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竹

  玉竹

  別名:熒、委萎、女萎。

  入藥部位:為百合科植物玉竹Polygonatum odoratum(Mill.)Druce的干燥根莖。

  形態(tài)特征:呈長圓柱形,略扁,少有分枝,長4~18cm,直徑0.3~1.6cm。表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半透明,具縱皺紋和微隆起的環(huán)節(jié),有白色圓點狀的須根痕和圓盤狀莖痕。質(zhì)硬而脆或稍軟,易折斷,斷面角質(zhì)樣或顯顆粒性。氣微,味甘,嚼之發(fā)黏。

  玉竹的用法用量

  用法:6~12g。

  炮制:除去雜質(zhì),洗凈,潤透,切厚片或段,干燥。

  玉竹的功效主治

  功效:養(yǎng)陰潤燥,生津止渴。

  主治:用于肺胃陰傷,燥熱咳嗽,咽干口渴,內(nèi)熱消渴。

  玉竹的配伍

  1、治秋燥傷胃陰:玉竹三錢,麥冬三錢,沙參二錢,生甘草一錢。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溫病條辨》玉竹麥門冬湯)

  2、治發(fā)熱口干,小便澀:萎蕤五兩。煮汁飲之。(《外臺秘藥》)

  3、治陰虛體感冒風溫,及冬溫咳嗽,咽干痰結(jié):生葳蕤二至三錢,生蔥白二至三枚,桔梗一錢至錢半,東白薇五分至一錢,淡豆豉三至四錢,蘇薄荷一錢至錢半,炙草五分,紅棗兩枚。煎服。(《通俗傷寒論》加減葳蕤湯)

  4、治卒小便淋澀痛:芭蕉根四兩(切),萎蕤一兩(銼)。上藥以水二大盞,煎至一盞三分,去滓,入滑石末三錢,攪令勻。食前分為三服之。(《圣惠方》)

  玉竹的相關(guān)論述

  1、《本草綱目》:“萎蕤,性平,味甘,柔潤可食。故朱肱《南陽活人書》治風溫自汗身重,語言難出,用萎蕤湯以之為君藥。予每用治虛勞寒熱、痁瘧及一切不足之癥,用代參、芪,不寒不燥,大有殊功。不止于去風熱濕毒而已,此昔人所未闡者也。”

  2、《本草便讀》:“萎蕤,質(zhì)潤之品,培養(yǎng)脾肺之陰,是其所長,而搜風散熱諸治,似非質(zhì)潤味甘之物可取效也。如風熱風溫之屬虛者,亦可用之??加裰裰晕丁⒐τ?,與黃精相似,自能推想,以風溫風熱之證,最易傷陰,而養(yǎng)陰之藥,又易礙邪,唯玉竹甘平滋潤,雖補而不礙邪,故古人立方有取乎此也。”

玉竹的功效與作用

聲明:本站圖/文均來自于網(wǎng)絡(luò)收集,僅供病友參考,不作為醫(yī)療診斷依據(jù)。

閩公網(wǎng)安備 35020302001071號 ICP證書

Copyright ? 2022-2025廈門沃鴻信息技術(shù)有限公司版權(quán)所有

閩ICP備13021446號-22 互聯(lián)網(wǎng)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不良信息舉報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