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臨泣穴

  足臨泣穴名解

  (1)足臨泣。足,指穴在足部。臨,居高臨下之意。泣,淚也。該穴名意指膽經(jīng)的水濕風氣在此化雨冷降。本穴物質(zhì)為丘墟穴傳來的水濕風氣,至本穴后水濕風氣化雨冷降,氣血的運行變化如淚滴從上滴落一般,故而得名。

 ?。?)膽經(jīng)俞。俞,輸也。本穴物質(zhì)為丘墟穴傳來的水濕風氣,在本穴的變化不光是化雨冷降,時亦有部分水濕云氣向外傳輸,本穴為膽經(jīng)水濕風氣的向外輸出之處,故為膽經(jīng)俞穴。

  (3)本穴屬木。屬木,指本穴氣血運行變化表現(xiàn)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zhì)為丘墟穴傳來的水濕風氣,除在本穴化雨冷降外,同時亦向外部輸出,表現(xiàn)出風木的橫行特征,故其屬木。

 ?。?)足少陽帶脈之會。本穴所處的系統(tǒng)坐標位置與帶脈穴氣血所處的系統(tǒng)坐標位置相同,氣血特性相同,故為足少陽帶脈穴之會。

  足臨泣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位于足背外側,當足4趾本節(jié)(第4趾關節(jié))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取穴時,可采用仰臥的姿勢,足臨泣穴位于足背外側,第四趾、小趾跖骨夾縫中。

  解剖:有足背靜脈網(wǎng),第四趾背側動、靜脈;布有足背中間皮神經(jīng)。

  按摩足臨泣穴的作用

  主治:頭痛,目外眥痛,目眩,乳癰,瘰疬,脅肋痛,瘧疾,中風偏癱,痹痛不仁,足跗腫痛。膽經(jīng)頭痛、腰痛、肌肉痙攣、眼疾、膽囊炎、中風、神經(jīng)官能癥等。

  功效:運化風氣,冷降水濕。

  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足臨泣穴穴位配伍

  配丘墟、解溪、昆侖,有通經(jīng)活絡,消腫止痛的作用,主治足跗腫痛。

  配三陰交穴治痹證;配三陰交穴、中極穴治月事不利。

  配風池、太陽、外關,有祛風活絡止痛的作用,主治偏頭痛。

  配乳根、肩井,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主治乳癰。

艾灸能治頭痛嗎

聲明:本站圖/文均來自于網(wǎng)絡收集,僅供病友參考,不作為醫(yī)療診斷依據(jù)。

閩公網(wǎng)安備 35020302001071號 ICP證書

Copyright ? 2022-2025廈門沃鴻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閩ICP備13021446號-22 互聯(lián)網(wǎng)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不良信息舉報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