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在口腔內,當舌系帶兩側靜脈上,左為金津,右為玉液。
解剖:穴區(qū)淺層有舌神經(發(fā)自下頜神經)和舌深靜脈干經過;深層有舌神經、舌下神經和舌動脈分布。
主治:急性扁挑體炎,口腔潰瘍,舌炎,咽炎;消渴。
功效:清瀉熱邪,生津止渴。治重舌腫脹,難言,黃疸,口舌生瘡,喉咽諸熱,嘔吐,急腹痛,中風后遺癥,頑固性嘔吐。
中風語蹇:金津玉液穴(點刺出血)、聚泉穴或廉泉穴(深刺至舌根)、風池穴、曲池穴、內關穴、足三里穴、太沖穴等。
糖尿病所致口渴:金津玉液穴(點刺出血)、內關穴、少府穴、魚際穴、足三里穴、中脘穴、氣海穴、命門穴、身柱穴、背俞穴等,分組隔姜艾炷灸。
慢性口腔潰瘍:金津玉液穴(點刺出血)、三陰交穴、足三里穴(平補平瀉)、潰瘍周圍(點刺)。
急腹痛:金津穴、玉液穴。
重舌腫脹,熱極難言:十宣穴,海泉穴在舌理中,金津穴在舌下左邊,玉液穴在舌下右邊。
雙蛾風,喉閉不通:少商穴、金津玉液穴、十宣穴。
口內生瘡,臭穢不可近:十宣穴、人中穴、金津玉液穴、承漿穴、合谷穴。
三焦熱極,口舌生瘡:關沖穴、外關穴、人中穴、迎香穴、金津玉液穴、地倉穴。
口氣沖人,臭不可近:少沖穴、通里穴、人中穴、十宣穴、金津玉液穴。
消渴:水溝穴、承漿穴、金津玉液穴、曲池穴、勞宮穴、太沖穴、行間穴、商丘穴、然谷穴、隱白穴。
金津穴、玉液穴的準確位置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