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溜:溫,溫熱;溜與留同,含停留之意。此穴為手陽明大腸經(jīng)之郄穴,乃氣血深聚之處。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jīng),陽氣溫熱,穴為陽氣所注,故名。
定位:屈肘,在陽溪與曲池穴連線上,腕橫紋上5寸處。
解剖:在橈側(cè)腕伸肌腱與拇長展肌之間;有橈動脈分支及頭靜脈;布有前臂背側(cè)皮神經(jīng)與橈神經(jīng)深支。
主治:頭痛、面腫,鼻衄,牙痛,口糜舌腫,吐涎,咽喉腫痛;腸鳴,腹痛,泄瀉;癲狂,癇證,吐舌;瘧疾,疔癰,四肢腫,肩臂痿痛不舉,傷寒,頸痛等。
功效:清瀉陽明,消腫止痛,安神通腑。
操作:直刺0.5~1.0寸,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喉痹不能言:溫溜、曲池(《針灸甲乙經(jīng)》)。
癲疾:溫溜、仆參(《備急千金要方》)。
狂仆:溫溜、掖門、京骨(《備急千金要方》)。
項強傷寒:溫溜、期門(《針灸聚英·百癥賦》)。
腸鳴而痛:溫溜、陷谷、復溜、陽綱(《備急千金要方》)。
溫溜穴的準確位置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