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楊柳條、柳條。
性味:味苦,性寒。
歸經:歸胃、肝經。
入藥部位:枝條。
形態(tài)特征:嫩枝圓柱形,直徑5-10mm,表面微有縱皺紋,黃色。節(jié)間長0.5-5cm,上有交叉排列的芽或殘留的三角形瘢痕。質脆易斷,斷面不平坦,皮部薄而淺棕色,木部寬而黃白色,中央有黃白色髓部。氣微,味微苦、澀。
內服:煎湯,15-30g。
外用:適量,煎水含漱;或熏洗。
炮制: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稍浸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
功效:祛風利濕,解毒消腫。
主治:用于風濕痹痛,小便淋濁,黃疸,風疹瘙癢,疔瘡,丹毒,齲齒,齦腫。
藥理作用:木質部含水楊苷,可作苦味劑,4%-10%水楊苷元可作局部麻醉用。
?、僦涡”懔軡岵磺澹毫σ晃眨什萑X。煎湯飲之。(《肘后方》)
②治小兒胎火不尿:柳枝,干者一握,煎湯服之。(《濟急方》)
?、壑文蚬#嚎萘ㄖΓ┮淮蟀?。折碎煎湯,傾坐桶內,被圍住熏。再內服。(《綱目拾遺》)
?、苤吸S疸:柳枝三大升。以水一斗,煮取濃汁,搦半升,一服令盡。(《外臺》)
⑤治急、慢性肝炎:一寸以內嫩柳枝二兩,加水1000毫升,煎至200毫升,每日一付,分二次服。(《新疆中草藥單方驗方選編》)
⑥治疔毒及反花瘡:煎柳枝葉作膏涂之。(《獨行方》)
?、咧温┋從[痛:楊柳條,罐內燒煙,熏之出水。(《摘元方》)
?、嘀侮幾淠[痛:柳枝三尺長二十枚。細銼,水煮極熱,以故帛裹包腫處,仍以熱湯洗之。(《婉僧坦集驗方》)
?、嶂翁煸畹ざ?,赤從背起:柳木灰水調涂之。(《外臺》)
?、庵窝例X風齲:柳枝(銼)一升,大豆一升。合炒,豆炮盡,于磁器盛之,謂酒三升漬之,經三日,臺之頻吐。(《古今錄驗方》)
?、现锡X斷腫,連耳腦腫疼:垂柳枝、槐白皮、白楊皮各一握。上藥細銼,每用半兩,以水一大盞,煎至七分,去滓,入鹽一錢,攪令勻,熱含冷吐。(《圣惠方》柳枝湯)
1.《本草拾遺》:治小兒一日、五日寒熱,煮柳枝浴。
2.《日華子本草》:可消食。
3.《滇南本草圖說》:主治血凝氣滯,風寒外束;小兒痘癥,有烏頭陷頂,漿升不起者,煎服或浴之。
4.《綱目》:煎服,治黃痘,白濁;酒煮,熨諸痛腫,祛風,止痛消腫。
5.《得配本草》:去風熱,除濕痹。
柳枝有什么功效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