痰止咳。
主治:久病虛損,肺癆咳嗽,痰喘,咯血,吐血,久痢,久瘧,噎膈反胃,體虛遺精,小便頻數(shù)。
1、治體虛自汗:黃芪20g,燕窩5g。煎服,日服2次。(《中國動物藥》)
2、治虛勞咳嗽:沙參二錢,燕窩三錢,百合五錢。共燉爛食。(《不知醫(yī)必要》)
3、治體虛遺精:土燕窩10g,蓮肉10g,芡實10g,熟地15g,黃精15g。將土燕窩蒸熟,以后四味煎液送服,每晚睡前服。(《中國動物藥》)
濕痰停滯及有表邪者慎服。
《隨息居飲食譜》:“病邪方熾勿投。”
1、論燕窩為補虛理癆之圣藥:吳儀洛:“燕窩,大養(yǎng)肺陰,化痰止嗽,補而能清,為調(diào)理虛損癆瘵之圣藥,一切病之由于肺虛不能清肅下行者,用此皆可治之。”(《本草從新》)
2、論燕窩清補,忌雞汁、冰糖同煎:趙學敏:“《從新》云:(燕窩),今人用以煮粥,或用雞汁煮之,雖甚可口,然亂其清補之本性,豈能已痰耶?有與冰糖同煎則甘壅矣,豈能助肺金清肅下行耶?”(《綱目拾遺》)
3、《本草從新》:“(燕窩)可入煎藥,須用陳久者,色如糙米者最佳。燕窩腳(色紅紫,名血燕),功用相仿。。.。。.假燕窩無邊無毛(或微有邊毛,皆偽為之),色白(甚有白如銀絲者)。”
別名:太陰玄精,太陰玄精石,太乙玄精石,陰精石,玄英石,龜背玄精石。
性味:咸,寒。
歸經(jīng):歸腎經(jīng)。
入藥部位:本品為硫酸鹽類礦物年久所結(jié)的小形片狀石膏礦石,主含含水硫酸鈣(CaSO4•2H2O)。
形態(tài)特征:本品為類圓形、長條形或不規(guī)則的片狀物,長約至2cm,邊緣薄,中間厚,有的形似龜背?;野咨蚵詭У易厣?,有的中間夾雜黑色斑紋,半透明。質(zhì)堅脆,折斷面顯玻璃樣光澤。氣微,味微咸。
內(nèi)服:煎湯,3~15g,用時搗碎,先煎;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撒或調(diào)敷。
功效:滋陰,降火,軟堅,消痰。
主治:主陽盛陰虛,壯熱煩渴,頭風腦痛,目赤障翳,重舌,木舌,咽喉腫痛,頭瘡,水火燙傷。
脾胃虛寒者忌服。
①治傷寒三日,頭痛壯熱,四肢不利:太陰玄精二兩,消石二兩,硫黃二兩,硇砂一兩。上都細研入瓷瓶子中,固濟,以火于瓶子周一寸熁之,約近半日,候藥膏紫色,住火,待冷即出,用臘月雪水,拌令勻濕,入瓷罐中,堂屋后北陰下,陰干,又入地埋二七日,取出細研,以面糊為丸,如雞頭實大。先用熱水浴后,以艾湯研下一丸,以衣蓋汗出為度。(《圣惠方》正陽丸)
?、谥螤I衛(wèi)不交養(yǎng),心腎不升降,上實下虛,氣閉痰厥,心腹冷痛,臟腑虛滑:硝石一兩(同硫黃并為細末,入定鍋內(nèi),以微火微炒,用柳篦子不住手攪,令陰陽氣相入,不可火太過,恐傷藥力,再研極細,名二氣末),太陰玄精石(研飛)、五靈脂(水澄去沙石,日干)、陳橘皮(去白)、青皮(去白)各二兩。舶上硫黃(用透明不夾砂石者)一兩。上用五靈脂、二橘皮為細末,次入玄精石末及前二藥末拌勻,以好滴醋打糊為丸,如豌豆大。每服三十粒,空心粥飲下,甚者五十粒,小兒三、五粒,新生嬰兒一粒。小兒慢驚風或吐利不止,變成虛風搐搦者,非風也,胃氣欲絕故也,用五粒研碎,米飲送下。老人伏暑迷悶,紫蘇湯下。婦人產(chǎn)后血逆上搶悶絕,并惡露不止及赤白帶下,并用醋湯下。(《局方》來復丹)
?、壑卫錈峄魜y,分利陰陽:玄精石、半夏各一兩,硫黃三錢。為末,面糊丸梧子大。海米次服三十丸。(《史載之方》)
④治休息痢久不差,面色青黃,四肢逆冷,不思飲食:太陰玄精二兩,白礬半斤,黃丹二兩,青鹽半兩。上藥細研,入生鐵銚子內(nèi),燒白礬汁盡為度,后以不蚛皂莢三挺,存性燒熱,都研為末,用糯米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粥飲下十丸。(《圣惠方》玄精丸)
⑤治肺胃蘊熱生痰:玄精石研極細。每服三分,煉蜜一匙和,白湯調(diào)下。(《方脈正宗》)
⑥治小兒夾風蘊熱:太陰玄精石一兩,石膏三分,龍腦半錢。上搗研極細。每服半錢,新汲水調(diào)下。(《普濟方》珍珠散)
⑦治頭風腦痛:玄精石末,入羊膽中陰干,水調(diào)一字,吹鼻小。(《千金方》)
?、嘀窝鄢酀盒雰桑ㄑ腥绶郏瑹o,以馬牙屑代之),黃柏(去粗皮,炙,搗末)一兩。上二味,和研令極細,點兩眥頭。(《圣濟總錄》玄精石散)
⑨治眼生赤脈:玄精石一兩,甘草半兩。為細末。每服半錢,竹葉湯調(diào)下。(《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玄精石散)
⑩治重舌口中涎出,水漿不收:太陰玄精石二兩,牛黃、龍腦、朱砂各一分。上藥,同細研為散。每度用藥半錢,先于重舌上以披針披破出血,用鹽湯漱口,然后摻藥于舌上,咽津。(《圣惠方》牛黃散)
?、现涡侯^瘡:太陰玄精石、寒水石各一分(研),輕粉、麝香各少許。上為細末。先以濃漿洗去瘡痂,拭干,油調(diào)藥涂之。(《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玄精石散)
?、兄螠饌?,疼痛不可忍:太陰玄精石不拘多少。鍋子內(nèi)大火煅,紙襯于地坑內(nèi)出火毒一宿,研細散。每看多少,用冷水調(diào),雞翎掃之。(《圣濟總錄》玄精石散)
1.《綱目》:玄精石,與鹽同性,其氣寒而不溫,其味甘咸而降。同硫黃、硝石,治上盛下虛,救陰助陽,有扶危拯逆之功,故鐵甕申先生來復丹用之,正取其寒,以配硝硫之熱也。《開寶本草》言其性溫,誤矣。
2.《本草經(jīng)疏》:太陰玄精,傷寒陰證不宜服。咸能走血,用以引經(jīng)入腎則可,多則反瀉腎傷血矣。血病無多食咸,戒之。
3.《本草匯言》:玄精石,成氏之消熱痰,《開寶》之化積聚,《普濟》之去目翳,《千金》止頭風頭痛者,皆本于結(jié)熱為病之取用焉。倘屬陽虛胃寒之疾,自當回避。如寇氏方之治陰證,四肢逆冷,狂言煩渴者,此指熱邪傳陰之證也。設屬直中,安敢言此乎!
4.《開寶本草》:除風冷邪氣濕痹,益精氣,婦人痼冷漏下,心腹積聚冷氣,止頭痛,解肌。5.《本草衍義》:合他藥,涂大風疾。別有法,陰證傷寒。指甲面色青黑,六脈沉細而疾,心下脹滿結(jié)硬,躁渴,虛汗不止,或時狂言,四肢逆冷,咽喉不利,腹疼,亦須佐他藥兼之。6.《本草述》:治上盛下虛,療痰結(jié),目障翳,木舌,咽喉瘡。
7.《醫(yī)林纂要》:補心消暑,去邪熱,略同樸消。
8.《得配本草》:湯火傷,調(diào)油敷,已破者干摻。
1、強壯身體
黃芪泡水有增強體質(zhì)的功效,科學家曾用實驗證明:服用黃芪水的動物,明顯比未服用黃芪水的動物體重增長快的多。中醫(yī)方面認為,日常多喝黃芪水,精神可以變得更好,氣短的情況也會逐漸消失,能夠有效的增強身體免疫力,預防感冒。
2、治療脾氣虛證
喝黃芪水的好處有很多,其中還包括了防治脾氣虛證。常見的脾氣虛證主要表現(xiàn)為人體精神倦怠、氣短、痰多等等情況。將黃芪和黨參、白術、茯苓等一起煎水服用即可。
3、治療胃炎
如果是患有實驗性胃炎,那么日常多喝一些黃芪水,能夠有效減輕癥狀,并且尿液中,蛋白定量也會出現(xiàn)下降的情況。
4、防治高血壓
很多高血壓患者,特別是老年患者,很容易出現(xiàn)下半身浮腫的情況。喝黃芪水,能夠起到很好的消除水腫、有降低血壓的作用。
5、緩解缺鐵性心臟病
如果患者患有缺鐵性心臟病,那么每天取出50克的黃芪用水煎煮,然后將藥液分為三次服用。對身體恢復健康有著很好的作用。喝黃芪水還能有效的緩解心絞痛的情況。
6、對付糖尿病浮腫
一般的糖尿病患者都有浮腫。面色蠟黃的情況,所以可以喝黃芪水,并且加上一些葛根效果更好;如果有出現(xiàn)下至潰瘍的情況,那么再加上葛根、赤芍、丹參效果更好。
7、治療骨質(zhì)疏松癥
如果患有骨質(zhì)疏松癥的患者,那可以適當?shù)剡x擇黃芪桂枝五物湯,這樣可以有效地治療下肢酸麻的情況。
8、防治慢性鼻炎
將黃芪和白術、防風一起煎水服用,能夠有效的治療虛汗、盜汗、過敏性鼻炎、哮喘、感冒等疾病,可以有效的防治慢性鼻炎。
9、增強心肌收縮力
喝黃芪水的好處,除了強壯身體之外,還包括了加強心肌收縮力,能夠有效的預防身體循環(huán)出現(xiàn)衰竭的情況。
1、如果平時過量服用了黃芪水,會導致頭暈,還會出現(xiàn)心煩氣躁以及臉頰泛紅的情況。
2、腎陰虛、濕熱以及熱毒熾盛的患者,那么千萬不要服用黃芪泡水,因為這不僅不能夠令身體恢復健康,反而會加重病情。
3、月經(jīng)期間的女性也是不能夠服用黃芪泡水,否則會對月經(jīng)還有身體造成不利影響。
4、感冒發(fā)熱的患者也別服用黃芪茶,這不利于身體退燒。
5、懷孕期間的女性服用黃芪也需要特別的注意,因為很有可能導致滑胎,對胎兒和孕婦造成傷害,特別是孕晚期的準媽媽更是需要特別注意。
1、陰虛的人
陰虛的表現(xiàn)有手足心熱、口咽干燥、腰酸腰痛、潮熱盜汗、失眠多夢、舌質(zhì)紅無苔、脈細數(shù)等。因為黃芪性味甘、微溫,陰虛患者服用會助熱,易傷陰動血。陰虛患者使用黃芪,必須配伍養(yǎng)陰藥使用,如生地、熟地、玄參、麥冬、天冬、玉竹等。
2、濕熱的人
濕熱的表現(xiàn):有口苦、口干、舌苔黃膩等。濕熱的患者服用容易滯邪,使病情加重。濕熱患者必須配伍清利濕熱藥,如黃連、茵陳、黃芩等。
3、熱毒熾盛的人
熱毒熾盛的表現(xiàn):有各種化膿性感染,如痤瘡感染、咽部感染、腹膜炎等,表現(xiàn)為滿面通紅、咽紅、咽干、咽痛、口苦口干、唇舌紅絳、舌苔黃燥、脈滑數(shù)等。熱毒熾盛的患者服用容易滯邪,使病情加重。如果必須服用黃芪,一定要配伍清熱解毒藥,如黃連、梔子、大黃、敗醬草等。
4、紅舌少唾液的人
如果你出現(xiàn)嘴唇偏紅舌質(zhì)偏紅、嘴巴變得很干缺少唾液,舌有黃苔等癥狀,一定不能吃黃芪。
5、懷孕后期
懷孕后期的孕婦們也不能食用黃芪,因?qū)儆谘a氣之物,如果在后期還吃黃芪會造成胎兒過大,不利于生產(chǎn)。
6、高血壓者、腦出血者
患有高血壓者、腦出血者同樣也不能食用,食用過后血壓容易上升,會加重癥狀。
7、體質(zhì)偏熱的人
體質(zhì)偏熱者也不能食用黃芪,且食用過后會造成情緒易怒。
1、黃芪+枸杞
功效:養(yǎng)顏抗衰老。
適應癥:適用于需要預防衰老的人士,及免疫力低下人群。
2、黃芪+當歸
功效:益氣生血。
適應癥:適用于勞倦內(nèi)傷、積熱面赤、煩渴、脈虛大乏力及瘡瘍、血虛發(fā)熱、諸氣血不足等。
3、黃芪+麥冬
功效:養(yǎng)陰生津。
適應癥:適用于氣虛陰傷、自汗口渴、咳嗽不止者。
4、黃芪+甘草
功效:平補氣血。
適應癥:適用于身體機能逐漸衰退的中老年人群。
5、黃芪+人參
功效:甘溫補氣。
適用癥:適用于氣虛所致神疲、食少、自汗等身體虛弱諸證。
6、黃芪+白術
功效:補氣健脾。
適應癥:適用于氣虛脾弱所致倦怠乏力、乏氣懶言等。
7、黃芪+升麻
功效:升陽舉陷。
適應癥:適用于氣虛下陷的崩漏、脫肛、子宮脫垂等。
取黃芪5~10克,開水泡10~20分鐘后代茶飲即可,可反復沖泡。
除了直接將黃芪泡水之外,也可以搭配其他的中藥材或花草茶,如紅棗、五味子、甘草、桂枝、紅花、枸杞、玫瑰花等一同飲用。
如果想最大程度地發(fā)揮黃芪藥效,可取黃芪30克,水煎后服用。
此外,我們還可以用黃芪熬粥,取黃芪50克左右,用煎過的湯液熬粥對身體也很有益;或者在燉肉時,也可加入少量黃芪,增加滋補功效。
西洋參(學名:Panax quinquefolius)是五加科人參屬多年生草木植物,別名花旗參、洋參、西洋人參、American ginseng,原產(chǎn)于加拿大的大魁北克與美國的威斯康辛州,中國北京懷柔與長白山等地也有種植。加拿大產(chǎn)的叫西洋參,美國參產(chǎn)的叫花旗參,服用方法分為煮、燉、蒸食、切片含化、研成細粉沖服等。
1、增強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
西洋參中的皂甙可以有效增強中樞神經(jīng),達到靜心凝神、消除疲勞、增強記憶力等作用,可適用于失眠、煩躁、記憶力衰退及老年癡呆等癥狀。
2、保護心血管系統(tǒng)
常服西洋參可以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抗心肌氧化、強化心肌收縮能力,冠心病患者癥狀表現(xiàn)為氣陰兩虛、心慌氣短可長期服用西洋參,療效顯著。西洋參的功效還在于可以調(diào)節(jié)血壓,可有效降低暫時性和持久性血壓,有助于高血壓、心律失常、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腦血栓等疾病的恢復。
3、提高免疫力
西洋參作為補氣保健首選藥材,可以促進血清蛋白合成、骨髓蛋白合成、器官蛋白合成等,提高機體免疫力,抑制癌細胞生長,有效抵抗癌癥。
4、促進血液活力
長服西洋參可以降低血液凝固性、抑制血小板凝聚、抗動脈粥樣硬化并促進紅血球生長,增加血色素。
5、治療糖尿病
西洋參可以降低血糖、調(diào)節(jié)胰島素分泌、促進糖代謝和脂肪代謝,對治療糖尿病有一定輔助作用。
6、強化心肌及增強心臟之活動能力
強壯中樞神經(jīng),安定身心并恢復疲勞,有鎮(zhèn)靜及解酒作用,增強記憶能力,對老人癡呆癥有顯著功效。
7、對肝臟有調(diào)節(jié)副腎上腺素之分泌
促進新陳代謝的作用。能增強體力并對運動員具極大助益。
8、抑制癌細胞生長
增加免疫功能。助長消化,對慢性胃病和腸胃衰弱有助效。
一、含化法
一般是在早飯前和晚飯后服用,每天用量為2到4克,最好在含服前,先將西洋參片在鍋中蒸軟后再服用,比較好咀嚼。
二、沖粉法
取西洋參粉5克,如果有條件的話,最好是用紗布或者是濾紙包好,再倒入沸水服用,這樣可以使飲用時,不用擔心未溶解的粉末進入口中。
三、燉服法
需要在早飯前服用,取西洋參片2到5克,先用水浸泡,然后就碗口密封好后,放進鍋中隔水蒸燉20到30分鐘后就可以取出冷卻食用。也可以適量地加入一些枸杞子,效果會更好。
四、做湯法
取5克西洋參,這個很簡單,就是在煮湯時一同放入共煮,每日服用一次。
五、蒸服法
需要一個雞蛋與5克的西洋參粉,加適量水后,保持些許粘稠,不要太稀,然后攪拌均勻,放進鍋里一起蒸,熟后服用。
1、禁忌喝茶
因茶葉中含有多量的鞣酸,會破壞西洋參中的有效成分,必須在服用西洋參2~3日后才能喝茶,也最好不要喝咖啡,咖啡對西洋參的效果也有一定影響。
2、禁忌24小時內(nèi)食用蘿卜
西洋參為補氣(溫補元氣),白蘿卜是泄氣的(清熱解毒,清涼等作用),兩種食物自相矛盾,不但從營養(yǎng)的角度來講不能吃,而且這兩種食物是相g的,容易起過敏反應甚至中毒,而且從中醫(yī)的藥理上來說,白蘿卜不光不能和西洋參一起吃,和許多補品都相g,有點時候生病吃白蘿卜也會大大加重病情,比如感冒或者發(fā)水泡的時候。
3、警惕不良反應
有的人服西洋參后,會出現(xiàn)畏寒、體溫下降、食欲不振、腹痛腹瀉;也有的會發(fā)生痛經(jīng)和經(jīng)期延遲;還有的會發(fā)生過敏反應,上下肢呈現(xiàn)散在性大小不等的水泡,瘙癢異常,停藥后,水泡可自行吸收消退。
4、身體健康別用西洋參
如果身體有熱癥,比如口干煩躁、手心發(fā)熱、臉色發(fā)紅、身體經(jīng)常疲乏無力,使用西洋參類補品可以達到調(diào)養(yǎng)的目的。反之,若咳嗽有痰、口水多或有水腫等狀態(tài)時,就應避免服用西洋參,否則就會加重病情。另外,“非虛勿補”。如果身體并無不適,不宜經(jīng)常服用西洋參含片。
5、西洋參不利于濕癥,服用時還要考慮季節(jié)性
春天和夏天氣候偏干,適合服用西洋參,不宜服用人參或紅參;而秋、冬季節(jié)更適宜服用人參。
1、用水煮
將西洋參片切片,取3克放入砂鍋內(nèi),加水適量,用文火煮10分鐘左右,趁早飯前空腹,將參片與參湯一起服下。
2、燉服法
將西洋參片每日取2~5克放入瓷碗中,加適量水浸泡3~5小時,碗口加蓋,再將基置于鍋內(nèi),隔水蒸燉20~30分鐘,早飯前半小時服用。
3、蒸服法
將西洋參片用小火烘干,研成細末,每次取5克,用1個雞蛋拌入,蒸熟后服用。
4、含化法
將西洋參片放在砂鍋內(nèi)用水蒸一下,使其軟化,再切成薄片,放在干凈的小玻璃瓶內(nèi)或小磁瓶內(nèi),每日早飯前和晚飯后各含服2-4片,細細咀嚼咽下。
5、沖服法
將西洋參片用小火拱干,研成細粉,每次取5克置杯中,加入少量蜂蜜,用開水沖入,加蓋后5分鐘,可分數(shù)次服用,以空腹飲用為佳。
6、配棗法
取新鮮的西洋參片20克,大棗5枚,加水適量,隔水燉成參棗湯,每天早晨空腹和晚上臨睡前服用。
7、燉雞法
將老母雞去內(nèi)臟洗凈,取西洋參片50克放入雞肚內(nèi),再用線縫合雞肚,加水淹沒雞體,不加鹽,先用大火燒開,再用小火燉,燉至雞肉熟爛,湯液剩下三分之二即可,每天吃一小碗雞肉和湯。
經(jīng)期能吃西洋參嗎?最好不要吃。西洋參性寒,味苦微甘,功能補肺陰、清火、生津液。然而,女性經(jīng)期服用會出現(xiàn)虛寒而導致痛經(jīng)等不良反應,所以在經(jīng)期不要服用西洋參。
不少女性,在月經(jīng)來潮的前幾天會有一些不舒服的癥狀,如抑郁、憂慮、情緒緊張、失眠、易怒、煩躁不安、疲勞等。一般認為,這與體內(nèi)雌激素、孕激素的比例失調(diào)有關。
在月經(jīng)來潮時,可出現(xiàn)食欲差、腰酸、疲勞等癥狀。此時,宜選用既有益膚美容作用,又對“經(jīng)水之行”有益的食品、藥品。宜選用的食品與藥品有:羊肉、雞肉、紅棗、豆腐皮、蘋果、薏苡仁、牛肉、牛奶、雞蛋、紅糖、益母草、當歸、熟地、桃花等。
西洋參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能滋補氣血,養(yǎng)陰養(yǎng)顏,固本培元,對女性月經(jīng)不調(diào)、色斑、脫發(fā)、虛胖、更年期煩躁等都有很好的效果,讓女人容光煥發(fā);對產(chǎn)后、術后及久病體弱人群非常適宜。
那么更年期可以吃西洋參嗎?現(xiàn)代科學研究表明,西洋參中的皂苷可以有效增強中樞神經(jīng)的調(diào)節(jié)能力,達到靜心凝神等作用,可適用于失眠、煩躁等癥狀。對婦女更年期綜合征的治療有特效。
但睡眠本身不好的人不宜在晚上吃西洋參,而是在上午和或者下午3點之前吃,這樣既能充分吸收西洋參的有效物質(zhì),起到安神消煩的效果,又不至于因為提神作用反而睡不著。
對于有更年期癥狀或者工作壓力大容易煩躁的職業(yè)女性來說,除了可以單獨吃西洋參外,還可以吃一些平肝安神的東西,比如說加點棗仁、知母,同西洋參一起煲湯喝。
1.抑制心肌收縮頻率
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作用,可使心肌收縮頻率明顯受到抑制。
2.促進造血
促進造血也是當歸的功效與作用之一,當歸水浸泡在水中后產(chǎn)生的物質(zhì)均能促進血紅蛋白及紅血球細胞的生成,故有抗貧血作用。
3.抗癌作用
當歸的功效與作用中,最終要的就是預防癌癥的作用,尤其是婦科腫瘤,以氣血停滯、瘀血凝聚者。
4.抗菌作用
當歸粉煎劑在試管內(nèi)對痢疾桿菌、變形桿菌等有輕度抑制作用。
5.改善肺通氣功能
神經(jīng)系統(tǒng)抑制作用,改善肺通氣功能,體力有相當恢復。
6.提高免疫力
對免疫功能低下的機體也有免疫調(diào)解和恢復作用,當歸對健康人的淋巴細胞轉(zhuǎn)化也有促進作用。
7.治病
當我們出現(xiàn)血虛癥或貧血,癥見眩暈、疲倦乏力、面色萎黃、舌質(zhì)淡、脈細等,以及血虛腹痛、頭痛時,我們可將當歸與熟地黃、白芍,或羊肉、黃芪等補血益氣之物相配,治療此類病效果極佳。經(jīng)來腹痛。濃縮當歸丸補血活血,調(diào)經(jīng)止痛。用于血虛萎黃,月經(jīng)不調(diào),經(jīng)行腹痛。
1、每100克當歸含熱量92大卡。
2、當歸含有蔗糖、果糖、葡萄糖。
3、當歸含有維生素A、維生素B12、維生素E等維生素。
4、當歸含有17種氨基酸以及鈉、鉀、鈣、鎂等20余種無機元素。
5、當歸含揮發(fā)油以及正丁烯、內(nèi)酯、煙酸、阿魏酸和半萜類化合物。
當歸泡水用量不能太大
無論是將當歸作為什么樣的食材或者是藥材,千萬不能夠過量。大量的服用當歸不僅不能令身體快速恢復健康,反而會導致一些副作用的出現(xiàn),具體的表現(xiàn)為身體疲倦或者是瞌睡等。立即停止服用當歸這些癥狀雖然可以消失,但從根本上來說并不利于身體健康,一定要注意這個問題。
使用當歸要避免用藥不當
在使用當歸之前,我們一定要弄清楚這種中藥材的藥性,這樣才能夠發(fā)揮出最大的功效同時又不會損害身體健康。中醫(yī)方面認為,當歸性溫味甘,使用之后可以起到活血補血的作用。但是,一些有火或者是熱盛出血患者最好不要服用,除此之外,一些大便溏泄也千萬不要服用,避免健康受到影響。
不適合服用當歸的人群
懷孕期間的女性,兒童,慢性腹瀉以及柑橘和腹部發(fā)脹的患者,建議都不應該服用當歸或者是將當歸泡水喝,否則健康將會受到嚴重的影響。
當歸能夠天天服用嗎
當歸雖然具有補血調(diào)經(jīng)的作用,但如果天天服用身體健康也會受到影響,具體的癥狀表現(xiàn)稍微身體疲倦、打瞌睡以及倦怠無力等,嚴重影響了生活以及工作正常運轉(zhuǎn)。除此之外,如果是一些肝火旺盛的人群長期服用當歸,身體就會出現(xiàn)上火的毛病,不利于身體健康。
青年女性:當歸調(diào)經(jīng)、治痛經(jīng)
痛經(jīng)是青年女性的常見問題,當歸有緩解子宮平滑肌痙攣的作用,可活血化瘀,所以調(diào)經(jīng)治痛經(jīng)效果不錯。
醫(yī)界稱之為“婦科養(yǎng)血第一方”的“四物湯”就是由當歸等四物組成。有一句話這樣說,“一切補血諸方,又當從此四物而化也。”主要是滋補血氣、使經(jīng)血排出暢通,也可改善手腳冰冷,進補時還可以與雞肉、排骨一起燉煮。
專家解讀:從四物湯方義來看,熟地以補血為主,有補腎填精的作用;當歸補血、活血,補陰中之陽;川芎、芍藥能緩血管痙攣,增加動脈供血。全方盡屬血分藥,構(gòu)成了治血要劑。但經(jīng)期不宜食用。
中年女性:養(yǎng)血、活血又養(yǎng)顏
人到中年,閉經(jīng)、黃褐斑、蝴蝶斑等也會悄然而至。當歸不僅有活血的作用來治療婦科的瘀血病,還可以促使血液循環(huán),保持血液通暢,讓人看起來氣色好,面如桃花。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就有記載,說當歸是抗老消斑、美容健膚的“婦人面藥”。
專家解讀:當歸粉泡水還可以美容養(yǎng)顏。用量因人的體質(zhì)而異,我們可從2克、3克起步,每天將2~3克的當歸粉擱在杯子里,熱水沖泡使其融化即可飲用。長期服用,能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
老年女性:補血養(yǎng)氣最保健
老年人一般都有很多病癥夾雜纏身,難免體弱氣虛,八珍湯可作為老年女性的良藥,它主要由四物(當歸、熟地、川芎、炒芍)加四君子(黨參、茯苓、白朮、炙甘草)組成,不僅補血效果好,在養(yǎng)氣方面也更是神效。
專家解讀:八珍湯適合臉黃、疲勞、氣血兩虛的女性,可補氣補血,使臉色紅潤,冬天手腳冰冷的人喝這個也很好。經(jīng)常喝對提高身體的免疫力也有很大的幫助。但建議應該在專家的指導下服用,根據(jù)自己體質(zhì)來辨別食用劑量和周期。
當歸經(jīng)現(xiàn)代藥理研究,當歸的主要功效有抗缺氧作用,可以調(diào)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有抗癌、護膚美容作用,可以活血、抑菌、抗動脈硬化。男人長期服用還可以增強免疫力。
1、現(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當歸含有大量的揮發(fā)油、維生素、有機酸等多種有機成分及微量元素,實驗研究表明,當歸能擴張外周血管,降低血管阻力,增加循環(huán)血液量等。
2、當歸的水溶液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功能很強,因而能抑制黑色素的形成,對治療黃褐斑、雀斑等色素性皮膚病收效良好,具有抗衰老和美容作用,有助于使人青春常駐。
3、當歸還能促進頭發(fā)生長,用當歸制成的護發(fā)素、洗發(fā)膏,能使頭發(fā)柔軟發(fā)亮,易于梳理。
4、當歸味甘而重,故專能補血,為補血第一藥,適用于心肝血虛證所致的面色蒼白或萎黃、倦怠乏力、唇甲淺淡無華、頭暈目眩、心悸失眠等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