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脈起于小腹內胞宮,下出會陰部,向后行于腰背正中至尾骶部的長強穴,沿脊柱上行,經(jīng)項后部至風府穴,進入腦內,沿頭部正中線,上行至巔頂百會穴,經(jīng)前額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過人中,至上齒正中的齦交穴。督脈起于長強穴、止于齦交穴,單28穴,分別是長強、腰俞、腰陽關、命門、懸樞、脊中、中樞、筋縮、至陽、靈臺、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啞門、風府、腦戶、強間、后頂、百會、前頂、囟會、上星、神庭、素髎、水溝、兌端、齦交。
【定位】在尾骨端下0.5寸,當尾骨端與肛門連線的中點處
【作用】鎮(zhèn)痙熄風,清熱利濕,固脫止瀉。
【主治】①泄瀉,便血,便秘,痔疾,脫肛。②癲狂癇。
【類別】督脈、足少陽、足太陰經(jīng)交會穴,絡穴
【定位】在骶部、當后正中線上,適對骶管裂孔。
【作用】調經(jīng)通絡,清熱利濕。
【主治】①癲狂,癲癇。②痔疾。③腰脊強痛,下肢痿痹。④月經(jīng)不調。
【定位】在腰部,當后正中線上,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強腰補腎,調經(jīng)通絡。
【主治】①月經(jīng)不調,遺精,陽痿。②腰骶痛,下肢痿痹。
【定位】在腰部,當后正中線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壯陽益腎,強壯腰膝,固精止帶,疏經(jīng)調氣。
【主治】①遺精,陽痿。②月經(jīng)不調,帶下。③泄瀉。④腰脊強痛。
【定位】在腰部,當后正中線上,第一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溫補脾腎,強壯腰脊。
【主治】①腰脊強痛。②泄瀉,腹痛。
【定位】在背部,當后正中線上,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健脾利濕,益腎強脊。
【主治】①泄瀉。②黃疸。③痔疾。④癲癇。
【定位】在背部,當后正中線上,第十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健脾利濕,益腎強脊。
【主治】①黃疸,嘔吐,腹脹滿。②腰脊強痛。
【定位】在背部,當后正中線上,第九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止痙熄風,健脾調中。
【主治】①癲癇。②脊強。③胃痛。
【定位】在背部,當后正中線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寬胸理氣,清熱利濕,健脾調中。
【主治】①急性胃疼。②黃疸。③胸脅脹痛,咳嗽,背痛。
【定位】在背部,當后正中線上,第六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宣肺止咳,清熱解毒。
【主治】①急性胃疼。②疔瘡。③咳嗽,脊背強痛。
【定位】在背部、當后正中線上,第五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養(yǎng)心安神,熄風止痙,清熱通絡。
【主治】①心悸,心痛,失眠,健忘。②咳嗽,噎膈。③脊背強痛。
【定位】在背部,當后正中線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祛風退熱,宣肺止咳,寧心鎮(zhèn)痙。
【主治】①咳嗽,氣喘。②癲癇。③脊背強痛。
【定位】在背部,當后正中線上,第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宣肺解表,熄風止痙,鎮(zhèn)驚安神。
【主治】①熱病,瘧疾。②頭痛,脊強。
【類別】督脈與足太陽經(jīng)交會穴。
【定位】在后正中線上,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解表清熱,疏風散寒,熄風止痙,肅肺寧心。
【主治】①熱病,瘧疾,骨蒸盜汗。②周身畏寒,感冒,目赤腫痛,頭項強痛。③癲癇。④咳喘。
【類別】督脈、手、足三陽脈交會穴。
【定位】在項部,當后發(fā)際正中直上0.5寸,第二頸椎棘突下緣
【作用】熄風止痙,通絡開竅,疏風活絡。
【主治】①情志變化引起的精神障礙、乏力。②聾啞。③中風,舌強不語,暴瘖。④癲狂癇。⑤后頭痛,項強。⑥鼻衄。
【類別】督脈與陽維交會穴。
【定位】在項部,當后發(fā)際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兩側斜方肌之間凹陷中
【作用】疏散風邪,清心開竅,通利機關。
【主治】①中風不語,半身不遂,癲狂。②頸痛項強,眩暈,咽痛。
【類別】督脈與陽維脈交會穴。
【定位】在頭部,后發(fā)際正中直上2.5寸,風府上1.5寸,枕外隆凸的上緣凹陷處
【作用】散風清熱,開竅止痙。
【主治】①頭暈,項強。②癲癇。
【類別】督脈與足太陽經(jīng)交會穴。
【定位】在頭部,當后發(fā)際正中直上4寸(腦戶上1.5寸)
【作用】散風通絡,寧心安神。
【主治】①頭暈,眩暈。②癲狂癇。③中風偏癱。
【定位】在頭部,當后發(fā)際正中直上5.5寸(腦戶上3寸)
【主治】頭痛,眩暈,項強,癲狂癇癥,煩心,失眠。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fā)際正中直上5寸,或兩耳尖連線的中點處
【作用】平肝熄風,升陽益氣,醒腦寧神,清熱開竅。
【主治】①眩暈,頭痛。②昏厥,中風偏癱,不語。③脫肛,陰挺。④癲狂不寐。
【類別】督脈、足太陽經(jīng)交會穴。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fā)際正中直上3.5寸(百會前1.5寸)
【作用】平肝潛陽,清熱熄風。
【主治】①頭痛,眩暈。②鼻淵。③中風偏癱,癲癇。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fā)際正中直上2寸(百會前3寸)
【作用】平肝熄風,醒神鎮(zhèn)驚。
【主治】①頭痛,眩暈。②鼻淵。③癲癇。④小兒驚癇。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fā)際正中直上1寸
【作用】清肝明目,宣通鼻竅。
【主治】①頭痛,目痛。②鼻淵,鼻衄。③癲狂。④中風偏癱。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fā)際正中直上0.5寸
【作用】清肝明目,熄風止痙,通竅安神。
【主治】①失眠,驚悸,癇癥。②頭痛,眩暈。③鼻淵。
【類別】督脈、足太陽、陽明經(jīng)交會穴。
【定位】在面部,當鼻尖的正中央
【作用】清熱宣肺,宣通鼻竅,蘇厥救逆。
【主治】①昏迷,昏厥,新生兒窒息。②鼻塞、鼻衄、鼻淵、酒(查皮)鼻。③目脹痛,視物不清。④足跟痛。
【定位】在面部、當人中溝的上1/3與中1/3交點處
【作用】開竅啟閉,蘇厥救逆,清熱化痰,寧神鎮(zhèn)痛。
【主治】①暈厥,中暑,中風昏迷,精神障礙,牙關緊閉。為急救要穴。②癲狂、癇癥。③急性腰痛。④胃疼不止,口喎面腫。
【類別】督脈與手足陽明之會。
【定位】在面部,當上唇的尖端,人中溝下端的皮膚與唇的移行部
【作用】清瀉胃熱,定驚止痛。
【主治】①癲狂。②牙齦腫痛,口喎。
【定位】在上唇內,唇系帶與上齒齦的相接處
【作用】清熱明目,宣通鼻竅。
【主治】①急性腰痛。②痔瘡出血、痔疾疼痛。③齒齦腫痛。④鼻淵。⑤癲狂。
第一支,與沖、任二脈同起于胞中,出于會陰部,在尾骨端與足少陰腎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的脈氣會合,貫脊,屬腎。
第二支,從小腹直上貫臍,向上貫心,至咽喉與沖、任二脈相會合,到下頜部,環(huán)繞口唇,至兩目下中央。
第三支,與足太陽膀胱經(jīng)同起子眼內角,上行至前額,于巔頂交會,人絡于腦,再別出下項,沿肩胛骨內,脊柱兩旁,到達腰中,進入脊柱兩側的肌肉,與腎臟相聯(lián)絡。
脊柱強直、角弓 反張、脊背疼痛、精神失常、小兒驚劂。
邪犯督脈可表現(xiàn)為牙關緊閉,頭痛,四肢抽搐,甚則神志昏迷、發(fā)熱,苔白或黃,脈弦或數(shù)。
督脈虛衰可表現(xiàn)為頭昏頭重,眩暈,健忘,耳鳴耳聾,腰脊酸軟,佝樓形俯,舌淡,脈細弱。
督脈陽虛可表現(xiàn)為背脊畏寒,陽事不舉,精冷薄清,遺精,女子少腹墜脹冷痛,宮寒不孕,腰膝酸軟,舌淡,脈虛弱。
神志病,熱病,腰骶、背、頭項局部病證及相應的內臟疾病。如頸項強痛、角弓反張等癥。督脈督一身之陽氣,只要是陽氣衰弱都可以在督脈上找到合適的穴位進行治療。
濕氣重要怎么治療
任脈最早記載于《黃帝內經(jīng)》,為人體經(jīng)脈之一,屬于奇經(jīng)八脈,有”陰脈之海“之稱。任脈起于小腹,止于眼眶,共有關元、氣海等24腧穴。
定位:在會陰部,男性當陰囊根部與肛門連線的中點,女性當大陰唇后聯(lián)合與肛門連線的中點。
主治:溺水窒息,昏迷,癲狂,驚癇,小便難,遺尿,陰痛,陰癢,陰部汗?jié)?,脫肛,陰挺,疝氣,痔疾,遺精,月經(jīng)不調。
操作:直刺0.5~1寸,孕婦慎用。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線恥骨聯(lián)合上緣中點處。
主治:少腹脹滿,小便淋瀝,遺尿,疝氣,遺精陽痿,陰囊濕癢,月經(jīng)不調,赤白帶下,痛經(jīng)。
操作:直刺0.5~1寸,內為膀胱,應在排尿后進行針刺。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下4寸。
主治:小便不利,遺尿,疝氣,遺精,陽痿,月經(jīng)不調,崩漏,帶下,不孕。
操作:直刺0.5~1寸,孕婦慎用。需在排尿后進行針刺。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下3寸。
主治:遺尿,小便頻數(shù),尿閉,泄瀉,腹痛,遺精,陽痿,月經(jīng)不調,帶下,不孕,中風脫證,虛勞贏瘦(此穴有強壯作用,為保健要穴),過度疲勞。
操作:直刺1~2寸。孕婦慎用。需在排尿后進行針刺。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下2寸。
主治:腹脹,泄利,繞臍疼痛,奔豚疝氣,水腫,小便不利,遺精,陽痿,經(jīng)閉,帶下,崩漏。
操作:直刺0.5~1寸。孕婦慎用。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下1.5寸。
主治:腹痛,泄瀉,便秘,遺尿,疝氣,遺精,陽痿,月經(jīng)不調,經(jīng)閉,崩漏,虛脫,形體贏瘦(此穴有強壯作用,為保健要穴),過度疲勞。
操作:直刺1~2寸,孕婦慎用。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下1寸。
主治:腹痛,水腫,疝氣,陰癢,月經(jīng)不調,帶下。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孕婦慎用。
定位:在腹中部,臍中央。
主治:腹痛,泄瀉,脫肛,水腫,虛脫。
操作:禁刺,宜灸。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上1寸。
主治:腹痛,腹脹,腸鳴,泄瀉,翻胃,水腫,小兒陷囟,腰脊強急。
操作:直刺0.5~1寸。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上2寸。
主治:腹痛,腹脹,嘔吐,泄瀉,痞塊,食谷不化,脾胃虛弱。
操作:直刺0.5~1寸。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上3寸。
主治:胃脘疼痛,腹脹,嘔吐,食欲不振,腸中切痛,水腫。
操作:直刺0.5~1寸。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上4寸。
主治:胃痛,嘔吐,吞酸,呃逆,腹脹,泄瀉,黃疸,癲狂,脾的強壯穴。
操作:直刺1~1.5寸。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上5寸。
主治:胃脘疼痛,腹脹,嘔吐,呃逆,納呆,食谷不化,黃疸,泄利,虛勞吐血,咳嗽痰多,癲癇。
操作:直刺0.5~1寸。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上6寸。
主治:胸痛,心痛,心煩,驚悸,尸厥,癲狂,癇證,健忘,胸滿氣短,咳逆上氣,腹脹暴痛,嘔吐,呃逆,噎嗝,吞酸,黃疸,泄利。
操作:直刺0.5~1寸。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胸劍結合部下1寸。
主治:心痛,心悸,心煩,癲癇,驚狂,胸中滿痛,咳嗽氣喘,嘔吐,呃逆,反胃,胃痛。
操作:斜向下刺0.5~1寸。
定位:在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5肋間,即胸劍結合部中點。
主治:胸腹脹滿,噎嗝,嘔吐,心痛,梅核氣。
操作:平刺0.3~0.5寸。
定位:在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主治:咳嗽,氣喘,咯唾膿血,胸痹心痛,心悸,心煩,產(chǎn)婦少乳,噎嗝。
操作:平刺0.3~0.5寸。
定位:胸正中線,平第3肋間。
主治:膺胸疼痛,咳嗽,氣短,喘息,喉痹咽腫,嘔吐寒痰,兩乳腫痛。
操作:平刺0.3~0.5寸。
定位:胸正中線,平第2肋間。
主治:咳嗽,氣喘,胸脅支滿,胸痛,喉痹,吐血,嘔吐,飲食不下。
操作:平刺0.3~0.5寸。
定位:胸正中線,平第1肋間。
主治:咳嗽,氣喘,胸痛,脅肋痛,喉痹,咽腫。
操作:平刺0.3~0.5寸。
定位:胸正中線,天突下1寸,胸骨柄中央處。
主治:咳嗽,氣喘,胸滿痛,喉痹咽腫。
操作:平刺0.3~0.5寸。
定位:在頸部,當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
主治:咳嗽,氣喘,胸痛,咽喉腫痛,暴喑,癭氣,梅核氣,噎嗝。
操作:先直刺0.2寸,然后將針尖轉向下方,緊靠胸骨后方刺人0.5~1寸。
定位:在頸部,當前正中線上,結喉上方,舌骨上緣正中凹陷處。
主治:舌下腫痛,舌縱流涎,舌強不語,暴喑,喉痹,吞咽困難。
操作:向舌根斜刺005~0.8寸。
定位:面部,當頦唇溝正中凹陷處。
主治:口歪,齒齦腫痛,流涎,暴喑,癲狂。
操作:斜刺0.3~0.5寸。
生理功能:總任一身之陰經(jīng)調節(jié)陰經(jīng)氣血,為“陰脈之海”:任脈循行于腹部正中,腹為陰,說明任脈對一身陰經(jīng)脈氣具有總攬、總任的作用。另外,足三陰經(jīng)在小腹與任脈相交,手三陰經(jīng)借足三陰經(jīng)與任脈相通,因此任脈對陰經(jīng)氣血有調節(jié)作用,故有“總任諸陰”之說。
調節(jié)月經(jīng),妊養(yǎng)胎兒:任脈起于胞中,具有調節(jié)月經(jīng),促進女子生殖功能的作用,故有“任主胞胎”之說。
癥候主治:此經(jīng)腧穴通過針灸主要配合治療少腹、臍腹、胃脘、胸、頸、咽喉、頭面等局部病癥和相應的內臟病癥,部分腧穴有強壯作用可治療神志病癥。
沖脈能調節(jié)十二經(jīng)氣血,故稱為十二經(jīng)脈之海。與生殖機能關系密切,沖、任脈盛,月經(jīng)才能正常排泄,故又稱血海。包含會陰(任脈)、氣沖(足陽明經(jīng))、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足少陰經(jīng))、陰交(任脈)、肓俞、商曲、石關、陰都、通谷、幽門,共14穴。
〖取穴方法〗會陰穴位于人體的會陰部,男性當陰囊根部與肛門連線的中點,女性當大陰脣后聯(lián)合與肛門連線的中點。
〖解剖〗在球海綿體中央,有會陰淺、深橫肌;有會陰動、靜脈分支;布有會陰神經(jīng)分支。
〖主治疾病〗溺水窒息,昏迷,癲狂,驚癇,小便難,遺尿,陰痛,陰癢,陰部汗?jié)?,脫肛,陰挺,疝氣,痔瘡,遺精,月經(jīng)不調。
〖人體穴位配伍〗配神門穴治癲狂癇;配水溝穴治溺水窒息;配十宣穴急救昏迷;配蠡溝穴治陰癢、陰痛(濕熱下注型);配歸來穴、百會穴治陰挺(中氣下陷型);配承山穴治痔瘡、脫肛;配支溝穴、上巨虛穴治便秘;配中極穴治遺尿、淋癥;配關元穴治遺精。
〖刺灸法〗直刺0.5~1寸,孕婦慎用;可灸。
〖附注〗任脈別絡,俠督脈、沖脈之會。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地部水液及天部的涼性水氣。
〖運行規(guī)律〗地部經(jīng)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流體內,天部之氣則吸熱上行。
〖功能作用〗疏導水液,生發(fā)任脈經(jīng)氣。
〖治法〗寒則通之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定位:曲骨旁開2寸。
解剖:在恥骨結節(jié)外上方,有腹外斜肌腱膜,在腹內斜肌、腹橫肌下部;有腹壁淺動、靜脈分支,外壁為腹壁下動、靜脈;布有髂腹股溝神經(jīng)。
主治:腸鳴腹痛,疝氣,月經(jīng)不調,不孕,陽萎,陰腫,功能性子宮出血。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地部經(jīng)水及天部之氣?!歼\行規(guī)律〗地部經(jīng)水由歸來穴傳來后氣化為天部之氣,天部之氣大部分循胃經(jīng)上行,小部分循胃經(jīng)下行。
功能作用:將沖脈之氣滲灌胃經(jīng)。
治法:寒則補之,熱則瀉之,無灸。
配伍:配氣海治腸鳴腹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
定位:在下腹部,當臍中下5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解剖:有腹內、外斜肌腱膜,腹橫肌腱膜及腹直?。挥懈贡谙聞?、靜脈及陰部外動脈;布有髂腹下神經(jīng)分支。
主治:陰部痛,少腹痛,遺精,陽痿,遺尿,小便不通,疝氣,尿道炎,膀胱炎,睪丸炎,附件炎,尿潴留,盆腔炎,子宮內膜炎。
穴義:腎經(jīng)的水濕云氣在此橫向外傳。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云氣。
運行規(guī)律:受熱后循腎經(jīng)上傳大赫穴及輸散腹部各處。
功能作用:清熱除燥。
治法:寒則先瀉后補或瀉之或灸,熱則補之。
配伍:配中極、三陰交治癃閉;配關元、腎俞、志室、大赫治陽萎、遺精、崩漏、月經(jīng)不調。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功能作用:散熱生氣。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定位:臍中下4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解剖:在腹直肌內緣;布有腹壁下動、靜脈;有第11肋間、肋下神經(jīng)和髂腹下神經(jīng)分布。
主治:1、月經(jīng)不調、痛經(jīng)、帶下等婦科疾患;2、遺精、陽痿等男科病證。
操作:直刺1—1.5寸。
臨床運用:現(xiàn)代常用于治療盆腔炎、尿道炎等。
配伍:配然谷主治遺精。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熱性水氣。
?。圻\行規(guī)律]循腎經(jīng)上傳及散輸小腹各部。
?。酃δ茏饔茫菅a益沖任。
?。壑畏ǎ莺畡t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鄱ㄎ唬菰谙赂共?,當臍中下3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劢馄剩菰诟箖?、外斜肌腱膜,腹橫肌腱膜及腹直肌中;有腹壁下動、靜脈肌支;布有第十二肋間神經(jīng)及髂腹下神經(jīng)。
?。壑髦危菰陆?jīng)不調,白帶,小便不通,泄瀉,痢疾,腰脊痛,陽痿。
?。叟湮椋菖涮鞓小⒋竽c俞主消化不良;配中極、陰陵泉、膀胱俞主五淋、小便不利;配氣海、三陰交、腎俞、血海治月經(jīng)不調、血帶、宮冷不孕、先兆流產(chǎn)、陽萎、不育癥。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8-1.2寸;可灸。
?。鄹阶ⅲ輿_脈、足少陰會穴。
[定位]在下腹部,當臍中下2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劢馄剩菰诟箖?、外斜肌腱膜,腹橫肌腱膜及腹直肌中;有腹壁下動、靜脈肌支;布有第十一肋間神經(jīng)。
?。壑髦危菰陆?jīng)不調,崩漏,帶下,不孕,產(chǎn)后惡露不凈,小腹痛,遺精,遺尿,疝氣,便秘,水腫。
?。叟湮椋菖錃夂!⑷幗?、大敦、歸來治疝氣、睪丸腫痛;配氣海、三陰交、腎俞、血海治月經(jīng)不調、帶下、遺精等病癥。
?。鄞叹姆ǎ葜贝?.8~1.2寸;可灸。
[附注]沖脈、足少陰會穴。
功效:利濕健脾。
治法:寒則通之或地刺出血或先泄后補或灸之,熱則補之或水針。
定位:臍中下1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解剖:在腹直肌內緣;布有腹壁下動、靜脈;有第10、第11肋間或肋下神經(jīng)分布。
主治:腹痛、便秘、泄瀉等腸胃病證;月經(jīng)不調。
操作:直刺1~1.5寸。
臨床運用:現(xiàn)代常用于治療月經(jīng)不調、附件炎、睪丸炎等。
配伍:配三陰交、次髎主治月經(jīng)不調。
解剖:在腹白線上,深部為小腸;有腹壁淺動脈、靜脈分支,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十肋間神經(jīng)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繞臍冷痛,腹?jié)M水腫,泄瀉,疝氣,陰癢,小便不利,奔豚,血崩,帶下,產(chǎn)后惡露不止,小兒陷囟,腰膝拘攣。
配伍:配陰陵泉、帶脈穴治赤白帶下;
配子宮穴、三陰交治月經(jīng)不調、崩漏;
配大腸俞、曲池治臍周作痛;
配天樞、氣海治腹脹腸鳴、泄瀉。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孕婦慎用。
附注:奇經(jīng)八脈之任脈,系足少陰腎經(jīng),任脈、沖脈之會,《千金翼》稱灸多絕孕;《外臺》稱孕婦不可灸。
功能作用:積脂散熱。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深刺而瀉。
定位:臍中旁開0.5寸。
解剖:在腹直肌內緣;布有腹壁上下動、靜脈;有第9、10、11肋間神經(jīng)分布。
主治:腹痛、腹瀉、便秘等腸胃病證。
操作:直刺1—1.5寸。
臨床運用:現(xiàn)代常用于治療腸炎、便秘等。
配伍:配天樞、足三里主治便秘、泄瀉。
功效:理氣止痛,潤腸通便。
附注:沖脈、足少陽之會。
定位:臍中上2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解剖:在腹直肌內緣;布有腹壁上下動、靜脈;有第8、9、10肋間神經(jīng)分布。
主治:噯氣、反胃、腹脹、水腫等脾胃病證;胸脅脹痛。
功能作用:運化水濕,清熱降溫。
治法:寒則點刺出血或先泄后補,熱則補之。
操作:直刺0.5~0.8寸。
臨床:運用現(xiàn)代常用于治療胃炎、腸炎、便秘等。
配伍:1、配中脘、足三里主治胃痛、腹痛;
2、配支溝主治便秘。
定位:在上腹部,當臍中上3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解剖:在腹直肌內緣,有腹壁上動、靜脈分支;布有第九肋間神經(jīng)。
穴義:腎經(jīng)沖脈氣血在此冷降為地部水液。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及地部的冷降經(jīng)水。
運行規(guī)律:水濕之氣少部分吸熱后循腎經(jīng)上行,大部分散熱后冷降歸地,地部經(jīng)水則循腎經(jīng)下行。
功能作用:升清降濁。
主治:嘔吐,腹痛,便秘,產(chǎn)后腹痛,婦人不孕。
配伍:配中脘、內關治胃痛、嘔吐、腹脹;配三陰交、陰交、腎俞治先兆流產(chǎn)和不孕癥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治法:寒則點刺出血或先瀉后補或灸之,熱則水針或補之。
附注:沖脈、足少陰會穴。
定位:在上腹部,臍中上4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解剖:在腹直肌內緣;布有腹部上動、靜脈;有第7、8、9肋間神經(jīng)分布。
主治:1、腹痛、腹瀉、便秘等胃腸病證;2、月經(jīng)不調,不孕。
功能作用:降濁升清。
治法:寒則點刺出血或先泄后補或灸之,熱則補之或水針。
操作:直刺1~1.5寸。
臨床運用:現(xiàn)代常用于治療胃炎、胃潰瘍等。
配伍:配足三里、建里主治腹脹、腹痛。
定位:在上腹部,當臍中上5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解剖:在腹直肌內緣,有腹壁上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八肋間神經(jīng)。
主治:腹痛,腹脹,嘔吐,心痛,心悸,胸痛,暴喑。
配伍:配內關、中脘治胃氣逆;配申脈、照海治癲癇、驚悸;配上脘、足三里治納呆。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可灸。
運行規(guī)律:由本穴的地之表部注入體內。
功能作用:清降濁氣,健脾除濕。
治法:寒則通之或點刺出血或先瀉后補或灸之,熱則補之或水針。
附注:沖脈、足少陰會穴。腹通谷穴 沖脈足少陰之會。
功能作用:升清降濁。
定位:臍中上6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解剖:在腹直肌內緣;布有腹壁上動、靜脈;有第6、7、8肋間神經(jīng)分布。
主治:腹痛、腹脹、嘔吐、泄瀉等胃腸病證。
操作:直刺0.5~0.8寸。不可向上深刺,以免損傷內臟。
臨床運用:現(xiàn)代常用于治療胃炎、幽門狹窄等。
配伍:配內關主治胃痛。
(1)調節(jié)十二經(jīng)氣血:沖脈上至于頭,下至于足,貫串全身,為總領諸經(jīng)氣血的要沖。當經(jīng)絡臟腑氣血有余時,沖脈能加以涵蓄和貯存;經(jīng)絡臟腑氣血不足時,沖脈能給予灌注和補充,以維持人體各組織器官正常生理活動的需要。故有“十二經(jīng)脈之海”、“五臟六腑之海”和“血海”之稱。
(2)主生殖功能:沖脈起于胞宮,又稱“血室”、“血海”。沖脈有調節(jié)月經(jīng)的作用。沖脈與生殖功能關系密切,女性“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這里所說的“太沖脈”,即指沖脈而言。另外,男子或先天沖脈未充,或后天沖脈受傷,均可導致生殖功能衰退。
?。?)調節(jié)氣機升降:沖脈在循行中并于足少陰,隸屬于陽明,又通于厥陰,及于太陽。沖脈有調節(jié)某些臟腑(主要是肝、腎和胃)氣機升降的功能。
月經(jīng)不調、經(jīng)閉、崩漏、乳少、吐血。
沖脈氣逆可表現(xiàn)為氣從小腹上沖,或嘔吐,惡心,咳唾,吐血,或腹內拘急疼痛,胸脘攻痛,或妊娠惡阻。
沖脈虛衰可表現(xiàn)為月經(jīng)量少色淡,甚或經(jīng)閉,不孕,或初潮經(jīng)遲,或絕經(jīng)過早,小腹疼痛,頭暈目眩,心悸失眠,男子陰器傷損或發(fā)育不良,胡須、陰毛稀少,不能生育,舌淡,脈細弱。
沖脈氣結可表現(xiàn)為經(jīng)行不暢,量少或愆期,或乳房脹痛,乳汁量少,或小腹積塊,游走不定。
帶脈是奇經(jīng)八脈之一,帶之言束也,猶如束帶一般。帶脈的主要功能是“約束諸經(jīng)”。所謂腹部“游泳圈”,正是中醫(yī)學“帶脈”所繞之處。帶脈一旦不佳,則腰部日顯肥厚,苗條曲線不再。
《奇經(jīng)八脈考帶脈篇》:“帶脈者,起于季脅足厥陰之章門穴,同足少陽循帶脈穴,圍身一周,如束帶然。”帶脈起于足少陰之正脈,出于舟骨粗隆下方之然谷穴。帶脈與腎臟神經(jīng)系統(tǒng)有關,故帶脈強健可以固精、強腎、壯陽。
解剖:有腹內、外斜肌及腹橫肌;有肋間動脈末支;布有第十、十一肋間神經(jīng);右側當肝臟下緣,左側當脾臟下緣。
別名:長平,脅髎,季脅,脾募,肘髎,肘尖,后章門,季肋。
穴義:肝經(jīng)的強勁風氣在此風停氣息。
運行規(guī)律:散熱冷降后歸于地部。
治法:寒則先瀉后補或點刺出血或灸之,熱則水針或瀉針出氣。
主治:腹痛,腹脹,泄瀉,脅痛,痞塊。
穴位配伍:配梁門、足三里治腹脹;配內關、陰陵泉治胸脅痛;配足三里、太白治嘔吐 (《腧穴學》)。
配足三里、梁門,有健脾和胃的作用,主治腹脹。
配內關、陽陵泉,有疏肝理氣的作用,主治胸脅痛。
配足三里、太白,有健脾和胃止嘔的作用,主治嘔吐。
推拿手法:敲打章門穴可以增加膽汁分泌,膽汁分泌多了,消化能力就強了,就能把多余的脂肪消化掉。此穴還是脾經(jīng)的“募穴”,募就是聚集的意思,這個穴位可以清肝火補脾。此穴還可以用灸法:艾灶灸5~9壯,艾條灸10~20分鐘。刺灸法編輯斜刺0.5~0.8寸;可灸。
附注:脾經(jīng)募穴,八會穴之臟會。章門穴 脾募,臟會,足厥陰少陽之會。
定位:在側腹部,當?shù)?1肋骨游離端下方垂線與臍水平線的交點上,肝經(jīng)章門穴下1.8寸處;側臥取穴。
局部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淺層布有第9,10,11胸神經(jīng)前支的外側皮支和伴行的動,靜脈。深層有第9,10,11胸神經(jīng)前支的肌支和相應的動,靜脈。
主治病癥:經(jīng)閉,月經(jīng)不調,赤白帶下,腹痛,疝氣,腰脅痛。子宮內膜炎,附件炎,盆腔炎,帶狀皰疹,減肥。
臨床應用:1)治帶下病∶帶脈,白環(huán)俞,陰陵泉,三陰交,有健脾滲濕止帶作用。
2)治痛經(jīng),經(jīng)閉∶帶脈,中極,地機,三陰交,有行氣活血,祛瘀止痛作用。
3)治月經(jīng)不調∶帶脈,血海,膈俞,有通經(jīng)活血作用。
文獻摘錄:1)《素問∶氣府論》∶王冰注:足少陽,帶脈二經(jīng)之會。
2)《針灸甲乙經(jīng)》∶婦人少腹堅痛,月水不調,帶脈主之。
3)《針灸大成〉∶婦人小腹痛,里急后重,瘛疭,月事不調。
4)《醫(yī)宗金鑒》∶主治疝氣,偏墮木腎,及婦人赤白帶下等證。
穴義:腎經(jīng)外涌的地部經(jīng)水在此大量蒸發(fā)水氣。
特異性:五輸穴之滎穴,五行屬火。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濕熱水氣。
運行規(guī)律:大部分散熱冷降,小部分吸熱蒸升。
功能作用:益氣固腎,清熱利濕
起于小腿內側,沿大腿內側上行到腹部,與足太陰經(jīng)相合,過胸部,與任脈會于頸部。
聯(lián)系臟腑:心包、腹。
主要病候:心痛,憂郁。
交會腧穴:筑賓(足少陰經(jīng))、府舍、大橫、腹哀(足太陰經(jīng))、期門(足厥陰經(jīng))、天突、廉泉(任脈)。
【取穴方法】該穴位于人體的小腿內側,當太溪穴與陰谷穴的連線上,太溪穴上5寸,腓腸肌肌腹的內下方。
【解剖】在腓腸肌和趾長屈肌之間;深部有脛后動、靜脈;布有腓腸內側皮神經(jīng)和小腿內側皮神經(jīng),深層為脛神經(jīng)本干。
【主治疾病】癲狂,癇證,嘔吐涎沫,疝痛,小兒臍疝,小腿內側痛。
【人體穴位配伍】配腎俞穴、關元穴治水腫;配大敦穴、歸來穴治疝氣;配承山穴、合陽穴、陽陵泉穴治小腿痿、痹、癱;配水溝穴、百會穴治癲、狂、癇證。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陰維脈郄穴。
【穴義】足三陰經(jīng)氣血混和重組后的涼濕水氣由此交于腎經(jīng)。
【特點】: 脾經(jīng)。 肝經(jīng)。 陰維。
【定位】:在下腹部,當臍中下4寸,沖門上方0.7寸,距前正中線4寸。
【主治】:腹痛,疝氣,積聚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1.5寸。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5分鐘。
[概述]中醫(yī)針灸穴位之一,隸屬足太陰脾經(jīng)。
?。鄱ㄎ唬?在腹中部,距臍中4寸。
?。劢馄剩菰诟雇庑奔〖〔考案箼M肌肌部;布有第十一肋間動、靜脈;布有第十二肋間神經(jīng)。
[主治]泄瀉,便秘,腹痛。用于治療氣血瘀滯化熱引起的便秘、腸癰、以及虛寒洞泄、著涼腹痛、體虛多汗。有除濕散結、理氣健脾、通調腸胃的作用。
?。叟湮椋菖涮鞓小⒆闳镏胃雇?。
?。鄞叹姆ǎ葜贝?~2寸。短刺0.5~1.5寸。
?。鄹阶ⅲ葑闾幣c陰維脈交會穴。
主治:消化不良,腹痛,便秘,痢疾。
配合:配氣海治腸鳴。
操作:直刺1~1.5寸。
穴義:脾經(jīng)水濕在此沉降。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地部經(jīng)水。
運行規(guī)律:由穴內滿溢穴外。
功能作用:冷降脾濁。
附注:足太陰與陰維脈交會穴。
穴義:天之中部的水濕之氣由此輸入肝經(jīng)。
經(jīng)屬:屬肝經(jīng),肝之募穴。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擊中后,沖擊肝、脾。
取穴方法:該穴位于胸部,當乳頭直下,第6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解剖:有腹直肌,肋間肌;有肋間動、靜脈;布有第六、七肋間神經(jīng)。
主治疾?。盒孛{脹滿疼痛,嘔吐,呃逆,吞酸,腹脹,泄瀉,饑不欲食,胸中熱,喘咳,奔豚,瘧疾,傷寒熱入血室。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散行于天之中部的濕熱水氣。
運行規(guī)律:由穴外進入穴內后循肝經(jīng)下行。
功能作用:募集天之中部的水濕風氣。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治法:寒則補之留針或多灸,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定位:在頸部,當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
解剖:在左右胸鎖乳突肌之間,深層左右為胸骨舌骨甲狀肌;布有皮下頸靜脈弓,甲狀腺下動脈分支,深層為氣管,再向下,在胸骨柄后方為無名靜脈及主動脈弓;布有鎖骨上神經(jīng)前支。
主治:氣喘、咳嗽、暴喑、咽喉腫痛、嘔逆、癭瘤、梅核氣。
功效:寬胸理氣、通利氣道、降痰宣肺。
操作:先直刺0.2~0.3寸,然后將針尖向下,緊靠胸骨柄后方刺入1~1.5寸。
臨床運用:現(xiàn)代常用于治療支氣管哮喘、支氣管炎、咽喉炎、甲狀腺腫大、食道炎、癔病等。
配伍:配定喘、膻中、豐隆,宣肺降氣化痰,治哮喘;配內關、中脘,理氣降逆和胃,治呃逆;配涌泉、內關,降氣通絡,治失語。
【解剖】在甲狀軟骨和舌骨之間,深部為會厭,下方為喉門,有甲狀舌骨肌、舌肌;有頸前淺靜脈,甲狀腺上動、靜脈;布有頸皮神經(jīng),深層有舌下神經(jīng)分支。
【主治疾病】舌下腫痛,舌根急縮,舌縱涎出,舌強,中風失語,舌干口燥,口舌生瘡,暴喑,喉痹,聾啞,咳嗽,哮喘,消渴,食不下。
【功能作用】收引陰液。
【人體穴位配伍】配金津穴、玉液穴、天突穴、少商穴治舌強不語、舌下腫痛、舌緩流涎、暴喑。
【刺灸法】直刺0.5-0.8寸,不留針;可灸。
【附注】陰維、任脈之會。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水濕之氣。
【運行規(guī)律】進一步冷降后下行承漿穴。
【治法】寒則先瀉后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陽維脈“奇經(jīng)八脈”之一,“維”有維系聯(lián)絡之意,陽維脈有“維系”人身陽經(jīng)的功能。陽維脈聯(lián)絡各陽經(jīng),與陰維脈共同起溢蓄氣血的作用。
包含了金門(足太陽經(jīng))、陽交(足少陽經(jīng))、臑俞(手太陽經(jīng))、天髎(手少陽經(jīng))、肩井(足少陽經(jīng))、頭維(足陽明經(jīng))、本神、陽白、頭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風池(足少陽經(jīng))、風府、啞門(督脈)共16個穴位。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水濕之氣。
運行規(guī)律:吸熱后循膀胱經(jīng)上行。
功能作用:補陽益氣,疏導水濕。
歸經(jīng):足太陽經(jīng)郄穴。
附注:陽維脈郄穴。
穴義:膽經(jīng)吸熱上行的天部陽氣在此交會。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的純陽之氣。
運行規(guī)律:一是吸濕冷縮并傳于陽陵泉穴,二是外走陽維脈。
功能作用:理氣降濁。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定位:在肩部,當腋后紋頭直上,肩胛岡下緣凹陷中。
解剖:在肩胛骨關節(jié)窩后方三角肌中,深層為崗下?。挥行藕髣?、靜脈;布有腋神經(jīng),深層為肩胛上神經(jīng)。
配伍:配肩髃、曲池治肩臂疼痛。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1.5寸。
作用:緩解治療肩臂疼痛、瘰疬;舒筋活絡,化痰消腫。
附注:手、足太陽,陽維脈與陽蹺脈交會穴。
穴義:三焦經(jīng)吸熱上行的水氣在此散熱冷降。
取穴方法:該穴位于人體的肩胛部,肩井穴與曲垣穴的中間,當肩胛骨上角處。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陽維脈傳入的陽氣及冷降后的地部經(jīng)水。
運行規(guī)律:陽氣由穴外匯入穴內后散熱冷降為地部經(jīng)水。
功能作用:收引天部濕濁。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主治病癥:頸項強痛,缺盆中痛,肩臂痛,胸中煩滿,熱病無汗,發(fā)熱惡寒等。 傷科疾病:頸椎病,落枕,岡上肌腱炎,肩背部疼痛。
作用:緩解治療肩臂疼痛、頸項強痛、肩關節(jié)周圍炎、胸部煩滿等。
功效:收引天部濕濁。
定位:大椎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上,前直對乳中。
解剖:有斜方肌、肩胛提肌;淺層布有鎖骨上神經(jīng)及頸淺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深層有頸橫動、靜脈或屬支和肩胛背神經(jīng)的分支。
功能作用:疏導水液。
功效:祛風清熱,活絡消腫。
治法:寒則通之或先瀉后補或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主治:肩背痹痛、上肢不遂、頸項強痛等肩頸上肢部病證;瘰疬;乳癰,乳汁不下;難產(chǎn),胞衣不下。
操作:直刺0.3—0.5寸,深部正當肺間,慎不可深刺。
取穴: 取頭維穴時一般采用正坐或仰靠、仰臥姿勢,此穴在頭側部發(fā)際里,位于額角發(fā)際點向上一指寬,嘴動時肌肉也會動之處(當額角發(fā)際上0.5寸,頭正中線旁開4.5寸)。
按摩:用雙手中部指腹按揉并做環(huán)狀運動,每次5分鐘。
功效:指壓頭維可以治療臉部痙攣、疼痛等面部疾病。
功能作用:吸濕降濁。
治法:寒則點刺出血或久留針或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定位:前發(fā)際上0.5寸,神庭穴旁開3寸,神庭穴與頭維穴連線的內2/3與外1/3的交點處。
解剖:在額肌中;布有眶上動、靜脈和眶上神經(jīng)以及顳淺動、靜脈額支。
主治:頭痛,眩暈;癲癇,小兒驚風,中風;不寐。
操作:平刺0.5—0.8寸。
臨床運用:現(xiàn)代常用于治療血管(神經(jīng))性頭痛、腦血管病、神經(jīng)衰弱、小兒大腦發(fā)育不全等。
配伍:配神庭、印堂主治不寐;配顱息、內關主治胸脅痛。
位置:陽白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上方,離眉毛上緣約二厘米處。
按摩陽白穴位的作用與好處:1、緩解治療眼睛疲勞、目眩、目痛、外眥疼痛、雀目、眼睛疾患等。
2、緩解治療三叉神經(jīng)痛、面癱、頭痛等。
3、抗老除皺、治療痤瘡等。
穴義:膽經(jīng)經(jīng)氣在此冷降為寒濕水氣并由天部降落地部。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
運行規(guī)律:大部分化雨冷降歸地,小部分吸熱后 循膽經(jīng)上行目窗穴。
功能作用:降濁升清。
治法:寒則點刺出血或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附注:足少陽、陽維之會。
穴義:膽經(jīng)氣血在此。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陽熱風氣。
運行規(guī)律:一是循膽經(jīng)上行正營穴,二是外走陽維脈。
功能作用:補氣壯陽。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位置:正營穴屬于足少陽膽經(jīng)穴。正營穴位于人體的頭部,當前發(fā)際上2.5寸,頭正中線旁開2.25寸(目窗穴后 1寸處)。
作用:緩解治療頭痛、頭暈、目眩、齒痛等
功用:平肝明目、舒筋活絡、吸濕降濁、疏風止痛、平肝熄風
穴義:頭之天部的寒濕水氣由此匯入膽經(jīng)。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涼濕水氣。
運行規(guī)律:散熱吸濕冷降并交于腦空穴。
功能作用:吸濕降濁。
附注:足少陽、陽維之會。
治法:寒則先瀉后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穴義:膽經(jīng)經(jīng)氣在此冷降歸地,天部氣血為空虛之狀。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降水云氣。
運行規(guī)律:大部分水氣化雨冷降,小部分水氣下傳風池穴。
治法:寒則先瀉后補或補之灸之或點刺出血,熱則瀉針出氣。
附注:足少陽、陽維之會。
主治:頭痛、頭重腳輕、眼睛疲勞、頸部酸痛、落枕、失眠、宿醉。
配伍:配合谷穴、絲竹空穴治偏正頭痛;配腦戶穴、玉枕穴、風府穴、上星穴治目痛不能視;配百會穴、太沖穴、水溝穴、足三里穴、十宣治中風;配風池穴、血海穴、百蟲窩穴治療蕁麻疹。
針灸法:針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5~0.8寸,或平刺透風府穴;可灸。
作用:緩解治療落枕、失眠、神經(jīng)性頭痛、項強、目眩、咽喉腫痛、流行性感冒、精神分裂癥、癲癇、膝蓋痛等。
按摩風府穴的功效:散熱吸濕。
穴義:督脈陽氣在此散熱冷縮。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陽氣。
運行規(guī)律:散熱縮合后橫向傳來于風俯穴。
功能作用:收引陽氣。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陽維聯(lián)絡各陽經(jīng)以歸于督脈,陰維聯(lián)絡各陰經(jīng)以歸于任脈,當陽維脈經(jīng)氣出現(xiàn)異常,陰陽失去協(xié)調時就成病象。《難經(jīng)·二十九難》:“陽維維于陽,陰維維于陰,陰陽不能自相維,則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陽維為病,苦寒熱。”因陽維分布頭肩各部,故主寒熱等表證?!睹}經(jīng)》卷二:“診得陽維脈浮者,暫起目眩,陽盛實者,苦肩息,灑灑如寒”。
起于足跟外側,向上經(jīng)過外踝,沿足少陽經(jīng)上行到髖關節(jié)部,經(jīng)脅肋后側,從腋后上肩,至前額,再到項合于督脈。
聯(lián)系腰脊、下肢、頭肩。
陰蹺脈起于足跟內側足少陰經(jīng)的照海穴,通過內踝上行,沿大腿的內側進入前陰部,沿軀干腹面上行,至胸部入于缺盆,上行于喉結旁足陽明經(jīng)的人迎穴之前,到達鼻旁,連屬眼內角,與足太陽、陽矯脈會合而上行。
包含了照海、交信、睛明左右共6穴。
【照海穴位的作用】
1、急性扁桃體炎、慢性咽喉炎、咽喉干燥、目赤腫痛等五官熱性病證。;
2、神經(jīng)衰弱、癔病、癲癇、失眠、驚恐不寧等精神、神志疾患;
3、子宮脫垂、月經(jīng)不調、痛經(jīng)、赤白帶下、陰挺、陰癢、小便頻數(shù)等婦科病證;
4、便秘、疝氣 、腳氣、下肢痿痹等。
【照海穴位的功效】
滋陰清熱,調經(jīng)止痛。
【照海穴的穴位配伍】
配列缺穴、天突穴、太沖穴、廉泉穴治咽喉病癥;
配神門穴、風池穴、三陰交穴治陰虛火旺之失眠癥;
配合谷穴、列缺穴,有滋陰清熱利咽的作用,主治咽喉腫痛;
配中極穴、三陰交穴,有調經(jīng)活血止帶的作用,主治月經(jīng)不調,痛經(jīng),赤白帶下。
【取穴方法】交信穴位于人體的小腿內側,當太溪穴直上2寸,復溜穴前0.5寸,脛骨內側緣的后方。
【解剖】在趾長屈肌中;深層為脛后動、靜脈;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jīng),后方為脛神經(jīng)本干。
【主治疾病】月經(jīng)不調,崩漏,陰挺,泄瀉,大便難,睪丸腫痛,五淋,疝氣,陰癢,瀉痢赤白,膝、股. 內廉痛。
【人體穴位配伍】配關元穴、三陰交穴治婦科疾患之月經(jīng)不調;配太沖穴、血海穴、地機穴治崩漏;配中都穴治疝氣;配陰陵泉穴治五淋;配中極穴治癃閉;配關元穴治陰挺。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陰蹺脈郄穴。
【別名】內筋穴。
【穴義】腎經(jīng)經(jīng)氣由此交于三陰交穴。
功能作用:降溫除濁。
治法:寒則瀉之或先瀉后補,熱則補之。
定位:目內眥角稍上方凹陷處。
解剖:在眶內緣瞼內側韌帶中,深部為眼內直肌;有內眥動、靜脈和滑車上下動、靜脈,深層上方有眼動、靜脈本干;布有滑車上、下神經(jīng),深層為眼神經(jīng),上方為鼻睫神經(jīng)。
主治:目赤腫痛、目眩、近視等目疾;急性腰扭傷;心動過速。
功效:泄熱明目,祛風通絡。
操作:囑患者閉目,醫(yī)者左手輕推眼球想外側固定,右手緩慢進針,緊靠眶緣直刺0.5—1寸,不捻轉,不提插,出針后壓針孔片刻,以防出血。禁灸。
陰蹻脈、陽蹺脈行于下肢,維持下肢正常的生理活動。氣血虛衰,蹺脈失養(yǎng)則腿腹肌削,屢痹無力,行走欹斜或兩足瘛疭;蹺脈上行至目內毗,陰蹺脈、陽蹺脈陰陽失調,則嗜睡或失眠;蹺脈虛衰,經(jīng)脈失養(yǎng),則司眼瞼開合功能失司或眼瞼下垂;舌淡,苔白,脈虛為虛弱之象。
臨床表現(xiàn):陰蹻為病,肢體外側肌肉馳緩而內側肌肉拘急的足內翻、腿腹肌削,痿痹無力喉痛、嗜睡或失眠,眼瞼下垂或兩目開合失司,舌淡,苔白,脈虛。
《靈樞·熱病》
陰蹻脈病。《靈樞·熱病》:“目中赤痛,從內眥始,取之陰蹻。”《難經(jīng)·二十九經(jīng)》:“陰蹻為病,陽緩而陰急。”《奇經(jīng)八脈考》:“寸口脈后部左右彈者,陰蹻也,動苦癲癇,寒熱,皮膚淫痹。又為少腹痛,里急,腰及髖窌下相連,陰中痛,男子陰疝,女子漏下不止。” ”患陰蹻脈疾病者,陽氣不足,陰氣偏盛,欲閉目而睡
《奇經(jīng)八脈考》
陰蹻者,足少陰之別脈,其脈起于跟中足少陰然谷穴之后,同足少陰循內踝下照海穴,上內踝上二寸,以交信為郄,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至喉嚨,交貫沖脈,入鼽內廉,上行屬目內眥,與手足太陽、足陽明、陽蹻 五脈會于睛明而上行。(按:陰、陽 蹻 交會穴《甲乙》原無睛明,據(jù)《素問》王注補。)
陽蹺脈起于足跟外側足太陽經(jīng)的申脈穴,沿外踝后上行,經(jīng)下肢外側后緣上行至腹部。沿胸部后外側,經(jīng)肩部、頸外側,上挾口角,到達眼內角。與足太陽經(jīng)和陰驕脈會合,再沿足太陽經(jīng)上行與足少陽經(jīng)會合于項后的風池穴。
交會腧穴有申脈、仆參、跗陽(足太陽經(jīng))、居髎(足少陽經(jīng))、臑俞(手太陽經(jīng))、肩髃、巨骨(手陽明經(jīng))、天髎(手少陽經(jīng))、地倉、巨髎、承泣(足陽明經(jīng))、睛明(足太陽經(jīng))。
穴義:膀胱經(jīng)氣血在此變?yōu)闆鰸裰浴?/p>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一為經(jīng)部經(jīng)水,其量少,二為天部的溫熱之氣。
運行規(guī)律:經(jīng)水循膀胱經(jīng)下行,陽氣循膀胱經(jīng)上行。
功能作用:補陽益氣,疏導水濕。
治法:虛寒則先瀉后補或補之灸之,實熱
穴義:膀胱經(jīng)的水濕之氣在此有少部分吸熱上行。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水濕之氣。
運行規(guī)律:吸熱后由天之下部上行天之天部。
功能作用:散熱化氣。
治法:寒濕則點刺出血或先瀉后補或補之灸之,風熱則瀉針出氣。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陽熱之氣。
【運行規(guī)律】循膀胱經(jīng)上傳于飛揚穴。
【功能作用】吸熱化濕。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主治疾病】頭痛,腰骶痛,下肢痿痹,外踝腫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
【附注】陽蹺脈郄穴。
【別名】付陽,附陽穴。
【穴義】足少陽、足陽明經(jīng)的陽氣在此帶動足太陽經(jīng)的氣血上行。
功能作用:利濕化氣。
定位:髂前上棘與股骨大轉子最凸點連線的中點處。
解剖:淺部為闊筋膜,深部為臀中肌及臀小肌,淺層布有臀上皮神經(jīng)和髂腹下神經(jīng)外側皮支。深層有臂上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和臂上神經(jīng)。
主治:腰胯疼痛、下肢痿痹等腰腿病證;疝氣。
功效:舒筋活絡,益腎強健。
操作:直刺1.5—2寸。
臨床運用:現(xiàn)代常用于治療腰骶髖及周圍軟組織疾患等。
配伍:配腎俞、環(huán)跳、委中主治腰腿痛;配大墩、中極主治疝氣。
定位:在肩部,當腋后紋頭直上,肩胛岡下緣凹陷中。
解剖:在肩胛骨關節(jié)窩后方三角肌中,深層為崗下??;有旋肱后動、靜脈;布有腋神經(jīng),深層為肩胛上神經(jīng)。
配伍:配肩髃、曲池治肩臂疼痛。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1.5寸。
作用:緩解治療肩臂疼痛、瘰疬;舒筋活絡,化痰消腫。
附注:手、足太陽,陽維脈與陽蹺脈交會穴。
解剖:定位在三角肌上部中央;有旋肱后動、靜脈;布有鎖骨上神經(jīng)、腋神經(jīng)。
功能主治:因腧穴部位多有神經(jīng)分布,故不宜自行針灸。
功效機制:疏經(jīng)利節(jié),祛風通絡、理氣化痰 此穴屬手陽明大腸經(jīng),位于肩關節(jié),并與陽蹺脈相交會,故疏經(jīng)活絡、通利關節(jié)的作用甚強,為治療上肢痛、麻、涼、癱諸疾要穴;此穴還具有祛風通絡、清熱止癢的作用,可治療外感風邪或風與血分之熱相搏于肌膚之間所致的風熱癮疹;此穴的通經(jīng)理氣、化痰散結的作用可用于治療瘰疬、癭氣。
主治病證:肩臂痛,半身不遂,手臂攣痛,不能上舉,手背紅腫,四肢熱,癭氣,乳癰等;急性腦血管病后遺癥,高血壓病,肩周炎,乳腺炎,蕁麻疹等。腧穴操作編輯
刺法:透極泉穴,直刺,抬臂,向極泉方向進針,深2~3寸。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灸5~15分鐘。
按摩:按法、點法、揉法、按揉法、點揉法、點按法、掐法、拇指彈撥法等。
腧穴釋義:巨,大。巨骨,指缺盆骨,現(xiàn)稱鎖骨。此穴在鎖骨肩峰端與肩胛岡之間凹陷處,故名。
腧穴定位:簡便定位在肩端上,當鎖骨肩峰端與肩胛岡之間的凹陷處;正坐垂肩, 在肩鎖關節(jié)后緣,當鎖骨與肩胛岡形成的叉骨間取穴。
解剖定位:在斜方肌與岡上肌中;深層有肩胛上動、靜脈;布有鎖骨上神經(jīng)分支、副神經(jīng)分支,深層有肩胛上神經(jīng)。
功能主治:因腧穴部位多有神經(jīng)分布,故不宜自行針灸。
功效機制:此穴屬手陽明大腸經(jīng),位于肩關節(jié),并于陽蹺脈相交會,其疏經(jīng)活絡、通利關節(jié)的作用甚強,為治療肩背上肢沉重、酸痛,屈伸,抬舉不利、功能障礙諸疾要穴;此穴具有通經(jīng)理氣、化痰散結的作用,可用于治療瘰疬、癭氣。
主治病證:瘰疬,癭氣,癮疹,驚癇,吐血,肩背痛,不得屈伸,半身不遂等;肩關節(jié)周圍炎,肩關節(jié)及肩部軟組織損傷,吐血,胃出血,頸淋巴結結核,高熱痙攣,下牙痛等。
穴義:三焦經(jīng)吸熱上行的水氣在此散熱冷降。
取穴方法:該穴位于人體的肩胛部,肩井穴與曲垣穴的中間,當肩胛骨上角處。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陽維脈傳入的陽氣及冷降后的地部經(jīng)水。
運行規(guī)律:陽氣由穴外匯入穴內后散熱冷降為地部經(jīng)水。
功能作用:收引天部濕濁。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主治病癥:頸項強痛,缺盆中痛,肩臂痛,胸中煩滿,熱病無汗,發(fā)熱惡寒等。 傷科疾?。侯i椎病,落枕,岡上肌腱炎,肩背部疼痛。
作用:緩解治療肩臂疼痛、頸項強痛、肩關節(jié)周圍炎、胸部煩滿等。
功效:收引天部濕濁。
定位:在面部,口角外側,口角旁開0.4寸,上直對瞳孔。
解剖:在口輪匝肌中,深層為頰肌。布有面神經(jīng)及眶下神經(jīng)的分支,深層為頰神經(jīng)的末支,并有面動、靜脈。
主治:口眼歪斜,流涎,眼瞼瞤動。
功效:舒筋活絡,活血化瘀。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
臨床運用:現(xiàn)代常用于治療面神經(jīng)麻痹、三叉神經(jīng)痛。
配伍:耳后痛,配翳風;舌麻、味覺消失者,配廉泉;閉眼困難者,配絲竹空;人中溝歪斜者,配水溝。
附注:陽蹻、手足陽明之會。
治法: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定位:巨髎穴位于人體的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緣處,當鼻唇溝外側。
解剖:淺層為上唇方肌,深層為犬齒肌;有面動、靜脈及眶下動、靜脈;布有面神經(jīng)及眶下神經(jīng)的分支。
功能作用:冷降胃濁。
主治:口眼㖞斜,眼瞼瞤動,鼻出血,齒痛,唇頰腫。
操作刺法:直刺0.3—0.6寸,局部酸脹;向頰車方向透刺治療面癱等;針尖向同側四白穴或瞳子方向透刺,可治療面癱、近視等。
灸法: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臨床運用:現(xiàn)代用于治療面神經(jīng)麻痹、三叉神經(jīng)痛、牙痛、鼻炎等。
配伍:配合谷穴治齒痛;配地倉穴,頰車穴治口歪。
功能作用:將體內胃經(jīng)的物質營養(yǎng)及能源輸送頭面天部及任脈、陽蹺脈等。
治法:寒則補之,熱則瀉之,無灸。
定位:承泣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下,當眼球與眶下緣之間。定位此穴時通常采用正坐或仰靠、仰臥的姿勢。
解剖:承泣穴在眶下緣上方,眼輪匝肌中,深層眶內有眼球下直肌,下斜?。挥锌粝聞?、靜脈分支,眼動、靜脈的分支;布有眶下神經(jīng)分支及動眼神經(jīng)下支的肌支,面神經(jīng)分支。
主治:目赤腫痛,流淚,夜盲,眼瞼瞤動,口眼歪斜。近視、夜盲、眼顫動、眼瞼痙攣、角膜炎、視神經(jīng)萎縮、眼睛疲勞、迎風流淚、老花眼、白內障等常見的多種眼部疾病,當然需要采用其他相關穴道一同治療才能取得顯著效果。此穴是穴道療法中治療眼疾非常重要的穴道之一。
功能作用:降溫除濁。
治法:寒則瀉之或先瀉后補,熱則補之。
定位:目內眥角稍上方凹陷處。
解剖:在眶內緣瞼內側韌帶中,深部為眼內直??;有內眥動、靜脈和滑車上下動、靜脈,深層上方有眼動、靜脈本干;布有滑車上、下神經(jīng),深層為眼神經(jīng),上方為鼻睫神經(jīng)。
主治:目赤腫痛、目眩、近視等目疾;急性腰扭傷;心動過速。
功效:泄熱明目,祛風通絡。
操作:囑患者閉目,醫(yī)者左手輕推眼球想外側固定,右手緩慢進針,緊靠眶緣直刺0.5—1寸,不捻轉,不提插,出針后壓針孔片刻,以防出血。禁灸。
陰蹺脈、陽蹺脈行于下肢,維持下肢正常的生理活動。氣血虛衰,蹺脈失養(yǎng)則腿腹肌削,屢痹無力,行走欹斜或兩足瘛疭;蹺脈上行至目內毗,陰蹺脈、陽蹺脈陰陽失調,則嗜睡或失眠;蹺脈虛衰,經(jīng)脈失養(yǎng),則司眼瞼開合功能失司或眼瞼下垂;舌淡,苔白,脈虛為虛弱之象。
腿腹肌削,痿痹無力,下肢陰經(jīng)弛緩或陽經(jīng)拘急的足外翻,癲狂、嗜睡或失眠,目內眥赤痛,眼瞼下垂或兩目開合失司,舌淡,苔白,脈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