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蘋果
在拉肚子時,別急著吃藥,蒸2個蘋果吃。把蘋果連皮洗干凈,放在碗里,上鍋隔水蒸熟,吃果肉。
干石榴皮
15克干石榴皮煎湯,加糖服用,每日2次,長期堅持可治慢性腹瀉。石榴皮所含根皮堿,對傷寒桿菌、痢疾桿菌均有抑制作用。石榴皮還能使腸黏膜收斂,分泌物減少,所以能有效地治療腹瀉、痢疾等癥。
雞蛋殼
用雞蛋殼30克,陳皮、雞內(nèi)金各9克,放鍋中炒黃后碾成粉末,每次取6克用溫開水送服,每天3次,連服兩天。
麥面粉
每次用麥面粉半兩炒焦,加適量白糖用開水調(diào)勻,飯前服,一日二次,2-3天有特效。
黃瓜葉速溶飲
材料:鮮黃瓜葉1000克,白糖500克。
做法:將鮮黃瓜葉加水適量,煎煮1小時,去渣,再以小火煎煮濃縮,至將要干鍋時?;?,冷卻后拌入干燥的白糖粉,吸凈煎液,混勻,曬干,壓碎,裝瓶備用。每日3次,每次10克,以沸水沖化,頓服。
炮姜粥
材料:炮姜6克,白術15克,八角茴香、花椒少許,粳米30克。
做法:將炮姜、白術、花椒、八角茴香裝在紗布包里,放入鍋中加水先煮20分鐘,然后下粳米煮粥。每日1劑,分3次溫月艮。連服1~2周。
苦瓜拌蒜泥
材料:苦瓜100克,紫皮大蒜1頭。
做法:苦瓜切絲,大蒜加工成泥,再加米醋、醬油、香油拌勻。
姜橘椒魚羹
材料:鯽魚250克,生姜30克,橘皮10克,胡椒3克。
做法:生姜片、橘皮、胡椒用紗布包扎后填入鯽魚肚內(nèi),加水適量,小火煨熟,加食鹽少許調(diào)味??崭购葴贼~。
鮮馬齒莧粥
材料:鮮馬齒莧50克,粳米50克。
做法:將馬齒莧洗凈切碎,與粳米同入砂鍋,加水800~1000毫升,煮成菜粥,適當調(diào)味。可作早晚餐服食。
蓮子生姜粥
材料:蓮子50克,生姜30克,紅糖30克,粳米100克。
做法:蓮子、粳米先煮半小時,再放入姜、糖,煮10分鐘食用。
在肚臍的兩旁,有兩個“止瀉穴”,也就是天樞穴,拉肚子的時候可以給自己做做穴位按摩,以緩解腹瀉癥狀。
排便后,取坐位或仰臥位,用食指和中指的指端,慢慢深壓住肚臍左右兩邊的天樞穴(臍旁2寸處),約按壓10分鐘后,再慢慢抬起按壓的手指。一般按壓一次可以緩解腹瀉,使大便成形。
小兒鵝口瘡的治療偏方
食積口臭
多由過飽傷胃、縮食停滯胃中引起。其證口出酸腐臭味,脘腹脹痛,不思飲食,噯氣口臭等。應消食導滯,保和丸或枳實導滯丸,均可隨癥選用。
胃火口臭
多由火熱之邪犯胃所致。其證除口臭外,每兼面赤身熱,口渴飲冷,或口舌生瘡,或牙齦腫痛,流膿出血等。應清瀉胃火。宜用清胃散(黃連、升麻、生地、丹皮、石膏、當歸)治之。大便秘結(jié)者,加大黃。
虛熱口臭
多由陰虛生內(nèi)熱所致??诔舳嬉姳歉?,干咳,大便干結(jié),為肺陰虛弱之候。當清潤肺臟,宜用清燥救肺湯(石膏、桑葉、杏仁、枇杷葉、人參、麥冬、阿膠、胡麻仁、甘草)化裁治之;口臭而兼見心煩不安,失眠多夢,肌肉跳動,爪甲不華,為肝之陰血虧損。
熱痰口臭
多由熱痰犯肺或熱痰郁久化膿化腐引起。其證除口臭外,每兼咳吐痰濁或膿血,胸痛短氣等。應清肺滌痰。未化膿化腐者,宜用小陷胸湯(半夏、黃連、瓜蔞)治之;化膿化腐者,宜用千金葦莖湯(桃仁、葦莖、冬瓜子、苡仁)加味治之。
1、腎陽不足,口臭、形體消瘦、腰膝酸軟、口燥咽干。
治則: 養(yǎng)陰滋腎。
方藥:左歸飲加減,熟地10克,山藥20克,杞子10克,山芋10克,丹皮10克,麥冬10克,龜板10克烊沖,杜仲10克。
2、肺胃郁熱,外邪凝滯,肺胃郁熱上攻,而致口臭,鼻干燥,咽紅腫疼痛,涕黃,苔少,舌紅,脈細數(shù)。
治則:清熱瀉火。
方藥:蘆薈湯加減,蘆薈10克,甘草5克,麥冬10克,桑枝10克,赤芍10克,桔梗6克,薄荷5克,荊芥10克,黑山桅10克,辛夷10克。
3、胃火灼盛,癥見口臭、口干,牙齦紅腫,消谷善饑,舌紅苔黃少津,脈滑數(shù)。
治則:消熱瀉火。
方藥:清胃散加減,黃蓮6克,生地20克,丹皮、霍香10克、蘇梗10克,犀角20克( 先煎) 。
4、腸腑實熱,癥見便秘口臭,小便短赤,心煩,舌紅苔黃或黃燥,脈滑數(shù)。
治則:滋陰清熱通便。
方藥:小承氣湯加味,生大黃15克,白芍10克,枳實10克,厚樸10克,霍香10克,生地20克,檳榔10克。
牛奶
吃大蒜后的口氣難聞,喝一杯牛奶,大蒜臭味即可消除。
檸檬
檸檬具有生津、止渴、祛暑的功效??稍谝槐兴锛尤胍恍┍『?,同時加上一些新鮮檸檬汁飲用,可去口臭。
佩蘭
取佩蘭葉10--50克(根據(jù)個人的具體情況才能決定),水煎服或熱水浸之代茶飲。此方對因胃熱引起的口臭、口苦、苔膩等癥久不能除者,確有良效。
蜂蜜
蜂蜜具有潤腸通腑、化消去腐的功效,對便秘引起的口臭頗有效。
山楂
山楂性酸,味微甘平,有散瘀消積、清胃、除口酸臭的功效。
金橘
金橘對口臭伴胸悶食滯很有效,可取新鮮金橘5~6枚,洗凈嚼服。本方還具有芳香通竅、順氣健脾的功效。
秘方一:補腎壯骨方
適用:用于因腎陽虛損引起的腰膝酸軟,下肢無力,頭暈目眩,手足不溫等癥狀。
做法:豬或羊腔骨500克,文火燉熟,蟲草20克去灰渣,清水漂洗干凈后,加入桂圓50克,文火共燉,酌加調(diào)料即可。
秘方二:健腦補腎方
適用:因腎精虧虛引起的腦髓不充、失眠健忘、頭暈耳鳴等癥狀。
做法:核桃仁300克、枸杞子200克、女貞子200克、炒蓮子200克、炒大棗50克,裝瓶或罐內(nèi),加入低度白酒,酒應超過中藥約3厘米,每天攪動一次,半月后酌加蜂蜜,每天適量飲用。
秘方三:補腎壯腰方
適用:用于因腎虛腎寒或先天稟賦不足引起的腰膝酸軟、下肢無力、遺精早泄、頭暈健忘等癥狀。
做法:羊肉500克煲湯至肉爛,加入山藥500克切成塊,枸杞子100克,文火燉半小時,酌加調(diào)料即可。
秘方四:補腎強身方
適用:適于脾腎虛弱引起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納谷不香或放化療引起的面色晦暗、乏力倦怠等。腰痛并非皆腎虛。
做法:豬或羊腎一對,剖開去筋膜,冷水泡半天。黑木耳100克,涼水泡開,花菜200克掰小塊,洗凈開水焯過。豬或羊腎切丁,與黑木耳爆炒,酌加姜、蒜末及鹽,炒至八分熟時加入花菜,翻炒至熟即可。
枸杞
《本草綱目》記載:“枸杞,補腎生精,養(yǎng)肝,明目,堅精骨,去疲勞,易顏色,變白,明目安神,令人長壽。”中醫(yī)常常用它來治療肝腎陰虧、腰漆酸軟、頭暈、健忘、目眩、頭暈多淚、消渴、遺精等病癥?!侗静萁?jīng)疏》認為:“枸杞子,潤而滋補,專于補腎、潤肺、生津、益氣,為肝腎真陰不足、勞乏內(nèi)熱補益之要藥。”
鹿茸
中藥里的鹿茸是補腎、益精血、強筋骨的佳品。對腎陽不足、精血虧虛的陽痿早泄有很好的效果。另外,婦女出現(xiàn)宮冷不孕,小便頻數(shù)等癥狀時也可以適量食用。若出現(xiàn)感冒、咳吐黃痰、口干口苦、咽喉腫痛、舌苔黃膩等癥狀時忌服本品。
芡實
芡實被譽為“水中人參”,中醫(yī)認為芡實益腎固精,補脾止瀉,為滋養(yǎng)強壯性食物,和蓮子有些相似,但芡實的收斂鎮(zhèn)靜作用比蓮子強,適用于慢性泄瀉和小便頻數(shù),夢遺滑精,婦女帶多、腰膝痹痛等。民間稱它是“嬰兒食之不老,老人食之延年”的佳品,尤其是夏秋之際進補的首選。
何首烏
何首烏有補肝腎、益精血的作用,歷代醫(yī)家均用之于腎虛之人。明·李時珍說過:“何首烏,能養(yǎng)血益肝,固精益腎,健筋骨,烏髭發(fā),為滋補良藥,功在地黃、天門冬諸藥之上。”清代名醫(yī)黃宮繡亦云:“何首烏,諸書皆言滋水補腎,黑發(fā)輕身,備極贊賞。”凡是腎虛之人頭發(fā)早白,或腰膝軟弱、筋骨酸痛,或男子遺精,女子帶下者,食之皆宜。
杜仲
杜仲是補腎的良藥,能緩解腰膝酸軟、疲倦遺精的癥狀。杜仲是杜仲樹的樹皮,《本草經(jīng)集注》里記載,在選擇杜仲時可以把它折斷,里面有像棉纖維一樣的白絲,就是質(zhì)量較好的杜仲。
山藥
李時珍說山藥:“益腎氣,健脾胃。”很推崇它的補腎和健脾的功能。脾胃虛弱和腎虛的人可以把它作為調(diào)補身體的常用食物。《本草正》說:“山藥,能健脾補虛,滋精固腎,治諸虛百損,療五勞七傷。”把山藥視為治療虛勞的靈丹妙藥。
至寶三鞭丸
功能主治 :至寶三鞭丸,補血生精,健腦補腎。用于腎虛所致體質(zhì)虛弱,腰背酸痛,頭暈,心悸健忘,虛汗,畏寒失眠,面色蒼白,氣虛食減。
金匱腎氣丸
成分:地黃、山藥、山茱萸(酒炙)、茯苓、牡丹皮、澤瀉、桂枝、附子(制)、牛膝(去頭)、車前子(鹽炙)。輔料為蜂蜜。
功能主治 :溫補腎陽,化氣行水。用于腎虛水腫,腰膝酸軟,小便不利,畏寒肢冷。
桂附地黃丸
成分:熟地黃、附子(制)、肉桂、山茱萸(制)、山藥、澤瀉、牡丹皮、茯苓。輔料為淀粉、糊精。
功能主治 :溫補腎陽。用于腰膝酸軟,肢冷尿頻。本品中有肉桂屬溫熱藥,不適用于具有口干舌燥,煩燥氣急,便干尿黃癥狀的糖尿病,慢性腎炎,高血壓,心臟病的患者。
姜汁擦浴
【組成】姜汁1杯。
【制法】取姜汁1杯,加熱,即可。
【保健功能】發(fā)汗解表。
【應用】常用于風寒型感冒、肥胖癥、老年斑等。
【用法】用毛巾蘸取姜汁,直接擦涂皮膚。
生姜蔥白方
【組成】鮮生姜,蔥白,白酒。
【制法】將鮮生姜、蔥白切碎,搗爛,加入白酒及3000mL開水,即可。
【保健功能】辛溫解表。
【應用】常用于風寒型感冒。
【用法】每日1劑,每日1~2次,每次40分鐘,3日為1個療程,先熏足,后泡洗雙足。
羌活白芷方
【組成】羌活,白芷,川芎,防風,藁本。
【制法】將以上藥物同入鍋中,煎煮20分鐘,去渣取汁,加入3000mL開水,即可。
【保健功能】祛風,散寒,止痛。
【應用】常用于風寒型感冒、頭痛。
【用法】每日1劑,每晚1次,每次40分鐘,4日為1個療程,先熏足,后泡洗雙足。
鮮生姜方
【組成】鮮生姜。
【制法】將生姜壓扁,加入300mL開水,即可。
【保健功能】辛溫解表。
【應用】常用于風寒型感冒等。
【用法】每日1劑,每次40分鐘,3日為1個療程,先熏足,后泡洗雙足。
注意:以上藥浴方均采自網(wǎng)絡,請在咨詢專業(yè)醫(yī)生后,方可進行使用。
銀花飲
配方:銀花30克,山楂10克,蜂蜜250克。
制法:將銀花、山楂放入鍋內(nèi),加水適量,置武火上燒沸,3分鐘后取藥液1次,再加水煎熬1次,將兩次藥液合并,放入蜂蜜,攪拌均勻即成。
功效:辛涼解表,清熱解毒。
用法:隨量飲用。
黃芪姜棗湯
配方:黃芪15克,大棗15克,生姜3片。
制法:以上三物加水適量,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煮約1小時即可。
功效:益氣補虛,解表散寒。
用法:吃棗飲湯。
苦瓜蓮肉湯
配方:苦瓜30克,蓮葉1張,豬瘦肉50克。
制法:將苦瓜、鮮蓮葉、豬瘦肉均切片,把全部用料一起放人鍋內(nèi),加清水適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煮約1小時,至肉熟,調(diào)味即可。
功效:清暑解毒,利濕和中。
用法:飲湯食肉。
白菜根蔥白湯
配方:大白菜根3個,蔥白連須2根,蘆根10克。
制法:上三物以水煎煮10~15分鐘即可。
功效:辛散解毒,清熱祛濕。
用法:每日1劑,趁熱分2次服用。
珠蘭茶
配方:茶葉6克,珠蘭3克,薄荷3克。
制法:上三味,開水沖泡5分鐘即可。
功效:理氣化濕,清利頭目。
用法:每日1~2劑,分上下午飲服。
枸杞疰夏茶
配方:枸杞子、五味子各等分。
制法:枸杞子、五味子共研末,用開水浸泡封存3小時,即可飲用。
功效:清暑祛熱,補虛益精。
用法:每日不拘時代茶飲服。
姜絲鴨蛋湯
配方:生姜50克(去皮),鴨蛋2個,白酒20毫升。
制法:生姜洗凈去皮,切成絲,加水200毫升煮沸,鴨蛋去殼打散,倒入生姜湯中,稍攪,再加入白酒,煮沸即可。
功效:解表散寒。
用法:每日1次,吃蛋飲湯,頓服,可連服3日。
感冒兼陰虛用玉竹
出現(xiàn)手足心熱、口燥咽干、小便短少、舌紅少津等癥狀時,可能是出現(xiàn)了陰虛。這時可遵醫(yī)囑酌情使用養(yǎng)陰的藥物如玉竹、麥冬等。
感冒兼陽虛用附子
患者除一般感冒癥狀外還同時出現(xiàn)怕風、四肢冷、小便清長等表現(xiàn),可能是出現(xiàn)了陽虛。這時可遵醫(yī)囑酌加溫陽的藥如附子、桂枝等。
感冒兼氣虛用黃芪
體弱多病的老年患者,出現(xiàn)惡寒發(fā)熱、頭痛鼻塞、倦怠無力、氣短懶言等氣虛感冒的癥狀,可以遵醫(yī)囑服用益氣的藥物如黃芪等,扶正以祛邪,使疾病盡快痊愈。此外,現(xiàn)代研究表明,黃芪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功能,對預防感冒也有一定效果。
感冒兼血虛用當歸
如果患者除感冒癥狀外,兼有面色蒼白、唇甲色淡、心悸頭暈等血虛表現(xiàn),可遵醫(yī)囑酌情服用補血的藥物如當歸等,治以扶正祛邪、養(yǎng)血解表。
大椎
第七頸椎棘突和第一胸椎棘突之間。按摩此穴位對感冒、瘧疾、咳嗽、氣喘、骨蒸盜汗、癲癇、頭痛項強、風疹等效果較好。如果自己反背手能觸摸到此穴位,可自我按揉點壓。
神闕
肚臍的中間,即我們常說的肚臍眼。按摩此穴位對感冒、腹痛、泄瀉、脫肛、水腫、虛脫等效果較好。具體操作方法如下,右手掌心置于肚臍,左手重疊于右手背,順時針方向摩50~100次;換左手在下,逆時針方向摩50~100次,以腹部發(fā)熱為宜;然后再以兩手掌心向內(nèi)相重疊,手心置于肚臍,向下擦搓30~50次,以下腹部發(fā)熱為宜。亦可用一指尖或指腹點揉按臍眼3~5分鐘。操作此法自己或家人或借助按摩儀均可施行。
足三里
膝眼下3寸,因是個強壯全身的穴位,民間便有“揉揉按按足三里,相當吃只老母雞”的說法。具體操作方法如下,先屈膝,將一手掌心正對膝關節(jié)髕骨上,四指向下伸直,中指尖所到達之點外側(cè)旁開1寸處即是此穴位。然后用一指推法,推5~10分鐘;再用摩擦法輪摩100~200次。
風門
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即旁開2橫指。按摩這個穴位對傷風、咳嗽、發(fā)熱頭痛、項強、胸背痛等癥狀效果比較明顯。具體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項可以參考上面的足三里。
肺俞
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即旁開2橫指。按摩此穴位對感冒、咳嗽、氣喘、吐血、骨蒸、潮熱、盜汗、鼻塞等效果較好。具體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項同足三里。
1、二汁飲:鮮藕汁、梨汁等份,生服。
2、紫蘇粥:紫蘇葉10克,粳米50克,生姜3片,大棗3枚。先用粳米煮粥,粥將熟時加入蘇葉、生姜、大棗,趁熱服用。
3、杏仁蘿卜煎:杏仁(甜)10克,生姜3片,白蘿卜100克,水煎服,每日1劑。
4、蔥白梨汁:蔥白連須7根,梨1個,冰糖適量,水煎服。
5、柚皮飲:柚子皮適量,水煎服。
6、二陳二仁粥:陳皮9克,半夏6克,茯苓12克,薏仁15克,冬瓜仁15克,粳米100克。前五料水煎,沸后約10分鐘,去滓取汁。加粳米及適量水,同煮為粥。
偏方1
甜杏仁15克,去皮尖,加水研細濾汁,粳米50克,同煮粥食用,每日1次,連用7~10天。
偏方2
甜杏仁10克,豬肺1具,擠去肺組織泡沫,洗凈,白蘿卜1個(約500克),切成小塊,共燉爛,飲湯食肺,連用數(shù)天,對久咳不愈者甚佳。
偏方3
甜杏仁10克(炒黃去皮),加水適量煮20分鐘左右,沖蜂蜜15克內(nèi)服,每日1次,連用數(shù)日。
偏方4
甜杏仁、桃仁、蜂蜜各15克,共置于鍋中蒸煮,每日服1次,服前加入少許老姜汁,適合咳嗽痰多者,10~14天為1療程。
偏方5
杏仁、沙參備5克,梨皮15克,川貝母3克,冰糖10克,水煎代茶飲,堅持連用數(shù)天。
偏方6
杏仁適量,去皮尖,軋碎,加菊花6克,開水沏泡當茶飲,堅持連用一定時間。
偏方7
杏仁6克,研成細末,雪梨1個,去皮,將杏仁末放入其中,隔水燉半小時后服,每日1次,10~14天為1療程。
1、木耳蒸鴨蛋
木耳蒸鴨蛋對于陰虛的咳嗽是較為有效的。本方所需要的材料主要有黑木耳、鴨蛋以及少許冰糖。加水適量攪拌后,隔水蒸熟食用,每日兩次,可治陰虛肺燥咳嗽,此偏方對咽干痰少也有療效。
2、煮蘿卜水
煮蘿卜水治療咳嗽也是較為不錯的選擇。一連數(shù)日咳嗽不止,晚上難以入睡,可買幾根白蘿卜,每晚把半截蘿卜切成片,用清水煮,蘿卜、熟后用茶杯或小碗將水濾出,待稍冷后喝下??人员憧蓽p少。連續(xù)喝幾天,咳嗽就可痊愈。
3、梨汁燉冬菇
梨汁燉冬菇清除體內(nèi)的病毒,有著不錯的效果的。首先把鴨梨去皮切片榨汁,再把冬菇洗凈切片,加適量水和冰糖同燉,等冬菇燉熟后,早晚分兩次連湯同食,即可。梨能潤肺涼心、消痰降火,冬菇內(nèi)的雙鏈糖核酸在人體內(nèi)產(chǎn)生的干擾素能消滅體內(nèi)的病毒。
4、吃生姜片也止咳
生姜也是能夠止咳的,具體方法如下。把一塊生姜洗凈去皮,切成片,咳嗽時往嘴里擱一片,咳嗽馬上就停止了。嗓子再癢時再吃一片,一天吃兩次,晚上臨睡前吃一次,第二天再吃兩三次,咳嗽即可痊愈了。
5、核桃、芝麻、生姜粉治療咳嗽
一些核桃也是能夠止咳的。核桃5個,生芝麻25克,生姜25克,紅糖適量。核桃和生芝麻搗成碎末,生姜去皮搗成碎末。集中放入碗內(nèi),加紅糖攪拌均勻。每次取一湯勺(約30克),白開水沖服,每日早晚各服一次。
從大椎開始到身柱結(jié)束,先是督脈刮痧,然后呈八字刮開這里不僅僅涉及到督脈,同時還涉及到膀胱經(jīng)的幾部穴位。
大椎到大抒;陶道到風門;陶道下一寸到肺俞,這里可以排三版。 前面的云門和中府從云門往下刮到中府,然后從廉泉到天突下一點。這里可以排兩版 刮痧期間,如果痧痕起的很明顯,可以隔三天刮痧一次,如果痧痕不明顯,可以每日刮痧一次,連續(xù) 刮痧一個星期,算是一個療程。
同時還要堅持你每天的艾灸。艾灸大椎,肺俞,風門,天突,神闕。
1、熏蒸止痛法
用川芎15g,晚蠶沙30g,僵蠶20~30g,香白芷15g,將藥物共放入沙鍋內(nèi),加水5碗,煎至3碗,用厚紙將沙鍋口封住。
用法:視疼痛部位大小,于蓋紙中心開一孔,令患者痛位對準紙孔;滿頭痛者,頭部對準沙鍋口(兩目緊閉或用手巾包之),上面覆蓋一大方巾罩在頭部,以藥液散發(fā)的熱氣熏蒸,每天1劑,每劑用2次,每次熏10~15分鐘。適用于各種頭痛。
2、藥汁涂抹法
取鮮姜、蔥白各100g,洗凈,放瓷缽內(nèi),加涼開水少許,搗爛取汁,用棉球蘸藥汁涂于太陽穴或前額,或頭痛部位,涂后可用手指輕叩涂藥部位,每天數(shù)次。
3、中藥塞鼻法
取川芎15g,白芷9g,冰片1g,細辛3g,羌活6g,共研極細末,裝瓶備用。使用時依據(jù)患者年齡大小,取藥末3~6g,放在紗布上卷成條狀,左側(cè)頭痛塞右鼻,右側(cè)頭痛塞左鼻,全頭痛左右鼻交替使用。每天1~2次,連續(xù)5~7天。
4、塞鼻取嚏法
?。?)防風、藜蘆、栝樓各等量研末,取少許搐鼻取嚏,此方適合一切頭痛。(2)雄精(雄黃中最佳品)1g,皮硝3g,川芎6g,白芷8g,乳香、沒藥各2g,共研細末,取少許搐鼻取嚏,痛止則停用。
5、貼太陽穴法
荊芥、穿山甲、白芷、螻蛄各9g,干全蝎(去毒)、地鱉蟲、姜蠶各3g,牙皂5g,共研末,加冰片1g,用蜂蜜調(diào)勻,攤布貼兩太陽穴(晚貼早揭),每日1次。此方系清光緒頭痛劇烈時所用。
6、貼涌泉穴法
取吳茱萸適量研為細末,米醋適量調(diào)為稀糊狀,外敷于雙足心涌泉穴,每日換藥1次,7天為1個療程,連續(xù)1~2個療程。本法上病下取,平肝潛陽,引熱下行,對高血壓頭痛、肝陽頭痛療效甚佳。
藥膳1、丹地粥
組成:丹皮10g,丹參5g,山茱萸肉5g,熟地黃10g,大米50g。
用法:先將上述所有材料清洗干凈,鍋內(nèi)加水取汁,去渣備用,大米放入鍋內(nèi),加水熬粥,快熟時加入藥汁,可以分次食用。
藥膳2、芹菜根湯
組成:芹菜根60g。
用法:芹菜根加水煎煮,早晚各一次。
主治:適用與高血壓頭痛,高血脂。
藥膳3、遠志大棗湯
組成:遠志15g。
用法:每天煎1次,每次需加大棗7個,像煎中藥一樣早晚煎服,晚上服藥時把7個大棗吃掉。
主治:此方可治神經(jīng)性頭痛。
藥膳4、棗仁煎百合
組成:鮮百合500克,酸棗仁15克。
用法:將百合用清水浸泡24小時,取出洗干凈,棗仁炒后水煎去渣再加入百合煮熟,隨意飲服。
主治:對失眠頭痛有輔助治療的作用。
藥膳5、白菊花湯
組成:取白菊花200g。
用法:加水2000ml,煎沸后,倒入臉盆內(nèi),趁熱熏蒸頭部。將頭部置于離水面適宜的高度,蒙蓋毛巾(以防盆內(nèi)熱氣外泄),至藥汁溫度降至體溫以下為宜。薰蒸后防止受涼,一般1次就可見效。
主治:此方可治神經(jīng)性頭痛。
揉捏風池穴
風池穴位于頸后兩側(cè)枕骨下方,發(fā)際的兩邊大筋外側(cè)凹陷處。一手扶住被按摩者前額,另一手用拇指和食指置于風池穴揉捏半分鐘,以局部酸脹為佳。
按揉百會穴
百會穴位于兩耳尖連線與前后正中線交點。用拇指按壓百會穴半分鐘,先順時針方向按揉1分鐘,然后逆時針方向按揉1分鐘,以酸脹感向頭部四周發(fā)散為佳。
按揉頭維穴
頭維穴位于頭前側(cè),在兩側(cè)額角發(fā)際向上約1指寬處。用兩手拇指同時順時針方向按揉頭維穴約1分鐘,然后逆時針方向按揉約1分鐘,以酸脹感向整個前頭部和兩側(cè)發(fā)散為佳。
按揉角孫穴
角孫穴位于耳尖直上,與發(fā)際交點處。用拇指或中指順時針方向按揉頭兩側(cè)的角孫穴約1分鐘,然后逆時針方向再按揉1分鐘,以頭部向兩側(cè)感到酸脹為佳。
按揉率谷穴
率谷穴位于兩耳尖直上2橫指寬處。用拇指或中指順時針方向按揉頭兩側(cè)的率谷穴約2分鐘,然后逆時針方向再按揉約2分鐘,以頭部兩側(cè)感到酸脹為佳。
頭頂痛
屬厥陰經(jīng)病,先從肝經(jīng)論治,或針刺百會穴。
后頭痛
屬太陽經(jīng)病。可以灸小腸經(jīng)的后溪穴,治后頭痛、頸椎病、落枕和情志病。另外,膀胱經(jīng)的京骨穴也可。
頭頸僵痛
可試試灸肺經(jīng)的列缺穴,“頭項尋列缺”。
偏頭痛
來無影去無蹤的偏頭痛,多與三焦經(jīng)有關。三焦經(jīng)肘部的清冷淵、天井穴,以及手腕部的外關穴,都是偏頭痛的特效穴。三焦經(jīng)是人體的“出氣筒”,在三焦經(jīng)按摩或者刮痧,可有效調(diào)整內(nèi)分泌失調(diào),對調(diào)節(jié)長期情志病極為有效,對各種頭面部疾病,以及更年期綜合癥都有特效。
前額和眉棱骨痛
般屬于胃經(jīng)的病癥。從二三腳趾間的陷谷穴向內(nèi)庭穴方向按摩幾分鐘即可緩解。另外,按摩脾經(jīng)的公孫穴(絡穴治表里病癥),或者膀胱經(jīng)的京骨穴也可有效緩解眉棱骨痛。
耳朵上部
若疼痛發(fā)生在頭兩側(cè),即耳朵上部,就在膽經(jīng)按摩,例如膽經(jīng)的風池穴、陽陵泉穴等均可。
太陽穴痛
首先就可以按摩太陽穴,如果不能緩解,則可以按摩膽經(jīng)的風池穴、陽陵泉?;蛘甙茨ξ附?jīng)的頭維穴、陷谷穴,它同時對眉棱骨痛和頭痛如裹都有效。
一側(cè)頭痛
中醫(yī)理論中有所謂的“左肝右肺”之說,并由此會誘發(fā)一側(cè)的頭痛。經(jīng)常出現(xiàn)左邊的偏頭痛一般跟肝血不足有關,這種現(xiàn)象在經(jīng)期剛過的女性身上比較常見。有人提供了腎經(jīng)的筑賓穴(同時也是奇經(jīng)八脈中陰維脈的郄穴,臨床多用于及時緩解所出現(xiàn)的血癥,血虛當然也屬于血癥的一種),可以有效緩解左側(cè)頭痛的狀況。另外,肝血不足也可通過按摩肝經(jīng)的曲泉穴(合水穴)來調(diào)理。如果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是右邊的偏頭痛,一般跟肺氣不降有關??梢酝ㄟ^按摩肺經(jīng)的尺澤穴和腎經(jīng)的復溜穴來調(diào)理。
腎虛頭痛
腎陰虛和陽虛都有可能誘發(fā)頭痛。腎陰虛頭痛,主要表現(xiàn)為頭腦空痛,頭暈耳鳴,腰膝無力,舌紅脈細;腎陽虛頭痛,主要表現(xiàn)為頭痛畏寒,四肢不溫,面色白,舌淡,脈沉細。無論陽虛還是陰虛,都可以通過經(jīng)常按摩腎經(jīng)的穴位復溜、太溪等得到改善。
1、鹽水
鹽水洗鼻制法:2克食鹽、100毫升的水,煮沸,接入蒸餾出來的水到小瓶。用棉球蘸蒸餾后的鹽水,滴入病發(fā)的鼻腔,再用手指輕輕的按壓鼻子兩側(cè),使鼻腔粘膜充分吸收鹽水后,配合善鑫堂鼻舒爽噴劑,每日2-3次效果最佳。
2、大蒜汁
大蒜汁制法:將大蒜剝皮,洗凈后,放入研缽當中搗碎,過濾出大蒜汁液。用棉球?qū)⒅谱骱煤蟮拇笏庵?,滴入鼻腔,用手指輕壓鼻子雙側(cè)。
3、蔥汁
蔥汁制法:將蔥去皮,取蔥白,切成小段,用研磨,搗碎,過濾成汁液。用棉球?qū)⒅谱骱玫氖[白汁液,涂抹到并發(fā)的鼻腔,也可以滴入鼻腔,用手指輕壓鼻子的雙側(cè)。
4、醋熏
醋熏制法:將白醋倒入,鐵質(zhì)的小碗,用火燒制成蒸發(fā)態(tài)。將蒸發(fā)出來的霧氣,吸入鼻腔,可起到緩解鼻炎的癥狀。
5、蒼耳子
蒼耳子制法:將蒼耳子洗凈,曬干后,去皮,研碎后,加適量的水,煮沸,溫火煮30分鐘,冷卻后,過濾,裝入小瓶。將制作好后的蒼耳子藥液,用棉球滴入鼻腔,用手指,輕輕擠壓鼻子的雙側(cè)。
天府穴
天府穴最大的效用就是善治鼻炎,不論是過敏性鼻炎,還是慢性鼻炎。此穴可以用以下方法來找到:兩臂張開,掌心相對平伸,用鼻尖點臂上,點到處就是天府穴。
陷谷穴
陷谷穴能夠直接通到鼻竅,所以它是一個治療鼻炎的要穴。當鼻子不通氣時,揉揉陷谷穴很快就會通。腳上第二趾和第三趾間有一個縫,從接縫的地方往腳背方向上走5厘米的地方,就是陷谷穴。
迎香穴
迎香穴在鼻翼外緣中點,旁開0.5寸,在鼻唇溝上段。揉的時候,最好先把手指搓熱,然后撫摸鼻翼,之后再點迎香穴;也可先用手背從印堂開始往下輕輕地顫動撞揉鼻翼以后,再點揉迎香穴,馬上會覺得神清氣爽、鼻竅全通了。每天只要堅持揉兩三分鐘即可。
手三里穴
手三里穴可治療過敏性鼻炎。手三里穴,在肘橫紋下2寸處。手三里穴還可以增強體質(zhì),是人體的強壯穴,和足三里穴一樣,平時多揉,可以增強免疫力。
前谷穴
前谷穴可治過流黃涕的敏性鼻炎、慢性鼻炎、鼻竇炎等癥狀,平常沒事的時候多揉揉這個穴位,也可以收到好的效果。從少澤穴沿著小腸經(jīng)往小指根上推,推到有一塊骨頭處推不動了,卡住的這個點就是前谷穴。
隱白穴
隱白穴也能通鼻竅、治療慢性鼻炎。治療鼻炎的時候可以點按。用指節(jié)尖點它,或者找個細一點的按摩棒來點按;也可以用艾灸的方法,就是拿一個艾條點燃,灸這個穴位。
茯苓枸杞加味治老年哮喘
【功能主治】主治老年人哮喘。
【處方組成】熟地、丹皮、澤瀉、淮山藥、五味子、山萸肉各10克,茯苓20克,枸杞子、補骨脂、巴戟天各15克,胡桃肉12枚。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天一劑,于早晚飯后一個半小時后服200毫升。一個月為一療程。
【加減】偏腎陽虛者,加熟附子、肉桂各10克,偏腎陰虛者,加麥冬、石斛各30克;咳嗽痰多者,加川貝粉(沖服)4克,射干、桔梗、杏仁各10克。
【病例驗證】王某,男,60歲,干部?;枷?年,肺氣腫2年。每逢天寒而喘,咳嗽痰多,動則加重;口唇淡紫,面色咣白,虛汗津津,舌淡紅、苔薄白,脈虛滑數(shù),兩尺乏力。此為腎陽虛極,不能攝納,腎氣上奔,發(fā)為喘息。治以溫補腎陽,固攝下元,納氣平喘。處方:熟附子、肉桂、熟地、丹皮、澤瀉、淮山藥、五味子、山萸肉、射干、桔梗、杏仁各10克,茯苓20克,枸杞子、補骨脂、巴戟天各15克,胡桃肉12枚,川貝粉(沖服)4克。煎成湯劑,每天1劑,于早晚飯后1個半小時服200毫升,連服10天,喘息稍平,繼服20天,喘息大減。以此方加減調(diào)治2個療程,呼吸自如,重返工作。后以此方制成藥丸,服用3個月,隨訪兩個冬春,至今未見復發(fā)。
麻黃杏地滿腔熱腸治支氣管哮喘
【功能主治】調(diào)理肺氣,化痰止喘。主治支氣管哮喘。
【處方組成】麻黃10克,杏仁20克,地龍20克,射干15克,全蝎15克,僵蠶15克,陳皮15克,桃仁15克
【用法用量】每日1劑,水煎2次,合并藥液400毫升,分三次口服。
【加減】偏熱者,加黃岑、川貝、葶藶子各10克;痰多者,加萊菔子、瓜蔞各10克;偏寒者,加桂枝、干姜、五味子各10克。
【病例驗證】李某,54歲。哮喘反復發(fā)作3年,每逢秋冬之交感邪后發(fā)作。近因風寒外侵,咳嗽加劇,喘促,喉中痰鳴,痰白如泡沫狀,咳吐不爽,舌淡苔白滑,脈浮緊。服上方7劑后哮喘平,咳痰減少,共治2周后諸癥消失,隨訪2年未見復發(fā)。
小青龍湯治支氣管哮喘
【功能主治】宣肺平喘,止咳化痰。主治支氣管哮喘。
【處方組成】炙麻黃15克,桂枝、五味子、干姜各9克,制半夏、白芍各30克,細辛6~9克,甘草9~15克。
【用法用量】每日一劑,水煎2次,分2次服用。
【加減】寒痰粘稠者,加旋覆花(包煎)、白芥子、蘇子各9克,萊菔子30克;痰熱壅肺者,加魚腥草、開金鎖(金蕎麥)、生石膏各30克,象貝母9克,淡鮮竹瀝30毫升。
【病例驗證】卓某,女,26歲,福建莆田縣人。自幼有哮喘宿疾,逢冬必發(fā)。懷孕分娩后哮喘加甚,四季難分。畏寒胸悶窒息,氣喘不能平臥,難以人寐,四肢不溫,咳吐痰稀,舌苔薄白,脈弦緊。用此方3劑后,哮喘平息。隨訪2年,未見發(fā)作。
截喘湯治哮喘
【功能主治】化痰截喘,降逆納氣。主治慢性支氣管哮喘、肺氣腫哮喘、支氣管哮喘。
【處方組成】老鸛草、碧桃干、佛耳草各15克;姜半夏、旋覆花、全瓜、防風各10克;五味子6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晚飯后各一劑。
【加減】熱喘者,加石膏15克、知母10克、黃岑10克;寒喘者,加炮附片9克、肉桂3克;氣虛者,加白參3克、黃芪80克;腎虛者,加蓯蓉15克、巴戟天15克、補骨脂15克;陰虛有熱者,加黃柏、知母、元參、生地各9克。
【病例驗證】陳某,男,64歲,退休干部?;加兄夤芟?0多年,每屆秋冬必大發(fā),曾用氨茶堿、皮質(zhì)激素類藥物治療,但僅能當時緩解,藥停又喘。某日因天冷受寒,哮喘大發(fā)已有4天,每晚看急診。后按此方服3劑后,支氣管哮喘即有明顯緩解,服至7劑,哮喘平止,胸部X片示“肺部感染消失“,其余癥狀也明顯改善,又續(xù)服7劑鞏固療效,以后服用右歸丸及人參蛤蚧散扶正固本,隨訪3年未見復發(fā)。
偏方1
原料:靈芝、蘇葉各10克,茯苓、冰糖各15克,半夏8克,厚樸5克。
方法:水煎服。
偏方2
原料:王味子250克,紅皮雞蛋10個。
方法:將五味子入瓦器內(nèi),加水煮沸30分鐘,待藥汁涼透,放入紅皮雞蛋10個,置陰涼處浸泡7天,每日早晨取雞蛋1個食用。
偏方3
原料:靈芝、蘇葉各6克,半夏4.5克,厚樸3克,茯苓9克。
方法:水煎加冰糖服。
點按天突
此穴位于胸骨切跡上方正中凹陷處。用食指或中指指腹慢慢地點按天突穴1~2分鐘。按摩此穴能宣肺化痰、利咽開音,治療咳嗽、支氣管哮喘、咽喉炎、扁桃體炎等。
按揉列缺
兩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尖按在另一手的橈骨莖突上,當食指尖處即為此穴。用食指按揉兩側(cè)列缺穴各1~2分鐘。按摩此穴能宣肺祛風、疏經(jīng)通絡,治療咳嗽氣喘、頭痛、咽痛等癥。
按揉膻中
此穴位于胸骨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隙,兩乳頭之間的中點處。用食指或中指的指腹按揉膻中穴3~5分鐘。按摩此穴能調(diào)氣降逆、清肺化痰、寬胸利膈,治療咳嗽、支氣管哮喘、胸痛、胸悶、肋間神經(jīng)痛等癥。
按揉魚際
此穴在第1掌骨中點之橈側(cè),赤白肉際處(即手背與手掌皮膚相交接處)。用拇指指腹先后按揉兩側(cè)魚際穴各1~2分鐘。按摩此穴能散風化痰、清肺利咽,治療咳嗽、氣喘、頭痛、咽喉腫痛等癥。
1、擦肺俞部位和膻中部位
?。?)膻中穴位置:兩乳頭連線中點。
操作方法:用掌擦法,稱擦膻中。
功用:理氣化痰、止咳平喘。
(2)肺俞穴位置: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操作方法:用掌擦法,稱擦肺俞。
功用:調(diào)肺氣、補虛損、止咳化痰。
2、揉定喘1-3分鐘
位置:第七頸椎棘突下為大椎穴,大椎穴旁開0.5寸,左右各一。
操作方法:指端揉。
功用:止咳平喘,通宣理肺。
3、補脾經(jīng)300-500次
位置:拇指橈側(cè)指端到指根。
操作方法:向心(指尖向指根方向)推為補,稱補脾經(jīng)。
功用:補脾經(jīng):健脾胃、補氣血。
4、清肺經(jīng)300次
位置:無名指末節(jié)羅紋面。
操作方法:離心(指根向指尖方向)推為瀉,稱清肺經(jīng)。
功用:清肺經(jīng):宣肺清熱、疏風解表、化痰止咳。
5、揉掌小橫紋200-500次
位置:手掌面小指根下尺側(cè)掌紋頭。
操作方法:用指端揉,稱揉掌小橫紋。
功用:清熱散結(jié)、宣肺化痰、鎮(zhèn)靜安神。揉掌小橫紋主要用于喘咳、肺炎、百日咳等常與擦肺俞、清肺經(jīng)等合用。
6、運八卦100-300次
位置:手掌面以掌心內(nèi)勞宮為圓心,內(nèi)勞宮到中指根中外1/3交界處為半徑所作圓周上的八個點。從小魚際起按順時針排列依次為乾、坎、艮、震、巽、離、坤、兌。
操作方法:用拇指端運,稱運內(nèi)八卦;按乾、坎、艮、震依次推運一周,稱順運內(nèi)八卦;反之,稱逆運內(nèi)八卦。
功用:寬胸利膈、理氣化痰、行滯消食。
7、捏脊6-10遍
位置:后背正中線大椎至龜尾成一直線。
操作方法:由下向上用捏法稱“捏脊”。
功用:調(diào)陰陽、理氣血、和臟腑、通經(jīng)絡、培元氣。
8、揉豐隆2-3分鐘
位置:在外踝尖上8寸,脛骨前緣外側(cè),脛腓骨之間。
操作方法;用拇指或中指端著力,稍用力在豐隆穴揉動,稱揉豐隆。
功用:和胃氣,化痰濕。
1、大黃膏熱敷方
材料:大黃適量,黃酒少許。
用法:將大黃打碎,研成粉末。將10克的大黃粉用黃酒調(diào)成軟膏狀。將此藥膏敷于肚臍處,用紗布覆蓋,并用熱水袋在此藥膏上熱敷10分鐘??擅咳論Q藥1次。
功效:此方具有瀉熱通便的功效。
2、大黃食鹽粉敷方
材料:生大黃10克,食鹽10克。
用法:將大黃打碎,研成粉末,與食鹽混合均勻。將此藥粉敷在肚臍處,用紗布覆蓋,用一帖傷濕止痛膏固定。每日換藥1次,可連續(xù)用藥3天。
功效:此方具有瀉熱通便、涼血解毒的功效。
3、桂萸巴豆敷方
材料:巴豆、肉桂各1克,吳茱萸3克,生姜汁少許。
用法:將巴豆、肉桂和吳茱萸一起研成細末,用生姜汁調(diào)成糊狀。將此藥糊加熱后敷于足三里穴和肚臍處。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10厘米(3寸),距脛骨前嵴1橫指處。
功效:此方具有利水破積、溫中通便的功效,多數(shù)患者在用藥6-24個小時后即可通氣排便。
4、硝皂敷方
材料:芒硝9克,皂角少許。
用法:把皂角研成細末;將芒硝用清水溶解成藥膏狀,調(diào)入皂角末。將此藥膏敷在肚臍處,用紗布覆蓋,用膠布固定??擅咳論Q藥1次。
功效:此方具有瀉熱通便、潤燥軟堅的功效。
5、大戟紅棗膏敷方
材料:大戟1、5克,紅棗5-10個。
用法:將大戟研成細末;將紅棗挖去棗核,搗成泥糊狀,與大戟末一起調(diào)成膏狀。將此藥膏敷于肚臍上,用紗布覆蓋,用膠布固定。
功效:此方具有補中益氣、泄水通便的功效,多數(shù)患者在用藥后5分鐘大便即可暢通。用法:將螺螄連殼一起搗碎,調(diào)入食鹽。將此藥糊敷在關元穴處,用紗布覆蓋,用膠布固定。關元穴位于肚臍下方10厘米(3寸)處。此方具有清熱、利水、通便的功效,多數(shù)患者在用藥后不久大便即可通暢。
予以枳術丸合柴胡疏肝散加減:藥用生白術10~20克,枳殼6~10克,陳皮10克,黨參10克,當歸10克,香附l0克,白芍10克,生麥芽10克,柴胡6克,冬瓜仁10克,郁李仁10克,火麻仁10克,甘草6克。
方中黨參、白術健脾益氣,陳皮、枳殼健脾助運,香附、生麥芽、柴胡疏肝解郁,當歸、白芍和血潤腸,大便不暢、久留腸腑、大腸津虧,則易燥結(jié),故加冬瓜仁、郁李仁、火麻仁潤燥通便,甘草調(diào)和諸藥。本病為因滯而燥,因燥更加重了滯,非直接因燥而導致便秘,故治療重點在于健脾疏肝、調(diào)暢氣機,再佐以潤燥之品,諸藥合用,使脾氣得健,肝氣得舒,大便得通。
第一步:從胃開始
解剖位置:左上腹。
按摩原理:此處的皮膚下面的內(nèi)臟是我們消化道胃的位置。
按摩定位:左側(cè)乳頭直下,與肋骨的交點,右手的食指與肋骨相貼。
按摩方法:以揉法為主,手部皮膚不離開腹部皮膚,局部吸定,按摩5分鐘。
第二步:按脾及十二指腸
解剖位置:肚臍。
按摩原理:此處的皮膚下面的內(nèi)臟是我們消化道十二指腸和小腸的位置。
按摩定位:人體正中線,掌心貼肚臍。
按摩方法:以揉法為主,手部皮膚不離開腹部皮膚,局部吸定,按摩5分鐘,同時可使用震法。
第三步:大小腸的交匯
解剖位置:闌尾。
按摩定位:右手小指緊貼髂前上棘(人體平躺時,腹部與腿部相連最明顯的高骨)。
按摩方法:以揉法為主,手部皮膚不離開腹部皮膚,局部吸定,按摩5分鐘。同時可使用震法。
按摩器官:闌尾,大腸和小腸之間。
第四步:從大腸按到直腸
解剖位置:右側(cè)腹、上腹及左側(cè)腹。
按摩定位:從右髂前上棘到右肋緣下,橫向到左肋緣下,再滑向左髂前上棘,空滑到右髂前上棘,周而復始。
按摩方法:以摩法和擦法為主,用一定的力量,按順序摩擦上述的皮膚,使力量浸透到內(nèi)臟,周而復始,共計5分鐘。
按摩器官:升結(jié)腸,橫結(jié)腸和降結(jié)腸。
按照上面四個步驟多加按摩,就可以達到緩解便秘的效果,如果對按摩不感興趣,那不如點擊下面小編推薦的食療方法來解決便秘問題。
1、支溝穴
【身體部位】:手部穴道。
【十二經(jīng)脈】:手少陽三焦經(jīng)。
【穴位找法】:以手掌側(cè)放,拇指、食指并攏,虎口紋路盡頭處是穴位。
【穴道按摩DIY】:左手側(cè)放,右手掌握住左手背,以右大拇指指尖按壓穴道即可。
2、天樞穴
【身體部位】:腹部穴道。
【十二經(jīng)脈】:足陽明胃經(jīng)
【穴位找法】:肚臍正中左右各外開2寸,就是穴位。
【穴道按摩DIY】:以肚臍為中心,天樞穴為左右角,以右手掌由右下腹往上按柔,經(jīng)右天樞穴橫向肚臍,經(jīng)左天樞穴而下,以順時針方向按柔即可。
3、足三里穴
【身體部位】:足部穴道。
【十二經(jīng)脈】:足陽明胃經(jīng)。
【穴位找法】:外膝眼(膝蓋下面外邊那個凹窩)直下3寸(4橫指),距離脛骨約1橫指尖的地方就是穴位。
【穴道按摩DIY】:坐姿,左足放置椅子上,右手掌握拳,以右手食指第2指尖關節(jié),上下推按穴道。
魚腥草丹參治肺炎
【功能主治】潤熱解毒,活血化瘀。主治大葉性肺炎。
【處方組成】魚腥草、金銀花、側(cè)柏葉各30克,丹參30~60克,三七10克,黃芩、連翹各15克,生石膏60~300克,浙貝、杏仁、北五味子、甘草、大黃各10~15克。
【用法用量】每日1劑,水煎服。
【病例驗證】用此方治療大葉性肺炎17例,痊愈2例,好轉(zhuǎn)3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88.2%,平均體溫恢復時間為2.6天,胸痛消失3.5天。血痰消失3.7天,肺部羅音在7天內(nèi)消失者占70%。
葦莖湯治肺炎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排膿瀉熱。主治大葉性肺炎。
【處方組成】鮮葦莖、生薏苡仁、魚腥草各30克,冬瓜仁15克,桃仁、黃芩各9克,桔醒、甘草各4.5克。
【用法用量】每日1~2劑,水煎服。
【病例驗證】用此方治療38例,痊愈26例,好轉(zhuǎn)4例。退熱時間多致在1~5天,X線陰影多數(shù)在2周內(nèi)完全吸收。
清暑益氣湯治肺炎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滋陰潤燥。主治肺炎。
【處方組成】鮮荷葉30克,鮮西瓜翠衣60克,竹葉、石斛、麥冬、知母各12克,銀花、連翹各15克,黃芩、蘆根各15克,炙枇杷葉24克,人參60克(或紅參9~12克),甘草6克。
【用法用量】每日1劑,水煎服。清熱解毒,滋陰潤燥。主治肺炎。
【病例驗證】用此方治療肺炎14例(發(fā)病均在夏至節(jié)后),治愈12例,好轉(zhuǎn)2例,12~72小時退熱,24~72小時白細胞總數(shù)恢復正常,8天~1個月肺部炎癥完全吸收。
麻杏石膏合劑治肺炎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宜肺平喘。主治肺炎、急性支氣管炎,辨癥屬肺熱喘咳者。
【處方組成】麻黃6克,杏仁10克,石膏40克,虎杖15克。銀花20克,大青葉15克,柴胡15克,黃芩15克,魚腥草20克,青蒿15克,貫眾15克,草河車12克,地龍10克,僵蠶10克,野菊花15克,甘草6克。
【用法用量】每日1劑,水煎服。小兒酌減。
【病例驗證】李某,男,9歲,感冒發(fā)熱10天未愈,咳嗽較劇,經(jīng)用多種抗菌素無效。癥狀為唇干澡,咽干,苔黃厚,體溫39.2℃,白細胞10350/mm³,中性57%,胸透右肺下葉后基底炎變。用此方后,次日體溫降至37.2℃,第4天,右肺細濕羅音消失,用藥7天痊愈。
銀花連翹治肺炎
【功能主治】大葉性肺炎。
【處方組成】銀花24克,連翹、黃芩各15克,七葉一枝花、大力子各12克,杏仁9克,生石膏、虎杖根、野蕎麥根、鮮蘆根各30克,麻黃4.5克,生甘草6克。
【用法用量】每日1劑,水煎2次后分早、晚2次服。嚴重者每日2劑,每6小時服1次。
【加減】胸痛者加元胡、瓜簍;咳甚者加枯梗、桑皮。
【病例驗證】用此方治療急性肺炎患者60例,其中體溫:平均開始退熱時間為7小時,退至正常者平均為3.46天;血象:恢復正常時間平均為5.3天;X線胸透(攝片):恢復正常平均時間為10天。
治療肺炎偏方1
組成:生姜5克、連須蔥白2根、糯米適量。
用法:將生姜搗爛,連須蔥白切碎,與糯米一起煮粥,熟時加入米醋,趁熱服之。
主治:風寒閉肺型肺炎喘嗽。證見發(fā)熱無汗,嗆咳氣急,不渴,痰白而稀,舌苔薄白或白膩,舌質(zhì)不紅,指絞青,多在風關,脈象沉緊。
治療肺炎偏方2
組成:生姜5克、白米適量。
用法:煮粥食用。
主治:風寒閉肺型肺炎喘嗽。
治療肺炎偏方3
組成:蔥白6克、艾葉6克。
用法:共搗爛敷臍。
主治:小兒肺炎發(fā)熱。退熱作用較好。
治療肺炎偏方4
組成:大蒜。
用法:搗泥貼足心。
主治:小兒急性喉炎之呼吸困難。
治療肺炎偏方5
組成:吊揚塵60克、蔥白7根、生姜7片、甜酒曲2粒。
用法:將上藥研搗和勻,加熱酒調(diào)敷胸部膻中、鳩尾穴處。
主治:小兒肺炎高熱喘促。
治療肺炎偏方6
組成:枇杷葉15克,粳米50克。
用法:先煎枇杷葉,去渣取汁,人粳米煮作粥,空腹食用。
主治:本偏方適用于小兒肺炎。
常用手法
(1)患兒扶抱或仰臥,家長固定患兒上肢,清肺經(jīng)、退六腑各300次,推三關100次。
?。?)患兒俯臥位,分推肩胛骨100次,按揉肺俞、大椎各1分鐘。
?。?)按揉膻中、豐隆穴各2分鐘。
隨證加減
?。?)風熱犯肺型:發(fā)熱惡寒、汗少,頭痛,口微渴,咳嗽氣急,痰粘色白量少,胸脅隱痛,舌邊尖紅,苔薄黃。
常用手法加①推太陽30次,推三關300次。
?、谀蔑L池、肩井穴各10次。
(2)痰熱壅肺型:高熱面赤,傾渴欲飲,咳嗽痰黃而粘,或夾血絲,或為鐵銹色痰,胸悶氣粗,胸痛,舌質(zhì)紅,苔黃膩。
常用手法加①退六腑300次,清心經(jīng)100次。
②加揉豐隆50次,揉中脘3分鐘。
?。?)熱入心營型:發(fā)熱不退,夜間加重,煩躁不安,時而譫語,甚至神志不清,氣急,喉中痰嗚,痰中帶血,手足抽動,口唇干燥,舌苔焦黃。
常用手法加①推六腑、清天河水各500次,清心經(jīng)、清肝經(jīng)各300次。
②按揉曲池1分鐘,推涌泉300次。
百合糖水
百合60~100g,加糖適量,水煎,飲食。
川貝雪梨煲豬肺
川貝10g,雪梨2個,豬肺250g,雪梨去皮切塊,豬肺切塊漂去泡沫,與川貝同放入砂鍋內(nèi),加冰糖少許,清水適量,慢火熬煮3小時后服食。
竹瀝粥
粳米50g煮粥,待粥將成時,兌入竹瀝50~100ml,稍煮即可,早晚或上下午溫熱分食。
蘇子粥
蘇子15~20g,搗爛如泥,用水煮取濃汁,去渣,入粳米50~100g,冰糖適量,同煮成粥,早晚溫熱服食。
大蒜粥
紫皮大蒜30g,去皮,將蒜放沸水中煮10分鐘后撈出,然后將粳米100g,放入煮蒜水中,煮成稀粥,再將蒜放入粥內(nèi),同煮片刻即成,早晚溫熱服食。
貝母粥
先以粳米100g和砂糖適量煮粥,待粥成時,調(diào)入川貝母粉末5~10g,再煮二、三沸即可,上、下午溫熱分食。
雞蛋三七燉
材料:雞蛋一個,蜂蜜30ml,三七粉3g。
做法:將雞蛋打入碗中攪拌,加入三七粉拌勻,燉熟,再加蜂蜜調(diào)勻服食。
桃仁豬肚粥
材料:桃仁(去皮尖)、生地各10g,熟豬肚片、大棗各50g。
做法:將桃仁、生地取適量水煎取汁,加豬肚片、大米煮為稀粥,待熟時調(diào)味服食,每日1劑。
佛手扁苡粥
材料:佛手10g,白扁豆、苡米、山藥各30g,豬肚湯及食鹽適量。
做法:將佛手水煎取汁,去渣,放入白扁豆、苡米、山藥及豬肚湯,煮為稀粥,略放食鹽調(diào)味服食,每日1劑。
很多人都聽說,土豆是一種營養(yǎng)非常全面的食品。只要吃足夠多的土豆和牛奶,就可以滿足身體的一切養(yǎng)分需要——這話雖然有點夸張,但足以證明,土豆真是個好東西。難怪莎士比亞曾讓他劇中的一位主人公大喊:“讓老天下土豆雨吧!”可是除了這些,土豆還可以用來治療胃病,你知道么?
配方:鮮馬鈴薯1000克,蜂蜜適量。
制法:將鮮馬鈴薯洗凈,用攪肉機搗爛,用潔凈紗布包之擠汁;放入鍋內(nèi)先以大火煮沸,再以文火煎熬;當濃縮至黏稠狀時,加入一倍量的蜂蜜一同攪拌,再以文火煎至成膏狀,冷卻后待用。
服法:空腹時服用,每日2次,每次1湯匙,20天為一個療程。
功效:適用于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等癥。治療中忌食辣椒、蔥、蒜、酒等刺激性食物。