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備孕/生男生女/生男生女由誰決定

生男生女由誰決定

  生男生女由誰決定

  很多準媽媽們都會聽信坊間的言論,排卵日當天行房生男孩的機率較高;在排卵期之前一、兩天行房,則生女孩機會高。在此為大家辟一下謠,胎寶寶的性別是由生殖細胞的性染色體所決定,與準媽媽的排卵時間無關。

  在人體細胞中,有23對染色體(人的遺傳物質),其中只有一對是性染色體,胎兒的性別就由它來決定。這兩條性染色體,一條來自母親,一條來自父親。如果兩條都是X型,將來便會孕育出女孩;如果X型、Y型各有一,便會孕育出男孩。

  女性卵巢每一個月有多個卵泡生長發(fā)育,但通常只有一個成熟卵細胞排出,它們均只含X型的性染色體,這就是說,胎兒的性別不是由母親決定的。

  男性的睪丸不斷地產(chǎn)生精子,這些精子可有兩種類型,一種含X型、一種含Y型的性染色體,兩種精子的數(shù)量是相等的。卵細胞與不同類型的精子結合,便決定了胎兒的性別。然而哪型的精子能與卵子結合完全是隨機的,并不受人們意志的支配,也和器官的功能沒有聯(lián)系。因此,生男生女主要取決于什么類型的精子和卵子結合。

  生男生女由男方?jīng)Q定

  生男生女并非由女方?jīng)Q定的,而主要由男方的性染色體決定。性染色體,顧名思義是決定性別的染色體。人類的生殖細胞中,有23對即46條染色體,其中22對為常染色體,1對為性染色體,女性的性染色體為XX,基因型可用46,XX表示;男性的性染色為XY,基因型為46,XY表示。生殖細胞要經(jīng)過兩次減數(shù)分裂,23對染色體變成23條,卵子所含性染色體只有X一種,而精子可分別含X或Y性染色體。

  當精子與卵子結合后,受精卵的染色體又恢復成23對。若含X染色體的精子與卵子結合,受精卵為XX型,發(fā)育為女胎;若含Y染色體的精子與卵子結合,受精卵為XY型,發(fā)育成男胎。所以,生男生女取決于參加受精的究竟是X精子,還是Y精子。而精子與卵子的結合是隨機的,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這樣才能維持人類兩性比例的大體平衡,這也是一種自然界的生態(tài)平衡,這個平衡決不容破壞,否則,必然造成不堪設想的社會問題。

  精子質量與生男生女

  “男人精子質量影響胎兒性別”這種說法認為,X精子和Y精子有不同的特征,壽命、形態(tài)均有所不同。Y精子壽命短,較脆弱,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很弱。如果男人在備孕期間常加班、熬夜、抽煙、喝酒,太過疲累,都會導致Y精子的折損,或元氣不足,無力穿過粘調的宮頸粘液去同卵子會見;而帶X染色體的精子,其耐力更持久,壽命更長,自然就會在與卵子結合的“爭奪戰(zhàn)”中占上風。因此,男人在身體疲勞狀態(tài)下,易生女孩;身體素質好時,才更容易生男孩。

  其實這種說法不靠譜。有一項研究證明X、Y精子的大小、形狀、尾巴長短等特征并無差別。所謂的外形、速度、存活率,基本也應該是一致的,不存在差異。所以無論生男孩,還是生女孩,都需要良好的身體素質。再說,現(xiàn)代社會男人壓力普遍比較大,身體疲勞的比比皆是,也沒見女孩的出生率有明顯的超過男孩出生率的跡象。

  堿性體質生男孩嗎

  在網(wǎng)上流傳的諸多“生子秘訣”中,有一種跟酸堿體質相關的理論備受關注,即:多吃堿性食物“打造”堿性體質容易生男孩,而吃多了酸性食物形成酸性體質之后則易生女孩。不少年輕人對這種觀點倒是推崇備至。

  專家指出,酸堿理論的流行與某些研究認為決定生男孩的Y精子在偏堿的環(huán)境內比較活躍有關系,而所謂的“偏堿”并沒有可量化的指標,也沒有十足的科學依據(jù)。因為從醫(yī)學角度來看,人體的PH值是比較恒定的,不可能靠吃哪一類食物就出現(xiàn)大偏差。另外,食物的酸堿是食品化學研究的范疇,和進入人體代謝后產(chǎn)生的體液的酸堿不是一碼事。

  相反,如果為了生男孩大量吃某一種所謂堿性食物,還可能因偏食導致營養(yǎng)不均衡甚至吃出毛病。同時提醒大家,用堿性的小蘇打水沖洗陰道能生男孩子的說法也是不靠譜。事實上,因采用這種“秘訣”而導致陰道菌群失衡誘發(fā)炎癥的大有人在,結果令精子更難穿過陰道與卵子結合,反而更難懷上孩子。更令人揪心的是,有些女性測出懷孕之后仍經(jīng)常用小蘇打水沖洗陰道,企圖通過這種做法使陰道乃至子宮的內環(huán)境“偏堿”以達到“轉胎”的目的,結果很大可能會導致流產(chǎn)、早產(chǎn)或胎膜早破等種種險象。因此,對于各種“轉換性別”的傳言切莫輕信,更別讓孕婦亂吃什么偏方、激素,以免對母嬰的身體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

  堿性食物有哪些

  大部分人對食物酸堿性的認識十分模糊,認為吃起來酸酸的檸檬就是酸性的。其實,食物的酸堿性不是用簡單的味覺來判定的。所謂食物的酸堿性,是指食物中的無機鹽屬于酸性還是屬于堿性。食物的酸堿性取決于食物中所含礦物質的種類和含量多少的比率而定:鉀、鈉、鈣、鎂、鐵進入人體之后呈現(xiàn)的是堿性反應;磷、氯、硫進入人體之后則呈現(xiàn)酸性。

  堿性食物主要分為:

  1、蔬菜、水果類;

  2、海藻類;

  3、堅果類;

  4、發(fā)過芽的谷類、豆類。

  按堿性程度來區(qū)分:

  1、強堿性食品:葡萄、茶葉、葡萄酒、海帶、柑橘類、柿子、黃瓜、胡蘿卜。

  2、中堿性食品:大豆、蕃茄、 香蕉、草莓、蛋白、梅干、檸檬、菠菜等。

  3、弱堿性食品:紅豆、蘋果、甘藍菜、豆腐、卷心菜、油菜、梨、馬鈴薯。

聲明:本站圖/文均來自于網(wǎng)絡收集,僅供病友參考,不作為醫(yī)療診斷依據(jù)。

閩公網(wǎng)安備 35020302001071號 ICP證書

Copyright ? 2022-2025廈門沃鴻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閩ICP備13021446號-22 互聯(lián)網(wǎng)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不良信息舉報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